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知识与印刷术语

印刷知识与印刷术语

一、打印知识与打印术语(论文文献综述)

魏光禧[1](2021)在《论我国3D打印安全的规制路径》文中研究表明3D打印被誉为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颠覆性技术,正在改变我国传统的单向生产制造模式,使其向个性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制造模式转变。针对3D打印安全存在规制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将行政规制、司法规制和自我规制三者并行使用,不再区分依据行政权力、司法权力抑或社会权力规制的路径,摒弃传统的、单一的、科层式的规制结构,将不同的规制子系统融汇贯通,形成有序的规制空间,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佳的规制效果。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吴北平[3](2021)在《多插图技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Head First Go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文IT类书籍涌入中国市场。这在为翻译市场增加题材的同时,也对译者形成了更大的挑战。本文的翻译材料选自一本计算机编程语言(Go)学习用书,是较为代表性的技术文本,笔者希望,通过翻译此书的部分内容,去探究该类文本的特点,并结合翻译经验来总结相关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本报告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后交代了本次翻译实践所选材料的相关信息以及选择缘由,并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分析文本,把握文本整体语言风格,预测翻译难点;翻译过程包含译前准备、译中把控和译后校审;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别从字符、语言和插图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字符层面,主要讨论了译文中的语码混用现象以及中英文标点的使用;语言层面,从词汇和句子两个角度入手,探讨技术文本中的词汇难点和句型特征,重点关注了文中频繁出现的并列句和条件句的翻译;插图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图在文本中的不同功能,探索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后结合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在为技术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参考的同时,也能引起人们对技术翻译的关注,促进其发展。

雷科[4](2021)在《电力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力企业五防技术措施是指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而特别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电气元件的总和。五防技术措施以倒闸操作制度为核心,通过连锁设备、操作规则和监护操作,对电力生产、电网运行进行误操作隔离。本文研究的电力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期下,企业实现五防技术措施落实,保证电网安全所依赖的重要工具。本文从当前电力行业生产运行一线管理制度和实际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企业管理需求、生产运营安全需求,从变电站运作状态、设备情况、倒闸目的到操作票开具的各个环节,利用先进的平台编程技术、模块化的功能组成、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结合后台切合实际的逻辑规则,设计开发电力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软件。本文针对用户变电站局域网小、访问量低的特点,采用了Java+My SQL+Tomcat的开发和部署方案,这种方案被广泛的应用,技术非常成熟,不但开发结构清晰而且运行稳定,其开源的优点又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开发和使用成本。根据功能需求完成系统业务构架的设计,并分别设计工作平台模块、图形开票模块、防误模块等关键功能模块。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数据信息及用途特点,创建并设计本系统数据库,最终形成一套具有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操作管理等实用功能的应用软件。本系统软件能够降低当前电力行业中面临的操作违规、恶意操作等问题的发生,规范操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同时规定设备的状态改变条件,最终达到安全运行、安全操作的工作结果。本系统还完全改变了操作票填写的模式,从纸质、手签、现场审核改变成电子出票、一站式审签的模式,在保证安全开展工作的情况下,简化开拟操作票的过程,提高了电气操作的工作效率。

王馨怡[5](2020)在《3D打印技术使用的治安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提出自1983年第一项打印工艺发明至今,3D打印技术已历经近40年的发展,目前各国纷纷加入到3D打印技术研发应用的队伍中,并积极出台政策鼓励产业发展。纵观技术发展史,大量曾经预言无法实现的科技都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如此,其使用中产生的风险亦然,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不确定性风险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下的风险社会。目前世界各国对3D打印技术在使用中产生的风险并未予以高度关注,学界的课题研究也多集中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领域,从而当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大规模的现实危害时,人们可能难以快速作出有效应对措施,在阻碍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又影响到社会治安稳定及公民合法权益。因此,在面对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技术红利时,我们需要树立理性意识,防微杜渐,有效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笔者首先在3D打印技术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开有关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的论述,详细界定了3D打印技术和治安风险的基础概念。通过对风险社会理论、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4R危机管理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理论的概述,阐明其在文中的思路引领及理论支撑作用。其次,对3D打印的手枪、ATM机、钥匙、药品等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技术使用风险展开详尽剖析,将产生的治安风险分为危害公共安全、影响人身健康、威胁个人财产、挑战知识产权及冲击社会伦理五大类表现形式,并归纳出潜在不确定性、形态复杂多样性、人与技术交互性以及违法行为隐蔽性等特点。随后,从技术本身及风险管控角度出发构建原因分析框架,并结合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和4R危机管理理论,探讨了导致3D打印治安风险产生的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最后,在对比分析国外应对3D打印技术风险的相关措施,并立足国情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从风险的预防、控制及管理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对策建议,防微杜渐,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稳定。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史博学[7](2020)在《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合同解释离不开方法的运用,《合同法》第125条是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唯一集中规定合同解释方法的条文,直接规定了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习惯解释和诚信解释五种解释方法,适用于各类民事合同。但是这些解释方法在不同具体类型或领域的民事合同(如保险合同)中应当如何运用,立法中并无明确规定。