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蒙药石蜡片生产工艺探讨

8种蒙药石蜡片生产工艺探讨

一、对8种蒙药材石蜡切片的制作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宁[1](2020)在《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利水消肿等功效,随着黄芪用量逐渐加大,野生黄芪已供不应求,市面上大部分为种植黄芪。因此导致黄芪质量参差不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利用黄芪正品与常见混伪品ITS序列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来鉴别黄芪的真伪,并在传统的PCR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采用qPCR法,利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对黄芪正品和伪品进行鉴别。同时,根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方法,对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根据含量的差异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准确性。并得出不同产地、剂型、炮制方式的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规律,为进一步规范药材的种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ITS引物扩增黄芪样品和黄芪伪品,通过对二者的ITS序列进行分析、比对,找出存在差异的区域,并利用Primer5软件设计了鉴别黄芪的特异性引物,命名为HQ-F/HQ-R,长度分别为20/21 bp,扩增产物长度为524 bp。利用该引物对黄芪正品与伪品及近源物种进行扩增,并且设置退火温度梯度。结果发现,在退火温度为58℃时,黄芪正品在500-700之间有单一、清晰的条带,而其他样品在相应位置无条带,因此,选择58℃为最佳退火温度。2.购买黄芪样品23份,其中包括膜荚黄芪、蒙古黄芪、黄芪配方颗粒、炙黄芪,利用引物HQ-F/HQ-R对样品进行扩增,退火温度为58℃。采用普通PCR方法和SYBR Green染料法,从特异性、灵敏度、覆盖性等方面作了考察。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引物的特异性均较好,除正品外,其他均无扩增条带(曲线);不同产地、剂型、加工方式的黄芪样品,使用两种方法均可获得单一的扩增条带(曲线);对样品10倍比梯度稀释,每个稀释级做3个重复,然后扩增发现,普通PCR的检出限可达到10 mg/kg,而SYBR Green染料法检出限可达1 mg/kg,因此SYBR Green染料法的灵敏度较高。同时,通过SYBR Green法可实现扩增产物的相对定量。3.对实验材料中的黄芪样品,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的HPLC-ELSD法,提取黄芪甲苷并检测其含量,根据不同样品黄芪甲苷的含量来验证前期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结果表明,黄芪正品中除四川理塘县产黄芪外,其他样品黄芪甲苷含量均符合限量要求;而非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均低于最低限度,所得结果与分子生物学鉴别结果一致。同时得出:不同产地、剂型的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含量排名前四的分别为:甘肃定西、山西浑源、宁夏六盘山、黑龙江,而含量最少的为四川理塘县产黄芪。

荔淑楠[2](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是我国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目前对当归新品种评价以栽培农艺学性状(如生长状况、抗病性、抗逆性、产量等),内在质量以挥发油含量、阿魏酸含量等少数指标评价为主,对不同品种当归从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道地产区当归的种植地区和采收加工集中,传统干燥方式存在着规模小而散、技术装备落后、干燥过程难控、干燥周期较长等问题,常造成药材性味劣变、活性成分(特别是药用有效成分)损失,以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降,且加工费时耗力,易引起环境污染;对引进的平衡脱水干燥技术是否在当归药材干燥中适用等问题,开展了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工艺优化等研究,以期为当归道地产区产地干燥加工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实现当归药材生产“优形”、“优质”,最终实现用药“优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促进整个道地产区中药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目前当归品种选用和药材干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开展了当归优质品种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筛选、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等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结果:以甘肃岷县当归新品种岷归1号(简称MG1)、岷归2号(简称MG2)、岷归4号(简称MG4)、岷归5号(简称MG5)、岷归6号(简称MG6)为供试材料,参照药典对不同品种当归性状、浸出物、显微结构及挥发油提取率进行比较,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及7种苯酞类活性成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GC-MS和UPLC/Q-TOF MS技术对不同品种当归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综合分析。外观性状表明:MG2茎秆为绿色,其他品种均为紫色;表面及断面颜色由深到浅依次为MG6、MG2、MG4、MG5,MG1号;支根数MG6最多,MG4最少;MG1、MG5和MG6较其他品种气味较浓。显微结构显示:MG1淀粉粒最多,其次为MG5;MG5和MG6的油室碎片较多;MG1、4、6的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但MG2、MG5的导管集中于中部;MG1、MG4、MG6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在50%以上,MG2和MG5的比例小于50%;木部射线的平均大小MG4(141.47μm)>MG6(102.61μm)>MG1(85.99μm)>MG2(29.66μm)和MG5(29.76μm);MG2和MG5裂隙较其他组多。活性成分结果显示:MG1和MG6的醇溶性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阿魏酸和苯酞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MG5和MG1的有机酸和苯酞含量分别比MG4高51.75%和48.39%。PCA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当归中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7种苯肽类活性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MG1>MG4>MG6>MG2>MG5。UPLC/Q-TOF MS结果显示:5个当归品种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P<0.05),MG2、MG4、MG5和MG6中的绿原酸、阿魏酸、色氨酸、阿魏醛等含量显着低于MG1含量(P<0.05),而藁本内酯、香豆素、牛角苷、棕榈素、原儿茶醛、亚麻酸等含量显着高于MG1(P<0.05)。MG2、MG5及MG6中的代谢物相近,与MG4的代谢物差异较大,此外,还鉴定出38个显着差异代谢物,涉及7种潜在的靶向代谢通路,不同品种当归都可能通过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类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代谢、类胡萝卜素、亚麻酸、亚油酸等代谢途径调节代谢物的合成。1.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以“岷归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平衡脱水干燥(P)与新鲜(XX)当归和产地常用的阴干(Y)、晒干(S)、熏干(X)干燥方法在性状、显微结构(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薄层色谱、水分、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多糖含量、阿魏酸和7种苯酞类成分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和Y的当归色泽均匀鲜亮、表面皱纹疏松,外观品相较好;P与X当归的油室平均直径和淀粉粒含量均高于X与Y当归,熏干和晒干的当归裂隙较多,质地发虚;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导管的形态和表面的附着物直接影响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蒸发及代谢活动快慢,XX表面多孔,木质部和形成层具有较多的蜂窝状结构,导管周围的小空腔较多,P和X表面结构致密,光滑,表面有云状、片状层叠,形成层交界处细胞紧密,平滑,其中X导管表面有很多丝状沉积物,皮层有较多的孔隙,较疏松,酥脆,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表面含油率高,多孔结构导致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P形成层交界处油室清晰可见,S表面结构紧凑,有大量的小碎片及突起,Y表面呈不规则的多孔结构,表面致密,突起。S和Y形成层交界处明显较疏松。活性成分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11种活性成分含量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P当归的阿魏酸、多糖、挥发油提取率、浸出物、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含量最高;不同干燥方式对当归抗氧化物酶活性影响显着(P<0.05),其中S当归中的SOD、CAT、POD和GSH酶活性最高,Y、X和P当归药材的SOD、CAT、POD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S当归样品总蛋白含量最低,P当归样品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SOD、POD、CAT及GSH酶活性与当归多糖、浸出物、总蛋白、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苯酞类成分显着相关(P<0.05);PCA结果显示:P>Y>X>S。由此得出:P条件可控、干燥效率高、干燥药材品质稳定,外观及内在结构均较好、并能较好的保存其活性成分,可以作为当归药材现代产地加工的一种快速干燥方法。UPLC-MS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下当归379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差异,与药典规定的熏干当归比较,新鲜当归中有150多个代谢物显着上调,黄芩素、苯甲酸、胆绿素、咖啡酸、辛酸、绿原酸、香草酸等含量显着下调,阴干当归中的葡萄糖酸盐、D-甘露醇、多巴胺等代谢物显着升高;乙酰亮氨酸、芹菜素、咖啡酸、辛酸、双氢山奈酚等代谢物显着降低。晒干当归中脂肪酰基己氧化物、1-己胺、3-羟基丁酸、绿原酸、柠檬酸盐、D-来苏糖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平衡脱水干燥中的脂肪酰基己氧化物、3-甲基儿茶酚、阿拉伯糖醇、绿原酸、黄芩苷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2,4-二氨基丁酸、2-氨基苯酚、2-羟基腺嘌呤、2’-O-甲基腺苷、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相关系数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当归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前十的代谢通路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半乳糖的代谢;柠檬酸循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2-氧羧酸代谢等代谢路径有关。综合分析可知,平衡脱水干燥的当归药材具有外观较好、油室较大、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因此,平衡脱水干燥技术可在当归药材产地干燥加工中加以推广应用。2.