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

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

一、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森[1](2021)在《耳皮内刺电针促自主神经平衡的“频率-状态”依赖规律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研究不同频率耳皮内刺电针(Intradermal auricular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iaES)对正常大鼠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二、验证特定频率iaES干预自主神经失衡状态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一、不同频率iaES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1.刺激部位的选择:大鼠左侧耳甲区。2.实验方法:总共有40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n=8)。选择频率2Hz,15Hz,30Hz,100Hz作为刺激频率分为四组外加假电针组。记录干预前、中、后的HRV。3.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在实验过程中连续记录心率和导联心电图。通过软件分析得到高频/低频(LF/HF)、标化低频(LFnu)、标化高频(HFnu)、总功率(Total Power,TP)、高频(HF)、低频(LF)、极低频(VLF)频段和心率(HR)。二、特定频率(30/100Hz)iaES对自主神经失衡状态大鼠的影响1.自主神经失衡状态模型大鼠的建立:连续腹腔注射克伦特罗(0.5mg/kg)、乙酰胆碱(0.1mg/kg)、普萘洛尔(10mg/kg)、阿托品(4mg/kg)来建立交感兴奋模型、副交感兴奋模型、交感抑制模型、副交感抑制模型。2.实验流程:(1)造模大鼠与未造模大鼠HRV对比,验证造模成功。(2)通过干预中、干预后与干预前HRV的对比,分别验证30Hz和100Hz iaES对模型大鼠自主神经的影响。结果:一、不同频率iaES对HRV的影响1.假电针组iaES在干预中20min TP、HF、LF出现上升(P<0.05),2Hz iaES干预后20min HFnu 出现上升(P<0.05),15Hz iaES 干预后 5min、20min TP 出现下降(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2.30Hz iaES,在干预中VLF、HFnu高于干预前,LF/HF、LFnu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HF、VLF、TP仍继续提升,HR低于干预前(P<0.05)。3.100Hz iaES对TP、HF在干预后15min出现下降趋势(P<0.05)。在干预中HFnu低于干预前,LF/HF和HR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二、30Hz iaES对自主神经失衡状态模型大鼠的影响对交感兴奋型大鼠的影响。干预中HF,LF和TP明显上升(P<0.05),LF/HF和LF nu显着下降(P<0.01,P<0.001)。对副交感兴奋型大鼠的影响。LFnu和LF/HF在干预中和干预后均有上升(P<0.05)。HFnu在干预后25min下降(P<0.05)对交感抑制型大鼠的影响。干预中30min VLF上升(P<0.05)。干预后10、15、20min HF低于干预前,干预后20min TP低于干预前。LF/HF和LFnu在干预中和干预后明显上升,HFnu在干预中和干预后明显下降(P<0.05)对副交感神经抑制大鼠的影响。干预中10min,HF和LF在明显上升(P<0.05)。干预后30min LFnu明显上升(P<0.05)。HR从干预开始持续下降,在干预后25、30min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三、100Hz iaES对自主神经失衡状态模型大鼠的影响对交感兴奋型大鼠的影响。干预中TP、HF、LF、VLF和HFnu上升(P<0.05)。干预后HR下降(P<0.05)。对副交感兴奋型大鼠的影响。干预中LF/HF、LFnu呈明显上升趋势,HFnu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干预后LF、VLF、HF、TP均有明显上升(P<0.05)。对交感抑制型大鼠的影响。干预中,TP、HF、LF、LFnu明显上升,HR在干预中20和 25min 下降(P<0.05)。对副交感抑制型大鼠的影响。干预后5min和15min TP高于干预前,干预后15min VLF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中HFnu明显上升,LF/HF明显下降并持续到干预后(P<0.05)。LFnu在干预后15min低于干预前。结论:(1)iaES通过状态依赖和频率依赖的方式影响HRV。30Hz和100Hz iaES分别针对不同情况的自主神经失衡状态有其独特的调节特征。(2)特定频率的iaES在效应上具有方向性。不同频率的iaES对HRV存在不同作用方向。其中30Hz iaES可通过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影响自主神经从而降低心率。100Hz iaES可通过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影响自主神经从而提高心率。(3)机体原始状态在iaES驱动HRV方面起着根本性作用。100Hz iaES在兴奋性(交感或副交感)占优的状态下更有利于促自主神经平衡。30Hz在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活性处于抑制状态更有助于促进自主神经平衡。(4)iaES无论是30Hz还是100Hz,均是通过增加交感/副交感神经相对弱的那一方来重建自主神经平衡。交感与迷走所占的增幅的比值不同,但最终的方向(终点)都是交感与迷走平衡。

李赛赛[2](2021)在《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痰热痹阻在胸痹的发生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临床应重视痰热型冠心病患者的存在。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表现症状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状态相符合。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介导作用,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导师李平教授创立连夏宁心方,共奏清热化痰以畅血脉,宁心安神以调神明,达到血脉-神明共治之效。本研究临床部分从自主神经角度阐述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的干预作用。团队前期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级杆质谱法(HPLC-ESI-MS/MS)分析,显示连夏宁心方的重要有效组分来自黄连、半夏。基础实验以连夏颗粒给药干预,明确对心梗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改善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一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影响目的:初步评价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痰热证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连夏宁心方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连夏宁心方,对照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均治疗4周。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V指标(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血浆C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和痰热证量表评分,验证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血浆儿茶酚胺及中医证候的有效性。结果:(1)在心率变异性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SDNN、SDANN、PNN50均有增高趋势,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指标变化不一,变化趋势均不显着(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SDNN、SDANN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血浆儿茶酚胺方面,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NE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变化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NE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痰热证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痰热证评分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795,P=0.378);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痰热证评分较对照组患者痰热证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789,P=0.003)。(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连夏宁心方可提高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HRV,降低血浆CA,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二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给予相应药物干预30天后,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大鼠HRV低频功率(Low-frequency power,LF)、高频功率(High-frequency power,HF)和 LF/HF 比值,ELISA法检测血浆CA和血清TNF-α、IL-I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P38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1)HRV: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F、LF/HF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高剂量组LF/H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HF明显提高(P<0.05)。各组之间HF未见明显差异(P>0.05)。(2)血浆C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升高(P<0.01)。