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

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

一、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红[1](2021)在《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防真菌,能够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厚垣孢子是许多真菌在逆境下产生的一种繁殖体,具有细胞壁厚、抗逆性强等优点。与木霉菌分生孢子制剂相比,厚垣孢子制剂的货架期更长,防治效果也更好。但大规模生产真菌厚垣孢子非常困难。前期我们研究出了诱导木霉菌大量产生厚垣孢子的培养基和发酵新工艺,本研究通过对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转录组的比较分析,解析影响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关键基因及调控途径,为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的解析,菌株遗传改良和发酵工艺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多次系统地观察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过程,最终选择8个代表性时间点的24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产孢前期(20h/TVS1、24h/TVS2和26h/TVS3);产孢初期(28h/TVS4和32h/TVS5);产孢中期(38h//TVS6);产孢盛期(45h/TVS7);产孢后期(56h/TVS8)。24个样本共获得约206.07 Gb的可用数据(clean bases),Q30均大于90.85%,总体mapping ratios为79.34%~85.96%。共获得19,737个基因,其中7332个是由stringtie软件预测的新基因。根据PCA分析,8个采样时间点样本被分为4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S1(TVS1~TVS2)、厚垣孢子形成早中期阶段S2(TVS3~TVS6),厚垣孢子形成盛期阶段S3(TVS7),厚垣孢子形成后期和菌丝开始自溶阶段S4(TVS8)。2.将相邻阶段样本的转录组数据比较,共获得6462个差异基因(DEGs)。GO富集分析表明,S2比S1,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GO:1901564),共包含126个DEGs,下调表达的114个DEGs主要与有机氮化合物合成过程相关。S3比S2,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与次级代谢相关的四吡咯结合(GO:0046906)和血红素结合(GO:0020037)过程,共包含52个DEGs,主要是P450家族基因,且大部分参与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S4比S3,DEGs则显着富集到脂质代谢过程(GO:0006629),共包含54个DEGs,主要与磷脂、甘油酯以及脂肪酸代谢相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S2比S1,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核糖体(tre03010)途径。S3比S2,N-聚糖生物合成(tre00510)途径也被显着富集,包含14个DEGs,其中10个上调表达的DEGs参与甘露聚糖合成,3个下调表达的DEGs则与甘露聚糖的降解有关。将相邻时间点样本转录组数据比较,共获得5699个DEGs。KEGG富集分析表明TVS5比TVS4以及TVS6比TVS5,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细胞周期(tre04111)途径。WGCNA分析显示,与S1高度正相关的pink模块中主要是核糖体蛋白基因,显着富集到核糖体通路(tre03010)。与S2正相关的orange模块中主要是与氧化还原和跨膜运输过程相关基因,苯丙氨酸代谢(tre00360)、谷胱甘肽代谢(tre00480)、色氨酸代谢(tre00380)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tre01110)途径均被富集。与S4呈高度正相关的black和purple模块中主要是参与代谢、氧化还原和运输过程的基因,脂肪酸代谢(tre01212)、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tre01040)、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tre00520)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过程相关基因均被富集。其中,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tre00520)通路中共有16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主要与几丁质代谢相关。与S4呈负相关的dark red和green模块中代谢和氧化还原基因占主导,脂肪酸降解(tre00071)通路在该模块中被富集。3.根据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富集到较多的差异基因,其中几丁质酶Ech2基因、几丁质合成酶Chs1_7926和Chs1_8917基因表达量变化比较大。添加25g/L和45g/L几丁质代谢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Glc NAc)均显着抑制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为了研究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中几丁质酶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对绿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构建了Ech2、Chs1_7926和Chs1_8917基因的敲除、过表达和回复株系。结果表明,Ech2基因敲除突变株的厚垣孢子产量较野生型菌株显着提高,同时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产量也增加,但菌丝生物量减少。Chs1_7926和Chs1_8917基因敲除突变株无法正常形成厚垣孢子,且菌丝形态异常。同时菌株的生长速率、生物量、分生孢子产量及分生孢子萌发率均显着降低。添加25 g/L Glc NAc后突变株在厚垣孢子诱导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异常程度有所恢复但仍无法形成完整的厚垣孢子,其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均有所增加。综上所述,通过对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样本转录组数据进行GO、KEGG、STC和WGCNA分析,初步明确了可能在厚垣孢子形成的各阶段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代谢通路和基因。推测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中的DEGs可能参与菌株生长早期(S1)菌丝的同化吸收作用,消耗培养基中的大量外源氮素,导致氮素缺乏(S2);同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与次级代谢相关的DEGs差异表达伴随着次级代谢产物和活性氧自由基的累积;由此产生的缺氮和不利培养条件可能使菌株启动细胞周期基因,调控细胞分化,诱导菌丝向厚垣孢子形态的转化。在厚垣孢子形成盛期(S3)和后期(S4),甘露聚糖、几丁质、糖原和脂质合成代谢途径DEGs高表达,可能有利于厚垣孢子细胞壁的构建和能量储存。通过构建几丁质酶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敲除、过表达和回复株系,初步明确了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对绿木霉GV29-8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解析影响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途径和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娜娜[2](2021)在《贝莱斯芽孢杆菌J-4对桃树根腐病的生防效果及其促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树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典型土传病害,严重影响桃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桃树种植者常年依赖化学防治,对消费者的健康以及环境危害极大,生物防治则被认为是一种友好可行的替代方法。本研究对江苏泗洪县的桃树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以病原菌为靶标菌进行了生防芽孢杆菌的原位筛选,对抑菌效果最好的生防菌J-4进行了系统鉴定,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该菌株的抗病和促生效果,最后对功能菌株J-4进行了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的优化,为研发专用功能型生物有机肥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原位筛选法从土样中筛选出10株真菌,经桃苗和辣椒苗致病性验证,确定了一株桃树根腐病病原菌G-1,通过对该菌株进行系统鉴定,明确了江苏泗洪县桃园中桃树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从江苏泗洪桃树根际土样中分离到56株芽孢杆菌,以所分离到的腐皮镰刀菌G-1为靶标菌,初筛得到8株有拮抗效果的芽孢杆菌,复筛确定了一株拮抗效果最佳的芽孢杆菌J-4,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分子生物学系统鉴定,确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选择同种病原发病、生长周期短的辣椒植株作为替代研究对象,进行了根腐病生防效果的盆栽试验。在盆栽试验中,经生防菌Bacillus velezensis J-4发酵液处理后,植株对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达到了58.06%,且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等生物指标都显着增加,因此该菌株具有良好的抗病和促生效果。(4)采用单因素优化试验,对生防菌B.velezensis J-4的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B.velezensis J-4最佳培养基成分为3%玉米粉,1%酵母膏,0.5%Na Cl;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6℃,p H 5.68(自然),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1.5%;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菌体发酵的三个显着性因素为酵母膏、温度、发酵时间;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优化值为酵母膏0.96%、温度35.86℃、发酵时间24.15 h时,预测该菌株的发酵菌体量达到3.64×109CFU/m L,经验证试验得到的最高活菌数为3.52×109CFU/m L。

