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负迁移及解决方法

生物学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负迁移及解决方法

一、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洋[1](2016)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得时代,当代教育理念之一是“素质教育”,该理念强调知识向能力转化并内化为良好的素质。如此内化目标的达成必须依赖自我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伴随着有意义学习而产生的迁移现象理应引起师生的共同关注。然而,当前高中生的生物学习迁移现状并不乐观,负迁移现象频繁发生,甚至是同一性质、同一命题的负迁移屡次重现。本课题旨在挖掘高中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的产生原因及其克服对策。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法详细阐述了关于迁移、负迁移的理论,并基于一般迁移理论,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对国内外有关迁移、负迁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阐明了该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借助问卷调查法及半结构访谈法调查了迁移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心得和教育观察体会,运用数据统计与SPSS分析技术系统地得出了高中生物学习负迁移的成因:(1)导致理论性知识负迁移的因素包括(1)学生认知结构缺陷;(2)学生前概念误导;(3)学生记忆定势干扰;(4)学生元认知能力缺陷;(5)师生概括能力欠缺;(6)教师迁移知识匮乏。(2)导致实验知识与技能学习负迁移的因素包括:(1)学生认知风格差异;(2)学生对知识理解肤浅;(3)学生实验原始技能固化;(4)实验教学师资面临挑战;(5)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简陋;(6)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根据负迁移的产生原因,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以防止或克服高中生物教学中负迁移现象。(1)针对理论知识学习负迁移的预防对策:兴趣养成策略;概念生成策略;认知同化策略;类比推理策略;合作记忆策略;思维养成策略等。(2)针对理论知识学习负迁移的矫正对策:概念促进策略;实例呈现策略;逐级完善策略;概念图策略;情感激励策略等。(3)针对实验技能提升负迁移的预防对策:分段教学策略;问题串学习策略;假说演绎法策略;分解操作策略等。(4)针对实验技能提升负迁移的矫正对策:归纳养成策略;练习反馈策略;内省复习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实验探究表明上述相关策略的应用,既有助于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陈述的学习能力目标,亦有利于高中学生提升生物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对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许林燕[2](2016)在《新课标视角下建构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文中认为该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阐述运用列举事例、建构模型、科学实验、概念图等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进而建立概念体系,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杨浩群[3](2016)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翻转课堂是在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移动学习等理论共同支撑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数字化材料进行知识的接受学习,课堂上通过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和多种活动完成知识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颠倒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课堂中师生有更多时间用于解决学习问题,进行深层次互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于此,笔者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翻转课堂及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及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首先界定了翻转课堂及教学设计的概念,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内涵和优势,阐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并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案例,分析当前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本论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明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深入分析及整合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设计明确合理的学习任务及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并辅之以多元化的学习评价。第四部分选取了三个典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当前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教师对课前及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确、课前任务设计不明确、课前及课堂学习任务不衔接、课堂教学活动单一、小组合作及展示形式单一。这些不足容易导致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弱化了翻转课堂的优势,甚至影响了翻转课堂的实效。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在第五部分提出了微视频设计:清晰呈现知识点、激发学生动机策略;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任务相匹配的设计策略;学习活动及学习任务:整体设计、紧密衔接策略;课堂深化练习:激发思维,及时反馈策略;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形式多样、高效参与的设计策略;课堂问题生成、组织、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翻转课堂的设计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保莎[4](2015)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及矫正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迁移自古以来一直伴随着学习的存在,然而在学习中促进正向迁移的同时往往有负迁移的发生。因此在当今注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理应受到每一位教师的重视。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纵观当前学生生物学习的迁移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负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产生负迁移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策略进行迁移教学已成为重点。本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生物学习现状,并从中挖掘学生学习中产生负迁移的原因,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矫正负迁移现象的策略有效性。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迁移意识淡薄,从而易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而导致负迁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陷、已有知识经验和错误概念的干扰、学习的态度及方法、思维定势、元认知能力缺失;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方法;生物教材部分内容的编排易使学生产生负迁移。通过对各因素进行总体性差异比较分析,其结果显示元认知能力的评价值最低(2.7);通过spss对各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显着的正相关,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元认知能力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449)。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对生物教材的评价存在显着差异(P=0.043,P<0.05),其余因素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负迁移的形成原因,本文提出一些防止和克服负迁移产生的参考性教学策略:注重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思维的训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正向迁移。