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3)血清TNF-α、IL-Iβ: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血清TNF-α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IL-Iβ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4)心肌P38蛋白和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P38蛋白和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P3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余组P38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的P38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38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6)HE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心肌间质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连夏颗粒可改善心梗大鼠HRV,降低血浆CA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研究三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目的: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干预30天后干预30天后采用在体程控电刺激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运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梗周围区TH、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H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1)TH蛋白和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免疫组化TH表达及分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形态粗大,分布紊乱,部分聚集成束,模型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增加(P<0.01)。连夏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P<0.01)。(3)心律失常发生率:电生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显着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中、低剂量组心律失常诱发率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NGF和TrKA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NGF和TrKA mRNA表达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低剂量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5)NGF/TrKA/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连夏颗粒可能通过调控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了心梗后交感神经重构。

田叶红[3](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指出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周辉[4](2021)在《神经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结直肠癌是消化道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治疗的发展,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免疫治疗的突破进展,为结直肠癌晚期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适当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但复杂的细胞相互作用、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的毒性反应等仍需我们寻找新的目标靶点,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神经新生,且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一样,也是肿瘤侵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癌细胞和神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癌细胞可以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因子和轴突诱导分子,诱导神经纤维以类似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方式形成新生神经,另一反面,新生的神经释放的各类因子(包括各种神经递质)诱导肿瘤细胞及基质细胞增殖,导致免疫细胞活性抑制,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微环境。自主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迷走神经对结直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尚少,且存在争议,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迷走神经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作用途径,为结直肠癌寻找新的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自主神经分布,并检测α9n ACh 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了解自主神经系统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Elisa法检测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肽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了解迷走神经是否通过神经因子的释放作用于结直肠癌。构建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来模拟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观察不同迷走神经状态(切断或刺激)下,肿瘤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疲乏状态,来说明迷走神经可能通过神经因子的作用,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发挥其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第一部分自主神经及乙酰胆碱相关受体α9n ACh 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数量、分布以及乙酰胆碱相关受体α9n ACh R表达与人结直肠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以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作为交感神经标记物,以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vesicular acetylcholine transporter,VACh T)作为副交感神经的标记物,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自主神经分布,并检测α9n ACh 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α9n ACh R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结肠癌35例(38.89%),直肠癌55例(61.11%)。男性43例(47.78%),女性47例(52.22%)。根据术后病理,TNM分期:T分期:T1,2例(2.22%),T2,20例(22.22%),T3,29例(32.22%),T4,39例(43.33%)。淋巴结转移阴性48例(53.33%),淋巴结转移阳性42例(46.67%)。2.交感神经多位于邻近肿瘤细胞的间质内。交感神经阳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交感神经阴性患者(P=0.018),肿瘤微环境中交感神经阳性者的患者预后优于交感神经阴性的患者(P=0.036)。3.副交感神经大多分布于肿瘤周边,在血管周边亦发现副交感神经。年龄>60的病人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高于年龄≤60的病人(P=0.034);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人的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P=0.011);随着T分期的增高,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逐渐升高,肿瘤微环境中副交感神经阳性的患者预后差于副交感神经阴性的患者(P=0.005)。4.α9n ACh R在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阳性表达。年龄>60的病人α9n ACh R阳性率高于年龄≤60的病人(P=0.026);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人的α9n ACh R阳性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P=0.023);随着T分期的增高,α9n ACh R阳性率逐渐升高,与α9n ACh R阴性者相比,表达阳性者的预后差(P=0.005)。小结:交感神经多见于肿瘤早期,提示预后较好;副交感神经和α9n ACh R多见于肿瘤晚期,提示预后较差。副交感神经可能通过α9n ACh R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第二部分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目的:检测结直肠患者血浆中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情况,探讨迷走神经相关递质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的临床表达意义。方法:1.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46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2.评价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结肠癌21例(45.65%),直肠癌25例(54.35%)。