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盐色——浅看中西文化原色与浅谈中国人的文化品味

水性盐色——浅看中西文化原色与浅谈中国人的文化品味

一、水性与盐色——从中西文化原色管窥简论华人的文化品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0)在《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以厦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逐渐重视,各地均开始挖掘形式各样的语文课程资源,但是在追逐新鲜事物的浪潮中,部分人忘记了回望。乡土资源是最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珍贵的文化遗产、特色的风俗民情、别具一格的方言土语,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传承乡土资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可延伸选题以供发挥的课程板块当属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认知水平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选题与组织活动方式的浓厚兴趣与热切期待可以使其更好地接受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力培养的长期性与考试短时性的矛盾、社会国际化与乡土资源本土化的矛盾、组织实施耗神费力与繁重的课业负担的矛盾等一系列挑战。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对初中生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策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先陈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梳理了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及乡土资源的概念逐一进行界定。第三章展开对调查问卷的定性定量分析,了解乡土资源影响下初中生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及教师教学现状,窥探乡土资源背景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的问题,并阐述问题成因。第四章为策略建议部分,结合之前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及相关原因的阐述,从社会重视、学校支持、教师提高三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并设计出实际教学策略,采用主题缩放式、主题整合式、活动扩充式、情境构建式四种方法来设置乡土资源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力求为课堂教学提供些许参考,为语文教师设置乡土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提供帮助,让乡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白亭亭[2](2020)在《王国维“生命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着名的学者,他的“生命美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又是在传统美学基础上的创新。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与自身“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状态,使王国维逐渐认清了欲望、生活、苦痛三位一体的生命本质,体认了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问题。因此,在知识分子多强调经世致用的时代,王国维却独树一帜地反对功利主义,呼吁重视人的生命存在,将人的生命存在问题放在了美学的突出位置。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的局限,以生命问题为核心,通过系统梳理王国维“生命美学”的形成路径与理论内涵,发掘其“生命美学”的价值与影响。论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影响王国维“生命美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主要分析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以西解东的思想潮流,以及王国维的成长背景对其“生命美学”形成的影响。第二,王国维“生命美学”的主要内容,分欲望论、审美无功利性、悲剧性和境界说四个方面。以生活为本的欲望、苦痛与解脱是贯穿王国维“生命美学”的主线。他由“欲望论”引出对生命之苦的解脱,进而寻求解脱之法。王国维提倡哲学与“美术”的无功利性,注重文学的悲剧性,并将“境界”由词学概念上升至生命范畴,都是为解脱生命困境而开出的药方,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暂时缓解生命中的不幸与痛苦。第三,王国维“生命美学”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其“生命美学”对现代美学理论所造成的影响。

李雪峰[3](2016)在《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海头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后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学校根据本地的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论文基于海头高级中学海洋文化特色对高中生物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海头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高中,地处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市海头镇,历史悠久,是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之乡”,有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海头高级中学结合当地地域特色,收集了大量的海洋动植物标本、渔具以及大量的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建设了海洋文化馆,于2011年被评为“连云港市海州湾海洋环境文化教育基地”,2014年又被评为“省级环境文化教育基地”。基于这个载体,本人对高中生物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校本课程要遵循的设计原则,根据设计原则,制定出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之后在海头中学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以求更完善。海洋文化在学生高中阶段的渗入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当地丰富的鱼虾贝等资源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二是与当地渔民紧密联系,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并利用鱼塘、虾池等场所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三是学校以海洋文化为契机,延伸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有助于培养多方面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强化学生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课程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一方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与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但是,由于当地教师的课程理念相对保守,校本课程的开发尚显不足,因此,本论文拟结合海洋文化馆的建设,将海洋文化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发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王鹰[4](2014)在《中国水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文中指出中国水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借助于水意象表情达意,在文学作品中实现四个方面的表现功能:哲学表现功能、实用表现功能、审美表现功能、情感表现功能。

