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食管超声观察肺纵隔肿瘤及心血管粘连程度

经胸食管超声观察肺纵隔肿瘤及心血管粘连程度

一、经胸和食管超声观察肺及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粘连程度(论文文献综述)

岳阳[1](2021)在《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在胸腺疾病微创手术中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剑突下入路(“三孔法”)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行胸腺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剑突下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初步探讨。同时建立“纵隔指数”的概念,探究这一指标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无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于我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的患者87例,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即剑突下入路组(n=41)和侧胸入路组(n=4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水时间、重患室留观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留置胸引管时间、术后是否需要额外镇痛治疗、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花费、病理结果、“纵隔指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有87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手术均按计划进行,无中转开胸,其中41例行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46例行侧胸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剑突下入路组在手术时间(99.12±19.57min vs.112.17±28.12min,p=0.015)、术中出血量[20.00(20.00,50.00)ml vs.45.00(20.00,50.00)ml,p=0.039]、留置尿管时间[32.30(23.26,33.81)h vs.36.84(25.40,41.07)h,p=0.043]、留置胸引管时间[26.88(20.20,45.87)h vs.45.99(39.34,65.71)h,p=0.001]、术后住院时间[4.00(3.50,6.00)d vs.5.00(4.00,6.00)d,p=0.021]等方面低于侧胸入路组,但在术后并发症[27(71.1%)vs.11(28.9%),p<0.001]、尤其是拔管后双侧胸腔积液[11(84.6%)vs.2(15.4%),p=0.003]、以及拔管后再次置管引流[21(77.8%)vs.6(22.2%),p<0.001]等方面高于侧胸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一般资料、“纵隔指数”,及其他围术期、并发症资料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患有胸腺疾病且适合微创手术的患者,剑突下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留置胸引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侧胸入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纵隔指数”也许不能对手术入路的选择产生指导作用。