商业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违约行为等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时,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损失和企业生产经营损失进行补偿,提升社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由于商业保险合同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合同解释方法的运用,往往需要整体考虑保险原理与专业术语、合同材料的举证与辨别、行业交易习惯和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多个因素,与其他领域的民事合同存在较大差异。在司法实践中,商业保险合同纠纷的各方当事人主要基于已方利益诉求来解释合同条款,法官在具体运用五种合同解释方法裁判案件时,并没有可以直接引用的关于解释方法如何具体运用的法律依据,只能依靠对合同解释理论的掌握和类似案例的发现来裁判,容易产生案件争执不休、判决难令人信服和类案不同判等种种问题。在理论研究中,对五种解释方法的运用研究较多,但是对五种解释方法在具体合同领域(尤其是商业保险合同领域)如何运用,研究的较少。基于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和理论研究的匮乏,亟需对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五种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规律和主要解释功能,探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方式,找寻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路径。针对商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文义解释方法主要基于商业保险原理和术语的专业性,解决社会大众的通常理解与专业理解的冲突问题,运用的重点在于对文义理解标准的确定,如是依据字面意思还是依据保险术语标准。体系解释方法主要基于合同载体的多样性,解决不同合同载体、不同合同条款以及不同法律政策之间的冲突问题,运用的重点在于对体系范围的确定。目的解释方法主要基于保险产品的公益性,用于解决不同合同目的之间相冲突的问题,运用重点在于对合同目的的探究。习惯解释方法主要基于保险原理与交易习惯,用于解决维护保险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与保护弱势方利益相冲突的问题,运用重点在于保险原理的论证说理与习惯的发现。诚信解释方法主要基于保险交易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情形,用于解决合同双方在专业经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问题,保证合同解释结果的公平公正,运用重点在于相关解释规则适用条件的具体辨别,如怎样认定保险人对免责条款的各种说明行为是否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明确说明”标准等问题。对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往往并不是简单运用一种解释方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对多种解释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过程中,五种解释方法并没有普遍适用并完全固定的位阶或运用顺序,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合同条款,存在一些大概的适用顺序和排除适用规律,可以加以提炼运用。目前,立法上未对商业保险合同的条款进行明确分类,学理上的分类也无法满足合同解释的需求,在合同解释语境下,应当从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果的选择角度,将条款重新分类,分为格式条款、议定条款和示范条款三种。在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再探寻不同类型条款所固有的解释方法综合运用规律。在综合运用解释方法之后,如果仍得出难以取舍的复数解释结果,需要针对不同的条款类型,运用不同理论或模式进行选择,如格式条款应当采不利解释结果,议定条款需要进行利益衡量理论。在整个商业保险合同解释过程中,需要法官和各方当事人的参与,也需要对各方进行约束。解释方法的运用需要遵守诉讼程序,依法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法官对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论的采纳,需要进行充分的说理论证。导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进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内容,理论研究中,对单一或多种解释方法在民事合同中的运用研究较多,对于在具体领域或类型合同中的运用,尤其是在商业保险合同解释中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运用的研究较少。第一章旨在研究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相关的基本理论与立法规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来源于合同解释方法,本章首先介绍合同解释方法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合同解释的必要性、内涵、价值等,在此基础上探讨合同解释的方法与原则、规则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商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合同解释与合同解释具有承继关系,但在主体与客体方面,与其他民事合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再次,对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探求当事人真意、体系解释、习惯解释和诚信解释,以及英美法系国家的意图解释、平义解释、语境解释等解释方法,这些解释方法的运用对我国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的研究有诸多借鉴之处。最后,对我国理论研究与立法规定中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合同解释方法集中规定在《合同法》第125条中,同样也适用于商业保险合同,并且在这一合同领域具有特殊的运用方式。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研究了商业保险合同的五种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主要研究了五种解释方法的基本理论、价值基础、适用条件、运用中的问题与完善措施等。文义解释具有优先性,往往是需要最先使用的解释方法,在专业术语解释等方面与社会大众的通常理解还有一些偏差,需要规范文义解释方法的运用。体系解释的参照材料具有多样性,从合同的其他条款到投保单、暂保单等其他合同材料,从传真邮件等证据材料到行业规范等规定,都需要全面考虑,这些也都可以作为运用体系解释方法的参照材料。目的解释方法着重考察各方当事人的目的,还要考虑合同外第三者(如交通事故中的伤者)、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监管部门的政策法规目的等,从利益衡量的角度,获得公平公正的解释结果。有利解释规则是商业保险合同中享有盛名的解释规则,是出于《保险法》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属于目的解释方法范畴,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对通常理解的科学把握、与文义解释的衔接、对保险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把握是规范运用有利解释规则的重要内容。习惯解释方法重在发现与遵循约定俗成且形成交易习惯的做法,在意思自治的市场交易中,习惯能淘汰其他做法最终获得普遍认可,说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社会基础,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习惯解释方法重点在于考察保险行业的交易习惯,也要考虑与保险合同相关的其他行业习惯,如国际物流责任保险要考虑国际贸易行业的习惯;同时,还要考虑长期签订同类保险合同的个体当事人在历史交易中形成的特定交易习惯。诚信解释方法,是商业保险合同中特别重要的解释方法,主要是基于理论界公认的保险领域的最大诚信原则,其三种解释规则在《保险法》中有明确规定,不适用于商业保险以外的其他民事合同。保险人明确说明规则、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体现了对保险消费者的倾斜性保护,是对商业保险合同信息不对称局面的理性回应;投保人如实告知规则是对保险消费者的约束,主要为了避免道德风险,体现了对商业保险市场秩序和公序良俗的维护。第七章旨在研究五种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论的确定。商业保险合同的五种解释方法,在具体个案的运用中,并没有固定的顺序或者适用位阶,需要根据实际案情进行综合运用。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合同条款,也存在一些综合运用的规律,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合同条款分类进行优化,将保险合同条款分为格式条款、议定条款和示范条款,再分类研究不同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方式。如格式条款需要运用不利解释进行选择,议定条款则需要运用利益衡量理论进行选择。对于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与解释结果的选择,还需要规范的诉讼程序与确定解释结论的充分论证说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解释方法运用体系。