黄钦[3](2021)在《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剂研发》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优化生防菌50-1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研制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50-1粉剂,为后期西洋参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1.以生防菌50-1液体发酵液活菌量为检测指标,同时考察p H(6.5、7.0、7.5)、温度(30oC、32oC、34oC)两因素对生防菌50-1发酵的影响。2.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制剂活菌量为检测指标,对载体(轻质碳酸钙、高岭土、硅藻土、蛭石粉)、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木质素磺酸钠、聚乙烯醇)和紫外保护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糊精)及其用量进行筛选。3.参考农用微生物菌剂GB 20287-2006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该菌剂的有效活菌数、p H值、水分进行质量检测。4.采用平板对峙法,对生防菌50-1粉剂进行西洋参根腐病生防效果初步验证。结果:1.平板计数结果表明组合1(p H 6.5、30oC)活菌数最高,达2.05×108CFU/m L,确定组合1(p H 6.5、30oC)为本研究最佳优化培养条件。2.筛选结果表明,硅藻土、十二烷基硫酸钠、糊精分别为该菌剂筛选的最佳载体、分散剂和紫外保护剂,并确定生防菌50-1粉剂配方:以硅藻土为载体,按吸附量1.54 L/kg制备母粉,以母粉的增加量分别添加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2%、紫外保护剂(糊精)8%。3.质量检测结果表明,生防菌50-1粉剂中的有效活菌数3.31×108CFU/g、p H值6.49、含水量0.89%均达到GB 20287-2006国家标准。4.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50-1粉剂对西洋参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抑菌率达到35.10%。结论:本研究优化了生防菌50-1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研制出了西洋生根腐病生防菌50-1粉剂,该菌剂的有效菌、p H、水分含量均达到GB 20287-2006国家标准,且对西洋参根腐病致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效果,本研究可为后期西洋参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高竞[4](2021)在《山核桃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抑病生物有机肥料研发》文中指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过度经营导致土壤生态恶化,山核桃根腐病日趋严重,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感染后导致树叶枯萎、凋落、根部坏死,严重时整株死亡,对农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明发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采集4个病害等级的山核桃林根区土壤,分别是健康(JK)、等级一(B1)、等级二(B2)、等级三(B3),同时采集3种不同施肥方式(SF1、SF2、SF3)的健康林根区土壤,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酶活性(7种)、细菌和真菌以及尖孢镰刀菌与禾谷镰刀菌病原菌丰度,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和α多样性。为研发根腐病的生物防治肥料,通过平板对峙及土壤混合培养,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subsp.Plantarum)、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草酸青霉(Penicilliumoxalicum)抑制效果后,将其加入到商品有机肥料中堆制成生物有机肥料,并进行山核桃室外盆栽肥料试验、以观察其促生和抑病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林根区土壤结果表明:健康土壤(JK)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发病土壤,而且随着发病程度的提高呈总体下降趋势,养分及p H越低的土壤发病越严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中蛋白酶(AG)、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葡萄糖苷酶(BG)与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健康土壤中活性最高,呈现病害症状越严重酶活性越低的趋势,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磷酸酶(PHOS)、β木糖苷酶(XYL)则呈现先下降后又回复的波动趋势。细菌基因丰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真菌丰度最高仍然是健康土壤,表现为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JK和B1高于(P<0.05)B2和B3,而真菌的B3显着低于(P<0.05)其他土壤。所有土壤细菌的三个菌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绝对优势规律一致,Rokubacteria和Latescibacteria是健康土壤的特征类群,而绿弯菌门则是发病严重土壤特征类群。发病土壤中索利氏菌目丰度升高,而根瘤菌目和粘球菌目降低。土壤JK和B3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相似、B1和B2相似。尖孢镰刀菌随着发病程度增加上升,但禾谷镰刀菌丰度最高出现在B1土壤,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P<0.05)。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与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密切正相关(P<0.05),细菌群落受环境影响较小,真菌群落受环境影响较大。2)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根区土壤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中养分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养分充足,能够满足山核桃生长。不同施肥对七种酶活性以及细菌基因丰度影响较小,对真菌基因丰度影响大于细菌。施肥方式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真菌多样性表现出SF3>SF2>SF1的结果(P<0.05),说明施肥及合理的人为管理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山核桃林地土壤真菌多样性。施肥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主要菌群为变形菌、酸杆菌与放线菌门。施用肥料种类越多、子囊菌门的丰度越高,子囊菌门丰度的上升会导致担子菌门丰度下降。施肥对真菌生长影响较大但规律性较差,三个健康土壤中的中肉座菌目、粪壳菌目、被孢霉目的群落相对丰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结合前一章的结果,推测这三种真菌群落与健康存在一定关联。健康山核桃林地中的两种病原菌数量均较低,未达发病丰度。3)对生防菌进行效果研究、肥料研制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棘孢木霉、草酸青霉三种生防菌均能够抑制尖孢镰刀菌与禾谷镰刀菌生长,但抑制机制存在差异。平板上对峙培养时棘孢木霉效果最好、草酸青霉次之、芽孢杆菌最差。三种生防菌均能在模拟病土中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但效果不够稳定。两种或三种菌种混合施用抑制效果比单一菌种差,表明这3种生防菌不适合同时混合施用。三种生防菌均能在生物有机肥中存活,并且放置6个月后能够达到国家微生物有机肥菌种数量标准。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能促进山核桃生长,其中WK1肥料的效果最为显着;施用肥料提高土壤中的细菌与真菌丰度,对2种病源菌也有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下降,细菌和真菌丰度下降、病源菌丰度增加,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下降等综合因素导致山核桃根腐病发生。补充养分、提高土壤p H、施用含生防菌的生物有机肥料等人为管理措施,可降低土壤中病原菌丰度、缓解山核桃根腐害,研制的生物有机肥料可用于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

葛越[5](2021)在《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会调控植物的防御反应和营养代谢的变化,从而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适合度。为了探索土壤生防微生物处理植物后对烟粉虱的控害潜能,本研究首先调查和鉴定了辽宁省3个地区的烟粉虱隐种,明确了辽宁地区主要发生危害的烟粉虱为MED隐种,然后以烟粉虱隐种MED为研究对象,观察了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再选取一些土壤生防菌,通过处理种子、叶片喷施、灌根和拌土4种方法处理植物,观察这些处理对烟粉虱成虫存活情况和产卵量的影响,探索土壤生防微生物防治烟粉虱的应用潜力,获得以下结果:1辽宁省危害的烟粉虱经鉴定发现均为MED隐种通过对辽宁省3个地区的烟粉虱种群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均为烟粉虱隐种MED。说明自2006年首次在辽宁省内发现烟粉虱隐种MED后,烟粉虱隐种MED已经适应了辽宁省的环境并在此牢牢扎根,本研究也将围绕烟粉虱隐种MED进行相关的防治。2在灭菌处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烟粉虱的适合度与取食未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株相比,在土壤灭菌处理的植株上短期(7天)取食的烟粉虱雌虫个体存活数量及成虫存活率显着降低,产卵量明显减少,同时也会加快烟粉虱的发育繁殖速度。3种子经过生防菌处理后生长的植物以及生防菌叶面喷施、灌根以及拌土处理后的植物能改变烟粉虱的适合度与对照处理后生长的植株相比,种子经过Sneb1986、Sneb1988以及Sneb1990生防细菌处理后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显着提高与经过Sneb1991生防细菌处理后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说明不同生防细菌通过悬浮液处理种子后对于烟粉虱的适合度造成了不同影响;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1990叶面喷施处理后可以显着减少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而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821和Sneb709+183处理不影响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反而促使烟粉虱的产卵量显着增加,加快了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1990、Sneb821以及Sneb709+183灌根处理后,降低了烟粉虱雌虫的存活数量及成虫的存活率;但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709+183灌根处理后则显着提高了烟粉虱的产卵数量,加快了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植物经过生防真菌Snef1910拌土处理后,未对烟粉虱成虫的存活率和产卵量产生显着影响。由上述所得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处理植物的时候,有些生防菌可能会促进根部的生长,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有的生防菌可能会诱导植物抗虫,但具体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因其不同菌种及不同处理植物方式对烟粉虱的适合度产生了不同影响,所以在使用土壤生防微生物防治烟粉虱时需要考虑菌株的种类及应用的方法。未来需要继续筛选出抑制烟粉虱适合度的其它土壤生防微生物,或者检测真菌与细菌的联合施用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土壤生防菌的种子处理、叶片喷施、灌根和拌土4种方法处理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其中经过Sneb1991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后生长的植物以及Sneb1990生防细菌叶面喷施处理后的植物显着降低了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Sneb709+183生防细菌无论是叶面喷施处理叶片还是灌根处理,都会增加烟粉虱的产卵量,同时也会加快烟粉虱的种群增长速度。所得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菌株的种类及应用的方法。