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

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

一、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热孜娅·阿曼[1](2021)在《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量水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承载力是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水资源的复杂巨系统,是它们交互影响的产物。新疆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之间的矛盾逐步加剧,尤其是作为干旱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的水资源短缺衍生出了一系列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包括: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何种状态,时空演变特征如何?新疆现有水资源量能否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求?当前水资源条件下,新疆各区域应该采取何种经济、人口及城镇化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量水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及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系统动力学情景模拟方法对新疆及15个地级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与情景模拟,提出了与各区域水资源相匹配的经济社会量水发展模式。取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城镇化及人口发展之间客观上存在着适配关系。特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不能超过自产水资源可利用量,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量水发展之路,错配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压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状态总体处于濒临超载状态。综合评价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后发现,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从2004年的0.5565增长到2018年的0.9302,多数年份承载状态处于濒临超载状态,轻度超载和严重超载时而交替出现,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从空间特征来看,2018年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7个区域水资源承载水平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乌鲁木齐市、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5个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哈密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阿勒泰地区等3个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濒临超载状态。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出了新疆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与经济规模。通过构建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认为,2030年新疆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规模为58644亿元,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7148万人,GDP将达到24305亿元,人口将达到3153.7万人,需水总量为400.8×108m3,供需比为1.44,水资源利用率为60%。通过情景模拟提出了新疆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对应的差异化量水发展模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5个区域应采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模式,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市应采取低速发展模式,剩余的8个行政区域应采取中速发展模式。4、提出了新疆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建议大力推行“量水养市为主,借水养市为辅”、“农业现代化、节水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量水发展模式;提高水资源承载力预警能力;科学调整用水结构;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加强多渠道开源;加强虚拟水贸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明晰水权,加强全民节水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环境经济政策等。

吴怡娴[2](2021)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文中提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一度恶化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则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也是当代中国为了营造一个更加符合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奋斗目标与设想,拓宽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深度与广度,彰显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占据的重要地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对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自然尤为关注。列宁的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并结合苏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创新。第三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同时不断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第四部分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通过系统地梳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彰显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时代性、整体性和人民性。第五部分为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揭示当前新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途径。

栗欣如[3](2020)在《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水利是社会、经济和生态连接的重要纽带,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问题交织,水利绿色发展和水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地威胁。因此,破解水利发展困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水利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水利绿色发展理论,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冷热点分析和空间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在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化测算方法,揭示了2010-2017年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剖析了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差异,探讨了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内涵特征,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在梳理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以“开发-利用-效益-监管”为主线总结了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内涵特征,即水资源合理化开发、高效化利用、水利生态化输出、人文化效益和常规化监管。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双维度关联的分析框架。(2)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测算模型。基于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核心内涵和双维度关联关系,将水利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炼了能表征经济-社会-生态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信息及其关联关系的17项综合指标,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水利绿色发展的双维度关联特性,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测算模型,用以测度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来表征区域水利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01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增率为16.1%。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研究期内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水利绿色发展冷热点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一直处于热点区,新疆、青海、西藏一直处于冷点区。(4)知识动机和资源动机对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呈现正向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呈现负向影响;科技创新因素在东部和西部产生正向作用,在中部作用方向为负。人均水资源量仅在中部地区产生了正向作用。控制变量废水中COD排放强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水利绿色发展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其余控制变量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促进水利绿色发展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施策。(5)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水利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水资源合理化开发机制、高效化利用机制、生态化输出机制、人文化效益机制和常规化监管机制的耦合交互。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导向;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技术,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明确利益相关者责任,综合考虑诉求,实施共同参与管理策略。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保障体制。主要创新点:(1)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双维度定量评估方法。(2)提出了省域尺度的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3)揭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性。

