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和成功有什么区别

欲望和成功有什么区别

一、愿望与成功之间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张尉琳[1](2021)在《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文中提出意志使人类实践区别于动物生理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能动特点,自由意志是人类的“类特性”,使人成为一种类存在物。没有自由意志,人类没有自主选择和调控自身行动的能力,道德和法律责任将成为无源之水,更甚之,人类的尊严将遭到践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自由意志的论题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以原子“偏斜”运动的“偶然性”内涵为雏形。而后,“能动方面”的发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与过去的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自由意志”概念包含了“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外延。目前,关于自由意志论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自由意志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成就,它受到社会历史规律和道德伦理的制约。进一步来说,或者更全面地说,自由意志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它还有其意志根基或心灵根基。自由意志所承载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的、历史的,更重要的是,人类主体是“现实的人”。自由意志所遵循的因果规律在唯物主义范畴内,就物质与意识的基本范式来看,它是具有高阶功能属性的心理现象,有反映、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甚至有能动的反作用力。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和心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自由意志危机论,认为自由意志不存在而且没有因果作用力,威胁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地位。“迟半秒实验”和“否决实验”统称为“判决性实验”,其主要结论是:在行动中,大脑神经关联物先于有意识的决定,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没有决定性的因果作用效力。基于此,魏格纳提出“有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副现象,自由意志只是伴随着人们心理过程而发生的对这一过程的主观经验或感觉,实质上,它没有任何因果作用,而只是物质世界的附带品。他们的结论预设了这样一个关于心身关系的观点,即自由意志等同于大脑神经关联物。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是相悖的,就已有的研究解读而言,自由意志隶属于社会历史决定论,但该结论只能规避、而不能解除科学对自由意志的威胁。因此,针对危机论的实质,从物质和意识的基本范式出发,从心身关系的本体论出发来解决自由意志危机是必要的,自由意志心身关系的本体论(存在论)视角就是自由意志问题的心灵哲学进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涌现了许多关于自由意志的科学理论成果,在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它们阐明了自由意志的概念、根源、产生、存在方式、存在地位、本质、构成以及因果作用等问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意志以非还原的方式从物质世界中突现出来,形成复杂的动力系统,它是人类实践能动作用的根源。因为自由意志不可还原为简单的基础物质构成,以整体大于部分的突现方式产生,所以反过来对实践有能动的因果作用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能够自主选择、调控自身实践活动的原因。实践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动物有根本的区别,人工智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能动作用的奥秘就在自由意志的因果机制之中,它是高阶的动力系统对低阶属性的下向因果作用。自由意志理论的心灵哲学进路从实然的视角与伦理学、政治哲学应然的视角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进而解构、解除了自由意志危机论对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论文将自由意志危机论对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作为出发点,以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自由意志理论成果为轴,旨在从心灵哲学的视角重构、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以直接应对自由意志危机论。导言部分简要地说明了研究的出发点、方法以及选题目的和框架。第一章基于已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话题的讨论,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心灵哲学进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为自由意志危机论做铺垫,因为自由意志危机论切入的就是自由意志论题心灵哲学的视角。第二章具体分析并阐释自由意志危机的内容和实质,并从一人称视角解构危机论,证明危机论阐释是不合理的,自由意志并非不存在,它具有第二性的存在地位,是突现、随附的心理现象,具有高阶的功能属性。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具体讨论了自由意志的内涵、本质、构成及其在实践中的能动因果机制。“现实的人”是多功能模块复合的自主体,对实践行动有下向的因果力。第七章说明了心灵哲学的自由意志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可能性以及具体内容。心灵哲学维度是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问题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维度,面向心灵哲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意志理论不仅是应然的,还是实然的。

郭润泽[2](2021)在《AORBCO模型中自然学习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Agent学习领域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并没有让人们感受到Agent学习具有像人类学习一样的智能。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智能本质认识不清,不知道智能从何而来,以及人们对人类学习机制的本质、组成和需求认识不清。对此作者所在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认为唯识心理学对此揭示的比较透彻,他们根据唯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个智能模型——AORBCO模型(Agent-Object-Relationship Model Based on Consciousness-Only),本课题在AORBCO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人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机制,即AORBCO模型中的自然学习机制。首先,本课题从唯识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对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讨论,提出观点: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具有“存的快、取的快、测的准”等极强能力的“超级计算机”,而是像人类智能一样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体(Agent)。本课题组通过对人类智能的研究表明:人类智能具有以动态性、模糊性、互表性和自我意识性为主的四大特性,又因为唯识心理学对人类智能解释的比较透彻,所以基于唯识心理学的智能模型——AORBCO模型以及AORBCO模型从唯识心理学中抽象出的由信念、能力、愿望、规划和行为控制机制五部分组成的主体Agent(现称Ego)具有优越性。其次,本课题以唯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AORBCO模型为框架,在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什么是“学习”之后,从“学习”的本质给出了在AORBCO模型中“学习”的定义:“学习”就是知识的变化,又因为知识是实体和关系的集合,所以“学习”就是实体和关系的改变。并在“学习”的定义之下,抽象设计出了具有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自然学习机制。同时本课题将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同目前主流的智能模型ACT-R和SOAR模型的学习机制进行对比总结,认为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在基于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仍具有优越之处。