男性27例(58.70%),女性19例(41.30%),≤60岁17例(36.96%),>60岁29例(63.04%)。根据术后病理,TNM分期:T分期:T1,8例(17.39%),T2,7例(15.22%),T3,7例(15.22%),T4,24例(52.17%)。淋巴结转移阴性14例(30.43%),淋巴结转移阳性32例(69.57%)。术前CEA正常(1-5ng/ml)28例(60.87%),增高(>5ng/ml)18例(39.13%)。2.乙酰胆碱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无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乙酰胆碱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乙酰胆碱表达量(P=0.044);乙酰胆碱的表达量与T分期呈正相关(P<0.05)。3.P物质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T分期无显着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P物质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P物质表达量(P=0.009)。4.5-羟色胺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无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5-羟色胺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5-羟色胺表达量(P=0.007);5-羟色胺的表达与T分期呈正相关(P=0.030)。5.血管活性肠肽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无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血管活性肠肽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血管活性肠肽表达量(P=0.014);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与T分期呈正相关(P=0.039)。小结: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及其他神经递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均与T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乙酰胆碱、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及神经肽P物质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第三部分迷走神经通过对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目的:通过构建小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迷走神经切断的小鼠结直肠癌模型,探讨不同迷走神经状态对移植瘤的大小的影响。研究不同迷走神经状态,肿瘤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来了解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状态,同时了解淋巴细胞的疲乏状态,探究迷走神经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1.构建小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进而建立迷走神经切断模型。2.统计学分析不同迷走神经状态,小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模型的成瘤大小情况。3.免疫组化染色测定IL-1,IL-10,IL-8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4.流式细胞术测定PD-1及Tim-3在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小鼠均成活,4周后均有肉眼成瘤,并在体视显微镜下成功实施小鼠颈部单侧迷走神经切断。HE染色镜下观察所有小鼠结直肠种植肿瘤标本均证实为肿瘤组织。2三组小鼠成瘤情况三组小鼠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247±0.051)mm3,(0.528±0.076)mm3,(0.487±0.051)mm3。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相比,成瘤体积显着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相比,成瘤体积显着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与对照组成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3.1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肿瘤组织中I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10),100%(10/10),50%(5/10)。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相比,IL-1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增大(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IL-1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肿瘤组织中IL-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100%(10/10),40%(4/10)。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相比,IL-8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增大(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IL-8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肿瘤组织中IL-1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100%(10/10),40%(4/10)。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相比,IL-10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增大(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IL-10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术结果4.1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分别为(0.692士0.409)%,(1.126士0.472)%,(0.754士0.281)%。迷走神经刺激组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率分别为(0.979士0.359)%,(1.466士0.600)%,(0.978士0.592)%。迷走神经刺激组CD4+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CD4+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刺激组中IL-1表达与PD-1+表达呈正相关(P=0.002);IL-8表达与PD-1+表达呈正相关(P=0.025);IL-10表达与PD-1+表达呈正相关(P=0.001)。IL-1表达与Tim-3+表达呈正相关(P=0.002);IL-8表达与Tim-3+表达呈正相关(P=0.025);IL-10表达与Tim-3+表达呈正相关(P=0.005)。小结:小鼠原位结直肠癌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刺激组小鼠成瘤体积较迷走神经切断组显着增大,迷走神经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迷走神经刺激上调了肿瘤组织中IL-1、IL-8、IL-10的表达水平,反映了淋巴细胞向肿瘤组织的募集,促进肿瘤的炎性微环境的形成,同时,促进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诱导淋巴细胞的疲乏状态,形成肿瘤的免疫逃逸,IL-1、IL-8、IL-10的表达与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呈正相关,进而形成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结论:1.交感神经多见于肿瘤早期,提示预后较好;副交感神经和α9n ACh R多见于肿瘤晚期,提示预后较差。副交感神经可能通过α9n ACh R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2.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肽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均与T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乙酰胆碱、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3.小鼠原位结直肠癌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刺激组小鼠成瘤体积较迷走神经切断组显着增大,迷走神经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迷走神经刺激上调了肿瘤组织中IL-1、IL-8、IL-10的表达水平,反应了淋巴细胞向肿瘤组织的募集,促进肿瘤的炎性微环境的形成,同时,促进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诱导淋巴细胞的疲乏状态,形成肿瘤的免疫逃逸,IL-1、IL-8、IL-10的表达与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呈正相关,进而形成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王艺全[5](2020)在《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心交感神经重构及Hexarelin对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成为全球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CHF的特征是左心室泵血功能下降,与压力相关激素的激活增加,自主神经失调,心脏结构重构(心室腔增大、心肌细胞减少、心室壁变薄和纤维化),及心源性恶病质(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衰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CHF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了大量研究,但对CHF过程中心交感神经重构的机制并未完全清楚。