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桃树砧快速制作梅花盆景

嫁接桃树砧快速制作梅花盆景

一、利用桃树砧桩嫁接快速制作梅花盆景(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中的科技史料研究》文中指出《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一卷本,下同)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两本生活百科全书,皆题苏轼撰,两书内容有颇多相似之处。书中内容丰富、博杂,草木鸟兽、农林牧副、生活技巧,琐事杂记诸类齐全,《格物粗谈》还记载了一些传说、谶纬、日常禁忌等内容,是展示古代社会与生活风貌的代表性着述。第一章介绍两书的内容,将《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作比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表达本人研究所得出的学术观点。第二章遵循古代物理学史、化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研究两书中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代表性史料,具体包括:金属锻造与保护、矾类物质的利用、对不同去污除垢方法的掌握、硬物的软化方法等与化学有关的史料;磁力和浮力的应用、凝固点的降低方法等与物理学有关的史料。若书中所述与科学知识相符合,说明这些条目来自于生活生产实践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书中所述与科学知识不符合,则这些条目或不是来自于实践,或是对实践经验的错误认识。第三章对《格物粗谈》中生物学、农学史料进行了首次详细归纳与整理。对书中描述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植物嫁接技术、农业虫害防治等详细介绍,并分析了食物保存方法。由于此类内容在两书中多有重复,对《物类相感志》中此类史料仅做简要介绍。第四章分析两书中的所记载的民俗信仰、误传类条目。两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经验性的记载,还存在一些受当时文化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局限性认识。本章对书中这类条目做归纳分析。第五章基于以上对两书的理解,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古人的思想观念。基于全文的分类、考察与分析研究,对中国古代的博物学着作的撰写意图,以及知识来源等问题,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学术诠释,有助于学习和了解古代传统文化。

孟桂敏[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溪头镇蓝田村为例》文中提出“十三五”规划以来,乡村振兴是城乡发展战略上重大的转变,为我国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指明了思路。歙县作为皖南地区的典型地域,也是安徽省内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下,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规划是解决歙县乡村现状问题、引导美丽乡村特色建设、保护当地乡村传统文化、构建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发展山区村庄产业经济,从而实现歙县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并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歙县美丽乡村规划时主要为以下内容:(1)结合文献研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的内涵由原来单一的环境整治规划,逐步转变为覆盖了产业、生态、环境、文化以及治理多方面全面规划。(2)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歙县乡村现状,并结合4种不同模式的已建的美丽乡村进行分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生态坏境、人居环境、产业经济、民俗文化和多元共治5个方面构建歙县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歙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评价,得出S1(生态环境)>S3(产业经济)>S2(人居环境)>S4(民俗文化)>S5(多元共治)的结论。通过评价体系构建,指出当前歙县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二是文化民俗缺乏保护和发扬,三是乡村空间肌理受损和功能滞后,四是建设执行存在偏差。同时总结了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难点。(4)基于此,提出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的思路、目标和原则,明确规划内容后,提出城乡一体化下的特色协同共生;保护自然生态,优化人居环境;以农为本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发扬特色文化及民风民俗,文化乡村化;分层次引导,实现乡村多元共治这5方面规划策略。(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歙县发展美丽乡村提供的新的思路,以歙县蓝田村为例,分析内在动力,进行村庄联动整体布局、共同打造。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及民俗文化这5个方面对蓝田村美丽乡村规划进行实践探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从而使乡村真正实现振兴。

雷巾茗[3](2020)在《樱花组培快繁与扦插繁殖研究》文中认为樱花是着名的木本观赏植物,是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樱亚属(Prunus Subgenus Cerasus)植物的泛称。国内外樱花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樱亚属植物以其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观赏类樱花在园林中广泛应用,传统的嫁接和播种繁殖,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御殿场’樱是具有良好观赏性状的红花品种,是研究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的优良木本材料,对‘御殿场’樱的组培和扦插繁育方法的探究,对其他品种樱花快速繁殖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利于工工厂化快速生产,对于樱亚属植物的繁殖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带芽茎段进行组培扩繁:(1)适宜消毒灭菌的方法为75%酒精冲洗30s,2%的Na Cl O处理2min,污染率为46.7%,成活率达43%。(2)最佳诱导侧芽的培养基类型为:MS+6-BA 3.0mg/L+NAA 0.2mg/L,此时侧芽诱导率达85%,平均诱导侧芽的个数为1.3个。