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电子学习失败

最常见的电子学习失败

一、最常见的e化失败的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牛天宝[1](2020)在《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刑法在近年的修订过程中呈现逐渐犯罪化的趋势,犯罪圈不断扩大,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力度趋强。学界对刑法犯罪化趋势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之下讨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近年来由于跟踪纠缠行为未得到有效规制所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所闻,却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刑事立法犯罪化应当保持必要的谦抑,但是谦抑并非全盘非犯罪化,在世界各地将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已渐成趋势,跟踪纠缠行为危害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我们应立足于现实考虑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问题。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归纳梳理国内外关于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方法,进而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创新和研究限制之处。第一章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概述。虽然我国大陆地区对于跟踪纠缠行为的研究不足,但是域外对于跟踪纠缠行为的研究相对较为充分,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犯罪化的立法目标。在列举、比较国内外关于跟踪纠缠行为的内涵界定以后,首先总结本文研究对象跟踪纠缠行为的内涵界定及其特征。行为人多次持续反复跟踪、尾随、纠缠、骚扰被害人,足以使被害人陷入恐惧不安的状态,严重影响被害人日常生活的,即应视为本文所界定的跟踪纠缠行为。其次,参考域外的分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跟踪纠缠行为分为跟踪接近型、通讯骚扰型、远程监控型、网络跟踪型和其他类型。最后,回顾国内外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立法过程,观察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刑事立法经验与教训,希望我们可以基于理性思考做出刑事立法的决定,而不再以残酷的惨案作为推动立法的导火索。第二章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正当性根据。首先,回顾既有的犯罪化正当性根据,何种行为应当纳入犯罪化的范畴,其最终的落脚点应在于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犯罪化正当性根据的两大核心要素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和法益侵害。其次,通过国外实证调查数据和国内裁判文书分析,阐明跟踪纠缠行为普遍多发,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进而从心理、人身安全、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对被害人的具体危害,如精神创伤、社会功能减损以及经济方面的损失等。如果跟踪纠缠行为不能被及时制止,还可能危害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和行动自由。最后,法益保护原则应适应社会发展,法益的概念也呈现精神化趋势,法益范围正由传统的物质法益不断向新兴的精神法益扩展。跟踪纠缠行为侵害的法益具有双重性,打破被害人身心自洽的安宁状态,导致被害人陷入毫无安全感的恐惧不安之中,既侵害了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权、人身自由和财产权益等传统物质性法益,同时也侵害了被害人的隐私权、生活安宁权与个人安全感等新兴精神性法益。因此,将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具有理论正当性。第三章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现实必要性。对于跟踪纠缠行为的规制,被害人可以根据民事法律规范要求行为人赔偿,但是往往因无法履行举证责任而很少得到法院支持;对于恐吓、骚扰等部分跟踪纠缠行为,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较少难以抑制跟踪纠缠行为的再次发生;而纳入刑法规制的部分跟踪纠缠行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即使定罪处刑也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往往是被害人的生命、身体健康或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此外,被害人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可以“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但是适用对象仅仅限于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对于其他人员则无法适用。不管是单一法律规范还是刑事法律规范与非刑事法律规范组合,均难以胜任有效规制跟踪纠缠行为的任务。因此,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具有现实必要性。第四章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建议。首先明确相当一部分跟踪纠缠行为系表面上看似不会给被害人造成实际危害的日常生活行为,关于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刑事立法建议应当更加慎重,应合理划定跟踪纠缠行为的犯罪圈并匹配恰当的刑罚。其次,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模式,制定专门法律规范规制跟踪纠缠行为是较为理想的模式。但是,考虑国内犯罪化的典型模式,制定专门规范规制跟踪纠缠行为存在障碍。本着刑事立法便宜与实用的原则,建议根据危害的大小将跟踪纠缠行为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分别规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减少刑事立法模式的选择给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带来的阻力。最后,参考域外立法例和我国大陆地区跟踪纠缠行为类型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刑法条文设置为:无正当理由跟踪纠缠他人,经责令停止而继续多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足以严重影响被害人日常生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1.跟踪、尾随、贴靠他人,掌握被害人的行动轨迹;2.在他人住处、工作单位、学校等经常出入地监视或安装监视设备;3.在他人的车辆、手机或电脑等个人物品上安装监控设备;4.违背他人意愿拨打被害人电话、发送短信、寄送物品等;5.在社交媒体等公开他人的隐私要求他人做无义务之事;6.其他足以危害他人日常生活的跟踪纠缠行为。最后为本文的结语部分。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属于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轻微犯罪,虽没有故意伤害等传统犯罪的后果易于显现,但是长久的跟踪纠缠行为却不断侵蚀被害人的身心健康,也侵蚀着被害人的生活安宁,甚至是威胁到被害人的意思决定自由与行动自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轻微犯罪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日积月累,将严重损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严重侵害被害人的生活安宁,易于使得被害人对法律丧失信任感,迟早会危害社会治理这一堤坝,进一步蚕食社会发展的空间。

魏志宇[2](2017)在《《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文中研究说明