文献和本实验组的前期实验结果证实Hexralin是一种化学稳定性更高的生长激素释放肽,通过与生长激素分泌受体(GHSR)1a和非GHSR受体CD36结合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然而Hexralin对于CHF心脏的保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心衰大鼠模型研究CHF时出现心交感神经重构现象;探索Hexralin是通过改变心交感神经重构来起到对CHF心脏的保护性作用,为慢性心衰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清洁级80只SD大鼠,随机选择大鼠分为正常组(Ctrl,n=8)。应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作CHF模型,随机选择Sham组大鼠8只进行开胸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只穿线,不结扎手术(Sham,n=8)。造模4周后将存活的大鼠分为心力衰竭组(HF,n=32)和Hexarelin干预组(HF+Hx,n=32)。HF+Hx组大鼠尾静脉注射Hexralin 100ug/kg/d,其他三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4周。采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功能;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对大鼠心肌病理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内BNP、NGF、TH和GAP43蛋白阳性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内BNP、NGF、TH和GAP43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组实验大鼠心功能的检测结果:(1)术前大鼠心电图表现正常,律齐,各波形完整;术后大鼠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段弓背向上抬高。(2)术后8周末大鼠心电图结果:Ctrl和Sham组大鼠心电图为正常窦性心律,律齐,各波形正常;HF组和HF+Hx组出现T波倒置,HF组倒置的T波电压>0.1m V,部分动物可见病理性Q波。HF+Hx组T波回落近正常水平,倒置的T波电压<0.1m V。(3)术后8周末超声心动图结果可见,HF组和HF+Hx组左心室腔扩大明显,运动减弱。与Ctrl和Sham组比较,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着增加(P<0.05);左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下降(P<0.05)。HF+Hx组与HF组比较,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着降低(P<0.05);左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升高(P<0.05)。2.病理学检测结果:(1)HE染色检测结果:Ctrl组和Sham组心肌组织染色均匀,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规律。HF组左心室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一,部分细胞核溶解,纤维有断裂现象。HF+Hx组心肌细胞排列尚规律,细胞核较完整,纤维断裂情况少。(2)Masson染色检测结果:Ctrl组和Sham组心肌组织呈红色,无胶原纤维沉积。HF组左心室心肌组织大片蓝染,胶原纤维增生明显。HF+Hx组较HF组蓝染面积减少,胶原沉积和间质纤维化程度降低。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BNP蛋白的阳性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阳性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NGF蛋白的阳性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阳性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TH蛋白的阳性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阳性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GAP43蛋白的阳性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阳性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BNP蛋白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表达显着降低(P<0.05)。NGF蛋白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表达显着升高(P<0.05)。TH蛋白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表达显着升高(P<0.05)。GAP43蛋白表达量,HF组与Ctrl组、Sham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F+Hx组与HF组相比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室心肌NGF、TH和GAP43蛋白表达下调伴心交感神经重构。2.Hexarelin可有效抑制NGF、TH和GAP43蛋白表达的下降、改善心交感神经重构并显着提高心功能。提示:抑制心交感神经重构可能是Hexarelin心脏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

付梦婷[6](2020)在《“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及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发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组织会发生更严重的结构功能变化,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已有研究发现电针预处理可以减轻MI/RI,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针刺防治MI/RI的临床推广及应用受限。相关研究表明,MI/RI的发生发展与心室重构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心肌重构与交感神经重构两个方面。本课题组选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依据针灸“治未病”理论,运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等技术,观察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心肌及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探讨“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效应机制,旨在为针灸“标本配穴”预防和减轻MI/R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3月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组)、模型组(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group,MI/RI组)、内关电针预处理组(MI/RI+PC6组)和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组(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 with 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on Neiguan,Zusanli and Guanyuan,MI/RI+AP组),每组10只。2.所有大鼠每天同时捆绑,每次捆绑时间为20min,连续7天。SO组与MI/RI组大鼠只捆绑不针刺,MI/RI+PC6组与MI/RI+AP组大鼠在每天捆绑的同时进行电针预处理治疗:MI/RI+PC6组针刺大鼠双侧“内关”穴,旁开0.3cm处皮下再浅刺一针作“内关”辅助电极;MI/RI+AP组针刺大鼠双侧“内关”、“足三里”及“关元”穴,同侧“内关”与“足三里”穴组成一对电极,“关元”穴旁开0.3cm处皮下再浅刺一针作“关元”穴辅助电极。连接HANS-200电针仪,输出波型选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A,定时20min/次,共针刺7天。3.实验第8天所有大鼠均行开胸手术,除SO组外所有大鼠左心耳和肺动脉根部下方2mm处穿缝线结扎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左室前壁心肌缺血20min,再松线恢复冠脉血供,形成再灌注40min,造MI/RI模型,SO组大鼠只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过缝线不结扎。采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测每组大鼠ST段电压振幅变化,以MI/RI组大鼠为例,如果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心电图Ⅱ导联ST段出现弓背上抬>0.2mV、松线后抬高的ST段明显回落,标志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4.观察实验及造模期间各组大鼠死亡情况,计算大鼠死亡率,并在造模成功后对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及心脏取材,用化学荧光法和生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活性氧(ROS)含量与谷胱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形态分布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1)死亡率: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死亡率显着上升(P<0.01);MI/RI+PC6组和MI/RI+AP组死亡率低于MI/RI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ST段电压变化: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冠脉结扎20min后ST段电压极显着性上升并>0.2mV(P<0.01),再灌注40min后ST段极显着性上升(P<0.01);与MI/RI组比较,MI/RI+PC6组和MI/RI+AP组大鼠结扎冠脉20min后ST段电压均极显着下降(P<0.01),再灌注40min后ST段均极显着回落(P<0.01);与MI/RI+PC6组比较,MI/RI+AP组大鼠冠脉结扎20min后ST段电压明显下降(P<0.05),再灌注40min后ST段电压显着回落(P<0.05)。(3)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含量: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ROS含量极显着性上升(P<0.01),血清GSH-PX活力极显着性下降(P<0.01);与MI/RI组大鼠比较,MI/RI+PC6组和MI/RI+AP组大鼠心肌组织ROS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GSH-PX活力均显着上升(P<0.05);与MI/RI+PC6组比较:MI/RI+AP组大鼠心肌组织ROS含量显着下降(P<0.05),GSH-PX活力显着上升(P<0.05)。2.