上海市保龄球馆管理研究

上海市保龄球馆管理研究

一、对上海市保龄球馆经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铭珠[1](2021)在《供需耦合视角下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供需耦合视角下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为研究对象,从供需耦合的视角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卡诺模型进行分析,在当下居民参与体育公园锻炼以及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体育公园参与锻炼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对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内容进行需求分类,探索不同类别的需求与居民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居民的切实有关体育服务需求,对上海体育公园提供的各方面公共体育服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表明,上海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指数中,有13个项目属于魅力需求,9个项目属于期望需求,9个项目属于必要需求,3个项目属于无差异需求,运用卡诺模型计算出上海市参与体育公园锻炼的居民对于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和不满意指数,其中:(1)设置体育公园距离居民区较近、种类丰富的场地活动器材、有多样化种类丰富的体育项目的健身指导等指标对居民参与上海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影响。(2)安全系数较高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有种类较多的大众体育比赛、有体育健身信息的服务等指标对降低居民对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的不满意度有较强影响。(3)从满意度和不满意系数的曲线图可以直观看出,对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增加满意度系数和降低不满意度系数影响范围较大的指标为种类丰富的场地活动器材、较为丰富的体育活动配套设施(如便民中心、体育器材租赁处、茶歇会谈休息室)、种类丰富的体育活动组织等指标。(4)可以有效降低居民对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的不满意度系数,但对提升其满意度系数影响较少的指标为:充足的体育器材、充足的社会体育指导数量、数量较多的体育场馆等指标。(5)对提高居民对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和不满意度的影响较小指标有体育公园群众性体育竞赛的规模、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体质追踪服务等指标。(6)对提升居民对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影响较大但对于降低其不满意度影响较小的指标为定期体质监测的服务、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协调组织服务、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服务等指标。因此,本文建议在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六个方面提供上应首先充分满足现阶段居民的必备属性需求,其次再根据居民满意度指数对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进行提升。

黄福成[2](2021)在《上海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徐汇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上海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问题倍受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已逐渐成为我国亟需应对的一项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一部分,在应对老龄化问题,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上海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徐汇区老龄化水平较为严重,随着徐汇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着名体育城市”和“卓越徐汇典范城区”目标的有序推进,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以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动态供给的方式不断提升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和供给的适配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徐汇区乃至上海市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老年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健康上海”和深度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描述了老年人在人口学特征、体育参与方面的需求特点,梳理了老年体育相关研究,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设计出具有徐汇区特色的量表类调查问卷,将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26个内容因子分成场地设施服务、健身指导服务、活动组织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质健康服务5大维度,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在需求、供给、供需匹配方面分别采用需求度、有效供给率、有效满意度、供需差作为量化指标,再结合实地调研、访谈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对老年公共体育服务进行需求与供给匹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在宏观层面供需差距不大;中观层面各服务供需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之间呈现出分化状态;微观层面多个服务供需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显着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其次,徐汇区在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方面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供给资金不足、供给主体单一;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人才机制不完善;体质监测服务内容与老年人身心特点契合度低;关乎老年人健康的“体质健康服务”供需差距较大;体育信息服务宣传形式陈旧,内容丰富度不高;微观层次服务供需差距较大,精准化、个性化供给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提出要建立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持机制、多元混合供给机制;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多渠道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激发社区体育指导员潜能,完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充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改进体质监测形式和内容;加大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力度,践行“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改进体育信息宣传方式和内容,提高老年人健身锻炼意识;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机制。

柴铭[3](2020)在《基于游客体验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提升,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度假需求,休闲度假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休闲时间的增加,城市郊区的微度假模式所占比例逐渐增多;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度假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开发建设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笔者根据区位因素和资源类型划分城郊型旅游度假区,选取远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笔者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旅游场地中影响游客体验的因素具有类型多样且复杂的特点,因此笔者以旅游场地的要素构成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将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的深度结构划分与旅游场地中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要素相结合,提出构成旅游场地的旅游组织要素类型,并将旅游场地划分为表层体验、中层体验和深层体验三个层级,构建旅游场地的要素体系框架。笔者选取国内区域经济条件较好、旅游度假知名度较高、游客认可度较高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作为调研对象,探究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共性和普适性的规律。最终选取京津环渤海地区的古北水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拈花湾作为本文的样本案例。通过样本案例的现场调研,笔者从总体层面划定游客的主要活动范围,并对旅游场地的要素构成进行研究,最后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游客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偏好特征,为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在规划设计内容和方法上提供思路。通过前期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样本案例的现场调查研究,笔者从总体布局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探讨基于游客体验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在总体布局层面研究开发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内容及方法,划定旅游场地的重点设计范围。在详细规划层面根据游客体验的深度结构划分为表层体验、中层体验和深层体验三个层级。其中表层体验以旅游场地的物质空间构建为主,从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建议三方面打造;中层体验以旅游公共活动的策划为主,研究活动为内容设置、公共空间布局以及游览路线设计;深层体验以休闲度假活动的配置为主,注重休闲度假活动多样化、特色化,以满足不同年龄类型的游客的休闲需求。最后将该设计方法应用于河南民安明月山林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为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