韩淑颖[4](2020)在《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及量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一切生产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外界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不断改变不仅对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造成了人水关系发展演变的失衡。因此,在不断增强的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适应这些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叠加一起带来的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人类措施来协调好人水关系,这对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内涵等方面开展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对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和内涵的解读,提出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应具备的基本特性,并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分别开展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二者双重作用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为确定能够表征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的因子奠定基础。(2)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应用规则入手,提出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四大量化准则,进一步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指标层4级构成的量化指标体系,涉及水资源的自然和社会服务功能、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和治理水平等。(3)水资源适应性利用评估方法的确定。依据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评估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相互适应状态的计算方法及评估标准。运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量化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描述两两系统、三系统间相互适应的程度,以此来分析系统间和系统整体的适应性水平。(4)以新疆为例,展开实例应用研究。将提出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新疆,计算2004-2017年新疆及各地、州、市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间及总体适应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嵌入式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构建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并预测不同方案下新疆2017-2050年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水平,选择适应新疆发展的最优模式。

海洋[5](2019)在《基于SD模型的南疆地区节水发展及水资源承载力模拟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南疆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都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南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满足地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成为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常态,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用水效益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SDA结构分解方法,对南疆2000至2015年各项节水措施,包括结构性节水和技术性节水的综合效益进行模拟评价,并以南疆水资源利用“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为依据,模拟2015年至2025年南疆地区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发展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在南疆稳粮增棉、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方针指导下,种植结构从以棉、粮为主到棉、粮、特色农产品并重,这一举措对地区种植业用水效益和经济系统用水综合效益表现出显着的提升作用,提升比例分别达到51%和22%。(2)产业用水定额是反映产业用水效益的主要指标,定额减少反映了产业在节水水平上的优化和进步,系统动力学模拟结果:南疆主要各产业节水技术进步使地区生产用水综合效益提升了70.4%,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为地区经济发展拓展了 36.7%的发展空间。(3)论文引入SDA结构分解模型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用水效益的影响,对南疆用水总量增加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南疆种植结构是地区用水总量的减量效应,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对提升地区生产用水效益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但地区用水总量主要受规模发展增量效应影响,南疆经济发展仍然以资源消耗为主要推动力,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水平较低。(4)在“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约束条件下,南疆用水总量将从2015年的340亿m3下降至2025年的284亿m3,退耕面积达到642千公顷,地区经济发展速率有所下降,水资源承载力降低,但综合用水效益将得到提升。部分地州,如和田、克州,在用水总量约束条件下经济发展缩水可能达到20%以上,且用水效益有所下降,用水总量约束并未实现预期的提高用水效益的目标,需要从积极开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探索节水的思路和方向。文章认为,南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灌溉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薄弱,短期内实现用水控制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一定困难,但水资源供需缺口在未来继续扩大的可能性不大,从长期来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相对乐观。

张振龙[6](2018)在《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以来,伴随世界各国城镇的不断扩张,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强,资源约束逐渐成为城镇发展的“门槛性”约束。水资源短缺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约束之一。新疆属于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当前新疆又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如何实现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但以目前情况来看,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关系如何尚不明确;未来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可选模式有哪些?如何实现两者的的耦合协调发展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路径与战略决策。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计量分析法,主要从五个方面研究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1)在理论层面提出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机理,城镇化对水资源具有促进和胁迫作用,水资源对城镇化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首先将城镇化系统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子系统。其次对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机理进行了阐释,认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对水资源系统具有促进和胁迫作用;水资源系统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2)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概况分析。首先分别对新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进而对新疆城镇化特征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动力因素进行探究。然后,从水资源基本状况、供给和利用状况、承载力等方面分析新疆水资源概况,为下文研究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奠定基础。(3)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动态关联性分析。采用VAR模型,重点从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运用方差分解来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动态关联性较强,二者在不同周期内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具有明显差异,总体看,新疆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水资源对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这为下文分析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性,继而探究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最优发展模式做出了铺垫。(4)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分析。首先提出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综合指数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5年,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协调度等级从失调衰退型变为良好协调型;新疆各地州市协调度总体分为两种类型: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为中级协调型,其他地州市均为初级协调型。对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进行分析,发现:2000-2015年间,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变动较大,从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型变为资源承载轻微受损型。未来新疆城镇化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摒弃只注重城镇扩张而忽略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约束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注,尽可能避免造成对水资源更大程度的损耗和破坏。