朱美娣[3](2017)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文中研究说明二战结束之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加引发美国对共产主义在远东扩展的忧虑。在“多米诺效应”理论影响下,美国开始重新审视紧邻新中国并且在越南北部己经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越南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战略意义,从而将越南视为亚洲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试图将南越建构成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展的前沿阵地。在1954年至1973年美越“巴黎和平协定”签署的近20年里,美国政府在越南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越南文化、美国文化在美对越心理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对越南文化的理论认知,还是心理战产品利用越南文化的具体实践,美方都给予了极大重视。本论文基于国内外前辈时贤的研究,充分利用最近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对1954-1972年间美国在越南的心理战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系统探究。第一章考察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历程与其文化因素的运用。美国的心理战从独立战争起步,历经美西战争、一战、二战,至冷战早期(1946-1954),不断发展、成熟。它从最初无意识、无组织的实施,到心理战意识逐渐明确、机构初具规模,再到心理战理论认识进一步提升、建立常规指挥机构、培训专门从业人员,理论与配置都逐渐完备。在这个漫长的心理战演进过程中,文化因素逐渐为美方所重视。无论是宣传册、演讲稿、漫画、电影、广播等外在符号的运用,还是鬼神崇拜等内在价值观念的挖掘,都有了较为深入、熟练地运用。特别是将心理战攻势与娱乐文化巧妙结合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心理战“润物细无声”的特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第二章探讨美国介入越南事务及其心理战开展的历史进程与动因,并对美对越心理战中越南文化的利用进行总体概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使美国十分担忧其远东利益受损。在“多米诺效应”理论指导下,美国开始重视越南反共、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继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决定在越南开展心理战以达到其政治目的。自1954年开始,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历届政府都在越南实施了广泛的心理战,参与心理战的机构包括美国新闻署、中央情报局、美国军方、美驻越大使馆、越南信息部、越南总政治战部等,且它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机制。美国十分注重利用越南文化来开展心理战,根据越南文化特点,美方运用越南的语言、文学艺术、民族文化等文化样式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战。第三章探究美国心理战对越南儒学思想的利用。越南儒学深受中国儒学影响,虽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但具有浓重的越南本土色彩,可以说是越南化的儒学。越南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家庭伦理思想。它以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及传承家族美德为三个重要维度,从而构成越南人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美方心理战产品多以翘首期盼的母亲、柔弱孤独的妻儿形象来极力宣扬男性缺席所造成的家庭、人生悲剧,希望激起男性越共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回归家庭,归顺南越的“正义”政府。此外,还以陈兴道、黎利、阮廌这些越南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来唤起越南民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呼吁越南人反抗越共“奴役”,保卫国家与民族。另外,美方还借用孟子“制其恒产”主张及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成功范例积极支持南越政府开展“土地改革”以实现儒家“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使越南农民大力支持南越政府。第四章是对美国在心理战中利用越南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探究。根据越南民间占星术流行的特点,兰斯代尔在1955年开展了“历书计划”,美方心理战机构也到处散播“程状元预言”,引诱民众南下,逃离北越专制统治。除此之外,还利用越南人丧葬、禁忌方面的传统习俗,实施“游荡的鬼魂”计划和“死亡牌黑桃A”计划。前者重在强调潜入南越的越共“客死他乡”及死后随意埋在“无名的墓地”导致鬼魂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所带来的恐惧感、羞耻感,促使他们早日投降;后者意在通过散发“黑桃A”于被杀越共尸体及越共出没之处来制造死亡恐惧,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第五章以春节和雄王节为例探讨美国在心理战中对越南节日文化的利用。美国利用越南春节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发起“春节运动”来唤起越共和北越士兵的思乡、恋家之情以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且在呼吁越共高层归正的“大团结运动”中借用越南人的“雄王”崇拜来唤醒越南人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南越政府反对北越、统一全国。第六章则探讨美国在对越心理战中对美国文化的运用。为了消解越南人视美国为“入侵者”、“殖民者”的观念,美方一再通过强调自身“和平使者”、“救世主”的使命来建构自己的“越南友邦”形象。他们通过“自由之路行动”来宣扬美国救世主的“慈善”及南越是“自由乐土”的观念;通过渲染南越在美国帮助下逐渐思想自由、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来彰显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发展的理念;通过培养越南民众公民意识、推动南越制定宪法及举行民主选举来推扬资本主义“优越的”民主政治体制。除此之外,美方还以展现自己军事实力的强大、物质的富裕、文明的发达来使越南人相信美越联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追随美国,反对共产主义,就会享受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为此,美国不遗余力资助南越发展医疗、改善卫生条件,发展农业、畜牧业,改革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努力改善越南的民生来赢得越南民众的好感。第七章综合分析美国在越南运用文化开展心理战的效果。虽然心理战的精确效果难以衡量,但是从心理战的主要对象:“敌人”(主要是越共和北越士兵)、非“敌人”(主要是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来看,这些心理战既有成效显着之处,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美国在越心理战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越文化传统的差异、具体实施中诸如专业人员不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心理战机构互相的不协调、越共的反美心理战的开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效果的发挥。总之,美国在越心理战对文化的利用为心理战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及教训。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对越南文化的认真研究为心理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尽量融进更多的越南民族文化元素,增强了亲和力、感染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方自身固有的文化优越感、南越政府的腐败、美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冲突与抵制,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心理战的威力。只有从理论到实践,都切实融合无间,文化才会成为心理战的杀手锏而不是绊脚石。

赵卓然[4](2016)在《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12世纪是欧洲变革的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学、罗马法、经院哲学、高等教育和建筑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1115/1120-1180)是这一时期英格兰着名的知识分子,见证了12世纪欧洲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他在法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七艺(Liberal Arts)和神学,古典知识丰富,属于沙特尔学者的一份子,代表了西方学术和中世纪人文主义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1148年,约翰在学业结束后先进入教皇教廷,紧接着进入坎特伯雷教廷,并且与王室宫廷联系紧密。他辅助大主教西奥博尔德的教廷工作,前期经常出往罗马,后期作为秘书,与各教区书信联系颇多。在此期间约翰通过学习和更多的实践活动,掌握了渊博的法律知识,为之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托马斯·贝克特是约翰的密友,在其任大法官时,做了一些有损教会利益的工作,约翰对其不满。贝克特任大主教后,却竭力维护教会自由,因此与亨利二世产生争论,在这一争论过程中,约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与埃克塞特和坎特伯雷教区书信来往频繁,能够及时传递大主教的信息,争取教区教士支持大主教。在贝克特被谋杀后,又积极推动其封圣,出任沙特尔丰教后,仍继续宣传大主教的圣迹。约翰着述颇丰,包括《恩特替卡斯》、《论政府原理》、《逻辑论》、《教皇史》以及关于安瑟伦和贝克特的传记,还留有大约325封书信。本文在12世纪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约翰着作和经历的分析,总结其政治思想。约翰的人性论建立在基督教原罪说的基础上,认为身体和灵魂的和谐受到无知、贪婪和欲望等的破坏,这就需要道德伦理的帮助和上帝的恩典,在自然法则框架内,由理性指引的自由意志引领人们寻求至善、适度德性和幸福,过哲学式生活。约翰期望朝臣能够遵循这种哲学家的生活,但12世纪宫廷并不是这样。