刘金俊子[4](2020)在《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研究》文中认为

邹文芳[5](2018)在《武汉市保龄球馆的经营管理研究 ——以湖北大学保龄球馆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体育目标,旨在加强体育强国建设。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活动的展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娱乐时间逐渐增多,绿色、健康生活观念逐渐深化,体育休闲娱乐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保龄球作为一项集休闲、娱乐、健康为一体的运动,是体育休闲业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随着体育休闲产业市场的不断完善,保龄球运动这项曾经辉煌一时的运动又逐渐的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保龄球运动在武汉市曾经有着非常辉煌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成熟的市场环境和高水平的物质条件下,本应该在武汉市快速发展的保龄球运动却始终脚步缓慢,发展受阻。在保龄球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问题重重。保龄球馆的运营亟待更新经营管理理念,用符合当今社会人们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的经营手段规范化运作,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论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国内经营管理模式较为成熟的保龄球馆,研究武汉市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经营管理现状,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武汉市保龄球馆在经营管理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明确的组织管理架构;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政策:经营手段单一、匮乏;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服务品质低下;机器设备落后;营销意识淡薄等,以此得出如下结论:武汉市休闲娱乐业发展势头良好,保龄球运动发展潜力大,但是,武汉市保龄球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尚不成熟,存在相关保龄球运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经营业态单一,市场活力及新客源引入不足,硬件设备落后,宣传投入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球馆经营者要及时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创新性经营保龄球馆、制定清晰明确的组织管理架构、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引进培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政策、丰富经营手段、重视服务品质、引进先进设备,重视顾客体验等建议。

华洪亮[6](2016)在《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体育馆建筑寿命长,功能性极强,对城市体育发展、形象建设和市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也见证了城市的种种历史变迁。上海市体育馆数量多、类型广、建造时间久远,但迅猛发展的体育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市民运动需求,与现有功能设置、老化落后的设施逐渐出现矛盾,体育馆功能更新愈发显得重要。本文中的功能更新指体育馆在使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功能定位、构成、空间和细部进行基于外部要求和内部客观实际的整合,以满足当前需要的一种活动;策略指为了实现体育馆功能更新目标,根据现存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发展和变化,选择相应的方案或指定新方案的谋划过程;并由此总结出实现体育馆功能更新制定、实施策略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通过对上海市体育馆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功能更新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上海市自身特点及体育馆功能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案例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的原则、策略与方法。本文共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述研究背景、界定概念和研究范围,明确研究意义和目的,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二章,上海市体育馆功能发展概述。介绍上海市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点,简述在这些特点影响下上海市体育发展概况。将上海市体育馆功能发展轨迹概括为:①重造型、轻功能时期;②重竞技、轻大众时期;③功能多元化过渡期;④功能多元与类型模糊时期。第三章,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现状及现存问题。在对上海市48座体育馆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市体育馆的主要功能组成及其功能更新状况,总结上海市体育馆功能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第四章,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趋势探析。根据大型赛事、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等因素,提出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的趋势,即功能灵活化、功能复合化、功能置换化、融入城市化、突出个性化、地下空间利用化、健康生态化和智能化,并以此作为第五章“策略和方法”制定的依据。第五章,体育馆功能更新策略与方法。提出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所需要遵循的整体性、适用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三项原则,总结更新策略和方法:即功能转换实现空间动态利用;翻新、翻修协调时代印记和历史文脉;扩建、加建拓展功能范围;空间重组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功能置换赋予体育馆新的使用价值;应用生态技术达到健康生态化。第六章,结论。归纳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发展概况和现存问题,提出功能更新的趋势和相应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金银日[7](2013)在《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城市体育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基础。城市体育空间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广度、深度以及积极性和有效性。研究城市居民体育行为及需求是确立城市体育发展目标和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供给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以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休闲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为例,对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需求和供给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聚焦于城市休闲体育的两个主体“人”与“空间”,探索和了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考察和分析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供给质量,提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和布局对策,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的休闲体育空间优化发展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休闲体育活动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一部分,受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和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的限制。居民休闲体育需求一方面体现在休闲体育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体现在其时空行为差异上。构建一个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供给系统意义重大。2.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方式和休闲体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居民休闲活动偏好、活动意愿和消费以及时空行为差异上。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居民个人、家庭属性和社会阶层因素,以及包括休闲动机和空间感知在内的需求心理因素上。3.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心理动机呈现出等级层次性差异。