(5)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首先构建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维持型、经济优先型、集约发展型三种模式;其次,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新疆城镇需水量;再次,结合水资源供给状况,构建模式选择方法,探究水资源阈值下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最优模式。研究认为集约发展型模式应是未来新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选择,该模式下,未来水资源供需情况一直表现为盈余,新疆水资源供给量能够满足需求量。用水效率的提高使得未来农村需水量降低,为城镇用水增加提供了可能;经济发展使得城镇需水量增加速度较快,但增加的需求量并没有增加水资源供给压力,而是在现有供给水平下进行的内部用水结构的调整。同时,该模式下,城镇二三产业增加值大幅度跃升。综合来看,集约发展模式实现了比现状维持模式更少的需水量、更大的二三产业增加值,而且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基本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要求。因此,集约发展型模式应是最适宜新疆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上述研究成果揭示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了未来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为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付寿康[7](2018)在《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发展的矛盾也在于资源。以生态与资源为中心,“富饶的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富饶的贫困”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富饶”的类型与层次多样。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富饶”的对象具体化为“碳”。从“碳”视角研究民族地区“碳资源富集”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探索“碳”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思考碳交易在民族地区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资源禀赋理论、“两山”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外部性理论、“两个共同”理论为指导。围绕碳贫困这个中心,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展开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负外部性,生态保护正外部性与贫困问题之间关联的研究。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碳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握其中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已有研究与调研,对新概念“碳贫困”进行界定。以贫困发生率高与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碳资源禀赋,发展的差距与不平等,以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实现为目标,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从地区以及人的发展权利与能力角度,探讨“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情况下的致贫原因、致贫机理。提出碳贫困是一种间接贫困,并指出碳贫困的特点、类型与应用,思考碳交易减贫的新方式。以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和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为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案例。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六盘水市灰碳贫困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排放的测算,量化碳源,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负外部性影响具体化,提出六盘水市应对灰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中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的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储量的估算,量化碳汇量及其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正外部效应具体化,提出恩施州应对绿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思考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的灰碳贫困与绿碳贫困问题,即通过碳交易破解碳贫困。将碳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制度设计,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政府难以解决,解决不好的资源环境外部性问题。进而对碳交易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总体上介绍世界碳排放市场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论证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必要性,探讨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思路。最后,提出破解民族地区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李筱艺[8](2017)在《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哈密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气候干燥少雨,是新疆水资源最短缺的区域。地区降水量年平均为38mm,而蒸发量年平均为3182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是新疆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三。水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哈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和援疆工作会议的机遇下,研究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在国家水资源战略指导下,考虑哈密地区实际水资源情况,为地区今后经济发展中提供依据,十分必要。本研究是通过对哈密地区的农牧业水资源情况进行充分搜集、查阅、统计、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进一步对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查找,分析农牧业水资源利用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哈密地区水资源利用基本状况是水资源总体缺乏;农牧业用水比重大;地区水利工程多个体规模小;农牧业用水需求大;农业灌溉方式多样。哈密地区水资源在农牧业生产活动利用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地下水过渡超额开采等,因而引起森林退化、草场枯萎、对如何可持续利用比较缺乏对策。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自然因素和主观的人为因素。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针对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强管理水平,建立调配体系,坚决遏制地下水超采;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坚持优化水资源,退耕还草,通过征收水费来强化用水意识,完善用水定额标准化管理,推进农业、饲草业使用高效节水措施;在可持续利用的方面应当提高水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空中水资源开发和多元化水利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将达到缓解哈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何晓静[9](2017)在《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湖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剧增、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加上人类活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供需平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对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掌握湖州市水资源承载状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为解决湖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借鉴,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分析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以及进程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进行了分类,梳理了水资源承载力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内涵、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辩证关系。(2)针对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供用水现状以及水资源禀赋条件,在遵循完整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层次性、地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筛选出能反映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内部变化对承载力影响的2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值的拟定原则,合理设计和拟定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值。(3)在预测影响湖州市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发展变化的各种因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PSO-PPE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模型(PCA模型)对2014年、2020年的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判别各县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所属等级。PSO-PPE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市区、德清县、长兴县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Ⅲ级,水资源承载状况中等,安吉县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Ⅱ级,水资源承载状况较好;到2020年,除市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从Ⅲ级向Ⅳ级发展外,其余各县区的评价等级不变。PCA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2014年还是2020年,市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Ⅳ级,水资源承载状况较差,德清县、长兴县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Ⅲ级,水资源承载状况中等,安吉县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Ⅱ级,水资源承载状况较好。(4)将两种模型的评价结果与湖州市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可知,两种模型对2020年湖州市各县区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结果一致,但PCA模型对于2014年的评价更为客观,评价结果更符合湖州市的实际情况,且PCA模型可借助SPSS软件直接进行计算,操作上相对于基于MATLAB编程的PSO-PPE模型更为简便。

