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在草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在草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一、植物体细胞胚发生及在草坪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恬逸[1](2020)在《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干旱胁迫响应及其矮化突变体变异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L.)Merr.],又名马尼拉草,作为生长力强,观赏性好,整体品质佳的优良暖季型草坪草,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应用。因其在养护管理时需要充足供水和定期修剪,花费大量的人工和成本,为了降低供水量和减少修剪频率,降低草坪养护管理成本,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抗旱和矮化的沟叶结缕草。本研究以重要暖季型草坪草沟叶结缕草为材料,通过外源施加表油菜素内酯(EBL),探究了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对沟叶结缕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作用,不断优化完善长期离体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维持其高效的再生能力。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筛选具有耐旱性的沟叶结缕草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并外源施加EBL研究BR提高沟叶结缕草逆境胁迫的作用机理。同时,以沟叶结缕草60Coγ辐射诱变的体细胞无性系矮化突变体为材料,结合形态、生理生化、内源激素水平,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沟叶结缕草矮化突变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植物激素调控沟叶结缕草生长作用的潜在机制,筛选调控沟叶结缕草矮化的候选基因,为进行遗传工程改良,提高优良性状提供分子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激素BR能促进沟叶结缕草体细胞胚胎发生,外源施加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再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随着EBL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生长态势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的EBL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再生有抑制作用。经过形态学和生理学对比分析,0.02μmol·L-1 EBL是外源处理的最优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和再生率有很大提升。2、干旱胁迫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不同浓度PEG胁迫下对体细胞无性系进行定向筛选,分别在5%PEG以及10%PEG处理中获得具有耐旱性的沟叶结缕草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3、植物激素BR能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沟叶结缕草的抗旱性,外源EBL能显着缓解并促进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在干旱胁迫下的再生和生长能力,随着EBL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先升高后降低。0.05、0.1、0.5μmol·L-1的EBL分别对不同浓度PEG模拟的干旱胁迫下的愈伤组织再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干旱胁迫下愈伤组织再生过程中的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以及降低MDA含量来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4、植物激素IAA和ABA可能通过合成、运输及代谢途径,调控60Coγ辐射诱变的沟叶结缕草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矮化。矮化突变体在无性繁殖5年的过程中表型和生理指标维持长期稳定,表现出茎短、叶宽、低矮和叶色深绿的表型,在生理上,矮化突变体的表型变化与CAT、POD、SOD、MDA、木质素和叶绿素等生理反应有关。在测定的4种内源激素中,突变体的IAA和ABA含量均下降。通过对矮化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的转录组比较,发现36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62个上调,298个下调。内源激素水平和转录组数据表明,突变体的IAA和ABA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下降,IAA合成(Cytochrome P450)、IAA转运(PIN1)、ABA降解(Abscisic acid 8’-hydroxylase 2-like)、细胞壁发育(CESA1)和膨胀素同源基因等主要的DEGs均下调,表明它们是调控矮化突变体的表型的潜在机制。其中,IAA合成及运输、ABA代谢和膨胀素相关蛋白可能是造成该沟叶结缕草矮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0.02μmol·L-1 EBL是外源处理的最优浓度,能显着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再生,在5%PEG以及10%PEG处理中获得具有耐旱性的沟叶结缕草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EBL能通过增强干旱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愈伤组织的抗旱性。IAA合成及运输、ABA代谢和膨胀素相关蛋白可能是造成沟叶结缕草矮化突变体矮化的主要原因。

王珺华[2](2020)在《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初探》文中提出山丹丹(Lilium pumilum DC.)是集观赏、食用和药用功能于一体的百合科百合属植物,因耐寒旱、耐盐碱能力强成为百合属植物育种的优良资源来源,但百合属植物有性杂交育种时存在不亲和性,严重降低山丹丹基因资源的利用效率。原生质体是缺失细胞壁、具有植物全套的遗传基因的活性细胞团,原生质体融合为植物育种提供新的途径,原生质体则为开展植物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因此开展山丹丹原生质体的研究对于百合属植物优化育种、山丹丹种质资源理论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为获得满足一定数量和活性要求的山丹丹原生质体。本研究以山丹丹鳞片诱导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设计正交试验探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甘露醇对山丹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设计单因素试验探究酶解时间、纯化方式、预处理方式和培养条件对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优化了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条件,进而建立了高效高产的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的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具体工作如下:1.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最佳酶解时间为6 h,原生质体产量3.46×105个/mL,活性为39.17%。酶解条件为0.015 g/mL纤维素酶浓度,0.005 g/mL果胶酶浓度,0.12 g/mL甘露醇浓度,调节混合酶液pH=5.7,在黑暗条件、25℃和50 rpm震荡速度酶解。2.