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专业普通排球课程软、硬、沙“三阶段螺旋式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体育专业普通排球课程软、硬、沙“三阶段螺旋式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研究

一、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实行软、硬、沙“三阶段螺旋上升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伟可[1](2021)在《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把学习革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的新形态,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这种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贡献一些力量。MOOC是2008年推出的在线课程教育,但存在弊端。在MOOC的基础上,2013年又推出SPOC的新型在线课程教育。而完全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及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于部分课程的教授和学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于是,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以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选取咸阳师范学院6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实现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为武术教学工作关于SPOC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无论是在技能考核部分,还是理论考试部分,都比对照组的成绩好。表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武术教学,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显着的效果。(2)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新型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态度和自主探究能力。(3)大多数同学均认可该教学模式,并希望该教学模式能够正式投入应用。(4)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线上进行预习和复习,线下进行面对面练习,更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陈杰[2](2020)在《体育院校《篮球》普修课程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混合式学习已广泛存在于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不该像以往初高中一样被动学习,应该从灌输式走向自主式和互动式。当下把混合式习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上,对传统的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篮球课程作为体育院校必修的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并输送体育人才的重任,体育院校为了提升篮球课程质量,篮球课程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混合式学习是我国体育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新路径。本研究把混合式学习应用在篮球普修课程,以超星学习通APP作为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对篮球课程以及教学平台使用和功能的分析,围绕课程资源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两个方面对混合式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应用到20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篮球课程中,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应用,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即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促进改善篮球课程教学质量。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组应用混合式学习,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将两组的应用效果实行比较,利用访谈法,归纳出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以检验其应用效果,为体育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混合式学习在体育院校篮球普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性、三维一体衔接。课前学生提前建立认知、课中提升学习效率、课下增强交流,理解巩固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对课程的深度进修,使其从中体会到了混合式学习在篮球课程中应用的效果。(2)超星学习通APP功能的多样性为混合式学习在篮球课程中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对篮球资源、习题库、在线讨论、篮球技术动作的视频等进行设计,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形成互联互通的局面。(3)通过访谈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得出,学生对于混合式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且混合式学习在体育院校篮球课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提升学生篮球课程学习的兴趣,较快达到提升篮球理论成绩、部分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的成效。混合式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方面有优势,使得学生对于篮球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方法多样化。(4)采用传统教学和混合式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篮球理论知识和篮球专项素质;传统教学在提升篮球基本技术中十字绕桶运球的达标成绩、篮球专项素质的成绩有优势;传统教学是教师系统性的组织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教学中注重技术、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轻视理论学习。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实施指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中注重理论与技术提升,混合式学习在提升学生篮球理论成绩、提升部分篮球基本技术成绩中有优势。(5)混合式学习以“学生为本”,契合了高校个性化培养方式。混合式学习利用“线上+线下”的体系有机的融合,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学生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本领。混合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篮球技术动作更加深刻和快速提升,也有利于提升篮球理论成绩,改善了篮球教学质量。

邓宏[3](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田舒雅[4](2019)在《“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的原型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其理论基础都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的,其实质为目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也从“目标”着手,并将目标逐级分解成各个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任务进行剖析、解读,将目标和问题任务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善于发现问题且有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修课健美操课作为实验对象,将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健美操课程教学之中,对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健美操课程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采取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后,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测试指标与实验之前的相比都较有一定的提高,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因素的变化差异不大,但实验班学生的成就动机高于对照班。同时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P值为0.00,呈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对照班自信心增长不明显。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均对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各因素影响不大,但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同时,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内容选择和学习过程监控未产生较大影响。3.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均可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在健美操学习当中两种学习方法均可提高健美操理论知识,但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乐感以及动作技术水平,使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及技能。4.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后,学生人际交往和主动参与意识都有所提高,实验班高于对照班,证明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比传统教学方法略胜一筹,同时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得到一些提高。