分别对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缓苏试验和程序升温工艺进行干基含水率、水分比等参数曲线绘制,并利用Weibull函数和Slogistic对数函数拟合两种不同工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温度、湿度和缓苏时间是影响当归干燥的主要因素,随着湿度的减少,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的干基含水率增加,干燥时间缩短,随着温度和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干燥的干基含水率降低,所需的干燥时间缩短,同时发现在干燥初期,湿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当归的干燥效率;平衡脱水干燥分为物料表面传热传质过程和物料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也就导致了前一阶段以较快且稳定的速度进行,后一阶段以越来越慢的速度进行,即预热+等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同时发现Weibull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Slogistic对数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试验。3.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干燥温度、干燥湿度、缓苏时间及干燥时间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并同时人工智能控制干燥温度、干燥湿度及干燥时间三个因素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以外观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法结合挥发油提取率、醇溶性浸出物、多糖、阿魏酸和6种苯酞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并与药典工艺对比,综合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参数对当归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正交试验确定的当归最佳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为50℃、干燥湿度为50%、缓苏12 h,干燥36 h,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D(干燥时间)>A(干燥温度)>C(缓苏时间)>B(干燥湿度);程序升温在B3工艺下所得当归药材的质量最好,B3干燥工艺条件为7个阶段,每阶段烘烤5 h,温、湿度参数为:45℃,60%→50℃,50%→55℃,50%→40℃,80%→45℃,60%→50℃,50%→55℃,50%。与《中国药典》2015规定的工艺相比,2种不同的平衡脱水干燥工艺均优于药典工艺,外观性状及显微特征均较一致。

马换换[3](2020)在《黎药两粤檀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两粤檀,来源于豆科黄檀属植物两粤黄檀(Dalbejgia benthomii Prain)含树脂的木质藤茎。主产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东南亚等地亦有分布。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海南黎族等民间习惯用其泡茶或浸酒,内服用于防治心血管及胃肠道疾病,外敷用作刀伤、烧烫伤、虫蛇叮咬等伤口创面的止血、消炎及生肌药。此外,两粤檀因具有芳香气味,人们常用于熏香祛除蚊虫,净化空气及抗瘟疫,在我国的香业上常被用于制作名贵香料和工艺品。现代研究表明,两粤檀具有抗菌、抗炎及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作为我国南方民间常用中药,两粤檀具有悠久的药香两用历史。然而,目前对两粤檀的研究较少,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均未收载。为合理的开发利用该药用资源、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本课题以两粤檀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两粤檀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检查项及浸出物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其挥发油及总黄酮含量、挥发油化学成分、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挥发油的抗菌作用进行探索。最终拟定两粤檀质量标准草案,初步建立两粤檀质量标准。方法:1.生药学鉴别研究采用原植物鉴别方法研究两粤檀原植物形态特征。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传统性状鉴定方法对两粤檀药材性状特征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显微鉴定方法研究两粤檀三向切面组织构造、粉末及解离组织显微鉴别特征。采用薄层色谱法考察两粤檀最佳提取及展开条件,建立两粤檀薄层色谱鉴别方法。2.检查项及浸出物测定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项下规定方法,测定30批不同产地两粤檀药材水分、总灰分、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并根据试验结果制定两粤檀药材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限度。3.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两粤檀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两粤檀药材中总黄酮含量。4.挥发油GC-MS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两粤檀挥发油中化学组分进行分析。5.两粤檀总黄酮提取工艺考察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两粤檀总黄酮提取工艺,筛选出总黄酮提取的最优条件。6.两粤檀挥发油体外抗菌作用研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两粤檀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并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两粤檀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1.生药学鉴别研究总结归纳两粤檀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方面的主要鉴别特征。(1)原植物鉴别特征:羽状复叶,小叶2~3对,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而微缺,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略被微柔毛;圆锥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花冠白色;荚果薄革质;种子呈肾形。(2)性状鉴别特征:不规则圆柱形或长条片块状;表面木纹粗而明显,呈浅棕、红棕或棕黑色;断面研可见导管小孔,具有花香、蜜香及椰香等多种特殊香气。(3)显微鉴别特征:横切面木射线细胞宽1~4列,多2~3列,导管散生,多单孔,偶见2~11个径列复管孔;切向纵切面木射线非叠生,细胞宽1~4列,多2~3列,稀5列,高5~35个细胞;径向纵切则面木射线细胞异型性,横向排列成带状,轴向薄壁细胞组织叠生;粉末中可见木纤维、导管、水射线、木薄壁细胞及草酸钙方晶;解离组织中可见木纤维细胞、导管细胞、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细胞。(4)建立了两粤檀薄层色谱检识方法。以甲苯:乙酸乙酯:乙酸(9:3:0.02)为展开系统,两粤檀对照药材作对照,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结果显示,样品展开后分离度好,斑点清晰。2.检查项及浸出物测定30批两粤檀药材样品中,水分测定范围为7.03%~12.98%,平均值为9.30%;总灰分含量范围为1.26%~6.33%,平均值为3.29%;水溶性浸出物范围为2.80%~7.58%,平均值为5.1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范围为28.50%~48.56%,平均为39.39%。根据测定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拟定了两粤檀检查项及浸出物限度标准,即水分不得超过13.0%、总灰分不得超过7.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3.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低于28.0%。3.含量测定30批两粤檀药材样品中挥发油含量在0.28%~2.37%之间,根据测定结果,初步拟定两粤檀挥发油得率不低于0.30%(mL/g);30批两粤檀样品中总黄酮含量为1.18%~6.25%。4.挥发油GC-MS分析30批两粤檀药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09种化合物,主要为倍半萜类、烯类、醇类、醚类、酯类化合物。油中主成分为榄香素,其次为甲基丁香酚,两者含量之和占总成分含量的60%以上,此外,尚含有1,2-二甲氧基-4-N-丙基苯、芳樟醇、威士忌内酯、异榄香脂素及顺式-β-古巴烯等微量成分。5.总黄酮提取工艺考察两粤檀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 min,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50:1,此条件下两粤檀的总黄酮提取率为4.51%。6.挥发油体外抗菌作用研究两粤檀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且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12.50 mg/mL。结论:本课题对两粤檀质量标准相关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初步拟定了两粤檀药材质量标准草案。所建立的两粤檀原植物形态、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描述准确,特征明显。薄层色谱鉴别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特征性强。拟定的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含量限度合理。挥发油及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总黄酮提取的优选工艺稳定可行、操作简单。因此,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两粤檀质量控制及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民间药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许海燕[4](2019)在《内蒙古特色植物沙米及文冠木成分的保肝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氧化应激作为一种病理机制,参与了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使用抗氧化剂是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性肝病的一种合理途径。食品或药用植物中多含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天然抗氧化剂,是寻找抗氧化应激性肝病成分的重要来源。本文主要以内蒙古特色粮食作物沙米及药用植物文冠木的主要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为沙米和文冠木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沙米为沙生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的种子。沙蓬为一种蒙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而沙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食用历史悠久,被中医认为是一种绿色天然的减肥食品,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沙米的成分及相关活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沙米二次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以下5方面的研究:(1)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QQQMS)分析发现沙米壳中二次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沙米仁,因此对沙米壳进行大量提取,经反复柱层析从中分离鉴定纯化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为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基]-7-O-(β-D-葡萄糖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芹菜糖基(1→2)-[α-L-鼠李糖基(l→6)]-β-D-葡萄糖苷(2)、尿囊素(3)、芦丁(4)、异鼠李素-3-O-芸香苷(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柚皮素(7)、原儿茶酸(8)、对香豆酸(9)、金圣草黄素(10)、异槲皮素(11)、异荭草素(12)。