卜玉坤[5](2011)在《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科技英语的翻译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的汉译研究成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点,备受关注。本研究在神经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专门用途英语和新术语学流派相关理论的框架内,通过从不同科技专业、不同形式文本、不同编写年代及不同来源渠道的多种语料中选取数量较大的科技英语隐喻词汇作为自行标注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SPSS软件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多种层级对应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描写、分析与解释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并详尽梳理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从认知研究这一新视角全面揭示并明确提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应“认知对等”这一新翻译理论,合理构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概念整合这一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系统揭示并阐释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认知照意汉译、认知照音汉译和认知照形汉译三大系统翻译策略、23项照译分策略和38种具体照译实践方法。各章要点如下: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框架。第二章综述科技英语词汇、科技隐喻和科技英语词语汉译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视角对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提出反思。第三章阐释喻义神经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而提出“认知对等”这一新隐喻翻译理论,构建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第四章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语料的来源与选择情况,阐述综合语料库和专业分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五章首先概述认知视阈下科技隐喻词语的词性分类、喻义类属、概念隐喻分类及喻义产生模式类型,然后依据SPSS软件定量分析统计数据对科技英语隐喻词汇4个层面30种喻义来源、2个层面13种主要喻义心理运作映射模式及3个层面38种喻义认知构成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和详细分析,从认知隐喻这一新视角阐释隐喻的意义构建。第六章首先探讨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意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3个层面6种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及其19种具体照译方法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七章首先简述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的历史、现状、原则及适用范围,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音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9种具体认知照音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八章首先探究科技形象思维、形象语言、形译的历史、现状、优势及原则,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形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7种具体认知照形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九章首先分析认知语境与喻义识解及其翻译策略的关系,然后阐明新的科技语言文化因素观及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讨论语言系统语境、语篇情景语境和情景类型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影响作用,进而指出语境对科技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喻义翻译策略选择影响作用的特殊性。第十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具有下列九点创新之处:(1)开辟多层面认知分析新研究视角从认知视阈出发,对科技语言喻义生成及其翻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开辟了一个科技语言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2)搭建多元认知联系的新理论框架以大脑语言信息加工神经元系统、关系网络神经模式及词语认知习得神经模式等神经认知理论为依托,阐释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由此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及二者的相容互补性,使概念隐喻映射与整合具有了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物化形式,有助于加深对隐喻认知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3)引入多维度定量分析新研究方法以往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大多通过内省法、定性研究、文献译例或个人翻译经验来说明科技英语汉译的相关问题。本文重点引入了科技英语汉译定量系统研究新方法,从横跨40年的多种专业词典和语篇中选取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层级多种对应关系的定量研究、定性分析和例证阐释。这为科技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引入了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论更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4)提出认知对等新翻译理论明确提出科技隐喻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源语与目的语隐喻词汇喻体与本体意义映射对等的相似度,其翻译原则是实现认知对等。(5)构建概念整合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突破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的传统主流研究模式,依据神经认知、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了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6)设置喻义认知研究新分析模式使用计算机软件和语料库从认知视角深入分析科技英语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7)阐释科技英语喻义照译新策略系统运用层级概念,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含义特征、语音特征和形象特征这三方面与认知理解的联系入手,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揭示科技英语喻义翻译的内在规律,阐释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认知照音、认知照形三大系统汉译实践策略。(8)阐明科技语言新文化因素观认为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是动态的,其变化趋势是差异日益缩小。由于共识性文化的存在,融合性文化的形成和专业性文化的相通,文化因素对于科技语言翻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9)修正认知隐喻学和理性逻辑主义的科技语言观本文的定量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类科技专业词典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为23%,最少的为9.17%,最高为49.8%;在各类科技专业语篇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约为8.71%。这远远低于M. Black“语言基本是隐喻的”和G.Lakoff“日常语言70%是隐喻的”论断,这对其“科学思维越是抽象,越需要隐喻思维,越需要用隐喻语言表达,隐喻出现的频率越高”的观点提出了反证。因此对科技语言采取认知隐喻学与理性逻辑主义哲学的折中语言观,可能更为客观合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有:(1)为科技语言研究、喻义分析及科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引入了心理认知机制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开辟了新研究领域。这有助于促进翻译学、术语学、词典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与认知科学的有机结合。(2)为科技英语词语汉译实践提供新的指导理论、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我们对科技翻译的本质、标准、过程和策略进行新的思考,有助于从词语、语句、语段、语篇、功能等各层面各维度对科技英语及其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3)为科技英语术语翻译及汉语术语定名提供新的理论、原则及方案,对术语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4)为科技英语单语/双语词典的编写提供新的思考、原则和方法,应运用科技词语的认知理据、认知对等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规律指导单语/双语科技词典的编纂,使词典对语料的处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与习得,有助于科技语言学习者对科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推导,帮助学习者优化学习策略。(5)对改进科技英语教学及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有新的启发。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卢海华[6](2008)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就人类而言,地球是跨国籍与民族的所有人类生存发展的共有家园。当今世界,人类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问题是当今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历史潮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表述:“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联合国大会宣布2005—2014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本文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发展。其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主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分析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探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方法,进而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认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课程改革融合是基础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行的策略。