设计3因素4水平L16(34)正交试验研究纤维素酶浓度(0.00 g/mL、0.01 g/mL、0.02 g/mL和0.03 g/mL)、果胶酶浓度(0.002 g/mL、0.004 g/mL、0.006 g/mL和0.008 g/mL)和甘露醇浓度(0.09 g/mL、0.11 g/mL、0.13 g/mL和0.15 g/mL)对山丹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正交试验酶解时间分别为3、6和9 h,影响原生质体产量的主次因素均为纤维素酶>果胶酶>甘露醇,影响原生质体活性的主次因素均为甘露醇>纤维素酶>果胶酶。对正交试验结果中纤维素酶、果胶酶和甘露醇3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进行显着性分析,得出3 h时正交试验最佳的组合为纤维素酶0.03g/mL+果胶酶0.006 g/mL+甘露醇0.11 g/mL,该条件下的时间成本最小;6 h时正交试验最佳的组合为纤维素酶0.02 g/mL+果胶酶0.006 g/mL+甘露醇0.11g/mL,该条件最有利于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性增加;9 h时正交试验最佳的组合为纤维素酶0.01 g/mL+果胶酶0.004 g/mL+甘露醇0.13 g/mL,该条件下药品成本最低。3.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最佳预处理方式为暗处理,本实验条件下,暗处理能够显着促进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增加,原生质体产量从5.17×105个/mL增加至9.67×105个/mL,原生质体活性从21.21%增加至76.54%。酶解条件为0.02 g/mL纤维素酶+0.008 g/mL果胶酶+0.11 g/mL甘露醇,调节混合酶液pH=5.7,在黑暗条件、25℃和50 rpm震荡速度酶解6 h。4.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最佳离心条件是8001000 r/min离心转速,10 min离心时间,原生质体产量为9.6710×105个/mL,活性为33.8742.24%,酶解条件为0.02 g/mL纤维素酶+0.008 g/mL果胶酶+0.11 g/mL甘露醇,调节混合酶液pH=5.7,在黑暗条件、25℃和50 rpm震荡速度下酶解6 h。

王子玥,常智慧[3](2020)在《苇状羊茅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d)是我国广泛用于牧草生产、草坪绿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草本植物。本文主要对苇状羊茅品种及育种进展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苇状羊茅在我国存在大面积适宜区,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近20年,一共有1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5个自育品种均由常规育种技术得来;生物技术方面,已获得转Leafy-ipt,CRY8DB等基因的高抗病虫害株系,EST-SSR分子标记、指纹库也在建设中。未来苇状羊茅育种工作应该广泛收集野生资源;重视培育高消化率、抗腐霉病以及具有生态修复价值的新品种;育种进程结合高新技术,尝试引入"智慧育种"的概念;积极开发分子工具;引导使用国产优良种质,推动草产业发展。

孙小富,王雷挺,赵丽丽,黄莉娟,简忠岭,王家豪[4](2019)在《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马生健,鲁泽东,曾富华,刘金祥[5](2019)在《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 Hack)的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 (Munro.) Hack)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类型、外源激素与固化剂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进行了三种不同外观状态的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及乙烯发生抑制剂对愈伤组织分化长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低浓度2,4-D的培养基上萌发的芽尖作外植体,诱导效果最佳;2,4-D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浓度为3.5 mg/L;基本培养基诱导率以N6最高;Phytagel与Agarose为效果最优的固化剂。体细胞胚胎研究表明初代淡黄色松软愈伤组织,其核小或无明显细胞核,以非胚性化细胞为主;部分区域开始呈现胚性愈伤组织,核大,胞质较浓,胚性化特征明显。内源激素测定赤霉素(GA3)只存在非胚性愈伤组织(non-embryonic callus, NEC)中;生长激素(IAA)只存在胚性愈伤组织(embryonic callus, EC);细胞分裂素(ZT)含量在三类愈伤组织中都较低。分化结果表明,1~5 mg/L的CoCl2和5~30 mg/L的Ag NO3能提高假俭草愈伤组织分化长芽率,生根壮苗则在1/2MS+NAA0.5 mg/L易于长根。本研究通过建立详细的假俭草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其后续转基因分子育种及用CRISPR研究其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陈秋惠[6](2019)在《巴西橡胶树遗传图谱第11号、13号和14号连锁群26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研究》文中指出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一种大戟科橡胶树属的、多年生的、能生产天然橡胶的热带经济乔木。前人已构建有多张遗传图谱,大多数图谱都分为18条连锁群,而少数分为22或23条不等的连锁群。因此,就会存在多个连锁群对应一条染色体的情况,连锁群上的遗传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真实位置也尚未清楚。橡胶树分子细胞遗传图谱是研究橡胶树的基因组学和橡胶树遗传发育的重要工具,能够揭示连锁群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遗传标记在染色体上的排布及真实的物理位置,为橡胶树基因克隆和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了 Lespinasse等(2000)构建的巴西橡胶树遗传图谱中的第1 1号、第13号和第14号三个连锁群上的26个遗传标记,其中24个RFLP标记,2个SSR标记。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和原位PCR的定位检测,经核型整合分析,构建了第1 1号、第13号和第14号三个连锁群的分子细胞遗传图。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NCBI上找到26个标记的DNA序列,并通过NCBI的Blast在线比对,获取含有标记在内的2500-3500bp左右大小的DNA序列进行引物设计,经电泳检测、生物公司PCR产物测序和序列比对等过程,最终筛选出特异性最强的26对引物。(2)利用FISH检测方法对第1 1号连锁群上的4个遗传标记MnSoD、M613、gHbCIR295.PB和gHbCIR636进行物理定位,结果全部定位在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第16号染色体上。遗传标记MnSoD和gHbCIR295.PB位于染色体短臂上,标记信号与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离依次是63.82和46.27;gHbCIR636和M613位于染色体长臂上,标记信号与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离分别为28.34和65.82。由此可知,第11号连锁群与第16号染色体存在对应关系,并构建了 16号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图谱。(3)从第13号连锁群中选取了 9个遗传标记gHbCIR671.L2、gHbCIR402、gHbCIR506.L2、gHbCIR31、gHbCIR333、gHbCIR287、gHbCIR360、gHbCIR303 和gHbCIR670.PB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经核型分析,9个标记均定位在了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第18号染色体上,其中gHbCIR671.L2和gHbCIR31位于18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标记信号与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是57.22和11.27;而余下7个标记 gHbCIR402、gHbCIR506.L2、gHbCIR287、gHbCIR360、gHbCIR333、gHbCIR303和gHbCIR670.PB均位于18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标记信号与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是 8.39、23.51、29.14、40.18、41.65、60.48 和 60.59。