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网上书店促销详情

热门网上书店促销详情

一、当红网上书店促销细节(论文文献综述)

李瑾[1](2019)在《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华书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它自1937年创立至今已有82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间,新华书店的规模也在步步攀升、逐渐壮大起来。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直至科技发达的今日,新华书店成为了标杆企业,带动着出版发行行业的进步,推动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前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是自治区唯一具有出版物总发行资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承担全区民、汉文政治理论读物以及中小学教材、大中专教材的区域总发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版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国许多省份的新华书店开始在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也处于网上书店的兴起、网红书店的热销以及物流配送系统亟需科技升级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困境,同时也面临着内部组织机制亟需改进的状况。这就决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需要在多元竞争环境下,寻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出路。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作为研究对象,开篇论述了论文的整体结构,包括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对新华书店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之后,主要对其面临的多元竞争环境进行了阐述。第四章根据以上多元竞争环境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分析结果提出在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融合发展建议以及其发展方向。

黄勇军[2](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王琳琳[3](2017)在《品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国务院发文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与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靠产品输出或劳务输出不同是,如今变成了品牌输出、文化思想输出、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输出。然而,在国家和业界高度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打造全球品牌的同时,相比国外的全球品牌,中国跨国公司品牌在打造消费者-品牌关系,创造品牌附加值,提升品牌价值方面还比较薄弱。而从品牌价值观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品牌,创造品牌具有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但是相比企业文化价值观、品牌文化等概念,公司对于品牌价值观的理解还不清晰,大部分直接将品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视为一体,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如何打造公司品牌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品牌价值观的影响效果到底如何?品牌价值观(brandvalues)是把人类价值观作为品牌概念的表征,从而使得品牌拥有文化象征意义。目前有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并把握品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对消费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或组织)价值观研究,或者直接以消费价值观作为品牌价值观,没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学界还未揭开品牌价值观的形成机理及作用机制这一“黑箱”,鉴于此研究空白,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从企业内外部视角,首次全面分析了公司内部的创始人、高层管理团队、员工以及公司外部的顾客、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对品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作用,以及品牌价值观的影响效应。这对于现有的品牌价值观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又能为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品牌、创造品牌附加价值提供实践启示。鉴于品牌价值观领域的理论体系不成熟,价值共创理论与品牌价值观之间联系的研究较为匮乏,另外品牌价值观方面的实证研究也非常缺乏,本文在研究设计上采取混合研究策略,包含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一为定性研究,本研究以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4家高科技公司的品牌传记作为数据收集来源,运用扎根三级编码构建了品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模型。研究表明,在品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其中公司内部因素包括:创始人、CEO等高层管理团队、员工参与以及公司制度化(如以品牌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外部因素包括:公司外部的顾客(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另外,外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发展因素对品牌价值观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品牌价值观的影响效应包括对组织层面的影响和个体层面的影响,组织层面主要是指品牌价值观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作用,个体层面主要是指其对外部消费者的影响。研究二为定量研究,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的品牌价值观影响效应实证研究。具体来说,本文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提出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构念,在研究中将其作为前因变量,并选取顾客品牌认同和品牌情感融入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分别验证了两者的单中介、并列中介及链式中介作用。最后,通过理论剖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比较,发现品牌价值观一致性通过顾客品牌认同和品牌情感融入对自我-品牌联结或口碑产生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优于并列中介模型和单中介模型。本文主要包括绪论、品牌价值观相关的文献回顾、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论与展望六大章节。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本文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并阐述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品牌价值观的相关文献回顾,本章回顾和评述了消费者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及品牌文化、品牌价值观方面相关的研究,该部分为进一步厘清品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打下基础。第三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本章梳理了价值共创理论、自我一致性理论以及品牌价值观一致性、顾客品牌融入、顾客品牌认同方面的文献研究,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过程中明确现有研究的空白,并为后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定性研究部分,基于Interbrand Top 100品牌排行榜上4家高科技公司的品牌传记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过程,综合性地分析了品牌价值观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第五章是定量研究部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引入“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构念,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品牌价值观的影响效应。