陈立如[2](2021)在《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局部晚期胸腺肿瘤(locally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y,LATM)一般是指Masaoka III期及以上、但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胸腺肿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疑难的疾病,其全胸腔镜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的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主要争议点在于手术的肿瘤学效果和手术安全问题。近年来剑突下入路胸腔镜(subxiphoid VATS,SX-VATS)发展迅速,临床证明其在胸腺肿瘤的外科治疗中极有优势。然而,目前基于VATS入路的LATM治疗的报道均局限于病例报道,缺少临床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特别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而且临床上对于如何“严格”选择适宜的LATM病例使用VATS治疗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等合并症对LATM的围手术期以及预后的影响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拟纳入近年来某省级胸腺肿瘤领先学科所在科室经治的LATM病例,进行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围手术期研究,以评价VATS治疗LATM的优势,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围手术期评估和合并症管理,为提高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围手术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在我院曾行胸部CT检查的4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CT和手术/病理资料,对不同就诊症状和CT特征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就诊时主诉包括非MG症状、MG症状和检查发现三类,三者的大血管侵犯率依次为62.5%、23.1%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两比较,非MG症状就诊者大血管侵犯多于MG症状就诊者和检查发现者(非MG症状vs MG症状P=0.034,非MG症状vs检查发现P=0.008),检查发现者心包侵犯少于非MG症状就诊者(P=0.049)、其他周边组织结构侵犯情况在三者或两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对肺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9%、62.5%和90%,CT扫描对心包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为:88.5%、57.1%和77.5%;CT增强扫描对大血管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9%、75%和82.4%;CT扫描对膈神经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2.5%和65%;CT扫描对种植转移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7%、100%和97.5%。结论: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对LATM的侵袭性评估、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目的:1.探讨SX-VATS治疗LATM的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学效果,并总结相关手术经验和技巧;2.分析胸骨下角(substernal angle,S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手术经验等对SA-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经SA-VATS治疗的2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合并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术中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同时根据胸骨下角(SA)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小角组(SA<77°)和大角组(SA>77°),以及根据BMI大小,将两组患者均分为低体重组(BMI<22.7kg/m2)和高体重组(BMI>22.7kg/m2),通过分别对比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研究分析SA和BMI对SX-VATS治疗LATM近期结果的影响。此外,还依据患者手术日期分为前期组和后期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探讨手术经验对近期结果的影响。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在SX-VATS下完成手术,均达到R0切除状态。术中结果:手术时间120-360min,平均190±64min,术中出血量10-650m L,平均130±160m L;术中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包括肺楔形切除15例,心包部分切除10例,左侧无名静脉切除3例(包括1例合并切除了上腔静脉侧壁切除),左侧无名静脉侧壁切除2例,左侧受侵犯膈神经切除3例,升主动脉外膜部分切除1例。术后结果:无手术相关死亡;6例出现了并发症,分别为: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POMC),经血浆置换治疗等MG综合治疗,于术后19天康复出院;1例术后2周发生POMC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现左上肢及左侧颈部、颜面部肿胀,术后1周内逐渐缓解消退;3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除自动出院的患者,其余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20天,平均12.1±4.2天。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15.7±13.0个月。死亡2例,均因MG危象及相关并发症死亡;复发1例,为肺内及胸腔转移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存活至今。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SA和BMI大小对手术操作及术后近期结果无显着影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了BMI大小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外(r=0.458,P=0.043),患者的SA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BMI与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手术经验对SX-VATS治疗LATM的影响表现为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和住院时间缩短,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X-VATS治疗经过选择的LATM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结果;2.患者的SA和BMI对近期手术结果无明显影响,但BMI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目的:分析MG对胸腺肿瘤患者VATS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探讨LATM患者围手术期MG相关风险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VATS手术治疗的91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前病史和诊断分为三组。A组:不伴任何类型MG(n=35);B组:伴轻症MG的患者,即伴单纯眼肌型MG(Osserman I型)或轻度全身性MG(Osserman IIA型)的患者(n=24);C组:伴有中度全身性MG以上类型的患者,包含Osserman IIB型、III型或IV型(n=32)。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MG对胸腺肿瘤VATS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对LATM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按并发症分组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Masaoka分期、WHO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合并Osserman IIB以上类型的MG使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外科临床分期在发作/进展期、术前肌无力危象史、ASA分级III级以上和Osserman IIB以上类型MG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serman IIB型以上MG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0天时B组与C组MG症状有效率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单独对LATM病例术后指标分析,发现合并MG使LATM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治疗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和总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MG使胸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2.合并Osserman IIB型以上类型MG是胸腺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积极呼吸支持和监护治疗或有利于降低MG对LATM患者术后的不利影响。第四部分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1.进一步评价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和肿瘤学效果;2.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标准。方法:入选我院2016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LAT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随访至2021年3月1日。依据患者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全胸腔镜手术组(VATS组,n=25)和开胸手术组(open thymectomy,OT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结局的差异。结果:VATS组与OT组对比,VATS组术前接受穿刺或腔镜活检、新辅助化疗的比例明显少于OT组,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比OT组小(P<0.05)。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VATS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其中手术时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VATS在处理心包、肺、单侧膈神经等导致的外科性困难方面与OT组类似(P>0.05),在处理胸腔种植结节方面也相仿(P>0.05),但VATS在处理大血管相关的外科性困难方面劣于OT组,而且当外科性困难超过3处时VATS也处于劣势(P<0.05)。术后相关指标对比:两组的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OT组低,VATS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住院费用均少于OT组(P<0.05)。两组病例在淋巴结阳性/切除例数比、WHO分型、切缘状态、Masaoka分期和TNM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全部患者随访1-57个月,平均19±16.9个月,随访中VATS组死亡3例,复发1例,OT组死亡4例,复发1例;VATS组与OT组的生存曲线提示两组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X 2=0.216,P=0.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史、肿瘤大小(>5cm)、左无名静脉外科性困难、左无名静脉以外大血管外科性困难和外科性困难数超过3处(含3处)以上是选择开放手术的考虑因素(P<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式选择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OR=2.207,95%CI:1.152-3.567,P=0.014)、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外科性困难(OR=0.130,95%CI:0.020-0.860,P=0.034)和术中外科性困难≥3处(OR=8.778,95%CI:1.105-69.731,P=0.040)。结论:1.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LATM病例,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同时远期肿瘤学效果与开胸术式相当。2.VATS治疗LATM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符合以下条件的LATM可考虑选择VATS治疗:(1)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5cm,(2)无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导致的外科性困难,(3)外科性困难<3处,(4)无新辅助化疗史。