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动机分为两大类:康体保健、休闲娱乐因子代表的是原始需求,而社交、发展、成就认同等动机代表的是高级需求。可以看出,随着居民能力的增加,休闲体育空间行为动机会从原始需求向高级需求的发展。4.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心理感知呈现出“量”与“质”的差异。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空间行为感知中的可达性感知、可入性感知因子代表的是“量”的需求,而服务、环境、适停性等感知因子代表的是“质”的需求。可以看出,随着居民需求层次的提高,休闲体育空间行为也会从对“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的提升。5.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符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一般规律,并呈现出等级化特征。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中可以看出,周末休闲体育活动频率高于工作日;等级越高的休闲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越长,消费水平越高;低等级的休闲体育活动出行以步行为主,到高等级休闲体育活动出行以机动车为主;等级越高的休闲体育活动对应的休闲体育空间等级也越高。时间特征上,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即使增多,但有效利用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依然有限,是阻碍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需求的主要因素。空间特征上,既表现出传统的近距集中性特征和距离衰减规律性特征,也表现出距离制约因素的弱化,越来越呈现出活动范围的广域化特征。一方面由于人们休闲体育活动偏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居民自身活动意愿和活动能力限制选择不同活动空间。6.休闲体育空间具有集聚性、分散性和差异性特征。第一,上海市休闲体育设施具有空间上具有聚集性特征。体现在休闲体育设施聚集于内圈层,还体现在某类设施的聚集于特定区域。包括商业性休闲体育设施聚集于城市RBD或聚集于大型体育设施作为附属经营机构,又如,健身苑等设施在某一区域内过于集中,而在某一区域内过于松散,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不能满足更多区域居民的需求。第二,上海市休闲体育设施在空间上有分散性特征。如,社区型休闲体育设施也表现出分散供给的态势,空间布局合理、可达性较好,居民偏好程度较高。第三,上海市休闲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设施的可达性水平,数量多不一定可达性好。同时,区域之间的设施与人口一致性水平存在差异,可达性好不一定耦合性就好。第四,同类设施之间的吸引力水平存在差异,可达性好不一定有更多的需求。需求层次越高,对设施的区位、环境、服务感知越强。7.提高城市休闲体育设施的可达性水平,满足居民休闲体育多元化需求是未来发展趋势。从上海市整体来看,随着城市的蔓延和人口郊区化,休闲体育供给也将在空间上向郊区倾斜,而随着城郊、城乡、城镇一体化发展,交通环境的改善,居民消费层次的提高,城郊和城区之间的差异将逐步模糊,休闲体育设施供给也将均等化发展。局部来看,居住区型休闲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且活动方式单一,需要替代设施或多样化的活动空间。社区型体育设施受到居民广泛喜爱,目前的空间布局也较为合理,是未来重点发展趋势。城市大型体育设施和广域休闲体育设施增量幅度小,充分挖掘现有设施的空间潜能和吸引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服务更多的人群是这类设施供给的关键任务。8.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应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为首要原则,兼顾区域统筹、公平性与差异性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以空间整合和布局模式优化发展。整合优化模式可以从中心地整合模式、RBD整合模式、居住社区整合模式、城市绿地整合模式、滨水空间整合模式、交通环境整合模式等6个方面优化。空间布局可以从满足居民生活的组团式布局、满足居民自然环境需求的带状布局、与城市功能结构相适应的圈层布局、满足居民短期度假需求的广域布局模式等方面优化。综合考虑到未来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和现实空间资源结构,认为圈层布局优化是符合上海市未来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理想对策。圈层式优化可以考虑为社区、城区、郊区三个圈层,通过整合、布局模式的组合,构建网络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启示:1.城市体育设施规划中需要增加数量的同时,必须兼顾休闲体育设施的空间配置,提高公平性与合理性,做到各种类型搭配合理、空间配置得当,满足城市居民对不同类型、不同休闲体育空间提供的功能需求。2.政府部门在休闲体育供给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内居住区和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的空间组织、社会分异,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社会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使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休闲体育动机的居民能够得到休闲体育空间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还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时间结构、出行方式结构,做到不同类型休闲体育空间的可达性、可入性,提高城市居民利用空间的机会。3.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均质化”目标的达成并不是简单的体育空间供给数量的增加,而应该是在体育空间公平性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需求的供给,也是城市体育设施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质”的提高的过程。4.创新性地采用了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空间分析手段来研究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供给问题,为城市体育空间定量研究创造了可能,也为城市体育空间研究扩展了研究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与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林放[8](2013)在《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更加重视,体育馆作为高校体育的空间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馆的功能设计指体育馆设计过程中选取何种功能及各功能之间的组合方式,其设计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使用效果,是高校体育馆设计过程中重要一环。高校体育馆的功能设计策略指高校所处的区位、高校经济状况、政策法规等各种制约因素下,所应采取的合理的功能设计方法。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初,改革开放后建设数量超过40座,体育馆功能趋于多样化。通过实地调研上海市各高校体育馆,总结其功能设计现状,归纳功能设计类型以及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探讨适宜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功能设计策略。上海市近年来大力兴建高校体育馆,对其功能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期望本研究对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章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二章为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发展概况。首先介绍上海市的区位、经济、高校教育,体育发展等概况,对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演变与功能发展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为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影响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本章着重对地域、经济、政策法规、设计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为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内容分析。在对27座上海市高校体育馆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运动功能、教研功能;根据各个高校运动功能用房设置的异同,进行功能设计类型,可分为比赛型、训练型、比赛与训练并重型;并根据各高校体育馆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布关联分类,可分为分散式与集中式。第五章为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策略。根据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基本功能、功能设计类型、分布关联分类,并结合国内外优秀的高校体育馆案例,对上海市高校的功能设计策略进行分类,提出分散-市区式、分散-市郊式、集中式三种功能设计策略。分散—市区式高校体育馆可兼顾市区周边居民的使用需要,功能设计类型以比赛与训练并重型为宜,体育馆功能复合度适中。分散—市郊式体育馆主要应考虑学校大型活动及师生日常活动的需要,功能类型以比赛与训练并重型、训练型为宜。集中式高校体育馆需强调体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功能设计类型应以比赛型、训练型为主。第六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归纳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主要功能,总结不同情况下各条件下应采取的功能设计策略。