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分别总结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论,并详细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创新贡献以及对企业营销与管理的启示,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品牌价值观概念内涵的界定,并与相似概念进行区分。以往的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或组织)价值观研究,或者以消费价值观作为品牌价值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作用。有的学者提出了公司品牌价值观,但是却忽略了顾客在品牌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对价值观和品牌文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Torelli等(2012)、何佳讯和吴漪(2015)及已有的一些研究,从企业(或公司)内外部的视角,将品牌价值观定义为企业在品牌规划过程中通过“深层建构”(包括创始人的倡导、高层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参与以及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创价值)所形成的共享信念体系,是企业组织价值观与消费价值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什么是更好的品牌行为方式,是企业管理层希望根植在企业内部,最终被外部消费者感知的核心价值观。2.本文构建的品牌价值观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模型揭示了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创建品牌资产的过程。本研究通过质性编码分析,确定了“品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和“品牌价值观的影响效应”两大核心范畴,并综合性地分析了品牌价值观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这一过程与以往仅关注企业与品牌资产的关系,或者顾客与品牌资产的关系不同的是,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从企业内外部视角,首次全面分析了公司内部的创始人、高层管理团队、员工以及公司外部的顾客、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对品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作用,品牌价值观进而在个体层面影响顾客的感知,产生品牌共鸣,品牌共鸣产生的大量顾客心智上升到组织层面最终影响品牌资产(或品牌价值)。尤其是在图4-2中红色的逆向箭头代表了品牌价值观对顾客的影响作用会反过来影响顾客参与影响公司品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对品牌资产形成循环影响作用。3.本文首次将价值共创理论应用于企业品牌价值观形成机理的研究中,并结合领导特质理论、新兴领导理论等理论详细地阐述了企业内部如何与外部的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从而共同影响品牌价值观的形成。与以往研究的品牌价值共创模型不同的是,本研究的品牌价值观形成机制中也详细分析了企业内部的创始人、高层管理团队和员工等主体角色之间以及如何与外部消费者等进行互动与交流。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创始人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其多种领导者特质(个性和兴趣、价值观以及认知模式和管理理念)对品牌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与以往研究相同的是本研究也发现,“创始人”(或公司现阶段的CEO)对公司品牌价值观的确立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坚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公司的品牌价值观与创始人等高层领导的个人价值观紧密相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司的品牌价值观反映了创始人或者CEO的个人价值观。4.本文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引入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构念,拓展了“自我一致性”理论在消费者-品牌关系中的应用,丰富了品牌价值观影响效应方面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品牌价值观一致性影响效应的中介机制探究,丰富了品牌价值观方面的实证研究;尤其是验证了顾客品牌认同和品牌情感融入在品牌价值观一致性对自我-品牌联结或口碑影响中产生的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区分了顾客认同与顾客品牌融入两个构念之间的关系;并从品牌价值观的角度拓展了自我-品牌联结形成机理的研究。

陈川慈[4](2017)在《聚合类新闻APP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以腾讯“天天快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手机阅读也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各类新闻APP不断研发,其中聚合类新闻APP作为不生产新闻,而是根据用户兴趣去推荐用户喜欢看的新闻,在国内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备受瞩目的一类新闻APP。聚合类新闻APP通过爬虫等计算机技术去抓取其它网站新闻,再根据用户浏览足迹,通过数据算法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这类新闻APP自身不写新闻,却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发了新闻APP,并获取大量用户,引来众多公司研发聚合类新闻APP,竞争激烈。“天天快报”APP依托腾讯资源,迅速成为聚合类新闻APP中的佼佼者,并且是“2015年成长应用TOP30”榜首。除了腾讯擅长“以用户为中心”打造产品和依靠腾讯海量用户资源外,“天天快报”能够获得品牌传播,也与其有效的品牌定位、品牌营销等品牌传播策略有关。因此,“天天快报”的品牌传播策略可以给同质化严重的聚合类新闻APP品牌传播起到借鉴作用。本文选取腾讯“天天快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聚合类新闻APP品牌传播策略。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第二章梳理了品牌传播策略概念。从品牌、品牌的定义和品牌的特点入手,着重介绍了对于品牌传播策略的理论。第三章从外部宏观环境、市场行业和竞争环境等三方面分析了腾讯“天天快报”品牌传播环境,为下一章品牌传播策略做铺垫。第四章先介绍了腾讯“天天快报”,并从品牌定位和用户分析两方面展开分析。接着,从产品和营销两方面分析了腾讯“天天快报”品牌传播策略的具体行为,并提出聚合类新闻品牌传播局限。第五章对于聚合类新闻在品牌传播中的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于丹丹[5](2017)在《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的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以电子书和智能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品日益多元,不断蚕食和分割传统出版市场。传统出版行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积极做出反应,深入反思;努力推进重构,实现转型。我国传统出版的重构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令人欣喜的转型成果不断涌现,重构中的问题和阻碍也层出不穷。于是,借鉴成功经验,剖析瓶颈症结,成为促成我国传统出版重构顺利完成,推进数字产业稳步发展的明智之举。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本文共分五章对传统出版范式重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第一章整合梳理了当下对传统出版重构转型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着重分析了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可行性,对传统出版范式进行理解,对传统出版重构的内涵进行分析,对传统出版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三章是从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出版行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出版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体系以及人才保障体系的现状、不足和未来走向进行分析;第四章则把视角缩小到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微观层面,结合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和成功的出版重构案例,以出版流程为参照,对传统出版的流程环节,如选题策划、编校印刷、营销发行、盈利模式等不同环节如何开展重构分别展开论述。通过案例和数据,呈现当下我国传统出版重构过程中的现象、问题和发展态势;第五章对我国传统出版重构提出了几点建议。从开发阅读市场,创新内容资源,协调技术、人才、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版权经营和积极延伸产业链等四个主要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传统出版重构过程中值得借鉴和尝试的经验与做法。

