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摄影)通知 - 有奖论文征集

(封面摄影)通知 - 有奖论文征集

一、(封面摄影)启事──有奖征稿(论文文献综述)

刘古一[1](2021)在《《音乐世界》期刊研究(1938-1939)》文中研究指明

汪琬琦[2](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贾然[3](2020)在《伪满时期《商工月刊》研究(1938-1943)》文中研究指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着手控制东北地区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企图通过思想教化来蒙蔽东北人民,减少人们的抵日情绪,为其军事侵略服务,使日本所宣传的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成为插入中国人心中的一把利刃。为此,除了军事占领外,日本和伪满政权还对文化宣传事业进行管控,并发行带有殖民色彩的图书、报刊,企图强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控制。《商工月刊》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版发行的一类刊物,它在财经管理类期刊外衣的掩饰之下,协助伪满政府对人民进行思想教化,帮助日本侵略者传播殖民主义思想。关于《商工月刊》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整体上对该刊进行介绍与分析,介绍该刊的创刊时间与关键人物,分析该刊的栏目特点和其中所涉及的经济类和工商业经营类的问题。其次,着重分析与介绍期刊所宣传的主要内容,即该刊配合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政府的相关经济类政策所做的舆论宣传工作,这部分主要从工业、商业和金融三个方面具体展开。根据其宣传的内容,分析出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侵略所采取的经济掠夺手段和文化宣传手段,以及《商工月刊》在日本殖民侵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着重分析《商工月刊》的本质与特点,通过特点与本质的分析,揭示出《商工月刊》发行的真实目的。伪满特殊语境下的《商工月刊》有其特殊性,作为一本由中国人创办发行杂志,它虽然不是官方发行的期刊,但却与伪满政府的关系密切,它主要配合伪满政府的经济侵略政策和殖民文化宣传,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商工月刊》通过制造所谓“日满亲善”的舆论氛围,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做辩解,使其彻底沦为日本殖民文化的吹鼓手、日本侵略罪行的辩护士。伪满时期所发行的中文期刊众多,《商工月刊》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它打着“振兴工商”的口号,一方面,阐释经济问题、传播工商业知识,另一方面,替日伪经济类的殖民侵略政策做宣传,愚弄人民。《商工月刊》是那一时期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与文化侵略的铁证。

张涵[4](2020)在《从《时代电影》杂志管窥成都地区1945-1947年间的电影业状况》文中研究说明电影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影杂志应运而生,作为电影发展的衍生品,电影杂志与中国电影发展共同前进着,同时也记录着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早期电影杂志对研究中国电影史有着重要意义。《时代电影》创刊于1945年12月,它是抗日战争后成都地区发行时间较长的一本电影杂志,对研究抗战后成都地区电影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影放映行业的相关情况具有重要价值。杂志刊登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画内容,是抗战后成都地区电影史珍贵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因此对《时代电影》的梳理研究过程,不仅是对刊物自身价值详尽分析的过程,更是丰富完善成都地区抗日战争后电影史的过程。杂志设有“银笛”、“影评”、“各影院放映预告”、“影星小史”、“电影故事”、“电影小说”“新星座谈”、“锦城影讯”等主要版块,对这些版块的梳理统计不仅可以了解杂志基本特征,对研究1945--1947年间成都电影业状况也有重要意义。电影放映业作为电影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电影业的相关特征。杂志“各影院放映预告”版块刊登了抗战后成都八大电影院影片放映信息,对该版块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1945年12月--1947年5月期间,成都地区八大电影院的影片放映情况,从而一窥抗战后成都地区电影放映业状况。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此文来弥补学术界对创刊于成都的《时代电影》杂志研究的缺失,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研究该本早期电影杂志了解抗战胜利后成都地区电影行业的发展情况。

操瑞青[5](2019)在《企业、媒体与亚文化《:柯达杂志》与近代业余摄影》文中研究表明民国中后期,摄影成为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休闲方式,该现象何以形成?以美商柯达公司的《柯达杂志》(1930-1937)为中心,文章试图提供一项答案。作为企业宣传的一部分,柯达公司通过该杂志向读者传播了摄影知识与技能,也灌输了摄影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替代的休闲价值。借助编读互动、公开征稿以及组织竞赛等方式,围绕该杂志形成了以业余摄影爱好者为核心的都市趣缘群体,摄影活动占据了他们的业余时间。就此而言,依托商业力量的消费话语是摄影实践嵌入日常生活的重要助力,大众传媒则是其关键载体。