王明伟[8](2020)在《英柯尔科技有限公司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构建品牌影响力,扩大产品市场,英柯尔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举办了面对国内外客户的商务洽谈会。译者在为期两天的洽谈会中担任口译员,负责协助进行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产品操作演示等工作。本口译实践报告将此次实践首日口译工作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分析在科技企业内进行的口译实践,梳理此类口译中术语翻译、行业特殊表达、长难句等重难点,探究口译策略的具体应用条件。报告正文由口译任务描述、口译活动描述、口译案例分析、口译实践总结四章组成。其中,口译案例分析为报告主体部分。该部分结合译员在口译现场的思考及部分口译笔记,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目的论及释意理论为指导,研究增译、意译、转译、句子拆分重构等策略的实际应用,对错译、漏译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应急处理技巧。最后,对本次口译实践进行总结,突出词汇准备和译员功底的重要性,强调译员也应重视语言的商业目的;对理论及策略准备、词汇准备、短时记忆及口译笔记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希望对今后的口译工作有所启发。

王连昭[9](2020)在《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定意见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发挥着的作用日趋重要,由于其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又被称作科学证据,甚至对审判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对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十分重视: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2016年5月1日,重新修订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正式实施。2016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对证人、鉴定人的法庭质证规范。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提高出庭作证率。”2016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意见》。2016年11月,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委托书》等7种文书格式。2017年9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获批,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基于以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规定与司法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司法鉴定技术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实证调研中发现的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鉴定意见的质证、审查等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的相关建议,为落实“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司法鉴定标准化,在诉讼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司法鉴定的作用,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约22万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笔迹鉴定意见概述。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规范,前提是需要明确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相关基本属性,只有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诠释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笔迹鉴定意见属于司法鉴定意见的一个类别,是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笔迹鉴定意见产生于司法鉴定活动,应用于诉讼审判活动,具有科学性与法律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于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的理解,应从鉴定科学、诉讼法律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视域下加以把握。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历史发展。我国笔迹鉴定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古代的萌芽与起源,近代的变化与演进,现代的进步与繁荣等三个阶段,同时应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特点与优势。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实践中,对笔迹鉴定的理论是否科学的质疑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对主观经验判断的质疑与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困惑。从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与笔迹特征、经验判断与定量分析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进行探讨,再从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理性把握,丰富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理论。最后,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整理英美法系国家可采性与相关性等规定,大陆法系国家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等规定,以及我国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的相关规定,研究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以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现状分析与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完善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规定以及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机制。第二章,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标准化是我国笔迹鉴定以及司法鉴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完善司法鉴定证据审查的前提与基础。本章从四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进行阐述。首先,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整合各方观点,详细论述司法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笔迹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从标准、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三个视角,探讨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科学性与法律性、统一性与适时性、明确性与模糊性等基本属性。