吴香芝[9](2012)在《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体系、运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优化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提供建议。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总结政策、产业政策、服务产业政策等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如过程理论模型、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精英模型、博弈模型等。可供借鉴的实践依据有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的设计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与前期政策内容相衔接、要与其他相关政策相协调,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执行、评价和监控等都应该根据现有的政策投入能力适当选取科学的执行方式、评价方式和监控方式等。然后对若干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国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内容设计的依据、政策背景,以及国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较好的经验,如给予体育服务产业各种税费优惠政策,政策制定阶段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对政策进行科学评价,适应本国的综合发展环境等。在以上前提下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在政策体系方面分析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本身状况,如我国涉及到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的政策文件很多,主要分为体育服务产业专门政策和体育服务产业相关政策;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多数比较宏观,少数地方性政策比较具体;我国早期政策内容以经营公共体育资源为主,逐步过渡到吸引和鼓励社会体育服务产业资源。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优惠政策的设计和运用是我国将来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发展的重点。在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运行方面,重点研究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制定早期多集中于体育行政部门,逐渐过渡到多个部门参与制定,政策的级别也从部门政策向政府政策提高;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开放性不强,与服务业政策不协调,政策制定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小。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投入相对较少,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地区之间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环境、政策执行能力和地方性政策文件存在一定差异,也导致了各地不同的政策执行效果。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监控环节薄弱,缺少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评估。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上进行了评价。评价之后,发现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不同地区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本身、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提高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手段也应该从这些因素入手。对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政策需求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体育产业整个发展结构不协调、体育服务产业的附加值低、体育服务消费水平低,体育赛事产业、体育健身行业、体育彩票等若干具体产业存在一定发展障碍。最后根据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现实状况和我国体育服务产业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需求,提出完善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建议,如与地方政策环境相适应、增加体育服务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性、政府放弃经济利益等、适当引入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评价、考虑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成本等。

张小刚[10](2007)在《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设计》文中提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不可避免的要融入到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庆幸自己处于这一伟大的时代中,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市场经济也促使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在中国的诞生,今天体育作为一种产业这一概念越来越得到管理层和大众的关注,同样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也给体育场馆的设计与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操作模式。本文就是一部从更深的层次上、从体育场馆的经济和市场这一全新的研究角度来认知和解读体育场馆的科学设计、科学经营的着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场馆的理论研究与设计经过近五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和设计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的结构选型、建筑形态、建筑材料的选用、技术规范等方面。而对体育场馆的设计与市场这一本源问题则较少涉及,而这一研究领域对于体育场馆的科学设计、准确的市场定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由于体育场馆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社会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因此科学化的设计可以避免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场馆建设的可操作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理论分析、盈利分析、及其与建筑空间设计关系分析等几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建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型。特别是针对以往的经营管理分析受条件限制往往局限于定性的分析,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通过结合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中的CORELAP计算机布局算法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和空间模型建立作出定量分析。为提高体育场馆前期的科学化设计和后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设计的研究十分复杂,涉及到相当多的学科,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未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很多部分的论述还不够深入,但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对体育场馆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是极为有益的,由于本书的研究是体育场馆设计理论中的一个较少涉及的空白点,因此本书的观点及研究的结论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难免有一些遗漏和不当之处,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书的一些探讨能为我国体育场馆的设计与经营带来全新的思维,促进体育场馆的科学化设计与经营,为我国社会公众带来许多更新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构筑和谐社会做出有益的尝试。

二、对上海市保龄球馆经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上海市保龄球馆经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供需耦合视角下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2 供需耦合视角下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魅力质量理论
        2.1.2 善治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体育公园
        2.2.2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2.2.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概念
        2.2.4 供需耦合
        2.2.5 KANO模型(卡诺模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3.1.1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
        3.1.2 关于体育公园的相关研究
    3.2 国外研究现状
        3.2.1 关于体育公园的研究
        3.2.2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实地调查法
5.结果与分析
    5.1 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基本情况
        5.1.1 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供给情况
        5.1.2 体育组织服务供给情况
        5.1.3 体育运动信息供给情况
        5.1.4 体育活动与赛事供给情况
        5.1.5 体育指导服务供给情况
        5.1.6 体质监测服务供给情况
    5.2 居民参与上海市体育公园锻炼需求基本情况
        5.2.1 上海市体育公园参与体育锻炼居民的体育项目选择
        5.2.2 上海市体育公园参与体育锻炼居民体育健身场所选择
        5.2.3 上海市体育公园参与体育锻炼居民健身体育健身组织选择