(2)由于沙米壳成分多为黄酮类化合物,因此测定沙米壳及沙米仁中总黄酮及各化合物的含量,并与常见的8种粮食种子(小米、小麦、大米、花生、芝麻、亚麻籽、黄豆、玉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沙米壳总黄酮含量(335.7μg/g)仅次于黄豆(351.2μg/g),但高于其余7种粮食。UPLC-MS定量分析发现,沙米壳主要含有化合物1(440.0μg/g)、4(110.9μg/g)、2(99.6μg/g)、5(93.6μg/g)、3(51.5μg/g),相对于黄豆主要含有异黄酮类成分染料木苷(16,565.4μg/g)、大豆苷(14,401.9μg/g)、黄豆黄素苷(18,97.3μg/g)。(3)对分离所得的12种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发现化合物1、2、4、8、11、12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EC50分别为15.9、22.2、16.9、4.6、10.8、8.9μg/mL,且对过氧自由基诱导的超螺旋DNA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细胞水平测定发现它们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OOH)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P<0.05或P<0.01),可抑制细胞内ROS的产生及积累,上调蛋白Nrf2、pp38、pJNK、Bcl-2的表达(P<0.05或P<0.01)。(4)富含黄酮的抗氧化活性部位(AF)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有效的降低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P<0.05或P<0.01),降低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1),同时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P<0.01),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增加蛋白Nrf2及HO-1的表达(P<0.01)。(5)进一步筛选沙米壳的12种成分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的抑制作用,发现化合物9对LX2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可明显降低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P<0.01),抑制蛋白CollagenⅠ、α-SMA及p-Smad2/3的表达(P<0.01)。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无患子科)为另一种内蒙古优势植物,其木质部为特色蒙药-文冠木。本研究室早期研究发现黄烷-3-醇二聚体-原花青素A2(A2)是文冠木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但其在细胞水平的抗氧化活性尚未被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了A2保护肝细胞L02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其结果如下:(1)A2可以有效地保护L02细胞免受t-BOOH诱导的氧化损伤(P<0.01),降低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P<0.01),抑制了细胞凋亡,同时降低细胞内ROS的产生(P<0.01),增加了HO-1和NQO1的表达(P<0.05或P<0.01),促进Nrf2入核,同时诱导pp38及pJNK的高表达。(2)A2具有进入细胞的能力,其细胞内浓度在24 h达到峰值,但发现有部分A2转变为其同分异构体A1。将A2喂予小鼠(83.3mg/kg),30 min后检测到血清及肝脏中均有A2的分布,同时也有部分转变为A1,但没有检测到黄烷-3-醇单体-儿茶素或表儿茶素,因此,该化合物是以二聚体形式在体内吸收和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内蒙古特色粮食作物沙米及药用植物文冠木均含有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其主要是通过降低细胞内ROS,激活调控抗氧化酶的转录因子Nrf2,从而起到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本实验揭示了沙米及文冠木主要成分的抗氧化保肝作用及机理,为研发基于这两种内蒙古特色植物的健康食品或药品,促进其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雨嫣[5](2019)在《甜茶素干预糖尿病机理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甜叶悬钩子,俗称甜茶、广西甜茶,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多作为茶饮及代糖产品,亦作药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祛痰,消肿生肌等功效。甜茶叶中主要活性物质为甜茶素,还含有多酚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等化学成分。前期研究表明,甜茶素干预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但低浓度的甜茶素干预效果不明显。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甜茶的甜茶素,我们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摸索合适的可减轻糖尿病大鼠病情的甜茶素剂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甜茶素的提取工艺,确定了提取方法和提取试剂及用量、浸提时间、温度等工艺参数,并开发了甜茶含片。获得了如下结果:1.构建了稳定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经过对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剂量(38mg/kg)和一次性尾静脉注射C剂量(70 mg/kg)的链脲佐菌素均可成功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其中A剂量偏向于构建Ⅱ型糖尿病模型,C剂量偏向于构建Ⅰ型糖尿病模型。2.对甜茶素干预Ⅱ型糖尿病的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的测定和胰岛组织病理染色切片的观察,显示100mg/kg剂量的甜茶素对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显着,胰岛组织修复效果明显。3.研究了甜茶素的提取方法。结果显示采用高温回流提取法,以5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对甜茶叶中甜茶素的提取效果较好。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时间、固液比三因素,对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60℃、料液比为1∶8时,甜茶素的提取率高,稳定性好且便于操作。4.对甜茶提取液进行矫味研究并研制了甜茶含片。矫味研究结果显示:选用壳聚糖和β-环糊精对甜茶提取液进行处理可起到较好的除涩矫味效果,使用0.7 g/L壳聚糖对甜茶提取液中多酚类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使用0.40.5 g/Lβ-环糊精改善口感效果明显。采用湿法制粒法将甜茶提取物制成甜茶口含片,每0.5 g成片中约含甜茶素0.175g,若要达到与本文动物降糖实验相当的降糖效果,成人每日含服甜茶口含片68片即可。

孔阳[6](2019)在《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非常丰富,是获得药用化学成分的天然资源库。目前发现的药用成分几乎都可以从植物内生真菌中获取到。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为资源,深入的研究其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对于筛选新药以及开发新的药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有关白花夹竹桃(Neriumindicum mill.cv Paihua)内生真菌及其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报道几乎未见。因此本论文利用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技术,对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及其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活性菌株的筛选,活性菌株的鉴定和培养基条件考察,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和降血糖活性评价。第一,本论文从白花夹竹桃中分离得到35株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4目,5科,9属。其中8株为曲霉属占22.86%,6株为交链孢霉属占17.14%,5株为木霉属占14.29%,5株为链格孢霉属占14.29%,4株为青霉属占11.43%,3株为棒孢霉属占8.57%,2株为葡萄孢霉属占5.71%,1株为拟青霉属,1株为粉孢霉属,可见曲霉属和交链孢霉属为优势菌株。以抗菌活性和代谢产物产量为指标对35株内生真菌进行了筛选,得到3株编号为S1、R3和R13的强抗菌活性菌株。第二,利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基因测序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对活性菌株S1、R3和R13进行分析,最终确定S1为链格孢霉Alternaria papavericola strain CBS116606(登录号KC584579.1),同源性98%;R3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Yu3-7(登录号MG827158.1),同源性100%;R13为烟曲霉Aspergillus strain 112822(登录号EU583496.1),同源性99%。然后,对3株菌的培养基条件和发酵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在28℃下,S1的优化培养条件是NaCl为10%,pH为7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周期20天;R3的优化培养条件是含5%NaCl,pH为9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周期17天;R13的优化培养条件是NaCl 10%,pH为11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周期22天。第三,采用多种色谱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菌株S1、R3和R13的发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0个单体化合物。采用各种波谱分析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最终确定了70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其中生物碱类29个,二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3个,甾体类化合物8个,有机酸及其酯类8个,多元醇4个,苯丙素类4个,异香豆素3个,香豆酮类2个,二苯基酮类2个,其他类型化合物7个。其中化合物1-hydroxy-10-methyl-sinomenine(70)是一个新化合物,属于吗啡类生物碱。化合物methyl3,5-dihydroxy-2-(2-hydroxy-6-methoxy-4-methyl-benzoyl)benzoate(69),是一个新天然产物,为首次从天然界分离得到。第四,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抗癌、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筛选。(1)抗菌活性实验表明,有26种单体化合物对指示菌具有强抑制作用,主要为生物碱类、有机酸和二苯并吡喃酮类等。以二苯并吡喃酮为母核的AME(Alternariol-5-methylether)对4种细菌和9种植物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苹果腐烂菌、芍药炭疽病菌、白菜黑斑病菌、辣椒疫霉菌、稻瘟病菌、番茄灰霉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多菌灵。AOH(Alternariol)对供试的4种细菌和4种植物病原菌(苹果腐烂菌、西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菌和辣椒疫霉)具有强抑制作用。(2)采用MTT法,以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模型对8种活性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Ergosterol peroxide、Fumitremorgin B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值分别为14.3μmol/L、19.8μmol/L,有较好的抑制作用。