并对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实现进行需求分析,从基于“一人一世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基于自我意识的统一描述,认为Ego在数字世界中认知到的全部内容就是AORBCO模型中所有的知识。然后,本课题给出了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的定义和形式化公式:有意学习是针对某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已有的知识更新、修正的过程,现实世界中集中式的学习就在有意学习中;无意学习是Ego访问到某些知识时,增加对这些知识的“印象”,频繁使用的知识活跃度高,而其他知识相对是被“遗忘”的,它是非集中式的学习过程。在描述知识时,本课题论证了“先具体后抽象”更符合智能本质,同时通过艾宾浩斯定律,将知识在计算机中的实现上添加了时间维度。并且在计算知识间关系时,给出了通过计算阈值来确定知识间某一时刻的确定关系的方法。最后,本课题通过知识图谱模拟Ego的信念,用python对自然学习机制的关键技术“无意学习”进行实现。首先通过神经网络构造了可以演化的语义距离计算的方式,其次结合艾宾浩斯遗忘定律给出了知识间带有遗忘规律的权重计算方法,接着给出了将知识间的权重变为召回率的计算方式,并且通过召回时间的阈值模拟了人类回想问题时的范围。得出了知识间的权重会随着Ego每次对知识进行召回而演化的结论,验证了自然学习机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冯雁星[3](2021)在《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及存储容量的增大,其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处理数据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使得计算机应用面越来越广泛,也显得计算机越来越具有智能,但实质上计算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这一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从软件智能化研究领域分析,计算机展现的智能体现在程序的自动执行上;人类的智能体现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上;人工智能应该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自动生成上。程序自动生成的研究目的要使计算机软件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够根据自身的当前状态和能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并执行解决方案达成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本文对人类的智能结构和人类解决问题的相关智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智能结构和智能机制对程序的组成和人类的编程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进行分析与研究,用AORBCO描述语言对Ego的知识进行描述,为数据增加了语义,便于计算机对数据的理解和计算。要使Ego能够自动生成程序,就必须使Ego对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解,使用形式语义学中的公理语义对模型中过程性知识的语义进行了描述,即通过对动作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的描述来定义动作的语义。其次,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是Ego利用自身的信念和能力达成愿望的一个过程,即Ego规划过程。智能规划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过程的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启发式搜索方法和规划模型设计方法上,如何设计一个通用的启发式函数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总结了人类程序设计时对问题进行描述、分解、合成的过程,对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了语义描述、层次划分、组织,并提出更新与演化理论。此外,采用Java编程语言对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设计路径规划实验对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验证实验。类比人类解决问题的场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求解问题时,具有自我意识的Ego能够通过与信念中的熟人进行通信来解决该问题,当Ego与熟人或熟人间产生冲突通过协商处理问题。Ego与信念中的熟人通信求解问题时,双方之间通过协商请求数据的格式、请求的方式以及规划结果的形式来处理问题。针对传统的智能规划问题中协商冲突与欺骗行为,本文提出规划质量(Quality of Planning,QoP)校验来解决,并对协商结果以及权值进行更新与演化。最后,使用Java GUI、JADE、图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对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与实现,设计规划系统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验证。通过求解图形面积问题对人类求解问题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了系统自动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蒋凤[4](2021)在《家庭动机对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 ——基于行动识别理论》文中研究说明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就是工作和家庭,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被关注的热点话题。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以及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将家庭看作工作的动力源的观点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探讨,支持家人的愿望是促使员工工作的价值观之一,家庭也是很多人努力工作的根本原因。因此,研究家庭动机对员工、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它能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实践建议。本研究基于行动识别理论,探讨家庭动机对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检验了工作激情对家庭动机影响主观职业成功的中介作用,以及时间压力和工作复杂性在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281名兰州大学MBA学生的研究数据,检验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实证结果发现:(1)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2)家庭动机与工作激情及其两个维度正相关;(3)工作激情及其两个维度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4)工作激情及其两个维度中介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5)时间压力调节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时间压力越大,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正相关关系越强;(6)工作复杂性调节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工作复杂性越高,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正相关关系越强。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本文深入探究了家庭动机对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丰富了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相关研究;(2)本研究还探究了时间压力和工作复杂性对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丰富了我们对时间压力和工作复杂性作为调节变量的认识。

