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

沉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

一、沈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论文文献综述)

春霖,朱阳[1](2021)在《拓宽农副产品营销渠道 助力抗疫保供产业扶贫——中国地利集团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斩获多项殊荣》文中指出中国地利集团多年来积极发挥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不断扩大产销对接覆盖面,持续发挥扶贫内生动力作用,增强消费扶贫力度,并且在疫情防控期间义无反顾承担抗疫保供的重大责任,先后得到国家多个部门荣誉表彰。近期,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刚刚发布的《关于表彰全国交通运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的决定》中,

张南[2](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如果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考察无疑是富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变迁驶入“快速路”,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即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展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分析引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原因,进而来系统阐释、总结70多年来新中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成就、政策沿革和改革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变化明显。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统一化,五十年代的中山装、人民装到列宁装、布拉吉,六十年代的老三样和老三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装和军便装,长期的计划供应使城市居民穿着风格单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影响着服饰变迁。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服饰风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时尚潮流不断变化和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呈现出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量供应、凭票购买,到现在日渐丰富的百姓餐桌、不出国门吃遍世界,中国城市居民饮食消费已经从以粮食为主的温饱消费向肉蛋奶、水产品、瓜果蔬菜等多样化饮食消费转变,从追求数量充足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从满足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呈现出饮食消费日趋合理、饮食方式逐渐多样、饮食观念日益多元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逐渐改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的福利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一时期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非常拥挤,共用厨房、卫生间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加快住宅建设的速度,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解决住宅供需矛盾,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由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陆续兴建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呈现出居住质量逐渐提高、家居装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凸显出住房不平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解放初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街道上行驶着公共汽车。一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自行车很少。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工具仍较短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工具才迅速增多起来。到20世纪末,家用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网约车也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近年来,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时尚,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宠。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呈现出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等特点。总体来看,70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在变化发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政治色彩淡化等特征。

刘露玲[3](2020)在《陕西省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摆脱农村长期存在的“农村不美、农业不强、农民不富”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他强调“乡村振兴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其中,产业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突破口,产业振兴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规模地实施,自2017年至今,陕西省大荔县结合当地特色,以种植产业为主导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总结和实地调研,针对大荔县乡村产业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大荔县乡村产业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研、搜集相关数据,分析大荔县产业发展的现状;其次,结合调研数据,具体分析大荔县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诸如种植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滑坡、种植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资金不足制约农户规模扩大、农产品品牌价值不高以及产品深加工体系不完善等: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大荔县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加强种植园区规范管理、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种植农户技能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为大荔县产业振兴提供具有可参考性的借鉴意义。

王冬雪[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洪涛[5](2019)在《2019中国农产品电商上半年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延续2018年发展态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农产品电商持续高速发展。当前,中国农产品仍然面临着"供大于求"与"供小于求"两种供需状态同时并存,小麦、水产品、水果、蜂蜜、核桃澳洲坚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上半年我国夏粮丰收,小麦产量达到13106万吨(2621亿斤),比2018年增加267万吨(53.3亿斤),增长2.1%。在此基础上,2019年以市场需