(3)最适合侧芽增殖的培养基类型为:MS+6-BA3.0mg/L+2,4-D0.6mg/L+GA1.0mg/L,促进培养苗增高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2,4-D0.4mg/L+GA0.5mg/L。可与添加活性炭1.0g/L的抗褐化培养基交替使用,交替周期为一周,能够有效降低褐化率。(4)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ABT8g/L+蔗糖60g/L,此时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达17条,诱导出的根系粗壮。(5)最佳炼苗天数为5d,移栽到蛭石:草炭的体积比为1:1的基质中,可以使移栽成活率达到90%,移栽苗长势良好。2.愈伤组织再生试验探究:(1)消毒灭菌的最优方案为: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浸泡30s,再用1%的NaCl O处理30s,能将污染率控制在15%左右,成活率为58%。(2)诱导愈伤组织时选用一年生枝条上部完全展开的叶片做外植体,最佳培养方式为接种于1/2MS+6-BA2.0mg/L+NAA0.3mg/L+2,4-D1.5mg/L的培养基中,暗培养5d后转入光照条件下培养,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形态呈致密颗粒状,颜色为绿色,边缘为红色。(3)适合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0.5mg/L NAA0.05mg/L+AC0.5g/L,21d后愈伤组织增殖倍数达3.5左右。抗褐化剂能显着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增殖后的愈伤组织颜色为绿色,边缘为红色,质地为致密颗粒状。(4)诱导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类型为:1/2MS+6-BA1.0mg/L+IBA0.03mg/L+GA1.5mg/L+蔗糖60g/L,不定芽的分化率6.67%。3.用带芽茎段进行扦插扩繁:结果表明对‘御殿场’樱扦插生根的影响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扦插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最佳扦插方案为将插穗用400mg/L的ABT溶液浸泡30min之后扦插在蛭石中,扦插生根率最高,可达到75%以上,生根数量多且长度较长,根系分布均匀。

喻博文[4](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丁艳[5](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崔婷婷[6](2019)在《江西古代士人园林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优秀的士人园林。本文以江西地区的古代士人园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个例研究、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每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梳理出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发展脉络,并从相地选址、园林要素、造园技法、空间布局、园林意境等方面总结其艺术特色。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为两汉时期,隐逸思想促使士人们到偏僻的郊野建茅舍或筑土室隐居;兴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有机交融,玄学兴起,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士人们选择山水风景优美之处建舍而居;发展期为隋唐五代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诗画艺术繁荣,士人园林增多,造园技法提升,文人开始参与造园,园林富有诗情画意;成熟期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大繁荣,造园活动兴盛、技艺成熟,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意境深远;全盛期为元明清时期,士人园林全面文人化,园林艺术达到顶峰,园林更加精致,空间多样而富有变化,加上受到市民文化的浸润,人工化、市民化意味越来越明显,“娱于园”风气盛行。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在造园技巧、空间布局、园林意境等方面与江南园林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由于江西山川湖泊众多,园林借助于周围优美环境条件和园内引水凿池的现象更为普遍,且植物类型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常被借入园中增加活力和野趣。

宋扬[7](2019)在《可看的园林视觉与空间的演绎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园林空间向视觉艺术的转绎作为研究对象,由山水画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文人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密切联系,进而从“观看”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园林空间”与当代“视觉艺术”两者之间的对应、比较、演绎和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并试图进行特征化的提炼和规律性的归纳。中国传统园林是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是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创作资源。论文通过绘画艺术、影像艺术、实验艺术、重构艺术四个类别,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融入和表达、演绎和重新呈现。绘画艺术,以对景写生、意象表现、装饰趣味、抽象构成四个方向进行分类阐述;影像艺术,通过摄影艺术、记录影像、实验影像三个类别进行叙述;实验艺术,选取了被广泛使用的与园林相关的元素和意向进行论述,如假山石、桃花源、苏州园林;重构艺术,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以崭新的视角、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及其相应的媒介,对传统园林空间进行视觉艺术的重构,并通过园林展览、园林变体、园林方法、艺术设计中的园林等展开细致的分析与论述。论文传达出中国传统园林的不同要素在当代视觉艺术和建筑空间领域的渗透与延伸,并通过案例分析来统领论述,为当代园林研究提供了一份视觉文本。