本研究为未来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开展温室或大棚烟粉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文雅[6](2021)在《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优化及制剂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霉病是葡萄生产和储藏中危害最为严重病害,可危害葡萄的多个部位。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以及该病害复发率高给葡萄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是本实验室从西藏江孜土壤采集到的1株细菌,对葡萄灰霉病菌、杨树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油松枯梢病菌、核桃溃疡病菌和褐斑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特别在防治葡萄灰霉病方面,表现了显着的防治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该生防菌株实现产业化,本文对该菌株的关键发酵条件及其制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基配方及条件优化通过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了培养基成分,确定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包括玉米粉30 g、黄豆粉10 g、葡萄糖2 g、酵母粉2 g、磷酸氢二钠2 g、磷酸二氢钾0.6 g、碳酸钙0.2 g、氯化钾0.15 g、硫酸镁0.15 g、硝酸铵0.45 g、硫酸锰0.06 g和水1000mL;确定适宜接种量4%,种龄24 h。摇瓶实验中发酵液菌含量达到4.1×109 CFU/mL,较优化前提高了 95.23%。利用摇瓶上优化参数在50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试验,发酵液菌含量达到8.6×109 CFU/mL,形成90%芽孢率的时间比摇瓶条件下提前 30 h。2.确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的120亿CFU/mL液体原药和150亿CFU干粉原药的加工工艺。发酵完成获得8.6×109 CFU/mL原始液体原药后,离心浓缩1.5倍后即可获得1.2×1010 CFU/mL液体原药。离心浓缩2倍后加入载体材料并在37℃条件下烘干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即可获得1.5×1010 CFU/mL干粉原药。3.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配方采用流点法筛选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润湿分散剂,载体的筛选以沉降率为标准。确定1×1010 CFU/g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最佳配方为载体碳酸钙10-20%,润湿分散剂LT-522W 3%,干粉原药补足至100%。4.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配方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的润湿分散剂、增稠剂和防腐剂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确定1 ×1010 CFU/mL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最佳配方为润湿分散剂LT-522W 3%;增稠剂黄原胶0.3%;防腐剂山梨酸钾2%,液体原药补足至100%。该制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且热贮和冷贮合格。5.两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病评价采用离体叶片法进行了两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防病评价。结果表明经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处理7 d后仍能完全控制葡萄灰霉病发生,悬浮剂处理的防治效果达82.1%以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何霜霜[7](2020)在《马铃薯黄萎病生防复合菌菌剂的研制》文中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被公认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及蔬菜兼用作物。马铃薯黄萎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害,由于常年连作,近年来马铃薯黄萎病逐年加重,且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生物防治是解决马铃薯黄萎病等土传病害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化学农药零增长和减量使用的国家战略实施后,通过筛选和利用微生物源生防因子,创制高效、无毒、无残留的微生物农药成为新的趋势,有助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进程。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保存的马铃薯黄萎病生防菌株以及具有固氮解磷作用的菌株进行二次筛选并鉴定,尝试将生防菌株与促生菌株相结合,并进一步研制了可湿性复合粉剂,从而实现既增产又防病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现保存的马铃薯黄萎病生防真菌PT-13、PT-15、PT-29、MX-7、柠檬绿五株木霉菌为基础,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实验室现保存的23株马铃薯黄萎病菌生防细菌和36株有固氮和解磷作用的菌株与其进行拮抗活性测定。其中与木霉菌无拮抗作用的8株生防细菌中S16和Y1-2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最好,促生效果最好的菌株H4-5、H5-2、H7-1与木霉菌PT-13、PT 15、PT-29无拮抗作用,故选用这8株菌进行复配。2.对促生作用较好的8株固氮解磷菌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测序,其中菌株H5-2和H6-1鉴定为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4-5和H7-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H2-5鉴定为格里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H2-8 鉴定为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H3-5 鉴定为德氏假单胞菌(Pseudarthrobacter defluvii)、H4-8 鉴定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3.利用筛选获得的高效生防细菌菌株S16、Y1-2,促生菌菌株H4-5、H5-2、H7-1与生防木霉菌菌株PT-13、PT-15、PT-29进行复配比例筛选,室内防效35.34%~69.23%,其中处理15(S16:PT-29=2:1)最高,可达到69.23%。确定生防细菌与木霉菌复合比例为2:1时,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4.2019年在正蓝旗和武川两个地点进行了田间筛选试验,共设置23个不同复配处理,最终筛选出处理 11(S16:PT-15=2:1)和处理 18(S16:P,T-29:H7-1=2:1:1)两组复合菌株,防效分别为61.97%和57.18%,商品薯增产33.77%和46.81%,既可有效防控马铃薯黄萎病,又显着增产。5.进一步筛选并研制了复合菌可湿性粉剂,为其后的田间应用奠定基础。最终确定木霉菌PT-15和PT-29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为:20%厚垣孢子粉、3%吐温20、5%CMC和1%糊精;芽孢杆菌S16和H7-1可湿性粉剂的组成为:1%DBS、3%CMC、1%VC,芽孢杆菌S16和H7-1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为:20%母粉、1%DBS、3%CMC、1%VC。6.制备可湿性粉剂,并研究了其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和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粉剂处理较菌液处理对马铃薯黄萎病室内的防效更好,可以达到64.67%和68.60%,对马铃薯促生作用菌液处理和粉剂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单均促进了马铃薯生长,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在田间试用的效果。

丛韫喆[8](2020)在《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和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连茬耕作,造成了土壤退化、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病原微生物增加,土传病害发病严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作物品质下降,农药残留增加,药害肥害严重,严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包括换土、暴晒消毒等措施,因其工程量大,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化学防治手段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加,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生物防治主要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防治,而现在单一生防菌防病谱狭窄,防治效果不稳定。利用多种生防微生物防治可在土壤中植入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以竞争、抑制病原菌,减轻病原压力,诱导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土传病害的效果。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和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是本实验室从土壤传播疾病严重地区的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防治活性的两种丝状真菌。本文以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为基础,研究了混合发酵工艺,通过混合发酵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该工艺增加了抗菌物质,增加了增加系统抗性的物质,增加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显着,改良了土壤理化生性状和微生物区系,并且采前用该制剂处理农作物,还提高了采后储藏期果实品质。1.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抑菌实验表明混合发酵液对多种植物土传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混合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达61.12%,孢子萌发实验与发酵液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抑菌率达到92.83%。确立了混合发酵工艺,最优组合为豆粕70 g/L,磷酸二氢钾0.4g/L,可溶性淀粉30 g/L。黑根霉与拟康氏木霉接种比例为1:1、1:4、1:9,接种量2%;混合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12 d;初始pH为6.5。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比例为1:4的发酵液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最好,达到66.73%的水平,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效果达到84.87%的水平。田间实验中混合微生物制剂对黄瓜枯萎病和番茄灰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并且植物株高、各时期叶片数与茎粗均高于对照组。证明混合发酵液处理具有抗病促生的作用。