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婚制与《诗经》本义解读

先秦婚制与《诗经》本义解读

一、先秦婚姻制度及《诗经》本义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胡静怡[1](2021)在《《颜氏家训》称谓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晋南北朝是现代汉语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是上古向中古过渡的特殊阶段,本文以《颜氏家训》为主要语料,通过对称谓语使用概况的描述,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称谓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本文通过对《颜氏家训》中出现的称谓语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揭示出此时期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语用原则。一定程度上发现了《颜氏家训》称谓语在继承和延续了先秦之前的上古称谓语的同时,又开始使用中古汉语称谓语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颜氏家训》称谓语研究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现状等。第一章,《颜氏家训》亲属称谓语研究。本章从使用概况和使用特点两个方面讨论了《颜氏家训》亲属称谓语的概貌。首先根据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将亲属称谓语分为父系、母系、夫妻系。对其中出现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分析。发现《颜氏家训》中出现的亲属称谓语处于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转化的过渡阶段、对《颜氏家训》中出现的“从大门中”“耶”“大人公”“阿姑”等新词进行了解释说明。还揭示出了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的一词多义现象。第二章,《颜氏家训》社会称谓语研究。把社会称谓分为关系称谓系统、身份称谓系统、年龄称谓系统。发现了《颜氏家训》中出现的社会称谓语处于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转化的过渡阶段、社会称谓语泛化的特点、社会称谓语受佛教影响、多民族融合等特点。第三章,《颜氏家训》称谓语的语用研究。《颜氏家训》称谓语具有社交指示功能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同时还遵循着情感原则、表敬原则和等差原则。第四章,《颜氏家训》称谓语与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对比。《颜氏家训》许多亲属称谓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颜氏家训》社会称谓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些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变化更大。其中有些社会称谓词语形式存在,但意义发生了改变。结语部分简单地总结了全文,对《颜氏家训》称谓语使用情况、使用特点、语用功能、其在词汇史上的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和启迪。

薛宇[2](2021)在《《礼记》用《诗》考论》文中认为先秦时期《礼记》的研究已经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究,涉及甚广,但对于《礼记》的用《诗》的探讨虽有涉及,但并没有专门单独全面探讨过《礼记》中的用《诗》现象。先从用《诗》的定义进行阐述,“用”《诗》是为了实现《诗》的某种用途,如引《诗》、赋《诗》、称《诗》等,但“用”《诗》从功能和作用上概括了所有对《诗》的运用方式。《礼记》三十一篇中有超过篇目总数的一半即十七篇都在文章当中出现了用《诗》现象,这些篇目中《缁衣》用《诗》频次最多达24次,其次较多的《表记》18次、《坊记》14次、《中庸》12次等,用《诗》频次较少的是《曲礼》1次、《檀弓》1次、《王制》3次等,《礼记》用《诗》共有125处。涉及到《诗》的风、雅、颂三个部分的诗歌,其中用雅最多,风、颂次之,用“风”最多的篇目是《表记》5次,用“雅”最多的篇目是《缁衣》16次,用“颂”最多的篇目是《中庸》3次。《礼记》所用的逸《诗》为保存、流传典籍及研究不同版本产生的文学面貌提供基础;并且由此产生的诗句异文现象,主要表现在通假字和诗文文本本身意义上的区别,这为理解《礼记》用《诗》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方式和意义阐释方式;在《礼记》用《诗》的方法上呈现有用《诗》原义和断章取义、单条说理和连续说理、解释说明道理、用《诗》来引出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以及用来讨论乐曲的特点;在《礼记》用《诗》说明的思想内容上主要用《诗》来阐述论证礼、礼仪制度、治理国家之道、为君之道、修身治家之道等。接着专篇讨论了《礼记》用《诗》的三篇典型篇目《大学》、《中庸》、《缁衣》的具体用《诗》特点,尤其是《大学》、《中庸》在用《诗》时,往往接连用诗句论证同样一个观点,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内容用《诗》的具体诗句来探讨,形成了自成逻辑的整体性用《诗》特点,如《中庸》围绕着“中和”之用,《大学》围绕着以“修身”为中心的由“修身”到“平天下”的内外贯通历程。《缁衣》在《礼记》篇目中用《诗》最多,大量用《诗》来围绕求贤、处身、与人交往来进行讨论,最大程度地在单篇用《诗》中表现出整体性特点。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用《诗》现象产生原因:礼与诗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解释;《诗》对礼的重要性;《礼记》所处时代把《诗》作为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儒家重视《诗》的运用和阐发,以及《礼记》的作者和编者在写作和编撰时受到用“诗”风气及学术思想,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素来重视《诗》的传统以及其礼治思想的特点。

陈圣鋆[3](2020)在《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诗经》的内容反映出生产水平的提升,官作的各种技艺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且官作坊的经营、管理制度愈加细化。《诗经》时代的造物特点比较鲜明,其主要特征是传统中国手工业架构开始出现,细化下来则是各个门类齐头并进,各有突破;人造物系统中,受宗法礼制影响的“官作设计”与崇尚功能、注重人文关怀的“民物设计”的“二元分化”局势初露端倪。从设计学的角度解读《诗经》只是中国古代设计史研究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先秦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出于《诗经》在记录先秦社会现实的价值,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与其他设计经典文献和考古工作成果相互印证,以得出最符合先秦社会实际的设计面貌。本文以典籍《诗经》作为研究先秦设计的立脚点,因而在研究分析的时候,文献综合研究与田野考察并重,文字与实物需要对照论证。通过多样的文献检索,搜集与先秦时期手工艺相关的各种资料,对《诗经》与同时代的其他典籍中的设计现象、设计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先秦时期起主导作用的设计思想。同时分析《诗经》中出现的众多器物中的典型器物、典型的装饰方式等单列出来,逐个分析研究,分析先秦时期的审美取向,研究这些案例的变化特征。