由此可知,13 号连锁群与热研7-33-97的第18号染色体对应关系,并构建了 18号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图谱。(4)从第14号连锁群上共选取了 13个遗传标记,gHbCIR686、gHbCIR425、gHbCIR261、gHbCIR682.L2、gHbCIR631.L2、gHbCIR330、gHbCIR412-493、gHbCIR602、gHbCIR20.L1、gHbCIR290、gHbCIR409415 和 gHbCIR644 用 FISH 检测方法,gHbCIR365.L2进行原位PCR检测。结果显示,14号连锁群上的13个遗传标记均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其中gHbCIR686、gHbCIR365.L2、gHbCIR425、gHbCIR261、gHbCIR631.L2位于第12染色体短臂上,信号位点到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是 32.67、44.56、31.53、29.10 和1 1.46;gHbCIR682.L2、gHbCIR330、gHbCIR412493、gHbCIR602、gHbCIR20.L1、gHbCIR290、gHbCIR409415和gHbCIR644位于长臂上,信号位点到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是9.87、45.59、53.82、48.40、53.24、55.24、65.51和75.74。由此可知,第14号连锁群与第12号染色体存在对应关系,并构建了 12号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图谱。

王静[7](2018)在《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文中提出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饲草饲料,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氨基酸组成均衡,畜禽均喜食等特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草畜产业发展,迫切需求节水抗旱和耐盐苜蓿新品种。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是加快培育苜蓿耐盐新品种的有效途径。SOS(Salt Overly Sensitive,SOS)家族基因具有调控离子平衡作用,已在拟南芥、水稻、烟草和草坪草等植物中验证具有提高耐盐性功能,但目前应用该家族基因进行苜蓿耐盐性改良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SOS家族多基因(SOS2和SOS3)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耐盐转基因株系,并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愈伤组织和子叶节离体培养,构建了高频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和子叶节再生体系。以“杰克林”、“阿尔冈金”、“金皇后1”、“金皇后2”、“皇后2000”、“柏拉图”、“三得利”、“甘农3号”、“敖汉”和“陇东”10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杰克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分化率高达69.75%;“金皇后2”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率达76%,分化率达71%;生根率高达96%。2.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因素,优化了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在农杆菌介导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中,100 μmol·L-1的乙酰丁香酮可使转化率提高2-3倍;最佳菌液侵染OD600值在0.6;最适侵染时间为20 min;头孢霉素作为最佳除菌剂其最适浓度为500 mg.L-1;筛选剂Glu最适选择压为5.0 mg.L-1;后期培养可适当降低除菌剂和筛选剂的浓度。3.对获得的12株除草剂抗性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子检测,阳性植株5株,证明外源多基因已经整合到苜蓿的基因组之中,且SOS3基因和Bar基因已经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采用嫩枝扦插技术进行盆栽无性扩繁,获得了 60株转基因T2-1株系群体材料。4.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进行了室内盆栽耐盐性鉴定,证明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具有明显的耐盐性。采用0、100、200和300 mMNaCl胁迫处理8d后,转基因株系T2-1的表型、株高、叶绿素、叶面积、鲜草产量、茎粗和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野生型对照;叶片K+、Ca2+和Pro含量及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并高于野生型对照,Na+积累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低于野生型对照。结果表明,转基因T2-1株系的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增加,清除了活性氧伤害;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渗透调节能力;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维持了膜结构稳定,这可能是由于SOS途径基因的表达调控将Na+排出胞外,选择性吸收更多的K+,维持细胞内Na+和K+的动态平衡,减轻Na+毒害,从而提高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5.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进行了田间耐盐性鉴定,证明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转基因株系T2-1和野生型苜蓿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T2-1株系的株高、叶面积、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均优于野生型,蒸腾速率低于野生型;T2-1株系的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K+、Ca2+含量及K+/Na+比均高于野生型对照,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低于野生型对照。结果表明SOS途径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光合性能,增加了产量,同时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维持膜结构稳定性,提高Na+/K+泵的活性,减缓或避免盐害,从而提高了 T2-1株系的耐盐性。

刘莉,李培英[8](2017)在《应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新农1号’狗牙根再生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新农1号’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成熟颖果为材料,通过正交法探讨激素、外源添加物等对狗牙根愈伤诱导、继代及分化的影响,优化‘新农1号’狗牙根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各因子对‘新农1号’狗牙根愈伤诱导的影响程度为2,4-D>6-BA>脯氨酸;优化诱导培养基为添加2,4-D(2.0 mg·L-1)+6-BA(0.01mg·L-1)+脯氨酸(200mg·L-1)的MS培养基,此时愈伤诱导率达69.5%;对继代增殖而言,各因子对胚性愈伤诱导率、愈伤增殖率、褐化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胚性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程度为2,4-D>ABA>6-BA,对愈伤增殖率的影响程度为6-BA>ABA>2,4-D,对褐化率的影响程度为2,4-D>6-BA>ABA。综合3个指标结果认为,‘新农1号’狗牙根愈伤继代的优化培养基为2,4-D(2.0mg·L-1)+6-BA(0.20 mg·L-1)+ABA(2.0 mg·L-1)的MS培养基,其胚性愈伤率和愈伤增殖率分别可达71.67%和61.67%,且褐化率较低;对分化而言,优化的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mg·L-1),小植株形成强度可达49.44%。