(1)心肌组织CTGF表达: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CTGF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与MI/RI组比较,MI/RI+PC6组大鼠CTGF表达显着下降(P<0.05),MI/RI+AP组大鼠CTGF表达极显着下降(P<0.01);与MI/RI+PC6组比较,MI/RI+AP组大鼠CTGF表达显着下降(P<0.05)。(2)心肌组织形态学比较:心肌组织Masson染色后,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心肌明显受损,肌丝排列散乱间隙增宽,胶原纤维增粗并呈网状紊乱分布,纤维化明显;与MI/RI组比较,MI/RI+PC6组大鼠肌丝排列较整齐,仅少量增生胶原纤维,部分纤维化;MI/RI+AP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程度较MI/RI+PC6组大鼠进一步减轻。(3)CVF比值: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CVF极显着升高(P<0.01);与MI/RI组比较,MI/RI+PC6组大鼠CVF显着降低(P<0.05),MI/RI+AP组大鼠CVF极显着降低(P<0.01);与MI/RI+PC6组比较,MI/RI+AP组大鼠CVF显着降低(P<0.05)。3.(1)TH阳性纤维密度:与SO组比较,MI/RI组大鼠TH阳性纤维密度极显着升高(P<0.01);与MI/RI组比较,MI/RI+PC6组大鼠TH阳性纤维密度显着降低(P<0.05),MI/RI+AP组大鼠TH阳性纤维密度极显着降低(P<0.01);与MI/RI+PC6组比较,MI/RI+AP组大鼠TH阳性纤维密度极显着降低(P<0.01)。(2)GAP43蛋白灰度值比值含量:与SO组比较,MI/RI组GAP43表达极显着性升高(P<0.01);与MI/RI组比较,MI/RI+PC6组GAP43表达显着降低(P<0.05),MI/RI+AP组GAP43表达极显着性降低(P<0.01),MI/RI+PC6组和MI/RI+AP组GAP43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氧化应激及心电图ST段振幅的影响:电针预处理可以降低ST段弓背上抬及回落,通过减少心肌组织ROS含量,提升GSH-Px活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起到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对MI/RI模型大鼠心脏进行有效预防保护,且标本配穴较内关单穴疗效更佳。2.对心肌重构的影响:电针预处理能抑制CTGF的表达、降低CVF比值、减少胶原纤维含量,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减轻心肌组织纤维病理化改变,从而有效保护心肌,且标本配穴较内关单穴效应更佳。3.对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电针预处理能抑制GAP43表达,减少交感神经的过度萌出,改善TH阳性纤维的分布密度,减少因不均一性重构导致的继发性电生理改变来防治MI/RI,且标本配穴较内关单穴疗效更佳。

季娉婷[7](2020)在《小梁网-Schlemm’s管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青光眼(Glaucoma)是一类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的严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被认为是目前青光眼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小梁网-Schlemm’s管(Schlemm’s canal,SC)是房水排出通道的主要阻力位点,也是影响眼压波动的关键部位。临床研究已证实,SC的开合状态与眼压的波动具有相关性:SC管径变大时,眼压降低;SC管径变小时,眼压升高,且SC的塌陷程度与眼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自主神经可能通过调控SC的开合状态对眼压调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SC是否具备自主神经调控的解剖基础,自主神经在控制SC调控眼压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证实SC具备自主神经调控的解剖基础,探讨自主神经在控制SC调控眼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拟通过以下途径探讨自主神经在调控SC中的作用:(1)检测小梁网-SC局部神经分布:通过遗体捐献眼,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梁组织,利用血管标记物CD31定位SC,并用蛋白质基因产物9.5(PGP9.5)检测小梁网-SC局部神经分布特点;(2)明确小梁网-SC局部分布自主神经的种类: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双重标记PGP9.5与交感神经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副交感神经标记物血管活性肠肽(VIP)、感觉神经标记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VGlu T2),明确自主神经的种类。(3)探讨自主神经在SC调控中的作用: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检测高眼压动物模型小梁网-SC局部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收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小梁及SC组织,检测自主神经标记物的表达与分布,并与正常组样本比较,以探讨自主神经在SC调控中的作用。结果:正常人Schlemm’s管具备自主神经调控的解剖基础。Schlemm’s管管周分布有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交感神经纤维,但无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小梁网上有副交感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纤维与感觉神经纤维分布。相较于正常组,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小梁网-SC局部组织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显着升高,而酪氨酸羟化酶、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网-SC局部组织多巴胺β-羟化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显着升高。结论:SC具备自主神经调控的解剖基础,自主神经可能通过支配SC参与眼压的调控。本研究为“自主神经以Schlemm’s管作为靶器官起到一定的眼压调节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探讨外周自主神经对房水排出通道中SC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参考。

周丽平[8](2020)在《光遗传学精准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绝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自主神经系统在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心脏自主神经失平衡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心脏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尤其是左侧星状神经节(left stellate ganglion,LSG)过度激活在VA和SCD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心脏交感神经去除术能够有效的预防VA和SCD事件。然而,由于心脏交感神经去除术易出现出血、胸痛、霍纳综合征等并发症,并且切除LSG的同时也失去了其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是一项结合了光学和遗传学技术可精准调控神经元活性的新兴生物工程技术,其原理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靶细胞内表达兴奋性或抑制型光敏感蛋白,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可见光调控激活光敏感蛋白导致靶细胞内外离子变化,从而实现对靶细胞毫秒级的快速精准调控。Arch T是一种抑制型光敏感蛋白,当其在靶细胞中表达并通过适当波长的照射激活时,可诱导细胞超极化,从而抑制细胞活性。目的:1.探讨光遗传学技术对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调控作用;2.探讨光遗传学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对心脏电生理性质及急性心肌梗死后VA的影响;3.自主研发无线可植入光遗传学设备,探讨在清醒动物中长期进行光遗传学心脏神经调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慢性无线光遗传学心脏交感神经调控对慢性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功能和结构重塑及VA的影响。方法:所有实验犬均以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诱导麻醉,实验过程中以60mg/h戊巴比妥钠维持麻醉;气管插管连接正压呼吸机辅助呼吸;标准肢体导联持续记录体表心电图;左侧股动、静脉分离置管,动脉通道持续监测动脉压,静脉通道以100ml/h滴注生理盐水补充术中体液流失。心电图、血压监测信号接入Lead7000多导电生理仪系统。使用加热垫维持实验犬的体温为36.5±0.5℃。1.20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光遗传学组和对照组,麻醉状态下经左侧第三肋间隙开胸,基础状态下记录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高频电刺激方法测定LSG功能,直接神经活性记录方法测定神经活性。光遗传学组LSG注射病毒AAV2/9-CAG-Arch T-GFP,对照组LSG注射结构相似但无Arch T的空载病毒AAV2/9-CAG-GFP。病毒转染表达4周后,在LSG表面置入发光波长为565nm的LED光电极,分别在无LED光照,瞬时LED光照,30min持续LED光照后即刻、1h和2h进行HRV分析,测定LSG功能和神经活性。实验结束后,获取LSG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验证GFP/Arch T-GFP表达情况。2.20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光遗传学组和对照组,麻醉状态下经左侧第三肋间隙开胸,光遗传学组LSG注射病毒AAV2/9-CAG-Arch T-GFP,对照组LSG注射结构相似但无Arch T的空载病毒AAV2/9-CAG-GFP。病毒转染表达4周后,直接神经活性记录方法测定LSG神经活性,记录心电图分析HRV;在LSG表面置入LED光电极,分别在无LED光照、瞬时LED光照,30min持续LED光照后即刻、1h和2h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分析APD回复曲线最大斜率(Smax);分离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梗30min再次测定LSG神经活性和HRV,记录心梗后1h心电图分析VA事件;实验结束后,获取LSG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检测神经元中c-fos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水平。