杨萍[4](2020)在《《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文中指出《古诗十九首》被钟嵘誉为“一字千金”,这组诗以其清新、刚健、质朴的风格和缠绵悱恻、哀而不伤的艺术特点,铿锵有力地在诗歌史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凭借字字珠玑的语言形式,被历代中外学者研究、赞赏。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文。而这些异文的存在显然使“一字千金”的评价显得暧昧可疑。因此,研究这组诗歌的异文显得极为必要。学界对于这组诗歌产生时间的争论,无论何种说法都脱不出中国古籍传播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钞本时代”,这个问题尤为复杂。所谓《古诗十九首》的“异文”研究,正是将目光放置于这一特殊的文本传播时间段,充分考虑到在“钞本时代”这一大环境下,文本的创作、传播、写定有极强烈的多样性与不稳定性下的文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文字变化,读者可以探求这组诗歌的生成方式、传播路径。同时也能根据对异文的对比研究,体会不同文字带给诗歌的文学欣赏效果,进而探究异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四章五部分,绪论部分先论述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即将《古诗十九首》置于钞本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以异文为线索,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传播、写定,进而阐述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由异文生发的文学欣赏效果和异文背后的文化意蕴。接着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所据校本和凡例做了简单说明。接下来第一章分析了“钞本时代”下文献的生成、传播、写定的复杂性,以及解读文献(含《古诗十九首》)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对异文进行定义,对异文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第二章则将《古诗十九首》的异文尽可能的收集分类,分为“义同的异文”、“义近的异文”、“形近的异文”、“词序颠倒的异文”及“其他”五类,并简单对所举异文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异文注释进行研究,分析逯钦立对《古诗十九首》异文注释的形式、特点和不足,接着讨论一类特殊的异文注释——自我异文,即在《李善注文选》中,不在同一章节的正文和注释中出现,却在其他章节的注文中出现的异文。通过整理《李善注文选》中的有关《十九首》的自我异文,分析这种注释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价值。第四章主要分析异文与文学欣赏、文化意蕴的关系,第一部分首先解析了异文于诗歌鉴赏之作用,接着讨论异文与物象探寻的关系,最后归纳与异文相关的“程式句”。第二部分探究异文与文化意蕴的关系,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两方面展开,研究异文反映出的时代文化意蕴。

马佑蕾[5](2020)在《《诗经·大雅·生民》研究》文中指出《生民》是《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的第一篇,历来备受学者关注。受政治、文化、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民》篇的研究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倾向性,在字词考释、主旨辨析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分歧。因此,需要对《生民》作一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生民》篇中历代争论不休的分歧点为线索,在梳理历代《诗经》研究专着和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字词考释和诗旨辨析,继而总结《生民》的经解特征及文献价值。具体分为四章进行探讨:本文第一章为《生民》篇的成诗背景:一是揭示西周初年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上,分封制与井田制互为表里,文化上,建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礼乐制度。二是具体分析在此背景下《生民》产生的原因,主要归根于时代要求、政治需要、文化发展等因素。第二章为《生民》的文本考释,通过对“《诗经》中日朝百家汇注”的整理,针对篇中人物、姜嫄怀孕生子、姜嫄弃子的问题进行考释,在梳理历代学者观点的同时辨析是非,从中得出最符合文本的诗旨。第三章是对《生民》在历史维度中经解特征的总结,结合时代政治、思想、学术背景,反映历代学者对《生民》的解经特点。第四章为《生民》篇的文献价值,在对《生民》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历代解经特征的分析基础之上,立足于文本,从经学、文学、史学三个方面探求《生民》篇本身所包含的文献价值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在全面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坚持“守正”的原则,结合史实,回溯时代风貌,通过综合分析、考辨,对《生民》作一系统、全面的研究,力求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韩伟涛[6](2020)在《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念在社会中产生,因此其记录能够呈现在文字、美术等一切能够判定人的思维状态的载体之中。从历史学角度观察与研究观念,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判断文本记录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即观念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时期的观念能够更加清楚显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文研究的对象——“君子”、“小人”、“贤人”和“淑女”而言,其皆产生于先秦时期,这既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重大转型时期,同时也是研究对象所产生与确立的时期。同时,这几种观念具备因为社会变迁而产生语义变迁的现象。虽然其内部原因不尽相同,但都具备着一种从封闭的由特定身份的代指而走向开放的相对范围扩大而且不以身份为决定性因素的人格的代指。因为包含共同性特征,并且具备类似的社会变迁背景,所以我们将研究对象描述为以“君子”为中心的观念丛,并且观察这一观念丛在先秦时期的演变情况。本文结构由绪论、观念演变分论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二至五章为观念演变研究,最后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为总结学术前史以及创立本文写作思路。本文将以往对本题研究分为哲学或思想史、历史学与语言文字学两个模块进行学术前史总结。第二章为“君子”观念演变考,主要内容从“君子”观念的起源展开,分析了“君子”在起源角度上的原始战争文化孑遗,继而对“君子”观念的演变以早期含义和观念演变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主要观点为“君子”早期含义具有原始文化的继承性,而观念转变与社会和国家的规模扩大,继而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有关。第三章为“小人”观念演变考,主要展开方式与“君子”章相似,结论为社会规模扩大以及“文士”群体兴起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小人”观念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为“贤人”观念演变考,对“贤”字进行了细致梳理后认为,“贤人”观念的演变路径是原始战争文化、财富、品质优良的转折式发展,这一现象既与社会变迁有关,同时与“贤”字的构型随秦文字统一带来的相关影响有关。第五章为“淑女”观念演变考,基本展开方式与“君子”章类似,探讨了“淑女”从地位向德善的转型,同时认为“淑女”的演变方式与“君子”相似,经历从弥散性角色到个人自致的路径,其演变内涵与“君子”观念演变密切相关。结语为观念丛与社会历史变迁,主要回顾了本文的论述结论,从而发现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共同性特征,并由此说明观念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种关系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如何展开及其原因。

