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村生态家园一体化建设

卢湾村生态家园一体化建设

一、芦湾村整体化建设生态家院(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辰[1](2019)在《基于协同发展的重庆市沙坪坝区近郊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较大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表明了国家对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视。同时,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发展迅速,近郊村由于其城乡二重属性,受到城镇和乡村的双重影响,村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外对于乡村进行了大量实践和研究,主要从乡村聚落发展、土地利用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着手,并在规划实践中强调了法规重要性、乡村特色保护、不同村庄分类实施不同规划方法以及村民参与重要性。国内学者从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与管理、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村民参与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村庄研究的内容集中于村庄的某一方面,如土地利用或生活设施配套,对村庄类型划分、地方特殊性考虑较少。因此本文从整体性的角度,研究近郊村的协同发展,并对案例村庄进行分类研究,为近郊村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补充了目前国内乡村规划研究中对于协同规划研究以及村庄规划类型划分的不足。本文是基于协同发展理论对村庄规划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可得,协同论有两个重要原理,一是协同效应:子系统的协调合作使得系统整体的发展大于部分之和,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化;二是伺服原理:存在序参量在整个系统协同过程中起到关键支配作用。本文基于协同发展论的原理,结合乡村规划的研究,提出了近郊村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规划框架,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区-镇-村多尺度空间协同”复合“生态-生产-生活多维度要素协同”的近郊村协同发展框架构成;第二,“确定区域生态格局——镇片产业协同与产业布局——村庄建筑、设施、环境优化更新”三步走的近郊村协同发展规划思路;第三,“城乡共荣——联村兴镇——三生协调”的近郊村协同发展规划实施路径。其中,生产、生态和生活三要素是村庄规划的三个子系统,在村域尺度层面,应结合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以及生活空间的协同规划。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近郊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了其中四个典型村庄,根据其土地利用、人口发展、产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活配套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综合发展型村庄、工业型村庄、生态型村庄以及一般型村庄。同时,结合村庄特征,分别探讨其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以及生活空间的协同规划实践策略。其中,生产空间的协同规划从主导产业选择以及农业、工业与旅游业三大产业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两方面着手;生态空间的协同规划从村庄整体生态格局保护与生态空间优化利用两方面入手;生活空间的协同规划在了解村民满意度与需求以及重庆市城乡规划标准的基础上对居住空间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布局进行规划,以三大空间的协调合作促进村庄的发展。不同类型的村庄在协同规划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应当根据村庄类型的区别提出不同的协同发展规划策略。综合发展型村庄注重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协调发展,工业型村庄注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融合发展,生态型村庄注重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的良性循环,一般型村庄注重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沙坪坝区近郊村规划现状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近郊村规划框架、规划思路与实施路径,并探讨了不同类型近郊村的协同规划策略,补充了目前乡村规划对于村庄分类研究的欠缺、提出了对近郊村庄进行整体性认知与综合性协同规划的新思路,为其他近郊村的规划实践提供现实上的借鉴意义。

王冰玥[2](2018)在《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我国经历了从乡村线性追赶城市的发展范式到对于乡村多元化价值的再认识与乡村转型的再思考这一艰难历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必将影响乡村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模式的重构。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与“两山论”理念的反复强调使新形势下“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探索乡村非线性发展模式的任务更为紧迫。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导致交通闭塞与建设困难等问题而难以受到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为基础,尝试对山区乡村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规划定位使河北省愈加引人关注,另一方面生态村作为国家严格评选与重点扶持的示范对象理应在众多乡村中体现其代表性作用。