朱连勇[10](2017)在《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合理配置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实现阿拉尔垦区有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结合阿拉尔垦区水资源现状,通过相关方法对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了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得出垦区多个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并对各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垦区水资源变化规律:根据垦区水资源变化特征及方法,研究了气温、降水变化及地下水演变等对垦区水资源的影响;针对气候、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选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垦区径流演变的周期性、趋势性、突变性等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针对周期性而言,垦区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主要存在于31年,降水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主要存在于10年,垦区年径流量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主要存在于31年;针对趋势性来说,垦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2°C/10a,垦区年平均降水呈现出上升趋势,倾向率为6.144mm/10a,垦区的年径流量呈现上升趋势,倾向率为4.6×108m3/10a。(2)垦区供需水量预测:包括对农业灌溉需水量、工业需水量、居民生活需水量、牲畜用水量、城镇绿地需水量及生态需水量等的预测,主要是依据垦区水资源“三条红线”制度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了各行业用水定额;根据不同水平年及规划方案,建立了不同用户需水指标体系,并对未来各业供需水量进行了预测。以保证率为75%来看,2020年、2030年农业灌溉需水量分别为8.45×108m3、8.23×108m3;工业需水量分别为0.145×108m3、0.224×108m3;2020年城镇生活用水将达到0.029×108m3,2030年为0.057×108m3;生态总需水量在2020年将达到1.76×108m3,2030年为1.8×108m3;2020年、2030年可供水总量分别为:10.05×108m3,10.138×108m3(3)确定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依据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南疆地区“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在计算分析垦区有限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的基础上,以2015年为基准年,从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生态环境状况出发,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优化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在Matlap环境下,运用遗传算法(GA)对水资源配置模型进行求解,分别得到了在不同保证率(50%、75%、95%)及三种规划方案下的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4)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评价:从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入手,探求构建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层次,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选指标进行了分析筛选;以阿拉尔垦区在2030年75%保证率下的三个规划方案的配置结果为例,采用模糊物元理论+改进迭代熵权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依据最大最优原则,对各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三个配置方案中,以经济快速增长并强化节水措施的配置方案优于其他两个水资源配置方案,更有利于垦区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量水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综述
        1.2.2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综述
        1.2.3 国内外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量水发展模式研究进展综述
        1.2.4 研究进展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量水发展模式研究理论基础
    2.1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1.3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2.1.4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1.5 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分析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2.2.3 可持续发展观是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2.3 循环经济理论
        2.3.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3.2 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特征
        2.3.3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2.3.4 循环经济的主要运行模式
        2.3.5 循环经济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新方向
    2.4 研究方法支撑—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2.4.1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与观点
        2.4.2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与特点
        2.4.3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与建模步骤
    2.5 水资源承载力与发展模式选择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2.5.1 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相互关系分析
        2.5.2 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机制
        2.5.3 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的适配关系
        2.5.4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模式
第3章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新疆经济发展概况
        3.1.2 新疆社会发展概况
        3.1.3 新疆水资源特征及用水概况
    3.2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总体思路
        3.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2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总体思路
    3.3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与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1 数据来源
        3.3.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
        3.3.3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确定
        3.3.4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4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3.4.1 新疆经济压力指数与人口压力指数演变趋势分析
        3.4.2 新疆水资源复合系统压力指数、支持力指数与协调指数演变趋势分析
        3.4.3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演变趋势分析
    3.5 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5.1 各区域经济压力与人口压力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5.2 各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承载压力和协调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5.3 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情景模拟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分析
        4.1.1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4.1.2 新疆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基本反馈回路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2.1 模型构建与参数确定
        4.2.2 模型方程
        4.2.3 模型检验
        4.2.4 模型情景与方案设计
    4.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4.3.1 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模拟结果分析
        4.3.2 社会经济发展模拟结果分析
        4.3.3 水资源模拟结果分析
        4.3.4 动态仿真分析
        4.3.5 方案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新疆量水发展模式优选
    5.1 模型基本框架与反馈回路分析
        5.1.1 模型基本框架
        5.1.2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基本反馈回路
    5.2 模型构建
        5.2.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2.2 参数设置
        5.2.3 模型验证
    5.3 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水量预测
        5.3.1 经济规模预测
        5.3.2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预测
        5.3.3 需水量预测
    5.4 情景模拟分析
        5.4.1 高速发展情景分析
        5.4.2 中速发展情景分析
        5.4.3 低速发展情景分析
        5.4.4 发展模式优选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量水发展对策
    6.1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经济发展对策
        6.1.1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6.1.2 树立绿色发展观