汪丹[6](2019)在《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认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在河谷川地的狭长地带,周边山体是城镇的生态屏障。城镇的高速扩张,使得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山区城镇的川地已无法满足城镇建设的需求。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山体扩张,对山体构造形成很大压力,既影响到生态环境,又影响到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有些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丹凤县竹林关镇为例,对山区城镇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引导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然后对生态系统、居住社区、设施配套、交通组织等进行合理安排和统筹布局,保证城镇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生态型城镇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次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阐述此次研究的意义,列出研究框架。第二章分析竹林关镇的基础资料,包括位置规模、历史沿革、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情况;介绍竹林关镇现状的建设情况,包括竹林关街村、江北新区、州河北林业示范园以及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并对竹林关镇的相关规划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竹林关镇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对生态安全存在一定危险;二是镇区生活和旅游功能混杂,导致产业发展受限;三是空间布局缺乏对生态的保护,没有体现宜居特色。第三章是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用地选择,对镇区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选取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等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镇区用地进行权重赋值打分,得出评价结果,据此对镇区建设用地进行选择。第四章是基于生态搬迁安置的功能区划,首先通过对竹林关的生态容量测算,得出可搬迁的最大人口数量。然后根据现状资源在镇区进行产业建设,在老街区域,依托桃花谷景区和商业水街,发展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在江北新区,依托五千户移民安置,发展生活服务类商业,依托传统民居和大片空地发展传统手工业和农产品精细化加工业,在北部山坡建设万亩花海,发展生态农业;在州河北村,依托山体建设州河北林业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等。在确定社区和产业的基础上,对镇区进行功能分区,分为两带三片五区,两带即丹江综合服务带和银花河滨水游憩带,三片是指江北新区的万亩花海、州河北林业示范园、桃花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五区分别是古镇旅游及商贸区、州河北旅游综合服务区、丹水生活服务展示区、江北生态宜居示范区以及江北工业示范园区。第五章是基于生态宜居的空间布局,首先进行绿地系统规划,通过营造绿色基底、连通绿色廊道、点缀绿色斑块等方式,建立“两江环抱、九廊贯穿、绿心点缀”的绿色格局。然后在五千户生态搬迁的基础上,将镇区划分为三大居住社区,即老街社区、江北社区、州河北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规模,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老街社区配建十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江北社区配建十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州河北社区配建五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然后建立起连接三大社区和各个产业区的道路交通系统,镇区外部交通以建设生命线系统为主,内部交通以构建各个片区的联系网为主,通过镇区慢行系统建设体现生态宜居。最后一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研究结论共有三点,一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指出建设用地应集中在江北新区和州河北村;二是以生态搬迁为基础,将镇区分为旅游和居住两大功能,竹林关街村和州河北村承担旅游职能,江北新区承担居住职能。三是通过建立点线面的网状绿地系统,打造绿色生态基底,建设三大社区,按规模分级配建配套设施,建设慢行系统,最终形成生态宜居的空间布局。本文以生态为导向,在用地选择、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以此推动竹林关城镇发展布局合理,经济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陕南地区同类型的城镇建设布局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吕其琛[7](2019)在《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目前,中国农业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之路是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为农业品牌建设做了全面布局: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文化底蕴深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河北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但农产品品牌发展起步较晚,与周边农业大省存在一定差距。通过系统性总结梳理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地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省内外一些地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成效和做法,使用文献分析法、AHP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国内外农产品品牌成功案例并总结相关经验,为河北省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河北省在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缺乏强势品牌,农产品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足,政府缺乏整体规划,品牌营销管理落后等现实问题。因此,围绕打造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树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视品牌营销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等六个方面,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整体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与总结,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成功案例经验,对当前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在理论应用层面,把品牌管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系统性应用于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当中,为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张莞[8](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申暄[9](2018)在《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慈善超市,作为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慈善救助力量。而慈善超市具体运营效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它能否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郑州市慈善超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现状进行总结;然后以郑州市惠济区和二七区慈善超市为个案进行运营分析,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构成、物资筹集管理等方面,针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建议:一,提升慈善超市商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市场化进程;二,加强慈善超市多元化服务,提供就业培训指导;三,建立捐赠物品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社区慈善超市;四,切实加强慈善超市宣传力度,培育全民慈善意识;五,将慈善超市建设纳入民政事业重要议程,切实完善支持措施。通过对郑州市惠济区和二七区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的研究,为慈善超市研究领域增加了个案素材;同时,也为其余地域的慈善超市运营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在慈善超市的救助理念和运作模式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刘智炜[10](2018)在《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慈善超市作为慈善行业的新兴发展模式,在中国起步发展仅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经历了较为波折的发展过程,从成立伊始的遍地开花到如今多数关门倒闭,市场化程度低,获取社会资源能力差,难以脱离对政府帮扶的依赖,究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运营模式与国情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购买力不断增强,个人闲置商品日益增多,为慈善超市提供了充足的社会捐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共享经济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内容之一,慈善超市作为共享经济的一部分也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Goodwill慈善超市是美国慈善超市的百年标志性企业,其运营模式是美国本土慈善超市的经典,被绝大多数慈善超市所效仿,因此本报告选取Goodwill慈善超市作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将从该企业的发展历程、成熟规范的运营模式、消费者的消费情况调查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Goodwill慈善超市的成功经验,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超市运营模式,为我国今后慈善超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篇调查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次调查报告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立足于我国现有背景,开发好利用好闲置市场,重新投入建设慈善超市,为创新发展我国慈善行业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了调查报告的对象选择、问卷方案设计、访谈大纲设计及调查方案实施计划,综合考虑了调查报告的设计原则与实施可行性,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受众群体,通过访谈Goodwill管理和工作人员了解美国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第三部分为对消费群体的问卷调查分析,归纳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因素,包括消费动机、消费偏好、消费需求、消费习惯等。第四部分通过访谈工作人员及研究大量相关文献,深入了解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并对我国引进学习Goodwill成功经验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比中美异同因素,总结出我国现有运营模式的弊端,市场化机制缺失,难以脱离政府支持独自生存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造与创新,逐步建立起救助型模式、市场化模式、混合型模式三种模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沈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论文提纲范文)

