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绪状况调查

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绪状况调查

一、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鲍威,谢晓亮,王维民[2](2021)在《玻璃大厦: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高校教师是一份极具挑战性的高压力职业,学术从业者需要在复杂及不可预测的条件下通过长期投入和奉献追求卓越与创新。随着新管理主义重塑高校学术职业制度环境,高校教师职业负荷日益膨胀,教师队伍身心健康危机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医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阈,采用混合研究路径,基于案例高校的教师健康体检数据、教师年度工作业绩信息数据及质性访谈资料,综合分析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其生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高校教师总体生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且呈现逐年严重趋势;教学、科研、院系职业负荷的不断膨胀对高校教师生理疾病检出率产生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其中职业负荷对教师健康的负面冲击集中凸显于41岁以上的教师群体与女性教师群体,高校教师生理健康的"中年危机"现象与女性教师的健康问题亟需关注。鉴于此,院校组织需优化学术生态环境,建立教师队伍身心健康支持体系,以保障学术人才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

吴姝婷[3](2021)在《“适可而止”:农村女硕士生双重限制下的升学选择》文中研究表明

能吟婉[4](2021)在《考研的备考体验研究 ——基于对报考江苏五校教育学考生的访谈》文中指出

马民杰[5](2021)在《当代硕士研究生幸福观研究 ——基于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提出

王书琴[6](2021)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学习与体验对学术志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媛媛[7](2021)在《高校新入职海归教师学术环境的适应研究 ——以四位高校海归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局势加剧,各国对于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因此在国家政府的推动下,相关部门及各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才归国的政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着提高、留学人员也意识到国内发展机会也更多,加上政府对人才的吸引,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学者选择回国发展。其中许多归国人员回国后选择进入高校、科学研究所等工作单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研究者们也发现:对于大部分海归人才来说,其最关注的是回国后的学术发展,也就是说回国后的学术发展前景是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发展水平显着增强,然而对于许多高校海归教师而言,回国后的发展之旅并不顺利,在生活及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一些新入职的高校海归教师难以融入国内学术环境,因此出现学术发展缓慢、甚至难有作为等现象。因此,研究新入职高校海归教师对国内学术环境的适应迫不及待。本文分五章来论述高校新入职海归教师学术环境的适应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目前研究状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等五个方面。第二章主要对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的介绍,为研究的进行和分析指明方向。第三章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到的资料展现四位新入职的高校海归教师对国内学术环境的适应情况,从学术环境的内涵出发,呈现四位研究参与者对学术物质环境的适应、学术精神环境适应、学术制度环境的适应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并且在逆向文化适应理论的基础上从内部、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出发、从组织因素、文化因素及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每位研究参与者对学术环境适应的影响因素。第四章主要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本次研究的结论总结并且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及海归教师个人层面三个方面提出帮助高校海归教师快速且顺利适应国内学术环境的建议,并在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有:(1)海归教师对于国内学术环境是能适应的,但其适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都会遇到一些险阻和困难。同时在适应过程中,多数海归教师会主动或者被动选择适应和融入国内学术环境,即使是知道国内学术环境的一些不完善的方面。最后,直到目前四位新入职高校海归教师对国内学术环境还是存在适应不良之处。(2)影响新入职高校海归教师对国内学术环境适应的因素有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科研设备设施的缺乏、学术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异国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和海归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如缺少回国前心理准备、过高的期望及被动的应对方式等。