故本文选取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生态、经济三方面归纳分析其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试图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与维育乡村原生态景境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其农业生产、后方保障、生态维护与文脉传承等重要价值以重塑乡村活力的发展转型新路径,以期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全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范围、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对论文涉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研究。阐明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进而简述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并从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两方面对其分类,据此选取五个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按主导产业分类归纳现状。第三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研究。基于调研主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案例生态村外环境空间与村域空间布局以归纳其村域空间的现状特点。第四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研究。从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文化景观三方面归纳五个生态村原乡生态维育现状,并从资源利用与被动节能两方面总结其生态技术的应用情况。第五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研究。从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三方面归纳案例生态村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进而对其未来发展模式提出构想。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李响[3](2016)在《中国生态村建设实践类型及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农村地区的生态建设得以迅猛发展,生态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地区的生态村建设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村建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们对生态村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同时被评为生态村的农村数量众多,其建设水平也良莠不齐。目前我国生态村的分类较为混乱,没有统一标准,且缺乏对生态村建设实践类型特征的深度挖掘。如何对生态村建设实践进行有效的分类成为重要的问题。此外,生态村建设实践已有三十余年,学术界对我国整个生态村建设实践发展历程的系统性回顾和总结还不够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生态村的概念,界定出旨在未来发展的生态村概念及内涵。在明确生态村建设实践基本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及生态文化的生态村建设实践主导要素。基于对生态村相关研究的大量文献阅读并结合典型生态村的实地调研,本文对生态村建设实践现状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进而本文从产生机制、地理分布、建设实践主导要素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村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其中,地理分布分类的研究是从生态村地理特征和生态村与城市的关系两个层面具体展开,而在按建设实践主导要素进行划分的分类研究中,详细阐述了每种主导要素的具体建设措施和实现路径。这种系统性的分类研究更有利于对我国生态村建设实践做出清晰可行的指导建议。此外,本文尝试对我国生态村建设实践整体历程进行阶段划分,按照我国生态村建设实践的标志性节点将我国生态村建设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至1993年为起步阶段,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建设战略转移方向在村级试点展开;1994年至2004年为扩展阶段,生态村建设开始在国家层面开展;2005年至今为全面实施阶段,颁布的国家级生态村标准掀起生态村建设热潮。通过串联这些历史阶段,对生态村整个建设实践历程进行特征总结,从而厘清我国生态村的建设实践的发展脉络,对我国现在与未来的生态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殷尚清[4](2003)在《芦湾村整体化建设生态家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临泽讯(记者殷尚清)已实现沼气取暖、照明、做饭的临泽县平川乡板桥村党支部书记杨科年,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芦湾村已开始整体化推进小康生态家院建设。 人均纯收入已突破3000元的芦湾村,近3年以来,该村

二、芦湾村整体化建设生态家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湾村整体化建设生态家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协同发展的重庆市沙坪坝区近郊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1.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近郊村发展面临挑战
        1.1.3 协同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沙坪坝区近郊村现状概况及问题剖析
    2.1 总体认知:沙坪坝区近郊村概况
        2.1.1 重庆市都市区村庄相关情况
        2.1.2 沙坪坝区发展历程与概况
        2.1.3 沙坪坝区镇村的整体情况
    2.2 沙坪坝区近郊村协同发展解析
        2.2.1 区域层面——城乡空间利用缺乏统筹
        2.2.2 镇域层面——镇村产业资源缺乏协同
        2.2.3 村域层面——三生要素发展缺乏协同
3 相关规划理论与国内外规划实践案例
    3.1 城市近郊村相关研究实践案例
        3.1.1 城市近郊区空间特征
        3.1.2 城市近郊村规划研究及实践经验
    3.2 协同发展相关研究及实践案例
        3.2.1 协同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3.2.2 成都市镇村“成片连线”规划实践
4 沙坪坝区近郊村协同发展规划研究