陈新阳[6](2018)在《“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文中提出上海作为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大城市,以其文化上独一无二的包容性吸纳了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文化与新事物。其中电影通过独特的声光效果和丰富的剧情变化征服了观众,成为上海市民阶层文化消费的新宠。电影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上海电影期刊的发展。与其他消费媒介相比较而言,电影期刊购买便利,印刷精美,外观上极具吸引力,封面大多采用套色印刷搭配影星照片或彩绘,内容轻松活泼,多有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明星轶事或隐私,同时又不乏电影知识的普及与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理论文章,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忠实读者,与上海电影一道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摩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内容组成主要有四部分:影片信息、影人信息、电影评论及广告。而具体到某一本电影期刊,不同的办刊宗旨使其内容构成比例会发生相应变化。学界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期刊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左翼电影时期”与“孤岛时期”,以其思想主张较为明显之故。而对于抗战结束后至上海解放即所谓“光复”期间电影期刊的研究则基本未见,有的也只是零散的孤立的个案研究。因此,1945年5月-1949年8月这一特殊短时段的上海电影期刊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通过“光复”期间上海影刊对影片的相关报道不仅可以看到此时期上海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可窥见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对于市场的争夺;通过对影人的报道进行总结,不仅可见当时的明星文化,捕捉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形态,也能透视上海的大众消费文化;通过对影评的分析,基本可见电影界的思想动态、影片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审美标准;通过其期刊定价、广告等现象的总结,能够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因此,对“光复”期间上海电影期刊的考察与研究,不仅能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上海的电影市场,让我们能“重返历史”,也为我们研究分析抗战结束后上海的社会形态特别是上海市民阶层的文化形态与生活形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万文佳[7](2015)在《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发展》文中提出晚清时期,是小说发展极为繁荣的时期。不管是从小说的传播方式上看,还是从小说的创作、销售、出版等方式看,小说的发展较之明清之际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本课题尝试从晚清小说的创作、出版、印刷、销售、阅读等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晚清报刊小说广告对晚清小说的传播与发展所做的贡献。论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简要概述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以及该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第一章概述了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小说广告兴盛的原因,并按照小说广告的分类,对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说明。论文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从晚清报刊小说征文广告中,可以看出晚清小说创作理论的转变,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寻找到当时小说作家群的发展轨迹,并发现晚清小说的分类理论、小说的概念以及小说翻译理论的变化发展。不仅如此,从小说广告中,也可以看出稿酬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晚清时期的小说的创作变得更加规范化,也使晚清小说更加商品化。论文第三章重点探讨了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营销之间的关系。在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小说营销广告占了很大的比重,该章节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小说营销广告中晚清小说的营销渠道、营销手段与营销特点。论文第四章讨论了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从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可以看出晚清小说的读者群的变化以及出版商的小说读者定位的变化,同时,也可以看出晚清小说读者的影响力的提高,不仅对小说的创作产生影响,而且还参与创作。总之,该课题以小说广告为中心,围绕晚清小说的创作、出版、印刷、销售和阅读,运用了文艺学、传播学的知识来探讨晚清小说的传播与发展,有一定跨学科的意义。

