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

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

一、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萌[1](2020)在《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其道路沿线常常会经过一些天然地质条件不满足要求的软土区域,其间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是工程完工后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湖北、湖南等地势平坦、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星罗的多河湖地区,存在大量河湖相软土区域使得高速公路的建设面临质量及工程成本等问题,其中以湖北武穴地区河湖相软土更为明显。论文以正在修建的麻阳高速武穴长江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为依托,研究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方法及处理后路面工后沉降的规律,并进行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以所依托工程项目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工程特性,为多河湖地区软土地基的研究提供参考。(2)以K150+465K150+495段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为例,对最佳水泥掺入比、搅拌桩机轴转速、施工钻机下钻和提升速度等影响成桩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水泥搅拌桩中较大的水泥掺入比、较大的搅拌轴转速可以有效的增加其强度。(3)分析水泥搅拌桩处理试验段工后效果,对K150+480、K150+576、K150+671断面的沉降进行跟踪观测,其中观测时段主要为水泥搅拌桩处理完成后,路堤填筑及其完成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分析水泥掺入比分别为15%、18%、20%三个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结果认为在同等路堤荷载下水泥搅拌桩中水泥掺入比越高,控制地基沉降量的效果越好,工后相同时期内沉降量更小。(4)以K156+875处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观测数据与各模型的预测数据,结果显示双曲线法和星野法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更为接近,指数曲线法则误差更大。

张伯阳[2](2020)在《软黏土地层本构关系及其在电力顶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黏土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电力、通讯管线越来越多,在地面已经严重拥堵的形势下,电缆入地成为主要趋势。而在软黏土地区,由于软黏土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含水率高、压缩性高、灵敏度高和低强度、低承载力等特点,使得暗挖或明挖隧道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盾构施工和顶管施工则成为软黏土地区地下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顶管隧道管片为预制管片,接缝数量要少于盾构隧道,相比盾构隧道而言更具有优势。然而顶管隧道虽然是不开槽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对周围地层产生影响,顶管隧道对土体的扰动规律值得研究。另外,关于土的本构模型,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工程如何选择本构模型,本构模型参数如何确定,是进行软黏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查阅了大量实际工程及数值模拟案例,调研了本构模型在软土地区的应用情况,并对软土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本构模型主要参数即摩尔库伦模型主要参数:压缩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密度、含水率等,修正剑桥模型主要参数:对数硬化模量λ、各项等压膨胀系数κ、临界状态有效应力比M,小应变模型的几个主要模量:参考割线模量E50ref、参考加卸载模量Eurref、参考切线模量Eoedref、参考剪切模量G0ref的取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了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2)对典型软黏土现场取样,并开展室内土工试验,主要包括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三轴固结排水加载-卸载-再加载试验、标准固结试验、单向压缩-回弹-再压缩试验。结合参数统计分析结果,使用PLAXIS3D中内置的土工试验室程序输入不同本构模型参数,反演现场取样软黏土的室内土工试验。(3)通过对软黏土地层顶管隧道施工典型工程实例的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本构模型计算所得的地表变形结果,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得到如下结论:修正剑桥模型和摩尔库伦模型能较准确模拟出地表变形规律,两者所计算沉降槽宽度相差不大,但摩尔库伦模型计算地表最大沉降值结果偏小,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其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小应变模型不适于用于模拟软黏土地层地区顶管隧道施工,在洞周一定范围内,小应变计算结果显示洞周位移随着距隧道距离越近而减小,这与传统认识存在差别,该结果还值得商榷;且距离隧道水平距离越远,地表位移并无趋于零的趋势,这也与现实不符。(4)通过对软黏土地层临近既有电力顶管隧道基坑分区施工工程实例的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本构模型计算所得的既有管线变形、坑周地表位移、地连墙变形,基底变形,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小应变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坑周地表位移,地连墙变形。摩尔库伦模型所计算基底隆起过大,与现实相差较大。(5)摩尔库伦模型以其参数简单易获取的优点依然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本构模型,但摩尔库伦模型在应用于软黏土地层工程中时,本身存在卸荷回弹范围过大的问题,本节结合顶管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在建模过程中减小隧道下方土体厚度,引入类似小应变模型的卸载模量即提高隧道下方土体弹性模量,来研究此类方法对地层回弹的影响,使摩尔库伦模型在计算软黏土地层顶管隧道过程中的应用性更为合理。(6)基于摩尔库伦模型,对软黏土地层顶管隧道工程土体沉降的主要因素如地应力释放率(对应同步注浆饱满度)、土仓压力、顶管埋深、土体弹性模量和管径等,进行软黏土地层顶管施工效应分析。并分别分析了顶管施工对地表和地层不同位置土体的扰动规律。