李自雄[5](2014)在《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生态美学建立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而与植根于盐文化的西方传统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一种植根于水文化而极富水的意蕴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形态,并由此构成其独有的原生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建筑与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中得以具体体现,呈现出特有的生态智慧与美学魅力,这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我们不能割裂传统而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否则就会造成话语建构中的根性失落与根基错位,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本土理论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深入开掘,使植根于中国水文化传统而富有原生性特质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娟,夏宏钟,谢燕妮[6](2012)在《西方盐文化与中国水文化的对比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生态本性,而盐文化则造就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水文化及盐文化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水文化具有通融性,强调以和为贵,而盐文化则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勇于有为。世界趋于大融合时代,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将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有利于管窥当前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发展的特性及社会文化的本质,以便有效地开展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

徐欣然,李宝庆[7](2011)在《论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遵义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选取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的遵义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地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本土化、价值最大化及资源共享等原则,寻找解决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效策略,将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到课程中去。

于开宁[8](2010)在《燕赵水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文中提出燕赵水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水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缓解水危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长期对水问题、水科学和燕赵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索,首次提出了燕赵水文化的概念;分析了燕赵水文化提出的客观必然性;并探讨了燕赵水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意义。

赵楠[9](2009)在《论水性文化启发下的战国策士融通性思维》文中认为战国策士以"术"闻名,思想秉性却能顺势以去执,毋固毋我,柔顺而不失灵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性"特色启发感化不可分割。水性文化较之西方文化,重和、重生,且是柔和、动态、互为关联的。策士思维秉承了水性文化的顺和、融通与强烈的生命动态意识等特点,尤其是对物本同性的认同、在处理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更趋重视事物统一、和合、互融一面的思想方式与行为习惯。策士将水性文化由内在的品格,外化为实用的工具与谋略,并运用发挥到"流而不止"的极致境界。

黄浩森[10](2009)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广东南海西樵为例》文中指出乡土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以广东南海西樵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这个问题;并着重探讨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并就在新时期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实践进行了研究。乡土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共分四大部分:首先,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创新尝试入手,提出了“乡土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在通过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探询中界定“乡土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然后,尝试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进行了阐释,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现时推行的新课程中的一些不足进行论述,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再次,结合《基于网络环境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的课题实践体会,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原则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操作提供方向指引。最后,通过几个师生参与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形式——博客这种载体来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模式,从技术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创新三个层面深入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师生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情况。

二、水性与盐色——从中西文化原色管窥简论华人的文化品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性与盐色——从中西文化原色管窥简论华人的文化品位(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以厦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乡土资源概述
    2.1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2.2 乡土资源概述
        2.2.1 乡土与乡土资源
        2.2.2 乡土资源的特征
        2.2.3 乡土资源的运用原则
    2.3 厦门的乡土资源
        2.3.1 厦门名人
        2.3.2 景观古迹
        2.3.3 民俗风情
        2.3.4 厦门美食
第3章 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现状调查
    3.1 调查准备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设计
    3.2 现状分析
        3.2.1 学生问卷分析
        3.2.2 教师问卷分析
    3.3 问题成因分析
        3.3.1 组织实施耗神费力与繁重的课业负担的矛盾
        3.3.2 综合活动能力培养的长期性与考试短时性的矛盾
        3.3.3 社会国际化与乡土资源本土化的矛盾
第4章 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策略
    4.1 社会重视
        4.1.1 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公众关注乡土资源
        4.1.2 促进多方合作,社会、家长与学校共建
    4.2 学校支持
        4.2.1 完善制度,保障教学有序进行
        4.2.2 开展活动,落实乡土资源进校园
    4.3 教师提高
        4.3.1 增强知识,加强传承乡土资源的责任感
        4.3.2 转变态度,重视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利用
    4.4 实际教学策略
        4.4.1 主题缩放式
        4.4.2 主题整合式
        4.4.3 活动扩充式
        4.4.4 情境构建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2)王国维“生命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
    (一)时代背景
    (二)个人境遇
二 欲望论
    (一)“欲望论”的理论渊源
    (二)“欲望”的提出:玉者欲也
    (三)“欲望”的表现:苦痛
    (四)“欲望”的禁止:解脱
三 审美无功利性
    (一)“审美无功利”的理论渊源
    (二)哲学的无功利性
    (三)“美术”的无功利性
四 悲剧性
    (一)“悲剧文化”的理论阐释
    (二)文学的悲剧性
五 境界说
    (一)真境界
    (二)“无我之境”
    (三)人生三种境界
六 王国维“生命美学”的影响
    (一)人文关怀
    (二)艺术救赎
    (三)“自沉”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海头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生物学科特点的要求和教学需要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一)国外校本课程研究情况
        (二)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用价值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海洋文化
        2.1.2 校本课程
        2.1.3 校本课程资源
        2.1.4 校本课程开发
    2.2 海洋文化概述
        2.2.1 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
        2.2.2 海洋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
    2.3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3.4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3.5 STS教育理念
第三章 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过程
    3.1 基本原则
        3.1.1 与课程标准相契合的原则
        3.1.2 特色性原则
        3.1.3 创新性原则
    3.2 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3.2.1 本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实施情况分析
        3.2.2 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3.2.3 校本课程的内容及课时安排
        3.2.4 高中阶段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四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师生发展的影响
    4.1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4.1.1 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
        4.1.2 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4.2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4.2.1 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4.2.2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五章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例设计与分析
    5.1 校本课程第五章海边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5.1.1 利用样方法调查海州湾跨海大桥附近碱蓬草的种群密度
        5.1.2 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海头镇小口段沿海滩涂小动物类群物种丰富度
    5.2 《保护我们的家乡》教学设计实例
        5.2.1 课堂实例
        5.2.2 课堂效果分析
    5.3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案例
        5.3.1 海洋馆的建设
        5.3.2 海洋知识科普周活动方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西方盐文化与中国水文化的对比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西方盐文化的内涵与社会意义
三、中国水文化的实质内容与精神境界
四、盐文化、水文化间的差异与精神趋同
五、盐文化与水文化的交融与启迪
六、结语

