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发展

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筱,李东方,周明[1](2021)在《新形势下深化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集成电路是两岸科技创新发展和战略合作的重要产业。目前,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产品消费市场和制造中心,面临芯片自给不足,产业盈利能力与话语权不足问题;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有其不可比拟的技术领先优势。伴随国内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技术封锁管控和产业安全威胁,产业合作有助于大陆尽早实现关键产业的自主可控,也有利于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研判当前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现有的比较优势,分析两岸产业合作面临的动力与阻力,提出新形势下两岸集成电路产业深度合作的对策建议,实现两岸集成电路产业互利共赢。

张冠华[2](2021)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两岸融合发展形势与走向》文中提出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两岸关系紧张等因素叠加,已冲击两岸经济关系传统发展格局,两岸供应链出现局部重构,部分台商调整两岸及全球投资布局,两岸高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受到制约,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同时,大陆新经济快速发展、确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签署RCEP等,对增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创新驱动、改变大陆台商"飞地"式经营模式、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等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两岸经济关系中传统格局的重构、新发展格局的塑造,有助于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马士伟[3](2018)在《海峡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30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分工和产业转移进程不断推进,两岸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建立了产业上下游分工关系。两岸产业高度互补,互利双赢,增进了两岸民众的共同经济利益。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但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对传统全球价值链体系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两岸经济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两岸产业关系由原来的高度互补向局部领域竞争性不断增强的局面发展,对岛内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岛内舆论与政治力量炒作为“红色供应链”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两岸产业合作与竞争关系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及研究方法为基础,重新定义了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并对大陆市场和欧美市场的产业合作绩效进行了核算,以明确台湾在两岸产业合作中的获利情况。研究表明:大陆市场上,台湾在两岸产业合作中获利规模迅速增长,中间品和零组件获利占绝对优势地位;主要获利产业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机械产品制造业等制造业领域以及批发、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国际市场上,台湾经大陆间接向国际市场出口,其中欧美市场绩效约占4成左右,获利产业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集中程度高达5-6成。(2)在基于增加值核算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两岸产业在大陆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研究表明:大陆市场上,两岸产业替代关系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早期以台湾产业对大陆产业替代为主,后期以大陆产业对台湾产业替代为主;两岸替代性较强产业分布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基本金属、批发业等领域。国际市场上,两岸产业的替代关系和替代程度明显弱于大陆市场,但也保持着大陆产业对台湾产业替代的局面,替代产业更加集中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无论是大陆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大陆都是对台湾实现替代的主要力量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经济体之间出现了对台湾产业的联合替代效应。(3)对两岸产业竞合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经济方面,全球经济面临变局之下,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两岸在劳动力薪资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使得两岸产业互补性降低,竞争性不断增强。通过比较两岸的产业政策规划发现,两岸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重合度较高,两岸产业若各自独立发展,可能会由个别产业、局部环节的“点”状竞争演化为整个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进而可能对台湾产生“换链”冲击。(4)对两岸产业竞合的政经影响进行了研究。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会降低台湾在两岸经贸中的获利能力,影响两岸经贸交流利益在两岸之间的分配格局;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也会对台湾内部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对台湾制造业产生重要冲击,进而间接影响到服务业获利;对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进而对岛内经济社会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特别是对台湾传统优势领域的替代,会对岛内民众的产生心理冲击,有可能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对未来两岸产业合理分工布局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未来两岸产业合作应向两岸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在传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内,两岸应携手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增强两岸产业的竞争力;在大陆倡导的“一带一路”方面,两岸有机会建立产业高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体系。