SOD、POD、PAL等抗性相关酶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混合发酵比单独发酵产物变化明显,其中抗菌物质如酚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如水杨酸甲酯等含量显着增加,诱导植物抗性的寡糖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些实验结果初步表明了混合发酵液的抑菌促生机制。2.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理化生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是支撑农作物生长的根本资源。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微生态系统,与植物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密切相关。土壤是否健康是决定植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康的土壤生态极易导致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经混合发酵液处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两年实验结果证明,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总氮、速效磷及速效钾显着升高,而土壤容重、pH值、铵态氮、硝态氮降低。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混合发酵液施用量成正相关。处理后,土壤结构性变好,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熟化程度增加,养分含量增加。施用混合发酵液后,土壤脲酶、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的活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增强了相关酶的活性。施用混合发酵液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真菌方面,纲水平上的优势种群粪壳菌纲、银耳纲和散囊菌纲,处理后粪壳菌纲相对含量减少,而银耳纲和散囊菌纲相对含量增加。在属水平上,常见病原菌分布较多的赤霉菌属和镰刀 菌属在处理过后的土壤中相对含量下降明显。在种水平上,几种病原菌如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相对含量都有明显的减少。在细菌方面,在纲水平上酸杆菌纲相对含量减少,变形菌纲、放线菌纲和梭菌纲相对含量增加。科水平上黄色单胞菌科,产碱菌科相对含量增加显着。在种水平上,几种有益细菌如根瘤菌、慢生根瘤菌和硝化细菌的相对含量都有明显的增加。证明混合发酵液对于土壤内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产生了抑制作用,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使其更利于植物生长。3.混合发酵液采前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和保鲜的影响果实的采后品质与植物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只有健康作物才能够产出高品质的果实。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最终目的就是让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因此,对采后品质的研究能够反映农艺措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有效性。混合发酵液处理后,猕猴桃溃疡病的相对防效达到68.11%;叶片光和效率提高11.58%,防御相关酶SOD、POD、PAL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提高。在采后猕猴桃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混合发酵液处理后单果重平均增加27.69%,果实硬度提高2.15倍,SSC提高34.40%,可滴定酸含量提升,乙烯产量和呼吸速率下降,相关防御酶活性提升。采后实验表明,处理组果实失水率显着下降,采后病害发病率显着降低,防病效果达到72.2%。猕猴桃果实转录组实验结果表明,在采后果实抗病性方面,与抗氧化抗逆,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的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转录水平上调最为显着,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水杨酸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同样提升显着,多种抗病蛋白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效提高了果实抗病能力。在果实抑制成熟方面,混合发酵液处理后生长素相关基因(AUX/IAA)上调表达及其显着;显着促进了果实中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了贮藏后期猕猴桃果实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酯酶、β-葡萄糖苷酶、β-1,3-葡聚糖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等多个细胞壁水解酶基因的表达。果实成熟相关转录因子RIN4、CNR6表达量显着降低;乙烯合成相关途径中,两个最重要的限速酶ACS3和ACO表达量极显着下调,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CTR1、EIN3和EIN4表达量极显着上调。实验结果证明了混合发酵液采前处理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壁降解过程和乙烯合成转导途径中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延缓猕猴桃果实成熟的结果。代谢组学实验结果表明,采后果实植物激素含量发生改变,生长素、水杨酸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类黄酮物质含量上升。这些结果在基因水平证明混合发酵液促进了果实的发育,提升果实品质,延长果实保鲜期。综上所述,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可以提升土壤理化生性状,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有效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土传病害的目的。对猕猴桃的采后实验表明,混合发酵液采前处理有效提高了采后果实品质,延长果实储藏时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病害,抗逆增产的生物防治新思路,对国家农药化肥增效减施策略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周胜男[9](2020)在《两种深海细菌脂肽的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测定》文中认为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人们将目标逐渐转向更为安全的生物农药。而微生物来源的生物农药因其来源广泛、工艺简单、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良特征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拟从深海微生物中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其内容如下:本实验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大量的海洋细菌菌株,并以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为指示菌筛选到两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效果的菌株,根据16S rRNA序列测定将此两菌株分别命名为Bacillus sp.wsm-1和Bacillus sp.CS30。发酵液经酸化、甲醇浸提、硅胶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得到了较纯的抗菌物质。氨基酸组成分析和串联质谱分析表明Bacillus sp.wsm-1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为两个相差一个-CH2的iturin类环状脂肽,属于同系物,其氨基酸序列为β-氨基脂肪酸-天冬酰胺-丝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与之前报导的iturin类脂肽序列存在差异,被初步认定为新的iturin类脂肽,并命名为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Bacillus sp.CS30产生的脂肽属于surfactin类脂肽,产生的两个同系物分别命名为surfactin CS30-1和surfactin CS30-2。为了检测脂肽同系物间生物活性的差异及相应机制,本研究以稻瘟病菌为指示菌测定了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的抑菌浓度及对稻瘟病菌菌丝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15 iturin W的抗真菌活性明显优于C14 iturin W,且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质泄露和细胞死亡。此外,因surfactin CS30-2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活性,本研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应的亚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经surfactin CS30-2处理后,肿瘤细胞伪足脱落,细胞呈现球状,且胞内细胞质泄露严重。鉴于同系物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之间的抑菌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在进行菌株Bacillus sp.wsm-1发酵条件的优化时,在筛选出的最佳培养基NB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的碳源、氮源和氨基酸,并分别测定它们对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的添加大都可以提高C14 iturin W的产量,但对C15 iturin W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氮源的添加中,胰蛋白胨的添加对这两个同系物都显示出明显促进作用,可将其认定为是最佳添加氮源;六种氨基酸的添加对两种同系物的产量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所筛选到的两株海洋细菌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对其抑菌活性的测定、作用机制探究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等方面可为其未来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李泳[10](2020)在《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文中提出在10种不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菌株224株,细菌105株,真菌77株,放线菌42株。分离纯化的59株拮抗菌中细菌32株,真菌17株,放线菌10株。通过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2株抑菌率80%以上的高效拮抗菌S7、Y10菌。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结合S7菌株的16S rDNA、Y10菌株的IT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序列以及基于同源性序列构建的菌株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S7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初步Y10菌为哈茨木霉。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影响中表明,温度20℃、偏中性条件下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最强,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抑菌作用较弱。