约翰对此进行了批判,主要批判了朝臣的狩猎、赌博、音乐、戏剧和魔法等不适度的活动,以及对他们贪婪和奉承谄媚的讽刺。约翰在汲取古典经典的基础上展示了自己理想中的国家——有机体论。他将社会各阶层比作身体的各部位,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责:教会教士为灵魂,君主是头部,议会为心脏部分,法官和地方行政长官是眼、耳和舌头,财政管理者是肠胃,公职人员和军队是双手,农夫和手工业者是双足。通过约翰对灵魂和头部的描述,本文从中探究他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看法。在《圣经》、圣伯纳德理论以及教会法学家的影响下,约翰形成自己的“双剑论”,即君主的权力权威是通过教会从上帝那里得到,但约翰没有明确阐述精神权力在哪些领域高于世俗权力,与此同时,他看到教会势力的下降,在实际生活中会对世俗权力妥协。他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看法是适度的,提倡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其他各阶层要为整个有机体健康履行各自的义务,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和谐相处,互惠互利。约翰的理想国是在精神指引下以理性法律为基础的现世理想国。当君主是暴君时,就打破了和谐的教会和国家关系,进而影响整个有机体的运作。暴君不遵守法律,破坏公平正义,侵害民众利益和教会自由,应当将其诛杀,然而约翰没有明确何时由何人如何诛杀暴君。除公众暴君外,还有私人暴君和教会暴君。私人暴君可以由法律制裁,而如何解决教会暴君的问题,约翰没有给出明确的处理方法。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至善,就不会出现腐败的朝臣和暴君。约翰的反暴君思想反映了对当时英格兰国王斯蒂芬和南意君主罗杰二世的不满。在卷入贝克特与亨利二世的争论后,约翰认为国王亨利二世的统治是一种暴政,他始终坚持对教会自由的维护,帮助贝克特和教会维护权益。约翰的着作特别是《论政府原理》的传播,影响了很多学者的观点,尤其是在约翰的朋友圈、教会、思想界和法学界传播广泛。从《论政府原理》完成到13世纪上半叶,约翰的论着传播范围有限,约翰的朋友和贝克特圈子的同僚是这一阶段传播的主导者。从13世纪中叶开始,《论政府原理》在多个领域被认为是权威资料来源,14、15世纪成为非常受欢迎和有影响力的作品,16世纪这种影响仍有持续。这一时期有更多的手稿,参考书目及间接引用资料。传播者包括教士、大学教师和法学家等。约翰对古典经典的引用,有机体论和诛杀暴君思想影响了中世纪学者的思想和创作。他渊博的古典学识,哲学指引行动的思想,对自由和理性及现世生活的重视,使其成为12世纪最着名的人文主义者。

孙保学[5](2016)在《知识的价值问题及其德性认识论的解答》文中研究说明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比纯粹的真信念更有价值,而且知识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这种前理论的直觉指导着当代的认识论者思考知识在认知上的价值,试图为其提供恰当的说明。然而,说明为什么知识比纯粹的真信念更有价值被证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者们称其为“价值问题”。其实,早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这个问题。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美诺问题”才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和讨论。在当代认识论中,可靠论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知识理论。其中,过程可靠论是可靠论阵营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按照这种理论,知识是由可靠的认知过程形成的真信念。知识要求信念的形成具有一个导向真理的基础,这是信念和真理之间的一种关键连接。但是,正是这一点导致很多学者对其提出挑战。他们指出,信念来源的可靠性并不能解释知识和纯粹的真信念之间的价值差异。如果真理是我们的认知目标,信念一旦达到真理,可靠性就无法给作为结果的真信念增添任何进一步的价值。相反,可靠性的价值会被真信念的价值所淹没,由此造成所谓的“淹没问题”。起初,价值问题只是针对外在主义中的可靠论提出;后来,学者们发现内在主义面临同样的问题。为此,他们提出各种方案尝试解答价值问题。他们试图确定知识具有某种独立于真理的价值基础,以此来解释知识的额外价值。典型的方案包括诉诸知识的有用性和稳定性、条件概率和价值自主化、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证据主义等。遗憾的是,这些在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下解答价值问题的尝试被证明似乎都是不可行的。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即使发现值得信赖的信念来源具有独立的价值,传统的认识论也无法解答价值问题。以过程可靠论为例,在认知活动的因果关系链条中,作为原因的认知过程的价值无法传递给作为结果的真信念。如果我们想要确保信念的来源能够给它的结果授予价值,那么我们必须将研究的焦点从单独地评价信念转移到评价相信者总体的知道状态。在他们看来,只有当原因和结果之问具有内在的联系,值得信赖的信念来源才能够给真信念授予某种特殊的价值。德性认识论被认为能够建立这种内在的联系,以此破解知识的价值问题。德性认识论试图表明,知识是因自身原因而有价值,知识是由认知者的理智德性(能力或品质)产生的真信念,认知者对其所相信为真的命题是负有责任的。据说,德性认识论通过这种方式拥有更多的资源解答价值问题,以合乎德性的方式形成的真信念要比纯粹偶然形成的真信念更加有价值。大致来讲,德性认识论对于价值问题的解答有信誉理论、动机理论和安全性理论三种主要进路:(a)根据知识的信誉理论,知识是认知者发挥其理智德性或认知能力,以一种可归功的方式形成真信念的事情。它强调知识是一种知者应得某种理智信誉的认知成就,这种信誉赋予知识超出纯粹的真信念的额外的认知价值。但是,在知觉知识、先天知识、证言知识和延展认知情形中,知识似乎并不总是被归属某种理智信誉,信誉理论因此面临严重挑战;(b)根据知识的动机理论,知识是合乎德性地有动机的真信念,知识必然地具有一个以真理为目标的动机。知识的额外价值来源于我们对真理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一种内在价值。但是,动机标准对于很多知识来讲是一个过于苛刻的要求。尤其,很多被动知识的获得并不要求认知者具备某种认知动机,动机理论同样面临挑战;(c)根据知识的安全性理论,主流的德性认识论所强调理智德性的能力条件是不完备的,德性认识论需要添加一个反运气的安全性条件,组成反运气的德性认识论。这样,知识的额外价值实际上有两个来源:理智德性的能力条件和反运气的安全性条件。不过,安全性条件同样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反例。总之,这三种主要的进路看似能够为解答价值问题带来希望。然而,实际上它们都不能充分地说明知识的额外价值。在我看来,当前主流的德性认识论之所以同样难以解答价值难题,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彻底放弃信念优先进路。在传统的信念优先认识论中,知识被看作是真信念中的一个子类,信念以真理为目标。这样,知识必须以真理为目标。而且,大多数信念优先进路的支持者都将真理作为唯一基本的认知价值。这样,信念的其他性质的价值只能是从真理价值派生出的某种导向真理的工具价值。如果信念已经达到真理,那么信念的其他性质将无法为真信念增添任何价值。这就是所谓的“认知价值真理一元论”的困境。尽管德性认识论者声称要将认知评价的焦点从信念转向认知者及其品质,但是从他们对知识的定义和实际的论证过程可以看出,他们仍然坚守着信念优先的潜在的思维模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仍然或明或暗地持有某种形式的认知价值真理一元论主张。因此,当前主流的德性认识论同样难以克服知识的价值问题。通过对认知目标的反思,我们能够明白知识目标是比真理目标更有价值的认知目标。真理能够满足我们的天生的好奇心或理智兴趣,但是这种满足并不能充分地确立真理的内在价值。而且,琐屑真理的存在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真信念都具有认知价值,真理可能并不是唯一基本的认知目标。在我看来,我们的认知目标并不只限于获得真理,真理只是基本的认知目标之一。真理价值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认知价值,像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理解和智慧等认知状态都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它们在认知价值连续统上都有专属的位置。按照我的理解,在认知价值多元论框架下解答价值问题主要有两条出路:第一种方案主张我们应该从知识的价值讨论转向理解的价值讨论,这种方案是当前一些德性认识论者正在探索的。根据这种修正主义方案,知识并不具有我们设想的那种独特认知价值,这种独特价值的承载者实际上是理解。这种方案力图证明理解比知识更有价值。但是,这种替换问题的修正主义方案并不是最佳策略;第二种方案是我所提出的“知识中心论”。在我看来,信念优先进路将知识还原为信念来理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根据知识理解信念。因为知道是最一般的事实性心理状态,它不能被分解为其他的认知概念。这样,知识是信念的一个基本目标,但不是信念的唯一目标。真信念、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知识、理解和智慧都可以成为信念的目标。当信念以知识为目标时,真理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知识的目标。与传统上以真理目标为中心的认知价值一元论不同,我的观点是一种以知识目标为中心的认知价值多元论。根据这种观点,如果真信念是以知识为目标,那么真信念的价值实际上是由知识的价值所派生,而不是相反。这样,知识的价值将不再被真信念的价值所淹没。将知识中心论确定为基本的认识论立场后,关键是解释为什么源于理智德性的知识比纯粹的真信念更有价值?换言之,以德性为基础的知识说明如何能够为知识提供最终价值。对此,我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根据理智德性说明知识要以探究为基础,合乎德性的探究以知识为基本的认知目标,但是知识并不是唯一的认知目标;第二,认知者充分地发挥理智德性通常会产生具有独特的起源价值的事实性的心理状态,并且这种事实性状态不能被分解为其他的认知概念。在我看来,基于德性的知识说明是以探究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以信念为基础。历时性的动态探究活动将取代共时性的静态知识分析成为认识论的主要任务。这样,以德性为基础的知识说明不再将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命题知识。认知者在人际互动的探究活动中运用理智习惯和技能品质获得的能力知识、理解和智慧都是认识论的考察对象。据此,认知价值应该被理解为与认知成功密切相关的价值种类,但它并不是仅仅与真理相关。认知价值不能还原为伦理价值,但是其他的非认知价值可能会影响到认知价值的说明。从根本上讲,知识的独特价值是一种起源价值。认知者对理智德性的充分运用使得认知成就具有一种专属的起源价值,这种独特的价值是仅凭偶然或运气的纯粹的真信念所不具备的。