陈宇航[3](2020)在《滨海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河流冲积和海侵海退等不同沉积环境影响,我国滨海地区广泛分布的软弱土工程特性复杂。不排水抗剪强度是评价地基土地基承载力的重要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变异性成果是确定性设计中参数特征值的选用或是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概率设计方法的研究基础。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资助下,研究我国滨海地区软弱土的沉积历史和空间分布;研究贝叶斯理论估算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的两种模式,即在有限的十字板剪切试验和没有直接的强度测试数据情况下,引入统计学中的贝叶斯理论框架,估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性;基于原位静力触探(CPT)中锥尖阻力生成连续多个不排水抗剪强度样本,引入随机场理论计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空间变异性,并研究海陆交互沉积和河流冲积等不同地质成因软弱土空间相关性特征;考虑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异性评价浅地基承载力可靠性水平。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广泛调研了我国滨海地区区域地质志、钻孔资料和区域规范等资料。结果表明,我国华北、江苏和浙江等滨海地区遭受四到五次海侵,华南地区只有一次海侵层存留;软弱土的沉积相可分为滨海沿岸的滨海相;苏北黄泛平原、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和珠江下游的三角洲相;太湖水网平原的湖相;江苏里下河区域的泻湖相;福建闽江口的溺谷相;软弱土沉积厚度最高可达40m左右,并且呈现“由沿海向山地递减”趋势。(2)引入贝叶斯理论,在场地仅能获得有限的十字板剪切试验数据时,可利用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经验分布降低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性。通过比选,σ’p/pa=100.9-0.96LI更适用于液性指数大于1的软弱土。在没有直接十字板剪切试验的前提下,可利用有限的液性指数指标和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先验信息,基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液性指数的经验公式,建立后验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并生成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等效样本,可用于中小工程中。(3)引入随机场理论,基于CPT测试中的锥尖阻力生成多个连续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数据,并计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在收集大量CPT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海陆交互和河流冲积等不同沉积环境的粉质黏土层空间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软弱土的相关距离存在重叠;海陆交互沉积的软弱土因海退海侵的影响,容易形成海相、陆源碎屑物相互沉积的韵律层,夹砂薄层,参数值较为离散,导致相关距离较为集中在低值区间;由锥尖阻力和侧摩阻力计算得来的相关距离比值的均为0.91,由两种参数计算的相关距离参数相近,符合相关距离为反映土体自相关特性的固有属性的概念。(4)考虑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在有CPT测试和没有直接强度测试数据情况下进行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分析。研究表明,若考虑参数空间变异性,可靠度指标与失效概率计算结果与充足的安全系数储备一致;只考虑点变异性,可靠度指标过低与失效概率过高,与实际不符。相比于土的重度,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性对浅基础地基土承载力可靠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相关距离的取值对可靠性分析结果较为敏感。

李哲[4](2020)在《滨海相软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为了改善滨海地区软土的承载作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技术应运而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相比滨海地区常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加速软土排水固结,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所使用。本论文以滨海地区某公寓楼项目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与现场荷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例及发展概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为今后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2)总结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其中包括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公式、刚性桩承载力计算公式、柔性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等。发现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在现有规范条件下没有充分考虑柔性桩排水固结的作用。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工作原理的分析,提出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方案。(3)根据该论文所依托工程的设计参数及土层信息,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刚性桩发挥系数、柔性桩发挥系数以及桩间土发挥系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改变桩土摩擦系数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桩土摩擦系数在0.10~0.15之间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最稳定,各构件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承载力。其中刚性桩发挥系数η1的取值范围为0.89~0.98、柔性桩发挥系数η2的取值范围为0.66~0.83,桩间土发挥系数η3的取值范围为0.63~0.84。(4)研究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确定方法,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的原位实验数据作比较,验证了第三章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以及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范围的正确性。

