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

青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

一、藜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根新,吴玲,胡丽芳,周瑶敏[1](2021)在《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油茶籽毛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含有维生素、植物甾醇、多酚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其氧化稳定性较好。在经过精炼加工后,油茶籽毛油活性物质损失较大,氧化稳定性大幅下降。在贮藏期间,油茶籽油易受氧、光照、温度、金属离子、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氧化速度加快,如果贮藏不当,更易氧化。为减缓油茶籽油氧化速度、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延长贮藏货架期,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探索加工工艺、储存容器材质的选择、最适合的贮藏条件、研发利用各种抗氧化剂等。因此,从油茶籽油的特性、影响抗氧化性能的因素、各种抗氧化剂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提升油茶籽油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方向。

王绒[2](2020)在《蒿茶的成分分析及抑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蒿茶是以菊科蒿属植物(Compositae Artemisia)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 Bess.)的纯野生香蒌尖为原料,采用现代制茶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品,是集食用与药用于一身的养身保健佳品,每年清明节前后采摘加工而成的品质尤佳。本文以金湖、陕西、山西、安徽和甘肃五个产地的蒿茶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其有机酸成分、金属元素和抑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蒿茶中绿原酸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优化建立了蒿茶水提液的HPLC分析方法: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为(0~15 min,10%A;15~40 min,10%A~18%A);流速为1.0 m L·min-1;进样量为5μL;检测波长为326 nm。运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提取工艺得到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50 min,提取温度为80℃,提取次数为3次。将之用于金湖蒿茶和其他产地蒿茶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在不同产地的蒿茶样本中,均检测到三种有机酸,但有机酸含量差异明显,以金湖蒿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甘肃产地蒿茶中绿原酸含量最低,两者相差近25倍。(2)蒿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采用ICP-OES技术建立了蒿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将之用于考察金湖蒿茶与其他不同产地的蒿茶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除钼元素外,不同产地蒿茶中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明显。金湖蒿茶中钾元素含量最高,山西蒿茶中钾元素含量最低;安徽蒿茶中锰元素和铁元素含量最高。(3)蒿茶提取液的抑菌性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抑菌性实验,以蒿茶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大小为指标,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在80℃的温度下浸提2 h,所得的蒿茶提取液的抑菌作用最好。同时以最小抑菌浓度为指标,得到蒿茶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最强。基于不同产地的蒿茶样品抑菌性实验研究,结果发现,5个产地蒿茶提取液的抑菌性存在差异,抑菌效果依次为金湖蒿茶>陕西蒿茶>安徽蒿茶>山西蒿茶>甘肃蒿茶。

郑攀[3](2018)在《气吸式藜蒿去叶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藜蒿是一种食用、药用皆可的绿色蔬菜,因其独特的清香和口感、丰富的营养而深受大众的青睐。近年来,国内藜蒿的种植规模和年产量逐年增大,然而藜蒿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尤其是藜蒿的去叶处理全部由人工完成,而人工去叶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严重限制了藜蒿产业的持续规模化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藜蒿去叶机械化的目标,提出气吸式藜蒿去叶方案,采用ADAMS、ANSYS等软件优化设计并试制了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对于收割后切除木质化茎秆的食用藜蒿茎秆及其叶片的几何特性测量试验与分析。主要测试了藜蒿茎秆的长度及其大端直径,藜蒿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叶片节距等特征的分布规律,为确定藜蒿去叶机的设计参数提供依据。2)研究设计了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综合国内外相关农产品机械式去叶的方法及原理和已有的藜蒿去叶研究情况,结合藜蒿的自身特性,提出气吸式藜蒿去叶方案。设计了方案试验台架,确定选用轴流式风机做为抽吸动力,验证了气吸式藜蒿去叶方案的可行性,并设计了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总体结构。3)设计了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关键零部件。设计了机械式自动开合夹,实现自动夹取和自动释放藜蒿的功能;设计了自动去叶组件,实现对藜蒿的去叶作业;设计了藜蒿输送装置。4)采用解析法设计了自动去叶组件中的凸轮轮廓,应用ADAMS软件仿真分析,验证了凸轮从动件为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满足设计要求。设计了梯形截面和方形截面两种结构的进风筒,运用ANSYS-FLUENT软件对进风筒的流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和对比,确定选用梯形截面进风筒。5)分析了输送装置和去叶装置中运动参数的相互关系。对输送带移动速度与自动开合夹移动速度的关系、自动开合夹移动速度与自动去叶组件中凸轮转速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得到自动开合夹与自动去叶组件运动关系系数δ=3.47最优。6)进行了气吸式藜蒿去叶机样机的试制与试验研究。加工制造了样机,开展样机的运行参数相互配合试验,得到样机运行的最佳参数组合为:自动开合夹移动速度为0.120m/s、凸轮转速为50r/min、轴流风机风压为100Pa。在此最佳参数下的样机性能试验表明,气吸式藜蒿去叶机工作时对藜蒿的夹取率为98%、去叶合格率为89%,验证了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实用性,达到了设计要求。

