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1](2015)在《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冲击及挑战》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现有的会计理论将会因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发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今,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确认,会计计量、报告等财务会计理论核心已经受到了衍生工具的全面性挑战。本文主要研究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冲击和挑战,进而对改革现有的计监管制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王珏[2](2012)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栾桂灵[3](2011)在《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问题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分析衍生金融工具转移风险、投机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衍生金融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演变对会计要素理论、会计确认标准、历史成本原则及计量基础、财务报表等方面的挑战,对研究和解决随金融工具创新所带来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上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广威[4](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研究》文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是由传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新兴的金融合约,从一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也随着基础工具的发展而广泛起来,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发生在未来的合约,从其诞生开始,就具有高度的风险性,近些年来,国内外企业由于操作衍生金融工具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由于其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悖,确认、计量和披露都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本文以我国2009年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披露为例,揭示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首先,文章介绍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概述,包括准则对于其定义、分类、风险产生的原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对传统会计理论所带来的挑战和解决与传统会计理论之间的矛盾的措施。其次,本文以2009年度的上市公司年报为例,选取了衍生金融工具披露较为完善的中国银行和中石化集团两家企业的年报,列示了其对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和表外的披露内容和报表使用者可以由此可以得出的信息,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则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披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最后,文章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对资产负债表进行重构、引进全面收益表等,同时也综合分析了这些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郑晓媛[5](2010)在《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文中认为此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本质及特点的解析,以及和基本金融工具的区别深入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现行会计理论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刘喜民[6](2010)在《金融海啸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给整个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自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衍生品的神秘性和挑战性,对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对现行会计理论和制度造成冲击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概括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并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从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准则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的原则和方法,以推动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和完善。

任世驰,李继阳[7](2010)在《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真正根源是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持续冲击。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各个报告时点上的现行市价调整账面记录,通过动态反映使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始终保持一致,目标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它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本质(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和可靠)等各个方面是冲突、矛盾的。构建于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之上的当代会计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着眼于真实反映的思想相悖。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颠覆,因此必须系统反思和重构当代会计理论。