AOH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分别为28.6μmol/L、20.3μmol/L和47.04μmol/L,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抗氧化实验发现,样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顺序为:AOH>Demethoxy-fumitremorgin C>Ergosterol peroxide>Fumitremorgin B>Alternariol-5-O-β-D-glycoside>AME>Helvolic acid>Monomethyl ochratoxin,以上8个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4)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表明,AME和AOH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ME和AOH可以明显提高STZ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降低小鼠血糖,增强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提高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降低糖尿病小鼠胰腺、肾脏、睾丸和肝脏细胞的损伤。本论文对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以及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为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吗啡类生物碱和二苯基酮类化合物的种类,拓宽了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还为新型的抗菌剂和降血糖药物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孙兴姣[7](2019)在《蒙药肋柱花指纹图谱及显微组织化学研究》文中指出蒙药肋柱花为龙胆科肋柱花属肋柱花(Lomatogonium rotatum(L.)Fries ex Nym.)的干燥全草,主要活性成分含有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皂苷类等,是蒙医常用药材。近年来,肋柱花的混伪品、代替品较多流入临床,影响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目的:建立蒙药肋柱花HPLC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方法及显微组织化学方法,为肋柱花的药材的鉴别、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HPLC法对内蒙古不同采集地的15批肋柱花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2)并在此色谱条件下同时测定全草及不同药用部位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獐牙菜苦苷为对照品,测定15批次蒙药肋柱花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4)应用显微组织化学方法对肋柱花活性成分进行组织定位。结果:(1)建立蒙药肋柱花HPLC指纹图谱及全草和不同药用部位HPLC特征图谱,最佳色谱条件:YMC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A)-0.4%磷酸水(B)-甲醇(C),梯度洗脱,乙腈始终为10%,010min,90%85%B;1020min,85%80%B;2024min,80%78%B;2427min,78%75%B;2737min,75%72%B;3740min,72%70%B;4045min,70%65%B;4547min,65%<sup>60%B;4748min,60%58%B;4865min,58%50%B;6577min,50%50%B。流速为0.8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54nm。确定了15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共有峰分别为獐牙菜苦苷、异荭草苷、当药黄素、芹菜素、木犀草素,15批次肋柱花药材与生成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8810.997范围内。(2)采用上述蒙药肋柱花HPLC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同时测定全草和不同药用部位獐牙菜苦苷、异荭草苷、当药黄素、木犀草素4种成分的含量。獐牙菜苦苷、异荭草苷、当药黄素、木犀草素分别在0.080.48ug(r=0.9998)、0.020.15ug(r=0.9999)、0.020.12ug(r=0.9999)、0.030.12ug(r=0.9998)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内蒙古不同产地15批次肋柱花总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獐牙菜苦苷的回归方程为Y=3.4214X-0.0068,R2=0.9995在0.040.14mg·ml-1范围内吸光度值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4)应用组织化学定位技术来确定:经1%醋酸镁甲醇染色后,茎表皮细胞外壁及角质层、茎木质部及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壁和叶脉木质部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荧光绿,说明茎中黄酮类化合物储存部位为角质层、表皮细胞外壁、木质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储存在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壁、叶脉木质部以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中。浓盐酸-苯胺-高氯酸染色后,茎木质部细胞呈黄色至棕色,说明肋柱花茎中环烯醚萜类主要储存部位为茎木质部。结论:(1)首次建立蒙药肋柱花药材指纹图谱及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和稳定性良好,同时实现定性和定量测定,可作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2)不同部位的含量测定为肋柱花临床药用部位的选择和显微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提供依据;(3)建立的蒙药肋柱花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快捷并结合HPLC含量测定方法,可作为该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4)建立蒙药肋柱花显微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定位准确、显色明显,明确茎、叶中活性成分的具体储存组织,为日后活性成分累积及其动态转移和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奠定基础。

田文月[8](2019)在《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化学成分及体内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莲子心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中叶,迄今为止,已从莲子心中分离纯化得到多种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等化合物。其药理活性研究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研究工作者们发现,莲子心生物碱类、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抗氧化、免疫抑制、抑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综合文献来看,目前对于莲子心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机制尚不完整,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目的:本论文旨在对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体外内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中药莲子心有效部位的药理活性基础,为其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技术对莲子心药材中的成分进行提取,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及大孔吸附树脂对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分进行富集;采用HPLC、UV、UPLC-ESI-Q-TOF-MS等技术手段对分离得到的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进行指纹图谱初步鉴定,定量分析总黄酮、总生物碱的含量以及定性分析总黄酮、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采用DPPH、ORAC、FRAP方法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采用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探究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位的抗炎活性。结果:采用HPLC、UV法对13个不同产地的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的指纹图谱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分化学成分类似,但含量差别较大;借助UPLC-ESI-Q-TOF-MS技术手段,从湖南湘潭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分初步分析鉴定得到38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20个黄酮碳苷类、15个黄酮氧苷类和3个苷元类化合物)和3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15个单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5个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8个阿朴菲类生物碱、1个原阿朴菲类生物碱和1个异喹啉酮类生物碱),其中两个新化合物(isococlaurine-5’-Opentoside、coclaurine-5’-O-pentoside)在本研究中首次推断得到;抗氧化结果表现为,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均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能力与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抗炎活性结果显示为相同条件下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位均比莲子心醇提物显示出更好的抗炎能力。结论: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还存在大量活性化合物有待提取分离;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为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部分作为活性有效部位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索莲子心活性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