伍强胜[7](2020)在《万斯同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万斯同生值明清更替之际,异族入主中原之时。其家族原为明季甬上望族。明初袁忠彻早在其发轫之初,便预言万氏家族“优于文学,代有异人”。但是王朝的更替击碎了年轻的万斯同“学而优则仕”的美好蓝图。万氏一门深受心学影响。万斯同的高祖万表是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浙中王门的代表人物;父亲万泰是心学殿军刘宗周的学生。在极端被挤压的缝隙中,万斯同将家学(蕺山之学)传承下来。其父去世之后,遵照其父生前安排,万斯同续师事刘宗周的高弟黄宗羲。期间,万斯同与明清之际浙东另一位思想家潘平格相遇,被潘说折服。20余年之后又与颜李学派代表人物李塨相遇,两人思想契合。万斯同哲学思想前后经历了三变。“万斯同哲学思想三变及交游考”一节对此作了细致的考察,揭开了“三变”的详细过程。成熟时期万斯同的哲学思想大致包括本体论、格物论、道统论、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理想国等七个部分。万斯同认为世界的本体为道。道是指普遍规律。万斯同哲学体系的范畴“道”与另一范畴“理”表现为一本万殊的关系。万斯同提出“太极判而两仪形,阴阳运而万物生”“律吕天地自然之数”等命题。其中,“太极判而两仪形,阴阳运而万物生”,坚持了“气生万物”的观点。“律吕天地自然之数”的命题不仅揭示了世界的质量存在方式即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王朝“三始九极”的规律,且因为音乐的介入有了更深一层的美学意蕴,为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思想资源。万斯同作出“体而任之,措而施之,存乎其人”的重要判断。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凸显,人作为思维主体、实践主体的含义得到揭示。主体人被定格为思维的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定位为体认、措施即认识与被认识、实践与被实践的关系。万斯同确认道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然而道又是通过文本得到揭示并记载下来的。文本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是客观的。万斯同提出圣人与道的作用合二为一。同时,在万斯同哲学体系中体用、理一分殊的思维方式,本体论无、有两条路径的传统继续保存和贯彻,说明中国哲学是其自身思维特质在中国特定条件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生发出来的硕果。万斯同将动静互根之说有意识地引入现实生活,对于世间及其事物的“损益”的认识,关于“盛极则衰”的观点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万氏格物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厘正了格物就是学习“六艺”的观点;二是对历代经典“格物”论进行了阐述与评价,包括扦格外诱说(司马光)、穷理说(朱熹)、正事说(王阳明)、格通人我说(潘平格)等等,一一驳正,既划清了“六艺”说的界限,又可以相互参照、比较;三是探究了万斯同从“格通人我”到“学习《周礼》三物”的转变。格物就是学习“六艺”,进而认识世界并指导实践,显现出万斯同格物论重视理论知识的特征。万氏“道统”论遵循“立道统、辟佛老”的基本结构。其“立道统”重新梳理了以孔子为源头的不间断的学术脉络,还原了孔孟之道“心性之学加经世之学”的本来面目,从中折射出万斯同在异族入侵的条件下,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辟佛老”部分,万斯同将朱熹易学哲学体系的道教成分一一加以剥离,对朱子学说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将朱熹排除的永嘉、永康学派拉进其道统新体系中。万斯同站在孔孟之道的立场,揭示了佛教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危害,从本体论、人性论、因果论等等角度对佛教进行了批判,提出弘扬孔孟之道是打击佛教传播蔓延的最有力的武器,解答了生民信从佛教的根本原因即经济原因,体现了万斯同对生民的生存状态的关照。万斯同将王朝的治乱兴衰视为现实的历史进程,一个“损益”的循环过程。万氏提出决定王朝命运的两个关键因素即天命和人事。他具体分析了导致明王朝覆灭的经济、政治、军事三大人事因素,指出“人事”的核心是君王之德,万斯同强调帝王应遵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原则,引领国家前行,此亦万斯同“乾坤生六子”本体论观点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当不能用人事来解释治乱兴衰时,万斯同才会借用天命解释王朝的兴衰成败。“数”是决定王朝兴衰的神秘因素,而“灾异”“星象”等是判断历史治乱兴衰的晴雨表。万斯同认为维持君、臣、民关系良好运作的是礼、礼制,驾驭官僚体系需德法兼顾,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士阶层拓宽礼的承载。在谏议问题上,万斯同认为暴君、骄主之过失是封建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积聚,积重难返的结果,有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万斯同“两让”的建议说明明王朝有健全的谏议制度,但是实际上形同虚设。在君子、小人之辨问题上,万斯同认为古今小人丑恶面目相同,悖仁义,搞阴谋、排除异己,故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否则,王朝必将自政治生态遭破坏始,至亡朝亡国而终。万斯同并不单方面袒护君子,认为现实中不论君子、小人均呈结派之必然之势,因此,凡拉帮结派者即连根拔除。万氏人生哲学的主题是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构建。万斯同认为安身立命的关键在于诗书礼乐即学道、传道、载道;万斯同将自己的人生与学道、传道、布道合二为一,突出践行,特别强调立身在于精神层面的富足。万斯同之安身立命之道把握住了“孔颜乐处”的精神实质,将与海内文士共“乐”书中作为徜徉“诗书礼乐”世界的重要补充和重要环节。万斯同认为立身需谨慎,切忌一招不慎而声名俱裂,万斯同告诫择术用世者应当审清时务,不抱侥幸心理,始终坚持站在“道”的一边是人生立于不败的关键所在。在异族占领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万斯同认为名节、气节、民族大义高于一切。在绝不仕清的前提下,万斯同将“诗书礼乐”本身作为自己最终的精神家园。万氏之理想国即“一代之规模”继承了自孔子以降关于“有道之世”的学说,贯彻了历代先贤关于“等差有序、仁和中让、道德境界、君王圣明”的理念。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先知后行即理论对践行的指导作用。万斯同理想国从士风的营造及三代法治的延续、士人队伍的壮大和君相之失的规避、典章制度的完善与国家运作效率的提高等三个方面考察了各种典制规章的来龙去脉,分析其各自起作用的条件。