李朝全[8](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研究表明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王兰英[9](2018)在《歙县卖花渔村花木盆景与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探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木盆景已悄悄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住所庭院厅堂装饰、点缀房间的必需品。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发展势头迅猛,也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卖花渔村这样的特色花木盆景专业村,逐渐演变成从卖花木盆景到卖"风景"的热潮,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调查总结了卖花渔村盆景的培育历史、徽派盆景特点与艺术风格,以及特色盆景业与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现状,对该村盆景生产销售、人才培养、品牌宣传、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张越[10](2018)在《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认为泰兴银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泰兴先民辛勤劳动的产物。千百年来,泰兴人民对银杏情有独钟,在银杏种植栽培和加工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泰兴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因泰兴古银杏群落自然景观留存完好,文化传统特色鲜明,已经获批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此,对泰兴银杏文化遗产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论述了泰兴银杏的起源发展历程。分析了泰兴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特点,探讨了银杏生长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大量地方志等文史资料的搜集查阅,梳理了泰兴银杏从唐至今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历史演变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和民国至今三个历史时段,分析了其栽培技术的变化和特点。第二章探讨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的现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梳理了泰兴古银杏的数量、分布及特征,概述了银杏栽培系统和生产管理模式,并从食用、药用、其他加工利用以及旅游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泰兴银杏的加工与利用。从银杏生活习俗和祭祀习俗两个方面对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从农业系统本身角度来看,银杏古树生长环境堪忧且银杏种植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政府部门保护和扶持角度来看,银杏古树保护法规与档案建立并不健全,古树保护资金短缺,优惠政策不尽到位;从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来看,市场意识薄弱、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无序、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开发相对滞后;从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来看,银杏古树保护意识缺乏,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建设投入不足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最后一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从农业系统本身来看,要改善银杏古树的生长环境,改善银杏种植和产业结构;从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来说,首先要建立健全银杏古树保护法规与档案,其次要多渠道加大古树保护资金投入,还有各项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从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来说,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银杏生产管理水平、有序经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从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来说,首先要增强银杏古树保护意识,其次要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还要加大旅游建设投入等。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细致地梳理了泰兴古银杏保存的数量、分布及特征,分析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二、利用桃树砧桩嫁接快速制作梅花盆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桃树砧桩嫁接快速制作梅花盆景(论文提纲范文)

(1)《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中的科技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格物粗谈》《物类相感志》版本及成书年代考
    1.1 两书内容介绍与比较
    1.2 《粗谈》与《相感志》一卷本之伪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书中的化学、物理学史料研究
    2.1 两书中的化学现象研究
        2.1.1 关于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化学知识
        2.1.2 对于矾类物质的利用
        2.1.3 对不同去污、除垢方法的掌握
        2.1.4 软化硬物
        2.1.5 其他
    2.2 两书中的物理学现象研究
        2.2.1 由磁石吸引铁衍生出的咒术
        2.2.2 浮水金丹和水中游蝌
        2.2.3 对记载物理吸附现象条目的分析——“豆腐渣白象牙”
        2.2.4 磨墨不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书中生物学、农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3.1 《粗谈》中关于植物的条目
        3.1.1 《粗谈》中植物的名称
        3.1.2 书中关于植物分布、性状、培育和药用价值的记载
    3.2 《粗谈》中关于动物的条目
        3.2.1 《粗谈》中动物的名称
        3.2.2 《粗谈》中关于动物诸多认识
        3.2.3 “薄荷醉猫”辨析
    3.3 关于虫害预防和驱虫的条目