第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包括: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和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四个部分。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可分为案件受理程序标准、案件鉴定程序标准和案件归档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可分为形成方式技术标准、鉴定条件技术标准、比较检验技术标准和综合评断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可分为基本情况表述标准、鉴定过程表述标准、鉴定意见表述标准和比对表的制作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可分为鉴定意见质证标准、鉴定意见认证标准和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标准。第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最后,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实施保障。提出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并采取动态的修正模式。第三章,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本章包含四个实证研究项目,实证研究的对象依次是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表述情况与存在问题,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运用情况,笔迹鉴定标准的实践与改革建议。首先,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以我国10家司法鉴定机构的130份近两年(2017-2018年)的笔迹鉴定意见书为研究样本,对目前笔迹鉴定意见书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轻程序”、分析说明模板化、比对表标识不规范、非确定性鉴定意见不断增多等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及原因分析,说明这些存在问题导致的消极后果,探讨从统一并提高笔迹鉴定表述标准,加强笔迹鉴定文理表达研究,把握笔迹鉴定表述的简略性与详细性、模糊性与准确性、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特点等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书的制作与表述加以完善。第二,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市2018年涉及笔迹鉴定的408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变量包括裁判文书数量与类型、申请鉴定事由、审判层级、法院层级与单位、鉴定机构、笔迹鉴定项目、笔迹鉴定意见结果、是否重新鉴定、法院采信情况、案件判决情况多个要素,较为全面的展示了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在案件诉讼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实践应用中出现的裁判文书表述、鉴定启动程序、鉴定人出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鉴定意见认证采信等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革优化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采用“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实践认知问卷”对我国8所司法鉴定机构99名文书鉴定人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发现,鉴定人充分认可《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对笔迹鉴定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意义,但对于鉴定意见的种类与分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还不够明确,对获得继续培训教育有较大需求。建议通过制定《笔迹鉴定技术规范指导意见》解释、说明相关技术难点,落实《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快面向鉴定人、办案人员的技术规范指导、应用、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技术规范影响力,充分发挥技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最后,笔迹鉴定标准实践与改革的调研分析。采取走访调研、电话采访、微信调研、委托调研等方式。调研提纲针对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共设计了35个问题,主要侧重了解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对现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司法鉴定标准、笔迹鉴定标准的主观评价以及优化改革的主流态度。为研究、完善我国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标准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建议。第四章,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基于实践中笔迹鉴定意见书在制作与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鉴定人开展鉴定工作,书写鉴定文书的具体情况,以《司法鉴定意见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基本情况、检验过程与分析说明、鉴定意见三个主要部分,提出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等相关研究与建议。首先,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将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分别与已经废止的司法部《文书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和公安部登记管理,同时制定并使用的公共安全行业鉴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案情概述表述规范,鉴定材料表述规范,委托要求表述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检材检验表述规范、样本检验表述规范、比较检验表述规范、综合评断表述规范、比对表的制作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最后,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参考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比较分析我国国家标准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对笔迹鉴定结果种类的不同划分以及区别和联系。结合我国对不同种类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针对现有技术标准鉴定意见分级偏主观,级别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缺乏足够的量化依据和客观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在鉴定意见种类判断依据的规定上应对鉴定人对鉴定种类的选择上加以一定的限制。在现行技术规范的表述标准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表述规范,并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第五章,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目前学术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主要集中于法律层面和程序层面,没有针对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具体研究成果和立法规定,导致法官在审查鉴定意见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从笔迹鉴定的技术标准、技术原理、技术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重点研究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第一,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从鉴定意见书的“基本情况”部分、“鉴定过程与分析说明”部分、“鉴定意见与附注”部分的提出质证要点。