张嘉文[3](2021)在《裸眼3D胸腔镜在肺部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应用优势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胸腔镜系统及其相关配套的手术器械也得以发展迅速。胸腔镜走过了一个由普清到高清,从高清到3D,从3D到裸眼3D的进程,截止至今裸眼3D胸腔镜技术已经应用到临床中。本论文对应用裸眼3D胸腔镜术式与常规胸腔镜术式进行肺占位性病变切除的对比研究旨在找到裸眼3D胸腔镜的优势,针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钉仓使用数量、复发率、肺段切除范围、引流时间、引流量、术后在院所需时间等关键指标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的胸外科的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由于两个组别的手术术式相同,只存在着胸腔镜仪器不同的问题,所以两组患者均执行非插管麻醉,手术中实施健肺通气,其中研究组使用裸眼3D胸腔镜,对照组使用普通胸腔镜,两组患者均在同一个麻醉师,同一个术者配合下进行手术。在术中记录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钉仓使用情况、肺段切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患者引流时间、胸腔引流量,组织病理学结果,患者术后在院所需时间,用于对比研究。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裸眼3D胸腔镜技术对比常规胸腔镜手术它有效的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节省了术中钉仓的使用、缓解了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降低了术后在院所需时间,术后恢复顺利,无重大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即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术前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顺利出院。术后及随访3个月期间均无出血、肺不张、胸腔包裹性积液、支气管胸膜瘘和乳糜胸等并发症,患者影像学复查无复发、转移情况。结论:裸眼3D胸腔镜技术对比常规胸腔镜手术其在术中出血量、术中钉仓的使用、术后在院所需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FEV1/术前FEV1(%)比较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优势。

李子凡[4](2021)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胸部微创手术,与传统经侧胸胸腔镜手术相比,其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相当,但围术期疼痛更轻微。近几年,该术式在胸外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该手术方式是否能减轻术后远期疼痛仍缺少相关证据。该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等方法,比较经剑突下入路与经侧胸肋间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和术后远期疼痛。方法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共197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其中,术前患有慢性疼痛者3例,术中中转正中胸骨切开手术10例,失访患者17例,共3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共167例患者纳入研究,42例(25.1%)接受经剑突下入路手术,125例(74.9%)接受经侧胸肋间入路手术。疼痛程度以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表示,随访日期距手术日期间隔的平均时间为33.6月。在两手术组之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匹配组间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与术后远期疼痛程度。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新发重症肌无力(MG)、肿瘤复发或死亡。在两组间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经剑突入路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各42名患者入组,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变量无明显差异(P>0.05)。经侧胸肋间入路组与剑突下入路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指标增涨、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疼痛发生率、术后远期疼痛等级与疼痛NRS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与经侧胸肋间入路手术疗效相当。在我们的研究中,剑突下组相比于侧胸组在减轻术后远期疼痛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优势。

郭清奎,郑敏,徐烨,钱文良,朱辰,王宁,赵闻[5](2020)在《经剑突下切口和肋间切口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切口和经肋间切口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118例,男67例,女51例。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两组:经剑突下切口组45例,男25例,女20例;经肋间切口组73例,男42例,女31例。经剑突下切口组应用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以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术式;经肋间切口组应用传统胸壁肋间隙切口术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比例、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经剑突下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例数、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经肋间切口组(P<0.05)。结论经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术式较经肋间切口术式VATS切除前纵隔肿瘤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中转开胸,操作更简单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康复快速。

薛倩,雷江红,韩秀,杨春,卓小桢[6](2020)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发现纵隔肿瘤的体检者临床资料,总结纵隔肿瘤在经胸超声心动图中的超声特点,并分别与放射影像(X线和CT扫描)及组织病理对比。结果共获得2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无症状患者,检出纵隔肿瘤分为囊肿9例、胸腺肿瘤5例、淋巴结肿大3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1例。相较X线诊断而言,超声检查纵隔肿瘤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此外,超声对纵隔肿瘤的检查价值也不亚于CT检查(Kappa=0.792,P<0.00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为15%,对肿物良恶性质诊断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2%。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用于纵隔肿瘤的诊断,不仅能对纵隔占位病变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还可以对其良恶性质进行判定。

陈乐[7](2020)在《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侧胸入路组”)与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剑突下组”)治疗前纵隔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行前纵隔肿瘤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O医院普胸外科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的患者中,采用侧胸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视觉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炎症指标等,评价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结果:两组患者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对于前纵隔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确保前纵隔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完整切除。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进行比较,术前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合并症、吸烟史等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如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标本最大直径、术后炎症指标、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视觉疼痛评分、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止疼药使用天数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与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相比具有术后疼痛更轻、切口更加美观,在医疗设备和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应该积极推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筹备组,谭群友,陶绍霖,康珀铭,蒋彬,沈诚,张太明[8](2020)在《机器人辅助纵隔肿瘤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提出纵隔是指左右两侧胸膜间隙及其内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肿瘤是纵隔内组织结构肿瘤性改变的统称,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纵隔异位甲状腺、胸腺增生、纵隔囊肿、成熟性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恶性肿瘤如恶性胸腺