于真[4](2017)在《藜蒿茶成分分析、保健功效研究及成茶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藜蒿茶是以采摘的新鲜藜蒿嫩叶经过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一种保健食品,本文以藜蒿茶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其主要化学成分、保健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藜蒿制茶工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GC-MS等方法对比分析藜蒿与藜蒿茶的化学成分,发现藜蒿茶含粗脂肪2.72%、粗蛋白0.136%、游离氨基酸7.45%、可溶性糖0.151%、类黄酮3.31%、绿原酸1.06%,含挥发性成分28种,烷烃类含量较高,总占比达58.94%,其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为正二十二烷(27.46%)。(2)运用正交实验法研究藜蒿茶抑菌效果,结果为用90%乙醇溶液在95℃温度下浸提75min所得浸提液的抑菌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进行水提试验,蒸馏水在85℃的温度下浸提2小时,所得液抑菌效果最好。(3)采用肝匀浆-硫代巴比妥酸法研究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在0.010.035mg·ml-1浓度区间上藜蒿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在0.035mg·ml-1浓度时达到最高值,抑制效果最佳,此时抑制率为92.8%,约是同等浓度下抗坏血酸抑制率的9倍。(4)通过高血脂造模法研究藜蒿茶类黄酮降脂作用。结果表明藜蒿茶对于高血脂模型组小鼠具有降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肪酸)作用,可在一定程度调节肝脏代谢,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持血脂平衡。(5)通过RSM法优化制茶工艺。结果是响应面优化最优组合为切段长度3cm、(230-250℃下)杀青7 min、烘干温度105℃,最优组合下藜蒿茶感官品质较好,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达3.17%,绿原酸含量达1.04%。

贤欢[5](2016)在《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藜蒿叶抗白色念珠菌药效物质及抑菌功效强化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藜蒿是盛产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殊蔬菜资源,有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压等多种功效。本课题以藜蒿叶为研究对象,对藜蒿叶水提物的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功效展开研究,优化藜蒿叶水提物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杂质,并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藜蒿叶水提物中的抗Calbicans药效成分。本课题还探究了醇沉处理及中药配伍对藜蒿叶水提物抗Calbicans功效的影响,旨在寻求有效的抗菌增效措施以强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的抑制作用,拓展其作为一种天然、安全面高效的C.albicans抗菌剂的应用前景,提高藜蒿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吸附-解吸试验,筛选出了最适于纯化藜蒿叶水提物的大孔树脂类型HPD600,并确定了最佳的纯化工艺参数:上样量为0.11 g藜蒿叶水提物/g树脂,上样浓度40 g·L-1,流速2 BV.h-1;70%乙醇溶液作为解吸溶剂,流速2.5 BV·h-1。2.以大孔树脂HPD600纯化洗脱所得不同组分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锁定了抗C.albicans有效组分fraction C,且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其含量与抗Calbicans功效呈剂量依赖效应;对fraction C成分的初步解析显示fraction C中总萜含量为59.61±2.89%,质谱解析其主要成分为丹参二萜醌类和萘啶酸类化合物。3.以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乙醇纯化处理后的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的抑制作用,包括对其菌体生长量、生物膜形成、芽管生成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乙醇纯化处理可显着降低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80,90%乙醇纯化处理使MIC80由200 g·L-1降低至8 g·L-1,同时增强了其对Cfalbicans芽管生成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效果。4.以棋盘微量稀释法研究中药配伍对藜蒿叶水提物抗Calbican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的18种植物药材中,薰衣草、黄芩和莪术对藜蒿叶水提物表现出了抑菌增效作用,相互作用指数小于0.5,藜蒿叶水提物的最小MIC80可达0.60 g.L-1。