程海涛[9](2019)在《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对镉吸收积累规律及耐受性研究》文中认为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为菊科(Compositae)蒲公英属(Taraxacum)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的主要因素,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东北蒲公英为常用中药材,在东北地区被广泛应用,但东北蒲公英对Cd具有超富集的特征,其在原药材生产中Cd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该植物超富集规律及耐受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东北蒲公英对Cd吸收富集的规律及耐受机理对如何从源头保障药材质量和防止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从植物生理角度研究植物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抗氧化物质的变化,以明确植物耐受Cd胁迫的生理响应;从细胞生理角度研究东北蒲公英吸收积累Cd的规律及细胞超微结构Cd的分布;从分子水平研究与东北蒲公英富集Cd相关基因的功能,以揭示植物耐受Cd胁迫的分子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蒲公英属五种植物对Cd耐受性差异: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除了蒙古蒲公英,其它几种植物生物量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同Cd浓度处理下,东北蒲公英生物量最高,降低幅度最小,蒙古蒲公英生物量最小,生物量降低幅度最大;东北蒲公英根系及地上部富集Cd的含量最高,根系和地上部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均最高,其次为丹东蒲公英,蒙古蒲公英对Cd的富集量、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均最小,亚洲蒲公英和辽东蒲公英对Cd的富集量相差不大;Cd胁迫对五种植物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有显着提高,东北蒲公英同部位中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要显着高于其他几种,地上部和根系分别比其他几种提高了6.6%-51.8%和5.2%-62.5%。2.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Cd浓度对东北蒲公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不同。浓度为5 mg/L Cd处理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Cd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的强度越大,Cd胁迫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胚芽,且随着Cd浓度的增高幼苗富集Cd的含量也增加,胚根中Cd的含量明显高于胚芽中含量。3.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抗性物质的影响:随着Cd添加浓度的增加,东北蒲公英根和叶中SOD、POD、GR、GPX、CAT酶活性总体呈升高的趋势,APX酶活性呈下降的趋势;非酶抗氧化物ASA和DHA含量呈上升趋势,GSH呈下降趋势;H2O2和O2.-含量呈上升趋势,MDA、总叶绿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Cd在东北蒲公英各部位及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在根系横切面,Cd主要贮存在木栓层、韧皮部内侧和木质部。木栓细胞壁、细胞间隙、韧皮部乳管群以及细胞内含物是Cd存在的主要部位;叶片中的表皮细胞壁、乳管群、细胞间隙是Cd存在的主要部位;花茎中表皮细胞壁、韧皮部薄壁细胞壁、非腺毛有大量Cd存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根系中韧皮部和木栓层Cd的含量较高,在浓度为60 mg/L处理时,从外到内出现先递减再递增的趋势,即根系中表皮细胞、木质部周围的环状乳管群Cd含量较高;在根系细胞超微结构中,Cd主要累积在细胞壁、液泡和细胞间隙中,在叶片中,叶肉细胞中的大液泡和细胞壁有大量Cd存在。5.从东北蒲公英中克隆得到ToNRAMP2基因,含有1640 bp碱基,基因编码482个氨基酸。通过对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oNRAMP2基因与莴苣(Lactuca sativa)亲源关系最近。通过对ToNRAMP2基因的组织特异性研究,发现基因在根部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花茎和花中表达量较少;在2 h以内,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根和叶中的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PGEX4T-1-ToNRAMP2重组蛋白与Cd离子相结合,增强了菌株对Cd的耐受能力,改善了菌株的成活率;通过对ToNRAMP2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ToNRAMP2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

王跃峰[10](2017)在《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与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产拳卷地钱(Marchantia convluta Gao et Chang)做为一种常见草药在广西民间使用较广。其常被用来治疗黄疸性肝炎、烧烫伤,跌打损伤,体癣、疮病不敛等。前期研究发现拳卷地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生理活性,不同产地的拳卷地钱药材品质差异较大,特别是总黄酮的含量差异明显,拳卷地钱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其野生资源缺乏,迫切需要对其研究开发和保护,鉴别优质资源的产地,筛选优质种源进行人工驯化。鉴此,本文开展了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与品质的研究。1.对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分布进行了调查;2.对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肝效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3.采用SAM法设计开发广西产拳卷地钱的SSR引物,为其分子生药学鉴别提供基础;4.优化了拳卷地钱总DNA提取方法及ISSR-PCR反应体系;5.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分析法对其所含重金属进行安全限量检测;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其农残进行安全限量检测。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广西产拳卷地钱进行研究,提供其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通过资源调查发现,拳卷地钱在广西自治区分布较广,并确定了资源丰富的十一个产地:崇左市市区中渡村、崇左市龙州县小连城自然保护区、河池市九龙公园、河池市都安县、河池市南丹县老圩场村、南宁扶绥县金鸡村、南宁市高峰林场、玉林市兴业县、桂林市平乐县南洲村、百色市隆林县新州镇民强村、百色市永乐镇澄碧湖水库。2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肝效用及其作用机制:2.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拳卷地钱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减少,GSH-Px活性无明显差异,提示拳卷地钱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2.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组大鼠肝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下降,提示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炎症而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2.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组血清ALT和AST降低,病理切片也表明肝组织受损较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具有保肝护肝的作用,其药效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作用有关。3利用SAM法设计了广西产拳卷地钱的SSR引物: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拳卷地钱DNA,经酶切、连接、抑制性PCR、预扩增、SAM法扩增得到预期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转化到大肠杆菌,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得到适合用来设计SSR引物的86条序列。通过PCR筛选出有效扩增的拳卷地钱SSR引物30对,摸清了最优参数和关键技术,为鉴别广西产拳卷地钱提供了分子生药学实验基础。以上实验研究填补了国内在广西产拳卷地钱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开发利用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打下了基础。4优化了广西产拳卷地钱总DNA提取方法及ISSR-PCR反应体系。拳卷地钱最佳反应体系(20μl)为:250μmol/L dNTP,1.6 mmol/L Mg2+,0.6μmol/L引物,0.75 U Taq DNA聚合酶,50 ng模扳DNA。5广西产拳卷地钱中重金属及农残检测结果为:镉含量(0.38mg/kg)、铅(16.73mg/kg)、铁(9.49g/kg)、铜(34.01mg/kg)、汞(0.12mg/kg);总六六六(α-BHC、β-BHC、γ-BHC、δ-BHC之和)未检出;总滴滴涕(pp’-DDE、pp’-DDD、op’-DDT、pp’-DDT之和)未检出;五氯硝基苯未检出,提示重金属铅、铁、铜超标。首次对广西产拳卷地钱进行了重金属及农残的安全性评价。6八批广西不同产地拳卷地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的条件: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B)-0.1%磷酸水溶液(D);梯度洗脱:5%→5%B(0-5min),5%→100%B(560min),100%→100%B(6080min);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nm;柱温25℃;进样量20μL。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基本一致,色谱峰分离良好,不同批次的药材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似度范围为0.9430.774。首次提供广西产拳卷地钱的HPLC指纹图谱。

二、对8种蒙药材石蜡切片的制作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8种蒙药材石蜡切片的制作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概述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
        1.1.2 黄芪药用价值
        1.1.3 黄芪种类、分布
        1.1.4 黄芪及其近源物种、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1.2 中药材鉴别发展历程
        1.2.1 性状鉴别
        1.2.2 显微鉴别
        1.2.3 理化鉴别
        1.2.4 常用分子生物学鉴别中药材方法
        1.2.5 ITS分子标记及DNA条形码技术
        1.2.6 SYBR染料法扩增
第二章 基于ITS序列的黄芪PCR法鉴别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方法
        2.3.1 DNA提取
        2.3.2 DNA的浓度及电泳情况
        2.3.3 黄芪ITS序列扩增
        2.3.4 ITS序列分析及引物设计
        2.3.5特异性实验
        2.3.6样品覆盖性实验
        2.3.7灵敏度实验
    2.4 实验结果
        2.4.1 样品DNA提取结果
        2.4.2 样品DNA提取方法改进
        2.4.3 样品DNA的 ITS引物扩增结果
        2.4.4 样品DNA测序结果
        2.4.5 引物设计
        2.4.6 特异性实验
        2.4.7 覆盖性实验
        2.4.8 灵敏度实验
    2.5 讨论
第三章 基于ITS序列的SYBR Green法鉴别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特异性实验
        3.2.2覆盖实验
        3.2.3灵敏度实验
    3.3 结果
        3.3.1特异性实验
        3.3.2覆盖性实验
        3.3.3灵敏度实验
    3.4 讨论
第四章 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3 结果
        4.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3.2 供试液的制备
        4.3.3 线性关系考察
        4.3.4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2)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归优质品种评价研究
    1 不同品种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2 基于GC-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挥发油组分研究
    3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当归适宜干燥方法的筛选