    4.1 近郊村协同发展规划理念与框架解析
        4.1.1 协同发展规划理念及内涵
        4.1.2 近郊村协同发展系统构成解析
        4.1.3 近郊村协同发展规划思路
    4.2 区域视角:城乡共荣
        4.2.1 城乡空间全域统筹
        4.2.2 片区战略功能定位
    4.3 镇域视角:联村兴镇
        4.3.1 镇村资源集中整合
        4.3.2 镇村产业竞争合作
        4.3.3 镇村设施共建共享
    4.4 村域视角:三生协调
        4.4.1 生产空间协同发展规划
        4.4.2 生态空间协同发展规划
        4.4.3 生活空间协同发展规划
        4.4.4 系统协同发展规划
5 沙坪坝区近郊村分类及规划研究
    5.1 沙坪坝区近郊村分类研究
        5.1.1 村庄分类依据
        5.1.2 村庄类型特征
        5.1.3 村庄类型比较分析
    5.2 典型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5.2.1 歌乐村村域协同发展规划
        5.2.2 回龙坝村村域协同发展规划
        5.2.3 庆丰山村村域协同发展规划
        5.2.4 管家桥村村域协同发展规划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总结
        6.1.1 乡村规划以产业、生态及生活三大空间进行协同发展
        6.1.2 近郊村类型根据其实际情况有所区别
        6.1.3 不同类型村庄协同规划实施路径存在区别
    6.2 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生活设施配套问卷调查表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关系弹性发展的现实命题
        1.1.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要求
        1.1.3 原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心理渴求
    1.2 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生态村研究现状
        1.3.2 国内生态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生态村
        1.4.2 文明生态村
        1.4.3 美丽乡村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
    2.1 河北省乡村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1.2 乡村现状与人口情况
        2.1.3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
    2.2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
        2.2.1 第一阶段——生态示范区试点
        2.2.2 第二阶段——文明生态村建设
        2.2.3 第三阶段——美丽乡村探索
    2.3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现状
        2.3.1 生态村现有情况总述
        2.3.2 生态村地理区位分析
        2.3.3 生态村密集程度分析
        2.3.4 生态村空间形态分析
    2.4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2.4.1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
        2.4.2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分类
        2.4.2.1 地理区位
        2.4.2.2 产业结构
        2.4.2.3 分类情况
    2.5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2.5.1 研究对象选取
        2.5.2 研究对象现状
        2.5.2.1 农业生态村:杨家峪村、巴家峪村
        2.5.2.2 工业生态村:全呼村、一街村
        2.5.2.3 旅游业生态村:前南峪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
    3.1 外环境空间格局
        3.1.1 区域范围空间格局
        3.1.1.1 农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3.1.1.2 工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3.1.1.3 旅游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3.1.1.4 小结
        3.1.2 镇域范围空间格局
        3.1.2.1 农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3.1.2.2 工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3.1.2.3 旅游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3.1.2.4 小结
    3.2 村域空间布局
        3.2.1 村域空间构成要素
        3.2.1.1 居住空间
        3.2.1.2 生产空间
        3.2.1.3 服务空间
        3.2.2 村域空间布局现状
        3.2.2.1 农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3.2.2.2 工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3.2.2.3 旅游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3.2.2.4 河北省山区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特点
        3.2.3 村域空间特征影响
        3.2.3.1 农业生态村
        3.2.3.2 工业生态村
        3.2.3.3 旅游业生态村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
    4.1 生态建设误区
        4.1.1 生态环境恶化
        4.1.2 乡土景观消融
        4.1.3 地域特色遗失
    4.2 原乡生态维育
        4.2.1 自然景观维育
        4.2.1.1 基质
        4.2.1.2 廊道
        4.2.1.3 斑块
        4.2.2 生产景观维育
        4.2.2.1 果林