孟德强[5](2020)在《中国软土分区讨论及其参数统计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关于软土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推进,导致很多工程仍然涉及到软土问题。由于软土工程性质较差,同时钻孔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地方进行周密的勘察,揭露它的性质不一定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软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到一个对场地参数的评价,更为准确的获得软土参数。本文以软土的特点、定义及判定条件为依据,通过cnki、维普等文献检索网站查找,共计搜集了与软土参数相关的近万篇博硕士论文以及期刊文献,并结合搜集到的近百项工程项目的勘察资料和软土力学书籍,建立了数据库,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对我国软土地区常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给出了软土分区原则。根据软土成因、地域特点及工程性质,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遵循规范先分区(Ⅰ区、Ⅱ区、Ⅲ区),在此基础上考虑软土成因进行细化。(2)对我国Ⅰ区(滨海相、湖相、沼泽相、吹填土、河相)Ⅱ区(滨海相、湖相、三角洲相)、Ⅲ区(滨海相、湖相、三角洲相)软土变异性做出了评价。Ⅰ区滨海相、湖相、吹填土软土变异性类似,河相和沼泽相变异性相似。河相、沼泽相成因软弱土相对滨海相、湖相、吹填土变异性高。Ⅱ区滨海相与湖相变异性类似,三角洲相变异性较湖相与滨海相高。Ⅲ区湖相变异性相对三角洲相和滨海相高。整体看物理参数变异性较力学参数大,Ⅲ区变异性高于Ⅱ区和Ⅰ区。(3)建立了Ⅰ区、Ⅱ区、Ⅲ区主要成因软土参数的范围值、均值、标准差及标准值上下限等指标,得到了Ⅰ区、Ⅱ区、Ⅲ区主要成因软土概率分布中偏度、峰度、方差、置信区间等代表特征值及概率分布形态。各分区不同成因软土主要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和Laplace分布。(4)从土体参数基本物理意义、参数间理论关系出发,考虑岩土工程复杂性,对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进行了探讨。关联度分析表明,利用物理力学参数间关联度计算分析结果,可进一步为开展物理力学参数间单因素或多因素回归分析提供方法。(5)对Ⅰ区、Ⅱ区、Ⅲ区主要成因软土物理指标中含水率与孔隙比、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孔隙比与天然密度、干密度等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指标间较好的拟合关系。对主要成因软土变形指标a、ES与物理指标w、e、ρ进行了线性与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最佳拟合方程。a与w、ρ、e、IL存在较好的多因素拟合关系,随着模型因子w、ρ、e、IL逐渐增多,其相关系数会增大。剪切指标与物理指标单因素拟合关系较差,φq、cq与w、ρ、IL多因素拟合效果较好。

关帅鹏[6](2019)在《散态固结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路基病害问题,尤其是软土地区桥头过渡段和普通路基段的不均匀沉降引发的桥头跳车和路基损坏等问题,依托于唐廊高速工程,对散态固结桩软土地基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详细分析了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及荷载传递原理,并对散态固结桩混合料的击实性、抗剪性、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2)研究了散态固结桩的设计原则、设计参数、设计步骤等。然后给出了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最后阐述了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和变形量的计算方法。(3)应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施工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4)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散态固结桩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流程。

廖声浩[7](2018)在《滨海相软土地基人造硬壳层建造及其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连云港东区滨海相沉积软土地基为研究背景,主要依据双层地基理论,结合实际工程需要,设计室内试验方法、运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等手段,系统地研究如何构造人工硬壳层及其承载特性,并将其运用到滨海相软土地基上。首先研究水泥-粉煤灰-石棉纤维的配比,进行软土加固试验,探讨加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分析指标确定水泥-粉煤灰-石棉纤维最优配合比为15%:1.5%:0.9%;宏观试验控制纤维掺量这一单一变量进行单轴压缩,直剪等试验,研究其对加固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石棉纤维也存在最优掺量为0.9%,抗拉强度较抗压强度提高更为明显;进行电镜扫描等微观试验,研究其加固作用机理。其次由于传统计算公式存在考虑不全或计算繁琐,设定硬壳层内摩擦角j=0°确保公式偏于安全,对其进行简化推导,将剪切破坏面简化为折线形式。结合土力学与静力平衡条件同时考虑人造硬壳层抗剪作用,并对其进行基础宽度和埋深的修正,推导出了简便安全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结合第五章室内平板载荷试验结果验证公式的合理性。考虑模型试验工程量较大,可重复性有限,利用ABAQUS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设计正交试验,对硬壳层地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三个主要影响因素((1)硬壳层厚度H(2)弹性模量比n=E1/E2(3)加载板的宽度b)对人造硬壳层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通过模拟结果反映竖向荷载加载过程中应力、应变以及破坏面的发展情况,研究人造硬壳层在加载过程存在的板体、抗剪、扩散、封闭等作用。最后结合第四章相关结论,对主要影响因素人造硬壳层厚度H进行研究分析,设计不同厚度的室内模型试验,发现地基极限承载力与厚度H呈线性关系,结合试验结果与p-s曲线进行分析可得,人造硬壳层地基在竖向加载作用下,会出现以硬壳层内部应力集中为特征的三个受力变形阶段:弹性、弹塑性、极限状态三个阶段。