王莹莹,宋修云,王奇,陈乃宏[6](2015)在《天然抗氧化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应激极易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催化神经元变性,导致神经元死亡和丢失,进而引起和加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在AD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抗氧化措施可预防、延缓和治疗AD。在各种抗氧化干预中,天然抗氧化剂因易摄取,副作用小等特点成为未来AD新药研发的重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抗氧化剂预防及治疗AD的研究进展。

杨柳,张一,陈宇飞[7](2015)在《柳蒿黄酮功能特性、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柳蒿黄酮的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等功能特性,简述了柳蒿黄酮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柳蒿黄酮的应用前景,指出柳蒿黄酮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工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伟[8](2014)在《藜蒿在湿地生境下吸收富集砷、硒和镉的研究》文中提出鄱阳湖湿地生物资源的开发是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环节。典型湿地植物藜蒿是鄱阳湖享誉盛名,具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蔬菜。鄱阳湖沉积物和湿地表土的重金属污染已经较为严重,生长于其上的藜蒿吸收、富集这些重金属将威胁着人群健康。因此,有必要搞清藜蒿吸收重金属的规律和特征,以为评估和降低藜蒿食用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集了鄱阳湖典型区域的湿地土壤及长于其上的藜蒿,利用盆栽试验模拟水生环境、旱湿交替环境和旱地环境种植藜蒿,并与湖区自然环境下采集的藜蒿和其根周土进行对照,分析藜蒿中砷、硒和镉在植株的分布,及环境条件、生长期对藜蒿吸收、富集这三种重金属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从藜蒿对三种元素吸收和转运特点可看出:藜蒿对镉和硒的吸收能力强于砷,但镉具有更高的根茎转移系数;鄱阳湖藜蒿茎中砷的含量在食品污染物限量水平上,食用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由于藜蒿具有较强的Cd富集及根茎转移系数存在着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栽种时选择污染较少的土壤是减少藜蒿对Cd吸收的最有效途径。重金属根茎转运系数的计算时采用T3=地上鲜物质浓度/整株鲜物质浓度比较合理。环境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植物吸收重金属总量与重金属干、鲜物质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着。评价植物吸收重金属特点时可考虑植物吸收重金属总量作为参考指标。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主要通过改变重金属价态,影响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来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淹水条件可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且随时间的增加变的更高。湿培期浸没液测定的pH值能更有力的证明这点。湿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可以得到累积,从而影响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不同的水分管理方式造成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存在差异。淹水培养能够降低镉和硒的有效性,但提高砷的有效性。针对污染性质不同的土壤,选择合适的植物栽培方式可以有目得的将重金属有效性降至最低。湿地生境下,藜蒿在条件下对砷、硒和镉的吸收富集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干旱条件镉、硒的形态有利于藜蒿的吸收,但由于缺少水分参与,吸收总量较自然培养条件下的少;淹水条件有利于藜蒿对砷的吸收。根据研究结论可以针对不同污染性质的土壤,选择合适的藜蒿栽培方式以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的目的。