(1)拓宽农副产品营销渠道 助力抗疫保供产业扶贫——中国地利集团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斩获多项殊荣(论文提纲范文)

勇担责任,抗疫保供
产销对接,助力扶贫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49-1956)
        一、“国服”日渐流行
        二、“工装”备受推崇
        三、苏联服饰风尚
        (一)列宁装
        (二)布拉吉
        (三)苏联大花布
        四、短暂的绚烂
        (一)爱劳动穿花衣
        (二)旗袍的余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57-1978)
        一、老三色和老三样
        二、“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布票比钱重要
        (二)“补丁”最常见
        (三)窘迫下的创造
        三、“十亿人民十亿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时尚与禁忌
        (一)喇叭裤的开端
        (二)的确良,“的确靓”
        (三)西装回潮
        (四)街上流行红裙子
        二、多元与个性
        (一)多样化、个性化
        (二)讲究品牌和休闲
        (三)倡导环保和健康
        三、“传统”的复兴
        (一)旗袍的苏醒
        (二)“唐装”的世界时尚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变迁的特点
        一、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
        二、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
        三、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49-1956)
        一、“标准米”和“标准面”
        二、粮食计划供应
        (一)粮食统购统销势在必行
        (二)从“凭证买粮”到“定量供应”
        三、饮食状况轻微改善
        (一)粮食产量增多
        (二)副食条件改善
        (三)饮食支出减少
        四、西式饮食的消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57-1978)
        一、“大办食堂”
        二、“方寸粮票”
        三、“饥饿年代”
        (一)节食度荒
        (二)“低标准瓜菜代”
        四、“十年饮食”发展缓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78 年至今)
        一、基本实现温饱的过渡
        (一)票证时代的延续
        (二)西式饮食的回归尝试
        二、饮食购物全面升级
        (一)“菜篮子”渐丰
        (二)大型超市的发展
        (三)“网”罗天下美食
        三、“舌尖上的安全”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饮食消费日趋合理
        二、饮食方式逐渐多样
        三、饮食观念日益多元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49-1956)
        一、“龙须沟”换新颜
        (一)清理城区垃圾
        (二)疏浚河湖水系
        (三)掏挖修整下水道
        (四)改造棚户区
        二、“以租养房”的福利
        三、“工人新村”遍地开花
        (一)职工住宿条件差
        (二)兴建工人住宅新区
        (三)“主人翁”的象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57-1978)
        一、继续低租金的福利
        二、“卫星城”的出现
        三、“城市人民公社大楼”拔地而起
        四、群居的苦乐
        (一)“筒子楼”和单元房
        (二)“干打垒”和大杂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房荒”的记忆
        二、福利分房的余温
        三、房改的松动
        (一)鼓励私人建房
        (二)允许公房出售
        四、住宅商品化之路开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居住质量逐渐提高
        二、家居装饰彰显个性
        三、住房不平等问题凸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49-1956)
        一、城市道路的整修与扩建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起
        三、传统单一的出行工具
        (一)短途基本靠走
        (二)人力车的没落
        (三)少量的自行车出现
        四、缓慢的铁路出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57-1978)
        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二、曲折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
        (一)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二)有轨电车向无轨电车的过渡
        (三)出租车发展艰难
        (四)第一条地铁的开通
        三、自行车日渐普及
        四、“十年”交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78 年至今)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一)铁路发展
        (二)民航巨变
        (三)公路规模扩大
        (四)水运稳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一)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
        (二)“招手即停”的出租车
        (三)三轮车的尴尬
        (四)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