唐莲[6](2015)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飞速的革新。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如飓风般呼啸而来之时,新媒体也随之应运而生,于是被世界研究学者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之后的“第五媒体”迅速崛起。自从新媒体急速蔓延扩散后,新媒体被整个世界广泛应用,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再离不开新媒体。微博、微信、“腾讯QQ”等各大社交软件在我国大肆盛行,更是应运而生各大互联网站的手机APP应用,“淘宝”、“京东”、“1号店”等购物网站也在我国大江南北风靡得如火如荼。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媒体朝向辉煌巅峰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生活变得更加快速便捷的同时,我国舆情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现状鱼目混杂。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创造商业利益和价值,新闻报道“多米诺”效应蜂拥而至;部分社会大众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传播谣言,失去理智,丧失正确的价值观,造成舆论混乱,社会负能量爆棚,对我国弘扬正面力量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和冲击。新媒体舆情现状令人堪忧。目前国内的新媒体样式层出不穷,各大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媒体软件参差不齐,作假做秀诈骗炒作也数见不鲜,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的监测管理是现在中央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知识出版总局和广电总局重点监测和管理的对象,因此对我国舆情监管的研究也引人深思和探讨。笔者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详细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着重从新媒体的语言环境下入手,笔者将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剖析我国舆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而后借鉴有关地区和国家的成功经验,作比较分析,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寻求我国舆情监管的最佳有效对策,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监管的研究。

郭晶[7](2015)在《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电子书出版产业中,传统出版商面临来自通讯运营商、软硬件技术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性质及业务范围各异的企业的竞争。各企业纷纷在产业链上拓展业务领域,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且企业间业务也多有交叉,这就造成了电子书各出版企业间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业务的拓宽、市场边际的变更。这些均导致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化,对出版产业的组织形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产生了影响。本文对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文将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置于产业组织研究理论中经典的SCP框架下,通过研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三个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吸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各流派中的理论和方法,把握住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子书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熟知,但关于电子书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却一直在进行,国内外关于电子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子书产业及电子书出版企业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拟对电子书和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演变进行梳理,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对电子书进行研究时,不妨以整个电子书产业链的视角来审视电子书的内涵及外延,将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软件、阅读设备同时放入研究的视野;在对电子书出版产业进行概念界定时,应该探讨围绕电子书展开的内容生产、流通传播、销售平台、阅读设备、版权保护和贸易等在内的诸多生产、服务活动;依据上述思路,将电子书内容生产企业、平台运营企业、技术提供企业、终端设备生产企业、通讯运营企业纳入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梳理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历史时,尽量将整个产业的发展放在数字出版、出版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给予观照。具体做法上并不是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做一宏观的全景扫描,而是采取了“小切口、深挖掘”的研究思路,通过选取电子书的类型及其市场分类、产业组织要素等微观研究视角,试图展现整个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全貌。本文借鉴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于电子书类型的三分法;并对其各自的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和梳理;选取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别对产业要素进行研究。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助于哈佛学派经典的SCP分析范式,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先从电子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异化和进退壁垒四个市场结构因素来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接着从电子书产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非正当市场行为方面来分析我国诸多电子书企业的市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电子书出版产业的供给能力、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来对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甚至出现缺失状态。本文在对机械复制时代与数字出版时代的政府规制、发达国家与我国对传统出版业的政府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进入、退出规制;内容审查;市场行为规制等。本文在将传统出版产业组织与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国外发达国家与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比如过于依赖电子书2.0,市场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利益各方博弈不均衡;版权保护复杂化以及传统出版社进军电子书成本门槛高,数字化转型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书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目标模式,并从法律法规、政府规制、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对优化路径提出了思考。

张弛[8](2015)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文中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面临着新的业态转型和产业链重构的艰巨任务。如果说互联网通过重塑人类交往方式而改变了传统的出版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那么,大数据则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方式进而改变着传统的出版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出版业兼具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新闻传播业等多重属性,是以内容和服务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型产业类别。