定其是,去其非,提炼出了具体的命题、相应的具体方案,体现了万斯同对生民的关怀,对未来社会、国家的憧憬。诚然,关于理想国,有些方面比如“田赋之辨”在万斯同起初的笔下即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是为缺憾。但是万斯同于此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可抹杀,他的”没有答案“是否预示着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万斯同关于历史的研究和历史归宿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王康[8](2020)在《天子必亲迎 ——今文经学视域下的亲迎礼研究》文中认为在儒家看来,夫妇为人伦之首,而夫妇成之于婚礼,故儒家向来重视婚礼。于婚礼“六礼”之中,亲迎又尤为重要。自古以来,关于亲迎的争议有很多,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天子是否也要实行亲迎礼。本文即以“天子必亲迎”为主题,在今文经学视域下对亲迎礼进行了考察。文章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为亲迎考,先是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阐明了亲迎礼为上古劫掠婚(抢婚)的遗存。又结合大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证明了亲迎之礼在先秦业已普遍施行。重视人伦的儒家将原始的“抢婚”之俗加以礼仪化、系统化,而成“亲迎”之礼。在这一过程之中“亲迎”与人伦产生了联系,其意涵变得更为丰富、意义变得更为重大。第二章为天子亲迎辨,着眼于“天子是否亲迎”这个论题,对历代经学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述。指出主“天子不亲迎”的主要有“天子至尊说”,“亲迎于馆说”和“无父者不亲迎说”三说。其中,主“天子至尊说”的以《左传》为代表,认为天子至尊无敌,没有亲迎之礼,使人代逆即可;主“亲迎于馆说”的以程颐和孔安国为代表,认为天子不用越境亲迎,亲迎于京城馆舍即可;主“无父者不亲迎说”的以敖继公和万斯大为代表,认为天子无父,无可命使亲迎。主“天子必亲迎”的有“亲迎为恒事说”和“亲迎为春秋礼说”两说。前者以《公羊》和《谷梁》为代表,以为亲迎为恒事,天子至士皆如此;后者以何休为代表,认为天子亲迎礼为孔子所改之制,为“春秋礼”。第三章论述天子何以必亲迎,主要从“亲迎于渭”与文王创制、“冕而亲迎”以“示其亲”、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三个角度进行阐发。指出亲迎实由文王所创制,意在展现“亲亲”之意。孔子以“冕而亲迎”张大文王之意,以“亲亲”救“尊尊”之弊。汉儒之“推士礼以致于天子”,则一方面使得天子亲迎礼具体而可操作,另一方面亦否认了超绝一切的“天子礼”的存在。展现了今文学家对于君权不可超越天道这一立场的坚守。

杨文昱[9](2020)在《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亚初先生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学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金文研究,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张亚初先生研究古文字所取得的成就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汉字理论、有关专着等方面的成就。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张亚初先生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成就,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对张亚初先生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术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简短的概括。第二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文字学考释与研究”,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类讨论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在甲骨文考释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甲骨文中“铸”、“(?)”、“挞”、“讯”等字的理解;在金文考释与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金文中“免”、“(?)”等字的考释成果以及对多友鼎、太保罍、作册嗌卣等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在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乙辛时期青铜容器、对商周青铜盉及卣壶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撰写的包括《西周金文官制研究》《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证》《商周金文姓氏通考》在内的诸多着作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三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提出的关于古文字形体、造字法以及古文字考释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析,另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所做的包括编写年鉴在内的其它工作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为“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附录部分搜集、整理了张亚初先生发表、合作发表论文以及会议发言稿42篇,按发表年代先后顺序升序排列,并选用较为清晰的古文字形体代替了部分模糊形体,将部分手抄本文章录入为更加清晰的印刷体文章,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推进后续研究的深入发展。

方慧[10](2019)在《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晋稀先生是当代着名的音韵学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专家,他以传统小学为基础,又综合运用新时期理论方法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诗经蠡测》作为郭晋稀先生多年研究《诗经》的成果,是一部功力颇深,新见迭出的着作。本文通过对《诗经蠡测》中的主要创见、研究方法及学术特点进行探讨,研究其方法和成果形成的原因,力图在对该书内容与方法的探究中进一步发掘其学术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郭晋稀先生《诗经》研究缘起、背景和《诗经蠡测》的写作与出版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郭晋稀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是工作使然,同时也是他的志趣所向,除了特殊时期的暂时搁置,他一直坚持对《诗经》的研读和札记的积累,最终促成了《诗经蠡测》的出现。第二部分论述《诗经蠡测》中的主要创见。