叶烨[4](2017)在《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致力于立足海峡两岸,充分借助福建对台优势,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创新闽台两岸合作新机制,打造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对于身处经济结构转型重要期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来说,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为闽台高科技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内外部因素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影响,探讨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系统内部运行方式,针对性地创新协同合作模式和协同合作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近些年闽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和合作现状,发现闽台双方合作步入新阶段,带动了福建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但福建和台湾高科技产业差距仍较大,这种差距为双方互补合作提供了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双方往更高层次发展合作。因此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AHP)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孵化环境四个二级指标,以及16个三级指标,构建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耦合互补效应;并以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为序参量构建了福建自贸区视角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系统,分别从动力系统、耦合系统、外部环境控制系统、自组织运行系统出发,探讨其系统运行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以闽台高科技产业内部联系特征为落脚点,从福建自贸区视角提出适应当前内外部影响环境下的宏微观协同合作模式,致力于解决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层面出发,研究能够促进协同合作模式顺畅进行的协同机制,具体包括建立产官学研金协同管理机制、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协同对接机制、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机制以及政府简政放权机制。最后对未来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能够借助福建自贸区的平台以及福建战略地位的提升,提升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水平、建立经济共同发展理念、促进民间交流更加频繁。

饶妍[5](2016)在《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布局,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使经济增长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提升。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提高,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产值比重下降、新兴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在该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低碳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指导下,高科技产业成为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闽台技术领域的经贸交流得到了长足发展,文章采用理论研究、定量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在后ECFA时代的合作进行研究,讨论了闽台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态势和现有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闽台高科技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型模式和机制的构建建议。研究发现,目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后期合作空间较大。福建和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均进入创新期,其中福建尚处于创新期初期,台湾已进入创新期相对成熟阶段,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从1991年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辉煌、制约、恢复性增长、波动增长和平稳增长5个历史阶段;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的趋同性、要素禀赋的互补性和ECFA协议的签署分别构成了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政策基础、现实基础和制度基础:当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领域正在拓展、合作层次正在深化、合作平台日渐完善,合作现行模式主要有要素整合模式、地理式集群模式、聚合对接模式和产学研联合模式,但合作中依然存在着台湾当局政治势力阻挠、福建投资环境欠佳、台商在闽投资分布不均等主要制约因素,合作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ECFA签署的有利形势下,根据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具体情况,提出构建两地协同创新型深度合作模式和配套机制,包括资源创新整合模式、空间虚拟集群模式、产业链式对接模式和平潭示范区辐射模式,以及由要素整合机制、产业关联机制、区域协调机制和约束保障机制四位一体的系统网络机制。

盛九元[6](2014)在《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的两岸产业合作现状及走势》文中研究说明两岸经济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尽管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两岸缺乏机制化的合作基础,但基于市场、要素禀赋和优势互补的需求,两岸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区域范围合作模式,这在长三角区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岸产业合作形成动因、格局与形态的分析,指出在区域经济整合加快及两岸签署ECFA的新形势下,可通过点对点的区域合作试点有效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盛九元[7](2012)在《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投资特征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长三角的驱动力在于取得比较利益、实现要素的互补与确立区位发展优势。在投资过程中,台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当地的资源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并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群落,带动了当地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从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台商投资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进一步强化两岸企业合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两岸产

戴淑庚,林捷泉[8](2012)在《后ECFA时期台湾与大陆台资集中区的高科技产业整合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两岸尤其是大陆台资集中区与台湾之间的高科技产业整合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高科技产品贸易体系由原有的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重,产业链分工亦相应地由垂直分工为主向混合分工转变,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亦由下游向上游转移。然而,两岸高科技产业整合缺乏良好的制度化平台,产业整合层次较低,高科技产业服务网络尚不完善等问题对台资集中区与台湾的高科技产业整合的推进形

李非,张路阳[9](2012)在《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与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以来,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衍生了合作机制创新的诉求。笔者通过对现今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的观察,对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的内容、构成与运行方式进行总结,并提出两岸高科技产业可能达成的合作新机制。