    5.3 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市民满意与需求卡诺模型分析
        5.3.1 上海市体育公园参与调查居民卡诺模型需求分类
        5.3.2 不同性别参与上海市体育公园锻炼居民需求卡诺模型分类
        5.3.3 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满意度分析
    5.4 善治理念下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耦合优化策略
        5.4.1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5.4.2 建立多元协同合作机制
        5.4.3 建立群众监督与评价机制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录

(2)上海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徐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1.1 “健康中国”对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1.1.2 上海市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1.1.3 深度老龄化对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1.4 社会快速进步促进了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发展演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老年公共体育服务
        2.1.3 需求与供给
        2.1.4 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
        2.1.5 有效供给率与有效满意度
        2.1.6 供需差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地考察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徐汇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基本情况
        4.1.1 性别比例
        4.1.2 年龄分布
        4.1.3 职业分布
        4.1.4 收入情况
        4.1.5 健康状况
        4.1.6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4.2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4.2.1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意愿分析
        4.2.2 徐汇区老年人场地设施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4.2.3 徐汇区老年人健身指导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4.2.4 徐汇区老年人活动组织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4.2.5 徐汇区老年人体育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4.2.6 徐汇区老年人体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4.2.7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差距分析
        4.2.8 徐汇区老年人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情况的满意度
    4.3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
        4.3.1 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资金不足、供给主体单一
        4.3.2 基础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3.3 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人才机制不完善
        4.3.4 体质监测服务内容与老年人身心特点契合度低
        4.3.5 关乎老年人健康的“体质健康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4.3.6 体育信息服务宣传形式陈旧,内容丰富度不高
        4.3.7 微观层次服务供需差距较大,精准化、个性化供给不足
    4.4 上海市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优化对策
        4.4.1 建立老年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持、多元混合供给机制
        4.4.2 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多渠道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4.4.3 激发社区体育指导员潜能,完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4.4.4 充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改进体质监测形式和内容
        4.4.5 加大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力度,践行“体医融合”服务模式
        4.4.6 改进体育信息宣传方式和内容,提高老年人健身锻炼意识
        4.4.7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调查问卷
    附件B:老年人访谈提纲
    附录C: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D: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E:专家效度检验表
致谢

(3)基于游客体验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度假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
        1.1.2 城市居民旅游方式的转变
        1.1.3 旅游度假区在开发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1.2 城郊型旅游度假区的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城郊型旅游度假区的概念界定
        1.2.2 城郊型旅游度假区的类型划分
        1.2.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郊旅游的发展研究
        1.3.2 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研究
        1.3.3 游客体验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影响游客体验的旅游场地要素研究
    2.1 游客的类型划分与特征研究
        2.1.1 游客的旅游动机分析
        2.1.2 游客的类型划分
        2.1.3 不同年龄类型游客在旅游偏好上的特征
    2.2 旅游场地的影响要素研究
        2.2.1 场地要素构成
        2.2.2 游客体验的层级分析
        2.2.3 旅游六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2.3 旅游场地的要素构成与层级探讨
        2.3.1 旅游组织要素的类型分析
        2.3.2 旅游场地的要素体系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本案例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3.1 样本案例的选取
        3.1.1 样本案例选取的区域因素
        3.1.2 样本案例选取的场地条件
        3.1.3 小结
    3.2 样本案例的现场调研
        3.2.1 旅游场地的总体布局
        3.2.2 表层体验—旅游场地的要素构建
        3.2.3 中层体验—旅游环境氛围的营造
        3.2.4 深层体验—休闲度假活动的配置
        3.2.5 小结
    3.3 游客的行为特征及旅游偏好分析
        3.3.1 游客的背景结构分析
        3.3.2 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3.3.3 游客的旅游偏好和需求分析
        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研究
    4.1 规划设计思路
        4.1.1 旅游区在开发中的规划设计思路
        4.1.2 基于游客体验的规划设计思路
        4.1.3 规划设计思路的对比研究
    4.2 总体布局层面—明确游客的主要活动范围
        4.2.1 开发模式研究
        4.2.2 空间布局研究
    4.3 详细规划层面—打造游客的度假体验区
        4.3.1 表层体验—旅游舞台的搭建
        4.3.2 中层体验—旅游公共活动的策划
        4.3.3 深层体验—休闲度假活动的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南民安明月谷山林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区域因素分析
        5.1.2 场地条件分析
        5.1.3 项目定位与目标
        5.1.4 总结
    5.2 总体布局层面—明确游客的度假体验区
        5.2.1 开发模式研究
        5.2.2 空间布局研究
    5.3 详细规划层面—打造明月山林旅游度假区
        5.3.1 表层体验—旅游场地的塑造
        5.3.2 中层体验—旅游公共活动策划
        5.3.3 深层体验—休闲度假活动的设置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5)武汉市保龄球馆的经营管理研究 ——以湖北大学保龄球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号召
        1.1.2 保龄球运动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保龄球馆经营研究现状
        1.3.2.2 保龄球运动的其他相关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比较研究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保龄球馆的总体概况
        3.1.1 我国保龄球馆发展的历史沿革
        3.1.2 我国保龄球馆的总体分布及规模
    3.2 武汉市保龄球运动发展前景分析
    3.3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的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3.3.1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的经营现状分析