邓荣华,陆敏,夏秋琴,李晓明,孔阳辉,吕丽爽[9](2014)在《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对晚期蛋白质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的抑制作用》文中认为通过建立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bovine serum albumin-methylglyoxal,BSA-MGO)的蛋白质糖基化反应模型,用荧光法测定体外晚期蛋白质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含量,探讨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对AGEs形成的抑制效果,并对木犀草素的作用途径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芦蒿秸秆总黄酮浸膏经AB-8树脂分离后共收集到4组含有黄酮的洗脱组分(F-10、F-30、F-50、F-70)对AGEs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为依次为F-50>F-30>F-10>F-70,此结果与F-30和F-50分离纯化得到的黄酮成分芦丁和木犀草素具有较好的AGEs抑制效果相一致。同时发现,芦蒿秸秆对AGEs形成的抑制效果与总黄酮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另外,将木犀草素与MGO的反应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显示:木犀草素作用途径为通过捕获MGO,形成木犀草素-MGO加和物来抑制AGEs的形成。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体外蛋白质糖基化反应的活性预示其可以作为AGEs的天然抑制剂来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邓荣华[10](2013)在《芦蒿秸秆黄酮分离纯化及抑制AGEs形成活性研究》文中提出芦蒿,菊科蒿属植物,具有药食两用性,在南京八卦洲地区大面积种植。作为蔬菜,人们以采食冬春季的芦蒿嫩茎为主,而老茎、叶及秋季的芦蒿秸秆因缺乏精深加工技术而无法利用。为推进芦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促进传统中药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以农产品废弃物芦蒿秸秆为材料,通过75%乙醇提取、柱层析分离和现代的化学结构鉴定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芦蒿秸秆的提取物和化合物单体进行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的效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NKA-Ⅱ, AB-8, HPD417, DM130, D101, HPD826, ADS-17,聚酰胺8种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的对比,选择吸附和解吸性能良好的AB-8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吸附洗脱条件的优化。确定芦蒿秸秆总黄酮富集纯化的最佳吸附洗脱条件为:pH4.0,上样浓度1.476mg/mL,上样流速1mL/min,上柱体积为树脂体积的2.5倍,洗脱剂为体积分数60%的乙醇,洗脱流速1mL/min,最大洗脱体积为1.5-2.0BV左右。经纯化后,产品中总黄酮的纯度由5.80%增加到30.26%,提高了5.2倍。由此可见,AB-8树脂是芦蒿秸秆总黄酮良好的纯化剂,达到了富集纯化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利用多种分离技术,包括大孔树脂、硅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技术,从芦蒿秸秆提取物中分离化合物单体,并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技术,包括液质联用、1H-NMR、13C-NMR、HMBC、HMQC确定了4种化合物和一组同分异构体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化合物1、山奈酚-3-O-葡萄糖酸、芦丁、木犀草素;同分异构体为3,5-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芦丁和木犀草素外,其他化合物首次从芦蒿中分离得到。3将黄酮含量最高的AB-8洗脱组分(30%乙醇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种黄酮单体:木犀草素和芦丁。实验数据显示,木犀草素和芦丁对AGEs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2.5mmol/L时,芦丁对BSA-MGO形成的AGEs的抑制率达到89%,对BSA-GO形成的AGEs的抑制率为77%;木犀草素在浓度为lmmol/L时,对BSA-MGO形成的AGEs抑制率为81%。木犀草素在低浓度下,仍具有较强的捕获二羰基化合物的能力,说明其可以作为AGEs的天然抑制剂来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4芦蒿秸秆总黄酮浸膏经AB-8树脂分离后共收集到4组含有黄酮的洗脱液(F-10(10%乙醇洗脱物)、F-30(30%乙醇洗脱物)、F-50(50%乙醇洗脱物)、F-70(70%乙醇洗脱物)),各分离的洗脱组分对AGEs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为F-50>F-30>F-10>F-70,此结果与F-30和F-50分别含有的主要黄酮成分芦丁和木犀草素具有较好的AGEs抑制效果相一致。同时发现芦蒿秸秆对AGEs形成的抑制效果与总黄酮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由此,推断F-50组分因其优良的抑制AGEs活性可以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中。

二、藜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藜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茶籽油的特性
2 油茶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2.1 加工工艺影响
        2.1.1 预处理工艺
        2.1.2 精炼工艺
    2.2 贮藏条件的影响
3 抗氧化剂的应用
    3.1 合成抗氧化剂应用
    3.2 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
    3.3 复配抗氧化剂的应用
4 研究展望