张超[8](2017)在《高速公路湖相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与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路基病害,特别是软土地区路基的过大沉降、路桥(涵)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路基损坏、边坡失稳和桥头跳车等病害。湖相软土作为软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也尤为明显。因此,为满足现代人对高速公路的新要求,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沉降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依托于邢衡高速二期工程,进行了如下工作:(1)简述了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软土特性,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2)概括总结了所依托的邢衡高速二期工程的工程概况以及湖相软土地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监测方案;(3)结合工程实际,对湖相软土地基处理采用的堆载预压、堆载排水预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等四种地基处理方式进行了加固机理、施工工艺与控制要点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四种处理方式的路基工后沉降进行了预测,并结合现场数据对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和处理效果进行了技术评价;(4)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CFG桩、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模拟结果与施工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同时对所依托工程中CFG桩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研究。

于伟,折学森[9](2016)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性软土路基沉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性软土路基的沉降特点,对长三角地区滨海相软土的沉积环境、地层分布特点和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研究区内典型软土地段高速公路软基沉降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软基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填土高度等因素对软土路基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海相软土地层与陆相地层相互交叠,海相软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和较强的结构性;软基沉降曲线有3种类型,沉降量随硬壳层厚度减小、软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不同软土路基处理路段的沉降特点具有显着差异。