3.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心梗组和光遗传学组,麻醉状态下经左侧第三肋间隙开胸,暴露LSG,光遗传学组和心梗组LSG注射病毒AAV2/9-hsyn-Arch T-GFP-WPRE-p A,对照组LSG注射结构相似但无Arch T的空载病毒AAV2/9-hsyn-GFP-WPRE-p A。病毒转染表达4周后,光遗传学组置入无线LED模块,其中LED光电极植入于LSG表面,电源接收器植入于胸壁皮下,整个LED植入子由外部无线充电模块供电;分离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在LAD结扎后即刻给予LSG光照调控1小时,之后每天给予LED光照1小时,持续4周。心梗4周后,超声评估心脏功能和室壁运动;血清采样测定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记录心电图分析HRV;测定LSG功能和神经活性;程序刺激法测定心室ERP和APD,评估VA可诱发性和室颤阈值;实验结束后,获取LSG组织与心脏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检测心梗面积、心室重构及神经重构情况。结果:1.病毒注射4周后,光敏感蛋白Arch T成功表达于LSG神经元中;光遗传学组中,瞬时LED光照刺激即可显着抑制LSG功能和神经活性,光照停止后LSG功能和神经活性可快速恢复至基础水平;而30min持续光照可进一步增强LSG神经活性抑制作用,且这种增强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光照停止2h后逐步恢复至基础水平。病毒注射转染表达GFP/Arch T-GFP以及单纯LED光照对LSG功能和活性无明显影响。2.在正常心脏中,光遗传学调控心脏交感神经可显着稳定心脏电生理性质,延长心室ERP和APD,降低心室Smax;急性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神经元发生重构,表现为LSG神经活性明显增高,c-fos和N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光遗传学调控可显着抑制急性心梗诱发的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神经重构,降低LSG神经活性,改善HRV,抑制LSG交感神经元c-fos和NGF表达水平;急性心梗诱发室性早搏、室速和室颤各类VA事件,光遗传学调控显着抑制急性心梗后VAs。3.利用自主研发的无线可植入光遗传学神经调控设备,实现了在自由活动的大动物体内进行长期无线光遗传学调控。利用该套无线光遗传学神经调控设备进行慢性光遗传学心脏交感神经调控,可显着抑制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神经重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稳定心梗后心脏电生理性质,降低心梗后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室颤阈值;改善心梗后心脏功能障碍,增加LVEF,改善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脏储备功能;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减小心梗面积,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交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重构被明显抑制。结论:1.本研究首次证明光遗传学技术可精准可逆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2.光遗传学精准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可显着改善心脏电生理性质,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VA事件;3.利用自主研发的完全可植入的无线光遗传学系统实现了对清醒自由活动犬的心脏交感神经活性进行长期安全有效地无线光遗传学调控。慢性无线光遗传学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显着改善心梗诱导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电生理、功能和结构重构,从而降低VA易感性。

孙华鑫[9](2020)在《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梗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防治心梗后VA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4只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VAs)模型犬,分至对照组(n=7)和ta-VNS组(n=7),分别行假刺激/ta-VNS4周,完善动态心电图评价、电生理检查、神经记录、儿茶酚胺浓度测定、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测定。结果:1)心室电生理:ta-VNS组心室内膜及外膜梗死区、梗死周边区有效不应期较对照组均增大(P<0.05);2)心率变异性:心梗后第2周至第4周,ta-VNS组高频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频则低于对照组(P<0.05);高频/低频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3)神经活动记录:4周后,较对照组,ta-VNS组的心下交感神经放电均方根(RMS)降低,颈迷走神经放电RMS增加(P<0.05);4)儿茶酚胺浓度:4周后,ta-VNS组血浆及组织儿茶酚胺浓度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均P<0.05);5)免疫组化:4周后,在心下交感神经和耳迷走分支处,ta-VNS组较对照组TH阳染神经元显着减少(均P<0.05),而CHAT阳染显着增多(均P<0.05);6)免疫印迹:在梗死周边区和非梗死区,ta-VNS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16、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A、β1受体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均P<0.05)。结论:ta-VNS可潜在地再平衡自主神经活动、减轻心脏去神经化和受体分布异质性而有效减少心梗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负荷。

包凌霞[10](2019)在《饥饿与肠系膜传入神经纤维机械敏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整合了多种神经信号以保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饮食是肠腔内化学环境及力学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ENS中包含多种神经元,其中包括能对特殊饮食条件做出反应的化学及机械刺激神经元,其信号的传递主要由相关神经递质和受体完成。而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存在和缺乏会对神经元的生存及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表达产生长期的影响,最终影响肠道的结构及功能。临床上,饥饿可能源于厌食症、自我饮食抑制、严重的食物摄入障碍或主要接受肠外营养等病理情况。在饥饿状态下,肠道会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适应性改变。综合课题组前期对饥饿状态下大鼠肠道形态学和生物力学重构方面的研究,本课题通过大鼠饥饿模型建立,结合生物力学及组织形态学研究饥饿状态下肠系膜传入神经放电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有助于了解厌食症等相关人类消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再者,为了探索压力过载对正常和饥饿大鼠离体空肠肠系膜传入神机械敏感性的影响,本课题设计了持续高压刺激模式,并结合空肠组织形态学进一步探索其与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机械敏感性变化间的相关性,为解决临床上与肠内压力过载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恢复饮食可逆转由饥饿引起的大鼠空肠传入神经的重构本研究旨在探讨饥饿对离体SD大鼠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机械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包括对照组(正常饮食)、饥饿组(禁食1周)和饮食恢复组(禁食1周后恢复正常饮食1周)。大鼠麻醉后取其空肠组织用于电生理、组织形态学及力学研究。连续斜坡冲压至40 mmHg的同时记录肠系膜神经纤维放电信号。结果发现:饥饿引起了空肠组织形态学重构,并在恢复饮食后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且多神经纤维分类为低阈值神经纤维(LT)及宽动态范围神经纤维(WDR)。并对各组间应力、应变及神经放电速率增长率(SRIR)进行了分析。各组中肠系膜神经放电频率均随冲压压力升高而增加,且饥饿组中SRIR最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较高压力下饥饿引起了多神经纤维及WDR神经纤维放电活动增加(P<0.05,40 mmHg;P<0.05,应变1.2;P<0.01,应力8 kPa)。且恢复饮食逆转了由饥饿引起的肠系膜神经放电的高敏感性及受体亚型的转移。结论:恢复饮食部分逆转由饥饿引起的重构。(2)压力过载以应力依赖的方式改变大鼠空肠传入神经的机械敏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压力过载对正常和饥饿大鼠离体空肠肠系膜传入神机械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正常饮食)和饥饿组(禁食1周)。在三次不同冲压过程中记录空肠肠系膜神经电信号,即连续斜坡冲压至80 cmH2O(D1)后快速冲压至120 cmH2O(D2),并持续2 min,最后再次冲压至80 cmH2O(D3)。每次冲压的时间间隔为15 min。对各组在20 cmH2O、40 cmH2O及最大压力水平下的空肠应变、应力及SRIR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RIR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且SRIR及应力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模式;最大压力水平下,快速高压时(D2)SRIR及应力均最高(0.05>P>0.001),且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SRIR及应力均最高(P<0.01,P<0.001)。再者,与对照组(P<0.05)、饥饿组(P<0.01)D1相比,两组D3时SRIR均降低。对照组D3中LT神经纤维含量高于D1(P<0.05),且D3中饥饿组单神经总量及LT神经纤维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SRIR与应力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653,P<0.001)。