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从鉴定意见不予采信的情形、限制采信的情形(有条件采信)、证明力降低的情形,对完善、细化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提出相关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基于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仅具雏形且可塑性强的考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与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想,实施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管理为主,法院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以期进一步促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第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产生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有诸多因素,可以归纳为启动程序、鉴定材料、技术标准、重新鉴定等几方面原因。我国应尽快构建冲突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和选择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司法鉴定为诉讼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茹敏敏[10](2020)在《深度学习下的针式打印医疗发票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图像识别技术在众多领域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进步,图像识别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医疗发票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医保中心存有大量的医疗票据,传统的医疗发票信息入库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需要医疗机构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不仅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且人工录入信息时效率低,错误率相对较高,对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是医疗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能够准确且高效率的识别医疗发票图像在各大医疗机构中有着重大意义。高效且准确的文本图像识别方法在发票信息入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比于当下流行的激光打印文本,传统的针式打印文本中存在断点,其识别率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针式打印医疗发票识别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来完成针式打印的医疗发票中的文字信息的识别,其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用来对发票图像做预处理操作,具体包括:图像倾斜校正、图像增强处理、灰度化处理、阈值分割去噪、断点处理等。其次,为了满足OCR文字识别的条件,还对预处理后图像中的字符进行单字符切割处理。深度学习技术主要通过神经网络从字符图像中学习更深层的特征,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字符图像,从而达到识别字符的目的。选择适合的网络结构并结合深度学习框架来得到最终的网络模型,其次,医疗发票待识别信息中存在大量的医学术语,为了进一步提高针式打印的医疗发票识别精度,本文在字符识别之后加入了语义检测与修正功能,从而获得更高的识别率;最后结合前面所有的模块给出了医疗发票在线识别的整体框架,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文中所提到识别方法的性能设计了对比实验,还对网络的参数做了对比试验。实验中分别采用自建的单字符数据集和7000多条医学术语作为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数据集来训练网络,并针对传统Alexnet网络的缺点,改进得到了能够减少计算机资源占用和提高识别率的F-Alexnet网络,采用该网络模型来识别针式打印的字符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方法,改进的F-Alexnet网络和引入语义检测后的本文方法能够得到更高的识别准确率,且识别率提高了7.5%。

二、打印知识与打印术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印知识与打印术语(论文提纲范文)

(1)论我国3D打印安全的规制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3D打印安全规制的挑战
二、 3D打印安全的行政规制
    (一) 国外3D打印安全行政规制的经验
    (二) 3D打印安全行政规制主体的多元化
    (三) 3D打印安全行政规制工具的多元化
        第一,信息工具。
        第二,信用工具。
        第三,约谈工具。
    (四) 3D打印安全行政规制的“金字塔”模型
三、 3D打印安全的司法规制
    (一) 国外3D打印安全司法规制的经验
    (二) 3D打印安全司法规制法律适用的多元化
    (三) 3D打印安全司法规制起诉资格的多元化
四、 3D打印安全的自我规制
    (一) 国外3D打印安全自我规制的经验
    (二) 3D打印安全自我规制工具的多元化
        1.私人标准。
        2.私人执法。
        3.私人认证。
    (三) 3D打印安全的“后设规制”
五、 我国3D打印安全的合作规制
六、 结 语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多插图技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Head First Go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 翻译任务概述
    2.1 翻译材料简介
    2.2 选择缘由
    2.3 文本分析
    2.4 翻译难点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阶段
        3.1.1 文本阅读
        3.1.2 平行文本收集
        3.1.3 术语表制作
    3.2 翻译表达阶段
        3.2.1 完成初稿
        3.2.2 精炼译稿
    3.3 译稿审校阶段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字符层面
        4.1.1 Go语言命名规范介绍
        4.1.2 语码混用现象的处理
        4.1.3 标点符号的翻译
    4.2 语言层面
        4.2.1 词汇的翻译
        4.2.1.1 专业词汇
        4.2.1.2 难解词汇
        4.2.2 典型句式的翻译及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4.2.2.1 简单句中的增与减
        4.2.2.2 并列句中的拆与变
        4.2.2.3 条件句中的显与隐
    4.3 插图层面
        4.3.1 插图效应及插图分类
        4.3.2 不同类型插图的翻译
        4.3.2.1 装饰型插图
        4.3.2.2 表征型插图
        4.3.2.3 组织型插图
        4.3.2.4 解释型插图
        4.3.2.5 转换型插图
第五章 结语
    5.1 收获与启示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原文译文对照
附录 Ⅱ 术语表
致谢

(4)电力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1 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总体需求
    2.2 系统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2.2.1 工作平台模块需求分析
        2.2.2 系统设置模块需求分析
        2.2.3 图形开票模块需求分析
        2.2.4 防误模块需求分析
        2.2.5 查询统计模块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设计