S7、Y10菌株在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中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均在50%以上,表明其生防作用不完全是营养竞争作用;S7菌株发酵浓缩液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较好,适应的范围较宽,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的热稳定性较弱,但对pH和紫外线稳定性较好。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试验中采用冰浴研磨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处理的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显着高于只喷无菌水的对照,其中只接灰霉病菌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灰霉病菌+S7处理和灰霉病菌+Y10处理的防御酶酶活性;再次为S7菌株和Y10菌株处理的防御酶活性。生防菌和灰霉病菌混合处理中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御酶活性最低。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中,用菌悬液进行喷施,并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病情指数,发现只喷S7、Y10处理的均无发病,其它处理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害。不同处理中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效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防治效果,最后为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治效果。说明,S7、Y10菌株的预防作用强于治疗作用。

二、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霉菌及其生物防治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1 木霉菌概述
        1.1.2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1.1.3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应用现状
        1.1.4 木霉菌生防制剂种类及其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真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研究
        1.2.1 真菌厚垣孢子概述
        1.2.2 培养条件对真菌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1.2.3 真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1.2.4 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研究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真菌厚垣孢子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 真菌几丁质代谢途径的功能研究
        1.4.1 真菌几丁质的功能
        1.4.2 真菌几丁质代谢途径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转录组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培养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取样
        2.1.5 c 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2.1.6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7 使用RT-q 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2.1.8 绿木霉菌GV29-8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糖原、脂质和几丁质的含量分析
        2.1.9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的形成过程观察及转录组测序时间点的确定
        2.2.2 转录组数据统计分析
        2.2.3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各样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4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2.5 相邻阶段比较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2.6 相邻时间点比较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2.7 相邻时间点比较DEGs的 STC分析
        2.2.8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表达基因加权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
        2.2.9 绿木霉菌GV29-8 在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糖原、脂质和几丁质含量的变化
        2.2.10 RNA-seq基因表达的验证
    2.3 讨论
第三章 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对绿木霉GV29-8 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质粒和引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N-乙酰-D-氨基葡萄糖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1.5 Ech2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获得
        3.1.6 Ech2 基因回复突变株的获得
        3.1.7 Ech2 基因过表达突变株的获得
        3.1.8 Ech2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1.9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获得
        3.1.10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回复突变株的获得
        3.1.11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过表达突变株的的获得
        3.1.12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乙酰-D-氨基葡萄糖影响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的形成
        3.2.2 Ech2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2.3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4.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贝莱斯芽孢杆菌J-4对桃树根腐病的生防效果及其促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桃树根腐病症状
    1.2 桃树根腐病病原菌
    1.3 桃树根腐病致病机理
    1.4 桃树根腐病防治方法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5 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5.1 芽孢杆菌概述
        1.5.2 芽孢杆菌作用机制
        1.5.2.1 抗菌物质
        1.5.2.2 营养与空间竞争
        1.5.2.3 诱导系统抗性
        1.5.3 芽孢杆菌生防作用
        1.5.4 芽孢杆菌促生作用
    1.6 芽孢杆菌的发酵优化
        1.6.1 单因素优化
        1.6.2 Plackett-Burman试验
        1.6.3 响应面优化
    1.7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土样及菌种
        2.1.2 盆栽用苗
        2.1.3 培养基
        2.1.4 试验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1.6 引物序列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筛选
        2.2.1.1 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
        2.2.1.2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2.2.1.3 病原菌的致病性验证
        2.2.1.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2.2 拮抗菌的筛选
        2.2.2.1 拮抗菌的分离及纯化
        2.2.2.2 拮抗菌的初筛
        2.2.2.3 拮抗菌的复筛
        2.2.2.4 拮抗菌的抗菌谱测定
        2.2.2.5 拮抗菌的形态学观察
        2.2.2.6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2.2.2.7 拮抗菌的拮抗性能评价
        2.2.2.8 拮抗菌的促生指标检测
        2.2.2.9 拮抗菌的分子鉴定
        2.2.3 盆栽试验
        2.2.3.1 接种体准备
        2.2.3.2 离体防治效果
        2.2.3.3 盆栽防治效果
        2.2.3.4 盆栽促生效果
        2.2.4 拮抗菌的发酵优化
        2.2.4.1 培养方法
        2.2.4.2 生长曲线测定
        2.2.4.3 检测方法
        2.2.4.4 单因素优化
        2.2.4.5 Plackett-Burman试验
        2.2.4.6 最陡爬坡试验
        2.2.4.7 响应面试验
        2.2.4.8 模型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的筛选
        3.1.1 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
        3.1.2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3.1.3 病原菌的致病性验证
        3.1.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2 拮抗菌的筛选
        3.2.1 拮抗菌的分离及纯化
        3.2.2 拮抗菌的初筛
        3.2.3 拮抗菌的复筛
        3.2.4 拮抗菌的抗菌谱测定
        3.2.5 拮抗菌的形态学观察
        3.2.6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3.2.7 拮抗菌的拮抗性能评价
        3.2.8 拮抗菌的促生指标测定
        3.2.8.1 解磷指标的测定
        3.2.8.2 产铁载体指标的测定
        3.2.8.3 IAA指标的测定
        3.2.9 拮抗菌的分子鉴定
    3.3 盆栽试验
        3.3.1 植体防治效果
        3.3.2 盆栽防治效果
        3.3.3 盆栽促生效果
    3.4 拮抗菌的发酵优化
        3.4.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4.2 单因素优化
        3.4.2.1 碳源优化
        3.4.2.2 氮源优化
        3.4.2.3 无机盐优化
        3.4.2.4 正交试验
        3.4.2.5 温度优化
        3.4.2.6 pH优化
        3.4.2.7 发酵时间优化
        3.4.2.8 接种量优化
        3.4.3 Plackett-Burman试验
        3.4.4 最陡爬坡试验
        3.4.5 响应面试验