刘守知[9](2019)在《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纵隔肿瘤是胸外科的常见病,前纵隔是其好发部位,胸腺瘤为常见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是胸腺瘤的常用和重要的治疗方法,胸腺瘤手术可分为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经电视胸腔镜手术。传统手术常见切口可分为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前外侧切口及创伤相对较小的横断胸骨小切口。但是不论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前外侧切口,还是横断胸骨微创小切口,均破坏了胸壁的完整性、特别是骨性胸廓的完整性,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后患者疼痛重。疼痛重不仅影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造成术后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还不利于术后主动咳嗽、咳痰,进而影响肺膨胀,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且纵劈胸骨及横断胸骨术后可能会出现胸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纵劈胸骨手术早期影响患者侧卧休息及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横断胸骨可能出现假关节。手术瘢痕及畸形愈合影响美观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胸腔镜设备、胸腔镜器械发展及电视胸腔镜手术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电视胸腔镜手术从肺部手术逐渐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如胸腺瘤切除、心包囊肿切除、神经鞘瘤切除等。胸腺瘤电视胸腔镜手术各家医院采用的手术切口不尽相同:有经侧胸部三孔、两孔或单孔进行手术治疗,还有越来越流行、技术要求更高的经剑突下切口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被部分医院开展。因此手术切口迄今仍无一个统一标准。我院胸腺瘤微创手术采用单腔气管插管电视胸腔镜经侧胸三孔人工气胸下胸腺瘤切除,对比传统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留置胸管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多个优点。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在胸腺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探索出适合胸腺瘤切除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在2012年4月到2017年10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胸外科经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及开胸手术胸腺瘤手术切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31例、手术切口均采用经侧胸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三切口,传统开胸组29例、手术切口均采用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评估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在胸腺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手术结果两组中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腺瘤、双侧胸腺完整切除和前纵隔脂肪清扫(肉眼下胸腺瘤、双侧胸腺及前纵隔脂肪完全切除),除一例因胸膜腔闭锁、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余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手术未发生中转开胸情况,手术过程均较顺利。两组手术患者术中无大出血,无重要器官、组织、神经的损伤,术中、术后无死亡。(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50±43)分钟和(120±63)分钟,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3.026,P=0.047)。(3)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两组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93±61)ml和(70±40)ml,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13.143,P=0.039)。(4)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术后疼痛经给予一种止痛药物应用后疼痛程度在2-3分,2分、3分患者分别23例和8例。开胸术后患者经给予一种止痛药物疼痛程度在5-6分,5分、6分患者分别有15例和14例。两样本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t=16.156,P=0.045)。(5)两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情况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平均天数(4.6±1.3)天和(3.4±1.1)天,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留置引流管的天数明显少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t=6.821,P=0.041)。(6)两组患者从术后到出院的时间两组患者从术后到出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2.2±2.4)天和(8.2±2.70)天,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8.555,P=0.043)。结论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少、恢复快、安全性好、治疗效果显着等诸多优势。其临床可行性及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汪潜云[10](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二、经胸和食管超声观察肺及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粘连程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胸和食管超声观察肺及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粘连程度(论文提纲范文)