    6.2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6.2.1 基于水资源承载的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
        6.2.2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镇化发展对策
    6.3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水资源管理对策
        6.3.1 因地制宜地选择量水发展模式
        6.3.2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预警能力
        6.3.3 科学调整用水结构
        6.3.4 加强开源工程建设,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
        6.3.5 加强虚拟水贸易
        6.3.6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6.3.7 明晰水权,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全民节水意识
        6.3.8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环境经济政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式索引目录
附录B 图索引目录
附录C 表索引目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项目

(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列宁生态文明思想
        (一)列宁生态思文明想形成的背景
        (二)列宁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中国的继承性发展
    一、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一)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二)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
        (一)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二)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
        (一)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四)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五)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二)指明了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三)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行动指南
        (四)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一、新疆生态环境现状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干旱
        (三)植被覆盖率低
        (四)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严重
    二、新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民众生态保护观念淡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二)生态监管不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有待完善
        (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贯彻执行难度大
        (四)自然环境恶劣多变,生态建设规划不合理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加大新疆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三)政府发挥示范性作用,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到实处
        (四)合理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布局
    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一)环境得到改善
        (二)加强了造林绿化力度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三)各项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水利发展基本态势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进展
        2.1.1 研究现状
        2.1.2 研究进展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水利绿色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1 水利绿色发展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水利的概念
        3.1.2 水利绿色发展的概念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2 水利绿色发展特征
    3.3 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
        3.3.1 合理化开发
        3.3.2 高效化利用
        3.3.3 生态化输出
        3.3.4 人文化效益
        3.3.5 常规化监管
    3.4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解析
        3.4.1 经济-社会-生态维度
        3.4.2 输入-响应-输出维度
        3.4.3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与评价
    4.1 基于双维度关联的水利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
        4.1.2 数据来源
    4.2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模型构建
    4.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数
        4.3.1 水利绿色发展的分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4.3.2 水利绿色发展分维度指数
        4.3.3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5.1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5.1.2 双维度空间分布格局
        5.1.3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5.2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异质演变
        5.2.1 研究方法
        5.2.2 总体空间异质性
        5.2.3 空间热点演变特征
    5.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空间分异主控因子分析
        5.3.1 主控因子识别方法
        5.3.2 子系统层主控因子
        5.3.3 指标层主控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1.1 变量选取及研究争论
        6.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1.3 模型介绍
    6.2 东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选择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中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西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选择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三大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选择
    7.1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理论思路和逻辑
    7.2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构成
        7.2.1 合理化开发机制
        7.2.2 高效化利用机制
        7.2.3 生态化输出机制
        7.2.4 人文化效益机制
        7.2.5 常规化监管机制
    7.3 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的运行机理
    7.4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7.4.1 绿色发展意识导向: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
        7.4.2 创新科学技术驱动:加强水利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
        7.4.3 利益相关者共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享共建策略
        7.4.4 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及量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研究进程
        1.2.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研究对象
    2.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2.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
        2.2.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内涵
        2.2.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特性
    2.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3.1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3.2 人类活动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3.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4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应用规则
    2.5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方法
    3.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准则
    3.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3 指标的筛选方法
        3.2.4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框架
        3.2.5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
    3.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方法
        3.3.1 适应度的概念
        3.3.2 量化方法
        3.3.3 等级划分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4.1 新疆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4.1.3 经济社会概况
        4.1.4 生态环境概况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3 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适应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4.6 指标障碍度计算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ESD模型的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情景预估