        3.4.6 模型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3)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西洋参根腐病研究进展
        1.1.1 西洋参概况
        1.1.2 西洋参根腐病主要危害
        1.1.3 西洋参根腐病主要病原菌
        1.1.4 西洋参根腐病的生物防治
    1.2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1.2.1 枯草芽孢杆菌主要特性
        1.2.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理
        1.2.3 枯草芽孢杆菌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防菌50-1 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菌数测定
        2.2.2 生防菌50-1生长曲线测定
        2.2.3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防菌50-1生长曲线
        2.3.2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50-1粉剂的研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芽孢率测定
        3.2.2 发酵浓缩液制备
        3.2.3 载体的筛选及母粉的制备
        3.2.4 分散剂的筛选
        3.2.5 分散剂用量的筛选
        3.2.6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3.2.7 紫外保护剂用量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载体的筛选
        3.3.2 分散剂的筛选
        3.3.3 分散剂用量的筛选
        3.3.4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3.3.5 紫外保护剂用量的筛选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50-1粉剂的质量检测及生防效果验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菌剂
        4.1.2 致病菌株
        4.1.3 主要培养基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有效活菌数测定
        4.2.2 水分的测定
        4.2.3 pH值的测定
        4.2.4 平板对峙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防菌50-1粉剂质量检测
        4.3.2 生防菌50-1粉剂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4.4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讨论
    研究总结
    创新点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生物肥料发展现状及其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山核桃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抑病生物有机肥料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山核桃林地生态系统现状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传病害土传病
        1.2.1 土壤微生物群落
        1.2.2 土壤、植物、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
        1.2.4 施肥与土壤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山核桃病害的研究现状
        1.3.1 根腐病的概述
        1.3.2 根腐病的致病机理
        1.3.3 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1.3.3.1 化学农药
        1.3.3.2 农艺措施
        1.3.3.3 微生物防治
        1.3.3.4 复合微生物肥料防治
    1.4 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1.4.1. 芽孢杆菌
        1.4.2 青霉
        1.4.3 木霉
    1.5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山核桃不同等级病害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病原菌丰度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调查区山核桃林基本情况
        2.1.3 土壤样品采集
        2.1.4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1.5 土壤酶活性分析
        2.1.6 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
        2.1.6.1 土壤细菌、真菌和病源菌基因丰度分析
        2.1.6.2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2.1.7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pH值和养分差异
        2.2.2 不同病害等级核桃土壤酶活性差异
        2.2.3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度差异
        2.2.4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细菌与真菌多养性差异
        2.2.4.1 土壤细菌与真菌菌α-多样性分析
        2.2.4.2 不同病害等级土壤细菌与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2.2.4.3 不同病害等级土壤细菌与真菌目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2.2.5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病原菌丰度差异
        2.2.6 山核桃林地理化因子、酶活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2.7 不同病害等级山核桃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
    2.3 讨论
    2.4 小结
3 山核桃不同施肥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病原菌丰度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调查区山核桃林基本情况
        3.1.3 土壤采集
        3.1.4 理化性质测定
        3.1.5 土壤酶活性测定
        3.1.6 土壤DNA提取
        3.1.6.1 土壤细菌、真菌和病源菌基因丰度分析
        3.1.6.2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3.1.7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pH值和养分差异
        3.2.2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酶活性差异
        3.2.3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真菌细菌群落丰度差异
        3.2.4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
        3.2.4.1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土壤细菌真菌α-多样性分析
        3.2.4.2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细菌与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3.2.4.3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细菌与真菌目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3.2.5 不同施肥方式山核桃林地土壤病原菌丰度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4.防治山核桃根腐病的微生物肥料研发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及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病原菌与生防菌平板对峙实验
        4.1.2.2. 病原菌与生防菌土壤共生培养实验
        4.1.2.3 肥料的研制
        4.1.2.4 肥料效果的室外盆栽试验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平板中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生防菌相互作用
        4.2.2. 土壤共生培养后病原菌基因丰度
        4.2.3 肥料堆制过程中生防菌数量的变化
        4.2.4 微生物肥料盆栽野外种植效果及土壤微生物丰度变化
        4.2.4.1 不同肥料处理山核桃生长差异
        4.2.4.2 山核桃不同肥料处理土壤细菌与真菌丰度
        4.2.4.3 山核桃不同处理肥料土壤尖孢镰刀菌与禾谷镰刀菌丰度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土壤生防微生物对植物-昆虫互作影响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目的
    1 烟粉虱隐种 MED 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1 烟粉虱概述
        1.2 烟粉虱隐种MED的危害概况
        1.3 烟粉虱隐种MED的防治现状
    2 土壤生防微生物
        2.1 土壤生防微生物的概念
        2.2 土壤生防微生物的应用
        2.3 土壤微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
    3 土壤生防微生物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4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4.1 本研究的目的
        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辽宁省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烟粉虱DNA的提取
        1.3 鉴定烟粉虱种群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土壤灭菌处理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个体水平试验
        2.2 烟粉虱种群试验
    3 小结
第四章 生防菌处理植物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2 生防细菌的叶面喷施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3 生防细菌的灌根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4 生防真菌的拌土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3.1 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2 生防细菌的叶面喷施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 生防细菌的灌根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4 生防真菌的拌土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优化及制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葡萄灰霉病
    1.2 葡萄灰霉病防治状况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生防芽孢杆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芽孢杆菌概述