    3.1 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1.1 整体设计原则
        3.1.2 系统业务构架
        3.1.3 分级式的体系结构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1 工作平台模块设计
        3.2.2 系统设置模块设计
        3.2.3 图形开票模块设计
        3.2.4 防误模块设计
        3.2.5 查询统计模块的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3.3.2 数据字典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简述
    4.2 工作平台模块的实现
        4.2.1 系统登录的实现
        4.2.2 主界面的实现
        4.2.3 一次接线图的调用
        4.2.4 设备管理功能的实现
    4.3 系统设置模块的实现
    4.4 图形开票模块的实现
        4.4.1 图形生成操作票
        4.4.2 操作票编辑功能的实现
    4.5 防误模块的实现
        4.5.1 逻辑公式的编辑功能
        4.5.2 规则库的实现
        4.5.3 操作步骤条件闭锁功能的实现
    4.6 查询统计模块的实现
    4.7 系统运作流程与分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的测试
    5.1 代码单元测试
        5.1.1 测试方式
        5.1.2 分模块测试
        5.1.3 覆盖率
    5.2 黑盒测试
        5.2.1 测试环境部署
        5.2.2 测试用例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3D打印技术使用的治安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1.1.2 犯罪科技化与3D打印技术恶意使用
        1.1.3 3D打印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 国内外3D打印技术及风险研究现状
        1.2.1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3D打印技术风险的研究现状
        1.2.3 3D打印技术及风险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3D打印技术
        2.1.1.1 3D打印技术概念及特点
        2.1.1.2 3D打印与增材制造
        2.1.2 治安风险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风险社会理论
        2.2.2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
        2.2.3 4R危机管理理论
        2.2.4 社会控制理论
        2.2.5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理论
3 3D打印技术使用引发的治安风险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3.1 3D打印技术使用引发的治安风险表现形式
        3.1.1 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3.1.2 影响公民人身健康
        3.1.3 威胁个人财产安全
        3.1.4 挑战知识产权制度
        3.1.5 冲击社会伦理体系
    3.2 3D 打印技术使用引发的治安风险特征
        3.2.1 潜在不确定性
        3.2.2 形态复杂多样性
        3.2.3 人与技术交互性
        3.2.4 违法行为隐蔽性
4 3D打印技术使用引发治安风险的原因分析
    4.1 技术使用引发治安风险的内源性因素
        4.1.1 技术的创造性与复制力
        4.1.2 打印制造基于开源系统
        4.1.3 技术发展处于“峡谷”期
        4.1.4 科技发展的不可预测性
    4.2 4R 理论视阈下引发治安风险的外源性因素
        4.2.1 缩减力管理的分析
        4.2.1.1 缺乏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
        4.2.1.2 未设立具体的管控组织
        4.2.2 预备力的分析
        4.2.2.1 未建立危机团队管理
        4.2.2.2 缺乏危机预警机制
        4.2.2.3 缺乏危机管理计划
        4.2.2.4 未开展培训和演习
        4.2.3 反应力的分析
        4.2.3.1 未构建危机确认机制
        4.2.3.2 危机处理能力较弱
        4.2.4 恢复力的分析
5 国外3D打印技术使用风险防控经验及其借鉴
    5.1 美国
        5.1.1 完善法律法规
        5.1.2 建立行业标准
        5.1.3 风险防控研究
        5.1.4 加强技术研发
    5.2 欧洲
        5.2.1 完善法律法规
        5.2.2 建立行业标准
        5.2.3 风险防控研究
    5.3 借鉴总结
        5.3.1 修订法律规制既有风险
        5.3.2 明确行业规范标准
        5.3.3 强制加入“金属片”以便检测
        5.3.4 兼顾技术研发与风险研究
6 3D打印技术使用的治安风险防控对策思考
    6.1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防范路径建设
        6.1.1 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宣传
        6.1.2 推进3D打印行业立法
        6.1.3 健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
        6.1.4 深化科研院校风险防范研究
    6.2 发挥组织力量,注重多维控制
        6.2.1 构建封闭式打印平台
        6.2.2 强化数字文件网络监察
        6.2.3 纳入特种行业管理
        6.2.4 加强产业规范化建设
        6.2.5 建立从业人员考核制度
    6.3 优化系统,实现风险动态管理
        6.3.1 成立风险防控专家团队
        6.3.2 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
        6.3.3 制定综合性管理方案
        6.3.4 根据反馈进行动态调整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简称说明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问题意识与研究进路
    三、文献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概述
    第一节 合同解释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合同解释的必要性
        二、合同解释的内涵
        三、合同解释的价值
        四、合同解释方法与解释原则、解释规则的关系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一、商业保险合同解释与合同解释的内在关联
        二、商业保险合同主体的特殊性
        三、商业保险合同客体的特殊性
    第三节 不同法系国家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
        三、借鉴与启示
    第四节 我国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方法
        一、合同解释方法的案例引出
        二、理论中的合同解释方法
        三、法定模式下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体系——从《合同法》第125条展开
第二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文义解释方法—基于条款专业性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文义解释
        一、条款专业性视角下文义解释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标准
        三、文义解释方法的优先性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文义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
        一、文义解释方法的优先性存在争议
        二、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条件不明确
        三、专业术语的含义与社会通常理解存在出入
        四、法官运用文义解释方法不够灵活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文义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一、肯定文义解释方法的优先性