王建伟[6](2016)在《《为裙带关系一辩》(In Praise of Nepotism)(第三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分为英汉笔译翻译文本和实践报告两部分。翻译文本为文化社会学着作《为裙带关系一辩》(In Praise of Nepotism,2003)第三章“氏族、种姓和部落”("Clan, Caste, and Tribe")节选,作者为美国着名编辑、社论作家亚当·贝洛(Adam Bellow)。选文以非洲、中国和印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裙带关系的发展演变,剖析裙带关系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翻译实践报告由引言、项目任务分析和准备、项目实施和案例分析以及项目的质控和总结四部分构成。对于翻译过程,译者使用双语词典、在线百科以及权威数据库等工具作为辅助,同时参考平行文本和学术专着等文献资料,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对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和总结,着重关注文化负载词、"-ism"后缀构成词以及长难句的译法。此外,经过不断校对,译者在导师的指导下纠正了错译和误译,并通过句序调整、词性转换、词汇润色等策略提高翻译质量,并对术语表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译者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对跨文化翻译有了切身体验。从事社会文化题材的文本翻译,译者应熟悉文本背景,遵从文本所述语境的词汇选择和语用习惯。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结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在充分理解源本语意、甄别中文对应表达并探究原有文化真实情况后,综合义项、语意和情境进行翻译。同一词语要根据语境和作者的侧重点采取合适的译法,不能一概而论。同时,翻译过程中要把控源本内容的准确性,如果原作表述不清或者尚有争议应查阅史书和文献,并在查证后用加注法予以标注。另外,长难句的翻译可以采用顺译、变序和拆分等方法调整句型结构。

高金霞[7](2016)在《循证口腔医学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该论文通过研究循证口腔医学理论及方法,探讨其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而指导口腔修复循证实践。方法该论文于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对MEDLINE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三大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进行系统电子检索。探讨研究循证口腔医学、循证口腔实践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发展应用。一方面根据修复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困惑,探索研究创造证据,以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的方式进行二次研究。该部分内容将以随机对照试验为基础的Meta分析及以队列研究为基础的Meta分析完成。另一方面,应用循证口腔实践的方法指导解决口腔修复诊疗过程存在的疑问,即使用证据。此部分内容将分别从密西根牙合垫在磨牙症患者上前牙缺损修复后的应用与探讨、上前牙缺失后的种植修复、上前牙缺损拔除后的软组织诱导成形以及固定修复、龋易感患者的咬合重建、牙周炎患者咬合重建、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六个病例出发,结合当前可用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诊疗中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结果通过循证口腔实践的方法,该论文以随机对照试验为基础,探讨硝酸钾氟化钠混合物对治疗牙齿漂白术中引发的牙齿敏感的有效性,分析得出硝酸钾氟化钠脱敏剂对于减少漂白治疗引起的牙齿敏感有显着统计意义,而对于牙齿颜色方面的改变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此外,以队列研究为基础的Meta分析,从磨牙症对种植失败的影响进行系统阐述,发现磨牙症患者相比于非磨牙症患者,前者在修复诊疗结束后存在更高的失败率。通过循证口腔实践指导及证据应用,加深了临床医生对磨牙症、龋病、牙周炎等常见口腔疾病的认识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口腔固定修复中的美学恢复、牙列缺损的咬合重建、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等常见诊疗内容的学习。结论该论文通过循证口腔医学、循证口腔实践在口腔修复领域的探索研究,不仅完成了修复临床证据的二次总结,也通过证据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升了临床病例采集质量,加速了临床知识更新速度,促进了临床问题分析解决效率,进而改善临床诊疗水平。

刘畅[8](2016)在《《中国—悠久帝国》第一章至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伊莎莉·鲁阿玛·溪德沫(Eliza Ruhamah Scidmore)所撰写的《中国——悠久帝国》(China:Long-lived Empire)一书深受外国读者青睐。本书于1899年和1990年首先在纽约出版发行,是一部出自一个女探险家手笔的见闻录。全书共二十八章,内容涉及中国大江南北,从直隶边境到都阳湖边,从紫禁城到明十三陵,再到游长江逛寺庙,杭州钱塘江观潮,茶林场闻茶香。慈禧太后的豪华富贵和长江边纤夫的艰难困苦,法国使馆旁的水果摊和中国的地方衙门,广州的刑场和宜昌外国租界的高尔夫球场,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团和北京城外的骆驼队,书中都有生动的描述。笔者在翻译该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笔者主要负责第一章至第七章的翻译任务,约2万字。其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一批西方传教士和游者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笔者翻译的部分则重点描写了中国北方的相关情况,涉及天津、山海关,但最主要的笔墨集中在当时的北京城,描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交通运输条件、穿着、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笔者以尤金·奈达的翻译交际理论为指导进行此次翻译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其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奈达提倡“最切近、最自然”的翻译。笔者在翻译时依照奈达提出的四个翻译标准,即“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和读者反映基本相似”。同时在翻译实践中,笔者还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及技巧,力求精准而晓畅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内容。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目的在于探索游记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学者研究此类文献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刘越飞[9](2015)在《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深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也是外汇储备持有量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金融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但是,我国“经济大国”与“货币小国”地位不相协调,人民币国际化具备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将面临许多领域的重要改革,而金融领域内围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展开的相关改革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政府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含义。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改革之间战略性意义的分析远远不够。人民币国际化及相关的金融改革将成为中国改革的重头戏,并很有可能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建设性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进行相关文献综述,陈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并分析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货币国际化概念界定。