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科学、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平台都特别适用于出版业进行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当前,在中国进行以知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大数据是中国出版产业进行业态创新和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研究大数据条件下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问题涉及传播学、出版学、产业链理论以及大数据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在大数据条件下,“按需出版”、“按需印刷”、“自主出版”、“众筹出版”等新出版模式不断出现,揭开了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关系的新篇章,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并存是大数据时代传播学融合的创新基础,分众传播体系和大众传播体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并存关系,只是这种并存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此消彼长。在大数据时代,“媒介即人”的传播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数字的本质是人,数据挖掘就是在分析人类族群自身”,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定制出版”,“分众出版”、“碎片化出版”等新出版方式的出现揭示着从聚众时代的人类族群到分众时代的人类族群关系的变化。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链的重构有三个维度:出版价值链维度、出版供需链维度和出版空间链维度。出版价值链是出版产业链价值关系的维度表达,出版供需链是出版产业链供需关系的维度表达,出版空间链是出版产业链空间关系的维度表达。任何产业活动都存在价值关系、供需关系和空间关系,出版产业也不例外,也存在着价值关系传递、供需关系关联和空间关系变迁。基于大数据进行出版价值链重构,其所运用的大数据原理包括:一是基于大数据的“相关性”理论推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二是基于大数据的“全数据原理”推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三是基于大数据的“第四范式”推动出版价值链重构。发挥大数据价值功能重构出版价值链的基本任务:一是基于大数据关系理解功能创新出版产品形态组合:二是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挖掘功能创新市场用户组合;三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挖掘、用户挖掘和关系理解综合功能再造出版价值链结构。重构的立体、多元、网状的价值链可以尝试用2+++模型来概括,即2种介质(纸介质+光电介质)2种资源(内容资源+数据资源)、2种服务(产品服务+体验服务)。基于大数据对出版供需链进行重构的逻辑是:一是作为稿源的出版资源生长逻辑的转换;二是作为供需链驱动力的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变;三是作为供需终端的市场成长逻辑的转换。基于大数据建构的出版供需链模型是立体、多维、柔性的网状结构,这种出版供需链可以尝试用2+++模型来概括,即2种作者稿源(专业作者+业余作者)、2种出版生产方式(标准出版+按需出版)、2种市场划分(大众市场+分众市场)。基于大数据进行出版空间链的重构,其基本任务:一是在出版产业层面实现出版地域空间和出版网络空间新组合以及凭藉“三业融合”扩大出版产业运行空间范围;二是在出版业务层面实现有限空间向无限空间以及单业务空间向多业务空间的拓展。基于大数据建构出版空间链有两个新的构造,一是存在空间+选择空间+活动空间的网络空间构造,二是纸质版+网络版+手机版的媒介空间构造。基于大数据实现出版产业链重构,存在着诸多不同层面的障碍和问题,但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是大势所趋,而基于大数据的出版产业链重构的产业形态应该是智能出版。智能化是大数据应用的高级境界,如果说大数据时代城市化的出路是“智慧城市”,商业化的出路是“智能商务”,那么,出版现代化的出路则是“智能出版”。

吴周吉[9](2014)在《我国实体书店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实体书店经受着长期巨大的经营成本压力,又遭受着来自网上书店的低价倾销,相继倒闭。然而在这一波风暴席卷下,却也有依然屹立不倒的实体书店,甚至经营的更好。本文以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管理学、经济学角度探索了实体书店所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提升书店自身优势、优化经营管理、转变发展模式等措施来应对大环境的变化,找出实体书店较好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向。文章梳理了我国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实体书店发展的内外环境方面。通过对新华书店、民营独立书店、网络书店的分类研究,分析了不同书店业态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希望通过提升读者服务,打造品牌形象,开展多元化经营,改善营销方式等手段,找到合理的实体书店经营模式。本文分为四个章节论述:第一章,从实体书店的研究背景出发,总结概括了实体书店的研究现状综述,通过文献研究,展开了对新华书店、民营独立书店、网上书店、数字出版发行的分类概述。第二章,从我国实体书店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方面,分析了我国实体书店所面临的问题,特别强调了经营成本、退货率、数字出版和政府规制的影响,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第三章,对大型连锁经营模式进行SWOT分析,找出民营独立书店模式优势,运用PEST分析方法研究线上线下模式的发展环境,为实体书店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意见和参考。第四章,针对三种主要类型的实体书店,探讨了未来实体书店的经营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提升品牌、提高服务、加强多元化经营等方式,找出合适的经营发展道路。研究表明,实体书店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型连锁书店、专业细分的民营独立书店、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模式是三种主要的经营发展模式。

焦敬华[10](2014)在《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论》文中研究指明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通过对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剖析与考察可以洞悉在社会文化生态变革中各种文化力量的博弈、对话与共谋。论文将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置于90年代以来的现实社会语境中,简要梳理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得以产生的文化生态背景以及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内在特性、畅销机制,剖析社会多种文化力量与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关联,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对这一中国当代重要的出版文化现象和大众畅销书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悟,了解当代消费社会的图书市场、出版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变迁,不仅为当下社会文化生态的变化提供些许新的解读方法,也可探析当下电视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养。论文以90年代以来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消费文化、大众媒介文化与畅销书出版文化为研究背景和言说语境,结合权力理论、话语理论和符号理论,对其进行共时与历时的分析。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研究对象的确立。首先梳理了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形成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文化风尚的原因:电视媒介的平台、出版产业的造势、消费大众的认同、多元文化的推动等。其次明确本文的言说语境,以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为核心提出相关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的思考:电视主持人所拥有的电视节目平台及其独特的媒介角色、媒介话语权;电视主持人图书作为畅销书的一个类型,它的选题、策划与营销机制研究;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社会文化生态、本质内涵和社会大众复杂的消费文化心理;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是文化场域中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出版文化与电视文化、明星文化与粉丝文化等合力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阐释这一现象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象征性文化符号的意义与价值;电视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养。最后对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研究现状进行整合与梳理,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二是对电视主持人图书与明星图书、电视主持人图书与电视图书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身为传媒明星的电视主持人,其图书属于明星图书的范畴,但电视主持人图书作为明星图书的一个类型,有着明星图书的一般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这是由电视主持人独特的功能与角色决定的。