    1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2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挥发油组分分析
    3 不同干燥方式的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和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展望
文献综述
    1 当归概述
    2 当归栽培现状及消费情况
    3 当归品种研究进展
    4 当归产地干燥研究进展
    5 干燥方法对中药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6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7 当归干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参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3)黎药两粤檀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本草考证
        1.1.1 名称考证
        1.1.2 产地及分布
        1.1.3 性味与功效
        1.1.4 应用价值
    1.2 品种鉴定研究
    1.3 化学成分研究
        1.3.1 挥发性成分
        1.3.2 非挥发性成分
    1.4 药理作用研究
        1.4.1 抗氧化作用
        1.4.2 抗菌作用
        1.4.3 抗炎作用
    1.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两粤檀生药学鉴别研究
    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植物鉴别
        2.2.2 性状鉴别
        2.2.3 显微鉴别
        2.2.4 薄层色谱鉴别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原植物鉴别
        2.3.2 性状鉴别
        2.3.3 显微鉴别
        2.3.4 薄层色谱鉴别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两粤檀检查项及浸出物测定
    3.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水分测定
        3.2.2 总灰分测定
        3.2.3 浸出物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水分测定
        3.3.2 总灰分测定
        3.3.3 浸出物测定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两粤檀挥发油、总黄酮含量测定
    4.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挥发油含量测定
        4.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挥发油含量测定
        4.3.2 总黄酮含量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两粤檀GC-MS成分分析
    5.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GC-MS条件
        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3 样品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两粤檀总黄酮提取工艺考察
    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单因素考察
        6.2.2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单因素考察结果
        6.3.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两粤檀挥发油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7.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7.1.1 实验仪器
        7.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7.1.3 实验菌种
    7.2 实验方法
        7.2.1 菌悬液的制备
        7.2.2 药物贮存液的制备
        7.2.3 抑菌活性测定
        7.2.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1 抑菌活性测定
        7.3.2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7.4 小结与讨论
两粤檀质量标准草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 Ⅳ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内蒙古特色植物沙米及文冠木成分的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沙蓬的研究概况
        1.1.1 沙蓬的形态特征
        1.1.2 沙蓬及沙米的化学成分
        1.1.3 沙蓬及沙米的药理作用
        1.1.4 沙米的营养成分
        1.1.5 沙蓬及沙米的用途与价值
        1.1.6 小结与展望
    1.2 肝脏氧化损伤的研究进展
        1.2.1 肝脏疾病与氧化应激
        1.2.2 氧化损伤模型
        1.2.3 抗氧化剂及相关通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沙米成分的分离纯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沙米壳与沙米仁的成分分析比较
        2.2.2 沙米壳提取与萃取
        2.2.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
        2.2.4 沙米壳成分的分离纯化
    2.3 实验结果
        2.3.1 沙米壳、沙米仁UPLC-MS成分比较
        2.3.2 沙米壳三相萃取物成分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比较
        2.3.3 化合物结构鉴定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沙米主要成分的定量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总黄酮含量测定
        3.2.2 沙米中所提成分的定量分析
        3.2.3 异黄酮含量的定量分析
        3.2.4 超临界CO_2提沙米壳中甘油三酯
    3.3 实验结果
        3.3.1 总黄酮含量
        3.3.2 沙米壳所提成分及异黄酮的定量分析结果
        3.3.3 超临界CO_2萃取沙米壳中的甘油三酯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沙米主要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沙米壳各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4.2.2 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
        4.2.3 保护HepG2 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4.2.3.1 细胞培养
        4.2.3.2细胞毒实验
        4.2.3.3 抗氧化活性
        4.2.3.4 细胞内ROS的测定
        4.2.3.5 蛋白提取与western blot
        4.2.4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沙米壳成分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4.3.2 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4.3.3 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4.3.5 抑制细胞内ROS的生成
        4.3.6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蛋白的表达水平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沙米壳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其保肝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动物
        5.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制备
        5.2.2 实验动物给药及模型建立
        5.2.3 转氨酶含量的测定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2.5 肝脏组织的HE染色
        5.2.6 免疫组化
        5.2.7 Western blot
        5.2.8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最佳提取浓度的确定
        5.3.2 确定抗氧化活性部位
        5.3.3 AF对 CCl4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转氨酶ALT及 AST的作用
        5.3.4 AF对 CCl4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5.3.5 AF对 CCl4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6 AF对 CCl4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 信号通路的影响
        5.3.7 免疫组化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沙米壳成分对人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筛选对LX2 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沙米壳成分
        6.2.2 TGF-β1对LX2 细胞的影响
        6.2.3 划痕实验
        6.2.4 Western blot实验
        6.2.5 RNA提取与转录组测序
        6.2.6 统计学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沙米壳成分对LX2 细胞的抑制作用
        6.3.2 化合物9对TGF-β1 刺激LX2 细胞活力的影响
        6.3.3 化合物9对LX2 细胞迁移的影响
        6.3.4 化合物9对CollagenⅠ、α-SMA及 p-Smad2/3 表达的影响
        6.3.5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文冠木中原花青素研究进展
    7.1 文冠木中的原花青素
    7.2 文冠木原花青素的药理活性
        7.2.1 抗氧化活性
        7.2.2 抗糖尿病
        7.2.3 抗肿瘤
        7.2.4 其它作用
    7.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八章 文冠木成分原花青素A2对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8.1 实验材料及试剂
    8.2 实验方法
        8.2.1 L02 细胞培养
        8.2.2 L02 细胞的毒性实验
        8.2.3 MTT实验测定A2 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8.2.4 Hoechst33342染色
        8.2.5 细胞内ROS的测定
        8.2.6 免疫荧光
        8.2.7 Western blot实验
        8.2.8 RT-PCR实验
        8.2.9 测定化合物进入细胞的能力
        8.2.10 体内吸收A2 的能力
        8.2.11 统计学分析
    8.3 实验结果
        8.3.1 A2与t-BOOH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8.3.2 A2 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8.3.3 A2 对细胞内ROS的抑制作用
        8.3.4 A2 对蛋白HO-1及NQO1 表达的影响
        8.3.5 A2 促进Nrf2 入核
        8.3.6 JNK与p38 参与A2 激活Nrf2
        8.3.7 进入细胞的能力
        8.3.8 A2 的体内吸收
    8.4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性
    9.1 全文总结