综上所述,持续的压力过载以应力依赖的方式引起大鼠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机械敏感性降低;压力过载更大程度的降低了饥饿大鼠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机械敏感性;饥饿引起神经纤维LT向WDR转移,而高压引起了神经纤维WDR向LT转移。(3)饥饿大鼠空肠形态组织学重构与传入神经对机械刺激高敏感性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旨在结合大鼠空肠HE染色,Masson染色和尼氏体染色,及前一章第一次冲压(D1)至20 cmH2O、40 cmH2O及60 cmH2O时相对应的SRIR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在饥饿状态下肠道组织形态学因素与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对机械刺激高敏感性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饥饿引起空肠展开角及残余应变显着减小(0.05>P>0.001);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肌间和粘膜下层神经细胞体积均减小,但神经细胞数目增高且神经细胞内尼氏体颗粒密度无显着差别(P>0.05);饥饿组粘膜下层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比较致密且胶原纤维组分所占百分比显着增高(P<0.001);在一定压力下,SRIR与无荷载状态下肠壁厚度、环肌层厚度和外残余应变呈明显负相关,而与内残余应变,肌间和粘膜下层神经细胞数呈明显正相关;在一定压力下,应力与SRIR呈正相关,而与肠壁厚度呈显着负相关。综上所述,饥饿状态下空肠组织形态学重构与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对机械刺激的高敏感性明显相关。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消化道生物力学特性、组织形态学重构及神经电生理的相关研究内容,同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自我饮食抑制、厌食症及肠内压力过载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耳皮内刺电针促自主神经平衡的“频率-状态”依赖规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自主神经功能与疾病
        1.1 自主神经功能概述
        1.2 自主神经失衡与常见病
        1.3 促自主神经平衡的现代医学进展
        1.4 针刺调节自主神经平衡的理论基础
    2. 耳皮内刺电针调节自主神经平衡
        2.1 耳-迷走神经联系
        2.2 耳-交感神经效应
        2.3 耳皮内刺电针
        2.4 刺激频率的效应差异
    3. 心率变异性在自主神经检测中的应用
        3.1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学基础
        3.2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
        3.3 心率变异性目前的应用情况
    4. 总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频率耳皮内刺电针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心电图监测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1.4 麻醉状态下的电针操作
        1.5 基线选择及效应分析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耳皮内刺(假电针)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
        2.2 2Hz耳皮内刺电针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
        2.3 15Hz耳皮内刺电针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
        2.4 30Hz耳皮内刺电针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
        2.5 100Hz耳皮内刺电针对正常大鼠HRV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二 30Hz耳皮内刺电针对自主神经失衡大鼠HRV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自主神经失衡大鼠模型的建立
        1.4 心电图监测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1.5 麻醉状态下的电针操作
        1.6 基线选择及效应分析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30Hz耳皮内刺电针对交感兴奋型大鼠HRV的影响
        2.2 30Hz耳皮内刺电针对副交感兴奋型大鼠HRV的影响
        2.3 30Hz耳皮内刺电针对交感抑制型大鼠HRV的影响
        2.4 30Hz耳皮内刺电针对副交感抑制型大鼠HRV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 100Hz耳皮内刺电针对自主神经失衡大鼠HRV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自主神经失衡大鼠模型的建立
        1.4 心电图监测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1.5 麻醉状态下的电针操作
        1.6 基线选择及效应分析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100Hz耳皮内刺电针对交感兴奋型大鼠的HRV影响
        2.2 100Hz耳皮内刺电针对副交感兴奋型大鼠HRV的影响
        2.3 100Hz耳皮内刺电针对交感抑制型大鼠HRV的影响
        2.4 100Hz耳皮内刺电针对副交感抑制型大鼠HRV的影响
        3. 小结
    总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结果
    2. 耳皮内刺电针重建自主神经平衡的作用方式
    3. 耳皮内刺电针可通过重建自主神经平衡治疗多种疾病
    4. 从阴阳学说看自主神经平衡的科学意义
    5. 耳皮内刺电针的优势
    6. 麻醉剂的选择
    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2)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痰热证与冠心病
        1 冠心病概述
        1.1 中西医关于该病的认识
        1.2 导师对该病的认识
        2 从痰热论治冠心病依据
        2.1 中医理论依据
        2.2 现代研究依据
        3 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脏节律的关系
        1 心脏自主神经分布
        2 心脏中的自主神经受体
        3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4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心律失常
        4.1 房颤
        4.2 室性心律失常
        4.3 电风暴
        4.4 心脏性猝死
        5 自主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5.1 心率变异性
        5.2 血浆儿茶酚胺
        5.3 心率减速力
        5.4 窦性心率震荡
        6 干预自主神经防治心律失常的策略
        6.1 β受体阻滞剂
        6.2 迷走神经刺激
        6.3 肾去神经术
        6.4 针灸
        6.5 中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简单随机分组
        2.3 随机方案隐藏
        2.4 盲法设计
        2.5 样本量计算
        2.6 伦理学原则
        2.7 治疗方案
        2.8 观察时间点
        2.9 观察指标
        2.10 质量控制
        2.11 统计分析
        2.12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疗效指标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冠心病痰热证型的探讨
        4.2 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4.3 HRV分析方法
        4.4 一般资料分析
        4.5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的影响
        4.6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血浆CA的影响
        4.7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适应性喂养
        2.2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2.3 分组及给药
        2.4 心率变异性检测
        2.5 取材及样品处理
        2.6 HE染色
        2.7 ELISA检测
        2.8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
        2.9 RT-PCR检测心肌P38mRNA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大鼠HRV结果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
        3.4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比较
        3.5 各组大鼠心肌P38蛋白和mRNA表达比较
        3.6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3.7 HRV与血清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3.8 HRV与心肌P38蛋白和mRNA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2.2 分组及给药
        2.3 电生理检测
        2.4 心肌标本取材及处理
        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6 Western blot检测
        2.7 Real-time PCR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