郑先常[8](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王洁[9](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越发普及的趋势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在这种趋势下女性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提升了很多,致使越来越多的女同学们积极向上地踏进了硕士研究生的队列。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又往前跃进了一大步。而且大多女性是一群感性、心思细腻的群体,在这样的性情方面,她们的恋爱观念、择偶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更会在不同情况下时时刻刻地影响她们的生活状态。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她们的生活条件大多很好,因此女研究生群体的择偶条件不拘泥于对方的经济条件,她们更加注重对方潜在的能力,俗称的潜力股,也会追求更高一层的恋爱婚姻境界,并且更加注重两人是否相处和谐。在普遍女研究生这个岁数的情况,生理机能方面处于人生中的交界点,归属与爱的需求很突出与强烈,并且这个时间段也是心理需求的高峰期。她们的婚恋观认知偏差与否不仅与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关,同时也直接关系着构建和谐校园以及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的群体,女研究生们的恋爱与婚姻状态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个人的问题状况来看待,她们的婚恋观认知偏差问题也逐渐被大众所关注起来。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本文将从其婚恋观及其延伸的个人恋爱观、个人择偶观、个人婚姻家庭观这四个部分进行问卷设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到其中她们婚恋观认知偏差的问题,对其做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并且深入接触了解扬州大学女研究生杨某某及吴某,以此来了解当代女研究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她们的需求,在掌握案主的基本个人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来了解案主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之后通过个案社会工作与案主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在途中找到更好的方式与案主沟通,从而了解她的真实心理,及时发现阻碍她进步的问题,并且给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她能够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建议和引导,重新开始自己美好的生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期望达到以下目的:了解当代高校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大致情况;了解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问题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探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方面对女研究生婚恋观的影响。同时,笔者也想通过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案主进行介入,协助案主找到其婚恋观认知偏差的根源,从而帮助案主走出自身当前的困境。本文在调查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她们婚恋观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原因,并进一步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维度对女研究生婚恋观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和对策。

张远[10](2020)在《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单身率创新高”、“结婚率创新低”等热词,“婚恋难”的问题不时诉诸媒体向大众呈现。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中女生占比53.8%。女研究生这一适婚群体在青年队伍中学历更高、思想也相对成熟,但在梯度理论下,条件越优秀的女性往往越难找到伴侣。当女研究生长时间处在“婚恋难”的窘境时,不仅影响女研究生自身幸福感的获得,更有可能助长社会中“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错误价值观的滋生。同时,如果女性无法顺利走进婚姻殿堂,有可能会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造成冲击,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201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婚恋列为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掌握女研究生的婚恋动态和婚恋心态,不仅有利于引导女研究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收获婚恋幸福,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国家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为指导,结合斯腾伯格爱情理论、梯度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问卷统计数据和对女研究生的访谈了解和掌握现今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并总结其婚恋观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其次,利用SPSS22.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探索女研究生婚恋观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首先整理总结了当今女研究生婚恋观中存在的几对矛盾。如:择偶过程中的“完美”与“缺失”,恋爱动机中“简单”与“复杂”,婚姻选择中的“自由”与“束缚”以及性观念中的“现代”与“传统”。其次,研究分析女研究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包括传统婚恋观念遗留的影响,社会婚恋价值风向的影响,原生家庭婚恋观念的影响,高校婚恋观和性教育缺失的影响以及女研究生自身思想束缚的影响。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改善女研究生婚恋难的对策和女研究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因此,一是要从性别平等入手改善社会环境,二是从沟通引导入手推动家庭教育,三是从教育宣传入手增强高校培养,四是从女研究生自我提升入手解除观念束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必须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女研究生自身等多角度入手,多方面合力,多途径解决才能为女研究生婚恋幸福保驾护航。

二、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玻璃大厦: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新管理主义重塑大学组织变革与教师角色
    (二)高校教师职业负荷的扩增
    (三)教师心理与生理健康的恶化
    (四)研究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策略与数据说明
    (二)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分析
    (一)高校教师的健康现状及变动趋势
    (二)职业负荷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职业负荷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影响的年龄间异质性分析
    (四)玻璃大厦何以脆弱:高校教师健康恶化的影响机制
        1.人才培养背后的现实落差
        2.绩效驱动与学术志趣:学术研究的双重压力
        3.院系服务中的多重职责与冲突矛盾
五、结论与讨论