(7)论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遵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及价值
二、当前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遵义地区为例
    (一) 开发意识淡薄
    (二) 形式简、渠道窄
    (三) 支持力量薄弱
三、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本土化原则
        2.价值最大化原则
        3.资源共享原则
    (二)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1.强化开发意识
        2.增大支持力量
        3.拓宽校内外渠道

(9)论水性文化启发下的战国策士融通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顺和
    2.注重物我内在融通、消弭界限的思维模式
    3.强烈的生命动态意识
    1.融通性
    2.融通中的生命化关联与转化观
    3.阴隐与柔顺的方式

(10)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广东南海西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章 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开发概述
    第一节 乡土资源概念的界定
        一、乡土的概念
        二、乡土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资源的概念
    第三节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开发
第二章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第一节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理论
    第二节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依据
        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有益补充
        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是现代青少年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适应性原则
        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适应当地社区的实际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适应学校办学的条件
    第二节 开放性原则
        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学科开放特点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参与开放特点
        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空间开放特点
    第三节 高效性原则
        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讲求内容的有效性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讲求方式的速效性
        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讲求操作的实效性
    第四节 特色性原则
        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原色特质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原点特质
        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原味特质
第四章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实践
    第一节 信息技术利用与资源开发平台的搭建
        一、共同撰写博客与资源开发方式的变革
        二、博客利用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
    第二节 建立学习共同体与师生共同探究体验
        一、建立课堂、生活与自然连通的学习共同体
        二、实现研究、学习和学生育德生活的一体化
    第三节 共同编写教材与师生共同探索发展
        一、理念更新:由传统学科中心向现代化知识综合的编写过渡
        二、角色转换:从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到主动的开发建设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水性与盐色——从中西文化原色管窥简论华人的文化品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以厦门地区为例[D]. 王宇. 集美大学, 2020(08)
  • [2]王国维“生命美学”研究[D]. 白亭亭.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3]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海头中学为例[D]. 李雪峰.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3)
  • [4]中国水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 王鹰. 文学教育(下), 2014(06)
  • [5]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J]. 李自雄. 中州学刊, 2014(01)
  • [6]西方盐文化与中国水文化的对比解读[J]. 李娟,夏宏钟,谢燕妮.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7]论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遵义地区为例[J]. 徐欣然,李宝庆.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10)
  • [8]燕赵水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J]. 于开宁.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01)
  • [9]论水性文化启发下的战国策士融通性思维[J]. 赵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0]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广东南海西樵为例[D]. 黄浩森.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  ;  ;  ;  

水性盐色——浅看中西文化原色与浅谈中国人的文化品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