        3.3.1.1 球馆选址
        3.3.1.2 消费者基本情况
        3.3.1.3 经营业态配备
        3.3.1.4 经营管理人员现状
        3.3.1.5 经营时间与价格制定
        3.3.1.6 营销手段
        3.3.1.7 服务品质
        3.3.1.8 硬件设备配置及维护
        3.3.2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的管理现状分析
        3.3.2.1 岗位配置
        3.3.2.2 规章制度
        3.3.2.3 账目管理情况
        3.3.2.4 开局管理情况
        3.3.2.5 员工管理情况
        3.3.3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3.1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3.2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1 武汉市保龄球运动发展潜力大
        1.2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的经营管理意识淡薄,模式不成熟
        1.3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服务品质低下
        1.4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经营业态单一,宣传投入不够
        1.5 湖北大学保龄球馆硬件设备落后
    2 建议
        2.1 注重经营管理,培养专业的保龄球经营管理人才
        2.2 提升服务品质,制定有效的员工培训制度与激励政策
        2.3 丰富馆经营手段,实行多元化业态经营方式
        2.4 引进新设备,创造良好的顾客体验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6)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步骤
        1.5.3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发展概述
    2.1 概述
        2.1.1 上海市地理、气候、人文特点
        2.1.2 上海市体育发展概况
    2.2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发展历程
        2.2.1 重造型、轻功能时期(1909-1949 年)
        2.2.2 重竞技、轻大众体育时期(1949-1978 年)
        2.2.3 功能多元化过渡时期(1976-1998 年)
        2.2.4 功能多元与类型模糊时期(1998 年至今)
    2.3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现状及现存问题
    3.1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现状
        3.1.1 上海市体育馆目前具有的主要功能
        3.1.2 功能更新概况
    3.2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现存问题
        3.1.1 场地使用不合理
        3.1.2 功能关联差
        3.1.3 功能识别不清晰
        3.1.4 空间风格冲突
        3.1.5 停车空间不合理
        3.1.6 细节体验问题
    3.3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趋势探析
    4.1 促进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的因素
        4.1.1 大型赛事的需求
        4.1.2 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
        4.1.3 文化、娱乐活动需求
        4.1.4 历史价值的保护需求
        4.1.5 政策规范的要求
    4.2 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趋势
        4.2.1 功能灵活化
        4.2.2 功能复合化
        4.2.3 功能置换化
        4.2.4 融入城市化
        4.2.5 突出个性化
        4.2.6 地下空间利用化
        4.2.7 健康生态化
        4.2.8 智能化
    4.3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体育馆功能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
    5.1 体育馆功能更新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适用性原则
        5.1.3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5.2 设计策略与方法
        5.2.1 功能转换实现空间动态利用
        5.2.2 翻新、翻修协调时代印记与历史文脉
        5.2.3 扩建、加建拓展功能范围
        5.2.4 空间重组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5.2.5 功能置换赋予体育馆新的使用价值
        5.2.6 应用生态技术达到健康生态化
    5.3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调研建筑基本信息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任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任务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流程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休闲学研究历程
    2.2 城市休闲体育需求研究
        2.2.1 休闲与休闲体育行为方式研究
        2.2.2 休闲与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研究
        2.2.3 休闲与休闲体育需求动机研究
        2.2.4 休闲与休闲体育空间感知研究
    2.3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研究
        2.3.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3.2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研究
        2.3.3 城市体育圈研究
        2.3.4 城市体育设施研究
        2.3.5 城市体育空间分析的 GIS 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的基础理论构建
    3.1 相关概念与内涵
        3.1.1 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
        3.1.2 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3.1.3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城市系统理论
        3.2.2 休闲供需理论
        3.2.3 行为心理学理论
        3.2.4 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
    3.3 城市休闲体育需求理论分析
        3.3.1 休闲体育需求概念的界定
        3.3.2 休闲体育需求的要素、类型与特征
        3.3.3 休闲体育需求差异性分析
        3.3.4 本研究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分析的框架
    3.4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理论分析
        3.4.1 休闲体育供给概念的界定
        3.4.2 休闲体育供给的动力机制
        3.4.3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形态、类型与层次
        3.4.4 休闲体育空间供给评价
    3.5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假设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与需求研究
    4.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4.1.1 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
        4.1.2 人口与人口分布状况
        4.1.3 休闲社会化趋势
        4.1.4 休闲体育制度环境与规划
    4.2 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基本特征
        4.2.1 抽样调查场所类型划分
        4.2.2 休闲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4.2.3 居民休闲时间特征
        4.2.4 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特征
    4.3 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4.3.1 居民社会属性的影响
        4.3.2 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水平
        4.3.3 居民休闲体育制约因素
    4.4 不同类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分析
        4.4.1 居住区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4.4.2 社区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4.4.3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4.4.4 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4.4.5 城郊广域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4.5 休闲体育时空行为心理因素分析
        4.5.1 休闲体育行为动机因子分析
        4.5.2 休闲体育空间感知因子分析
    4.6 休闲体育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4.6.1 不同动机休闲体育活动者的空间选择
        4.6.2 不同空间中的休闲体育活动者空间感知
        4.6.3 休闲体育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供给研究
    5.1 空间供给定量评价的地理信息数据