滕曼曼[5](2018)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校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点。然而,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差异显着,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困惑性,而这不利于探究大学本科毕业率所反映的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眼全球,大学本科毕业率表现出三点特征:国别差异、院校差异和个体差异。例如,美国与法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率(学制内)不到40%,英国与日本(学制内)则达到80%,而这些国家同属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国家内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生个体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上同样存在差异。与世界经验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状呈现整体偏高(98%的平均值超过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且院校间差异不大(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高的现状遭到多方质疑,为了追溯根本问题所在,首先需要揭示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究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直面问题解决之道。从理论层面探究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质上,大学本科毕业率,即学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而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满足程度。因此,客观地说,大学本科毕业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并可能引发矛盾。所谓“一元”,指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仅意味着学生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程度,评价者仅为大学;“多元”指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评价者为多元利益主体。“一元”与“多元”关系可能引发的矛盾是,大学评定“合格”的毕业生未必为其他利益主体所认可,由此可能会出现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但高等教育质量低的现状,反之亦然。因此,不能简单线性地使用大学本科毕业率的高低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严守大学学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是首要的一项;由此来看,以上两个条件是密切相关,首尾相合的。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要求以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借助“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院校影响理论”,从大学的外部系统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入手,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在“大学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提出自身价值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大学。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仍然支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划一的刚性评价制度和绩效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就业市场上对“学历本位”的推崇仍然牵制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体现为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双证”的要求;我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依然强有力的“浸润着”大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呈现为社会对大学生不毕业的无法接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不得不追求高的本科毕业率,甚至于采取了一些明知是错和自损质量的措施,例如“清考”制度。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过程,而且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可预见的是,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未来仍将保持高走位趋势。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一元与多元”的逻辑关系下,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多元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大学内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严格性不足”或“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学生未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或者人才培养目标而毕业,造成毕业率的“虚高”,违背了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一元”本质;而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则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计划性”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性”的多元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应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和“问题本质”,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学坚守学术标准并不畏艰难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基于质量视角,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协调好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达到互融共生。

刘盾[6](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潘奇志[7](2018)在《录像反馈方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 ——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正逐渐与信息化教育相互融合。录像反馈方法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方法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录像反馈方法在职业篮球领域运用较为普遍,但在学校篮球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硬件设施的影响,有关录像反馈方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在篮球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录像反馈方法辅助教学,借助先进的录像设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录像反馈。探讨录像反馈方法在篮球教学中的作用。拟为提高教学效率,改进篮球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和基础研究数据。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实验前制订了配合运用录像反馈方法的教学进度安排,并通过16周的教学实验去验证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像反馈方法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篮球技术测试中实验组在一分钟多点连续投篮技评得分、半场往返左右手运球上篮技评得分、双人全场运、传球上篮技评得分、防守滑步技评得分以及3vs3半场比赛进攻技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部分问题上与对照组形成了显着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自身前后问卷对比分析中发现实验组在“我非常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上,实验后优于实验前并产生了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篮球普修课中运用录像反馈方法对各项篮球技术的技评得分(包括技术动作的美观性、实用性、合理性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方法。2在篮球技术成绩的测试中,由于测试项目都是在快速的移动中完成技术动作,需要充沛的体能和较强的爆发力作为基础,录像反馈对于篮球技术成绩的提高效果并不显着。3学生对篮球普修课学习态度方面,录像反馈对于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面均产生了促进作用,使学生对篮球普修课的好感进一步提升,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4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与观察,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明显增多。录像反馈方法的运用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融洽沟通的平台。5通过对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录像反馈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篮球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综上所述,录像反馈方法适合在篮球普修课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庄晓娜[8](2017)在《四人制排球“特殊规则”比赛实验研究 ——基于六人制排球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排球协会主办的“果维康”四人制(公园)排球赛从2015年开始启动,依次在广西柳州、天津、复旦大学、武汉体院、浙江长兴等地开展了分站赛,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排球爱好者的比赛需要,分为大学生组和业余组两个级别。中国排球协会主办的“果维康”四人制排球联赛的举行,不仅推动了四人制(公园)排球赛事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排球爱好者的业余生活、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在这项新型排球项目规则的基础上,提出更适合排球初学者参与的“特殊规则”,与当代的“课堂化、去竞技化”的理念相吻合,以此来提高排球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把“特殊规则”作为学生学习传统硬式排球的过渡中介手段,促进了排球初学者适应传统硬式排球的学习进度。