阎长虹,吴焕然,许宝田,许崧,郑军,燕晓莹[10](2015)在《不同成因软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以连云港、南京、吴江、盱眙等地四种典型软土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洼,分布广泛有第四系全新统新近沉积的软土,成因类型有滨海相、河漫滩相、湖沼相及间洼地相等软土。该地区软土厚度大、结构松散、高孔隙比,高含水量;其强度低、压缩性大,易产生流动变形。本文以这些不同成因类型的软土为例,针对其矿物成分、粒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土的成因类型及矿物成分、粒度成分、含水量控制着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二、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泥搅拌桩发展研究现状
        1.2.1 水泥搅拌桩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水泥搅拌桩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河湖相软土的勘察方法
        2.2.1 钻探及钻孔取样
        2.2.2 现场原位测试
        2.2.3 室内试验
    2.3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
        2.3.1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工程特性
        2.3.2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分析
        2.3.3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方向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搅拌桩处理公路软土地基
    3.1 水泥搅拌桩施工
    3.2 水泥搅拌桩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
        3.2.1 水泥掺入比
        3.2.2 搅拌桩机轴转速
        3.2.3 搅拌轴钻进提升速度
        3.2.4 搅拌遍数
    3.3 试验段场地选取
    3.4 工艺性试桩方案及结果分析
    3.5 水泥掺入比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
    4.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4.3 断面沉降观测
        4.3.1 沉降观测要求
        4.3.2 断面沉降观测数据
    4.4 断面沉降预测分析
        4.4.1 双曲线法预测
        4.4.2 指数曲线法预测
        4.4.3 星野法预测
        4.4.4 三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软黏土地层本构关系及其在电力顶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黏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2 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2.3 顶管隧道研究现状
        1.2.3.1 顶管隧道施工发展历程
        1.2.3.2 顶管隧道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在软黏土工程中的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本构模型在软黏土地层施工中的应用调研
    2.3 软黏土地区本构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3.1 软黏土地区摩尔库伦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3.2 软黏土地区修正剑桥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3.3 软黏土地区小应变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laxis3D土工试验室的本构参数反演
    3.1 引言
    3.2 典型地区软黏土室内土工试验
        3.2.1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3.2.2 三轴固结排水加载-卸载-再加载试验
        3.2.3 标准固结试验
        3.2.4 单向压缩-回弹-再压缩试验
    3.3 Plaxis3D土工试验室程序介绍
    3.4 修正剑桥模型参数的反演
        3.4.1 反演过程
        3.4.2 反演结果
    3.5 小应变模型参数的反演
        3.5.1 反演过程
        3.5.2 反演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黏土地层本构模型适用性研究
    4.1 引言
    4.2 软黏土地层顶管隧道施工实际案例分析
        4.2.1 工程地质条件
        4.2.2 地面变形监测方案
    4.3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取及计算结果
        4.3.1 数值模拟方法
        4.3.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4.3.3 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对比
        4.3.4 地层位移分析
        4.3.5 修正剑桥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4.4 临近电力顶管隧道基坑开挖实际案例分析
        4.4.1 工程地质条件
        4.4.2 基坑支护方案
    4.5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取及计算结果
        4.5.1 数值模拟方法
        4.5.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4.5.3 基坑开挖完成后计算结果对比
        4.5.4 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对比
        4.5.5 坑底隆起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摩尔库伦模型在软黏土地层电力顶管工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隧道下方土体弹模的提升对计算结果影响
    5.3 减小隧道下方土体厚度对计算结果影响
    5.4 两种手段综合考虑对计算结果影响
    5.5 软黏土地层顶管施工效应分析
        5.5.1 顶管顶进模拟基本假定
        5.5.2 地表沉降影响因子分析
        5.5.3 顶管施工对地层不同空间位置的扰动变形特征
        5.5.4 不同管径顶管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变形特征
        5.5.4.1 与顶管隧道水平平行位置地层位移
        5.5.4.2 与顶管隧道上下交叉30°位置处地层位移
        5.5.4.3 与顶管隧道上下交叉45°位置处地层位移
        5.5.4.4 与顶管隧道上下交叉60°位置处地层位移
        5.5.4.5 与顶管隧道上下正交位置处地层位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3)滨海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土体参数变异性的古典与贝叶斯求解方法
        1.2.2 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土体参数空间相关性
        1.2.3 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经验公式及空间变异性
        1.2.4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浅基础承载力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软弱土沉积历史与空间分布
    2.1 我国滨海地区沉积历史
        2.1.1 构造运动与地形地貌
        2.1.2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
    2.2 我国滨海地区软弱土空间分布
    2.3 我国滨海地区软弱土工程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有限样本条件下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估算
    3.1 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数据库的整理
        3.1.1 不排水抗剪强度的收集
        3.1.2 液性指数的修正
    3.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有限样本下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
    3.3 无实测强度情况下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估算
        3.3.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后验分布构建
        3.3.2 蒙特卡洛法求解不排水抗剪强度后验分布的算法实现
        3.3.3 无实测强度情况下基于贝叶斯理论估算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的算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随机场理论的连续样本条件不排水抗剪强度空间变异性分析
    4.1 不同沉积环境的软弱土CPT测试数据概况
    4.2 基于随机场理论量化不排水抗剪强度参数空间变异性
        4.2.1 锥尖阻力与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经验公式
        4.2.2 基于锥尖阻力量化不排水抗剪强度空间变异性
    4.3 不同沉积环境软弱土的相关距离参数研究
        4.3.1 不同沉积环境软弱土的相关距离
        4.3.2 不同指标对相关距离的影响
        4.3.3 各沉积区域软土相关距离的建议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分析
    5.1 地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方法
        5.1.1 地基承载力功能函数
        5.1.2 可靠度指标与失效概率的计算
    5.2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框架