(2)蒿茶的成分分析及抑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蒌蒿研究现状
        1.2.1 种类概况
        1.2.2 本草鉴别
        1.2.3 植物学研究
        1.2.4 蒌蒿化学成分研究
        1.2.5 药理作用研究
        1.2.6 保健茶应用现状
    1.3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蒿茶中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1 试剂、药品与仪器
        2.1.1 试剂及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色谱条件的考察
        2.2.2 提取方法的比较
        2.2.3 提取液的考察
        2.2.4 提取工艺的考察
        2.2.5 对照品储备溶液的制备
        2.2.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7 方法学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2.3.2 提取方法的选择
        2.3.3 提取液的选择
        2.3.4 提取工艺考察结果
        2.3.5 方法学考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蒿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ICP-OES工作条件
        3.2.2 元素及分析波长的选择
        3.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3.2.4 供试品的前处理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5 样品分析
        3.2.6 样品含量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线性关系的考察
        3.3.2 各元素检出限的考察
        3.3.3 精密度试验
        3.3.4 重复性试验
        3.3.5 稳定性试验
        3.3.6 加标回收率试验
        3.3.7 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蒿茶的抑菌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菌种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蒿茶提取试验
        4.2.2 培养基的制备
        4.2.3 菌种的活化
        4.2.4 菌悬液的制备
        4.2.5 抑菌性实验
        4.2.6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提取时间的抑菌性试验结果
        4.3.2 不同提取温度的抑菌性试验结果
        4.3.3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4.3.4 不同产地的蒿茶最低抑菌浓度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专利目录