穆方舟[8](2010)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维系全球经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正式瓦解,各国开始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许多国家纷纷放宽了对汇率的金融管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基础金融工具的价值也相应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波动,国际金融市场随之产生了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它为基础金融工具的持有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对冲风险的手段。衍生金融工具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过去的10多年间,它的规模空前扩大。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风险很大,投机性很强的金融工具,近年来一系列震惊全球的危机和事件几乎都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有关: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金属巨亏事件、中航油巨亏事件和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三家投资银行的破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传统财务报告在危机出现之前看不到任何“先兆”,仍然显示出良好的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将误导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所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更多的发展和应用,传统财务报表的披露会越显不足。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对完善传统财务报表的披露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第一部分(2-3章)是衍生金融工具概述及对传统会计的冲击。首先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特征和种类上对衍生金融工具作了一个基本的介绍。之后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第一,对会计要素的冲击。按照资产和负债两要素的定义,其未来经济利益从企业的流入和流出都必须来自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是来自双方签订的合约,它所引起的未来的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根据传统会计模式下的确认标准很难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的资产中予以核算。但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是作为表外业务予以反映,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严重失真。第二,对会计确认的冲击。按照传统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企业应该在经济业务发生的期间记录这些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而不是收到或付出现金时记录其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订立时,交易双方权利义务虽然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可能在到期时也不会发生,因此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会计确认的要求。但如果不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就不能及时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也不能正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这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的要求。第三,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历史成本坚持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在持有期间内的任何变动,都应该分阶段真实地反映,这就会造成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严重的脱离实际情况,从而也导致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报告根本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第四,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的冲击,最终必将会涉及到传统的会计报告。传统会计报表对企业过去的业绩和财务状况提供了真实而公正的描述,但它无法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和财务状况,也不会揭示任何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排列,主要体现受托责任的目标,为债权人提供偿债能力的信息,但却无法体现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内容。传统利润表只披露已实现损益,而不披露未实现损益,而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其价值随时波动,将产生大量的未实现损益,这些未实现损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重大的决策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都不能得到充分的披露,这显然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决策相关性的要求。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必须对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做出调整,使其能适应当前的金融环境,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第二部分(4-5章)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冲击的实质和会计对此的调整以及调整后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通过美国会计学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决策有用观以取代受托责任观成为企业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会计是基于受托责任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是与生俱来的,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偏重于可靠性。但资本市场发展起来后,对相关性要求很高,因而相关性的要求实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体现这两个转向,实现会计的“反应性”,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相关性的要求,传统会计理论必须得到调整。传统收益决定是建立在交易已经发生的基础上,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事项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发生,它显然不满足传统收益的确认。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却是巨大的,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不确认,显然不能满足决策相关的要求。因此,会计学界引入了全面收益的概念,认为收益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权益变动。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就先体现在资产负债的变动,再确认损益,于是资产负债观也被确认下来。以全面收益代替传统收益成为传统会计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冲击的一个发展趋势,但全面收益的确定,离不开对资产负债项目价值变化的金额确定,会计计量属性必然要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所达成的共识,更贴近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这种具有预测性的公允价值信息辅助决策,公允价值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和“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对衍生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是问题因此产生,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大量的未实现损益,未实现损失按照谨慎性原则还能进行确认,而未实现收益和利得是在传统会计体系之外的,所以实务的发展不能贯彻传统收益确定的模式,净利润与净资产的变动不能挂钩,导致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逻辑关系的瓦解。报表间逻辑关系瓦解实质原因在于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对会计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即会计环境在变化,而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未能一致地构建起来。所以,重建和改进适合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是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采用渐进式改进是合理的选择。第三部分(6~7章)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对于资产负债表的改进,本文首先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重新定义,使金融衍生工具其符合其定义,认为可以把资产重新定义为“企业(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以及虽然是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但在法律上具有不可撤销(更改)性而拥有或控制的……”;然后分析了流动性、货币性、核心性和金融性四种资产负债项目分类标准,指出资产负债表项目按流动性分类的不足和按金融性分类的优势所在:衍生工具流动性难以判断、金融性分类适应会计目标的转变、金融性分类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金融性分类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转变、金融性分类对现行报表变动较小符合渐进式改进的要求;最后将资产负债表按金融性分类,对现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改进,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对于利润表的改进,考虑到现行利润表不能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损益并且报表间逻辑关系混乱,本文首先引入全面收益观,使利润表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等的未实现损益,体现决策有用观和资产负债观,重建报表的逻辑关系;然后借鉴国外主流会计的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渐进式改进的要求,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应采用单报表模式;最后按照上述理念提出对我国利润表的改进方法:保留传统利润表的完整性,把传统利润表未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损益和一些绕过利润表直接计入权益的部分在利润表后全面收益里列示,对现行利润表进行改进。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以下三点:(1)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循环过程中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影响,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较少。本文除了探讨这种影响外,更从冲击的实质: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转向进行了研究,并由此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2)衍生金融工具不满足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无法纳入传统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本文认为应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才能将衍生金融工具等新业务纳入会计报表中。(3)在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改进上,基于以前学者关于财务报表原本逻辑关系的瓦解研究,结合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对传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改进的方案。