电视主持人集采编播于一体,有着极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而影视明星则多按剧本、导演的意图去诠释剧中人物形象,虽有个性演绎,但能动性范围十分有限;作为媒介实践者,电视主持人的名人效应的广度与强度也是文艺明星无可比拟的;电视主持人与栏目共存亡,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影视剧常有多个不同的明星版本;电视主持人在节目中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文艺明星在剧中则是一个艺术化的演员;主持人共时性地集个人角色、媒体角色、公共角色于一体,而文艺明星则多是历时性地在不同剧作中表现多个角色;电视的主持人中心制与影视的导演中心制使得主持人的主持体验迥异于文艺明星的演出体验。电视主持人与影视业、体育界等明星处于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中,其书写内容多与电视节目或节目背后的故事相关,独特的媒介人物身份、媒介话语语境以及媒介实践者深刻的社会参与度是其他明星图书所缺乏的。因此,电视主持人图书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独特吸引力与出版图书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电视图书与电视主持人图书既有重合也有差异。电视资源向图书的流动产生了电视图书,实现了电视文化资源的跨媒体转换。但电视主持人图书是从创作主体的视角而言的,电视主持人与栏目共存亡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传播者的名人效应以及深度化的媒介实践使其图书有别于一般的电视图书: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电视主持人的创作越来越多元化,部分电视主持人图书与电视资源无关。第一章,90年代以来的文化生态。9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的改变为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出现提供了现实语境,大众传媒文化的多元化有力推动着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长劲发展。电视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电视成为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且属于国家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成为头号媒介霸主。主持人逐步成为舞台、节目的中心,掌控着节目甚或电视媒介的话语权,主持人中心制越来越成为打造品牌节目、提升收视率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时代,出版产业化体制的变革使图书真正走向市场化,自负盈亏的出版社为追逐利润而热衷于出版大众畅销书,出版业与大众传媒业开始构筑新的文化产业链。消费主义时代,电视实现了电子革命与图像革命的合谋,电视所催生的大众造星机制与视觉文化、流行文化相得益彰,也迎合了消费大众的世俗审美。发达工业社会通过制造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来左右人们的意识,支配人们的生活,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思想使人们丧失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而与现存秩序一体化,成为单向度的人。第二章,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内在特性。本章主要阐释电视主持人图书的类型特征、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本质特征及社会表征。主持人创作最常触及的题材就是自身的日常生活、人生游历与感悟,这既是他们自身最熟悉的,也是观众粉丝最为关注的。根据内容指向和话语形态,电视主持人图书主要有自传回忆录、个人随笔、节目实录、实用写作四种类型。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为文学性、消遣性与符号化的有机统一。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社会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省式的理性精神、自炫式的娱乐精神、媒介话语权与公共话语权。基于新闻主持人自省式的理性精神与综艺娱乐主持人自炫式的娱乐精神,对电视主持人的媒介话语权与公共话语权进行分析。电视主持人之所以拥有话语权,是因为在拥有各式符号的电视媒介当中,主持人集图象、声音符号的双重功能于一身;而且,主持人是以“发言者”的角色,全程参与媒介实践并代表所有节目制作人员进行信息的传播,代表并整合了媒介组织、工作团队以及新闻事件自身的观点与立场。第三章,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畅销机制。本章基于主体和名人效应、传播和品牌策略、受众和内窥驱动三个方面探讨电视主持人图书得以畅销的运作机制。电视主持人与畅销书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主持人的媒介身份、主持经验、荧屏智慧、个人情感、幕后佚事等,莫不吸引着观众的窥视欲。作为媒介人物,主持人本身就是图书文本可资利用的最重要的一种符号资源,主持人本身所具有的号召力与话语权使其图书存在着庞大的潜在读者群,潜在读者越多,出版社的利润就越可观,这就激发了出版社对主持人的包装意识。主持人的媒介地位、媒介角色、个人资历、幕后生活等都成为出版社不遗余力进行策划、炒作、宣传的传播符号,联合电视的宣传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造势,并组织作者各大城市图书卖场的巡回讲演、签名售书和读者见面会等实体活动,扩大作者及其图书的知名度,再加上主持人作为媒介实践者的名人效应,图书得以畅销。幕后真相、内心驱动、隐私爆料也使受众的好奇心与窥探欲得以无限制的扩张,为图书的畅销提供持续而长久存在的阅读群体。第四章,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文化符号分析。本章从符号的互释:影像和文字,权力的互馈:明星和粉丝,消费的互动:媒介与大众三个方面,分析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涉及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出版文化与电视文化、明星文化与粉丝文化等多种文化力量,是社会文化场中多重文化力量的对抗与合谋的结果。电视主持人图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媒介符号的平面文字书写符号的转换,丰富和延展了电视文化的内涵;影像与文字融合的通俗化内容迎合着消费大众的休闲愉悦式阅读取向,一个又一个的畅销神话为出版社带来巨额的利润,也促使出版社进一步探索电视主持人图斗书的畅销机制。知名主持人不仅是传媒明星中最为耀眼的一员,还与文艺界、体育界明星有着互利共生的关系,他们借助最大众化的电视媒介平台、传播者的名人效应、媒介话语权与媒介威力,吸引着众多的观众粉丝参与节目互动,甚或与主持人相关的所有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参与性文化组合,粉丝在粉丝社群中重塑大众文化符号及其意义,明星文化与粉丝文化在消费时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特质。媒介与大众颇为复杂的互动合作关系,使电视主持人图书的畅销成为媒介事件,并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娱乐大众的认同式消费、符号化消费和欲望化消费。当代社会对于电视主持人出书的媒介聚焦与大量阐释渐渐意味着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已成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中颇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结语,电视主持人的素养。全文通过对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外部文化生态和内部文化逻辑的分析,从文本感性材料中归纳总结出电视主持人所应具有的素养。电视主持人既要精通主持专业,又要有丰富的阅历和人格魅力,有浓郁的文学情结、扎实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既要有学者的睿智、记者的敏锐,也要勇于承担责任,有自省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有很好的性格以及极好的悟性。

二、当红网上书店促销细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红网上书店促销细节(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国内研究
    2.3 国外研究
    2.4 文献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新华书店面临的多元竞争环境分析
    3.1 新华书店的起源和发展
    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概况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面临的多元化竞争环境
        3.3.1 民营资本竞争环境
        3.3.2 电子阅读竞争环境
        3.3.3 科技竞争环境
        3.3.4 人才机制竞争环境
    3.4 本章小结
4 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经营现状分析
    4.1 多元竞争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经营优势
        4.1.1 新华书店的政治优势
        4.1.2 新华书店的资金优势
        4.1.3 新华书店的社会效应优势
        4.1.4 新华书店的技术支持
    4.2 多元竞争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经营问题
        4.2.1 政治层面
        4.2.2 经济层面
        4.2.3 社会层面
        4.2.4 技术层面