苏德毕力格[7](2003)在《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总体,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规划,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发展个性的媒体。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体规划。要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首先设计不同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构建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 本文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和素质教育要求,对日本国和国内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以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为主要原则,以系统方法、调查方法、比较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1、分别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东京农工大学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为例,对国内和国外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 2、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这个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是包括人文和理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体育课在内的学科课程为基础,辅以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而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交叉渗透的整体。该结构体现了课程整体性,平衡性、灵活性、合理性、可行性等特点。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来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提高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3、对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 4、对笔者提出的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进行了论证。 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本文限于水平和经验,只对其中的课程设置宏观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其微观方面诸多问题尚未深入研究和展开论述。

任衍钢[8](2000)在《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文中认为

二、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 研究的必要性
        1.2.2 研究的可行性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迁移与生物学习迁移的定义
    2.2 迁移的分类
        2.2.1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2.2.2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2.3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2.2.4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2.5 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2.3 迁移的理论及评析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3.3 元认知迁移理论
        2.3.4 类比迁移理论
3 迁移规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3.1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3.1.1 学生情感态度与负迁移
        3.1.2 教师基础知识处理方法与负迁移
        3.1.3 教师习题评讲方法与负迁移
        3.1.4 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负迁移
        3.1.5 学生的元认知与负迁移
        3.1.6 实验教学中的负迁移
    3.2 教师问卷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4 高中生物学习负迁移的形成因素分析
    4.1 高中生物理论知识学习负迁移的因素分析
        4.1.1 学生认知结构缺陷
        4.1.2 学生前概念误导
        4.1.3 学生记忆定势干扰
        4.1.4 学生元认知能力缺陷
        4.1.5 师生概括能力欠缺
        4.1.6 教师迁移知识匮乏
    4.2 高中生物实验技能提升负迁移的因素分析
        4.2.1 学生认知风格差异
        4.2.2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4.2.3 学生实验原始技能固化
        4.2.4 实验教学师资面临挑战
        4.2.5 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简陋
        4.2.6 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5 高中生物教学中关于负迁移矫正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2.1 数据统计软件
        5.2.2 学生导学案、周练、调研测试等错题载体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前测数据分析
        5.4.2 后测数据分析
6 高中生物学习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6.1 理论知识学习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6.1.1 预防策略
        6.1.2 矫正策略
    6.2 实验技能提升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6.2.1 预防策略
        6.2.2 矫正策略
7 结束语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新课标视角下建构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列举事例,深化重要概念
二、构建模型,剖析重要概念
三、亲历科学实验,验证重要概念
四、列表比较,辨析重要概念
五、绘制概念图,梳理重要概念