本文从货币国际化的等级、地域、职能等层次出发,对货币国际化概念进行了全方位总结,还从国际货币的交易、计价以及储备职能三个角度给出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标准,并系统阐述了货币区域化有关理论。第三章: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产品差异程度理论和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国际货币计价和交易职能的影响因素理论,并系统回顾了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规模、贸易规模、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资本开放程度、政治因素和惯性因素等七类影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各类因素对国际货币储备、计价和交易职能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对国际货币储备、交易、计价三种职能而言,宏观经济状况、金融发展开放程度、币值稳定以及惯性因素均显着。第二,对国际货币储备职能而言,除惯性因素外,影响权重最大的是币值稳定因素,其次是金融发展开放因素,充分验证了货币储备功能通常与国际金融投资活动相关的观点。第三,对国际货币的交易职能而言,除惯性因素外,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金融发展开放和币值稳定因素的影响程度相近。第四,对国际货币的计价职能而言,除惯性因素外,经济开放程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宏观经济基础和币值稳定,金融发展开放程度也比较显着。第五,惯性因素在每种职能中都最为显着,货币国际化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性,新兴货币国际化注定是漫长曲折的过程。第四章是基于美元等主要货币的典型事实研究。本文从经济贸易基础、金融基础和政府推动作用三个方面,分别对英镑、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和欧元的国际化历程进行纵向总结和横向比较。鉴于中国和当年日本面临相似局面,本文对日元国际化经验特别是金融改革和政府战略进行了重点分析。本章分析表明:第一,主要国际货币背后是发行国强大的经济贸易实力和发达开放的金融体系。第二,国际货币具有强烈惯性,主要货币历程均长达30-50年时间,即使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货币国际化也是长期过程。第三,政府对本币国际化态度和战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第四,资本项目在货币国际化初期不是必要条件,但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基本伴随着资本账户开放过程。第五章: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与成本收益分析。本章系统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金融基础、政府态度和历史机遇,并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收益和成本。人民币具有雄厚的经济贸易基础、货币稳定性和保值性强,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收益体现在宏观经济收益、金融收益和政治收益三个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政府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含义。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现实起点与制约因素。首先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贸易与金融计价、跨境投融资、跨境货币合作、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六个方面入手,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有关政策措施、业务推进以及最新进展。其次,本章从综合指数和单独职能角度分别对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行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与美元和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还有相当距离,人民币计价、结算和储备职能的国际化程度均较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最后,本章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特别是金融基础与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第七章: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上文第二章到第六章所建立的分析框架构成本章政策建议的基础。本章主要内容是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与其他货币国际化的共性在于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国际贸易发达、国内政治环境良好以及币值保持稳定等,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性在于本币国际化与金融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过程相伴相随。由于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处在全新的模式下,无现成的先例可循,是货币国际化历史上的新范式。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本章从人民币国际化总体战略与推进策略、金融体系改革、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经济贸易基础、金融基础和政府推动三个角度分析货币国际化问题,这种研究视角贯穿全文始终,体现在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关于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从政府推动层面研究货币国际化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实用性。第二,在实证分析中将货币国际化程度研究对象从储备职能指标扩充为储备、计价和交易三大职能,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各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为深入考察金融因素的影响,引入更多金融类指标和资本开放程度指标。第三,分析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时,为避免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影响,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指标蕴含的信息重新组合筛选,对同类型指标进行整合,构造具有统计意义的综合性的影响因素因子,深入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对货币国际化三种职能的作用。第四,充分研究金融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明确提出应该以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是通过更全面的指标分析金融条件对货币国际化程度影响,二是研究指出金融基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三是围绕政府应通过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心思想,提出全面的金融改革政策建议。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与国内金融改革紧密结合,在大规模推动本币跨境使用之前,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和金融深化措施。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和外汇管理模式改革、离岸金融市场制度改革以及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基于政策实际操作者的角度,全面详尽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倪明杰[10](2015)在《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项目节选自《塑造你的商业品牌》的序言和前八章。该书为英国一位有着30年丰富从业经验的品牌顾问詹姆斯·哈蒙德(James Hammond)所着。这是一本涵盖了营销学和心理学知识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6个模块,共17章,节选部分涉及到品牌的涵义、消费者情感与感知、“五感”品牌传播、品牌光环效应等方而的内容。纵观全书,这是一本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品牌指导手册。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翻译项目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原文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原文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翻译难点和翻译前、翻译时的准备工作。主要从文化背景类、专业领域类、中英语言差异类三方面探讨了翻译的难点。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赖斯文本类型理论以及赖斯针对感召功能文本提出的改编翻译模式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一模式指导下,灵活采用翻译技巧,使目标文本适应汉语读者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感召效果。第五部分介绍了翻译的心得体会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最常见的e化失败的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常见的e化失败的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研究限制