    4.3 本章小结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融合发展策略
    5.1 政策融合策略
        5.1.1 统一布局,实现全疆新华一盘棋
        5.1.2 基于政策引导进行线上线下的多渠道销售
        5.1.3 重视品牌文化公益性宣传
    5.2 创新多元化经营策略
        5.2.1 书店引用“书店+模式”
        5.2.2 开设对应网上书店,实现经营多泛化
        5.2.3 发展校园书店合作
    5.3 组织结构和用人机制管理方面
        5.3.1 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创新
        5.3.2 提高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培训
        5.3.3 建立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人员引进机制
    5.4 技术升级革新方面
        5.4.1 强化ERP商流报订流程
        5.4.2 升级技术设备,推动物流发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品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品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1 消费价值观
        2.1.1 消费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1.2 消费价值观的维度和测量
    2.2 企业价值观
        2.2.1 企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2.2 企业价值观的维度和测量
    2.3 品牌价值观
        2.3.1 品牌文化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2.3.2 品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3.3 与相似概念的区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3.1 价值共创理论
        3.1.1 价值共创的概念内涵与顾客参与
        3.1.2 品牌价值共创的研究
        3.1.3 文献评述
    3.2 品牌价值观一致性
        3.2.1 自我一致性理论
        3.2.2 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3.2.3 文献评述
    3.3 顾客品牌融入
        3.3.1 顾客品牌融入的概念与测量维度
        3.3.2 相关的实证研究
        3.3.3 文献评述
    3.4 顾客品牌认同
        3.4.1 顾客品牌认同的概念内涵与维度
        3.4.2 相关的实证研究
        3.4.3 文献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性研究: 品牌价值观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的扎根理论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及工具
        4.1.2 理论抽样
    4.2 研究过程
        4.2.1 资料的整理
        4.2.2 开放性编码
        4.2.3 主轴编码
        4.2.4 选择性编码
        4.2.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3 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量研究: 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的品牌价值观影响效应研究
    5.1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5.1.1 理论模型的提出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3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3.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 模型假设检验
        5.4.1 顾客品牌认同对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中介作用
        5.4.2 品牌情感融入对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中介作用
        5.4.3 顾客品牌认同与品牌情感融入对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并列中介作用
        5.4.4 顾客品牌认同与品牌情感融入对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定性研究的结论
        6.1.2 定量研究的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营销与管理启示
    6.4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6.4.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Interbrand 100排行榜上高科技公司品牌从2012年到2016年的品牌价值变化
附录二: 四家高科技公司的信息比较
附录三: 扎根理论中用于编码的品牌公司传记
附录四: 创始人对品牌价值观的影响
附录五: 典型书目的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
附录六: 顾客品牌态度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研究课题
后记

(4)聚合类新闻APP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以腾讯“天天快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聚合类新闻研究
        1.2.2 关于品牌的研究
        1.2.3 关于品牌传播策略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品牌传播策略概述
    2.1 品牌内涵和特点
    2.2 品牌传播策略
        2.2.1 品牌策略
        2.2.2 品牌传播手段
        2.2.3 品牌传播策略
第三章 聚合类新闻APP的品牌传播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市场行业分析
        3.2.1 市场规模
        3.2.2 市场份额
        3.2.3 行业趋势
    3.3 聚合类新闻APP竞品分析
        3.3.1 腾讯“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的产品分析
第四章 腾讯“天天快报”品牌传播现状分析
    4.1 腾讯“天天快报”介绍
    4.2 腾讯“天天快报”品牌定位
    4.3 腾讯“天天快报”用户分析
        4.3.1 “天天快报”用户人口统计特征
        4.3.2 “天天快报”用户心理特征
        4.3.3 “天天快报”用户行为特征
    4.4 依靠产品本身的口碑传播
        4.4.1 腾讯产品矩阵提供海量用户进行口碑传播
        4.4.2 腾讯技术、运营优势增强产品口碑传播力度
    4.5 “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个性化传播
        4.5.1 满足用户需求产品设计
        4.5.2 简单易用的产品设计
    4.6 社会化营销传播手段应用
        4.6.1 广告营销
        4.6.2 事件营销
    4.7 聚合类新闻APP的品牌传播局限分析
        4.7.1 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
        4.7.2 品牌定位模糊
        4.7.3 缺乏用户黏性
第五章 聚合类新闻APP的品牌传播策略探析
    5.1 聚合类新闻APP的品牌传播对策与建议
        5.1.1 突出品牌个性
        5.1.2 打造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
        5.1.3 利用多种方式持续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的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可行性
    第一节 对传统出版范式的理解
    第二节 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内涵
        一、传承: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内容坚守
        二、融合:媒介融合共生下的出版互动
        三、创新:互动媒体冲击下的传播学审视
    第三节 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必要与可能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矛盾升级
        二、西方重构传统出版已先行一步
        三、政府扶持为产业转型保驾护航
        四、传统出版资源的积累奠定根基
第三章 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宏观视角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出版管理体制
        二、出版运营机制
        三、高层领导管理
    第二节 出版服务体系
        一、教育+出版:教育资源的数字应用
        二、移动+出版:数字资源的多端开发
    第三节 知识产权体系
        一、数字版权:内容属性与作者权益
        二、知识产权:商品属性与二次开发
    第四节 人才保障体系
        一、内部升级:传统出版人的二次培训
        二、外部对接:新型出版人的全新开发