        3.2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3.3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3.4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3.5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4)神经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神经及乙酰胆碱相关受体α9n ACh 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迷走神经通过对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自主神经系统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心交感神经重构及Hexarelin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及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一 “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电图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及步骤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实验二 “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及步骤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 “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及实验步骤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7)小梁网-Schlemm’s管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人小梁网-Schlemm’s管局部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及其分布研究
    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小梁网-Schlemm’s管局部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的研究
    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网-Schlemm’s管局部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及其分布研究
    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眼部的自主神经调控
参考文献
致谢

(8)光遗传学精准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光遗传学技术精准可逆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一部分附图
第二部分 光遗传学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附图
第三部分 无线光遗传学慢性调控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改善心梗后心室重塑和室性心律失常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光遗传学技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梗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动物伦理与分组
        1.2 主要材料及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建立
        2.2 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
        2.3 室性心律失常负荷及心率变异性评价
        2.4 外源性自主神经活性记录
        2.5 心室心电生理性质的测定
        2.6 儿茶酚胺浓度的测定
        2.7 免疫组化法
        2.8 免疫印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饥饿与肠系膜传入神经纤维机械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脑-肠轴
        1.2.1 脑-肠轴及其形态学基础
        1.2.2 脑-肠信号转导
        1.2.3 饱腹感-饮食控制机制和脑-肠轴
        1.2.4 脑-肠轴在控制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1.3 肠神经系统
        1.3.1 肠神经系统的特征和起源
        1.3.2 ENS解剖和结构
    1.4 营养物质的神经性调节作用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1.5 营养物质对ENS的影响
        1.5.1 营养物质对肠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
        1.5.2 营养物质对肠神经系统的长期作用
    1.6 小肠神经在不同情况下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及体外机械刺激的方法
        1.6.1 正常情况下小肠肠系膜神经纤维对机械刺激的反应
        1.6.2 病理状态下小肠肠系膜神经纤维对机械刺激的反应
        1.6.3 研究肠系膜传入神经敏感性的体外刺激实验方法
    1.7 胃肠道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方法
        1.7.1 肠道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
        1.7.2 肠道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1.8 禁食和再喂食期间肠道的重建
    1.9 研究思路以及主要内容
        1.9.1 技术路线
        1.9.2 主要内容
    1.10 创新点
2 恢复饮食可逆转由饥饿引起的大鼠空肠传入神经的重构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实验动物
        2.2.2 小肠样本采集与保存
        2.2.3 神经电生理实验装置
        2.2.4小肠肠系膜神经分离、电信号采集及冲压实验
        2.2.5 传入神经纤维放电分析
        2.2.6 单神经纤维放电分析
        2.2.7 空肠无荷载状态和零应力状态的形态学测量
        2.2.8 空肠力学数据分析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连续斜坡冲压实验
        2.3.2 肠系膜传入神经的应力应变反应
        2.3.3 单神经纤维分析
        2.3.4 形态学数据
    2.4 讨论
    2.5 小结
3 压力过载以应力依赖的方式改变大鼠空肠传入神经的机械敏感性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与实验动物
        3.2.2 空肠样本采集与保存
        3.2.3 神经电生理实验装置
        3.2.4空肠肠系膜神经分离及冲压实验
        3.2.5 传入神经纤维放电分析
        3.2.6 单神经纤维放电分析
        3.2.7 力学数据分析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典型的神经纤维原始放电轨迹
        3.3.2 最大压力水平下SRIR、应变、应力、SRIR/应变、SRIR/应力及D3/D1 分析
        3.3.3 20cmH_2O、40cmH_2O时 SRIR、应变、应力、SRIR/应变、SRIR/应力分析
        3.3.4 单神经纤维分析
        3.3.5 SRIR与应力、应变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压力过载对肠系膜神经放电的影响是破坏性还是适应性所导致
        3.4.2 依赖应力的肠系膜传入神经反应
        3.4.3 压力过载更大程度上引起饥饿大鼠空肠肠系膜传入神经机械敏感性降低
        3.4.4 压力过载和饥饿引起机械感性受体亚型的转移
    3.5 小结
4 饥饿大鼠空肠形态组织学重构与传入神经对机械刺激高敏感性的相互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与实验动物
        4.2.2 空肠样本采集与保存
        4.2.3 空肠冲压实验及冲压后空肠无荷载状态和零应力状态的形态学测量
        4.2.4 空肠无荷载状态及零应力状态下的形态学分析
        4.2.5 空肠组织学染色
        4.2.6 空肠组织学分析方法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体重和肠湿重
        4.3.2 形态学数据,展开角和残余应变
        4.3.3 组织学数据
    4.4 讨论
        4.4.1 饥饿引起空肠形态组织学重构及机理
        4.4.2 饥饿引起空肠展开角和残余应变的改变可能影响空肠神经末梢的结构和力学环境
        4.4.3 饥饿组空肠神经细胞数相对增多可能与空肠神经高反应性有关
        4.4.4 饥饿状态下空肠神经高发应性与其形态组织学重构相关
    4.5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耳皮内刺电针促自主神经平衡的“频率-状态”依赖规律的实验研究[D]. 杨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李赛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神经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D]. 周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心交感神经重构及Hexarelin对其影响[D]. 王艺全. 佳木斯大学, 2020(09)
  • [6]“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及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研究[D]. 付梦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小梁网-Schlemm’s管自主神经标记物表达的研究[D]. 季娉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光遗传学精准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D]. 周丽平. 武汉大学, 2020
  • [9]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梗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及机制研究[D]. 孙华鑫.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饥饿与肠系膜传入神经纤维机械敏感性关系的研究[D]. 包凌霞.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交感神经对细纤维反应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