        5.1.1 城市空间和人口结构
        5.1.2 休闲体育设施数量结构
    5.2 城市休闲体育设施的空间分析方法
    5.3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分类空间分析
        5.3.1 居住区型休闲体育空间分析
        5.3.2 社区型休闲体育设施空间分析
        5.3.3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设施空间分析
        5.3.4 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设施空间分析
        5.3.5 城郊广域型休闲体育设施空间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发展研究
    6.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的依据
        6.1.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存在的问题
        6.1.2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的影响因素
        6.1.3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的原则
    6.2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优化模式
        6.2.1 体育中心地整合模式
        6.2.2 与城市 RBD 结合的整合模式
        6.2.3 与居住区空间结合的整合模式
        6.2.4 与城市绿地结合的整合模式
        6.2.5 与滨水空间结合的整合模式
        6.2.6 与交通环境结合的整合模式
    6.3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6.3.1 组团式布局
        6.3.2 带状布局
        6.3.3 环城布局
        6.3.4 广域布局
        6.3.5 体育生活圈布局
    6.4 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结论
    7.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8)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发展概况
    2.1 上海市体育发展概况
        2.1.1 上海概况
        2.1.2 上海市的体育发展
    2.2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发展沿革
        2.2.1 建国前
        2.2.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2.2.3 改革开放至今
    2.3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地域因素
        3.1.1 气候环境
        3.1.2 海派建筑特点
    3.2 经济因素
        3.2.1 建设成本
        3.2.2 运营维护
    3.3 政策法规因素
        3.3.1 相关政策
        3.3.2 建筑法规
    3.4 设计因素
        3.4.1 建筑使用要求
        3.4.2 建筑造型与结构选择
        3.4.3 高校建筑特色及设计理念
    3.5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内容分析
    4.1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的基本功能
        4.1.1 运动功能
        4.1.2 教研功能
        4.1.3 商业功能
    4.2 功能设计类型
        4.2.1 比赛型体育馆
        4.2.2 训练型体育馆
        4.2.3 比赛与训练并重型体育馆
    4.3 分布关联分类
        4.3.1 分散式
        4.3.2 集中式
    4.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策略研究
    5.1 分散—市区式策略
        5.1.1 运动功能的多功能利用
        5.1.2 教研、运动功能紧密结合
        5.1.3 增加商业功能比重
    5.2 分散—市郊式策略
        5.2.1 运动功能的多元化设计
        5.2.2 教研功能合理布局
        5.2.3 开辟类型多样的建筑功能
    5.3 集中式策略
        5.3.1 运动功能设计综合周边因素
        5.3.2 教研、商业功能灵活设计
    5.4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分析
附录2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策略访谈实录
附录3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基本概念分析
        一、体育服务产业和体育产业
        二、产业政策
        三、体育服务产业政策
第二章 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关于政策的研究
        一、关于政策发展的历程
        二、关于政策制定的研究
        三、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
        四、关于政策评价的研究
        五、关于体育政策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产业政策的研究
        一、产业政策基本理论研究
        二、产业政策应用研究
        三、关于单体产业政策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
        一、关于服务产业的研究
        二、关于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
        一、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二、关于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
第三章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状况
    第一节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
        一、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若干内容
        二、产业政策视角下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
        三、体育政策视角下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
        四、影响国外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其他政策
    第二节 国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运行过程
        一、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制定
        二、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执行
        三、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评价
        四、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监控
    第三节 国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发展环境
        一、政治背景
        二、政策背景
        三、体育背景
        四、经济背景
第四章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体系
    第一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构成
        一、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基本要素
        二、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类别和表现形式
        三、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框架体系
    第二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数量
        一、全国性体育服务产业总体政策
        二、全国性体育服务产业专门政策
        三、全国性体育服务产业相关政策数量
        四、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数量
    第三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
        一、体育服务产业综合性政策内容
        二、不同产业类别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
        三、我国地方性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
第五章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运行过程
    第一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制定
        一、发现问题和设计政策方案
        二、政策方案的确定
        三、政策手段的选择
        四、政策方案的合法化
        五、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制定
    第二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执行
        一、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过程模式
        二、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行为
        三、全国性体育服务产业专门政策执行过程
        四、地方性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以江苏为例)
    第三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评估和监控
        一、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评估
        二、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评估
        三、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监控
第六章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