        三、产研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携手打造
第四章 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微观视角
    第一节 选题策划网络化
        一、互联网思维活跃
        二、大数据应用智能
    第二节 编校印刷数字化
        一、自助出版很亮眼
        二、按需印刷潜力大
    第三节 营销发行多样化
        一、社群电商方兴未艾
        二、众筹出版渐成潮流
        三、网上书店风头正劲
        四、实体书店改造升级
    第四节 盈利模式多元化
        一、数字出版物的B2X模式
        二、传统出版价值链的整合
第五章 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拓展阅读市场是重点
        一、培养阅读习惯
        二、丰富阅读形式
    第二节 创新内容供给是根本
        一、内容“唱戏”
        二、媒介“搭桥”
    第三节 培养技术人才是关键
        一、技术要精
        二、人才要专
        三、管理要活
    第四节 激活版权和延伸产业链是途径
        一、重视版权的经营
        二、坚持出版走出去
        三、延伸出版产业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一、舆情监管相关概念的理论支撑
    (一)基本概念
        1.新媒体
        2.舆情
        3.舆情监管
    (二)我国舆情监管中政府、媒体和大众的角色
        1.政府的角色
        2.媒体的角色
        3.大众的角色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现状
    (一)新媒体舆情促使政府公关决策
        1.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促使政府作为
        2.新媒体舆情影响政府的决策立意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引导传播舆论导向
        1.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引导社会生活事件舆论导向
        2.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引导个人具体事件舆论导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引发媒体报道“多米诺效应”
三、我国舆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法律体系未健全
        1.舆情监管未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
        2.规范媒体从业者的法制尚未完善
        3.处罚民众舆情犯罪的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监管不完备
        1.监管对象及范围不够明确
        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深入
    (三)道德伦理的缺失
        1.部分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
        2.部分社会大众伦理价值观扭曲
四、有关地区和国家舆情监管经验借鉴
    (一)中国台湾舆情监管借鉴
    (二)新加坡舆情监管借鉴
    (三)澳大利亚舆情监管借鉴
    (四)日本舆情监管借鉴
五、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监管的对策
    (一)构建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
        1.完善舆情监管的法律体系
        2.健全监管媒体的法律法规
        3.落实舆情监管的惩治制度
    (二)确立政府监管的主体地位
        1.强化政府监管意识
        2.整合政府监管系统
        3.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三)弘扬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
        1.媒体从业者:树立严格自律的精神
        2.社会大众:培养理性正直的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表现强劲,引起学界持续关注
        1.1.2 出版产业组织的宏观变迁及微观调适
        1.1.3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的适用性
        1.1.4 SCP框架分析的确定
    1.2 概念界定
        1.2.1 电子书的概念界定
        1.2.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界定
        1.2.3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概念界定
        1.2.4 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
        1.3.2 出版业及其产业组织的研究
        1.3.3 总结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1.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6.3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现状
第二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电子书的三种类型及其市场
        2.1.1 电子书1.0及其市场
        2.1.2 电子书2.0及其市场
        2.1.3 电子书3.0及其市场
        2.1.4 三种类型电子书的关系及比较
    2.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要素状况及相关企业案例分析
        2.2.1 内容生产一—以中国出版集团及盛大文学为例
        2.2.2 平台分销——以当当网为例
        2.2.3 终端生产——以汉王科技为例
        2.2.4 技术服务——以北大方正为例
第三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界定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2.1 市场份额
        3.2.2 市场集中度
        3.2.3 产品差异化
        3.2.4 进入、退出壁垒
    3.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中国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与规模分析
        3.3.2 中国电子书市场产品的差异化
        3.3.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3.3.4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4.1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市场价格行为
        4.1.1 市场竞争现状
        4.1.2 电子书定价特点及模式
        4.1.3 电子书定价的具体方法
    4.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非价格行为
        4.2.1 促销行为
        4.2.2 新技术研发领域
        4.2.3 新产品开发领域
    4.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非正当市场行为
        4.3.1 恶性竞争
        4.3.2 电子书号管理混乱
        4.3.3 电子书格式标准混乱
        4.3.4 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不均衡
        4.3.5 版权保护复杂化
第五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定义、构成及衡量指标
        5.1.1 市场绩效的定义及构成
        5.1.2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5.2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5.2.1 产业的技术效率
        5.2.2 产业的分配效率
        5.2.3 产品绩效
        5.2.4 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5.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与讨论
        5.3.1 供给绩效评价
        5.3.2 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
第六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6.1 政府规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理论依据
        6.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2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3 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
    6.2 传统出版业政府规制的历史与经验
        6.2.1 发达国家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特点与经验
        6.2.2 我国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现状及特征