论文主要通过四人制排球“特殊规则”教学比赛实验,对比室内六人制排球,研究普通大学生学习排球技术的效果,实验对象为鲁东大学2016级全日制本科的两个排球公体课自然班的80名学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教学比赛实验的多级结构、心率、击球方式等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实验总共分为三步:第一步:对自然班的80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分析,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第二步:由同一名排球教师向80名学生进行授课,授课课时安排和内容均保持一致,只有在器材不一样。实验班在前期采用四人制排球,后期采用硬排。而对照班一直采用硬排上课,时间共4个月;第三步:在期末考核时,考核小组对两个班的学生考核成绩进行打分记录,随后将实验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根据录像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从期末考核成绩来看,无论是发球,还是垫球和传球,实验班成绩都好于对照班,且与对照班的考核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两个班的学生均由同一位老师上课,课时安排一样,考核都由统一的考核小组测评,采用双盲方式进行,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可以认为成绩的差异是因实验效果导致。从比赛级数结构来看,实验班采用四人制排球“特殊规则”进行的比赛比对照班采用传统硬式排球规则进行的比赛级数结构要多,即球的来回次数多。从心率测试统计结果来看,实验班在比赛中的平均心率范围属于中等活动量,对照班在比赛中的平均心率范围属于小活动量,“特殊规则”下的比赛更能提高学生的活动量,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蒋平[9](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赵辛峰[10](2016)在《公园排球前期训练影响发、垫、传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6月“果维康杯中国公园排球公开赛—鲁东大学站”在鲁东大学羽毛球馆和排球馆火热展开,这项以健身性和娱乐性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四人制”排球运动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课堂化、去竞技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结合着当前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只开设了单一的硬式排球教学训练课,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消极,便想到利用国家排管中心在师范类高校主推的公园排球这项新的排球运动项目来作为对初学者排球基本技术前期的训练方法,可能有效的解决好这一矛盾。本论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2015级全日制本科新生公共体育课(排球)的两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学期36学时(每周2学时共18周)的对比实验,其中实验组1-20学时使用公园排球作为训练器材学排球的发、传、垫球技术,21-36学时使用硬式排球巩固提高这三项基本技术;对照组则1-36学时使用硬式排球训练,本学期结束后统一用硬式排球测试实验对象学生的发、传、垫球三项基本技术,然后再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实验对象通过本学期排球课的主观感受,得出以下结论:(1)两个自然班学生的垫球总体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新型训练方法使学生垫球成绩好于对照组且达标率高。卡方检验表明学生的传球技评成绩在采用不同训练方法有显着性差异,男生的垫球成绩好于女生。(2)两个自然班学生的传球总体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新型训练方法使学生传球成绩好于对照组且达标率高。卡方检验表明学生的传球技评成绩在采用不同训练方法未见显着性差异,女生的传球成绩好与男生。(3)两个自然班学生的发球总体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从均数差值看来实验组的发球成绩比对照组差且达标率低,但是实验组女生的发球成绩好于对照组女生且达标率高。男生的发球成绩好于女生。(4)实验前实验对象对排球的认识程度相近,实验所选择的实验对象在本学期排球课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排球练习。(5)实验组在课后能够自觉打排球的学生比对照组多。实验组课余时间里不进行排球运动的学生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而对照组学生主要是因为怕受伤而对参与排球活动不感兴趣。(6)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次学习排球比较困难;对照组中更多的学生害怕进行排球运动;实验组有更过的学生想在本学期课结束后继续学习排球其他方面技能和参与排球活动。针对以上结论给出建议:在对初学者进行排球训练时,前期排球的传、垫球基本技术学习阶段使用公园排球进行训练,后期的巩固提高阶段再使用硬式排球训练。对于初学者发球技术训练时,男生可以直接使用硬式排球作为训练器材训练;女生应该使用公园排球作为前期训练器材训练,后期巩固提高阶段用硬式排球训练。在排球教学训练中,应该穿插排球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认识程度,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应该将公园排球、沙滩排球、气排球、免充气排球等介绍给他们以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二、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实行软、硬、沙“三阶段螺旋上升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实行软、硬、沙“三阶段螺旋上升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1.1.2 武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1.1.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POC的定义
        2.1.2 翻转课堂的定义
        2.1.3 MOOC、SPOC、微课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SPOC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基于SPOC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2.2.4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掌握学习理论
        2.3.3 混合式学习理论
        2.3.4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3.3 技术路线
4 课程设计与实施
    4.1 设计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开放性原则
        4.1.3 互动性原则
        4.1.4 针对性原则
    4.2 SPOC课程设计前端分析
        4.2.1 教学对象分析
        4.2.2 教学内容分析
        4.2.3 教学目标分析
        4.2.4 学习环境分析
    4.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程设计
        4.3.1 课程章节
        4.3.2 课程资料
        4.3.3 课程通知以及作业
        4.3.4 课程考试以及统计
        4.3.5 活动区
    4.4 SPOC课堂教学评价
        4.4.1 形成性评价
        4.4.2 总结性评价
    4.5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
        4.5.1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
        4.5.2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中纠错
        4.5.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
    4.6 传统武术课教学实施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两种教学模式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对比分析
    5.2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前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5.3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技术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5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6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5.6.1 优点
        5.6.2 存在的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体育院校《篮球》普修课程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的颠覆与创新
        1.1.2 混合式学习是我国体育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混合式学习
    2.2 关于混合式学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混合式学习在国内外高校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2.3 基于“混合式学习”在高校体育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2.3.1 混合式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2.3.2 混合式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术科课中的应用研究
    2.4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综述
    2.5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篮球课程领域的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假设
        3.3.3 实验设计要求与原则
    3.4 实验时间、地点、对象
    3.5 实验器材
    3.6 实验实施步骤
4 混合式学习在篮球普修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4.1 篮球课程特征分析
    4.2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
        4.2.1 传统教学方式
        4.2.2 在线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
    4.3 基于超星学习通APP的篮球课程资源设计
        4.3.1 超星学习通APP的特点及作用