郭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既注重基础又主张创新,通过对大量典籍的阅读和思考,他为我们提出了“抢婚说”、“组诗说”、二《南》在《国风》之内,二《南》为厉幽以来之作,二《南》之“周召”指周定公、召穆公,二《南》之“南国”为通名,《大雅》、《商颂》载有商周史诗,“毛诗分章不为定式说”等独特观点,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到了现在这些新见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为我们阅读《诗经》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第三部分概括《诗经蠡测》中的研究方法。郭先生研究兴趣广泛,在音韵文字训诂、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等领域均有深入系统的钻研,因此在《诗经》研究上除了传统小学的使用,他还将出土材料(史学、考据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应用到解《诗》之中。对《诗经蠡测》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将会在今后的《诗经》研究中产生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概括《诗经蠡测》的学术特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一)“尊重学术,注重传承”。郭先生学养渊深,不仅重视师承,而且善于总结前人成果,注重学术的传承。(二)“整体联系,以诗解诗”。在解《诗》时立足整体,上下联系,解《诗》准确且便捷。(三)“重视规律,揭示通例”。对规律的总结,既说明其对作品的极度熟悉又体现其宏观的观察角度,而且对通例的总结也能促进“以诗解诗”的实践。(四)“注重创新,实事求是”。这是《诗经蠡测》中十分显着的一个特点,无论是各个创见的提出,还是新解诗方法的运用,全书整体上都体现了创新性和科学性。第五部分将论述《诗经蠡测》的学术史意义。首先,《诗经蠡测》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着作。这个除了书中内容观点的创新外,还主要体现在郭晋稀先生对新理论方法的敏感,一方面,他提出“组诗说”,将《诗经》组诗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他将新理论应用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的讨论,结合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去探讨,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其次,《诗经蠡测》是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一方面,他对传统学问和方法的继承,体现了他传承学术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对现代理论方法的应用,对当时的一些宏观问题的探讨,都是站在当时的时代密切关注学术动态,融新入旧,进行新旧交融、承上启下的学术研究。

二、先秦婚姻制度及《诗经》本义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秦婚姻制度及《诗经》本义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1)《颜氏家训》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颜氏家训》研究概况
        2.对汉语称谓语研究的概况
    (三)研究对象
        1.《颜氏家训》
        2.称谓语
    (四)研究方法
        1.定量统计与逐类分析
        2.分析论证法
一、《颜氏家训》亲属称谓语研究
    (一)《颜氏家训》亲属称谓语使用概况
        1.父系亲属称谓语
        2.母系亲属称谓语
        3.夫妻系亲属称谓语
    (二)《颜氏家训》亲属称谓语使用特点
        1.古语词和新词共用
        2.一词多义
        3.词汇复音化
        4.南北差异
二、《颜氏家训》社会称谓语研究
    (一)《颜氏家训》社会称谓语使用概况
        1.《颜氏家训》的关系称谓系统
        2.《颜氏家训》的身份称谓系统
        3.《颜氏家训》的年龄称谓系统
    (二)《颜氏家训》社会称谓语使用特点
        1.社会称谓语复音化
        2.社会称谓语泛化
        3.社会称谓语受佛教影响
        4.多民族文化融合
三、《颜氏家训》称谓语的语用研究
    (一)《颜氏家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
        1.表达情感功能
        2.社交指示功能
    (二)《颜氏家训》称谓语的语用原则
        1.情感原则
        2.表敬原则
        3.等差原则
四、《颜氏家训》称谓语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对比
    (一)《颜氏家训》亲属称谓语与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比较
        1.继续沿用的亲属称谓语
        2.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的亲属称谓语
    (二)《颜氏家训》社会称谓语与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的比较
        1.继续沿用的社会称谓语
        2.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的社会称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礼记》用《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礼记》用《诗》文献统计
    第一节 用《诗》定义界定
    第二节 《礼记》用《诗》的篇目分析
第二章 《礼记》用逸《诗》篇目和异文分析
    第一节 《礼记》用逸《诗》篇目分析
    第二节 《礼记》用《诗》产生的异文分析
第三章 《礼记》用《诗》的特点
    第一节 《礼记》用《诗》的方法
    第二节 《礼记》用《诗》的思想内容
第四章 《礼记》典型篇目用《诗》考述
    第一节 《中庸》用《诗》探讨
    第二节 《大学》用《诗》探讨
    第三节 《缁衣》用《诗》探讨
第五章 《礼记》用《诗》的成因
    第一节 礼与诗的关系
    第二节 《诗》对礼的重要性——不能《诗》,于礼缪
    第三节 《礼记》成书时代的学术思想和编撰情况对《礼记》用《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诗经》的版本及时间、地域判定
        一、《诗经》成书的断代问题与存疑
        二、《诗经》版本及历代校注
        三、《诗经》所涉主要地域划分
        (一)十五“国风”
        (二)二“雅”
        (三)三“颂”
第一章 《诗经》与两周设计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诗经》时代其他古籍与文字中的早期设计思想
        一、两周与诸子手工艺思想
        (一)《洪范》
        (二)《尚书》
        (三)《周易》
        (四)《道德经》
        (五)《论语》
        二、两周民间手工艺思想
        (一)《山海经》
        (二)《周礼》
        三、先秦手工艺书籍
        四、先秦文字中的造物现象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造物环境
        一、较为发达的先秦大农业体系
        (一)生产组织方式
        (二)两周主要农具
        (三)百姓生活资料的多样来源
        (四)田亩管理与国家道路建设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构架初现
        (一)《诗经》时代形成的手工业构架
        (二)《诗经》时代的“三造四作”