        三、私人出行工具更新换代
        (一)自行车王国
        (二)摩托车轰鸣
        (三)汽车驶入百姓家
        四、城市交通问题凸显
        (一)交通拥堵严重
        (二)交通污染加剧
        (三)交通事故频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二、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三、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速度和程度的阶段性
        (二)生活水平差异性日趋明显
        (三)私人生活的政治特色淡化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根本因素
        (二)政党政策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
        (三)价值观变迁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助推因素
        (五)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陕西省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种植业
        2.1.3 乡村与农村的区别
        2.1.4 乡村产业振兴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发展理论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3 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问卷回收情况
    3.2 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发展现状问卷分析调查
        3.2.1 调查对象范围和基本信息分析
        3.2.2 调查对象种植产业收入情况分析
        3.2.3 种植产业发展的相关优势分析
        3.2.4 种植产业发展的相关劣势分析
4 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种植产业园区经济效益滑坡
        4.1.2 资金不足制约农户规模扩大
        4.1.3 农户种植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4.1.4 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效应不高
        4.1.5 农产品的深加工体系不完善
    4.2 原因分析
        4.2.1 种植园区带动力不足
        4.2.2 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4.2.3 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4.2.4 品牌宣传推广受限
        4.2.5 精深加工技术滞后
5 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5.1 加强种植园区规范管理
        5.1.1 创新种植园区的经营方式
        5.1.2 打造种植园区专业团队
        5.1.3 坚持种植园区标准化生产
    5.2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5.2.1 完善种植产业优惠政策
        5.2.2 增设种植产业专项基金
        5.2.3 拓宽种植产业融资渠道
    5.3 提高种植农户技能水平
        5.3.1 培养农户科学种植意识
        5.3.2 培训农户科学高效种植
        5.3.3 提升乡村服务人才水平
    5.4 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
        5.4.1 打造独特农产品品牌建设
        5.4.2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检
        5.4.3 扶持农产品电商示范企业
        5.4.4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5.5 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
        5.5.1 制定农产品的深加工规划
        5.5.2 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
        5.5.3 改善农产品社会服务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5)2019中国农产品电商上半年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视农产品电商
    (一)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二)继续关注农村电商上行
    (三)重视农产品供应链基础建设
    (四)重视农产品加工力促在网上卖得更远更长
    (五)重视特色农产品品牌运营
二、乡村振兴新政策给农产品电商带来新利好
三、数字乡村建设催生数字农产品电商
四、消费电商扶贫加大扶贫力度
    (一)把消费扶贫作为重点
    (二)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把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
    (四)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110”网络扶贫活动
五、农产品衍生品网上交易进一步完善
六、生鲜社区团购成为又一“爆品”模式
七、农产品生活服务电商得到迅速发展
八、农产品电商国家物流枢纽和冷链网络逐渐完善
九、B2B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建设开始起步
十、“两法三规”推动食品/农产品电商规范化发展
十一、6.18购物节、“五一”小长假助力农产品网络交易
    (一)618各大平台农产品交易战绩再度刷新
    (二)“五一”小长假农产品销售借力乡村旅游受青睐
    (三)上半年CPI上涨,鲜果价格引社会关注
十二、2019年产业互联网将给农产品生态构建带来新机遇
    1. 农产品流通领域。
    2. 农业服务领域。
    3. 种植、养殖领域。
十三、苏宁整合家乐福资源引领数字流通新时代
十四、生鲜新零售模式“百家争鸣”
    (一)智能生鲜店体系结构开始分化
    (二)四大生鲜电商模式势头强劲
十五、上半年网络零售高速增长食品类商品增速最高