        4.2.2.2 农田
        4.2.3 文化景观维育
        4.2.3.1 传统元素
        4.2.3.2 传统建筑
        4.2.3.3 传统习俗
    4.3 生态技术应用
        4.3.1 资源利用
        4.3.1.1 清洁能源利用
        4.3.1.2 水资源利用
        4.3.1.3 污水处理
        4.3.2 被动节能
        4.3.2.1 聚落规划
        4.3.2.2 微气候调节
        4.3.2.3 建造工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
    5.1 发展现存问题
        5.1.1 空间布局方面
        5.1.1.1 居住空间缺乏系统治理与整合
        5.1.1.2 生产空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区
        5.1.1.3 服务空间缺乏合理配置与设计
        5.1.2 生态建设方面
        5.1.2.1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不足
        5.1.2.2 传统风貌的不断侵蚀与生态景观的缺乏规划
        5.1.2.3 生产与生活污染物的处理薄弱
        5.1.3 经济发展方面
        5.1.3.1 人口持续流失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1.3.2 三产融合不紧密影响产业附加值提升
        5.1.3.3 资金积累与利用问题降低风险抵御能力
        5.1.3.4 缺乏合理营销致使产品难以扩大知名度
    5.2 经济发展策略
        5.2.1 多元参与资本引入
        5.2.2 乡村集体品牌树立
        5.2.3 特色文化保护开发
        5.2.4 科创促进产业融合
        5.2.4.1 农业优化升级
        5.2.4.2 工业改革转型
        5.2.4.3 旅游业优化升级
        5.2.5 产品宣传营销设计
    5.3 空间布局策略
        5.3.1 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5.3.1.1 居住空间形态整合
        5.3.1.2 道路交通干扰减小
        5.3.1.3 基础设施加强完善
        5.3.1.4 民居整理功能置换
        5.3.2 生产空间规划策略
        5.3.3 服务空间规划策略
    5.4 生态建设策略
        5.4.1 村民生态意识加强
        5.4.2 资源过度开发治理
        5.4.3 生态技术合理应用
        5.4.4 乡土风貌传承保护
        5.4.5 生态景观规划维育
    5.5 发展模式构想
        5.5.1 旅游发展模式
        5.5.1.1 生态观光类旅游模式
        5.5.1.2 文化创意类旅游模式
        5.5.2 养老发展模式
        5.5.2.1 体验型养老模式
        5.5.2.2 护理型养老模式
        5.5.3 康养发展模式
        5.5.3.1 养生度假型康养模式
        5.5.3.2 医养产业型康养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河北省省级生态村名单(共60个)
附录 C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生态村建设实践类型及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全球背景下的生态村运动
        1.2.2 政策导向下的乡村建设浪潮
        1.2.3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村发展瓶颈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生态村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生态村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生态村概念解析及基本认知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国内生态村相关概念
        2.1.2 国外生态村概念
        2.1.3 生态村建设实践
    2.2 生态村概念演进及系统分析
        2.2.1 生态村概念演进及界定
        2.2.2 生态村建设实践系统分析
    2.3 生态村建设实践现状基本认知
        2.3.1 典型生态村实地调查研究
        2.3.2 生态村建设实践基本认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生态村建设实践类型划分
    3.1 生态村建设实践产生机制类型
        3.1.1 政府推动型
        3.1.2 非政府组织型
    3.2 生态村建设实践位置分布类型
        3.2.1 按地貌特征划分
        3.2.2 按与城市关系划分
    3.3 生态村建设实践主导要素及其类型
        3.3.1 生态经济主导下的生态村
        3.3.2 生态人居主导下的生态村
        3.3.3 生态环境主导下的生态村
        3.3.4 生态文化主导下的生态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生态村建设实践历程解析
    4.1 生态村建设实践阶段性特征分析
        4.1.1 生态村建设实践起步阶段
        4.1.2 生态村建设实践扩展阶段
        4.1.3 生态村建设实践全面实施阶段
    4.2 生态村建设实践整体性特征总结
        4.2.1 生态村建设实践面临问题复杂化
        4.2.2 生态村建设实践理论研究系统化
        4.2.3 生态村建设实践运作机制规范化
        4.2.4 生态村建设实践主体内容多元化
        4.2.5 生态村建设实践技术利用全面化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芦湾村整体化建设生态家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协同发展的重庆市沙坪坝区近郊村规划研究[D]. 张宇辰. 重庆大学, 2019(01)
  • [2]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冰玥.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3]中国生态村建设实践类型及历程研究[D]. 李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4]芦湾村整体化建设生态家院[N]. 殷尚清. 甘肃日报, 2003

标签:;  ;  ;  

卢湾村生态家园一体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