    5.3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应用
        5.3.1 工程概况
        5.3.2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算例
    5.4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可靠性敏感度分析
        5.4.1 变异系数的影响
        5.4.2 随机变量均值的影响
        5.4.3 相关距离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滨海相软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概述
        1.2.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简介
        1.2.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工程应用
    1.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1 桩土复合地基固结分析研究现状
        1.3.2 桩土应力比研究现状
        1.3.3 桩侧摩阻力研究现状
    1.4 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原理分析
    2.1 滨海相软土物理力学性质
    2.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
        2.2.1 基础底面承载力
        2.2.2 单桩承载力
        2.2.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2.2.4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计算方法
    2.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修正方法
        2.3.1 BIOT固结理论
        2.3.2 修正剑桥模型
        2.3.3 土样的屈服临界状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单元选取与接触类型
        3.2.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3 土体参数选取
    3.4 初始地应力平衡
    3.5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3.5.1 分级荷载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结果与分析
        3.5.2 改变桩土摩擦系数后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结果与承载性状分析
        3.5.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及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5.3.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分析
        3.5.3.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5.3.3 桩土摩擦系数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刚柔性桩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简介
        4.1.2 地层及岩性特征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场地类别与土质类型
    4.2 地基设计
        4.2.1 地基及基础设计相关参数
        4.2.2 地基设计计算
        4.2.3 CFG桩承载力设计计算
        4.2.4 碎石桩承载力设计计算
    4.3 现场检测
        4.3.1 CFG桩承载力检测
        4.3.2 碎石桩承载力检测
        4.3.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4.3.4 桩间土检测
    4.4 有限元模拟验证
        4.4.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确定方法
        4.4.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计算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软土分区讨论及其参数统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土参数统计方法
        1.2.2 软土分区研究现状
        1.2.3 软土参数统计及相关性应用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软土分区探讨
    2.1 软土的定义与分区
    2.2 我国软土的分区分布特征
    2.3 我国软土的成因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理统计基本理论
    3.1 软土参数的统计特征
    3.2 数据的概率分布
    3.3 回归分析
    3.4 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软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统计分析
    4.1 变异性分析
        4.1.1 软土参数变异性原因
        4.1.2 Ⅰ区软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变异性统计
        4.1.3 Ⅱ区软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变异性统计
        4.1.4 Ⅲ区软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变异性统计
    4.2 我国Ⅰ区软土参数指标统计分析
        4.2.1 Ⅰ区不同成因软土参数指标统计特征
        4.2.2 Ⅰ区不同成因软土概率分布特征
    4.3 我国Ⅱ区软土参数指标统计分析
        4.3.1 Ⅱ区不同成因软土参数指标统计特征
        4.3.2 Ⅱ区不同成因软土概率分布特征
    4.4 我国Ⅲ区软土参数指标统计分析
        4.4.1 Ⅲ区不同成因软土参数指标统计特征
        4.4.2 Ⅲ区不同成因软土概率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5.1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探讨
        5.1.1 土体常用的物理力学参数
        5.1.2 土体常用物理参数相关性分析
        5.1.3 土体常用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5.1.4 土体参数相关性分析探讨
    5.2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关联度分析
        5.2.1 压缩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5.2.2 压缩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2.3 粘聚力影响因素分析
        5.2.4 内摩擦角影响因素分析
    5.3 Ⅰ区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5.3.1 Ⅰ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3.2 Ⅰ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与变形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3.3 Ⅰ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与剪切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4 Ⅱ区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5.4.1 Ⅱ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4.2 Ⅱ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与变形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4.3 Ⅱ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与剪切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5 Ⅲ区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5.5.1 Ⅲ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5.2 Ⅲ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与变形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5.3 Ⅲ区不同成因软土物理与剪切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散态固结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土特性
        1.2.1 软土定义
        1.2.2 软土按成因分类
        1.2.3 软土的工程性质
    1.3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式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软基处理研究的目的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实验研究
    2.1 散态固结桩的固化机理
    2.2 固结桩的击实性实验
        2.2.1 试验
        2.2.2 击实实验分析
    2.3 桩土的抗剪实验
        2.3.1 含水量的影响
        2.3.2 粉体剂含量的影响
        2.3.3 龄期对抗剪特性的影响
        2.3.4 应力应变曲线
    2.4 桩土压缩性实验
        2.4.1 压实度影响分析
        2.4.2 粉体剂掺量影响分析
        2.4.3 龄期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散态固结桩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3.1.2 自然条件
        3.1.3 地质条件
        3.1.4 唐山软土特性