(7)高校新入职海归教师学术环境的适应研究 ——以四位高校海归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高校海归教师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对海归教师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研究对象选取
        1.4.3 研究程序
        1.4.4 研究伦理
    1.5 研究创新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校海归教师
        2.1.2 学术环境
        2.1.3 学术环境适应
    2.2 理论基础
        2.2.1 逆向文化适应理论
3 个案调查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参与者A的学术环境适应情况及其分析
        3.1.1 A的个人资料
        3.1.2 A的学术环境适应文本
        3.1.3 A对国内学术环境顺利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1.4 A的反馈与研究者的反思
    3.2 研究参与者B的学术环境适应情况及其分析
        3.2.1 B的个人资料
        3.2.2 适应文本之“从屡屡碰壁到立足一方”
        3.2.3 B的学术环境顺利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3.2.4 B的反馈和研究者反思
    3.3 研究参与者C的学术环境适应情况及其分析
        3.3.1 C的个人简介
        3.3.2 适应文本之“从不断摸索到融入”
        3.3.3 C的国内学术环境顺利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3.4 C的反馈和研究者反思
    3.4 研究参与者D的学术环境适应情况及其分析
        3.4.1 .D的个人资料
        3.4.2 适应文本之“迷茫、担忧”
        3.4.3 D的学术环境顺利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4.4 D的反馈与研究者的反思
4 研究探讨与研究反思
    4.1 研究结论
        4.1.1 高校新入职海归教师学术环境的适应情况
        4.1.2 关于高校新入职海归教师学术环境适应的影响因素
    4.2 研究建议
        4.2.1 政府层面
        4.2.2 高校层面
        4.2.3 个人层面
    4.3 研究反思
        4.3.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4.3.2 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4.3.3 对研究程序的反思
        4.3.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参考文献
结束语
附录 “新入职的高校海归教师对学术环境的适应研究”的初步访谈提纲