    3.4 关于食物保存方法分析
        3.4.1 饮食类条目中食物的保存
        3.4.2 果蔬的保存
    3.5 《相感志》中的生物、农学史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书中的所记载的民俗信仰、误传类条目分析
    4.1 《粗谈》中的风水观——以书中居处类条目为例
    4.2 阴阳五行说影响下产生的几个认识
    4.3 《粗谈》中所体现的古代神灵观
    4.4 《粗谈》中的巫术
    4.5 由古代传说衍生出的认识
    4.6 两书中误传类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书中古人思想与观念研究
    5.1 感应论自然观
    5.2 认知方式——“格物”
        5.2.1 观察
        5.2.2 实验
        5.2.3 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溪头镇蓝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美丽乡村内涵
        2.1.2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2.1.3 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
        2.1.4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内涵解读
    2.2 美丽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
        2.2.1 乡村地理学
        2.2.2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2.3 生态学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2.5 定量分析理论
        2.2.6 城乡统筹理论
        2.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歙县美丽乡村发展概况研究
    3.1 歙县基本概况
        3.1.1 地形地貌局限性
        3.1.2 生态坏境优越性
        3.1.3 旅游资源丰富性
        3.1.4 徽州文化地域性
    3.2 歙县美丽乡村已建模式研究
        3.2.1 文化传承型——许村村
        3.2.2 特色产业型——卖花渔村
        3.2.3 旅游发展型——漳潭村
        3.2.4 生态宜居型——竹岭村
    3.3 本章小结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内容
        4.1.1 评价维度
        4.1.2 评价原则
        4.1.3 评价标准
        4.1.4 评价主体
        4.1.5 评价方法
    4.2 评价指标的确立
        4.2.1 生态环境指标
        4.2.2 人居环境指标
        4.2.3 产业经济指标
        4.2.4 民俗文化指标
        4.2.5 多元共治指标
    4.3 评价体系计算过程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致性检验
        4.3.4 求判断矩阵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
        4.4.1 标准划分
        4.4.2 结果分析
    4.5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1 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4.5.2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和发扬
        4.5.3 乡村空间肌理受损和功能滞后
        4.5.4 建设执行存在偏差
    4.6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规划难点与挑战
        4.6.1 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4.6.2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4.6.3 文脉延续与乡村更新的协调
        4.6.4 发展规模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4.7 本章小结
5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策略探析
    5.1 歙县美丽乡村规划要点
        5.1.1 规划思路
        5.1.2 规划目标
        5.1.3 规划原则
    5.2 歙县美丽乡村规划内容
        5.2.1 宏观层面
        5.2.2 中观层面
        5.2.3 微观层面
        5.2.4 行动保障
    5.3 歙县美丽乡村规划发展策略
        5.3.1 城乡一体化下的特色协同共生
        5.3.2 保护自然生态,优化人居环境
        5.3.3 以农为本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5.3.4 发扬特色文化及民风民俗,文化乡村化
        5.3.5 分层次引导,实现乡村多元共治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溪头镇蓝田村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6.1 蓝田村基本概况
        6.1.1 区位条件
        6.1.2 现状条件
    6.2 蓝田村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6.2.1 评价结果
        6.2.2 结果分析
    6.3 蓝田村规划设计思路
        6.3.1 规划理念
        6.3.2 总体目标
        6.3.3 主题定位
    6.4 蓝田村规划内容
        6.4.1 空间布局规划
        6.4.2 产业发展规划
        6.4.3 生态环境规划
        6.4.4 人居环境规划
        6.4.5 民俗文化规划
7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樱花组培快繁与扦插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引言
    1.1 樱花概况
        1.1.1 樱花的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2 樱花及其园林应用价值
    1.2 樱亚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2.1 樱亚属植物种子繁殖研究进展
        1.2.2 樱亚属植物嫁接繁殖研究进展
        1.2.3 樱亚属植物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2.4 樱亚属植物组织培养繁殖研究进展