(6)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学术热点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意义
        1.5.1 现实意义
        1.5.2 学术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镇空间发展现状解析
    2.1 背景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历史沿革
        2.1.3 人文资源
        2.1.4 社会经济
        2.1.5 地形地貌
    2.2 .城镇发展空间特征剖析
        2.2.1 城镇建设发展迅速
        2.2.2 建设用地比例失衡
        2.2.3 基础设施严重欠缺
        2.2.4 公共绿地量少质差
    2.3 城镇建设现状问题梳理
        2.3.1 建设用地存在生态威胁
        2.3.2 功能产业发展亟待整合
        2.3.3 空间布局缺乏生态引导
    2.4 相关规划解读
        2.4.1 陕西省层面
        2.4.2 商洛市层面
        2.4.3 丹凤县层面
        2.4.4 竹林关层面
        2.4.5 各版规划评析
    2.5 城镇空间布局生态视角切入
    2.6 小结
3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用地选择
    3.1 用地选择方法
    3.2 层次分析法
        3.2.1 方法及步骤
        3.2.2 选择评价因子
        3.2.3 构建结构矩阵
        3.2.4 确定目标权重
    3.3 评价结果
        3.3.1 评价得分
        3.3.2 用地选择
    3.4 小结
4 基于生态搬迁安置的功能区划
    4.1 功能需求解读
        4.1.1 容量测算
        4.1.2 需求解读
    4.2 产业谱系构建
        4.2.1 目标及原则
        4.2.2 产业发展策略
        4.2.3 产业体系构建
    4.3 城镇功能分区
        4.3.1 基于生态搬迁的安置区
        4.3.2 基于安置就业的工业区
        4.3.3 基于品质提升的居住区
        4.3.4 基于旅游商贸的商业区
        4.3.5 基于旅游配套的服务区
    4.4 小结
5 基于生态宜居的空间布局
    5.1 布局策略
    5.2 以生态资源为基底的绿地系统规划
        5.2.1 营造绿色基底
        5.2.2 连通绿色廊道
        5.2.3 点缀绿色斑块
        5.2.4 绿地系统构建
    5.3 以移民搬迁为基础的居住社区建设
        5.3.1 依托搬迁安置
        5.3.2 聚集零散居民
        5.3.3 逐步迁出置换
    5.4 以生活圈为范围的配套设施建设
        5.4.1 构建层级生活圈
        5.4.2 补足公益性设施
        5.4.3 增加基础配套设施
    5.5 以宜居慢行为目的的道路交通组织
        5.5.1 疏散外围交通
        5.5.2 贯通内部路网
        5.5.3 构建慢行系统
    5.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7)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品牌的相关概念
        2.1.2 农产品品牌的相关概念
        2.1.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2.1 品牌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3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3.1.1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情况
        3.1.2 品牌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3.1.3 农产品品牌数量和评选情况
        3.1.4 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情况
        3.1.5 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情况
        3.1.6 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情况
    3.2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品牌多而杂,缺乏强势品牌
        3.2.2 品牌观念淡,品牌意识薄
        3.2.3 缺乏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整体规划
        3.2.4 农产品品牌营销管理滞后
4 基于AHP分析法的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影响因素评价
    4.1 AHP分析法原理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AHP分析法步骤和权重比较
    4.4 结论
5 农产品品牌发展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5.1 美国“华盛顿苹果”品牌发展路径
        5.1.1 “华盛顿苹果”品牌简介
        5.1.2 “华盛顿苹果”品牌发展路径
    5.2 陕西“眉县猕猴桃”品牌发展路径
        5.2.1 “眉县猕猴桃”品牌简介
        5.2.2 “眉县猕猴桃”品牌发展路径
    5.3 经验借鉴
6 促进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对策建议
    6.1 打造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6.2 树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意识
    6.3 制定整体规划,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6.4 充分重视品牌营销,推动电商发展
    6.5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
    6.6 依托乡村旅游,创新农产品品牌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9)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慈善