    3.2 散态固结桩设计流程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参数
        3.2.3 设计步骤
    3.3 散态固结桩承载力计算
        3.3.1 桩体极限承载力计算
        3.3.2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计算
    3.4 散态固结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4.1 加固区沉降S1 的计算
        3.4.2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S2 的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散态固结桩沉降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况
    4.2 计算模型建立
    4.3 附加荷载的设定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工况划分
        4.4.2 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散态固结桩的工程应用
    5.1 散态固结桩桩试验段方案
        5.1.1 强度指标要求
        5.1.2 材料要求及结合料掺量的确定
        5.1.3 施工技术要求
        5.1.4 施工工艺流程
        5.1.5 设计变更前后工程量
    5.2 质量保证措施
        5.2.1 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5.2.2 保证工期的措施
    5.3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5.3.1 项目施工的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
        5.3.2 文明施工措施
        5.3.3 环境保护措施
        5.3.4 其他措施
    5.4 散态固结桩桩检测与检验结果分析
    5.5 散态固结桩桩复合地基跟踪观测
        5.5.1 路基对比试验段监测内容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滨海相软土地基人造硬壳层建造及其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人造硬壳层室内试验研究
    2.1 软土加固的作用机理
    2.2 X射线衍射分析
    2.3 人造硬壳层单轴压缩试验
    2.4 人造硬壳层直剪试验
    2.5 人造硬壳层劈裂试验
    2.6 电镜扫描实验
    2.7 本章小结
3 人造硬壳层地基承载力计算
    3.1 人造硬壳层地基极限承载力传统的计算方法
    3.2 人造硬壳层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改进
    3.3 人造硬壳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界限值
    3.4 本章小结
4 人造硬壳层数值模拟分析
    4.1 模拟软件的选择
    4.2 地基模型的选择
    4.3 本构模型的选择
    4.4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室内模型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系统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速公路湖相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与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土特性
        1.2.1 软土定义
        1.2.2 软土按成因分类
        1.2.3 软土的工程性质
    1.3 湖相软土空间分布
    1.4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式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软基处理研究目的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2 自然条件
    2.3 地质条件
        2.3.1 工程地质条件
        2.3.2 人文地质条件
    2.4 衡水湖相软土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湖相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分析
    3.1 湖相软土地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3.1.1 沉降观测目的
        3.1.2 沉降观测范围
        3.1.3 沉降变形观测等级及精度要求
        3.1.4 测点布置要求
        3.1.5 测点保护措施
        3.1.6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3.1.7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3.2 基于实测数据的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
        3.2.1 指数曲线法
        3.2.2 双曲线法
        3.2.3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3.3 湖相软土地基堆载预压处理效果分析
        3.3.1 加固机理
        3.3.2 施工工艺与控制要点
        3.3.3 典型断面现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3.3.4 路基工后沉降预测
    3.4 湖相软土地基堆载排水预压处理效果分析
        3.4.1 加固机理
        3.4.2 施工工艺与控制要点
        3.4.3 典型断面现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3.4.4 路基工后沉降预测
    3.5 湖相软土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效果分析
        3.5.1 加固机理
        3.5.2 施工工艺与控制要点
        3.5.3 典型断面现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3.5.4 路基工后沉降预测
    3.6 湖相软土地基CFG桩处理效果分析
        3.6.1 加固机理
        3.6.2 施工工艺与控制要点
        3.6.3 典型断面现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3.6.4 路基工后沉降预测
    3.7 地基处理方法优缺点分析与处理效果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湖相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优化研究
    4.1 PLAXIS软件模型简介
        4.1.1 摩尔库伦模型
        4.1.2 软土蠕变模型
    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
        4.2.1 建立几何模型
        4.2.2 计算及输出结果
    4.3 CFG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
        4.3.1 建立几何模型
        4.3.2 计算及输出结果
    4.4 CFG桩复合地基优化研究
        4.4.1 桩径d
        4.4.2 桩距S
        4.4.3 桩长L
        4.4.4 最优化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不同成因软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以连云港、南京、吴江、盱眙等地四种典型软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土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1.1 连云港滨海相软土
    1.2 南京河西地区河漫滩相软土
    1.3 吴江湖沼相软土
    1.4 盱眙岗间洼地相软土
2 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2.1 软土的物理性质分析
    2.2 力学性质指标分析
    2.3 矿物成分、颗粒组成分析
    2.4 物理性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 处理对策应注意的事项
4 结论

四、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D]. 杨萌.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2]软黏土地层本构关系及其在电力顶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伯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滨海软弱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异性分析[D]. 陈宇航. 东南大学, 2020(01)
  • [4]滨海相软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D]. 李哲. 燕山大学, 2020(01)
  • [5]中国软土分区讨论及其参数统计特征研究[D]. 孟德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散态固结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研究[D]. 关帅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滨海相软土地基人造硬壳层建造及其承载特性研究[D]. 廖声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高速公路湖相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与评价技术研究[D]. 张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2)
  • [9]长江三角洲区域性软土路基沉降特性研究[J]. 于伟,折学森.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06)
  • [10]不同成因软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以连云港、南京、吴江、盱眙等地四种典型软土为例[J]. 阎长虹,吴焕然,许宝田,许崧,郑军,燕晓莹. 地质论评, 2015(03)

标签:;  ;  ;  ;  ;  

高速公路滨海相软土工程特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