        1.2.5 樱花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6 樱花组织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1.3 樱亚属植物的应用价值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3.1 应用价值
        1.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御殿场’樱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价值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利用带芽茎段扩繁试验研究
        1.6.2 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研究
        1.6.3 ‘御殿场’樱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带芽茎段扩繁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选择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试材的准备及灭菌方案的探究
        2.2.2 带芽茎段侧芽诱导试验
        2.2.3 带芽茎段继代培养试验
        2.2.4 组培苗生根培养试验
        2.2.5 组培苗炼苗移栽试验
        2.2.6 培养条件及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灭菌方法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2.3.2 带芽茎段侧芽诱导试验
        2.3.3 带芽茎段继代培养试验
        2.3.4 组培苗生根培养试验
        2.3.5 组培苗炼苗移栽试验
    2.4 讨论与小结
        2.4.1 影响侧芽诱导的因素
        2.4.2 培养过程中试管苗出现褐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4.3 影响试管苗生根和移栽情况的因素
        2.4.4 小结
3 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无菌试材的准备及灭菌方案的探究
        3.2.2 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3.2.3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
        3.2.4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试验
        3.2.5 培养条件及统计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灭菌方法对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
        3.3.2 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3.3.3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
        3.3.4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试验
    3.4 讨论与小结
        3.4.1 培养过程中叶片出现玻璃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3.4.2 不同培养条件下‘御殿场’樱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态
        3.4.3 ‘御殿场’樱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
        3.4.4 小结
4 ‘御殿场’樱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插穗的采集与制作
        4.2.2 试验设计
        4.2.3 扦插与管理
        4.2.4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扦插基质诱导生根
        4.3.2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诱导生根
        4.3.3 生长调节剂浓度诱导生根
        4.3.4 生根效果综合分析
        4.3.5 樱花嫩枝扦插生根最佳组合的筛选
    4.4 讨论与小结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注释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一)辨花性情法
        (二)下种及期法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一)浇灌得宜法
        (二)培壅可否法
        (三)治诸虫蠹法
        (四)枯树活树法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一)接换神奇法
        (二)分栽有时法
        (三)扦插易生法
        (四)移花转垛法
        (五)整顿删科法
        (六)过贴巧合法
        (七)变花催花法
    四、花木收储阶段
        (一)收种贮子法
        (二)花香耐久法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一)种植位置法
        (二)养花插瓶法
        (三)种盆取景法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一)花木类
        (二)藤蔓类
        (三)花草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一)生态学价值
        (二)博物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江西古代士人园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3.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1.4.1 研究内容
        1.4.2 预期结果
    1.5 研究基础条件和方法
        1.5.1 研究基础条件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发展环境
    2.1 江西古代历史发展沿革
    2.2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发展背景
        2.2.1 自然背景
        2.2.2 人文背景
    2.3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2.3.1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的类型与特征
        2.3.2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发展阶段与概况
    2.4 小结
3 士人园林萌芽期——两汉