        1.3.2 贝莱斯芽孢杆菌
    1.4 微生物农药剂型状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微生物材料
        2.1.3 助剂材料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生物量测定
        2.2.2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2.2.3 种龄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发酵水平的影响
        2.2.4 接种量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发酵水平的影响
        2.2.5 初始培养基主要成分的正交优化
        2.2.6 生防菌发酵罐放大试验
    2.3 原药的制备
        2.3.1 液体原药
        2.3.2 干粉原药
    2.4 载体和助剂筛选
    2.5 粉尘剂稳定性研究
        2.5.1 粉尘剂载体的筛选
        2.5.2 粉尘剂润湿分散剂筛选
        2.5.3 粉尘剂的加工与配比优化
        2.5.4 粉尘剂加工后主要质量指标检测
    2.6 悬浮剂助剂及其指标测定
        2.6.1 悬浮率测定方法
        2.6.2 分散性测定方法
        2.6.3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2.6.4 湿润分散剂最佳使用量筛选
        2.6.5 粘度调节剂用量筛选
        2.6.6 防腐剂的选择
        2.6.7 悬浮剂指标测定
    2.7 粉尘剂室内防病试验
    2.8 悬浮剂室内防病评价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摇瓶种子生长曲线
    3.2 种龄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水平的影响
    3.3 接种量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水平的影响
    3.4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正交优化
    3.5 50 L发酵罐验证
    3.6 载体和助剂材料与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生物相容性
        3.6.1 载体生物相容性
        3.6.2 助剂生物相容性
    3.7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干粉原药加工载体材料及工艺
        3.7.1 干粉原药加工载体材料选择
        3.7.2 干粉原药加工工艺
    3.8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
        3.8.1 粉尘剂润湿分散剂筛选
        3.8.2 粉尘剂载体的筛选
        3.8.3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配方及其粒径测定
    3.9 悬浮剂制剂研究结果
        3.9.1 最适润湿分散剂筛选
        3.9.2 湿润分散剂LT-522W最佳用量
        3.9.3 增稠剂最佳使用量
        3.9.4 防腐剂的确定
        3.9.5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配方及其质量指标
    3.10 微生物杀菌剂新制剂对葡萄灰霉病防病效果评价
        3.10.1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防病效果
        3.10.2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防病效果
4 讨论
    4.1 生防菌发酵优化
    4.2 微生物杀菌剂剂型
    4.3 悬浮剂与粉尘剂的防效与应用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马铃薯黄萎病生防复合菌菌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黄萎病概述
        1.1.1 马铃薯简介
        1.1.2 马铃薯黄萎病及其危害
        1.1.3 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及发病特征
    1.2 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
        1.2.1 选育抗病品种
        1.2.2 化学防治
        1.2.3 农业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植物促生细菌概述
        1.3.1 固氮、解磷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1.3.2 产IAA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1.3.3 ACC脱氨酶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1.4 微生物制剂概述
        1.4.1 菌株复配进行生物防治研究现状
        1.4.2 可湿性粉剂的研究现状
        1.4.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与寄主品种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复合菌剂中生防菌的筛选
        2.2.2 复合菌剂中促生菌的筛选
        2.2.3 促生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生防菌的筛选
        2.3.2 促生菌的筛选
        2.3.3 促生菌株的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3 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复配菌剂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与寄主品种
        3.1.2 供试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复合菌剂的室内筛选
        3.2.2 田间对复合菌剂进行筛选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菌剂的室内防效测定
        3.3.2 田间对复合菌剂进行筛选
    3.4 小节与讨论
4 复合菌剂研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寄主品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母粉的制备
        4.2.2 助剂安全性测定
        4.2.3 载体的选择
        4.2.4 润湿剂的筛选
        4.2.5 分散剂的筛选
        4.2.6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4.2.7 可湿性粉剂质量检测
        4.2.8 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室内防效及促生作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助剂安全性测定
        4.3.2 载体的选择
        4.3.3 润湿剂的筛选
        4.3.4 分散剂的筛选
        4.3.5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4.3.6 可湿性粉剂的质量检测
        4.3.7 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室内防效及促生作用
    4.4 小节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和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土传病害的危害
    1.2 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
        1.2.1 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的优点与不足
        1.2.2 生防微生物混合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现状
        1.2.3 生防微生物混合发酵工艺
    1.3 生防菌防治土传病害机理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4.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传病害的关系
        1.4.2 外来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
    1.5 果实采后品质
    1.6 猕猴桃的采后生理
        1.6.1 呼吸作用
        1.6.2 品质变化
        1.6.3 激素变化
        1.6.4 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调控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防菌混合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发酵液对土传病原菌的防效及机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菌种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保藏与活化
        2.2.2 对峙实验
        2.2.3 发酵液抑菌试验
        2.2.4 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实验
        2.2.5 混合发酵工艺优化
        2.2.6 盆栽实验
        2.2.7 混合发酵液对黄瓜叶片膜电解质外渗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2.2.8 叶片抗病相关酶活测定
        2.2.9 混合发酵液有效成分初探
        2.2.10 数据整理和统计
    2.3 实验结果
        2.3.1 对峙实验测定生防菌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2.3.2 体外抑菌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2.3.3 混合发酵工艺优化
        2.3.4 不同接种比例混合发酵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2.3.5 盆栽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防病效果
        2.3.6 混合发酵液对黄瓜叶片膜电解质外渗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2.3.7 混合发酵液对抗病相关酶活的影响
        2.3.8 HPLC法测定混合发酵液物质变化
        2.3.9 代谢谱测定混合发酵液的物质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理化生性状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菌种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田间实验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3 土壤相关酶活测定
        3.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3.2.5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2 混合发酵液发酵液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3.3 混合发酵液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田间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菌种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地点
        4.2.2 混合发酵液的制备
        4.2.3 黄瓜枯萎病田间实验
        4.2.4 番茄灰霉病田间实验
        4.2.5 猕猴桃溃疡病生物防治效果评价