    5.1 嵌入式系统动力学(ESD)原理
    5.2 ESD模型构建
        5.2.1 建模目的
        5.2.2 模型边界
        5.2.3 系统分析
        5.2.4 模型建立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
    5.4 模型方案设计
        5.4.1 方案设计思路
        5.4.2 确定决策变量
        5.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综合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撰写的专着
    4 参加的研究课题
    5 发明专利
    6 获得的荣誉奖励
致谢

(5)基于SD模型的南疆地区节水发展及水资源承载力模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2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应用历程
    2.3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
    2.4 系统动力学建模
第3章 南疆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区域概况
    3.2 社会经济现状
    3.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第4章 南疆水资源SD模型的构建
    4.1 系统边界与子系统划分
    4.2 子模型结构及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4.3 基于SD的南疆人口-经济-水资源-环境复杂巨系统模型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资源约束下南疆节水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结构调整与技术节水的效应评估
    5.2 产业结构节水效应分解研究
    5.3 面向水资源约束的南疆水资源承载力预测与政策前瞻
    5.4 总结与建议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完成的主要论文
致谢

(6)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城镇化与水资源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关系的研究
        1.2.3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路径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内涵与耦合机理分析
    2.1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2.1.1 概念界定
        2.1.2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
        2.1.3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条件
        2.1.4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目标
    2.2 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机理分析
        2.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机理
        2.2.2 水资源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
第3章 新疆城镇化、水资源概况分析
    3.1 新疆城镇化概况分析
        3.1.1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
        3.1.2 新疆城镇化发展特点
        3.1.3 新疆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
    3.2 新疆水资源概况分析
        3.2.1 水资源量基本状况
        3.2.2 水资源供给状况
        3.2.3 水资源利用及消耗状况
        3.2.4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动态关联性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方法——VAR模型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建立及基本检验
    4.3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
        4.3.1 人口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3.2 经济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3.3 空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与趋势
        4.3.4 社会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4.4 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1 人口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2 经济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3 空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4.4 社会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程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耦合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2 研究方法
        5.2.1 综合指数
        5.2.2 耦合度模型
        5.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4 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分类及判别标准
    5.3 结果分析
        5.3.1 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5.3.2 耦合度结果分析
        5.3.3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3.4 耦合协调性对比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6.1 城镇化模式假定
        6.1.1 现状维持型模式假定
        6.1.2 经济优先型模式假定
        6.1.3 集约发展型模式假定
    6.2 不同模式下水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建模的目的
        6.2.2 系统模型的边界
        6.2.3 系统子模块划分与各子系统方程的构建
        6.2.4 系统结构流程图
    6.3 模型参数估计与有效性检验
        6.3.1 参数种类以及估计途径
        6.3.2 主要参数的确立
        6.3.3 参数检验的主要方法
        6.3.4 水资源需求系统的参数有效性检验
    6.4 不同城镇化模式下新疆城镇需水量预测
        6.4.1 现状维持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4.2 经济优先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4.3 集约发展型模式下城镇需水量预测
    6.5 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城镇化模式选择
        6.5.1 模式选择方法
        6.5.2 模式选择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城镇化发展策略
        7.2.2 水资源优化利用策略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致谢

(7)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
        (二)碳贫困
        (三)碳交易
        (四)绿色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水贫困的研究
        (二)从资源开发中人的权利能力视角解释贫困原因的研究
        (三)有关碳源、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碳汇、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一、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两山”理论
        (三)自然资源禀赋论
        (四)可行能力理论
        (五)“两个共同”理论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况
        (二)民族地区传统能源资源禀赋
        (三)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禀赋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一)自然资源富集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二)生态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源: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
    一、贵州六盘水市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二、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影响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碳源分析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外部性影响
    三、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测算
        (一)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二)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测算
        (三)六盘水市煤层气抽采与碳减排
    四、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应对策略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
    一、湖北恩施州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二、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益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种类
        (二)林业碳汇与恩施州碳汇林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的外部性分析
    三、恩施州碳储量的估算与价值量化
        (一)恩施州碳储量估算
        (二)恩施州碳储总量及其总价值的分析
        (三)恩施州户用沼气碳汇效应与碳交易
    四、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恩施州绿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绿色发展困境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减贫应对策略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碳贫困的民族地区碳交易参与研究
    一、世界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及发展概况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可行性
    三、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困境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
    四、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作用与意义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优化的要求
        (二)民族地区挖掘生态正外部效益,碳汇资源变扶贫效益的需求.