王鹏[8](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肖楠[9](2014)在《华北沦陷区《妇女杂志》期刊研究》文中认为《妇女杂志》由赵今吾主编,是一份为女界现代化而办、面向都市妇女的综合性杂志,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需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艺作品在杂志中占有很大比例,不仅体裁众多,同时还收录了梅娘、雷妍、吴瑛等沦陷区小有成就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并且还多次设置了女性作家作品辑栏目,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刊物从外在家庭生活物质层面到内在的精神需求层面都有兼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刊物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考察沦陷时期北平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普通市民的生存状况。本文对《妇女杂志》共分四章展开研究论述:第一章介绍《妇女杂志》的刊物概况。以刊物资料为基础,对杂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状况进行阐述,同时介绍了杂志的刊物性质、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以及作家创作心态等,对期刊的整体部分进行梳理、定位。第二章分析《妇女杂志》中体现出来的战争下以生存状况为立足点的女性生存多维度关注。这部分主要是对期刊具体文本内容做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分为三个主题。第一,文明的冲突: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由女性婚恋的变化反映出的女性社会地位和思想的变化,尤其是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第二,人生能有几多愁:女性的家庭生活。研究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人生问题,尤其是女性家庭地位问题。第三,艰难漫长的抗争:女性的教育与就业。研究女性教育的变化发展情况,以及新时期下女性就业问题。从这几个方面,力图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几十年,女性在生活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以梅娘、雷妍和纪莹三位女性作家作品作为切入点,分析华北沦陷区作家在时代和特殊时局面前的作家心态和个人选择。这三位作家的关注点虽然都是对沦陷时期底层人民的生计审视,但是切入点却是各有千秋,在《妇女杂志》作家群中显得尤为突出。第四章《妇女杂志》的文学与史料价值。分析了《妇女杂志》在华北沦陷区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史料学价值,刊物包罗万象的内容记录了沦陷区民生的真实状态以及部分文人的思想动态,尤其是新生作家的自我表达,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沦陷区作家的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妇女杂志》刊载的文章内容,为当代研究者更为客观和科学地考察研究华北沦陷区文化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原始文献。同时,该刊作为一份女性杂志,其对于女性作家作品的重视,以及其内容对时局民生,尤其是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描写的这一独特的视角也赋予了杂志超越时代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刘浩[10](2012)在《1915~1960年《科学》广告与科学文化网络》文中研究表明1915~1960年,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36卷,共刊登广告5800余条,其中书刊杂志、教育科研等文化类广告占总数的90%;商品类广告数量很少。这些广告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科学家、出版商、教师、青年学生、实业家、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一起,以《科学》广告为媒介构建了科学文化网络,在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封面摄影)启事──有奖征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封面摄影)启事──有奖征稿(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3)伪满时期《商工月刊》研究(1938-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伪满新闻统制网络的搭建与中文期刊概览
    一、伪满新闻管控体系的形成
        (一)伪满初期的新闻垄断
        (二)三次新闻整顿与“弘报三法”
    二、伪满特殊语境下的中文期刊概览
第三章 《商工月刊》的发行与经营
    一、《商工月刊》的创刊与受众群体
        (一)创刊宗旨与关键人物
        (二)受众群体与发行范围
    二、《商工月刊》版面设计与栏目解析
        (一)版面设计
        (二)栏目解析
    三、期刊稿源与盈利方式
        (一)稿源
        (二)盈利方式
第四章 《商工月刊》对经济领域的舆论宣传
    一、《商工月刊》与“产业开发”宣传
        (一)《商工月刊》与伪满资源统计
        (二)《商工月刊》为“产业开发”造势
    二、《商工月刊》对伪满商业政策的鼓吹
        (一)《商工公会法》与商工公会
        (二)《商工月刊》为日本商业侵略辩解
    三、《商工月刊》对金融政策的助推报道
        (一)滥发货币与“鼓励”储蓄
        (二)“控制”物价与“节约”消费
第五章 《商工月刊》的特点与本质
    一、《商工月刊》的特点
        (一)针对性强
        (二)政治目的明显
        (三)伪满期刊谱系中的特殊存在
    二、《商工月刊》的本质
        (一)日本殖民者的代言人
        (二)日本侵略罪行的辩护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时代电影》杂志管窥成都地区1945-1947年间的电影业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时代电影》杂志概观
    2.1. 《时代电影》的创刊背景
        2.1.1.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电影业和电影刊物的逐渐发展
        2.1.2. 抗战结束后西南地区电影刊物的发展情况
    2.2. 《时代电影》的创立与发展
        2.2.1. 杂志主创人员及办刊宗旨
        2.2.2. 杂志的发行范围及售价
        2.2.3. 杂志发行期间的困难
    2.3. 《时代电影》的基本内容
        2.3.1. 《时代电影》的图画内容
        2.3.2. 《时代电影》的文章内容
    2.4. 《时代电影》的整体特征
    2.5. 《时代电影》的传播责任与功能
第三章 成都地区1945--1947年间电影业及都市文化概况
    3.1. 成都地区1945--1947年电影业状况概观
    3.2. 抗战后(1945--1947年)成都都市文化景观呈现
        3.2.1. 《时代电影》与成都都市文化
        3.2.2. 电影业与成都都市文化
第四章 成都地区1945--1947年电影放映业状况
    4.1. 作为公共空间的八大影院
    4.2. 八大影院放映的电影及其类型
        4.2.1. 八大影院放映的电影
        4.2.2. 八大影院放映的主要电影类型
    4.3. 成都地区1945--1947年电影放映业状况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企业、媒体与亚文化《:柯达杂志》与近代业余摄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摄影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三、将摄影实践嵌入日常生活
四、以杂志为依托构建行动网络
五、作为趣缘群体互动的纽带
六、结语