李小花[5](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认为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张晋[6](2020)在《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提优增质”,聚焦质量成为促进儿童发展,适应国家教育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诉求。自幼儿入园后,教师成为儿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与家长间相互作用构成儿童发展的中间系统。其中,亲师关系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构成,是制约中间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然而,在实践层面中,亲师间缺乏有效互信的合作关系。家长往往以“赤字视角”(deficit lens)被看待,众多家庭优秀的文化资源、生活经验被忽视,家庭位于决策边缘,扮演着“听众”角色,近些年,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亲师信任危机;新任教师认为与家长相处是职业初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熟手教师则把家长工作问题视作为工作不满的主要来源之一。关系质量为评定亲师关系,建立有效亲师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域借鉴。自上世纪末,关系营销学领域兴起对关系质量的研究热潮后,关系质量逐步在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教育学,尤其是学前教育学领域中,关于关系质量的研究屈指可数。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可为空间。那么,为什么要关注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如何理解与评定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实然层面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发展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着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其作用机理如何?如何进一步优化与保障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本研究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遵循实然与应然的逻辑理路,运用混合研究范式,并用建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来对亲师关系质量进行探究与验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探寻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本真。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如何理解与评定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问题。通过理论演绎与经验归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初步建构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模型。理论演绎借助文献法,通过对已有管理学、社会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汲取学理养分。经验归纳通过对22名幼儿园教师、管理者与家长进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出亲师关系质量的结构、影响因素与影响结果。从而,建构出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TCS模型,亲师关系质量结构包括信任(trust)、承诺(commitment)与满意度(satisfaction),影响因素包括效能感知、信息对称、相似性与共情能力等,影响结果包括关系持续愿望、沟通效率、口碑传播与问题解决方式。第二,考察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实然状态。围绕TCS模型,自编家长版与教师版《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问卷》,分别在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范围选取2120名家长、1349名教师作为调研对象,采用纸质问卷收集数据。结果发现,家长与教师亲师关系质量总体平均值均高于临界值3.00,这表明调研范围内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家长与教师亲师关系质量在园所等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并且随着园所等级越高,家长与教师亲师关系质量水平越高。家长与教师亲师关系质量在园所性质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公、民办园亲师关系质量水平接近。家长与教师关系质量在年龄班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各个年龄班亲师关系质量水平接近。家长与教师亲师关系质量在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并且伴随着学历的提升,亲师关系质量呈现出小幅度下降。家长与教师亲师关系质量在收入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亲师关系质量并未因收入而存在差异。第三,验证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借助《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问卷》,分别在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范围选取2120名家长、1349名教师作为调研对象,采用纸质问卷收集数据。结果发现,家长信任倾向、家长信息对称水平、相似水平与亲师关系质量的相关性达到中等程度正相关,家长对教师效能感知、家长共情能力与亲师关系质量的相关性达到高度正相关,且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家长信任倾向、家长对教师效能感知、信息对称、相似性以及家长共情能力是问题解决方式与口碑效应的正向预测因子。当在影响因素与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口碑效应关系中,加入家长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后,家长关系质量未对家长对教师效能感知、家长共情能力与问题解决方式产生中介效应,对家长信任倾向、相似性与信息对称产生显着的中介效应,家长信任倾向、相似性与信息对称通过家长关系质量对问题解决方式产生更显着的影响。家长信任倾向、家长对教师效能感知、相似性、信息对称与家长共情能力对口碑效应的间接效应值变大,并且均达到显着性水平。据此判断,家长亲师关系质量对影响因素与口碑效应关系的中介效应明显,影响因素通过家长关系质量将更加显着地影响口碑效应。教师信任倾向、相似性与亲师关系质量的相关性达到中等程度正相关,教师对家长效能感、信息对称水平、共情能力、工作成就感以及幼儿园组织氛围与亲师关系质量的相关性达到高度正相关,且均达到显着性水平。教师信任倾向、教师对家长效能感知、信息对称、相似性、教师共情能力、教师工作成就感、组织氛围是关系持续愿望与沟通效率的正向预测因子。当在影响因素与关系持续愿望以及沟通效率关系中加入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后,教师信任倾向、教师对家长效能感知、信息对称、相似性、教师共情能力、工作成就感以及幼儿园组织氛围对关系持续愿望与沟通效率的间接效应值变大,并且均达到显着性水平。据此判断,教师亲师关系质量对影响因素与关系持续愿望及沟通效率关系的中介效应明显,影响因素通过关系质量将更为显着地影响关系持续愿望与沟通效率。第四,优化与保障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基于实证调研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与保障亲师关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应树立双边性、公平性、动态性与增值性的关系理念,从营造和谐的幼儿园组织氛围、构建透明对称的信息共享机制、建构亲师关系冲突解决机制以及聚焦教师家园沟通能力发展入手优化与保障亲师关系质量。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亲师关系,借鉴关系质量这一视域,为科学评定有效亲师关系提供重要启示。运用混合研究范式,将建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相结合,发现并验证亲师关系质量模型,掌握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发展状态。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从发展理念与具体操作路径的角度提出亲师关系质量优化建议。