董文科[9](2017)在《农杆菌介导的BAN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转化和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分布和种植面积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其品质优良、营养成分丰富、适口性极佳,被誉为“牧草之王”。但是,反刍家畜鲜食过量苜蓿后容易引发臌胀病,严重时会导致家畜死亡,因而限制了这种优良牧草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紫花苜蓿中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CT)含量较低是引发反刍家畜臌胀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适当提高紫花苜蓿中缩合单宁的含量,可以降低反刍家畜臌胀病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试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编码缩合单宁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即BAN基因转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基因组中,并对T0代转化植株花青素还原酶(ANR)活性和缩合单宁含量进行了测定,为抗臌胀病转基因苜蓿新品种的育成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及生根的研究。结果表明:苜蓿愈伤组织诱导以3.0 mg/L 2,4-D和1.0 mg/L NAA配比处理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4.67%;愈伤组织分化则以0.5 mg/L KT和0.5mg/L NAA配比处理为最佳,体胚诱导率最高,达92.00%,后期胚状体出芽率也最高,达81.52%;芽生根时以1/2 MS培养基为基础单独添加0.5 mg/L NAA处理为最佳,诱根率达86.00%,且根系长、粗壮、须根发达,有利于后期移栽。2.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下胚轴为外植体,以含有CPB-BAN-GFP载体的农杆菌为介导,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最适草铵膦筛选浓度为2.0 mg/L,最佳筛选时间为愈伤组织分化阶段;脱菌时抗生素选取浓度为300 mg/L头孢霉素(Cef)为宜;农杆菌侵染时间为15 min,菌液浓度OD600为0.60.8,共培养时间为3 d时有利于基因转化。3.转基因苜蓿的分子检测及表达分析。以上述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为基础,通过初步筛选共获得8株抗草铵膦苜蓿植株。经PCR检测,4株抗性植株扩增出了大小为1020 bp的特异性条带,并通过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BAN基因已经整合到这4株阳性植株的基因组中。进一步通过RT-PCR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源BAN基因可在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水平上正常表达。4.转基因苜蓿ANR活性和缩合单宁含量的测定。通过对已鉴定的4株转基因苜蓿ANR活性和缩合单宁含量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4株转基因苜蓿ANR活性均显着提高,而其中1株缩合单宁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可能因ANR酶活性的上升促进了花青素的合成,导致该植株部分叶片呈现紫红色,BAN基因过量表达。

陈祥韦[10](2017)在《利用EMS诱变技术获得海雀稗耐寒突变体》文中研究说明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 Swartz)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具有很强的耐盐性,也有较强的耐旱、耐涝、耐贫瘠、耐荫性和耐践踏性,但耐寒性较差。因此,培育耐寒海雀稗新种质对对华东沿海地区城市绿化和滩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将海雀稗与另外3种暖季型草坪草沟叶结缕草、杂交狗牙根和假俭草进行了耐寒性比较,发现海雀稗的耐寒性较其他3个草坪草差。在此基础上,利用EMS诱变育种技术,以EMS处理海雀稗愈伤组织,对再生植株进行耐寒性鉴定,从而筛选出耐寒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4种暖季型草坪草的耐寒性比较比较测定了低温(5℃)驯化处理前后4种暖季型草坪草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低温驯化1周后沟叶结缕草、杂交狗牙根、假俭草和海雀稗4个草种的LT50均低于未驯化处理,表明低温驯化可以提高草坪草的耐寒性;4个草种中沟叶结缕草的LT50最低,而海雀稗的LT50最高,表明沟叶结缕草耐寒性最强,而海雀稗的耐寒性最弱。进一步测定了-7℃条件下植株死亡所需的时间。将4种草坪草低温驯化处理1周后,进行冻害处理(将温度从5℃以每小时下降1度的速率下降至-7。℃),在-7℃处理20小时后海雀稗死亡,而假俭草、杂交狗牙根和沟叶结缕草死亡的时间分别为78、120 和 168 小时。还测定了低温驯化前后4种草坪草的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抗氧化酶(SOD、POD)活性。低温驯化后所有草坪草的脯氨酸含量及MDA含量均显着升高,说明低温驯化可以增加4种草脯氨酸及MDA的积累;SOD及POD活性在低温处理后均显着高于处理前,说明低温胁迫下植物可以启动抗氧化机制,清除活性氧降低植物损伤。低温驯化前4种草坪草的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着,驯化后海雀稗的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其它3种草坪草,沟叶结缕草含量最低;低温驯化前4种草坪草的脯氨酸含量差异不显着,驯化后沟叶结缕草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3种草坪草,海雀稗含量最低;低温驯化后4种草坪草的SOD、POD活性均显着高于驯化前,且驯化后沟叶结缕草的SOD、POD活性显着低于其它3种草坪草。说明低温胁迫下草坪草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以抵抗低温伤害。2.EMS诱变筛选海雀稗耐寒突变体对EMS诱变处理的浓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以0.1%,0.4%,0.8%,1.2%的EMS分别处理海雀稗愈伤组织2小时和5小时,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个月后统计存活率。结果显示,0.8%的EMS处理时间5小时,愈伤组织存活率接近50%。所以,确定0.8%EMS处理愈伤组织5小时为本研究诱变处理的条件。以上述条件处理了大量的海雀稗愈伤组织,将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再生,获得再生植株。将再生植株移栽到装有培养基质(珍珠岩:蛭石:营养土=1:2:4)的穴盘,于温室中培养,共计获得再生植株约10000株。在这些再生植株中,观察到少部分植株共计15株表现出矮化、茎粗壮、分枝不规则(主要表现为分枝数增多)等表型。对所有再生植株进行冻害处理(-7℃处理24小时),240株再生植株能存活。将这些存活植株在温室恢复培养2周后,进行第二轮耐寒筛选,以-8℃处理24小时后36株再生植株能存活。将存活植株放在温室内培养,扩繁。取2个长势较好的突变体(A1、A2)及野生型材料测定LT50,以验证突变体的耐寒性。结果显示,野生型的为-2.16℃,突变体A1、A2的LT50分别为-5.26℃、-6.18℃,显着低于野生型,证明这两个突变体株系的耐寒性显着高于野生型。

二、植物体细胞胚发生及在草坪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体细胞胚发生及在草坪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干旱胁迫响应及其矮化突变体变异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暖季型草坪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1.1.1 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1.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1.3 遗传转化的研究