(8)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9)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1)女研究生
        (2)婚恋观
        (3)恋爱观
        (4)择偶观
        (5)婚姻家庭观
        2.相关理论基础
        (1)择偶梯度理论
        (2)认知行为ABC理论
一、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现状
    (一)高校女研究生的恋爱观现状
        1.恋爱认知较为成熟
        2.恋爱方式较为简单
        3.恋爱动机较为单纯
    (二)高校女研究生的择偶观现状
        1.择偶方式较为自主
        2.择偶认知较为严谨
        3.择偶标准较为理性
    (三)高校女研究生的婚姻家庭观现状
        1.婚姻家庭观基于情感
        2.事业与家庭这道选择题
        3.对于婚外情的看法
二、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现状
        1.恋爱观角度——失恋状态下的逆反偏激心境
        2.择偶观角度——丢失自我的选择
        3.婚姻家庭观角度——思想与道德的偏差问题
    (二)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碰撞
        2.学校环境与高校教育的熏染
        3.家庭情况与家长教育的不同
        4.自身经历与个人思想的差异
三、社会工作介入实施过程
    (一)案例一的实施过程
        1.案例一的背景
        (1)案例基本资料
        (2)案例背景资料
        2.接案
        (1)接案原因
        (2)接案途径
        3.预估
        (1)问题界定与分析
        4.计划
        (1)服务目的和计划
        (2)制定服务计划
        (3)签订服务协议
        5.介入
        (1)建立关系与收集资料
        (2)诊断问题与制定计划
        (3)提供服务与实施结案
        6.评估
        (1)服务对象评估
        (2)服务效能评估
        7.结案
        (1)案主改变情况
        (2)目标完成情况
        (3)结案之后反馈情况
    (二)案例二的实施过程
        1.案例二的背景
        (1)案例基本资料
        (2)案例背景资料
        2.主要问题
        3.问题分析
        4.服务计划
        5.服务过程
        6.服务评估
        7.个案反思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社会工作介入案例过程的服务成效
        2.此问题的解决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当代女硕士生婚恋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2 个案访谈记录表
附录 3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10)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婚恋观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婚恋观基本概念
        2.1.1 恋爱观
        2.1.2 择偶观
        2.1.3 婚姻观
        2.1.4 性观念
    2.2 婚恋观基本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婚恋观
        2.2.2 斯腾伯格爱情理论
        2.2.3 择偶梯度理论
3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及分析方法
    3.2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结果分析
        3.2.1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基本状况
        3.2.2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
    4.1 择偶过程中的“完美”与“缺失”
        4.1.1 完美主义,择偶理想化
        4.1.2 技能缺失,择偶较茫然
    4.2 恋爱动机中的“简单”与“复杂”
        4.2.1 恋爱动机功利化——不含“恋爱”的恋爱动机
        4.2.2 恋爱目的有偏差——不含“责任”的恋爱目的
    4.3 婚姻选择中的“自由”与“束缚”
        4.3.1 恋爱自由和父母干涉的冲突
        4.3.2 物质基础对爱情婚姻的束缚
    4.4 性观念中的“现代”与“传统”
        4.4.1 “性”与“爱”结合的现代性观念
        4.4.2 “灵”与“肉”分离的传统性观念
5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5.1 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5.1.1 “男高女低”的性别观念尚未完全剥离
        5.1.2 “资源互换”的婚恋价值导向
        5.1.3 就业市场对女性的挤压和排斥
    5.2 家庭婚恋观念的影响
        5.2.1 父母情感状况对子女婚恋欲求的影响
        5.2.2 父母婚恋观念对子女婚恋价值的渗透
        5.2.3 父母择偶意见对子女婚恋过程的干涉
    5.3 高校婚恋教育缺失的影响
        5.3.1 高校婚恋教育相关课程不系统
        5.3.2 高校婚恋教育相关宣传不到位
        5.3.3 高校性安全教育的力度较欠缺
    5.4 女研究生自身的影响
        5.4.1 难以摆脱自身性别束缚
        5.4.2 恋爱技能尚需提高
        5.4.3 恋爱和学业难以平衡
6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引导及教育对策
    6.1 从性别平等入手改善社会环境
        6.1.1 增强女性平权意识宣传,改善性别刻板印象
        6.1.2 加强女性平等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女性权益
        6.1.3 推进高知女性形象重塑,营造正面形象认知
    6.2 从沟通引导入手推动家庭教育
        6.2.1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从源头上让子女向往婚恋
        6.2.2 渗透正确婚恋价值,从过程中让子女健康择偶
        6.2.3 避免过多意见干涉,从方式上让子女自由选择
    6.3 从教育宣传入手推进高校培养
        6.3.1 加强高校婚恋观教育,引导建立正确婚恋价值观
        6.3.2 扩大高校婚恋观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6.3.3 填补高校性教育缺失,提高女研究生性安全意识
    6.4 从自我提升入手解除自身束缚
        6.4.1 正确认识自身性别,发挥性别优势
        6.4.2 积极调整择偶心态,提高恋爱技能
        6.4.3 协调学业恋爱平衡,保障全面发展
7 结语
    7.1 基本观点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二 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问卷
致谢

四、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玻璃大厦: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健康的影响[J]. 鲍威,谢晓亮,王维民.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1(03)
  • [3]“适可而止”:农村女硕士生双重限制下的升学选择[D]. 吴姝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考研的备考体验研究 ——基于对报考江苏五校教育学考生的访谈[D]. 能吟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当代硕士研究生幸福观研究 ——基于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D]. 马民杰.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6]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学习与体验对学术志趣的影响研究[D]. 王书琴. 江南大学, 2021
  • [7]高校新入职海归教师学术环境的适应研究 ——以四位高校海归教师为例[D]. 孙媛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9]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研究[D]. 王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陕西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D]. 张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上海高校女研究生情绪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