谢文坚[7](2020)在《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很普遍。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避免青春期出现角色混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融入社会的重要表现。初中生心理发展同时面临同一性危机矛盾,在现实中青少年对偶像崇拜演变为迷恋甚至丧失自我的程度,这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不利于初中生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恰当偶像观,使其不至于盲目崇拜。已有的研究对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不多,所以本研究考察当前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的关系。研究者选取云南省和广东省两个省份6所中学843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广泛被认可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蒋将,2010)、自我同一性量表(张日昇,2000)、偶像崇拜量表中文修订版(CAS-R)(彭文波,2010)进行调查,经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特点(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研究发现: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差异显着,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上,父母的拒绝和情感温暖出现显着性差异。在民族上,初中生的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出现显着性差异,汉族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在城乡上,父母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出现显着性差异。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得分都高。在不同地区上,父母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有显着性差异,欠发达地区得分高于发达地区。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父母的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上出现显着性差异。(2)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发现:初中生在六个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分布相差比较大。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同一性形成一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在性别上,在“过去的危机”上,男生和女生差异显着。在年级上,自我同一性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在“现在的自我投入”,初一年级高于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在“过去的危机”,初三年级高于初一年级;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初一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级。在民族和不同地区上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家庭经济状差异上,初中生的“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存在显着性差异。(3)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初中生大多数崇拜影视明星,虚拟人物占据第二。中学生大多被偶像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优秀品质排在第二。大部分父母对子女偶像崇拜现象不够关心。在初中生偶像崇拜程度类型上,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主要以娱乐社交为主,处于一个非理性水平状态。不同性别在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情感投射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女生在娱乐社交和情感投射中都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初中生偶像崇拜在完全认同和病理边缘上有着显着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各个维度都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在完全认同维度上,农村比城市高;家庭月总收入最低下的得分明显高于家庭总经济月收入最高组别。(2)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关系研究(1)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显着相关。父亲教养方式与偶像崇拜呈显着相关。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偶像崇拜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娱乐社交呈显着正相关。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总分没有显着相关。自我同一性的分维度和偶像崇拜的分维度存在显着相关关系。(2)回归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对娱乐社交,和病理边缘维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中介检验发现: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总分未能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但自我同一性中的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中的娱乐社交、病理边缘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母亲情感温暖和娱乐社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和病理边缘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宋红霞[8](2020)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临3+3选科,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的困惑。高中学校的使命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进入理想的大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优势,避免选科,选专业的盲目性。因此,高中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成熟度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动机作为影响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两个重要变量,开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增进对高中生职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索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动机对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现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数据指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普通高中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415名学生作为样本,选用信效度较高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了解了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探索了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为以后高中阶段教育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型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不均衡,48%的高中生处于低层次水平,其中主要集中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中间地位”且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在性别、年级、学科方面差异不明显。3.高中生成就动机处于中等偏上强度。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显着高于女性。高中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显着,高三显着高于高二高一。高中生成就动机的学科类型差异不明显。4.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中的趋向成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避免失败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高中生职业成熟度与成就动机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具体为趋向成功和总的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避免失败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5.