    第一节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判断
        一、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体系对我国若干体育服务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若干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对体育服务产业所发挥的作用
        三、经营主体对体育服务产政策的熟悉程度
        四、地方性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
    第二节 影响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
        一、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调查
        二、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提高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建议
        一、政策环境方面
        二、政策对象方面
        三、政策本身
        四、政策执行主体
第七章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
    第一节 我国整体体育服务产业政策需求
        一、体育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我国体育服务产业附加值低
        三、我国居民体育服务产业总体消费水平低
        四、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组织水平低
        五、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大
    第二节 我国若干具体体育服务产业的政策需求
        一、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
        二、高尔夫球产业
        三、体育赛事产业
        四、体育彩票
        五、健身会所
        六、保龄球馆和台球俱乐部
第八章 完善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政策内容的优化
        一、综合性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方面
        二、若干具体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内容方面
    第二节 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一、政策方案设置方面
        二、政策制定行为方面
    第三节 完善政策执行过程
        一、增强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的协调性
        二、改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执行机关的行政理念
        三、顺应经济发展水平
        四、加强体育服务产业政策信息传递
        五、提高体育服务产政策的软执行力
    第四节 优化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评价与监控
        一、完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评价
        二、完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监控
第九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背景
    1.1 体育产业历史发展沿革
        1.1.1 体育的起源
        1.1.2 古代体育的发展
        1.1.3 西方现代体育产业的历史发展沿革
        1.1.4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
    1.2 体育场管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背景
        1.2.1 体育场馆建设设计需要
        1.2.2 体育场馆科学运营需要
        1.2.3 完善体育场馆理论研究的需要
    1.3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1.3.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空间设计
        1.3.3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方法
    1.4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研究的预期成果
        1.4.1 体育场馆经营理论模型建立
        1.4.2 体育场馆科学化运营模式
第二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理论分析
    2.1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类型经济学分析
        2.1.1 体育场馆的供给机制类型分析
        2.1.2 不同类型体育场馆的局部均衡分析
        2.1.3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因素分析
        2.1.4 体育场馆的最佳经济供给模式
    2.2 体育场馆历史发展沿革
        2.2.1 世界体育场馆发展史
        2.2.2 中国体育场馆发展史
        2.2.3 市场化前后体育场馆经营与设计的变化
    2.3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典型类型分析
        2.3.1 职业俱乐部自营体育场馆
        2.3.2 国家、政府公共体育场馆
        2.3.3 国家职业俱乐部共营体育场馆
        2.3.4 学校、社区类体育场馆
第三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及盈利分析
    3.1 比赛功能的盈利—体育场馆赛事与大型活动运营
        3.1.1 体育场馆赛事与大型活动门票销售策略
        3.1.2 体育场馆赛事与大型活动广告经营策略
        3.1.3 体育赛事与大型活动转播权
        3.1.4 体育赛事特许经营权
        3.1.5 体育赞助
    3.2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开发
        3.2.1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
        3.2.2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项目
    3.3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使用—体育场馆出租服务
    3.4 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
第四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空间设计
    4.1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空间
        4.1.1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场馆主体空间
        4.1.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场馆附属空间
        4.1.3 体育场管经营管理模式与空间构成
    4.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动线设计
    4.3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光和色彩感觉
    4.4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与建筑尺度
    4.5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与建筑节能
        4.5.1 我国建筑节能的状况
        4.5.2 节能设计指标及评价方法
        4.5.3 体育场馆节能设计参数分析
        4.5.4 体育场馆空调设计
    4.6 老体育场馆的改建
第五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型建立(以上海体育场馆为例)
    5.1 体育场馆策划
        5.1.1 体育场馆策划概念
        5.1.2 制定目标
        5.1.3 市场调研
    5.2 场馆经营管理模型建立
        5.2.1 场馆SWOT分析
        5.2.2 项目规模推导
        5.2.3 场馆经济估算
        5.2.4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5.2.5 空间模型构想
    5.3 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研究的启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对上海市保龄球馆经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供需耦合视角下上海市体育公园公共体育服务研究[D]. 马铭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上海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徐汇区为例[D]. 黄福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游客体验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初探[D]. 柴铭.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研究[D]. 刘金俊子. 湖北大学, 2020
  • [5]武汉市保龄球馆的经营管理研究 ——以湖北大学保龄球馆为例[D]. 邹文芳. 湖北大学, 2018(04)
  • [6]上海市体育馆功能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D]. 华洪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金银日. 上海体育学院, 2013(11)
  • [8]上海市高校体育馆功能设计策略研究[D]. 林放.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9]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D]. 吴香芝.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10]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设计[D]. 张小刚. 同济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上海市保龄球馆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