        (三)两周手工业构架的发展特征
        三、“官作设计”与“民物设计”的文化分野
        (一)“官作”与“民物”
        (二)《诗经》时代的“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
        (三)“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的关系
    第三节 《诗经》中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民情
        一、《诗经》中的衣食住行
        二、《诗经》中的典礼、祭祀与祝告活动
        三、《诗经》中的恋爱与婚姻活动
第二章 《诗经》中的器物分类
    第一节 服饰
        一、《诗经》中的纺织作物
        二、《诗经》中的纺织工具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各种衣裳
        四、服饰的构件及其功能
    第二节 生活器具
        一、食器、饮器与炊具
        (一)餐饮器具之制材
        (二)餐饮器具的制造工艺
        (三)《诗经》中的餐饮器具
        (四)《诗经》餐饮具中的奢侈现象
        二、营造与室内陈设
        (一)《诗经》中的建材
        (二)《诗经》中的城市规划
        (三)《诗经》中的房屋营造与室内陈设
        (四)《诗经》中的建筑结构
        三、首饰与随配饰物
        (一)首饰、随配饰物之材料
        (二)玉器加工工艺
        (三)《诗经》中的首饰与随配
        (四)首饰、随配之样式
        四、乐器与文玩
        (一)乐器、文玩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乐器与文玩
        (三)装饰造型精美的乐器
        (四)两周乐舞
    第三节 生产工具
        一、各类工具之材料
        二、农具
        三、狩猎工具
        四、两周工具发展水平
    第四节 兵器
        一、兵器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攻击兵器
        三、《诗经》中的防御兵甲
        四、《诗经》中的兵器配件与配饰
    第五节 舟舆
        一、先秦造船材
        二、舟舆结构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舟舆
        四、《诗经》中的车马装饰
第三章 《诗经》中的造物审美
    第一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造型特征
        一、西周中后期出土墓葬中的列鼎制度
        二、《诗经》中青铜器的造型与工艺
        三、《诗经》时代器具造型特征
    第二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纹案特征
        一、十二章纹与早期神兽纹
        二、《诗经》中的画缋与刺绣
        三、《诗经》时代装饰纹案特征
    第三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用色特征
        一、“三统”与“五德”—中国古代王室用色准则
        二、《诗经》中的多重色彩
        三、《诗经》时代用色特征
第四章 “《诗经》时代”的手工业特征
    第一节 礼制化的官作设计规范
        一、程式化的简化纹案
        二、标准化的礼器造型
        三、庄严肃穆的使用规则
    第二节 造物为人的民物设计思想
    第三节 厚积“待发”的造物变革成就
结论
附录一 :《诗经》文本中服饰相关内容
附录二 :《诗经》文本中餐具、饮具、厨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三 :《诗经》文本中营造与装修、家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四 :《诗经》文本中首饰与随配等相关内容
附录五 :《诗经》文本中乐器文玩等相关内容
附录六 :《诗经》文本中使用兵器相关内容
附录七 :《诗经》文本中舟舆相关内容
附录八 :《诗经》文本中祭祀仪式相关内容
附录九 :《诗经》文本中大农业相关内容
附录十 :《诗经》文本中农业为手工业提供材料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本文所据参考文献及凡例说明
第一章 钞本时代的文献与异文
    第一节 钞本时代的文献解读
        一、钞本时代下的文献生成与传播
        二、钞本时代下的抄写者与文本
        三、钞本时代下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第二节 钞本时代的异文
        一、异文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二、异文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的异文类型
    第一节 义同的异文
    第二节 义近的异文
    第三节 形近的异文
    第四节 词序颠倒的异文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十九首》异文与注释研究
    第一节 逯注异文的形式、特点与不足
        一、逯注异文的形式
        二、逯注异文的特点
        三、逯注异文的不足
    第二节 “自我”异文的形成与研究
        一、《李善文选注》中的“自我”异文
        二、自我异文成因
        三、自我异文价值
第四章 《十九首》异文与文学、文化研究
    第一节 异文与文学欣赏
        一、异文与古诗鉴赏
        二、异文与物象探寻
        三、异文与程式句
    第二节 异文与文化意蕴
        一、异文与物质文化
        二、异文与制度文化
结语
附录 《古诗十九首》异文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诗经·大雅·生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生民》的文本考释研究
        (二)《生民》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三)《生民》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生民》的叙事背景
    1.1 西周初年的社会背景
    1.2 《生民》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生民》的文本考释
    2.1 .篇中人物的考释
        2.1.1 姜嫄人物考
        2.1.2 后稷人物考
    2.2 关于姜嫄怀孕生子的考释
        2.2.1 “履帝武敏歆”的考释
        2.2.2 “攸介攸止”的考释
        2.2.3 “载震载夙”的考释
    2.3 关于姜嫄弃子的考释
        2.3.1 关于姜嫄弃子原因的几种解释
        2.3.2 “先生如达”的考释
        2.3.3 “牛羊腓字之”的考释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中《生民》的经解特征
    3.1 独守诗法着重训诂——汉唐的解经特征
        3.1.1 汉代经学发展状况
        3.1.2 汉代《生民》的经解特征
        3.1.3 魏晋南北朝经学发展状况
        3.1.4 隋唐五代《生民》的经解特征
    3.2 尚实疑经阐发义理——宋元的解经特征
        3.2.1 宋代经学发展状况
        3.2.2 宋代《生民》的经解特征
    3.3 兼采汉宋崇尚考据——明清的解经特征
        3.3.1 明代《生民》的经解特征
        3.3.2 清代《生民》的经解特征
第四章 《生民》的文献价值
    4.1 《生民》的经学价值
    4.2 《生民》的文学价值