        4.3.2 超星学习通APP在篮球课程中教学平台设计与实施
    4.4 混合式学习在篮球课程中的教学过程设计
5 混合式学习在篮球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5.1 篮球普修课程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过程
        5.1.1 课前阶段混合式学习的应用
        5.1.2 课中阶段混合式学习的应用
        5.1.3 课后阶段混合式学习的应用
    5.2 学生应用效果分析
        5.2.1 学生个人篮球技术动作分析
        5.2.2 学生在线参与的情况分析
        5.2.3 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
        5.2.4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分析
6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前的对比分析
        6.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篮球基本技术的对比分析
        6.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篮球理论知识的对比分析
        6.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篮球专项素质的对比分析
    6.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
        6.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技术的对比分析
        6.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理论知识的对比分析
        6.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专项素质的对比分析
        6.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讨论
    6.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对比分析
        6.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6.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篮球理论知识对比分析
        6.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篮球专项素质对比分析
        6.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研究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篮球技术评定与达标方法(体院版)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专家访谈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PDCA模型
        (三)质量提升策略
        (四)跳绳运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理论
        (一)PDCA模型的内涵
        (二)PDCA模型的特点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后记

(4)“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体育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健美操课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2.3 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教学过程设计
    4.1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2 动机理论
        4.1.3 自主、协作学习理论
        4.1.4 混合学习理论
    4.2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4.2.1 三段式教学法的内涵
        4.2.2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三段”的关系
    4.3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流程设计
        4.3.1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4.3.2 教学任务的设计
        4.3.3 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反馈
    4.4 实验分组设计
    4.5 实验过程
    4.6 应注意的问题
    4.7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流程图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分析
    5.1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动机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学生学习成就动机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2 学生的自信心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自主学习测试结果的分析
        5.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5 学生学习健美操自主学习的分析与讨论
    5.3 学生健美操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5.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健美操技术水平的测试结果对比
        5.3.2 实验后学生健美操技术水平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4 学生综合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5.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健美操综合成绩的测试结果分析
        5.4.2 实验后学生学习健美操综合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5 学生对教学情况测试结果分析
        5.5.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5.3 学生对教学情况测试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三段式任务驱动“三段”的阶段联系
        6.2.2 三段式任务驱动的任务选择和过程的监控
        6.2.3 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
        6.2.4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综合成绩评价标准
    附录B《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附录C 学习成就动机量表
    附录D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满意度
    附录E 高校健美操课学生自主学习调查表
    附录F 实验过程
    附录G 实验教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简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
        一、本科和本科教育
        二、本科毕业
        三、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
        一、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的分析框架
        二、本科毕业率的内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三、本科毕业率的外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第三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关系探究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本质指向一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等教育质量指向多元: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三、一元与多元——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冲突
第三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全球图景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世界图景——以OECD成员国为例
        一、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及特征
        二、OECD的高等教育毕业率指标说明
        三、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毕业率状况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典型国家——以美、法、英、日为例
        一、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四、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三节 基于全球视域下的典型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率特征分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国别差异
        二、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院校差异
        三、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个体差异
第四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演变
        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状研究
        一、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二、2015年中国大学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三、2015年中国大学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本科毕业率统计制度
        二、从发展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演变呈现历史延续性