(3)气吸式藜蒿去叶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藜蒿茎秆及其叶片几何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的采样
        2.1.2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藜蒿茎秆的几何特性测试
        2.2.2 藜蒿叶片的几何特性测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藜蒿茎秆的几何特性结果分析
        2.3.2 藜蒿叶片的几何特性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总体设计
    3.1 藜蒿去叶机的参数设计
        3.1.1 整机设计要求
        3.1.2 基本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3.2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去叶方案的研究
        3.2.1 气吸式藜蒿去叶方案原理及试验台架
        3.2.2 气吸式藜蒿去叶方案中风机的对比与选择
        3.2.3 气吸式藜蒿去叶方案的改进与优化
    3.3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总体结构设计
        3.3.1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结构组成
        3.3.2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工作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分析
    4.1 自动开合夹的设计
    4.2 自动去叶组件的设计与分析
        4.2.1 自动去叶组件的结构设计
        4.2.2 凸轮运动的ADAMS仿真分析
    4.3 抽吸风机的选择
    4.4 进风筒的设计与分析
        4.4.1 进风筒结构设计
        4.4.2 进风筒气流场仿真分析
    4.5 输送装置设计
        4.5.1 输送带的选择
        4.5.2 动力与传动的选择
    4.6 输送装置和去叶装置中运动参数的关系分析
        4.6.1 输送带速度与自动开合夹速度的关系
        4.6.2 自动开合夹速度与自动去叶组件中凸轮转速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试制与试验
    5.1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试制
    5.2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参数配合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气吸式藜蒿去叶机的性能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3.3 试验内容与方法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4)藜蒿茶成分分析、保健功效研究及成茶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藜蒿研究现状
        1.2.1 藜蒿栽培概况
        1.2.2 化学成分研究
        1.2.3 保健作用研究
    1.3 新型保健茶研究概况
    1.4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藜蒿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2.2 挥发性成分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藜蒿、藜蒿茶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2.3.2 藜蒿、藜蒿茶挥发性成分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藜蒿茶抑菌作用研究
    3.1.试验材料
    3.2 正交设计
        3.2.1 醇提正交试验的设计
        3.2.2 水提试验的设计
        3.2.3 试验方法及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醇提正交试验
        3.3.2 水提试验
        3.3.3 藜蒿茶浸提液最小抑菌浓度
    3.4 讨论
第4章 藜蒿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绿原酸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4.2.2 藜蒿茶中绿原酸的提取及测定
        4.2.3 抗脂质过氧化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4.3.2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比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藜蒿茶降脂作用研究
    5.1 主要仪器与材料
    5.2 试验动物及饲料
    5.3 试验方法
        5.3.1 黄酮的提取与测定
        5.3.2 高血脂模型法及血样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芦丁标准曲线及黄酮含量
        5.4.2 茶汤对小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影响
    5.5 讨论
第6章 藜蒿成茶工艺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藜蒿茶加工工艺
        6.2.2 品质评定
        6.2.3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老嫩叶及杀青时间对藜蒿茶加工影响
        6.3.2 不同切断长度对藜蒿茶加工的影响
        6.3.3 不同烘干温度对藜蒿茶加工的影响
        6.3.4 响应面试验及结果
        6.3.5 多元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6.3.6 模型的验证性试验
    6.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藜蒿叶抗白色念珠菌药效物质及抑菌功效强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藜蒿的研究进展
        2.1 藜蒿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1.1 藜蒿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1.2 藜蒿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2.1.3 藜蒿中绿原酸、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的提取
        2.2 藜蒿的活性研究进展
        2.2.1 藜蒿的抗氧化活性
        2.2.2 藜蒿的抗肿瘤活性
        2.2.3 藜蒿的降血糖和降血脂功效
        2.2.4 藜蒿的抗菌及其它活性
        2.3 藜蒿资源的开发利用
    3 C.albicans及其天然抗菌剂研究进展
        3.1 C.albicans概述
        3.1.1 C.albicans的生物学特征
        3.1.2 C.albicans的致病性及其分布
        3.2 C.albicans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3.2.1 C.albicans的抗菌药物和菌株耐药性的研究概况
        3.2.1.1 C.albicans的抗菌药物研究概况
        3.2.1.2 C.albicans的耐药性
        3.2.2 C.albicans天然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4 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药效物质的研究思路与进展
        4.1 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药效物质的研究思路
        4.2 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药效物质的研究进展
    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技术路线
        5.3 研究目的及意义
        5.4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藜蒿叶水提物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藜蒿叶水提物的制备
        2.4.2 树脂类型的选择
        2.4.2.1 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
        2.4.2.2 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
        2.4.2.3 树脂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2.4.2.4 树脂的解吸动力学研究
        2.4.3 吸附工艺参数的确定
        2.4.3.1 上样流速的确定
        2.4.3.2 最佳上样量的确定
        2.4.4 解吸工艺参数的确定
        2.4.4.1 解吸溶剂乙醇浓度的确定
        2.4.4.2 解吸溶剂流速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率
        3.2 树脂动态吸附曲线
        3.3 树脂动态解吸曲线
        3.4 吸附工艺参数的确定
        3.4.1 上样流速的确定
        3.4.2 最佳上样量的确定
        3.5 解吸工艺参数的确定
        3.5.1 解吸溶剂乙醇浓度的确定
        3.5.2 解吸溶剂流速的确定
    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藜蒿叶中抗C.albicans功效成分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菌株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藜蒿叶水提物不同组分的敲出及其HPLC分析
        2.4.2 藜蒿水提物敲出样品的抗菌活性检测
        2.4.2.1 C.albicans菌种的活化
        2.4.2.2 抗菌活性检测
        2.4.3 藜蒿叶水提物不同组分的敲入及其HPLC分析
        2.4.3.1 藜蒿叶水提物组分敲入重组与总水提物的相似度分析
        2.4.3.2 藜蒿叶水提物不同剂量fraction C的敲入及其HPLC分析
        2.4.4 藜蒿水提物敲入样品的抗菌活性检测
        2.4.5 功效成分fraction C的HPLC-MS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藜蒿叶水提物不同敲出样品的HPLC分析
        3.2 藜蒿水提物敲出样品对C.albicans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3 藜蒿叶水提物不同敲入样品的HPLC分析
        3.3.1 藜蒿叶水提物组分敲入重组与原水提物的相似度评价
        3.3.2 藜蒿叶水提物不同剂量fraction C的敲入及其HPLC分析
        3.4 藜蒿水提物敲入样品对C.albicans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5 功效成分fraction C的HPLC-MS分析
        3.5.1 fraction C的HPLC-MS分析图谱
        3.5.2 基于fraction C HPLC-MS分析的结构解析
    4 讨论
        4.1 萜类物质的抗C.albicans活性
        4.2 藜蒿化学成分的分析
第四章 乙醇纯化处理对藜蒿叶水提物抗C.albicans功效影响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菌株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不同浓度乙醇处理的藜蒿叶水提物的制备
        2.4.2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成分的测定
        2.4.2.1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主要可溶性成分的测定
        2.4.2.2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主要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4.3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 MIC的测定
        2.4.4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生物膜抑制效果的测定
        2.4.5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芽管生成抑制效果的测定
        2.4.6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生长曲线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醇纯化对藜蒿叶水提物成分的影响
        3.1.1 乙醇纯化对藜蒿叶水提物主要可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1.2 乙醇纯化对藜蒿叶水提物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菌体生长和生物膜的影响
        3.3 藜蒿叶水提物可溶性成分与抗菌活性相关性分析
        3.4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芽管生成的影响
        3.5 乙醇纯化藜蒿叶水提物对C.albicans生长曲线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中药配伍对藜蒿叶水提物抗C.albicans功效影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菌株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藜蒿叶水提物和中药水提物的制备
        2.4.2 中药水提物抗C.albicans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4.3 中药水提物与WE_(90)的抗C.albicans相互作用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18种中药水提物对C.albicans的抑菌作用评价
        3.2 18种中药水提物与WE_(90)的抗C.albicans相互作用评价
        3.2.1 18种中药水提物与WE_(90)联合用药MIC_(80)的测定结果
        3.2.2 18种中药水提物与WE_(90)联合用药FICI指数评价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本课题主要结论
    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天然抗氧化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抗氧化剂保护作用
1.1 自由基清除剂
1.2 抗脂质过氧化剂
1.3 金属离子螯合剂
2 现状及存在问题
3 优势与前景