        1.1.4 转录组学的研究
    1.2 植物激素与生长调控
        1.2.1 生长素参与植物生长调控
        1.2.2 油菜素甾醇参与植物生长调控
        1.2.3 脱落酸参与植物生长调控
    1.3 植物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1.3.1 生长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1.3.2 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1.3.3 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油菜素甾醇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EBL处理下愈伤组织的继代生长
        2.1.3 EBL处理下愈伤组织的再生
        2.1.4 EBL处理下愈伤组织继代和再生过程中的生理测定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2.3 讨论
        2.3.1 BR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
        2.3.2 BR激活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过程中抗氧化体系
    2.4 小结
3 油菜素甾醇调控沟叶结缕草再生的干旱胁迫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下愈伤组织的再生
        3.1.3 EBL处理干旱胁迫下愈伤组织的再生
        3.1.4 EBL处理干旱胁迫下愈伤组织再生的生理测定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形态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PEG处理对沟叶结缕草再生生理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形态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对沟叶结缕草再生植株生理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干旱胁迫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3.3.3 BR参与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3.4 小结
4 沟叶结缕草矮化突变体矮化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矮化突变体遗传稳定性的形态学评估
        4.1.3 矮化突变体遗传稳定性的生理学测定
        4.1.4 矮化突变体内源激素分析
        4.1.5 RNA提取和文库构建
        4.1.6 RNA-Seq测序、组装和注释
        4.1.7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功能注释
        4.1.8 实时定量PCR(RT-qPCR)分析
        4.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矮化突变体形态特征的稳定性
        4.2.2 矮化突变体生理变化的稳定性
        4.2.3 矮化突变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4.2.4 Unigene组装和注释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与聚类分析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4.2.7 矮化相关DEGs的 RT-qPCR分析
    4.3 讨论
        4.3.1 突变体表型的长期稳定性
        4.3.2 抗氧化酶活性和其他与矮化相关的生理变化
        4.3.3 植物激素对矮化突变体的调控作用
        4.3.4 细胞壁与植物矮化
    4.4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百合属简介
    1.2 百合属研究现状
    1.3 百合属原生质体研究现状
        1.3.1 百合属原生质体研究意义
        1.3.2 百合属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1.4 百合属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研究现状
        1.4.1 原生质体分离方法
        1.4.2 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因素
        1.4.3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1.4.4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优化
        2.1.2 原生质体纯化条件的优化
        2.1.3 原生质体初步培养的探索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材料培养
        2.2.2 原生质体分离方法
        2.2.3 原生质体纯化方法
        2.2.4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原生质体数目测定
        2.3.2 原生质体活力测定
        2.3.3 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材料培养结果
    3.2 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优化
        3.2.1 酶解时间对山丹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3.2.2 最佳组合酶液组合的确定
        3.2.3 酶组合对山丹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3.2.4 渗透压浓度对山丹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3.2.5 预处理方式对山丹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3.3 原生质体纯化条件的优化
    3.4 原生质体初步培养条件的探索
第四章 讨论
    4.1 酶液组合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4.2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4.3 渗透压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4.4 预处理方式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4.5 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苇状羊茅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苇状羊茅的起源
    1.2 苇状羊茅的适宜性
2 国内外品种概况
    2.1 苇状羊茅草种引进
    2.2 苇状羊茅品种审定
3 苇状羊茅育种进展
    3.1 常规育种技术在苇状羊茅育种中的应用
    3.2 生物技术在苇状羊茅育种中的应用
        3.2.1 组织培养
        3.2.2 转基因技术
        3.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4 苇状羊茅育种方向分析
    4.1 品种类型
        4.1.1 牧草型
        4.1.2 草坪型
        4.1.3 生态修复型
    4.2 育种技术
5 展望

(4)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牧草辐射诱变源的种类
2 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特点
    2.1 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范围
    2.2 打破性状连锁,改良个别单一性状
    2.3 诱发变异较稳定,缩短育种年限
    2.4 改变植物育性,促进远缘杂交
3 辐射诱变育种的作用机制
    3.1 细胞水平
    3.2 分子水平
    3.3 形态及生理水平
4 辐射诱变育种的材料选择及其诱变效应
    4.1 辐射处理方法
    4.2 材料选择及其诱变效应
5 辐射诱变育种中突变体的选择与鉴定
    5.1 形态学鉴定
    5.2 同工酶鉴定