(6)“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资料汇编类研究成果
        2、电影杂志的个案研究
        3、电影杂志与电影史书写
        4、电影杂志的形态特征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摩登上海:早期中国电影中心及其电影发展概况
    一、封建社会中的另类——上海最初的发展
    二、海纳百川:同乡会馆与同业会馆的发展
    三、封闭中的窗口——开埠对上海的影响
    四、“上海摩登”的建构力量之一——上海电影的开端及其发展
    附:《青青电影》1949 年 1 月第一期刊载《全沪影院》
第二章 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历史沿革及“光复的 5 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发展
    一、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诞生及其沿革
    二、“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恢复与繁荣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主要类型
    四、“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与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
第三章 国产VS海外:“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中的影片报道
    一、电影期刊的立身之本——影片报道及其数量变化
    二、精彩在剧外——“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对《国魂》与《假凤虚凰》的报道.
        1、命途多舛——《国魂》
        2、娱乐精神的良好体现——《假凤虚凰》
    附:“光复的 5 年”间上海电影期刊国产电影报道情况一览表
第四章 偶像与消费:“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明星形象呈现
    一、明星报道:社会重压下的窥私心理与刻板印象
        1、明星私生活的呈现:作为“消费偶像”的明星
        2、大众的明星消费及其窥私欲的满足
        3、形象营造:明星报道与明星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白光与黄宗英——明星报道的形象定位功能
        1、“坏女人”白光
        2、“甜姐儿”黄宗英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明星报道的特点
第五章 态度与立场:“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中的影评
    一、抗战结束前后的 1945 与空白的 1946
    二、空白过后的 1947
    三、逐渐成熟的 1948
    四、天亮前的 1949
第六章 发行与广告:“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市场运作
    一、发行与广告:“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运营的基本要素
    二、“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的发行价格变化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的广告刊例价格及广告内容的变化
        1、“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广告刊例价格的变化
        2、“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广告内容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吉林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自我评价表
在学期间完成的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含获奖、专利)

(7)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概述
    第一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发展背景
        一、上海租界下的经济、文化繁荣
        二、近代报刊与报刊广告的产生
        三、文学广告的兴起
        四、报刊、广告与晚清小说的结合
    第二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发展概况
        一、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分类
        二、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发展
第二章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创作
    第一节 小说征文广告中小说创作理念的转变
        一、娱情消遣的传统小说创作理念
        二、启迪人心的时新小说理念
        三、新小说社全面的小说创作理念
    第二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创作群体
        一、报人小说家
        二、小说翻译家
    第三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广告中的翻译小说理论
        二、广告中的小说分类理论
        三、广告中小说创作理论的缺失
    第四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稿酬制度的建立
        一、免费登稿
        二、送书代酬
        三、买断版权
        四、版税
        五、报刊稿费
第三章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宣传销售
    第一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的宣传策略
        一、插图生动美观
        二、语言通俗易懂
        三、装订精致考究
        四、内容丰富多样
        五、价钱便宜公道
    第二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的销售策略
        一、减价促销
        二、批发与预售
        三、买赠销售
        四、小说租赁
    第三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的销售渠道
第四章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接受者
    第一节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读者群
        一、晚清小说的读者群变化
        二、广告与读者市场的定位
    第二节 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读者的影响力
        一、阅读者主导小说市场
        二、读者参与小说创作
    第三节 读者影响下的晚清小说的通俗化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申报》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二 《时报》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三 《中外日报》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四 《新闻报》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五 《神洲日报》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六 《世界繁华报》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七 杂志上的小说广告
    附录八 北京地区的报刊小说广告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墙外开花”
        二、“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华北沦陷区《妇女杂志》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妇女杂志》刊物概况
    第一节 创刊背景
        一、 时代环境
        二、 文学发展状况
    第二节 刊物基本面貌
        一、 刊物宗旨
        二、 栏目设置
        三、 刊物性质
    第三节 作家心态
第二章 战争下女性生存的多维度关注
    第一节 文明的冲击: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一、 痛的领悟:婚恋不自由
        二、 新文明冲击下的迷茫
    第二节 人生能有几多愁:女性的家庭生活
        一、 男性权威的压制
        二、 天使恶魔的合体
    第三节 艰难漫长的抗争:女性的教育与就业
        一、 举步维艰的教育
        二、 险象迭生的就业
第三章 战争下世俗百态的作家关注
    第一节 心灵深处的窥探——梅娘的匠心独具
    第二节 文学虚构的真实——雷妍的生存困惑
    第三节 底层社会的珍珠——纪莹的“下一代”关注
第四章 《妇女杂志》的文学与史料价值
    第一节 文化实绩
        一、 新人展露的平台
        二、 妇女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史料学价值
        一、 乱世下文学的记忆载体
        二、 沦陷区社会的惊鸿一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封面摄影)启事──有奖征稿(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世界》期刊研究(1938-1939)[D]. 刘古一.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2]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3]伪满时期《商工月刊》研究(1938-1943)[D]. 贾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从《时代电影》杂志管窥成都地区1945-1947年间的电影业状况[D]. 张涵.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企业、媒体与亚文化《:柯达杂志》与近代业余摄影[J]. 操瑞青. 新闻界, 2019(05)
  • [6]“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D]. 陈新阳. 吉林大学, 2018(12)
  • [7]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发展[D]. 万文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8]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9]华北沦陷区《妇女杂志》期刊研究[D]. 肖楠.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10]1915~1960年《科学》广告与科学文化网络[J]. 刘浩.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2(04)

标签:;  ;  ;  ;  ;  

(封面摄影)通知 - 有奖论文征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