(3)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翻转课堂
        1.2.2 教学设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翻转课堂
        2.1.2 教学设计
        2.1.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2 理论基础
        2.2.1 掌握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移动学习理论
        2.2.4 系统科学理论
    2.3 翻转课堂的内涵
        2.3.1 翻转的特性
        2.3.2 混合的特性
    2.4 翻转课堂的优势
        2.4.1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4.2 课堂互动机会增多
第3章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
    3.1 学习者分析
    3.2 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
    3.3 学习目标设计
    3.4 学习资源设计
        3.4.1 微视频设计
        3.4.2 学习任务单设计
        3.4.3 在线作业
    3.5 学习活动设计
        3.5.1 学习任务设计
        3.5.2 常见学习活动
    3.6 学习评价设计
第4章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 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4.1.1 案例背景
        4.1.2 教学设计方案
        4.1.3 问题分析
    4.2 案例 2:《天上的街市》
        4.2.1 案例背景
        4.2.2 教学设计方案
        4.2.3 问题分析
    4.3 案例 3:《荷塘月色》
        4.3.1 案例背景
        4.3.2 教学设计方案
        4.3.3 问题分析
第5章 策略与建议
    5.1 微视频设计:“清晰呈现—激发动机”策略
    5.2 学习任务单:“目标-知识-任务-资源匹配”策略
    5.3 学习活动“整体设计—紧密连接”策略
    5.4 深化练习“激发思维—及时反馈”策略
    5.5 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形式多样—高效参与”策略
    5.6 课堂问题“生成—组织—解决”策略
第6章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中生物知识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及矫正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关于迁移理论的综述
    2.1 迁移的定义及其分类
        2.1.1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2.1.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2.1.3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1.4 近迁移和远迁移
        2.1.5 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2.2 国内外关于迁移的研究
        2.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关于迁移的研究现状
    2.3 关于迁移研究的相关教学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3.3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2.3.4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 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3.1.1 新课程改革后对生物学科提出高要求
        3.1.2 新课改后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分析与比较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半结构访谈法
        4.2.4 纸笔测验法
        4.2.5 作品分析法
        4.2.6 数理统计法
        4.2.7 实验法
5 关于迁移规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5.1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5.2 教师问卷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5.3 小结
        5.3.1 对学生调查的各因素影响的总体性差异比较
        5.3.2 对学生调查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析
        5.3.3 不同性别学生生物学习负迁移的差异
        5.3.4 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负迁移产生的原因统计
    5.4 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分析
        5.4.1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陷导致概念之间相互混淆
        5.4.2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错误概念对新知识的干扰
        5.4.3 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导致负迁移的发生
        5.4.4 学生的思维定势引起负迁移
        5.4.5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缺失引起负迁移
        5.4.6 教师教学观念及方法陈旧引起负迁移
        5.4.7 生物教材部分知识点较抽象难懂,知识点之间跳跃大
6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负迁移进行矫正的实验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工具
        6.2.1 纸笔测验法
        6.2.2 数据统计软件
        6.2.3 作品分析法
    6.3 实验设计
        6.3.1 前测
        6.3.2 教学实践
        6.3.3 后测
    6.4 实验结果
7 关于负迁移矫正策略的实施建议
    7.1 注重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知识迁移
    7.2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
    7.3 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利用视频直观具体
    7.4 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定期知识清单默写
    7.5 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加强知识点对比分析
    7.6 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合理利用思维导图
8 创新与展望
    8.1 研究创新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表格清单
2 图示清单
3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来源标注标记集
4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标注标记集
5 科技英语隐喻词汇构成分类标注标记集
6 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策略及方法标注标记集
7 语料库译例代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及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概观
    2.1 科技英语词汇研究
        2.1.1 ESP 概述
        2.1.2 EST 概述
        2.1.3 EST 词汇相关研究
        2.1.3.1 定义
        2.1.3.2 传统语言学的研究
        2.1.3.3 功能主义的研究
        2.1.3.4 认知词汇学
    2.2 科技隐喻研究
        2.2.1 修辞隐喻
        2.2.1.1 替代论
        2.2.1.2 比较论
        2.2.1.3 互动论
        2.2.2 认知隐喻
        2.2.2.1 创新理论
        2.2.2.2 概念隐喻映射理论
        2.2.2.3 概念整合理论
        2.2.2.4 思维模型理论
        2.2.3 科技隐喻的遮蔽
        2.2.4 科技隐喻的本质
        2.2.5 科技隐喻的特征
        2.2.6 科技隐喻的功能
        2.2.6.1 科技隐喻的认识论功能
        2.2.6.2 科技隐喻的方法论功能
    2.3 科技英语词语汉译相关研究
        2.3.1 科技英语汉译历史
        2.3.1.1 科技英语汉译的产生
        2.3.1.2 科技英语汉译的发展
        2.3.1.3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英语汉译发展
        2.3.2 国内科技英语词语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
        2.3.2.1 深受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2.3.2.2 强调文化差异因素对语言翻译的作用
        2.3.2.3 突出归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2.3.2.4 注重词语符号表层结构转换的翻译策略
        2.3.2.5 提倡转换喻体和去隐喻化的翻译方法
        2.3.3 国外科技词语翻译相关研究
        2.3.3.1 国外科技词语主要依托功能翻译理论
        2.3.3.2 新术语学流派理论对科技词语翻译的影响
        2.3.3.3 国外科技词语翻译策略
        2.3.4 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反思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喻义神经认知基础
        3.1.1 语言信息系统
        3.1.2 大脑信息加工记忆
        3.1.3 关系网络模式
        3.1.4 词语认知与习得模式
    3.2 概念隐喻理论
        3.2.1 “概念隐喻”的含义
        3.2.2 概念隐喻的机制
        3.2.3 概念隐喻的基本观点
        3.2.4 概念隐喻的分类
        3.2.5 隐喻认知理论的哲学基础
        3.2.6 概念隐喻的特点
        3.2.7 隐喻映射的特征
    3.3 概念整合理论
        3.3.1 心理空间理论
        3.3.1.1 基本概念
        3.3.1.2 可及原则
        3.3.1.3 认知联系
        3.3.2 概念整合理论