        2.1.2 运营
        2.1.3 慈善超市
    2.2 理论基础
        2.2.1 慈善事业理论
        2.2.2 志愿者理论
        2.2.3 NGO理论
3 郑州市慈善超市兴起背景、运营模式及运营分析
    3.1 郑州市慈善超市兴起背景
    3.2 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模式
    3.3 惠济区慈善超市运营分析
        3.3.1 运营主体及职能作用
        3.3.2 救助对象分析
        3.3.3 筹集物资管理
    3.4 二七区慈善爱心超市运营分析
        3.4.1 人力资源管理
        3.4.2 捐赠物资管理
        3.4.3 市场化运作与救助项目
    3.5 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
        3.5.1 政府、企业负担较重,造血功能不足
        3.5.2 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型人才紧缺
        3.5.3 救助信息不对称,受助流程繁琐
        3.5.4 运营透明度不够,监管不明
        3.5.5 救助项目单一,救助效力有限
    3.6 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的原因
        3.6.1 商业化水平低,市场化进程慢
        3.6.2 缺乏相应人才晋升机制,薪酬制度不合理
        3.6.3 多头管理,自身权限受限
        3.6.4 身份尴尬,缺少明确监管部门
4 完善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慈善超市商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市场化进程
    4.2 加强慈善超市多元化服务,提供就业培训指导
    4.3 建立捐赠物品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社区慈善超市
    4.4 切实加强慈善超市宣传力度,培育全民慈善意识
    4.5 将慈善超市建设纳入民政事业重要议程,切实完善支持措施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中美慈善超市基本状况
        一、中国慈善超市基本状况
        二、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基本状况
第二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调查意义及目的
        一、调查意义
        二、调查目的
    第二节 调查方法及对象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对象
    第三节 调查问卷与访谈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访谈大纲设计
第三章 Goodwill消费群体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消费群体基本情况
    第二节 消费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美慈善超市运营模式调查结果及差异分析
    第一节 中美慈善超市运营模式
        一、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发展模式
        二、中国慈善超市运营模式
        (一)无偿救助型模式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综合发展型模式
    第二节 中美主要差异
        一、美国起源于社会需求,中国起源于政府推动
        二、美国市场化运营模式,中国政府运营模式
        三、美国慈善超市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强
第五章 我国慈善超市发展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我国慈善超市发展建议
        一、建立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导向的慈善超市
        二、以社区服务为中心,丰富慈善超市的慈善资金用途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合国情创新发展模式,政府与慈善超市共担风险
    第二节 我国慈善超市未来发展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沈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论文参考文献)

  • [1]拓宽农副产品营销渠道 助力抗疫保供产业扶贫——中国地利集团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斩获多项殊荣[J]. 春霖,朱阳. 中国食品, 2021(04)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D]. 张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3]陕西省大荔县乡村种植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D]. 刘露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5]2019中国农产品电商上半年分析报告[J]. 洪涛.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1)
  • [6]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D]. 汪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D]. 吕其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研究[D]. 申暄.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10]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调查报告[D]. 刘智炜.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沉阳“扶贫超市”遍地开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