    6.3 政府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规制的法律法规
    6.4 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6.4.1 进入退出规制
        6.4.2 内容审查
        6.4.3 电子书出版市场行为规制
第七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和优化路径分析
    7.1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模式
        7.1.1 市场结构合理化目标
        7.1.2 市场行为合理化目标
        7.1.3 市场绩效合理化目标
    7.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发展的优化路径
        7.2.1 法律法规层面
        7.2.2 政府规制层面
        7.2.3 产业发展层面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理论支撑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大数据和出版产业链重构的若干理论解读与挑战机遇分析
    2.1 大数据时代表征探究
    2.2 出版产业链范畴分析
    2.3 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分析
3 大数据时代出版价值链的重构
    3.1 价值链与出版价值链
    3.2 出版价值链重构的基本动因
    3.3 大数据时代出版价值链重构的基本内容
    3.4 基于大数据的出版价值链2~(+++)构造探究
4 大数据时代出版供需链的重构
    4.1 供需链与出版供需链
    4.2 大数据时代出版供需链的重构逻辑
    4.3 大数据时代出版供需链重构的基本内容
    4.4 基于大数据的出版供需链2+++构造模型
5 大数据时代出版空间链的重构
    5.1 空间链与出版空间链
    5.2 出版空间链重构的产业驱动力
    5.3 大数据时代出版空间链重构的基本任务
    5.4 基于大数据的出版空间链两个新构造探究
6 智能出版—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重构之路
    6.1 出版智能化成为中国出版产业发展主流趋势
    6.2 探索和引领者—大数据先锋
    6.3 中国大数据出版的艰难坎坷之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我国实体书店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图书发行改革研究现状
        1.2.2 实体书店转型研究现状
        1.2.3 实体书店的分类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SWOT分析
        1.4.3 PEST分析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实体书店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实体书店发展的内部环境方面
        2.1.1 经营成本
        2.1.2 退货率
    2.2 我国实体书店发展外部坏境方面
        2.2.1 数字出版的冲击
        2.2.2 政府规制及出版市场主体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评析
    3.1 大型连锁经营模式
        3.1.1 SO战略:集中战略
        3.1.2 WO战略:降低弱势型战略
        3.1.3 ST战略:回避或克服威胁型战略
        3.1.4 WT战略:防卫型战略
    3.2 民营、独立书店模式
        3.2.1 民营、独立书店优势
        3.2.2 民营、独立书店商业模式
    3.3 线上线下模式
        3.3.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我国实体书店经营模式对策和建议
    4.1 大型连锁书店发展方向
        4.1.1 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4.1.2 提供超越期待的服务
        4.1.3 提升品牌形象
        4.1.4 多元化经营
        4.1.5 紧跟网络发展趋势
        4.1.6 增加书店活动
    4.2 民营独立书店发展方向
        4.2.1 寻找商品外的其他服务
        4.2.2 更大众化方式去传递书店主题和理念
        4.2.3 与其他书店战略联盟
        4.2.4 增加书籍与商品的丰富性
        4.2.5 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
    4.3 实体书店的网络发展方向
        4.3.1 提供互动服务和增值服务
        4.3.2 灵活多样的宣传营销方式
        4.3.3 完善的售前与售后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研究对象的确立
        0.1.1 问题缘起与个案选择
        0.1.2 言说语境与问题提出
        0.1.3 研究现状、方法及意义
    0.2 相关概念的辨析
        0.2.1 电视主持人图书与明星图书
        0.2.2 电视主持人图书与电视图书
1 90年代以来的文化生态
    1.1 电视体制的变革与电视霸权
        1.1.1 主持人中心制
        1.1.2 收视率与节目品牌
        1.1.3 电视的隐性霸权
    1.2 出版体制的变革与畅销书
        1.2.1 出版产业化
        1.2.2 大众畅销书
    1.3 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流行文化
        1.3.1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
        1.3.2 造星机制与流行文化
        1.3.3 文化工业与“单向度的人”
    本章小结
2 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内在特性
    2.1 电视主持人图书的类型特征
        2.1.1 自传回忆录
        2.1.2 个人随笔
        2.1.3 节目实录
        2.1.4 实用写作
    2.2 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本质特征
        2.2.1 文学性
        2.2.2 消遣性
        2.2.3 符号化
    2.3 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社会表征
        2.3.1 自省式的理性精神
        2.3.2 自炫式的娱乐精神
        2.3.3 媒介话语权与公共话语空间
    本章小结
3 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畅销机制
    3.1 主体和名人效应: 媒体实践者与媒体权威性
        3.1.1 媒体实践者
        3.1.2 媒体权威性
    3.2 传播和品牌策略: 出版社、电视台与新媒体
        3.2.1 出版社的策划
        3.2.2 电视台的宣传
        3.2.3 多媒体的造势
    3.3 受众和内窥驱动: 幕后、内心和隐私
        3.3.1 幕后真相
        3.3.2 内心驱动
        3.3.3 隐私爆料
    本章小结
4 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的文化符号分析
    4.1 符号的互释: 影像和文字
        4.1.1 媒介符号与书写符号的互释
        4.1.2 影像与文字的雅俗共赏
    4.2 权力的互馈: 明星和粉丝
        4.2.1 主持人话语权
        4.2.2 粉丝参与权
        4.2.3 媒介权力与身份认同
    4.3 消费的互动: 媒介与大众
        4.3.1 媒介事件
        4.3.2 媒介大众认同性消费
        4.3.3 符号消费与欲望消费
    本章小结
结语电视主持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电视主持人作品

四、当红网上书店促销细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竞争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D]. 李瑾.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2]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3]品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D]. 王琳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4]聚合类新闻APP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以腾讯“天天快报”为例[D]. 陈川慈. 广西大学, 2017(02)
  • [5]基于数字化转型维度的传统出版范式重构研究[D]. 于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监管研究[D]. 唐莲. 长安大学, 2015(01)
  • [7]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D]. 郭晶. 南京大学, 2015(01)
  • [8]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D]. 张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我国实体书店经营模式研究[D]. 吴周吉. 南京大学, 2014(08)
  • [10]电视主持人出书现象论[D]. 焦敬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热门网上书店促销详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