(1)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在胸腺疾病微创手术中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患者的选择
    2.2 术式的改良
        2.2.1 体位改良
        2.2.2 器械改良
        2.2.3 切口改良
    2.3 麻醉方式与无管化
    2.4 机器人辅助剑突下入路胸腺切除术
    2.5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关于“纵隔指数”的定义
        3.2.2 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术前处理
        3.2.3 主要手术器械
        3.2.4 剑突下入路手术技术
        3.2.5 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技术
        3.2.6 术后处理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2 两组手术资料比较
    4.3 两组围术期资料比较
    4.4 两组术后并发症资料比较
    4.5 两组“纵隔指数”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优劣势探讨
    5.2 术后并发症管理的探讨
    5.3 关于“纵隔指数”的探讨
    5.4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诊断
        1.1.3 CT检查
        1.1.4 CT征象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就诊主诉患者周边组织结构侵犯的对比
        1.2.2 包膜及肺组织受侵犯评估情况
        1.2.3 心包受侵犯评估情况
        1.2.4 血管受侵犯评估情况
        1.2.5 膈神经受侵犯评估情况
        1.2.6 胸膜种植结节评估情况
    1.3 讨论
        1.3.1 术前症状学评估
        1.3.2 术前CT轮廓分析
    1.4 结论
第二部分 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观察指标
        2.1.3 手术方法
        2.1.4 术后处理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手术相关指标
        2.2.2 术后恢复情况
        2.2.3 病理结果
        2.2.4 随访结果
        2.2.5 胸骨下角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2.2.6 BMI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2.2.7 手术经验对手术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SX-VATS治疗LATM的历史和现状
        2.3.2 SX-VATS治疗LATM的病例选择
        2.3.3 SX-VATS手术的安全性
        2.3.4 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的处理方法与技巧
        2.3.5 SX-VATS治疗LATM的优势
        2.3.6 剑突区解剖及胸骨下角对SX-VATS手术的影响
        2.3.7 BMI对 SX-VATS手术的影响
        2.3.8 SX-VATS的学习曲线
        2.3.9 SX-VATS切除LATM时特殊情况的处理
    2.4 结论
第三部分 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方法
        3.1.2.1 围手术期胸腺肿瘤与MG处理方案
        3.1.2.2 分组
        3.1.2.3 观察指标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3.2.3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2.4 MG治疗效果
        3.2.5 MG对 LATM围手术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前的影响
        3.3.2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中的影响
        3.3.3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后及预后的影响
        3.3.4 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MG的管理
    3.4 结论
第四部分 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资料收集
        4.1.3 分组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术前基线资料对比
        4.2.2 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4.2.3 术后相关指标的对比
        4.2.4 术后病理对比
        4.2.5 影响手术入路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4.2.6 随访
    4.3 讨论
        4.3.1 LATM手术治疗的趋势
        4.3.2 VATS治疗LATM的围手术期效果
        4.3.3 VATS治疗LATM的肿瘤学效果
        4.3.4 VATS治疗LATM的不足
        4.3.5 VATS治疗LATM的适应症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局部晚期胸腺上皮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裸眼3D胸腔镜在肺部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应用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胸腔镜外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1.2 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
        1.2.1 胸腔镜在肺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1.2.2 胸腔镜在食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1.2.3 胸腔镜在纵隔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1.2.4 胸腔镜在胸壁畸形手术中的应用
        1.2.5 胸腔镜在胸部外伤手术中的应用
        1.2.6 胸腔镜其他胸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1.3 人体肺部解剖
        1.3.1 肺的体表投影
        1.3.2 肺
        1.3.4 肺的血管
        1.3.5 肺的神经
        1.3.6 肺的淋巴引流
        1.3.7 肺的淋巴结
        1.3.8 纵隔淋巴结群
    1.4 胸腔镜手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进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临床病例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观察指标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布置
        2.2.2 设备及人员
        2.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时间比较
    3.2 术中出血量比较
    3.3 术中钉仓使用量比较
    3.4 引流时间及胸腔引流量比较
    3.5 术后在院所需时间和术后FEV1/术前FEV1(%)比较
    3.6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7 具体肺段切除分布
    3.8 术后病理学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 手术方法
        2.3.2 术后管理方法
        2.3.3 随访及疼痛评分方法
        2.3.4 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
        2.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结果
    3.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基线资料对比
        3.1.2 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其效能检验
        3.1.3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基线资料对比
    3.2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间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相关资料对比
        3.2.1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可行性资料对比
        3.2.2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安全性资料对比
        3.2.3 经剑突下入路组与经侧胸肋间入路组疗效资料对比
    3.3 远期疼痛资料对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1 NRS疼痛评估评分表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疼痛分析
    参考文献

(6)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参数
    1.3 检查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类型
    2.2 纵隔肿瘤经胸超声心动图所见与放射影像检查对比
    2.3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2.4 良恶性纵隔肿瘤的经胸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点
3 讨论

(7)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胸腺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四、经胸和食管超声观察肺及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粘连程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在胸腺疾病微创手术中的回顾性研究[D]. 岳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陈立如. 南昌大学, 2021(01)
  • [3]裸眼3D胸腔镜在肺部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应用优势的研究[D]. 张嘉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4]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及远期疼痛分析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李子凡.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经剑突下切口和肋间切口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J]. 郭清奎,郑敏,徐烨,钱文良,朱辰,王宁,赵闻.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11)
  • [6]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J]. 薛倩,雷江红,韩秀,杨春,卓小桢.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04)
  • [7]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回顾性研究[D]. 陈乐.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机器人辅助纵隔肿瘤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J].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筹备组,谭群友,陶绍霖,康珀铭,蒋彬,沈诚,张太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02)
  • [9]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D]. 刘守知.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经胸食管超声观察肺纵隔肿瘤及心血管粘连程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