        3.3.2.1 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3.3.2.2 概念整合优化原则
        3.3.2.3 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3.3.2.4 概念整合映射类别
        3.3.2.5 概念整合的层创结构
        3.3.3 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相容互补性
    3.4 隐喻认知对等翻译的概念整合理论模型
        3.4.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3.4.1.1 语言翻译的体验性
        3.4.1.2 语言翻译的互动性
        3.4.1.3 语言翻译的创造性
        3.4.2 相关研究理论模型
        3.4.3 隐喻认知对等翻译的概念整合理论模型建构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语料
    4.1 定性分析方法与语料
        4.1.1 方法
        4.1.2 例证语料
    4.2 定量研究
        4.2.1 统计语料的来源与选择
        4.2.2 语料统计说明
        4.2.2.1 科技英语喻义统计分析说明
        4.2.2.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照音、照形汉译策略统计分析说明
        4.2.3 语料统计分析
        4.2.3.1 综合语料库统计分析
        4.2.3.2 专业分语料库统计分析
第五章 科技英语喻义分析
    5.1 科技隐喻词语的类型
        5.1.1 词性分类
        5.1.1.1 静态隐喻
        5.1.1.2 动态隐喻
        5.1.2 喻义类属
        5.1.2.1 规约性隐喻
        5.1.2.2 创新性隐喻
        5.1.3 概念隐喻
        5.1.4 词汇隐喻产生模式
    5.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定量分析参数的定义
        5.2.1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来源的定义
        5.2.2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的定义
        5.2.3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认知构成类型分类的定义
    5.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构成方式及类型分析
        5.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构成方式及类型比例统计数据分析
        5.3.1.1 隐喻词汇喻义来源(Y)
        5.3.1.2 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S)
        5.3.1.3 科技英语隐喻词汇认知构成类型分类(Z)
        5.3.1.4 篇章语料库部分专业性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比例分析
        5.3.2 词汇喻义来源定性分析
        5.3.2.1 人
        5.3.2.2 动植物
        5.3.2.3 日常词汇
        5.3.2.4 用熟悉词语隐喻陌生科技词语
        5.3.2.5 转喻
        5.3.2.6 典故
        5.3.2.7 创新
        5.3.3 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
        5.3.3.1 利用物理相似性实现喻义映射
        5.3.3.2 利用心理相似性实现喻义映射
        5.3.3.3 利用意向相似性实现喻义映射
        5.3.4 科技英语隐喻词汇认知构成类型分类
        5.3.4.1 单纯隐喻词
        5.3.4.2 复合隐喻词
        5.3.4.3 派生隐喻词
        5.3.4.4 拼缀隐喻词
        5.3.4.5 截短隐喻词
        5.3.4.6 缩略隐喻词
        5.3.4.7 类比隐喻词
        5.3.4.8 译借隐喻词
        5.3.4.9 逻辑隐喻词组
        5.3.4.10 语法隐喻词组
第六章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
    6.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研究
        6.1.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
        6.1.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优势
        6.1.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思路及原则
        6.1.4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条件、范围及种类
    6.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定义
    6.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分析
        6.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量化分析
        6.3.1.1 专业词典语料库数据分析
        6.3.1.2 篇章语料库数据分析
        6.3.2 完全对应照意汉译策略
        6.3.2.1 对等照意汉译法
        6.3.2.2 移植照意汉译法
        6.3.2.3 完全形象模拟照意汉译法
        6.3.2.4 仿真照意汉译法
        6.3.3 基本对应照意汉译策略
        6.3.3.1 调整性照意汉译法
        6.3.3.2 转换性照意汉译法
        6.3.4 部分对应照意汉译策略
        6.3.4.1 部分代换照意汉译法
        6.3.4.2 部分解释照意汉译法
        6.3.4.3 部分凸显照意汉译法
        6.3.4.4 部分补充照意汉译法
        6.3.4.5 部分省略照意汉译法
        6.3.5 类比照意汉译策略
        6.3.5.1 近似类比照意汉译法
        6.3.5.2 反义类比照意汉译法
        6.3.5.3 形状类比照意汉译法
        6.3.5.4 功能类比照意汉译法
        6.3.5.5 关系类比照意汉译法
        6.3.6 缩略词语还原照意汉译策略
        6.3.7 词组合成术语照意汉译策略
        6.3.7.1 逻辑词组照意汉译法
        6.3.7.2 语法隐喻词组照意汉译法
第七章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
    7.1 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历史、现状及研究
        7.1.1 音译的历史与现状
        7.1.2 音译的优势
        7.1.3 音译的原则
        7.1.4 音译的适用范围
    7.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的定义
    7.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分析
        7.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数据分析
        7.3.1.1 专业词典语料库数据分析
        7.3.1.2 篇章语料库数据分析
        7.3.2 完全照音译策略
        7.3.3 补音照音译策略
        7.3.4 省音照音译策略
        7.3.5 照意+照音译策略
        7.3.6 照形+照音译策略
        7.3.7 照形+照意+照音译策略
        7.3.8 补意+照音译策略
        7.3.9 修整音译策略
        7.3.10 注释性音译策略
第八章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
    8.1 科技形象思维与形象语言
        8.1.1 形象思维与概念认知
        8.1.2 形译的优势
        8.1.3 形译的原则
    8.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的定义
    8.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分析
        8.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数据分析
        8.3.1.1 专业词典语料库数据分析
        8.3.1.2 语篇语料库数据分析
        8.3.2 全部照形译策略
        8.3.3 部分照形译策略
        8.3.4 替换照形译策略
        8.3.5 理据阐释性照形译策略
        8.3.6 形象思维模式的照形译策略
        8.3.7 照意+照形译策略
        8.3.8 人工语言喻义照形译策略
第九章 认知语境对喻义认知照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9.1 认知语境与隐喻
        9.1.1 认知语境的动态功能
        9.1.2 认知语境与喻义翻译策略
    9.2 认知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选择影响的分析
        9.2.1 语言系统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作用
        9.2.1.1 语言结构语境的作用
        9.2.1.2 句子语境的作用
        9.2.2 语篇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作用
        9.2.2.1 语段语境的作用
        9.2.2.2 语篇语境的作用
        9.2.2.3 文体特征的作用
        9.2.2.4 文本功能的作用
        9.2.3 非语言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作用
        9.2.3.1 情景语境(语域)的作用
        9.2.3.2 文化语境的作用
    9.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理据分析
        9.3.1 照译翻译策略连续统关系及多维联系关系阐释
        9.3.2 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据
第十章 结论
    10.1 研究发现
    10.2 研究的理论价值
    10.3 研究的应用价值
    10.4 研究的局限性
    10.5 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科技英语喻义词汇构成方式及类型比例统计
    附录B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比例统计
    附录C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比例统计
    附录D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比例统计
    附录E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比例统计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课题情况