盛九元[10](2011)在《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特征。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构起制度性的一体化,以进一步完善在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关系。这一趋势也明显地体现在两岸经济合作之中,形成现阶段两岸以产业合作为基础的经济互动格局。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市场机制与大陆单方面市场开放因素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以“民间、单向、间接”的方式,突破台湾的相关政策限制,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从原先的分散、零星状态发展到密切、热络、密不可分的经济互动,进而迫使台湾方面必须正视两岸经贸交流交往的现实及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以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应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情势,从而使两岸之间形成了基于“一个中国”框架下、市场开放基础上、密切互动的经济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岸互蒙其利,功能性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形态也逐步形成,并向制度性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岸20多年经贸互动的实践证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可逆转,但在这一进程中仍需要克服诸多的挑战与障碍,才能使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得以更有效的推进。文章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对于两岸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部分提出了从经济一体化角度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引出了论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以WTO为背景,为研究的推展构建起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以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两岸产业合作对一体化的影响及签署ECFA后的一体化走向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两岸完全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组织形式;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在总结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具体包括:在对两岸经济合作进行适当定位的基础上,以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并全面审视两岸经济合作在不同时期调整与变化,从而将实现两岸一体化路径的选择与两岸经济合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之中,文章所做的一些研究与探讨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今后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以使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深化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二、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与比较优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与生产模式
    (二)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对优势: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
    (三)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对优势:晶圆代工与技术优势
    (四)两岸专业分工下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1、芯片设计业。
        2、晶圆代工业。
        3、封装测试业。
三、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趋势分析
    (一)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的合作动力
        1、海峡两岸比较优势带来双方合作空间。
        2、两岸集成电路产业依存度极高。
        3、大陆鼓励台商赴大陆投资集成电路产业。
    (二)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的合作阻力
        1、台湾当局政策的强力阻挠。
        2、中美贸易关系进入对抗时期。
        3、大陆地区内部因素变化。
    (三)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
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深化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的合作方式
        1、以贸易为主的专业分工合作。
        2、以投资为主的台资赴陆投资。
    (二)新时期两岸集成电路产业深化合作的政策建议
        1、创新两岸产业合作发展方式,提升两岸产业合作空间。
        2、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打造两岸共同要素市场。
        3、构建两岸产业合作园区,发挥两岸产业集聚效应。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两岸融合发展形势与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岸经济关系传统发展格局面临空前冲击
    1. 两岸供应链出现局部重构
    2. 台商投资回流岛内,部分台商调整全球投资布局
    3. 美国打压中国大陆高科技产业冲击两岸产业合作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两岸融合发展新动能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2. 创新驱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3. 两岸经济难以“脱钩”
三、两岸融合发展步入加速期