        二、厘定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标准
        三、规范专业性术语的文义解释
        四、增强法官运用文义解释方法的主观能动性
        五、相关案例的解释操作
第三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体系解释方法——基于合同多样性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体系解释方法
        一、合同多样性视角下体系解释中的“体系”范围
        二、体系解释方法的功能
        三、体系解释方法的具体适用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体系解释方法的运用争议
        一、体系解释方法的主要规则存在争议
        二、体系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不明确
        三、法官的法律解释受到诸多限制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体系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一、明确体系解释方法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体系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
        三、明确赋予并规范法官的解释权限
        四、相关案例的解释操作
第四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目的解释方法——基于产品公益性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目的解释方法
        一、目的解释方法的案件操作分析
        二、产品公益性视角下商业保险合同之目的
        三、目的解释方法的功能与理论演变
        四、有利解释规则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难题
        一、“目的”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滥用
        三、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不明确
        四、有利解释规则的主要运用问题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目的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一、商业保险合同目的的确定
        二、明确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原则与适用标准
        三、厘清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方式
        四、有利解释规则的规范运用
第五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习惯解释方法——基于合理期待性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习惯解释方法
        一、习惯解释方法的案例操作分析
        二、合理期待视角下的商业保险合同“习惯”
        三、习惯解释方法的运用前提
        四、运用习惯解释方法的必要性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习惯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
        一、立法对习惯的轻视
        二、习惯的界定标准不明确
        三、不同习惯之间的适用顺序模糊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习惯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一、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加强对习惯的重视
        二、规范习惯的认定与分类
        三、规范习惯解释方法的适用
第六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诚信解释方法——基于信息不对称性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诚信解释方法
        一、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最大诚信原则与诚信解释方法
        二、投保人如实告知规则
        三、保险人明确说明规则
        四、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诚信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
        一、如实告知规则存在的问题
        二、明确说明规则存在的问题
        三、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存在的争议问题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诚信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一、投保人如实告知规则的规范运用
        二、保险人明确说明规则的价值衡量
        三、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的规范运用
        四、相关案例的解释操作
第七章 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果的衡量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解释方法综合运用的引出
        二、解释语境下条款的重新分类——格式条款、议定条款和示范条款
        三、不同类别合同条款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 示范条款与格式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
        一、示范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
        二、格式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不利解释
    第三节 议定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利益衡量
        一、利益衡量的一般理论
        二、利益衡量在议定条款解释结果选择中的运用
    第四节 解释方法运用的诉讼程序与解释结论的论证说理
        一、解释方法运用的诉讼程序
        二、解释结论的论证说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英柯尔科技有限公司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口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特点
    1.3 任务要求
2 口译活动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口译流程
    2.3 译后事项
        2.3.1 口译质量评估
        2.3.2 口译内容转写
3 口译案例分析
    3.1 口译原则的选择
    3.2 口译策略的选择
        3.2.1 增译
        3.2.2 意译
        3.2.3 转译
        3.2.4 句子拆分重构
    3.3 口译问题的应对
        3.3.1 漏译及错译
        3.3.2 应急处理
4 口译实践总结
    4.1 总结与收获
    4.2 反思与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原文
    附录 B 译文
    附录 C 术语表
    附录 D 符号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标准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问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内涵与外延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属性与功能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分类与表述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比较与评析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起源:古代笔迹鉴定的最初探索
        二、变化与演进:近代笔迹鉴定的逐步转型
        三、进步与繁荣:现代笔迹鉴定的高速发展