(6)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阐述
        一、环境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绿色学校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
        三、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
    第一节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
        一、美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主题
    第二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遵守的原则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第三章 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及内容分析
    第一节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第二节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科教科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一、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二、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三、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四、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案例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国内外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
    (一)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二) 东京农工大学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三)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与东京农工大学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
二、 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一) 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二) 一体化课程结构的特点
    (三) 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功能
三、 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二) 构建原则
四、 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理论依据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现代课程理论
    (三) 人的心理结构理论
    (四) 现代学习理论
结束语
文献综述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教学中常见的8种负迁移
    1.1 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1.2 同一概念中旧定义对新定义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1.3 原型事例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1.4 相似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1.5 学习定势引起的负迁移。
    1.6 比喻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1.7 生活经验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1.8 字义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2 解决负迁移的4种方法
    2.1 温故知新
    2.2 比较异同
    2.3 关系分析

四、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的研究[D]. 王洋洋.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3)
  • [2]新课标视角下建构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J]. 许林燕. 学周刊, 2016(23)
  • [3]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D]. 杨浩群.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高中生物知识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及矫正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保莎.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2)
  • [5]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 卜玉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D]. 卢海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7]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一体化研究[D]. 苏德毕力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04)
  • [8]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及解决方法[J]. 任衍钢. 生物学通报, 2000(01)

标签:;  ;  ;  ;  ;  

生物学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负迁移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