(3)海峡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测算方法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投入产出法与投入产出表
    三、增加值出口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产业替代率的核算
    五、数据来源
第四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大陆市场
    第一节 大陆市场吸收的各经济体的增加值
    第二节 大陆市场的两岸产业合作关系
    第三节 大陆市场的两岸产业竞争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欧美市场
    第一节 欧美市场的两岸产业合作关系
    第二节 欧美市场的两岸产业竞争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影响两岸产业竞合的经济因素
    第二节 影响两岸产业竞合的产业政策因素
第七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及产业融合发展前景
    第一节 两岸产业竞合的政经影响
    第二节 推动两岸产业竞合向产业融合转换
    第三节 两岸产业融合的前景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创新和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科技产业涵义的综述
    2.2 关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综述
    2.3 关于福建自贸区建设的研究综述
    2.4 关于福建自贸区对台合作的研究综述
    2.5 关于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
    2.6 关于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
    2.7 文献评述
第3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
    3.1 问题的提出
    3.2 福建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
        3.2.1 产业规模稳步扩张
        3.2.2 高科技产业地区分布不均衡
        3.2.3 高科技产业对经济促进作用增强
        3.2.4 产业形成一定的集聚特征
    3.3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
        3.3.1 R&D资金投入强度大
        3.3.2 高科技产业发展体系较为成熟
        3.3.3 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3.3.4 出口依存度较高
    3.4 闽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3.4.1 产业规模比较
        3.4.2 产业投入比较
        3.4.3 产业结构比较
        3.4.4 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比较
    3.5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
        3.5.1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5.2 产业合作出现集聚效应
        3.5.3 行业协会和机构推动技术交流
        3.5.4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效果初现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采用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4.2.1 层次分析法介绍
        4.2.2 层次分析法对竞争力研究的指导意义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选择依据
        4.3.2 各级指标及解释
    4.4 对AHP方法各级指标权重的分配计算
        4.4.1 建立树状层次结构模型
        4.4.2 权重计算方法及过程
        4.4.3 权重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4.5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4.5.1 数据来源
        4.5.2 数据处理
    4.6 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6.1 从整体分析
        4.6.2 从二级指标分析
        4.6.3 结论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运行体系
    5.1 问题的提出
    5.2 协同理论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指导意义
        5.2.1 协同理论的内涵
        5.2.2 指导意义
    5.3 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系统
        5.3.1 动力系统
        5.3.2 耦合系统
        5.3.3 外部环境控制系统
        5.3.4 自组织运行系统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福建自贸区视角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模式
    6.1 问题的提出
    6.2 当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
        6.2.1 代工合作模式
        6.2.2 产业链整合模式
        6.2.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6.2.4 校企合作模式
    6.3 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6.3.1 高科技企业合作关系不对等
        6.3.2 缺乏战略合作意识
        6.3.3 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6.3.4 科技金融服务缺乏质量
    6.4 模式制定依据
        6.4.1 区域产业内部联系特征
        6.4.2 借助福建自贸区建立的机遇
        6.4.3 解决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6.5 宏观合作模式
        6.5.1 战略合作模式
        6.5.2 区位对接合作模式
        6.5.3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模式
        6.5.4 研究成果与产业化结合互补模式
    6.6 微观合作模式
        6.6.1 共享协作发展模式
        6.6.2 PPP招商模式
        6.6.3 高新技术园区对接合作模式
        6.6.4 水平——垂直混合式分工合作模式
        6.6.5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6.7 本章总结
第7章 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
    7.1 建立产官学研金协同管理机制
    7.2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协同对接机制
        7.2.1 产业对接机制
        7.2.2 人才交流机制
        7.2.3 港口合作机制
    7.3 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7.4 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机制
        7.4.1 做好高新技术园区战略规划和调整
        7.4.2 加快高新技术园区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
        7.4.3 成立高新技术园区顾问委员会
    7.5 金融服务创新机制
    7.6 政府简政放权机制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研究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分工合作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第二节 协同创新理论
        一、协同理论
        二、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态势分析
    第一节 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合作历史
        一、福建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三、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历史
    第二节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
        一、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领域
        二、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层次
        三、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平台
        四、闽台高科技产业现行合作模式
第三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第—节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基础
        一、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政策基础——发展规划的趋同性
        二、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实基础——要素禀赋的互补性
        三、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制度基础——ECFA协议的签署
    第二节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福建投资环境欠佳
        二、台湾当局政治势力阻挠
        三、台商在闽投资分布不均
第四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深度合作的模式探析
    第一节 资源创新整合模式
    第二节 空间虚拟集群模式
    第三节 产业链式对接模式
    第四节 平潭示范区辐射模式
第五章 实现闽台高科技产业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要素整合机制
    第二节 产业关联机制
    第三节 区域协调机制
    第四节 约束保障机制
第六章 促进闽台高科技产业深度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福建地区需加强软硬件设施配套
    第二节 台湾需进一步正视ECFA并放宽合作政策
    第三节 构建闽台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新载体
    第四节 完善闽台高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的两岸产业合作现状及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动因分析:共同应对竞争的合作
二、两岸区域合作的政策及路径选择:政策协调、共同治理与试点合作
    1.区域合作的政策选择:协调与治理
    2.两岸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试点合作
三、两岸区域经济合作探索:进展与局限———以长三角高科技产业合作为例
    1.两岸高科技产业区域合作的背景
    2.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与区域结构
    3.合作的特点与局限性
        (1)以优势互补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形态
        (2)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形态
        (3)以出口导向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形态
        (4)以垂直分工为主的产业合作形态

(7)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投资特征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形态与特点
    (一) 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投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二) 长三角地区两岸高科技产业是区域产业分工的延伸与拓展
    (三) 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以生产要素优势互补为核心的产业布局
    (四) 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形态
    (五) 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以出口导向产业为核心
    (六) 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以垂直分工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企业发展与产业合作趋势