    3.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萌芽概述
        3.1.1 儒学独尊,礼法盛行,江西尚儒崇贤风气重
        3.1.2 党锢之争兴起,士子避祸隐居,士人园林开始萌芽
    3.2 主要士人园林
        3.2.1 南昌市士人园林
        3.2.2 宜春市士人园林
        3.2.3 新余市士人园林
    3.3 小结
4 士人园林兴起期——魏晋南北朝
    4.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4.1.1 社会趋于安定,经济曲折发展
        4.1.2 玄学盛行,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
        4.1.3 佛道与退隐风气笼罩江州
        4.1.4 士大夫普遍追求“林泉之隐”
    4.2 主要士人园林
        4.2.1 九江市士人园林
        4.2.2 宜春市士人园林
        4.2.3 新余市士人园林
        4.2.4 抚州市士人园林
    4.3 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对后世士人园林的影响
        4.3.1 确立了山水田园风格,开创了士人园林的先河
        4.3.2 对后世园林命名的影响
        4.3.3 对后世园林造园手法的影响
        4.3.4 对后世园林造园特点的影响
    4.4 小结
5 士人园林发展期——隋唐五代
    5.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5.1.1 江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大量北人迁入
        5.1.2 政权南移,科举取士,外来文人引领风骚
        5.1.3 山水诗画兴盛,园林富有诗情画意
        5.1.4 佛道鼎盛,三教合流,士大夫立足儒学而兼取佛道
        5.1.5 融合“兼济独善”,产生“中隐”思想
    5.2 江西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各地的文人隐士
    5.3 主要士人园林
        5.3.1 九江市士人园林
        5.3.2 上饶市士人园林
        5.3.3 南昌市士人园林
        5.3.4 宜春市士人园林
        5.3.5 抚州市士人园林
        5.3.6 鹰潭市士人园林
        5.3.7 吉安市士人园林
    5.4 小结
6 士人园林成熟期——两宋
    6.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6.1.1 区位优势增强,政治地位突出,赣南地区发展
        6.1.2 农业经济空前繁荣,产生富室别墅与农庄
        6.1.3 朝廷以文治国,江西富而重教,文人志士大量崛起,文人园林出现
        6.1.4 三教融合,“中隐”思想流行
    6.2 主要士人园林
        6.2.1 九江市士人园林
        6.2.2 上饶市士人园林
        6.2.3 景德镇市士人园林
        6.2.4 南昌市士人园林
        6.2.5 宜春市士人园林
        6.2.6 新余市士人园林
        6.2.7 抚州市士人园林
        6.2.8 鹰潭市士人园林
        6.2.9 吉安市士人园林
        6.2.10 赣州市士人园林
    6.3 小结
7 士人园林全盛期——元明清
    7.1 时代背景与士人园林发展概述
        7.1.1 移民为赣南士人园林发展带来机遇
        7.1.2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士人园林逐渐世俗化
        7.1.3 思想活跃,文化艺术繁荣,促进士人园林发展
    7.2 主要士人园林
        7.2.1 上饶市士人园林
        7.2.2 景德镇市士人园林
        7.2.3 南昌市士人园林
        7.2.4 宜春市士人园林
        7.2.5 新余市士人园林
        7.2.6 萍乡市士人园林
        7.2.7 抚州市士人园林
        7.2.8 鹰潭市士人园林
        7.2.9 吉安市士人园林
        7.2.10 赣州市士人园林
    7.3 小结
8 江西古代士人园林主要特点
    8.1 相地选址,因地制宜
        8.1.1 山林地
        8.1.2 江湖地
        8.1.3 城市地
        8.1.4 郊野地
        8.1.5 乡村地
    8.2 巧布建筑,典雅精致
    8.3 营造山水,自然境界
    8.4 生物景观,勃勃生机
        8.4.1 植物景观
        8.4.2 动物景观
    8.5 园景题名,雅致生趣
        8.5.1 造园者之“号”与园名的相似性
        8.5.2 景题常蕴含造园者的思想追求
    8.6 文化艺术,诗情画意
        8.6.1 受儒释道哲学和隐逸思想的影响
        8.6.2 受山水诗、山水画传统艺术的影响
        8.6.3 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充满士人情趣,常有文人活动
    8.7 造景讲究,意境深远
    8.8 富室农庄,田园别墅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可看的园林视觉与空间的演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依据
    二、论文概念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论文研究现状综述
    五、论文研究方法
    六、论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画到园:作为图纸的园林绘画
    1.1 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探究
        1.1.1 山水画与园林的相关性
        1.1.2 山水画与园林创作手法的互借
        1.1.3 从山水画到园林绘画
    1.2 手卷呈现的倪瓒《狮子林图》与狮子林
        1.2.1 《狮子林图》中的画面空间分析
        1.2.2 文字记载中的狮子林
    1.3 册页呈现的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拙政园
        1.3.1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画面空间分析
        1.3.2 《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拙政园
    1.4 册页呈现且兼具单幅、手卷特点的张宏《止园图》与止园
    1.5 册页呈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与四十景
        1.5.1 《圆明园四十景图》的概述
        1.5.2 《圆明园四十景图》构图及绘画风格
    1.6 《园冶》中的造园图像解读
        1.6.1 《园冶》中由绘画而来的造园手法
        1.6.2 《园冶》中的图像概述
    1.7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从园到画:当代园林绘画对园林的再现