司振强[9](2009)在《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世界性石油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竞争加剧,为了规避风险,金融机构开始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然而,金融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众多金融危机事件。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美国储贷危机,90年代爆发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一次又一次地对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这些危机事件的爆发,客观上促使会计准则制定者和金融监管者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会计准则制定者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并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特别是2002年欧盟宣布从2005年起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范围得到空前扩展,中国也于2006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金融监管者则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分业监管体制向混业监管体制过渡。金融监管者在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管的积极作用,避免会计准则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金融监管界近年来开始积极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期望会计准则能够朝着有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方向发展。例如,2000年欧洲中央银行就曾强烈反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议案。为了保护欧盟自身利益和欧盟金融市场竞争力,欧盟在2002年宣布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了认可机制,只有通过认可机制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在欧盟范围内实施。2004年11月19日,欧盟委员会同意在欧盟范围内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但有两部分内容被暂时性剥离出IAS39,主要涉及公允价值选择权和套期会计。除了积极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外,金融监管者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会计准则实施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2004年欧盟即将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三份新闻公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银行监管资本的影响进行了调整和消除,随后欧盟银行监管者委员会(CEBS)、英国金融服务局(FSA)、香港金管局(HKMA)、中国银监会(CBRC)等世界主要银行监管者也纷纷采取了类似的监管措施。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面对银行业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可能对金融机构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授权美国证监会(SEC)暂停“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欧盟议会通过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对IAS39金融工具分类的修订,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日本和韩国金融监管者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监管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变得越发重要,并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一直以来,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仅仅限于某个具体的会计问题,一般采取“救火”的方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协调理论体系。因此,系统地研究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管产生影响的根源,以及如何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对于促进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维护金融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层面对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进行了规范性研究。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引起的监管问题,往往体现在了个别会计议题中,而随着会计准则对金融监管重要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会计议题可能会产生金融监管问题,因此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已经不是某个会计准则的问题,而应该从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理论层面分析两者的关系。本论文正是从两个学科理论层面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演绎,使之更加具有普遍性,更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协调两者的关系、指导实践活动。当然,在论文中也采取了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理论基础,研究两者的关系必然要涉及对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的阐述和归纳,从而为深入分析两者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从理论层面对两者之间存在的依存性、统一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对目前两者存在的差异性所引发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研究。针对两者存在的差异性所引发的监管问题,文章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协调建议。一方面,会计准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应完善监管政策,消除会计准则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文章对如何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结论。一会计所具有的技术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会计准则也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会计准则的技术性最终反映在会计准则的社会性方面,而会计准则的社会性决定着会计准则技术性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二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重要标准和重要工具,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具有统一性。三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内容、信息质量、审慎性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会计准则可能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是可以协调的。首先,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为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应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强化会计准则社会目标的指导作用来实现;在具体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会计准则可能产生的金融监管问题。其次,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万能的,因此金融监管者在借助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对会计准则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要不断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及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手段,只有两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金融长期稳定。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发现了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范围的实施,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不断出现,美国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挑战是该问题的集中体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在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质量和审慎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导致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寻找到了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的理论基础。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重要标准和重要工具,而且两者具有统一性。统一性的存在决定了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从而为两者的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提出了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关系的有效方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认为,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应加强协调、不断完善,同时两者还应努力消除差异、增进合作,共同促进金融稳定。本论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的研究,并部分涉及到了证券监管,而对于会计准则与保险监管的关系则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主要由于,银行监管和证券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尤其从国际金融发展来看,以银行为主导和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占据了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中国和欧盟属于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体系,美国则属于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发展体系。而且从目前来看,会计准则所产生的金融监管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因此,为了更好地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本文将更多地笔墨用在了银行监管。当然,会计准则与保险监管关系也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对于促进保险业的稳健发展和保险会计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本论文的缺憾之处。

吴颖贤[10](2009)在《从衍生金融工具视角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财务会计角度看,衍生金融工具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冲击,因而有必要被重新认识,并在会计实务中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冲击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对象要素定义的冲击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对象元素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冲击
四、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告的冲击

(2)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写作动机
        1.1.1 写作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金融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1.1 反对金融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1.2 支持金融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1.3 简要评述
    2.2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2.1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研究
        2.2.2 支持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2.3 反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2.4 简要评述
    2.3 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
    2.4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3.1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内涵界定
        3.1.1 金融工具的概念界定
        3.1.2 会计计量模式的概念界定
        3.1.3 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从经济学视角分析
        3.1.4 计量基础的选择与计量模式的种类
        3.1.5 小结
    3.2 会计计量对象特征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3.2.1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适用性特征比较
        3.2.2 计量对象特征与计量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3.2.3 小结
    3.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3.3.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3.3.2 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
        3.3.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
        3.3.4 要素计量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
        3.3.5 小结
    3.4 环境因素与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3.4.1 政治法律因素
        3.4.2 经济发展因素
        3.4.3 科学技术因素
        3.4.4 文化教育因素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历史沿革
        4.1.1 早期金融企业会计规范的沿革(1978-2001)
        4.1.2 衍生金融工具表内确认与计量的发展(1997-2006)
        4.1.3 公允价值计量初登历史舞台(2006)
        4.1.4 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革的评述
    4.2 IASB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4.2.1 IASB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应用
        4.2.2 IASB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模式的努力
        4.2.3 对IASB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评述
    4.3 FASB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4.3.1 FASB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应用
        4.3.2 FASB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4.3.3 对FASB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评述
    4.4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4.4.1 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因素的国际比较
        4.4.2 国际上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根本原因分析
        4.4.3 国际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对我国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以及趋同影响预测
    5.1 非金融行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描述
        5.1.1 公允价值计量项目情况分析
        5.1.2 成本计量项目情况分析
        5.1.3 存在问题分析
    5.2 金融行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描述
        5.2.1 保险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情况分析
        5.2.2 银行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情况分析
        5.2.3 证券业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情况分析
        5.2.4 存在问题分析
    5.3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国际趋同预期的经济后果
        5.3.1 IFRS9提出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新变化
        5.3.2 两分类后计量模式变化带来的总体影响
        5.3.3 两分类的预期经济后果——基于年报数据的调整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趋同路径安排
    6.1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6.1.1 指导思想: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选择需密切联系实际环境
        6.1.2 总体思路:保持混合计量模式,谨慎推进公允价值计量
    6.2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路径安排——建设准则体系
        6.2.1 完善理论基础,分理想—环境层次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6.2.2 建立技术保障,规则导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6.2.3 选择性接受IFRS9,修订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
        6.2.4 规范和增加披露,完善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披露》准则
    6.3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配套措施
        6.3.1 多举并措,推进环境建设
        6.3.2 规范监管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6.4 本章小结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1. 对会计要素理论的挑战
    2. 对会计确认标准的挑战
    3. 对历史成本原则及计量基础的挑战
    4. 对财务报表的挑战