(7)柳蒿黄酮功能特性、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柳蒿黄酮的功能特性
    1.1 抗氧化
    1.2 增强免疫力
    1.3 降血脂、降血压
2 柳蒿黄酮的研究现状
3 柳蒿黄酮的应用前景
    3.1 食品领域
    3.2 医药领域
    3.3 化妆品领域

(8)藜蒿在湿地生境下吸收富集砷、硒和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藜蒿的价值
        1.1.2 藜蒿吸收重金属的研究
        1.1.3 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情况
        1.1.4 砷、硒和镉与人体健康
    1.2 土壤中砷、硒和镉与植物吸收
        1.2.1 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
        1.2.2 土壤砷形态与植物吸收
        1.2.3 土壤硒形态与植物吸收
        1.2.4 土壤镉形态与植物吸收
    1.3 土壤重金属形态影响因素
        1.3.1 土壤 pH 值与重金属形态
        1.3.2 土壤有机质与重金属形态
        1.3.3 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形态
    1.4 水分管理对植物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试验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品预处理
    2.2 盆栽试验
        2.2.1 盆栽试验方法
        2.2.2 盆栽试验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3 样品前处理
        2.3.1 植物样品前处理
        2.3.2 土壤样品前处理
    2.4. 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分析
        2.4.1 土壤理化性质检测
        2.4.2 土壤中有效砷提取
        2.4.3 土壤硒形态提取
        2.4.4 土壤镉形态提取
    2.5 数据处理
        2.5.1 植物组织重金属含量计算
        2.5.2 富集系数
        2.5.3 根茎转移系数
第3章 鄱阳湖藜蒿吸收富集重金属特征
    3.1 土壤重金属含量
    3.2 藜蒿吸收和转运砷、硒和镉的特点
        3.2.1 藜蒿吸收和转运砷特点
        3.2.2 藜蒿吸收和转运硒特点
        3.2.3 藜蒿吸收和转运镉特点
    3.3 植物吸收重金属特点评价指标选取
        3.3.1 根茎转移系数计算方法探讨
        3.3.2 植物重金属浓度与植物重金属吸收总量的关系
        3.3.3 不同生境对植物重金属富集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分管理与植物重金属吸收
    4.1 水分管理与土壤理化性
        4.1.1 现场采样土和试验原土理化性质
        4.1.2 水分管理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水分管理与土壤重金属形态
        4.2.1 水分管理与土壤有效砷
        4.2.2 水分管理与土壤硒形态
        4.2.3 水分管理与土壤镉形态
    4.3 水分管理与重金属吸收
    4.4 不同条件下各元素形态与植物吸收的关系
        4.4.1 土壤有效砷含量与植物吸收
        4.4.2 土壤不同硒、镉形态含量与植物吸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9)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对晚期蛋白质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芦蒿秸秆总黄酮提取及分离纯化
        1.3.2 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分析条件
        1.3.3 体外蛋白糖基化抑制实验
        1.3.4 木犀草素与MGO反应产物的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蒿秸秆AB-8大孔吸附树脂洗脱组分总黄酮含量
    2.2 芦蒿秸秆AB-8树脂梯度洗脱组分对AGEs的抑制作用
    2.3 芦蒿秸秆分离组分对AGEs抑制率与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
    2.4 芦蒿秸秆组分(F-30和F-50)主要成分
    2.5 芦丁、木犀草素对AGEs的抑制作用
    2.6 木犀草素与MGO作用途径
3 讨论