第一章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概述
    第一节 跟踪纠缠行为的界定
        一、跟踪纠缠行为内涵界定概览
        二、跟踪纠缠行为内涵界定比较分析
        三、跟踪纠缠行为的内涵及其特征
    第二节 跟踪纠缠行为的类型
        一、跟踪接近型
        二、通讯骚扰型
        三、远程监控型
        四、网络跟踪型
        五、其他类型
    第三节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立法发展
        一、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发展趋势
        二、部分地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历程简述
        三、部分地区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受阻分析
    小结
第二章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正当性根据
    第一节 犯罪化正当性根据的选择
        一、现有犯罪化正当性根据理论回顾
        二、犯罪化正当性根据理论评析
        三、犯罪化正当性根据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跟踪纠缠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一、跟踪纠缠行为普遍多发
        二、跟踪纠缠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后果
        三、跟踪纠缠行为潜伏着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第三节 跟踪纠缠行为严重侵害法益
        一、传统法益向新兴法益的变迁
        二、跟踪纠缠行为侵害传统法益
        三、跟踪纠缠行为侵害新兴法益
    小结
第三章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现实必要性
    第一节 现有非刑事法律规制跟踪纠缠行为分析
        一、民事法律规范对跟踪纠缠行为的规制
        二、反家庭暴力法律规范对跟踪纠缠行为的规制
        三、治安管理法律规范对跟踪纠缠行为的规制
    第二节 现有刑事法律规制跟踪纠缠行为分析
        一、跟踪纠缠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罪分析
        二、跟踪纠缠行为涉嫌其他罪名分析
        三、跟踪纠缠行为涉嫌犯罪预备行为分析
    第三节 现有法律规范难以全面有效规制跟踪纠缠行为
        一、现行法律规范难以全面规制跟踪纠缠行为
        二、现行法律规范规制跟踪纠缠行为渠道不畅通
        三、劳动教养废除导致跟踪纠缠行为的惩处缺位
    小结
第四章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建议
    第一节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模式选择
        一、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模式比较分析
        二、我国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刑事立法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罪状设计
        一、罪状设计应符合明确性原则
        二、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客观要件
        三、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主观要件
        四、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罪状建议
    第三节 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刑罚配置
        一、域外跟踪纠缠行为刑罚配置比较分析
        二、域内关联犯罪刑罚配置对比分析
        三、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的刑罚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1945
《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
    第一章 理性与非理性
        西欧 1945—50
        巴黎 1945—48
        年轻的布列兹
        布列兹的《第二钢琴奏鸣曲》
        其它故事
        具体音乐
        变奏: 诺诺
    第二章 无声音乐
        节奏性结构
        朝向无声
        凯奇周围
    第三章 整体构型
        西欧1949—54
        穿插部分: 现代主义的资助者
        整体序列主义2: 巴黎1952年
        人声1: 诺诺
        电子音乐
        人声2: 巴拉凯
    第四章 古典现代主义及其它类别
        美国1945—55
        勋伯格
        卡特
        巴比特
        家制音乐
        沃尔佩
        无声(音乐)之后
    第五章 冷战
    第六章 延伸与发展
        西欧1953—56
        从单音到音群
        构型的体系
        《无主之槌》
        声音和文字
        …光阴如何荏苒…
        统计
        1956
    第七章 流动的形式
        1956——61
        凯奇
        布列兹与贝里奥
        巴拉凯
        迷宫的出口
    第八章 前辈的回应
        斯特拉文斯基
        梅西安
        瓦雷兹
        交响乐作曲家以及其它人
    第九章 重估与分解
        1959—64
        质疑之声:利盖蒂、布索蒂、卡格尔
        蹒跚的步履:库尔塔格
        聆听的耳朵:凯奇、扬、巴比特
        利用好该时期:施托克豪森
        最后的音乐会:诺诺
    第十章 他时、他方
        遥远的过往
        (想象中的过往)
        遥远的或者并不那么遥远的东方
        援引
    第十一章 音乐戏剧
        歌剧和"歌剧"
        音乐戏剧
        器乐性戏剧
    第十二章 政治
        卡迪尤
        热夫斯基
        在工厂里的作曲家
    第十三章 炫技和即兴演奏
        炫技
        所谈论的炫技
        电子音乐家
        即兴
    第十四章 乐队和电脑
        乐队
        电脑音乐
    第十五章 简约主义和旋律
        纽约简约主义
        欧洲的简约主义
        旋律
    第十六章 结尾
        1975
    第十七章 神圣简约主义
        派尔特
        戈雷茨基和塔文纳
        (梅西安)
        乌斯特沃尔斯卡亚
    第十八章 新浪漫主义
        里姆
        施尼特凯以及匆忙的当下
        古拜杜林娜以及想象中的未来
        性别和性取向
        谢尔韦斯托夫和发生回响的过往
        交响曲?
        费尔德曼和迷失
        拉赫曼和再获得
    第十九章 新简单潮流
        凯奇,或天真性
        丹亚,或局外性
        库尔塔格,或即刻性
        霍利格,或是极限性
        斯卡里诺,或亲密性
    第二十章 新复杂潮流
        费尼霍夫
        芬尼西
        具有承载的独奏
    第二十一章 旧复杂潮流
        卡特和诗人们
        克赛纳基斯以及阿尔迪蒂四重奏团
        诺诺以及聆听
        施托克豪森与作品《光》
        伯特威斯尔和仪式
        贝里奥和记忆
        ICRAM与布列兹
    第二十二章 平谱音乐
        拉杜雷斯库以及特内
        格里赛
        维维埃
    第二十三章 (非神圣的?)简约主义
        赖克
        安德里森
    第二十四章
        多纳多尼
        博尔科姆和亚当斯
        利盖蒂
        1989
    第二十五章 趋向调式/文化基因(meme)
        没有根基的路径:利盖蒂
        记忆的纪念:贝里奥和库尔塔格
        重新制作的调式:阿代和本杰明
        佩森以及保赛特的过往
        传统的轨迹:在措恩周围
    第二十六章 朝向奇怪本身
        第一幕:白雪公主
        幕间插演节目:库尔塔格的贝克特
        第二幕:Luci mie traditrici
        幕间插演节目:伯恩威斯尔的蔡兰
        第三幕:三个姐妹
        幕间插演节目:库伯斯的没有人(No—one)
        第四幕: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十七章 趋向超越
        古拜杜林娜和基督
        哈斯和黑暗
        哈维和女神
        格里赛和再生
        莱姆和现实
        2001
    第二十八章 趋向变化?