(4)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I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成果
        (二) 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成果
    三、文章的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基本理论
    一、金融工具
        (一) 概述
        (二) 金融工具和传统资产负债的比较
    二、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点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二) 衍生金融工具基本分类
        (三) 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
        (四)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对传统会计理论带来的挑战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三)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概述
        (二) 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规定
第三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披露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对传统会计披露的挑战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披露现状
第四部分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方式的改进的建议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二、对利润表的改进
    三、对报表附注的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5)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2 衍生金融工具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2.1.1 虚拟性
        2.1.2 高风险性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态性是未来的
3 衍生金融工具与基本金融工具相比较的特点
4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理论的影响
    4.1 对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
    4.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4.3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
    4.4 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6)金融海啸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冲击
    (一) 对会计要素冲击
    (二) 对会计确认冲击
    (三) 对会计计量冲击
    (四) 对会计报告与披露冲击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现状及会计制度构建的原则
    (一)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现状
    (二)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原则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策略
    (一) 重新定义会计要素
    (二) 修正会计确认标准
    (三)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四) 调整会计报表结构
    (五) 专设准则解释委员会
    (六)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7)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
    (一)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历程与启示
    (二) 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分析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冲突分析
    (一) 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局部冲突
    (二) 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整体冲突
四、当代会计理论及其构建基础反思
    (一) 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脉络分析
        1.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分析
        2.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分析
    (二) 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反思
五、结论与启示