        (三)民族地区减小碳排放负外部效应,共享资源开发利益的要求.
    五、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与案例
        (一)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探索
        (二)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成功案例
    六、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基于湖北恩施州的调研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地区碳交易破解碳贫困的基本路径
    一、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
    二、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三、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四、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
    五、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六、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附录B:生物量和蓄积量转换模型参数表
附录C:农作物根冠比、含碳量、水分系数和经济系数
附录D:碳排放系数及折标煤系数
附录E:六盘水精准扶贫背景下碳贫困破解路径研究的调研提纲
附录F:碳汇林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附录G:户用沼气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致谢

(8)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
        2.1.2 水资源利用
        2.1.3 水资源可持续性
        2.1.4 农牧业水资源利用
    2.2 水资源相关理论借鉴
        2.2.1 水资源系统的复合理论
        2.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4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2.2.5 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
        2.2.6 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哈密地区概况
    3.2 哈密地区水资源与农牧业概况
        3.2.1 哈密地区水资源概况
        3.2.2 哈密地区农牧业概况
    3.3 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3.3.1 农牧业用水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比重大
        3.3.2 农牧业水利工程设施多
        3.3.3 农业、畜牧业、草业用水量大
        3.3.4 农业用水灌溉方式多样
第四章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1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水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
        4.1.2 地下水资源过渡开采、土地沙化严重
        4.1.3 空中水资源开发低
        4.1.4 水资源配置不均衡
        4.1.5 水资源污染日益突显
    4.2 水资源利用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4.2.1 自然原因
        4.2.2 人为因素
第五章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对策
    5.1 强化行政管理职能,不断提升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平
        5.1.1 提升统一管理的执行力
        5.1.2 建立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
        5.1.3 加强地下水管控力度
    5.2 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水资源利用高效率和高效益
        5.2.1 加快推进生态移民
        5.2.2 稳步推进平原区退地减水
        5.2.3 积极推动资源水费征收
    5.3 实施水资源用量的定额管理,深入推进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5.3.1 完善农业用水定额标准化
        5.3.2 推进社会化高效节水
    5.4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4.1 减少工、农业污水的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4.2 提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5.4.3 提升空中水资源开发能力,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5.4.4 拓宽水利投资渠道与经营模式,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
    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2.3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2.3.1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2.3.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3.3 生态环境水平
        2.3.4 其他资源
    2.4 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
        2.4.1 可持续发展
        2.4.2 水资源承载力
        2.4.3 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辩证关系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域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象
        3.1.4 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
    3.2 社会经济状况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1 水资源状况
        3.3.2 供水现状
        3.3.3 用水现状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4 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模型的选取
    4.2 PSO-PPE模型
        4.2.1 投影寻踪模型
        4.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2.3 PSO-PPE模型实现过程
    4.3 PCA模型
5 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与评价
    5.1 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发展变化预测
        5.1.1 水资源影响因子预测
        5.1.2 社会影响因子预测
        5.1.3 经济影响因子预测
        5.1.4 生态环境影响因子预测
    5.2 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研究
        5.2.4 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数据集
    5.3 PSO-PPE模型的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3.1 评价指标数据集的归一化
        5.3.2 最佳投影方向的确定
        5.3.3 最佳投影值计算
        5.3.4 计算水资源承载力分级标准的最佳投影值
        5.3.5 水资源承载力等级评价
    5.4 PCA模型的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4.1 水资源承载力主成分分析
        5.4.2 主成分综合值得分计算
        5.4.3 计算水资源承载力分级标准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值