(10)芦蒿秸秆黄酮分离纯化及抑制AGEs形成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芦蒿的研究进展
        1.1.1 芦蒿的简介及分布
        1.1.2 芦蒿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芦蒿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4 芦蒿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
        1.1.5 芦蒿开发应用前景
    1.2 糖基化终末产物研究进展
        1.2.1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简介
        1.2.2 AGEs与疾病关系及病理研究
        1.2.3 活性二羰基化合物对机体的影响
        1.2.4 天然AGEs抑制剂
    1.3 立题依据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实验
        2.2.3 AB-8树脂动态吸附-解吸实验
        2.2.4 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初步鉴定
    2.3 结论
第3章 芦蒿秸秆活性成分分离纯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仪器和填料
        3.1.2 试剂
        3.1.3 材料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化合物1结构鉴定
        3.2.2 化合物2结构鉴定
        3.2.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3.2.4 化合物4结构鉴定
        3.2.5 组分A化学成分鉴定
    3.3 结论
第4章 芦蒿秸秆活性成分抑制AGEs的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芦丁、木犀草素对AGEs的抑制作用
        4.2.2 芦蒿秸秆AB-8树脂梯度洗脱物对AGEs的抑制作用
        4.2.3 总黄酮含量对AGEs抑制效果的影响
    4.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藜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J]. 聂根新,吴玲,胡丽芳,周瑶敏.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3)
  • [2]蒿茶的成分分析及抑菌性能研究[D]. 王绒. 淮阴工学院, 2020(02)
  • [3]气吸式藜蒿去叶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郑攀.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4]藜蒿茶成分分析、保健功效研究及成茶工艺优化[D]. 于真. 江汉大学, 2017(06)
  • [5]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藜蒿叶抗白色念珠菌药效物质及抑菌功效强化措施研究[D]. 贤欢.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3)
  • [6]天然抗氧化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莹莹,宋修云,王奇,陈乃宏. 神经药理学报, 2015(06)
  • [7]柳蒿黄酮功能特性、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 杨柳,张一,陈宇飞. 吉林农业, 2015(09)
  • [8]藜蒿在湿地生境下吸收富集砷、硒和镉的研究[D]. 王伟. 南昌大学, 2014(02)
  • [9]芦蒿秸秆黄酮类化合物对晚期蛋白质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的抑制作用[J]. 邓荣华,陆敏,夏秋琴,李晓明,孔阳辉,吕丽爽. 食品科学, 2014(09)
  • [10]芦蒿秸秆黄酮分离纯化及抑制AGEs形成活性研究[D]. 邓荣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青蒿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