    5.3 DNA分子标记鉴定
6 展望

(5)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 Hack)的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以芽尖为外植体诱导率高
    1.2 2,4-D外源激素最佳诱导浓度
    1.3 N6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1.4 Phytagel与Agarose为愈伤组织诱导最优固化剂
    1.5 体细胞胚胎发生比较及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1.6 乙烯发生抑制剂有助愈伤组织分化长芽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外植体的消毒处理及接种
    3.2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3 不同浓度愈伤组织诱导2,4-D培养基配置
    3.4 愈伤组织诱导不同基本培养基配置
    3.5 不同固化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6 体细胞胚胎发生比较及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3.7 乙烯发生抑制剂对愈伤组织分化长芽及生根的培养
    3.8 培养条件
    3.9 数据统计
作者贡献

(6)巴西橡胶树遗传图谱第11号、13号和14号连锁群26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橡胶树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
    1.2 巴西橡胶树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2.1 遗传图谱概述
        1.2.2 遗传标记分类
        1.2.3 巴西橡胶树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研究现状
    1.3 细胞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3.1 细胞遗传图谱概述
        1.3.2 细胞遗传图谱在植物中的应用
        1.3.3 巴西橡胶树细胞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4 分子细胞遗传图谱构建的几种关键技术
        1.4.1 荧光原位杂交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2 原位PCR技术的研究进展
        1.4.3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1.4.4 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及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生化试剂
        2.1.3 主要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橡胶树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2.2.2 橡胶树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3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合成和筛选
        2.2.4 特异性引物的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2.2.5 特异性条带回收纯化
        2.2.6 序列比对
        2.2.7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制备
        2.2.8 原位PCR操作流程
        2.2.9 荧光原位杂交操作流程
        2.2.10 染色体上信号位点的位置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度的检测
    3.2 26个遗传标记特异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比对结果
    3.3 巴西橡胶树11号连锁群的4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分析
        3.3.1 M613和MnSoD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3.2 gHbCIR295.PB和gHbCIR636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4 巴西橡胶树13号连锁群的5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分析
        3.4.1 gHbCIR333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4.2 gHbCIR402和gHbCIR506.L2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5 巴西橡胶树14号连锁群的9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分析
        3.5.1 gHbCIR365.L2遗传标记原位PCR检测的物理定位结果
        3.5.2 gHbCIR425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5.3 gHbCIR602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5.4 gHbCIR330和gHbCIR412_493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5.5 gHbCIR261和gHbCIR20.LI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5.6 gHbCIR290和gHbCIR409_415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6 巴西橡胶树13号和14号连锁群8个遗传标记的双探针物理定位分析
        3.6.1 gHbCIR671.L2和gHb_CIR644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6.2 gHbCIR631.L2和gHbCIR670.PB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6.3 gHbCIR686和gHbCIR31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6.4 gHbCIR682.L2和gHbCIR360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结果
    3.7 巴西橡胶树连锁群的物理定位与其对应染色体的整合
4 讨论
    4.1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的优化
    4.2 橡胶树幼叶的采摘和适于制片时间的讨论
    4.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注意事项的讨论
    4.4 遗传标记在连锁群与染色体上位置关系的讨论
    4.5 对含有已定位遗传标记的基因组scaffold的染色体归属问题的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附图4
附图5
附图6
附图7
附图8
附图9
附图10
附图11
附图12
附图13
附图14
附图15
附图16
附图17
附图18
附图19
附图20
附图21
附图22
附图23
附图24
附图25
附图26
附录Ⅰ 主要试剂的配制
附录Ⅱ 缩略语
附录Ⅲ 项目来源与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注释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盐碱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2 盐碱地现状与改良措施
        1.2.1 盐碱地现状
        1.2.2 盐碱地改良措施
    1.3 基因工程改良苜蓿耐盐性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苜蓿遗传转化受体和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3.2 苜蓿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3.3 耐盐性机制及转基因改良苜蓿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1.4 SOS基因研究进展