    4.3 《生民》的史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重难点
第一章 “君子”观念演变
    第一节 “君子”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君子”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君子”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小人”观念演变
    第一节 “小人”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小人”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小人”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贤人”观念演变
    第一节 “贤”及“贤人”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贤人”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贤人”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淑女”观念演变
    第一节 “淑女”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淑女”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淑女”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结语观念丛与社会历史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7)万斯同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目前的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难点、重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满清的血腥镇压及怀柔政策
        二、道学衰落及士人的反思
        三、西学东渐及实学兴起
    第二节 家学渊源
        一、“忠孝”家族之定位
        二、家传儒术之着世
        三、民族气节之坚守
    第三节 哲学思想之三变及交游考
        一、万斯同与黄宗羲
        二、万斯同与潘平格
        三、万斯同与李塨
第二章 本体论
    第一节 狭义宇宙论
        一、阴阳运而万物生
        二、五行之动迭相竭
        三、律吕天地自然之数
        四、一损一益阴阳进退之经
    第二节 狭义本体论
        一、道塞上下贯古今
        二、六经者圣人载道之区
        三、天地间道自若
        四、《易》理至精
第三章 格物论
    第一节 格物论概述
        一、“格物”即习“六艺”
        二、历来纷纷之论不得要旨
        三、六艺以致其用
        四、学习三物则穷理在其中
    第二节 “格物”论上的重大转变
        一、潘平格对朱王二家“格物”论的批判
        二、潘万二氏“格物”论的比较
第四章 道统论
    第一节 道统论概述
        一、孔子而下之文脉
        二、孔孟之道的应有之义
        三、与《明儒学案》之比较
    第二节 对朱熹易学道教成分的剥离
        一、《易》本人事而作
        二、《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可永作废
        三、揲蓍法之疑惑
        四、与朱熹易象观的差异
    第三节 对佛教的批判
        一、佛教为蛮夷之教
        二、从本体论角度对佛教的批判
        三、从人性的角度对佛性论的批判
        四、从伦理的角度对佛教的批判
        五、从因果论角度对佛教的批判
第五章 历史哲学
    第一节 治乱兴亡是现实的历史进程
        一、明王朝治乱兴衰的现实历史进程
        二、明王朝灭亡原因的追溯
    第二节 天命史观
        一、“数”思想
        二、灾异思想
    第三节 帝王史观
        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六章 政治哲学
    第一节 君臣民关系论
        一、安上全下莫善于礼
        二、有国家者以养贤为急务
        三、驭吏之方亦在此
    第二节 谏议论
        一、止辇转圜之事未之概闻
        二、暴君骄主之过由来者渐
    第三节 君子小人之辨
        一、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二、君子小人面目
第七章 人生哲学
    第一节 立身者在乎“诗书礼乐”
        一、立身者不在乎显达
        二、凡人世可喜可欲之事吾皆无之
    第二节 缔交海内文士为可“乐”
        一、披析疑义殊有足乐
        二、“孔颜乐处”的榜样与启示
    第三节 士大夫立身一差即万事瓦裂
        一、择术用世者宜知所审
        二、一招不慎声名俱裂
第八章 理想国
    第一节 士风的营造及三代法治的延续
        一、选举之辩
        二、三代之法辩
    第二节 士人队伍的壮大和君相之失的规避
        一、君主之辩
        二、首辅之辩
        三、胥吏之辩
        四、阉祸之辩
    第三节 典章制度的完善与国家运作效率的提高
        一、封建制之辩
        二、田赋之辩
        三、兵制之辩
        四、建都之辩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天子必亲迎 ——今文经学视域下的亲迎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重、难点及研究方法
    四 材料说明
第一章 亲迎考
    第一节 亲迎考源
    第二节 亲迎考义
第二章 天子亲迎辨
    第一节 天子不必亲迎诸说
        一 天子至尊说
        二 亲迎于馆说
        三 无父者不亲迎说
    第二节 天子必亲迎诸说
        一 亲迎为恒事说
        二 亲迎为“春秋礼”说
第三章 天子何以必亲迎
    第一节 “亲迎于渭”与文王创制
        一 殷商天子不亲迎
        二 文王之后,始有亲迎
    第二节 “冕而亲迎”以“示其亲”
    第三节 推士礼以致于天子
        一 后仓礼学及其意义
        二 天子亲迎可推致
        三 天子一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春秋》婚礼表
附录B 历代天子亲迎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张亚初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述略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意义
第二章 张亚初先生文字学考释与研究
    第一节 甲骨文考释
    第二节 金文考释和研究
    第三节 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
    第四节 有关专着
第三章 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
    第一节 汉字理论
    第二节 其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
    附录说明
    附录1 吴史新证
    附录2 《对扬补释》质疑
    附录3 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附录4 从商周八卦数学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附录5 甲骨金文零释