(8)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写作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
    1.6 研究综述
        1.6.1 国外研究综述
        1.6.2 国内研究综述
2.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2.1 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2.1.1 金融学界下的定义
        2.1.2 会计学界下的定义
        2.1.3 两种定义的差别
        2.1.4 我国会计准则下的定义
        2.1.5 笔者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的思考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
    2.3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2.4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2.4.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
        2.4.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2.4.3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冲击
        2.4.4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3.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冲击的实质
    3.1 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
        3.1.1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3.1.2 转向决策有用观
    3.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重可靠性转向偏向相关性
        3.2.1 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2.2 相关性与可靠性
        3.2.3 偏向相关性
    3.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披露决策相关信息
4.传统会计理论应对冲击的调整
    4.1 采用全面收益观与资产负债观
    4.2 会计计量属性
    4.3 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4.3.1 公允价值
        4.3.2 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局限性
        4.3.3 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点
        4.3.4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展望
        4.3.5 当前的公允价值危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元凶还是替罪羊
5.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瓦解
    5.1 会计报表体系的逻辑关系
    5.2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使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瓦解
    5.3 采用渐进式重建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
6.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披露改进
    6.1 资产负债表要素重新定义
        6.1.1 现行做法的实质——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新的会计要素
        6.1.2 未来趋势——会计要素重新定义
    6.2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与比较
        6.2.1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标准
        6.2.2 资产负债表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
    6.3 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的选择——按金融性分类
        6.3.1 衍生金融工具流动性难以判断
        6.3.2 选择按金融性分类的依据
        6.3.3 资产负债表项目按金融性分类
    6.4 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6.5 表外披露补充说明资产负债表内容
7.利润表会计信息披露改进
    7.1 全面收益理论
    7.2 利润表改进采用全面收益观的优点
    7.3 全面收益观的应用
        7.3.1 国外在准则中运用全面收益观
        7.3.2 国外关于全面收益的报告方式和确认标准
        7.3.3 我国应采用的全面收益报告方式和确认标准
    7.4 利润表的改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全面理解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1.2.2 深入理解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
        1.2.3 促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
    1.3 研究文献
        1.3.1 国内研究情况
        1.3.2 国外研究情况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第2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基本问题
    2.1 关于会计准则
        2.1.1 会计准则内涵
        2.1.2 会计准则属性
        2.1.3 会计准则目标
        2.1.4 会计准则体系
        2.1.5 与金融监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
    2.2 关于金融监管
        2.2.1 金融监管内涵
        2.2.2 金融监管必要性
        2.2.3 金融监管目标
        2.2.4 金融监管体制
        2.2.5 金融监管标准
第3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关系分析
    3.1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
        3.1.1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
        3.1.2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标准
        3.1.3 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
    3.2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具有统一性
        3.2.1 两者具有相似的理论基础
        3.2.2 两者都具有政府管制的性质
        3.2.3 两者目标具有统一性
    3.3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标准存在差异性
        3.3.1 信息内容差异
        3.3.2 信息质量差异
        3.3.3 审慎性差异
第4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标准差异引发的监管问题
    4.1 资本确认问题
        4.1.1 会计确认标准
        4.1.2 监管确认标准
        4.1.3 差异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4.2 金融工具确认问题
        4.2.1 会计确认标准
        4.2.2 监管确认标准
        4.2.3 差异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4.3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4.3.1 关于公允价值准则的争议
        4.3.2 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原因分析
        4.3.3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反思
    4.4 套期会计问题
        4.4.1 套期会计的发展
        4.4.2 套期会计引发的争议
    4.5 贷款减值准备计提问题
        4.5.1 会计计提标准
        4.5.2 监管计提标准
        4.5.3 计提标准差异
        4.5.4 差异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第5章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5.1 协调的方式
        5.1.1 相互协调
        5.1.2 消除差异
        5.1.3 加强合作
    5.2 会计准则协调建议
        5.2.1 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5.2.2 充分考虑金融监管问题
        5.2.3 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5.3 金融监管协调建议
        5.3.1 积极完善金融监管标准
        5.3.2 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
        5.3.3 根据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第6章 对中国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建议
    6.1 针对新会计准则完善金融监管标准
        6.1.1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监管
        6.1.2 调整贷款减值准备监管标准
        6.1.3 防范利用会计准则操纵利润
    6.2 充分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
        6.2.1 利用会计准则提高信息透明度
        6.2.2 利用外部审计加强金融监管
        6.2.3 完善监管体制应对金融创新
    6.3 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加强合作
        6.3.1 共同促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6.3.2 共同完善会计监管功能
        6.3.3 共同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6.3.4 共同发展高质量会计准则
第7章 论文总结
    7.1 研究创新及意义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从衍生金融工具视角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二、传统财务会计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影响
    (一) 对会计披露的变化
    (二) 对会计确认的变化
    (三) 对会计计量的差异
    (四) 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变化
三、传统财务会计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途径
    (一) 调整会计原则
    (二) 改造会计报表
    (三) 采取多重计价基础
    (四) 重构财务会计要素
四、结论

四、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冲击及挑战[J]. 李霞. 商, 2015(42)
  • [2]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 王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3]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问题初探[J]. 栾桂灵.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 [4]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研究[D]. 赵广威.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2)
  • [5]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 郑晓媛. 科技资讯, 2010(20)
  • [6]金融海啸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J]. 刘喜民. 财会通讯, 2010(18)
  • [7]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 任世驰,李继阳. 会计研究, 2010(04)
  • [8]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穆方舟.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9]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D]. 司振强.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10]从衍生金融工具视角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再认识[J]. 吴颖贤. 财会研究, 2009(08)

标签:;  ;  ;  ;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