    9.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甜茶素干预糖尿病机理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甜茶概述
        1.1 甜茶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1.2 甜茶的有效药效成分
        1.3 甜茶中的涩味成分
        1.4 甜茶的应用
    2 甜茶素概述
        2.1 甜茶素的理化性质
        2.2 甜茶素的药理作用
    3 糖尿病概述
        3.1 糖尿病的特点及分型
        3.2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3.3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4 与糖尿病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第二章 糖尿病动物模型构建初探
    1 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
        1.2 动物及饲料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动物分组
        2.3 糖尿病造模
        2.4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体重变化分析
        4.2 空腹血糖水平分析
        4.3 血清胰岛素水平分析
        4.4 血清血脂水平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甜茶素干预糖尿病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动物及饲料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药液的配制
        2.3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2.4 动物分组
        2.5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分析
        4.2 空腹血糖水平分析
        4.3 血清胰岛素水平分析
        4.4 血清血脂水平分析
        4.5 胰腺组织HE染色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甜茶素干预糖尿病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
        2.2 蛋白浓度检测
        2.3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甜茶素的提取及矫味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甜茶素标准品样液的配制
        2.2 甜茶素不同提取试剂的选择
        2.3 甜茶素提取方法的选择
        2.4 提取条件的优化
        2.5 甜茶素的色谱检测条件
        2.6 矫味与脱色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溶剂对甜茶叶中甜茶素提取的影响
        3.2 不同提取方法对甜茶叶中甜茶素提取的影响
        3.3 甜茶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3.4 β-环糊精掩涩效果评价
        3.5 壳聚糖絮凝效果评价
        3.6 明胶絮凝效果评价
        3.7 活性炭絮凝效果评价
        3.8 Fe_2SO_4?7H_2O絮凝效果评价
        3.9 四种矫味脱涩处理的综合评分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甜茶含片的制作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甜茶提取液的大批量制备
        2.2 甜茶提取液的矫味
        2.3 甜茶含片的制备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Structur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1 文献综述
    1.1 白花夹竹桃简介
        1.1.1 化学成分
        1.1.2 药理作用
    1.2 植物内生菌概况
    1.3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1 概述
        1.3.2 内生真菌与药用植物的关系
        1.3.3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物质
        1.3.4 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活性菌株筛选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培养基的配制
        2.2.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2.2.3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2.2.4 活性菌株初筛方法
        2.2.5 活性菌复筛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内生真菌分离结果
        2.3.2 活性菌株初筛结果
        2.3.3 活性菌株复筛结果
    2.4 小结
3 活性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活性菌株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3.2.2 活性菌株基因测序方法
        3.2.3 活性内生真菌的培养基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1 的鉴定结果
        3.3.2 R3 的鉴定结果
        3.3.3 R13 的鉴定结果
        3.3.4 培养基NaCl含量考察结果
        3.3.5 培养基pH的考察结果
        3.3.6 NaCl含量与pH的综合考察结果
        3.3.7 发酵时间考察结果
    3.4 小结
4 活性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4.1 内生真菌S1 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4.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2 S1 的大量发酵培养
        4.1.3 S1 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4.1.4 S1 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解析
    4.2 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R3 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4.2.1 材料
        4.2.2 R3 的扩大培养
        4.2.3 R3 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4.2.4 R3 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4.3 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R13 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4.3.1 材料
        4.3.2 R13 的发酵培养
        4.3.3 R13 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4.3.4 R13 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4.4 小结
5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5.1 抗菌活性测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抗菌活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5.2 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5.3 抗氧化活性
        5.3.1 材料
        5.3.2 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4 体外降糖活性
        5.4.1 材料
        5.4.2 方法
        5.4.3 结果与讨论
    5.5 对STZ致 II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降血糖活性
        5.5.1 材料
        5.5.2 方法
        5.5.3 结果与讨论
        5.5.4 降血糖机理初步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新化合物及部分活性化合物核磁图谱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蒙药肋柱花指纹图谱及显微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蒙药肋柱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
    1.1 实验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2.1 蒙药肋柱花指纹图谱操作方法的建立
        1.2.2 方法学考察
        1.2.3 15批肋柱花样品指纹图谱的测定
        1.2.4 肋柱花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PLC法同时测定蒙药肋柱花4 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2.1 对照品配制
        2.2.2 供试品配制
        2.2.3 测定方法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6 样品测定
        2.2.7 根、茎、叶、花的HPLC图谱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蒙药肋柱花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测定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材料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3.2.2 供试品溶液配制
        3.2.3 测定方法
        3.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5 精密度试验
        3.2.6 重复性试验
        3.2.7 稳定性试验
        3.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9 供试品溶液中总环烯醚萜含量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药肋柱花的显微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石蜡切片法
        4.2.2 冷冻切片法
        4.2.3 徒手切片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肋柱花的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致谢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8)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化学成分及体内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莲子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莲子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 莲子心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化学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提取分离
    2.4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4.1 总黄酮含量测定
        2.4.2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5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HPLC指纹图谱分析
        2.5.1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HPLC指纹图谱分析
        2.5.2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生物碱HPLC指纹图谱分析
    2.6 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UPLC-ESI-Q-TOF-MS定性分析