《现代音乐与未来》书评
    摘要
    Abstract
    一、《现代音乐与未来》综述
    二、翻译本书的意义
    三、时间定位
    四、形式体例
    五、内容阐述
    六、本书特色
    七、译者感言
参考文献
致谢

(3)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意义及相关界定
        (一) 选题由来
        (二) 选题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
        (一) 主要问题
        (二) 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越战前美国的心理战
    第一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
        一、发轫期:独立战争至美西战争
        二、发展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
        三、提升期:冷战期间(1946-1954)
    第二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中文化因素的运用
        一、外在符号层:文学艺术与宣传
        二、内在价值层:民间信仰与禁忌
    小结
第二章 冷战与美国在越心理战
    第一节 越南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展与越南战略地位的提升
        二、冷战形势下美国对心理战的强化
        三、越南的内部形势
    第二节 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演进及机构变迁
        一、以“爱民行动”为中心的初创期(1954-1959)
        二、以“反叛乱”为重心的发展期(1960-1963)
        三、以“绥靖”为首务的整合提升期(1964-1969)
        四、尾声(1969-1972):谋求和平
    第三节 越南文化与美国的心理战战略
        一、美国对越南文化的体认
        二、美国对越心理战运用越南文化概观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儒学思想与心理战
    第一节 “归正运动”与越南人的家庭伦理观念
        一、“归正运动”的设计及实施
        二、“归正运动”中的“家庭伦理”
    第二节 “民族英雄”宣传中的忠君爱国思想
        一、“陈兴道”
        二、“黎利”
        三、“阮廌”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与儒家“制民恒产”思想
        一、“土地改革运动”的出台及实施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制民恒产”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的民间信仰与心理战
    第一节 “预言”与占卜
        一、“1955历书”计划
        二、“程状元预言”
    第二节 “游荡的鬼魂”计划与丧葬禁忌
        一、“客死他乡”
        二、“无名墓地”
    第三节 死亡牌“黑桃A计划”
        一、“黑桃A”的由来
        二、“黑桃A计划”的实施
    小结
第五章 越南节日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春节运动”
        一、“春节运动”的开展
        二、“春节运动”中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雄王节”与“大团结运动”
        一、“大团结运动”
        二、越南的“雄王”崇拜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友邦”形象的树立
        一、“和平使者”
        二、“救世主”
        三、强大可靠的“友邦”
    第二节 “自由世界”的建构
        一、“自由之路行动”
        二、“南越”:“自由的乐土”
    第三节 选举与民主制度
        一、公民意识的树立及宪法的颁布
        二、选举制度的推广
    小结
第七章 文化利用与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评估
    第一节 文化利用: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成效
        一、“敌人”的反应
        二、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
    第二节 文化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的诸多问题
        一、文化观念的轩轾
        二、具体实施中的诸多问题
        三、越共的反美心理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tract
基本简写表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思路
    四、史料基础
第一章 生平和着述
    第一节 生平
        一、早年生活及教育经历
        二、坎特伯雷任职
        三、法国沙特尔任主教
    第二节 论着与书信
        一、《恩特替卡斯》
        二、《论政府原理》
        三、《逻辑论》
        四、其他着作
        五、书信集
第二章 人性论
    第一节 原罪说
    第二节 善的追求
        一、自由意志
        二、理性和恩典
    第三节 人性问题的解决
        一、德性和适度
        二、幸福和哲学式生活
第三章 政治理想国
    第一节 对宫廷生活的批判
        一、狩猎和赌博
        二、音乐、戏剧和魔法
        三、贪婪
        四、奉承
    第二节 国家有机体论
        一、灵魂和头部
        二、心脏
        三、肠胃、眼睛、耳朵和舌头
        四、双手和双足
    第三节 国家有机体论的分析
        一、教会与国家关系
        二、有机体各部位关系
第四章 诛杀暴君论
    第一节 暴君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一、中世纪早期的暴君概念
        二、约翰的暴君定义
    第二节 “诛杀暴君”理论
    第三节 “诛杀暴君”理论的现实基础
        一、促使约翰写作的现实暴君
        二、贝克特与亨利二世的争论
    第四节 暴君对国家有机体的影响
第五章 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约翰着作在中世纪的传播
        一、朋友圈的传播
        二、教会的传播
        三、思想界及法学界的传播
    第二节 中世纪人文主义的代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知识的价值问题及其德性认识论的解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知识、德性与价值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问题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知识的价值问题:从美诺假设到淹没论证
    第一节 美诺问题与美诺假设
    第二节 淹没问题与淹没论证
    第三节 知识的价值问题分类
    第四节 知识价值的怀疑主义
        (一) 知识等于真信念
        (二) 知识并不优于真信念
        (三) 不必要的新限制
第二章 传统认识论框架下的解答
    第一节 知识价值的实用论
        (一) 知识的有用性
        (二) 知识的稳定性
    第二节 过程可靠论的回应
        (一) 条件概率方案
        (二) 价值自主化方案
    第三节 辩护的内在主义回答
        (一) 客观的内在主义辩护
        (二) 主观的内在主义辩护
    第四节 证据主义的回答
第三章 知识的信誉理论
    第一节 理智德性与德性可靠论
    第二节 认知信誉的价值
        (一) 知识的非偶然性
        (二) 知识归属与认知能力的突出性
        (三) 适切的表现与特殊价值
    第三节 批评:没有信誉的知识
        (一) 知觉知识论证
        (二) 先天知识论证
        (三) 证言知识论证
        (四) 延展认知论证
第四章 知识的动机理论
    第一节 理智德性与认知责任
    第二节 认知动机与额外价值
        (一) 值得称赞的真理动机
        (二) 反思的信任与认知尽责
    第三节 批评:没有动机的知识
        (一) 动机与自愿性
        (二) 缺乏动机的知识
第五章 知识的安全性理论
    第一节 知识与运气的不相容性
        (一) 认知运气
        (二) 知识与运气的不相容论题
    第二节 知识的模态条件及其价值
        (一) 认知模态和反运气认识论
        (二) 知识的安全性条件与认知成就的价值
        (三) 能力条件和反运气的德性认识论
    第三节 批评:不牢靠的安全性条件
第六章 德性认识论的价值困境和出路
    第一节 信念优先进路的价值困境
        (一) 认知价值真理一元论
        (二) 信念优先的德性认识论
    第二节 真理目标与认知价值
        (一) 好奇心与真理的内在价值
        (二) 琐屑真理与无价值的真信念
        (三) 多元的认知目标及其价值
    第三节 出路Ⅰ:从知识转向理解
        (一) 被误解的美诺问题
        (二) 理解不是知识的子类
        (三) 理解比知识更有价值
    第四节 出路Ⅱ:从信念优先转向知识优先
        (一) 知识优先进路
        (二) 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价值
第七章 知识的独特价值及其来源
    第一节 认知价值及其传递
        (一) 价值的概念与认知价值
        (二) 认知价值的传输机制
    第二节 理智德性的认知价值
        (一) 理智德性的认知目的
        (二) 探究为基础的理智德性
    第三节 知识的起源价值
        (一) 理智德性及其起源价值
        (二) 理智德性与认知价值的内在一致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为裙带关系一辩》(In Praise of Nepotism)(第三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项目内容
    1.2 项目目标
    1.3 项目意义
        1.3.1 跨文化翻译文本的意义
        1.3.2 所选文本本身的意义
        1.3.3 与所修课程结合的意义
    1.4 报告结构
二、项目分析和准备
    2.1 翻译任务分析
    2.2 背景调查和作者分析
    2.3 项目重难点分析
        2.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3.2 长难句的翻译
三、项目实施和案例分析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1 跨文化词语的翻译
        3.1.2 “-ism”后缀词的翻译
    3.2 长难句的翻译
四、项目质控和总结
    4.1 校对和定稿
    4.2 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作者介绍
导师介绍
致谢

(7)循证口腔医学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引言
1 循证口腔医学的发展与实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如何实践循证口腔医学
2 如何根据临床实践创造证据--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
    2.1 系统评价、Meta分析
    2.2 以随机对照试验为基础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2.3 以队列研究为基础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3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用证据--应用当前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临床病例报告
    1 The Application of Michigan Splint for Bruxer afterRestoration Treatmentin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1 临床病例--密西根牙合垫在磨牙症患者上前牙缺损修复后的应用与探讨
    2 Implant Restoration for A Single Missing Tooth in the Anterior Maxilla
    2 临床病例--上前牙缺失后的种植修复
    3 Natural Gingival Profile Creation and Esthetic FixedRestoration of Maxillary Anterior Missing Teeth due toTooth Decay
    3 临床病例--上前牙缺损拔除后的软组织诱导成形以及固定修复
    4 Fixed Prosthetic Rehabil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SevereTooth Decay
    4 临床病例--龋易感患者的咬合重建
    5 Fixed Prosthetic RehaM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SeverePeriodontitis
    5 临床病例--牙周炎患者咬合重建
    6 Management of Partially Edentulous Patient byProviding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