        1.4.1 SOS基因家族
        1.4.2 SOS基因互作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
        1.4.3 SOS基因在培育耐盐植物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接种方式及不同苜蓿品种的种子萌发率
        2.2.2 盐分胁迫对苜蓿种子的影响
        2.2.3 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发芽率
        2.2.4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芽率
        2.2.5 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2.2.6 离体器官再生体系
        2.2.7 苜蓿再生苗的驯化移栽
    2.3 讨论
        2.3.1 不同基因型对苜蓿再生能力的影响
        2.3.2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诱导影响
        2.3.3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诱导影响
        2.3.4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2.3.5 6-BA对苜蓿不定丛生芽诱导及伸长的影响
        2.3.6 IBA及蔗糖对苜蓿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第三章 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2.2 遗传转化最佳菌液浓度
        3.2.3 遗传转化最适侵染时间
        3.2.4 最佳共培养方式及时间
        3.2.5 最佳除菌剂选择压的确定
        3.2.6 最佳除草剂选择压的确定
    3.3 讨论
        3.3.1 农杆菌菌株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2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苜蓿转化的影响
        3.3.3 除菌剂选择压对苜蓿转化的影响
        3.3.4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5 多基因转化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第四章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4.2.2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鉴定
    4.3 讨论
        4.3.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4.3.2 分子鉴定验证阳性转基因植株
        4.3.3 SOS多基因对苜蓿耐盐性状的影响
第五章 转基因苜蓿的盆栽耐盐性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表型
        5.2.2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农艺性状
        5.2.3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Na~+、K~+及Ca~(2+)含量
        5.2.4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生理生化特性
    5.3 讨论
        5.3.1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Na~+、K~+及Ca~(2+)含量的影响
        5.3.3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4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耐盐性的影响
第六章 转基因苜蓿的田间耐盐性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
        6.2.2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光合指标
        6.2.3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生理指标
        6.2.4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Na~+、K~+及Ca~(2+)含量
    6.3 讨论
        6.3.1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6.3.2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3.4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Na~+、K~+及Ca~(2+)含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应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新农1号’狗牙根再生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表面消毒及愈伤组织诱导
        1.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1.2.3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1.2.4 再生苗的生根与移栽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 愈伤组织的继代
    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2.4 再生苗的生根与移栽
3 讨论
4 结论

(9)农杆菌介导的BAN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转化和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苜蓿的遗传转化研究
        1.1 苜蓿组织培养的研究
        1.1.1 苜蓿组织培养中基因型的选择
        1.1.2 苜蓿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选择
        1.1.3 苜蓿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
        1.1.4 苜蓿组织培养中细胞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
        1.2 苜蓿遗传转化受体的研究
        1.2.1 直接分化转化受体系统
        1.2.2 外植体转化受体系统
        1.2.3 愈伤组织转化受体系统
        1.2.4 原生质体转化受体系统
        1.2.5 胚状体转化受体系统
    2 苜蓿转基因工程
        2.1 苜蓿转基因方法
        2.1.1 农杆菌介导法
        2.1.2 基因枪法
        2.1.3 花粉管通道法
        2.1.4 电击法
        2.1.5 PEG法
        2.2 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2.1 抗非生物胁迫转基因苜蓿的研究
        2.2.2 抗生物胁迫转基因苜蓿的研究
        2.2.3 抗除草剂转基因苜蓿的研究
        2.2.4 优良品质转基因苜蓿的研究
    3 苜蓿抗臌胀病育种研究进展
        3.1 臌胀病发生机理
        3.2 臌胀病引起因子
        3.2.1 初始消化速率
        3.2.2 可溶性蛋白
        3.2.3 类脂物
        3.2.4 皂素
        3.2.5 果胶物质
        3.2.6 缩合单宁
        3.3 低初始消化速率选择的苜蓿选择育种
        3.4 生物技术在苜蓿抗臌胀病育种中的应用
        3.5 基因工程在苜蓿抗臌胀病育种中的应用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紫花苜蓿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与植物激素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主要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苗的获得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2.2.4 生根培养