        2.6.1 样品预处理及仪器参数设置
        2.6.2 莲子心总黄酮UPLC-ESI-Q-TOF-MS定性分析
        2.6.3 莲子心总生物碱UPLC-ESI-Q-TOF-MS定性分析
第三章 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抗氧化活性研究
        3.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法
        3.3.2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法
        3.3.3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法
        3.3.4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黄酮抗氧化活性分析
        3.3.5 不同产地莲子心总生物碱抗氧化活性分析
        3.3.6 小结
第四章 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抗炎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动物
        4.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抗炎活性研究
        4.3.1 TPA诱导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4.3.2 小鼠耳组织HE染色
        4.3.3 小鼠耳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耳肿胀度测定结果
        4.4.2 小鼠耳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4.4.3 小鼠耳组织中TNF-α、IL-6、IL-1β水平测定结果
        4.4.4 小鼠耳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4.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Ⅰ 莲子心总黄酮成分及活性数据补充
附录Ⅱ 莲子心总生物碱成分及活性数据补充

(9)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对镉吸收积累规律及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重金属Cd的污染及其危害
        1.1.1 重金属Cd的来源与污染途径
        1.1.2 重金属Cd的主要危害
    1.2 Cd对药用植物的毒害作用
        1.2.1 Cd对药用植物生长和药材品质的影响
        1.2.2 中药材Cd污染限量的相关标准
    1.3 植物对Cd的耐受性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Cd的吸收、运输和分布
        1.3.2 植物细胞结构对Cd的耐受性
        1.3.3 植物对Cd胁迫的生理响应
        1.3.4 NRAMP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4 蒲公英概述及其Cd污染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蒲公英属五种植物对Cd胁迫耐受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培养条件和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Cd胁迫对五种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Cd胁迫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2.3 Cd在五种植物根系及地上部的积累量和富集特征
    2.3 讨论
        2.3.1 五种植物对Cd耐受性的差异
        2.3.2 蒲公英属五种植物对Cd的富集能力
        2.3.3 Cd胁迫对五种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抗性物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2.1 种子发芽试验设计与方法
        3.1.2.2 抗氧化生理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幼苗的影响
        3.2.3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2.3.1 不同浓度Cd胁迫对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3.2.3.2 不同浓度Cd胁迫对APX和GPX活性的影响
        3.2.3.3 不同浓度Cd胁迫对CAT和GR活性的影响
        3.2.4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4.1 不同浓度Cd胁迫对ASA含量的影响
        3.2.4.2 不同浓度Cd胁迫对DHA含量的影响
        3.2.4.3 不同浓度Cd胁迫对GSH含量的影响
        3.2.5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H_2O_2、O_2~(.-)、MDA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1 不同浓度Cd胁迫对H_2O_2 含量的影响
        3.2.5.2 不同浓度Cd胁迫对O_2~(.-)含量的影响
        3.2.5.3 不同浓度Cd胁迫对MDA含量的影响
        3.2.5.4 不同浓度Cd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Cd胁迫对东北蒲公英幼苗生长的影响
        3.3.3 Cd在东北蒲公英幼苗中的富集特点
        3.3.4 东北蒲公英抗氧化物质对Cd胁迫的响应
        3.3.5 东北蒲公英H_2O_2、O_2~(.-)、MDA和叶绿素对Cd胁迫的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蒲公英各部位及亚细胞结构中Cd的分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培养条件和试验设计
        4.1.3 测试项目与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东北蒲公英对Cd的积累特征
        4.2.2 Cd在东北蒲公英不同部位的分布
        4.2.2.1 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部位Cd的分布
        4.2.2.2 扫描电镜观察各部位中Cd的分布
        4.2.3 透射电镜观察Cd在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
    4.3 讨论
        4.3.1 东北蒲公英对Cd的富集
        4.3.2 东北蒲公英各部位中Cd的分布
        4.3.3 Cd在根系和叶片细胞超微结构中的分布
    4.4 小结
第五章 东北蒲公英TONRAMP2基因的克隆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试剂
        5.1.4 试验方法
        5.1.4.1 NRAMP基因的PCR扩增
        5.1.4.2 ToNRAMP2基因与pMD19-T质粒的连接及转化
        5.1.4.3 阳性克隆PCR鉴定
        5.1.4.4 ToNRAMP2基因在东北蒲公英中的表达特异性
        5.1.4.5 Cd胁迫下东北蒲公英ToNRAMP2基因的qRT-PCR检测
        5.1.4.6 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ToNRAMP2的构建
        5.1.4.7 ToNRAMP2基因的诱导表达
        5.1.4.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1.4.9 原核表达载体对Cd胁迫的响应
        5.1.4.10 ToNRAMP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CR扩增ToNRAMP2基因的结果分析
        5.2.2 pMD19-T-ToNRAMP2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5.2.3 东北蒲公英ToNRAMP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1 氨基酸序列比对
        5.2.3.2 系统发育树分析
        5.2.3.3 东北蒲公英ToNRAMP2基因的结构域分析
        5.2.4 重组pGEX4T-1-ToNRAMP2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5.2.5 ToNRAMP2基因的诱导表达
        5.2.6 原核表达载体对Cd的耐受性分析
        5.2.7 ToNRAMP2基因的组织特异性
        5.2.8 不同Cd胁迫时长对ToNRAMP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2.9 ToNRAMP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5.3 讨论
        5.3.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Cd的耐受性分析
        5.3.2 ToNRAMP2基因的组织特异性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5.3.3 ToNRAMP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与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立题依据
    2 研究总体思路
    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本草考证
    1 名称考证
    2 品种考证
    3 产地考证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调查研究
    1 产地调查
    2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SSR引物的开发
    1 DNA分子标记简述
    2 主要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总黄酮药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重金属及农残安全限量检测
    1.镉、铅、铁、铜、汞的测定
        1.1 镉的测定
        1.2 铅的测定
        1.3 汞的测定
        1.4 铁、铜的测定
    2.农药残留的测定
        2.1 有机氯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
        2.2 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广西产拳卷地钱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2 仪器
    3 方法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后置部分

四、对8种蒙药材石蜡切片的制作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D]. 马宁. 山西大学, 2020(01)
  • [2]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D]. 荔淑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黎药两粤檀质量标准研究[D]. 马换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内蒙古特色植物沙米及文冠木成分的保肝作用研究[D]. 许海燕. 内蒙古大学, 2019
  • [5]甜茶素干预糖尿病机理研究及产品开发[D]. 李雨嫣.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白花夹竹桃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D]. 孔阳.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7]蒙药肋柱花指纹图谱及显微组织化学研究[D]. 孙兴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莲子心总黄酮、总生物碱化学成分及体内外活性研究[D]. 田文月.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 [9]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对镉吸收积累规律及耐受性研究[D]. 程海涛.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10]广西产拳卷地钱资源与品质的研究[D]. 王跃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8种蒙药石蜡片生产工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