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餐厅”和“去餐厅”

“去餐厅”和“去餐厅”

一、“上馆子”与“下馆子”(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1](2021)在《“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分析——以上/下+厕所/馆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深层次结构、语义选择和语用角度分析了"上厕所"和"下馆子":从结构上 "上厕所"和"下馆子"具有表层结构相似性,而从深层结构上,"上厕所"是"施为动词+事物宾语","下馆子"是"动词+处所宾语"。从意义建构上,"上厕所"是词语转喻,动词"上"具有施为义;"下馆子"是言语行为转喻,动词"下"具有移动义。从而得出"上""下"动词性组合具有不对称性,从而解决了为什么:"上厕所"可以说,"下厕所"却不可以说;"下馆子"可以说,"上馆子"却不可以说。

赵玥[2](2019)在《“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中",上"和"下"的动词性组合存在着差异。在作动词时",上"有"由一处到另一处"的义项",下"有"进入(处所)"之义,这使得"上/下+名词"结构对谓语中心词的选择有了重叠的可能,例如在表示"去厕所"时,既可以用"上"表示"从某处到厕所",也可以用"下"来表示"进入厕所"。然而实际上我们几乎不会说"下厕所"。文章以此问题为切入,对其进行语用和语义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上""下"动词性结构中,词语义项的不对称造成二者使用频率和结构搭配的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现象,正是语言发展精细化的体现。

张志玲[3](2019)在《留学生动词“上/下”义项习得顺序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做谓语的动词“上/下”时,对其不同义项的使用频率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由此激发研究兴趣。本文的研究步骤为:首先确定谓语动词“上、下”的义项,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参考标准,确定研究“上”的10种义项,“下”的12种义项;其次,分析“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语料,以语料库中所有相关语料为基础,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蕴含量表法”得出基于语料库的谓语动词“上/下”的习得顺序,将该习得顺序记为习得顺序1;再次,制做“测试卷”,测试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留学生有关谓语动词“上/下”的习得情况,将收集回的测试卷采用“正确率法”确定先后习得顺序,将该习得顺序记为习得顺序2;最后,将习得顺序1与习得顺序2进行对比,最终根据动词“上/下”各义项以两种排序结果的“次序和”来确定最终的序列。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结合语料和问卷,并根据习得等级理论,算出“上、下”各义项总习得顺序和习得等级:(上 1、上 9)>(上 3、上 4、上 5、上 6、上 7、上 10)>(上 2、上8);(下 1、下 7、下 12)>(下 2、下 3、下 6、下 9、下 11)>(下 4、下 5、下 8、下 10)。最后,本文考察了《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成功之路》《HSK标准教程》四套汉语教材中动词“上/下”的编排顺序,对比其编排顺序特征,并结合本文的习得结果进行简要分析。在习得等级和对教材考察的基础上,制作出动词“下”义项的教学简案。

杨冰冰,王治敏[4](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考察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下"作为一对反义动词,常常与处所词组合搭配,其所连接的处所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了BCC语料库中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高频短语,首先从语义、认知角度出发对"上""下"后面所能连接的处所词进行分析,发现"上""下"与处所词的搭配有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其次从语言认知角度阐释其结构的内部搭配规律,并且建立了四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下+处所词"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胡夏青[5](2015)在《动词“上/下+NP”结构的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动词“上”“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马达加斯加留学生对动词“上/下+NP”结构的习得。首先对该结构进行本体的详尽划分,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马达加斯加留学生的习得情况。然后再结合语料库和相关教材、教学大纲,对习得情况进行教学探讨,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与策略。首先本文对动词“上”“下”所有的义项进行了详细划分,“上”有十个义项,“下”有十三个义项。而后我们对“上/下+NP”结构后面所接的语义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上”后面可接处所、施事、数量、受事这几类宾语,“下”后面可接处所、施事、结果、数量、工具、受事这几类宾语。为了习得调查需要,本文还把“上”“下”后所接名词化为实指、虚指两类。基于本体知识和语料库语料,本文设计了一套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了马达加斯加留学生对该结构习得存在一定特点,主要表现在:不同义项、不同宾语类型的习得情况不同,而且还存在一些偏误情况。为了证明习得结果的相对客观性,笔者还结合了中介语语料库,证实了留学生在习得动词“上/下+NP”结构时确实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本文最后结合教材和教学大纲对该结构的教学从教师、学生、多义词学习方法几部分进行了教学探讨,以期得到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张春艳[6](2015)在《认知语法视角下的“上/下+NP”构式》文中研究指明对"上/下+表处所的NP"这一构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探讨了语义的"不对称"性、语法化和组合问题。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上/下+(表处所的)NP"的构式特征、组合范式、认知理椐进行重新审视,以期丰富对"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识。

雷哲超[7](2014)在《论空间介词“上”、“下”的不对称性——从“上厕所”和“下馆子”谈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上厕所"和"下馆子"这一语言现象,来讨论空间介词"上"和"下"的不对称性。主要从动词义项的原型范畴、转喻和隐喻、语言的空间结构等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最后提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空间介词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冯韬,郭熙煌[8](2013)在《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是人类理解其他一切概念的基础。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语言空间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语言空间结构是把一些空间关系与特征映射到非空间关系和特征上的一种结构,它的不对称性有其自身的经验基础。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社会等级的认同。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结构。

彭燕郊[9](2012)在《我所知道绀弩的晚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晚年",实在也不够准确。绀弩八十三岁去世。如果说六十岁以后算晚年,该从1963年算起,到1983年这二十年里,和他通信、见面的日子极少,他在北京,我在湖南,有事到北京,才有机会向他请教,能够从他和他周围的人那里多少知道些事。1949年冬北京一别,三十年间音信不通,大部分时