成就动机在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学校职业规划课程提供数据参考,还从实证角度建议学校、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任务与挑战,拓宽学生的职业世界,为学生高考科目的选择、未来专业的选择,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9](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提出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雷娜[10](2020)在《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杰克·齐普斯(Jack·David·Zipes)是美国着名的童话学家、童话翻译家,被称为美国童话研究的领军人物。他长期致力于童话研究,形成了富于时代意识且全面深入的童话理论体系,在国际童话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童话理论体系主要由童话文类、童话电影、童话讲述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回应了本体研究、改写和转化、实践研究三大问题,形成了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的完整理论体系。他建构了系统而宏大的童话前沿理论,是当今西方童话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在阅读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齐普斯童话理论体系进行阐释。全文包括三个部分,以绪论开篇,正文含五个章节,以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在第一章中,回顾了齐普斯生平和童话研究历程,探讨了詹姆逊、布洛赫、阿多诺等人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齐普斯童话研究的影响。梳理和分析了齐普斯童话理论构建中的核心术语和理论概念。指出了齐普斯童话理论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特点,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齐普斯童话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第二章剖析齐普斯的童话观。从西方童话观念史的视角,介绍了齐普斯的童话认识论。重点讨论齐普斯对童话两大历史阶段的划分:口头民间故事阶段和文学童话阶段。齐普斯借助广义的信息模因和关联理论,论证了口头民间故事阶段和文学童话阶段的内在紧密联系,试图揭示西方童话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规律。基于对童话发展阶段的认识,齐普斯研究了西方童话观念史,确立了他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视角的童话研究范式,即包括对“童话”名称的分析、类型的界定、童话本质的探讨,以及对童话分析策略的区分。基于社会历史视角的童话研究范式,是齐普斯童话理论研究的特色和基础。第三章研究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文化表达。重点探讨齐普期童话研究中的两大命题:魔咒和乌托邦。齐普斯童话理论重视对童话的意义呈现,强调其意义后面的文化表达问题,以此来阐释童话的文化功能。他认为,魔咒关乎权力的文化表达,童话对魔法、魔咒等神秘力量的想象反映了真相,进而表达愿望和期待;而童话的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在个人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上对未来希望的追求。齐普斯关于童话魔咒和乌托邦文化表达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童话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出童话的社会历史发展本质。对魔咒和乌托邦的文化研究是齐普斯研究童话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维度。第四章研究童话的改写与转化,探讨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方法论。齐普斯对经典童话改写的论述,建立在童话发展观的基础上,着眼后现代发展史来讨论经典童话的改写与转化,不仅继续构建和书写了童话的发展史,而且挖掘了童话的时代表现形式。齐普斯认为,就童话本身的解放性潜能和文化工业的时代需求而论,童话改写和转化是童话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由此他提出了童话改写的两种基本类型:保守型和颠覆型,而且从媒介形式上展现了口头、书面、影视绘画等多媒介的童话改写脉络。齐普斯对改写形式的概念、原则、表现形式、改写方法、改写意义的研究,正是齐普斯童话改写理论的要义。齐普斯倡导主动利用童话的发展规律,积极寻求童话发展演变的新形式,从而延续童话的生命,为童话的后现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方法。第五章研究童话讲述的创造性实践,主要探讨齐普斯童话理论的社会实践。重点梳理了齐普斯所倡导的创造性故事讲述实践的大致框架,细致研究齐普斯童话讲述实践中的讲述者、讲述方式、讲述题材、讲述对象。齐普斯非常重视童话口头讲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积极参与童话创造性讲述的实践活动,他认为,真正的童话讲述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讲述能够提高人们对生命的感知和自我意识,是人生智慧和经验的交流,童话讲述的口头实践对童话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童话口头讲述的理论与实践,是齐普斯童话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回顾和总结。通过对齐普斯童话理论的系统梳理与研究,证明其理论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因而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并具有包容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色。最后,联系中国童话的研究现状,分析该理论体系对中国童话理论研究及实践的价值;指出以及齐普斯童话理论的中国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愿望与成功之间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愿望与成功之间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自由意志研究的出发点:自由意志危机
    第二节 对话、融合的必要性
    第三节 选题目的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已有解读及其心灵哲学进路
    第一节 伦理学视角的解读
    第二节 政治哲学视角的解读
    第三节 心灵哲学视角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第二章 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危机及其消解
    第一节 “自由意志”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自由意志危机的开端
        一、迟半秒实验
        二、有意识的决定的作用
        三、有意识的否决作用有在前的无意识的来源吗?
    第三节 魏格纳的自由意志副现象论
        一、有意识的意志:经验和因果力
        二、“有意识的意志”的位置和时间
        三、显明因果关系理论:幻觉的来历
    第四节 自由意志怀疑论和硬决定论
        一、斯特劳森的怀疑论
        二、硬不相容论
    第五节 第一人称视角解构与自由意志高阶性功能的存在地位
第三章 自由意志的本质与作为模块的自由意志
    第一节 二元论和等同论物理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
    第二节 自然的自主性
        一、出发点:自由意志的定义和构成
        二、最低限度的神经哲学
        三、自然自主性
    第三节 自主体复杂的自适应动力系统
        一、突现
        二、复杂动力系统的因果机制:“限制”的下向因果关系
    第四节 “标准化”的自由意志
        一、标准和标准化的因果关系
        二、标准化因果关系中的自由意志
        三、自由意志的三阶段神经元模型
    第五节 自我界限的实证标准
        一、自我与自主体
        二、视角转换下的自我
        三、四个实证研究
        四、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第六节 作为随附—多功能模块的自由意志
第四章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及其关系问题
    第一节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第二节 层序性愿望的相容论
        一、层序性的愿望:“源头上的”自由意志
        二、自由意志:对“发起者”条件的规避
    第三节 理由和理由回应的相容解释
        一、沃尔夫的理由观点
        二、理由与理由回应的相容解释
    第四节 行动倾向的相容解释
第五章 自由意志的非标准观点
    第一节 相容性问题的多元化破解
        一、“宿命”的相容论解释——自由意志的因果必然性构成
        二、费舍尔的半相容论
        三、自由意志“生活希望”的构成要素——一种软决定论
    第二节 自由意志的语境主义
        一、语境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二元的相容性立场
    第三节 自由意志的修正主义
        一、修正主义及其特点
        二、规定性挑战
        三、诊断性挑战
        四、动机挑战
        五、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修正主义?