    附录6 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
    附录7 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
    附录8 殷墟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
    附录9 两周铭文所见某生考
    附录10 《北京图书馆所藏青铜器铭文拓片汇编》序
    附录11 张亚初先生关于淅川下寺楚墓的发言稿
    附录12 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
    附录13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附录14 于省吾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
    附录15 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主、年代与一号墓编钟的名称问题
    附录16 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的补释
    附录17 宋代所见商周金文着录表
    附录18 对妇好之好与称谓之司的剖析
    附录19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
    附录20 商代职官研究
    附录21 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
    附录22 论商周王朝与古蜀国的关系
    附录23 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
    附录24 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
    附录25 金文研究(1988)
    附录26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
    附录27 金文研究(1990)
    附录28 蔡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附录29 从古文字谈胡、胡国与东胡
    附录30 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
    附录31 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
    附录32 金文新释
    附录33 金文研究(1992)
    附录34 现代已故史学家于省吾
    附录35 疑难铭文拟定字一览表——摘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附录36 金文考证例释
    附录37 商周卣壶考述
    附录38 甲骨文字新解(二则)
    附录3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订补
    附录40 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附录41 谈四种整体文字及其意义
    附录42 古文字源流疏证释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诗经蠡测》的写作与出版过程
    第一节 郭晋稀《诗经》研究缘起及背景
        一、郭晋稀《诗经》研究的缘起
        二、郭晋稀《诗经》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诗经蠡测》的写作过程
        一、《诗经》的阅读札记
        二、50年代的论文与讲义
        三、70年代末的《诗经讲义》
        四、80、90年代的论文
    第三节 《诗经蠡测》的出版过程
        一、《诗经蠡测》结集出版
        二、《诗经蠡测》增订再版
第二章 《诗经蠡测》的主要学术创见
    第一节 组诗说
        一、“组诗说”的提出
        二、“组诗说”的影响
    第二节 抢婚说
        一、《鹊巢》:抢婚或妇女被掠夺
        二、《鹊巢》诗义的其他看法
        三、“抢婚说”所引起的论争
    第三节 对二《南》的看法
        一、二《南》与《国风》的关系
        二、二《南》创作时间的看法
        三、二《南》之“周召”之所指
        四、二《南》之“南”之所指
    第四节 关于史诗的见解
        一、“史诗”的概念
        二、《诗经》史诗的讨论
        三、郭晋稀的史诗观点
    第五节 有关分章的观点
        一、对毛诗分章的看法
        二、对《诗经》篇目的分章
第三章 《诗经蠡测》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统小学方法的实践
        一、以声韵解诗:通声韵,断句读,分章节
        二、以训诂解诗:明训诂,考脱文,校讹倒
        三、以词气解诗:审词气,推省文,定章次
    第二节 出土材料与民俗学的应用
        一、善用出土材料解《诗》
        二、以民俗学知识解《诗》
    第三节 文学立场的研究
        一、文学立场修养
        二、《诗经》的文学研究
第四章 《诗经蠡测》的学术特点
    第一节 尊重学术,注重传承
        一、薪尽火传,师承有来
        二、博学笃志,转益多师
    第二节 整体联系,以诗解诗
        一、发凡起例,文字训诂
        二、立足整体,诗义释疑
    第三节 重视规律,揭示通例
        一、语例的总结
        二、韵例的揭示
    第四节 注意创新,实事求是
        一、博采众家,择善而从
        二、独立思考,绝不盲从
        三、言必有据,论证详密
第五章 《诗经蠡测》的学术史意义
    第一节 具有创新精神的《诗经》研究着作
        一、善于总结,将组诗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理论自觉,新理论运用得恰如其分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诗经》研究着作
        一、利用传统小学方法去研究,具有学术性和科学性
        二、对一些宏观问题的探讨,体现了时代性和系统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先秦婚姻制度及《诗经》本义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 [1]《颜氏家训》称谓语研究[D]. 胡静怡.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礼记》用《诗》考论[D]. 薛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D]. 陈圣鋆.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D]. 杨萍. 暨南大学, 2020(04)
  • [5]《诗经·大雅·生民》研究[D]. 马佑蕾. 山西大学, 2020(01)
  • [6]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D]. 韩伟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万斯同哲学思想研究[D]. 伍强胜. 东南大学, 2020(01)
  • [8]天子必亲迎 ——今文经学视域下的亲迎礼研究[D]. 王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D]. 杨文昱.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研究[D]. 方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先秦婚制与《诗经》本义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