    2.1 从“园”开始:“园”的解析
    2.2 园林绘图:建筑师笔下的园林
    2.3 园林之对景写生
        2.3.1 水墨雕塑与园林写生
        2.3.2 人文情怀与园林写生
        2.3.3 诗性意味与园林写生
    2.4 园林之意象表现
        2.4.1 斑斓彩色与黑白交错
        2.4.2 雨、水、园
    2.5 园林之装饰趣味
        2.5.1 工笔与重彩
        2.5.2 色彩下的传统
    2.6 园林之抽象构成
        2.6.1 寻求新图式的园林绘画
        2.6.2 拼贴与透叠的苏园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园林的影像记录
    3.1 摄影艺术中的园林:从真实记录到观念表达
        3.1.1 建筑摄影与中国园林
        3.1.2 观念摄影与中国园林
    3.2 记录影像中的园林
        3.2.1 人文特写纪录片:《苏园六纪》
        3.2.2 央视纪录片:《园林》
    3.3 实验影像:电影建筑学视角的园林空间重读
        3.3.1 电影建筑学(Cinematic Architecture)
        3.3.2 作为空间教学的电影建筑学
        3.3.3 电影建筑学课程作业之《园林迷像》
        3.3.4 电影建筑学课程展演之《瞬时园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林的实验艺术
    4.1 假山石:园林要素的放大
        4.1.1 假山之美与叠山艺术
        4.1.2 传统的复活: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假山石
        4.1.3 材料的置换:当代观念雕塑和装置艺术中的假山石
        4.1.4 参数化设计的假山石
    4.2 桃花源:理想与诗意的当代探寻
        4.2.1 理想之地的再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4.2.2 空间诗意的探寻:《瞬时桃花源》
    4.3 苏州园林:影像与交互下的综合媒体实验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园林重构
    5.1 园林策展
        5.1.1 唐克扬和《活的中国园林:从幻象到现实》
        5.1.2 作为文人的空间姿态·五种:《当代苏州园林与生活艺术展》 ..
    5.2 园林变体:园林形式的承续
        5.2.1 与古为新:方塔园
        5.2.2 复制与仿照:明轩
        5.2.3 几何体与三角形:苏州博物馆
        5.2.4 盆景再现: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5.2.5 人类理想家园:中国园林博物馆
    5.3 园林方法:中国当代建筑的新探索
        5.3.1 园林方法的提出
        5.3.2 园林方法实验的活动
        5.3.3 回归自然:王澍
        5.3.4 城市山林:董豫赣
        5.3.5 园林六则:葛明
        5.3.6 几何营造胜景:李兴钢
    5.4 图形与创意:平面设计中的园林表现
    5.5 景观、艺术、互动
    5.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歙县卖花渔村花木盆景与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卖花渔村概况
2“卖花渔村”由来与种植花木盆景特点
    2.1 美丽村名由来及徽派盆景
    2.2 卖花渔村花木盆景特点
3 盆景特色村助推美丽经济快速发展
4 主要经验及做法
    4.1 借助互联网平台促销
    4.2 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交流
    4.3 加强非遗传承, 提升文化内涵
    4.4 发展乡村旅游, 完善服务功能

(10)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三、研究重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泰兴银杏历史发展
    第一节 泰兴银杏起源发展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泰兴银杏发展历程
    第三节 泰兴银杏栽培技术发展
第二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现状
    第一节 泰兴古银杏保存数量及分布
    第二节 泰兴银杏栽培系统和生产管理
    第三节 泰兴银杏的加工和利用
    第四节 泰兴银杏文化
第三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古树生长环境和农业系统本身问题
    第二节 政府部门保护和扶持力度不足
    第三节 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不足
    第四节 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不强
第四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措施
    第一节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价值
    第二节 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和农业系统本身问题
    第三节 加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第四节 加强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
    第五节 提高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利用桃树砧桩嫁接快速制作梅花盆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中的科技史料研究[D]. 王鑫. 山西大学, 2021(12)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溪头镇蓝田村为例[D]. 孟桂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3]樱花组培快繁与扦插繁殖研究[D]. 雷巾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6]江西古代士人园林调查研究[D]. 崔婷婷.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7]可看的园林视觉与空间的演绎研究[D]. 宋扬.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9]歙县卖花渔村花木盆景与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探析[J]. 王兰英. 中国林副特产, 2018(04)
  • [10]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张越.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嫁接桃树砧快速制作梅花盆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