第六章 自由意志与实践能动作用探原
    第一节 心理事件的能动解释
        一、中心解释
        二、思虑性的非决定论解释
    第二节 自主体的能动因果作用
        一、不可还原的实体因果关系
        二、自主体
        三、理由解释
    第三节 能动作用的现象学条件和内容
        一、能动现象学的满足条件
        二、能动性现象学的真值条件
        三、能动性现象学的内容
    第四节 意志的自主作用与实践能动性的根源、机制与过程
第七章 面向心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 关于西方心灵哲学、认知科学自由意志研究成果的辩证思考
    第二节 心灵哲学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重新解读
        一、自由意志的语词、概念内涵与外延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和存在地位
        三、自由意志的作用
    第三节 关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思考
        一、自由意志的语词、概念和内涵:有限度的类特性
        二、自由意志突现、随附唯物主义的产生和根源
        三、自由意志的模块本质和下向的实践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AORBCO模型中自然学习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略缩词的说明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从心理学研究人工智能的现状
        1.2.2 多Agent系统研究现状
        1.2.3 单Agent学习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唯识心理学与AORBCO模型
        2.1.1 唯识心理学在研究人工智能中的优越性
        2.1.2 基于唯识心理学的智能模型—AORBCO模型
    2.2 自然学习机制
        2.2.1 从不同角度讨论什么是学习
        2.2.2 自然学习机制的概念
    2.3 三种模型中的学习机制比较
        2.3.1 ACT-R模型的学习机制
        2.3.2 SOAR模型的学习机制
        2.3.3 ACT-R, SOAR和AORBCO模型的学习机制的总结和对比
    2.4 知识图谱与neo4j图数据库平台
        2.4.1 知识图谱与neo4j图数据库平台简介
        2.4.2 neo4j的py2neo操作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需求分析
    3.1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概述
    3.2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3.3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中的知识表示
        3.3.1 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3.2 知识的描述
        3.3.3 知识的建模
        3.3.4 知识的召回
    3.4 本章小结
4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设计
    4.1 基础权重Bi和艾宾浩斯遗忘定律
    4.2 关联权重S(i,j)和语义距离计算
    4.3 学习机制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实现与测试
    5.1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实现目的
    5.2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实现环境
    5.3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初始化
    5.4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实现关键代码
    5.5 AORBCO模型的自然学习机制的实现结果及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3)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Agent研究现状
        1.2.2 自我意识研究现状
        1.2.3 程序理解与程序生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于唯识学的人工智能(AI)理论
        2.1.1 自我意识理论
        2.1.2 唯识学与人工智能
    2.2 智能规划(AI Planning)理论
        2.2.1 规划描述语言
        2.2.2 规划方法
    2.3 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
        2.3.1 AORBCO模型
        2.3.2 AORBCO描述语言
    2.4 程序生成相关理论
        2.4.1 程序的组成
        2.4.2 程序生成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
    3.1 AORBCO模型与智能规划
    3.2 描述性知识与问题分解
        3.2.1 运行的进程实体——Ego(我)
        3.2.2 客体的组成与描述
        3.2.3 熟人的描述
        3.2.4 愿望的描述
        3.2.5 愿望的分解过程
    3.3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与组织
        3.3.1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
        3.3.2 过程性知识的层次
        3.3.3 过程性知识的组织
    3.4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及演化
        3.4.1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
        3.4.2 过程性知识的更新与演化
    3.5 AORBCO模型规划相关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AORBCO模型中的协商规划
    4.1 通信交互
        4.1.1 通信协议与通信语言
        4.1.2 协商规划
    4.2 通信协商规划
        4.2.2 Ego调用熟人的能力
        4.2.3 Ego发送愿望请求熟人规划的过程
    4.3 Ego筛选策略与信任机制
        4.3.1 筛选参数设计
        4.3.2 规划结构与参数计算
    4.4 协商规划相关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验证实验
    5.1 实验环境与配置
    5.2 方案及相关技术
        5.2.1 实验方案
        5.2.2 相关技术
    5.3 实验过程
        5.3.1 系统的类图设计
        5.3.2 规划过程设计与实现
        5.3.3 协商规划交互过程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4)家庭动机对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 ——基于行动识别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动机
        2.1.1 概念界定
        2.1.2 家庭动机的相关研究
    2.2 主观职业成功
        2.2.1 概念界定
        2.2.2 主观职业成功的维度划分
        2.2.3 主观职业成功的相关研究
    2.3 工作激情
        2.3.1 概念界定
        2.3.2 工作激情的维度划分
        2.3.3 工作激情的产生原因
        2.3.4 工作激情的影响研究
    2.4 时间压力与工作复杂性
        2.4.1 时间压力的相关研究
        2.4.2 工作复杂性的相关研究
    2.5 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假设
    3.1 概念模型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假设
        3.2.1 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
        3.2.2 家庭动机与工作激情的关系
        3.2.3 工作激情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以及工作激情的中介作用
        3.2.4 时间压力与工作复杂性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收集
        4.1.1 调研过程
        4.1.2 样本选取
    4.2 变量测量
        4.2.1 问卷发放
        4.2.2 测量量表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1 家庭动机量表
        5.2.2 工作激情量表
        5.2.3 主观职业成功量表
        5.2.4 时间压力量表
        5.2.5 工作复杂性量表
        5.2.6 内在动机量表
        5.2.7 外在动机量表
        5.2.8 区分效度检验
    5.3 研究假设检验
        5.3.1 家庭动机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
        5.3.2 家庭动机与工作激情的关系
        5.3.3 工作激情与主观职业成功的关系
        5.3.4 工作激情的中介效应
        5.3.5 时间压力和工作复杂性的调节效应
第六章 结果讨论
    6.1 实证结果讨论
        6.1.1 家庭动机对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
        6.1.2 家庭动机对工作激情的影响
        6.1.3 工作激情的中介作用
        6.1.4 时间压力和工作复杂性的调节作用
    6.2 理论启示
    6.3 现实启示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八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第一节 游戏
        一、游戏的本质
        二、游戏的特征
        三、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第三节 儿童哲学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亲师关系质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亲师间缺乏有效互信的合作关系
        (三)关系质量为建立有效亲师关系提供视域借鉴
    二、概念界定
        (一)亲师关系
        (二)关系质量