        2.2.5 生长发育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愈伤组织诱导
        2.3.2 愈伤组织分化
        2.3.3 芽生根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BAN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转化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质粒和农杆菌菌株
        3.1.3 试验试剂
        3.1.4 农杆菌培养基
        3.1.5 主要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筛选培养中草铵膦选择压得确定
        3.2.2 筛选培养中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的确定
        3.2.3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
        3.2.4 转化体系的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选择培养中草铵膦选择压的确定
        3.3.2 选择培养中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的确定
        3.3.3 转化体系的建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检测及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主要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草铵膦筛选
        4.2.2 植物DNA提取及工程菌质粒DNA的提取
        4.2.3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4.2.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4.2.5 植物总RNA提取及c DNA制备
        4.2.6 RT-PCR检测
        4.2.7 q RT-PCR检测
        4.2.8 转基因苜蓿ANR酶活性及缩合单宁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草铵膦筛选结果
        4.3.2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
        4.3.3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
        4.3.4 转基因植株BAN基因表达分析
        4.3.5 转基因苜蓿ANR酶活性及缩合单宁含量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10)利用EMS诱变技术获得海雀稗耐寒突变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耐寒性研究进展
        1.1.1 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1.1.2 植物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1.2 草坪草耐寒性研究进展
        1.2.1 草坪草的冷害机理
        1.2.2 草坪草的冻害机理
        1.2.3 低温胁迫对草坪草细胞结构的影响
        1.2.4 低温胁迫对草坪草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2.5 低温对草坪草酶活性与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1.3 草坪草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4 雀稗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5 海雀稗耐寒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4种暖季型草坪草的耐寒性比较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
        2.3.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3 脯氨酸含量测定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3.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4 试验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4种暖季型草坪草抗冻性比较
        2.5.2 4种暖季型草坪草低温驯化处理前后丙二醛含量变化
        2.5.3 4种暖季型草坪草低温驯化处理前后脯氨酸含量变化
        2.5.4 4种暖季型草坪草低温驯化处理前后SOD活性变化
        2.5.5 4种暖季型草坪草低温驯化处理前后POD活性变化
    2.6 小结与讨论
        2.6.1 小结
        2.6.2 讨论
第三章 利用EMS诱变技术获得海雀稗耐寒突变体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1.1 植物材料
        3.2.1.2 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2.2.1 EMS母液的配制
        3.2.2.2 EMS诱变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3.2.2.3 EMS诱变海雀稗愈伤组织并分化获得再生植株
        3.2.2.4 野生型海雀稗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3.2.2.5 海雀稗耐寒突变体的筛选
        3.2.2.6 耐寒突变体的耐寒性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MS诱变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3.3.2 EMS诱变海雀稗愈伤组织并分化获得再生植株
        3.3.3 表型发生变异株系的获得
        3.3.4 野生型海雀稗低温半致死温度
        3.3.5 耐寒性突变体的筛选
        3.3.6 耐寒突变体的耐寒性验证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3.5 本研究创新点
    3.6 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植物体细胞胚发生及在草坪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干旱胁迫响应及其矮化突变体变异机理的研究[D]. 林恬逸. 浙江大学, 2020(01)
  • [2]山丹丹原生质体分离初探[D]. 王珺华. 延安大学, 2020(12)
  • [3]苇状羊茅育种研究进展[J]. 王子玥,常智慧. 草地学报, 2020(02)
  • [4]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 孙小富,王雷挺,赵丽丽,黄莉娟,简忠岭,王家豪. 贵州农业科学, 2019(11)
  • [5]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 Hack)的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 马生健,鲁泽东,曾富华,刘金祥.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9)
  • [6]巴西橡胶树遗传图谱第11号、13号和14号连锁群26个遗传标记的物理定位研究[D]. 陈秋惠. 海南大学, 2019
  • [7]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D]. 王静. 宁夏大学, 2018(01)
  • [8]应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新农1号’狗牙根再生体系[J]. 刘莉,李培英. 草地学报, 2017(03)
  • [9]农杆菌介导的BAN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转化和表达的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10]利用EMS诱变技术获得海雀稗耐寒突变体[D]. 陈祥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在草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