        三、从现状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且院校之间呈弱差异性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第一节 政府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教育政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政府评估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就业市场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民众心理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三节 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生的就业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四节 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严格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灵活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四、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性”与“灵活性”的反思
第六章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探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呈现“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象剖析与趋势研判
        一、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特征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复杂原因
        三、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发展的趋势研判
    第三节 基于当前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回归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
        二、妥善处理大学组织本质与现实外部社会多元需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成果

(7)录像反馈方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 ——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况
        2.1.1 国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现状
        2.1.2 国内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现状
    2.2 录像反馈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3 录像反馈方法应用的基础理论
        2.3.1 篮球技术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
        2.3.2 反馈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实验法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对象
        3.2.3 实验因素的控制
    3.3 问卷调查法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3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
        4.2.1 实验后学生技能测试结果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
        4.2.3 实验组自身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四人制排球“特殊规则”比赛实验研究 ——基于六人制排球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统计指标说明
        1.4.1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统计指标说明
        1.4.2 心率(体能)变化统计指标说明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四人制排球规则简介
    2.2 竞技运动教材化概念的界定
    2.3 有关体育运动竞赛“特殊规则”的研究现状
        2.3.1 排球运动“特殊规则”的研究现状
        2.3.2 篮球运动“特殊规则”的研究现状
        2.3.3 乒乓球运动“特殊规则”的研究现状
    2.4 有关排球运动“比赛过程”的研究现状
        2.4.1 排球比赛过程中对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的研究
        2.4.2 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击球动作的相关研究
        2.4.3 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心率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3.1 实验对象
        3.2.3.2 实验时间与场地
        3.2.3.3 实验步骤
        3.2.4 技术统计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六人制排球与四人制排球的比较分析
        4.1.1 四人制排球“特殊规则”释义
        4.1.2 比赛规则比较分析
        4.1.3 特性比较分析
        4.1.4 比赛技战术特征的比较分析
    4.2 实验前实验对象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实验前实验对象的排球学习情况结果分析
    4.3 实验后实验对象的比赛统计结果与分析
        4.3.1 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结果比较与分析
        4.3.1.1 男生分布结果比较与分析
        4.3.1.2 女生分布结果比较与分析
        4.3.2 心率变化特征比较分析
        4.3.2.1 男生心率变化特征比较分析
        4.3.2.2 女生心率变化特征比较分析
    4.4 实验后实验对象对所学排球的学习情况结果与分析
        4.4.1 男生学习情况结果与分析
        4.4.2 女生学习情况结果与分析
    4.5 实验后实验对象的期末考核成绩结果与分析
        4.5.1 发球考核成绩结果与分析
        4.5.2 垫球考核成绩结果与分析
        4.5.3 传球考核成绩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

(9)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公园排球前期训练影响发、垫、传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1.3 公园排球的简介
        1.3.1 公园排球及公园排球运动
        1.3.2 公园排球的起源及在我国的群众基础情况
        1.3.3 公园排球的特性及与硬式排球的特性对比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软、硬式排球结合训练研究现状
    2.2 关于软、硬式排球教学学时安排研究现状
    2.3 关于公园排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2.4 关于气排球、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教学对比实验研究现状
    2.5 关于公园排球、软、硬式排球的异同的研究现状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2.1 实验对象
        3.2.2.2 实验设计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4.1 问卷的设计
        3.2.4.2 问卷的内容和目的
        3.2.4.3 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3.2.4.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前基本条件的测试结果
        4.1.1.1 基本身体条件的测试
        4.1.1.2 基本素质条件的测试
        4.1.1.3 排球基本技术的测试
        4.1.2 基本条件的测试结果分析
    4.2 实验结束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后垫球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1 垫球总体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2 垫球达标和技术评定成绩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3 垫球技评成绩与训练手段的卡方检验
        4.2.2 实验后传球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1 传球总体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2 传球达标和技术评定成绩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3 传球技评成绩与训练手段的卡方检验
        4.2.3 实验后实验对象发球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1 发球成绩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2 发球达标和技术评定成绩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问卷结果与分析
        4.3.1 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2 课后排球练习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3 实验结束后实验对象对排球态度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

四、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实行软、硬、沙“三阶段螺旋上升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郝伟可.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2]体育院校《篮球》普修课程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D]. 陈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田舒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D]. 滕曼曼. 厦门大学, 2018(06)
  • [6]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7]录像反馈方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 ——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D]. 潘奇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11)
  • [8]四人制排球“特殊规则”比赛实验研究 ——基于六人制排球的对比[D]. 庄晓娜. 鲁东大学, 2017(12)
  • [9]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10]公园排球前期训练影响发、垫、传技术的实验研究[D]. 赵辛峰. 鲁东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高等体育专业普通排球课程软、硬、沙“三阶段螺旋式教学进度模式”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