        4.2.6 光合效率和抗氧化酶活性
        4.2.7 数据整理和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田间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防病效果
        4.3.2 混合发酵液对抗病相关酶活的影响
        4.3.3 田间实验测定混合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
        4.3.4 混合发酵液猕猴桃溃疡病的生物防治作用
        4.3.5 混合发酵液对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混合发酵液对采后果实品质和保鲜的效应与机理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菌种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地点
        5.2.2 混合发酵液的制备
        5.2.3 实验方案
        5.2.4 猕猴桃采后实验
        5.2.5 转录组分析
        5.2.6 荧光定量PCR验证
        5.2.7 代谢组学分析
        5.2.8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混合发酵液对采后猕猴桃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2 混合发酵液对猕猴桃采后病害的影响
        5.3.3 混合发酵液对猕猴桃果皮转录组的影响
        5.3.4 RT-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
        5.3.5 代谢谱测定混合发酵液对采后猕猴桃果肉代谢物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总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项目
附件

(9)两种深海细菌脂肽的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农药
        1.1.1 微生物农药概述
        1.1.2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1.2 芽胞杆菌抗菌类脂肽物质的研究概况
        1.2.1 芽胞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发展近况
        1.2.2 脂肽类抗生素种类
    1.3 芽胞杆菌抗菌脂肽分离纯化和鉴定研究
        1.3.1 芽胞杆菌抗菌脂肽的检测鉴定
        1.3.2 芽胞杆菌产生的抗菌脂肽的纯化鉴定
    1.4 脂肽类活性物质抑菌作用研究
        1.4.1 脂肽类活性物质对防治真菌性植物病害的研究近况
        1.4.2 抗菌脂肽的抑菌机制探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海洋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洋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2.2.2 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海洋细菌菌株的筛选
        2.2.3 海洋细菌菌株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海洋细菌菌株的分离
        2.3.2 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海洋细菌菌株的筛选
        2.3.3 海洋细菌菌株的鉴定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海洋活性菌株的发酵和粗提物的制取
        3.2.2 硅胶柱层析
        3.2.3 HPLC分离纯化
        3.2.4 活性物质的氨基酸分析
        3.2.5 活性物质的质谱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活性菌株的发酵和粗提物制取
        3.3.2 硅胶柱层析
        3.3.3 HPLC分离纯化
        3.3.4 活性物质的氨基酸分析
        3.3.5 活性物质的高分辨质谱分析
        3.3.6 活性物质的二级质谱分析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生物活性的测定及作用机制初探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活性物质的抑菌浓度测定
        4.2.2 SEM观察活性物质处理的稻瘟病菌菌丝细胞结构变化
        4.2.3 TEM观察活性物质处理的稻瘟病菌菌丝细胞结构变化
        4.2.4 电镜观察CS30-2处理Huh7.5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形态变化
        4.2.5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活性物质的抑菌浓度检测
        4.3.2 稻瘟病菌经iturin W处理后的亚显微结构观察
        4.3.3 肿瘤细胞经surfactin处理后的亚显微结构观察
    4.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菌株Bacillus sp.wsm-1 发酵条件的优化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5.2.2 碳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实验测定
        5.2.3 氮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实验测定
        5.2.4 氨基酸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实验测定
        5.2.5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5.3.2 碳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5.3.3 氮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5.3.4 氨基酸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5.4 实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参灰霉病研究进展
        1.1.1 人参灰霉病菌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1.1.2 人参灰霉病侵染循环
        1.1.3 灰葡萄孢菌致病机理
        1.1.4 防治对策
    1.2 生防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生防细菌的应用
        1.2.2 生防真菌的应用
        1.2.3 生防放线菌的应用
        1.2.4 生防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机理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供试材料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试剂
        2.1.5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人参地拮抗微生物筛选
        2.2.2 人参灰霉病生防用拮抗菌筛选
        2.2.3 高效拮抗菌S7、Y10的鉴定
        2.2.4 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2.5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稳定性研究
        2.2.6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影响
        2.2.7 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人参地拮抗微生物多样性
    3.2 人参灰霉病生防用拮抗菌筛选
        3.2.1 拮抗菌的初筛选
        3.2.2 拮抗菌的复筛选
    3.3 高效拮抗菌S7、Y10的鉴定
        3.3.1 拮抗菌S7、Y10的形态特征鉴定
        3.3.2 拮抗菌S7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3.3.3 拮抗菌S7、Y10的分子学鉴定
    3.4 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下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4.2 不同pH值下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3.4.3 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上S7、Y10菌株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3.5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稳定性研究
        3.5.1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热稳定性研究
        3.5.2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pH稳定性研究
        3.5.3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紫外线稳定性研究
    3.6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影响
        3.6.1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6.2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6.3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4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3.7 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研究[D]. 彭新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贝莱斯芽孢杆菌J-4对桃树根腐病的生防效果及其促生作用研究[D]. 成娜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西洋参根腐病生防菌剂研发[D]. 黄钦. 大理大学, 2021(08)
  • [4]山核桃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抑病生物有机肥料研发[D]. 高竞.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5]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D]. 葛越.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6]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优化及制剂研制[D]. 杜文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7]马铃薯黄萎病生防复合菌菌剂的研制[D]. 何霜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8]生防菌混合发酵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和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D]. 丛韫喆. 山东大学, 2020(01)
  • [9]两种深海细菌脂肽的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测定[D]. 周胜男. 青岛大学, 2020(01)
  • [10]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D]. 李泳. 延边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无公害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制剂研制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