        (三)亲师关系质量
    三、文献综述
        (一)关系质量
        (二)亲师关系质量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式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模型建构研究
    第一节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模型的理论演绎
        一、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理论探源
        二、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意蕴探析
    第二节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模型的质性探寻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三、TCS模型阐释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结构及其量表编制
    第一节 家长亲师关系质量结构及其量表编制
        一、“家长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设计与编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家长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项目分析
        四、“家长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因素分析
        五、“家长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六、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教师亲师关系质量结构及其量表编制
        一、“教师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设计与编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教师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项目分析
        四、“教师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因素分析
        五、“教师亲师关系质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六、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教师亲师关系质量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设计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二节 家长亲师关系质量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设计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三节 教师与家长亲师关系质量状况比较
        一、亲师关系质量总体状况比较
        二、亲师关系质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亲师关系质量模型验证与分析
    第一节 教师亲师关系质量概念模型的提出
        一、教师亲师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
        二、教师亲师关系质量的结构维度
        三、教师亲师关系质量的影响结果
        四、教师亲师关系质量模型的提出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关系质量影响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方差分析
        一、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二、关系质量影响结果的方差分析
        三、教师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四、教师关系质量影响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节 相关结果分析
        一、影响因素与教师关系质量的相关结果分析
        二、影响结果与教师关系质量的相关结果讨论
        三、影响因素与教师关系质量的相关结果讨论
        四、影响结果与教师关系质量的相关结果讨论
    第七节 中介效应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二、各个变量的相关分析
        三、统计分析过程
        四、中介效应结果
    第八节 教师亲师关系质量中介效应结果讨论
        一、关系质量影响因素、关系质量、关系持续愿望的关系讨论
        二、关系质量在影响因素与关系持续愿望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长亲师关系质量模型验证与分析
    第一节 家长亲师关系质量模型的提出
        一、家长亲师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
        二、家长亲师关系质量的结构维度
        三、家长亲师关系质量的影响结果
        四、家长亲师关系质量模型的提出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一、数据收集
        二、样本概况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关系质量影响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方差分析
        一、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二、关系质量影响结果的方差分析
        三、家长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四、家长关系质量影响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节 相关分析
        一、影响因素与家长关系质量的相关分析
        二、家长关系质量与影响结果的相关分析
        三、影响因素与家长关系质量的相关结果讨论
        四、家长关系质量与影响结果的相关结果讨论
    第七节 中介效应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二、各个变量的相关分析
        三、统计分析过程
        四、中介效应结果
    第八节 家长亲师关系质量中介效应结果讨论
        一、关系质量影响因素、关系质量、问题解决方式的关系讨论
        二、关系质量在影响因素与问题解决方式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保障
    第一节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保障的理念澄清
        一、关系双边性
        二、关系公平性
        三、关系动态性
        四、关系增值性
    第二节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保障的优化路径
        一、营造和谐的幼儿园组织氛围
        二、构建透明对称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建构亲师关系冲突解决机制
        四、聚焦教师家园沟通能力发展
    第三节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保障的教育建议
        一、高度重视亲师关系质量保障
        二、优化多样化的亲师关系情境
        三、发挥“家园社”间的协同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回溯
    二、研究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访谈提纲
    附录2 :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调查问卷
后记

(7)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2.1.1 家庭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2.2 自我同一性的文献综述
        2.2.1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
        2.2.2 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2.3 偶像崇拜的文献综述
        2.3.1 偶像崇拜的理论研究
        2.3.2 偶像崇拜的实证研究
    2.4 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关系的文献综述
        2.4.1 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的文献综述
        2.4.2 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的文献综述
        2.4.3 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文献综述
        2.4.4 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相关关系研究
    2.5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与本研究的创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3.4.2 自我同一性量表
        3.4.3 偶像崇拜量表
    3.5 测试过程
    3.6 数据统计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研究
        4.1.1 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变量特点研究
    4.2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
        4.2.1 自我同一性的总体特点
        4.2.2 有关自我同一性的人口学变量特点研究
    4.3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研究
        4.3.1 偶像崇拜的总体特点
        4.3.2 有关偶像崇拜程度的人口变量特点研究
    4.4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偶像崇拜三者关系研究
        4.4.1 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4.4.2 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
        4.4.3 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的相关分析