    6 临床病例--牙列缺损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8)《中国—悠久帝国》第一章至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简介
    1.1 项目来源
    1.2 文本简介
    1.3 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文本类型简介
    2.2 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2.3 译前准备与小组合作
第三章 翻译理论与策略
    3.1 尤金·奈达与交际理论
    3.2 翻译策略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专有名词
        4.1.1 人名的翻译
        4.1.2 地名的翻译
        4.1.3 古建筑名的翻译
        4.1.4 书名的翻译
    4.2 句子的翻译
        4.2.1 连动句的翻译
        4.2.2 被动句的翻译
        4.2.3 定语从句的翻译
        4.2.4 其他长难句的翻译
第五章 实践总结
    5.1 对游记作品翻译的认识
    5.2 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
    5.3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Ⅰ(原文与译文)
    Ⅰ (第一章)
    Ⅱ (第二章)
    Ⅲ (第三章)
    Ⅳ (第四章)
    Ⅴ (第五章)
    Ⅵ (第六章)
    Ⅶ (第七章)
附录Ⅱ (专业术语表)
致谢

(9)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货币国际化概念
        1.2.2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
        1.2.3 货币国际化成本收益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观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观点
        1.4.2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及不足
2 货币国际化概念界定
    2.1 货币国际化概念界定与层次划分
        2.1.1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2.1.2 货币国际化层次划分
        2.1.3 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
    2.2 货币区域化与人民币区域化
        2.2.1 货币区域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
        2.2.2 人民币区域化有关概念
    2.3 本章小结
3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理论背景
        3.1.1 国际货币计价交易职能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3.1.2 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3.2 货币国际化的七类主要影响因素
    3.3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3.2 模型设定与估计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和政府作用—基于美元等主要货币的典型事实研究
    4.1 概述
    4.2 英镑国际化进程
        4.2.1 英镑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2.2 英镑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2.3 英镑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3 美元国际化进程
        4.3.1 美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3.2 美元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3.3 美元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4 日元国际化进程
        4.4.1 日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4.2 日元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4.3 日元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4.4 日元未成为主导性货币的原因分析及对中国启示
    4.5 欧元的前身:德国马克的国际化历程
        4.5.1 马克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5.2 马克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5.3 马克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6 欧元国际化历程
        4.6.1 欧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6.2 欧元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6.3 欧元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7 主要货币国际化模式综合比较
    4.8 本章小结
5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与成本收益分析
    5.1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分析
        5.1.1 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基础
        5.1.2 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5.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5.1.4 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比较
    5.2 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分析
        5.2.1 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分析
        5.2.2 人民币国际化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人民币国际化现实起点与制约因素
    6.1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回顾
        6.1.1 总体情况
        6.1.2 跨境贸易结算计价发展
        6.1.3 跨境投融资业务发展
        6.1.4 跨境货币合作进展
        6.1.5 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6.1.6 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综述
    6.2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研究
        6.2.1 基于综合指数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研究综述
        6.2.2 基于货币职能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研究
    6.3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制约因素
        6.3.1 宏观经济面临转型期
        6.3.2 贸易基础的不合理因素影响货币选择
        6.3.3 国内金融基础滞后于货币国际化需求
        6.3.4 人民币资本项目非完全可兑换
    6.4 本章小结
7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
    7.1 人民币国际化总体战略
        7.1.1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与总体路径
        7.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模式和职能模式
        7.1.3 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的结合模式
        7.1.4 各项配套改革次序问题
    7.2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策略
        7.2.1 构筑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
        7.2.2 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7.2.3 加大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度
    7.3 以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7.3.1 尽快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7.3.2 建立更为自由的汇率形成机制
        7.3.3 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7.3.4 继续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7.3.5 加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7.3.6 防范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标
    1.3 项目意义
第二章 原作背景
    2.1 关于作者
    2.2 关于原文
        2.2.1 主要内容
        2.2.2 原文特点
第三章 翻译难点与翻译准备
    3.1 翻译难点
        3.1.1 文化背景类
        3.1.2 专业领域类
        3.1.3 中英语言差异类
    3.2 准备工作
第四章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介绍与指导
    4.1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介绍
    4.2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
    4.3 改编翻译模式指导下翻译技巧的运用
        4.3.1 增译法
        4.3.1.1 增加原文省略的部分
        4.3.1.2 增加语境下省略的信息
        4.3.1.3 增加文化背景信息和专业背景信息
        4.3.2 省译法
        4.3.3 重复法
        4.3.4 重组法
        4.3.4.1 单词重组
        4.3.4.2 句子重组
        4.3.5 拆分法
        4.3.5.1 拆离单词
        4.3.5.2 拆分短语或从句
        4.3.6 转化法
        4.3.6.1 成分转化法
        4.3.6.2 物主、人主转化法
        4.3.6.3 主动、被动转化法
        4.3.6.4 正、反转化法
第五章 总结
    5.1 翻译经验与教训
    5.2 仍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译文和原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最常见的e化失败的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跟踪纠缠行为犯罪化研究[D]. 牛天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D]. 魏志宇.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 [3]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D]. 朱美娣. 武汉大学, 2017(06)
  • [4]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思想研究[D]. 赵卓然. 山东大学, 2016(09)
  • [5]知识的价值问题及其德性认识论的解答[D]. 孙保学. 山东大学, 2016(11)
  • [6]《为裙带关系一辩》(In Praise of Nepotism)(第三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建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7]循证口腔医学在口腔修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D]. 高金霞. 武汉大学, 2016(06)
  • [8]《中国—悠久帝国》第一章至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D]. 刘畅.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9]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刘越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10]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D]. 倪明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最常见的电子学习失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