刘苹[10](2010)在《“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文中指出趋向动词"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到"的意义,但是在用法上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可以从两个相应的方位词"上"和"下"的意义差别找到根源。方位词"上""、下"的部分意义通过隐喻映射到趋向动词中,只是映射到的空间各不相同。通过观察表示"到"义的"上/下"与其宾语所构成的短语的语义构成情况,可以对这些空间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系统的、条理化的信息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二、“上馆子”与“下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馆子”与“下馆子”(论文提纲范文)

(1)“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分析——以上/下+厕所/馆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下”动词性组合中语义选择和深层结构差异
二、“上”“下”动词性组合中语用分析

(2)“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研究成果
二、语用比较分析
    (一) “上”“下”使用频率的不对称性。
    (二) “上”“下”义项的不对称。
三、语义比较分析
结语

(3)留学生动词“上/下”义项习得顺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动词“上/下”的本体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关动词“上/下”的研究
        1.2.3 前人关于习得顺序的研究
    1.3 动词“上/下”义项的确定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步骤
    1.5 预期假设
第二章 基于语料库的动词“上/下”义项习得顺序研究
    2.1 语料库中动词“上/下”的语料的搜集整理
    2.2 对语料库中动词“上/下”语料的统计与分析
        2.2.1 语料统计方法(一)——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
        2.2.2 语料统计方法(二)——蕴含量表法
    2.3 语料库中动词“上/下”各义项统计结果的数据检验
        2.3.1 对按正确率标准进行排序的可行性进行卡方检验
        2.3.2 采用两种统计方法得出的习得顺序之间的等级相关分析
    2.4 基于语料库的习得顺序1的得出
第三章 基于问卷测试的动词“上/下”习得顺序研究
    3.1 动词“上/下”各义项测试卷的设计
    3.2 动词“上/下”各义项测试卷的实施情况
    3.3 结果分析与探讨
        3.3.1 留学生回答测试题的情况与分析
        3.3.2 数据分析与检验
        3.3.3 测试结果的信度、效度分析
        3.3.4 基于测试卷的习得顺序2的得出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总习得顺序的得出
    4.2 习得等级的得出
    4.3 对四套汉语教材的考察
    4.4 动词“下”各义项习得等级词汇教学教案
    4.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5)动词“上/下+NP”结构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上/下+NP”结构的本体研究
        1.2.2 NP结构语义划分及二语习得相关研究
    1.3 前人研究成果中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上”“下”词义分析及NP结构的分类
    2.1 “上”“下”义项分析
        2.1.1 “上”的义项分析
        2.1.2 “下”的义项分析
        2.1.3 “上”“下”义项对比
    2.2 NP结构语义类型划分
        2.2.1 “上+NP”结构语义类型划分
        2.2.2 “下+NP”结构语义类型划分
        2.2.3 NP的虚实划分
第三章 “上/下+NP”结构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3.1 “上/下+NP”结构特点
    3.2 “上/下+NP”结构问卷调查
        3.2.1 调查对象
        3.2.2 问卷设计说明
        3.2.3 问卷测试过程
    3.3 “上/下+NP”结构习得情况分析
        3.3.1 问卷数据小结
        3.3.2 “上”“下”义项习得情况分析
        3.3.3 “上”“下”宾语语义类型习得情况分析
        3.3.4 其他习得情况分析
        3.3.5 偏误情况分析
    3.4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调查
第四章 关于“上/下+NP”结构的教学探讨
    4.1 基于课本和大纲的教学探讨
        4.1.1 对相关课本的考察及建议
        4.1.2 对教学大纲的考察及建议
    4.2 对教师教学的相关建议
        4.2.1 教师应充实自身本体知识
        4.2.2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运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知识
        4.2.3 分阶段结合语境教学
        4.2.4 课前预测学生偏误,课后加强义项练习
        4.2.5 针对不同宾语类型进行教学
    4.3 对学习者以及多义词教学相关建议
        4.3.1 对学习者的建议
        4.3.2 对多义词教学的相关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认知语法视角下的“上/下+NP”构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的研究
3 结构类型
    (1) 上/下+非专有名词短语
    (2) 上/下+专有名词
4 组合特征和认知理据
    4.1 上/下+非专有处所名词
    4.2 上/下+专有处所名词

(7)论空间介词“上”、“下”的不对称性——从“上厕所”和“下馆子”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动词义项的原型范畴进行解释
二、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进行解释
三、从语言的空间结构和历时性的角度进行解释
四、空间介词之于对外汉语教学

(8)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语言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现象
3.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的经验基础
4.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的认知解释
5.结语

(10)“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引语
结语

四、“上馆子”与“下馆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分析——以上/下+厕所/馆子为例[J]. 徐慧. 汉字文化, 2021(02)
  • [2]“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现象研究[J]. 赵玥. 绥化学院学报, 2019(02)
  • [3]留学生动词“上/下”义项习得顺序的实证研究[D]. 张志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2)
  • [4]基于语料库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考察与研究[A]. 杨冰冰,王治敏. 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5]动词“上/下+NP”结构的习得研究[D]. 胡夏青.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认知语法视角下的“上/下+NP”构式[J]. 张春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
  • [7]论空间介词“上”、“下”的不对称性——从“上厕所”和“下馆子”谈起[J]. 雷哲超. 才智, 2014(22)
  • [8]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J]. 冯韬,郭熙煌.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6)
  • [9]我所知道绀弩的晚年[J]. 彭燕郊. 现代中文学刊, 2012(01)
  • [10]“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J]. 刘苹.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7)

标签:;  ;  

“去餐厅”和“去餐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