        四、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优势比较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理论基础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质疑困惑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探讨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理性把握
    第四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
        一、证据材料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评判
第二章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内涵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界定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特性
        四、笔迹鉴定标准的作用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
        四、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
    第四节 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保障基础
        一、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二、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
        三、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
        四、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采取动态修正模式
第三章 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
        一、文书研判:笔迹鉴定文书表述规范之现状
        二、理性剖视: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问题
        三、改革进路: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完善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概述
        二、统计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结论
    第四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改革的调研分析
        一、调研情况概述
        二、现行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情况分析
        三、优化统一笔迹鉴定标准调研分析
第四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
    第一节 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
        一、国家标准
        二、行业标准
        三、比较评析
    第二节 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
        一、案情概述表述规范
        二、鉴定材料表述规范
        三、委托要求表述规范
    第三节 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
        一、检材检验表述规范
        二、样本检验表述规范
        三、比较检验表述规范
        四、综合评断表述规范
        五、比对表的制作规范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
        一、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
        二、笔迹鉴定结果的依据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第五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
        一、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标准研究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
        一、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认证标准研究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一、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现状
        二、现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探讨
    第四节 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
        一、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二、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产生原因
        三、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
        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选择机制
结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深度学习下的针式打印医疗发票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针式打印医疗发票识别研究现状和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全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字符图像识别相关方法理论
    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2 深度学习技术
    2.3 字符识别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针式打印字符识别
    3.1 卷积神经网络
    3.2 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发票字符图像
    3.3 经典的CNN网络模型介绍
    3.4 Alexnet网络改进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发票的语义检测与修正
    4.1 深度循环神经网络
    4.2 循环神经网络训练
    4.3 医疗发票语义检测与修正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票图像的预处理与在线识别
    5.1 医疗发票在线识别流程
    5.2 针式打印医疗发票图像预处理
    5.3 医疗发票中单字符切割处理
    5.4 发票图像在线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总结
    6.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打印知识与打印术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我国3D打印安全的规制路径[J]. 魏光禧.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多插图技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Head First Go为例[D]. 吴北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电力五防操作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雷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3D打印技术使用的治安风险防控研究[D]. 王馨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研究[D]. 史博学. 山东大学, 2020(09)
  • [8]英柯尔科技有限公司口译实践报告[D]. 王明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9]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D]. 王连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深度学习下的针式打印医疗发票识别方法研究[D]. 茹敏敏.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印刷知识与印刷术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