        5.4.4 水资源承载力等级评价
    5.5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5.1 评价结果分析
        5.5.2 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6 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增强措施
        5.6.1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6.2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5.6.3 做好用水计量监控和取水许可监督管理
        5.6.4 合理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和优化用水结构
        5.6.5 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5.6.6 强化水资源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10)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3 研究总体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总体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的科学关键问题
第2章 垦区概况及现状分析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植被
        2.1.5 垦区水资源概况
        2.1.6 垦区水质状况
        2.1.7 垦区地下水位状况
    2.2 社会经济
    2.3 水利工程现状
        2.3.1 蓄水工程
        2.3.2 引水工程
        2.3.3 输水工程
    2.4 垦区农业用水现状
        2.4.1 垦区农业灌溉面积
        2.4.2 作物灌溉定额
    2.5 垦区生活用水现状
        2.5.1 上游水库供水区
        2.5.2 阿拉尔水厂供水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垦区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水资源演变分析方法
        3.2.1 周期性分析
        3.2.2 趋势性检验
        3.2.3 突变性检验
    3.3 垦区水文要素变化规律
        3.3.1 垦区气温变化规律
        3.3.2 垦区降水变化规律
    3.4 垦区地表水资源变化规律
        3.4.1 垦区年径流变化分析
        3.4.2 周期性分析
        3.4.3 趋势性分析
        3.4.4 突变性分析
        3.4.5 气候变化对垦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3.5 垦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规律研究
        3.5.1 垦区地下水资源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3.5.2 垦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分析
        3.5.3 垦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垦区供需水预测
    4.1 概述
        4.1.1 国内外需水预测方法
        4.1.2 垦区需水预测方法的选用
    4.2 垦区农业需水量预测
        4.2.1 农业灌溉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4.2.2 垦区灌溉定额影响因素分析
    4.3 工业需水量预测
        4.3.1 预测方法
        4.3.2 工业总产值预测
        4.3.3 垦区工业需水量预测分析
    4.4 人口发展预测
        4.4.1 预测方法
        4.4.2 预测成果
    4.5 生活需水量预测
        4.5.1 生活需水量预测模式
        4.5.2 城镇生活需水量预测
        4.5.3 牲畜需水量预测
    4.6 生态需水量预测
        4.6.1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综述
        4.6.2 垦区生态环境现状
        4.6.3 生态需水量预测分析
    4.7 垦区供水预测分析
        4.7.1 垦区供水现状分析
        4.7.2 规划水平年供水预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5.1 概述
    5.2 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建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2.3 总体模型的建立
    5.3 垦区水资源系统网络及遗传算法求解
        5.3.1 垦区水资源配置系统网络构建
        5.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步骤
        5.3.3 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参数确定
        5.3.4 基于Matlab环境下的遗传算法求解
    5.4 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结果分析
        5.4.1 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4.2 规划水平年合理配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效益评价
    6.1 概述
    6.2 综合效益评价准则和流程
        6.2.1 综合效益评价的准则
        6.2.2 综合效益评价的流程
    6.3 水资源合理配置评价指标的建立
        6.3.1 建立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6.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6.3.3 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
        6.3.4 评价指标的筛选
        6.3.5 综合效益评价常用方法概述
        6.3.6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综合效益评价流程
        6.3.7 垦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7.2 本文创新及科学关键点
    7.3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量水发展模式研究[D]. 热孜娅·阿曼. 新疆大学, 2021
  • [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D]. 吴怡娴.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D]. 栗欣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及量化方法研究[D]. 韩淑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SD模型的南疆地区节水发展及水资源承载力模拟评估[D]. 海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6]新疆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张振龙. 新疆大学, 2018(12)
  • [7]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D]. 付寿康.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8]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李筱艺.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9]湖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D]. 何晓静. 扬州大学, 2017(01)
  • [10]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合理配置研究[D]. 朱连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认识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