        4.4.4 家庭教养方式对偶像崇拜的回归分析
        4.4.5 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相关分析
        4.4.6 自我同一性对偶像崇拜的回归分析
        4.4.7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偶像崇拜的中介作用检验
第5章 讨论
    5.1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讨论
    5.2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讨论
        5.2.1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总体的特点讨论
        5.2.2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人口学变量和其他变量上的特点讨论
    5.3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讨论
        5.3.1 初中生偶像崇拜总体的特点讨论
        5.3.2 初中生偶像崇拜在人口学和其他变量上的特点讨论
    5.4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偶像崇拜三者的关系讨论
        5.4.1 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及回归分析讨论
        5.4.2 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的相关及回归分析讨论
        5.4.3 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4.4 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病理边缘的部分中介作用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育建议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职业成熟度定义及相关理论
        2.1.1 职业成熟度的定义
        2.1.2 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理论
        2.1.3 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现状
    2.2 成就动机研究综述
        2.2.1 成就动机的概念
        2.2.2 成就动机的理论
    2.3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2.3.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
    2.4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2.4.1 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2.4.2 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2.4.3 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程序与数据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及人口学差异
        4.1.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
        4.1.2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人口学差异
    4.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水平及人口学差异
        4.2.1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水平
        4.2.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人口学差异
    4.3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水平地位及人口学差异
        4.3.1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总体情况
        4.3.2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人口学差异
    4.4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4.4.1 高中生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4.4.2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4.4.3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4.4.4 成就动机在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5 讨论
    5.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及在人口学差异
        5.1.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
        5.1.2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5.1.3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年级差异
        5.1.4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学科差异
    5.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水平及人口学差异
    5.3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水平地位及人口学差异
    5.4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1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5.4.2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动机的关系
        5.4.3 高中生成就动机和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4 高中生成就动机在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6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不足
    6.2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 童话的学术史
        (二) 童话的改写与转化
        (三) 童话的创造性讲述实践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齐普斯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童话研究历程
        一、齐普斯其人
        二、童话研究的阶段
        三、童话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理论渊源
        一、詹姆逊元评论概念和方法
        二、布洛赫的希望和乌托邦倾向
        三、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第三节 术语和概念的构建
        一、体制化
        二、转变(transformation)
        三、理念和方法
    小结
第二章 齐普斯的童话观
    第一节 欧洲童话观念史
        一、口头民间故事进入文学体系
        二、文学童话中的社会文明规范
    第二节 童话的内涵
        一、童话的名与实
        二、童话的本质
    第三节 童话的研究策略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变与不变的统一
    小结
第三章 童话的文化表达
    第一节 童话对魔咒的表达
        一、魔咒的来源
        二、魔咒的权力话语
        三、魔咒的打破
    第二节 童话对乌托邦的表达
        一、希望与乌托邦精神
        二、家园般的乌托邦精神
        三、童话与乌托邦的普遍性
        四、童话与乌托邦的批判性
    小结
第四章 童话的改写和转化
    第一节 童话改写的必然性
        一、童话存在解放性潜能
        二、文化工业背景下的时代需求
    第二节 童话改写与转化的多种形式
        一、书面文学形式的改写
        二、电影媒介形式的改写和转化
        三、其他媒介形式的改写
    第三节 童话改写中的协同机制
        一、关联机制
        二、创新机制
    小结
第五章 童话讲述的创造性实践
    第一节 创造性讲述的必然
    第二节 讲述者的角色
        一、指导性角色:示范层次的故事讲述者
        二、参与性角色:学习层次的故事讲述者
        三、创造性:故事讲述者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创造性讲述实践的多种方式
        一、讲述方式多样
        二、讲述题材多样
        三、讲述范围的多样性
    第四节 创造性讲述实践的意义
    小结
结语 齐普斯童话理论体系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愿望与成功之间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D]. 张尉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AORBCO模型中自然学习机制研究与实现[D]. 郭润泽.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D]. 冯雁星.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家庭动机对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 ——基于行动识别理论[D]. 蒋凤. 兰州大学, 2021(12)
  • [5]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6]幼儿园亲师关系质量研究[D]. 张晋. 西南大学, 2020(04)
  • [7]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D]. 谢文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D]. 宋红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10]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D]. 雷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欲望和成功有什么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