(8)后ECFA时期台湾与大陆台资集中区的高科技产业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岸高科技产业的优势
二、台湾与大陆台资集中区高科技产业整合的现状
    (一)贸易体系表现为高度垂直分工与高度水平分工并存
    (二)高科技产业投资显示出明显的“单向”性
    (三)台商对四大地区的高科技产业投资由下游向上游转变
    (四)产业链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向混合分工转变
三、台湾与大陆台资集中区高科技产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岸高科技产业整合缺乏良好的制度化平台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整合层次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高科技产业整合的机构服务网络尚不完善
四、后ECFA时期台湾与大陆台资集中区高科技产业整合的对策
    (一)积极推动两岸高科技产业整合相关平台的搭建
    (二)各台资集中区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有侧重地与台湾进行产业整合
    (三)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优化研发环境
    (四)促进两岸科技人才交流互补
    (五)加速高科技产业配套机构服务网络建设

(9)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与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当前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
    (一) 高科技产业成为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重点
    (二) 高科技产品成为两岸贸易的主导
    (三) 两岸高科技产业投资与贸易逐步迈向正常化
    (四) 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问题
        1.两岸高科技产业投资与贸易不对等、不平衡
        2.缺乏全面正常的合作机制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评析
四、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的创新
    (一) 建立完善的两岸高科技产业协商机制
    (二) 推动两岸资源要素流动机制正常化
    (三) 建立两岸高科技产业利益协调机制
    (四) 建立两岸高科技产业投资与贸易的争端解决机制

(10)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两岸及海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WTO 的规则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一、台湾的单独关税区地位
        二、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双层结构
        三、关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类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三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其它理论
        一、产业分工与转移理论
        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三、要素流动与结构调整的理论
        四、微笑曲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东亚合作:两岸经济合作的周边环境
    第一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传导机制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走向
    第二节、东亚地区产业结构比较与合作趋势
        一、总体趋势与分析架构
        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比较
        三、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节、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二、中国大陆区域发展战略与两岸经济合作
        三、东亚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与两岸合作契机
    第四节、东亚经济区域合作格局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台湾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考虑及面临的困境
        二、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
    第一节、两岸经济合作概述
    第二节、两岸经济合作的形成机制
        一、两岸经贸往来的进程与阶段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两岸经济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岸经贸互动的特征与内涵
        二、两岸经济互动的量化分析
    第四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效应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静态效应分析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与一体化趋势
    第一节、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形成机制
        二、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
        三、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
    第二节、台商投资长三角及其动因分析
        一、台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与发展
        二、台商在长三角投资结构的演化
        三、台商在长三角投资集聚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两岸高科技产业关联度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特征
        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以长三角为例
    第四节、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模式比较
        一、台资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形态的调整
        二、台商高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及对长三角投资的影响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合作
    第五节、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及两岸产业互动
        一、长三角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长三角地区台商投资趋势分析
        三、长三角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从 ECFA 到制度性一体化——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与前瞻
    第一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一、两岸一体化的发展及面临的障碍
        二、ECFA:两岸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突破
    第二节、ECFA 与两岸经济合作
        一、ECFA 的形成与发展
        二、ECFA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效果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ECFA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ECFA 对台湾经济的直接效应分析
        二、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的制约
        三、ECFA 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从功能性一体化到制度性一体化
        一、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两岸经济一体化延伸的路径选择
        三、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深化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与发展趋势[J]. 朱筱,李东方,周明. 台湾研究, 2021(05)
  •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两岸融合发展形势与走向[J]. 张冠华. 亚太经济, 2021(02)
  • [3]海峡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研究[D]. 马士伟. 厦门大学, 2018(07)
  • [4]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D]. 叶烨. 集美大学, 2017(01)
  • [5]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 饶妍.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6]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的两岸产业合作现状及走势[J]. 盛九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7]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产业投资特征与发展趋势[J]. 盛九元. 台湾研究, 2012(05)
  • [8]后ECFA时期台湾与大陆台资集中区的高科技产业整合研究[J]. 戴淑庚,林捷泉. 台湾研究, 2012(01)
  • [9]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与机制创新研究[J]. 李非,张路阳. 亚太经济, 2012(01)
  • [10]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D]. 盛九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标签:;  ;  ;  ;  ;  

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