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认为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王秀芳[2](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赵练达[3](2020)在《中国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数字乡村的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以促进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发展。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是: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已经对数字乡村的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所以,需要从理论上探索有关数字乡村建设问题,在实践层面把握数字乡村的建设。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实地调查研究,对数字乡村的含义、特点、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本文的研究逻辑在于: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述,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科学技术的主要论述进行梳理,阐述了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条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背景条件。第三部分对数字乡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释,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具有生态宜居性和动态发展等特点。第四部分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论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果,揭示了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解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致因,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即加强乡村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等等。

周伟伟[4](2020)在《BIM技术在通信铁塔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完善与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逐年呈爆发式增长,用户对无线网络的依赖日渐增强,因此对运营商基站数量的要求也大幅提高。目前,大部分的基站铁塔均由铁塔公司承建和运维,因此每年将有巨量的铁塔被新建、维护以及改造。如何通过设计来确保铁塔的安全、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和减少运维成本,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面对的课题。建筑信息模型(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它提供了一个协作平台,可以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分享及传递。推动BIM在铁塔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可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BIM技术在铁塔建设中的应用:1.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归纳和总结BIM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其在铁塔建设项目中可以实现的范围和阶段。2.探索BIM技术在铁塔建设各阶段中的应用,包括施工图设计与优化、铁塔安装等。通过将之与现有铁塔建设模式进行对比,验证BIM技术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整理出一套操作流程,为后续项目使用BIM技术提供参考依据。3.以某35米单管塔建设项目为工程实例,对BIM技术在铁塔设计、优化、安装等各阶段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操作流程的可实施性,并优化其过程,以期为在今后项目中实现BIM技术的落地,提供借鉴与参考。

马宇[5](2020)在《BIM技术在柞山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快速发展,BIM技术已经在建筑行业得到利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些年,传统的项目管理问题已逐渐暴露,部分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控制,这为后期的运营维护埋下了隐患,引用BIM技术对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进行优化,可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和隐患,节省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由于起步较晚和信息化投入等因素的制约,BIM技术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本文依托柞山高速公路项目,对BIM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BIM发展的背景和国内外现状,并通过对传统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了将BIM技术应用与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的优势。其次对BIM技术的基础架构和数据交互标准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柞山高速公路项目实际情况,选定了设计软件和建模精度。再次,利用BIM技术在设计阶段进行建模测试,在施工阶段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并针对施工期质量控制进行专项开发。在项目交工后,将BIM平台的各项数据向运营方移交,运营单位可利用BIM系统进行养护工程、安全管理等模块的二次开发,最终达到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全周期应用。本次研究结合柞山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通过利用BIM技术对项目重点工程左家湾大桥进行了设计建模,并利用碰撞检测、模型优化等方法降低了设计缺陷和变更。柞山项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利用BIM模型进行了信息化平台和质量控制开发,确保施工质量,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各方工作效率。利用BIM系统在运营阶段制定的养护工程方案也将大大提高运营方管理水平。本文详细研究了系统的建模和各阶段应用的开发流程,充实了BIM技术在高速公路领域运用的理论研究,为今后BIM技术在高速公路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恒[8](2020)在《钢箱梁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工程建设中绿色、高效、安全、经济、快速的发展理念,是现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主要追求目标。本文主要是对钢箱梁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旨在说明钢箱梁技术在周南高速公路工程应用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安全、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现状况。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钢箱梁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用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对评价指标从主观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模糊数学理论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根据钢箱梁制作过程构建其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用效果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将评价指标量化且建立相应的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4级;最后,结合模糊隶属函数构建评价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钢箱梁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用效果。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林坤[9](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林水生[10](2019)在《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在某高速公路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越来越完善。进度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的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但是随着公路建设规模增大、复杂化的趋势,传统的进度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的需要,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项目信息丢失现象严重、工程进度编制的不合理、工程进度跟踪监督困难、难以协调进度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等问题。BIM技术以其可视化、模拟性、优化性、协调性等优势,弥补了传统进度管理的缺陷。但是目前我国的BIM技术还在初级阶段,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本文首先对传统进度管理理论、控制方法以及工作内容做了深入的阐述。与此同时,结合分析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对比分析传统进度管理的理论和进度控制方法,总结了目前传统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局限性。除此以外,本文还对比分析了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优势和特点,总结了BIM技术和PDCA原理应用于高速公路进度管理的价值。本文将详细阐述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模型构建方法,分析BIM应用软件的优劣,对进度管理模型的构建,包括功能需求、构建思路、模型的基本框架做了具体的说明。但是,本文并非以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开为主要方向,而是主要侧重于研究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模型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流程和方法,以完善目前公路建设中BIM应用的流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并提出了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的施工进度编制、进度优化、进度计划实施、进度监控以及进度计划调整,对BIM进度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实现方法。随后,本文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提出了项目工期可靠度的预测方法。本研究对于精细化及定量、科学的分析施工进度具有创新及指导意义。最后,通过在文章中列举具体的高速公路BIM进度管理的工程案例来介绍BIM模型在进度控制中模型的构件方法及流程,来评估BIM模型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实际价值,为BIM在道路工程中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二、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数字乡村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的主要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的主要论述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阐释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条件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
三、数字乡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一)数字乡村基本内涵
    (二)数字乡村的主要特点
四、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果
    (二)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三)数字乡村建设中问题的致因
五、数字乡村建设主要思路
    (一)加强乡村人才引进与培养
    (二)提高乡村居民及乡村工作队伍的素质
    (三)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乡村产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4)BIM技术在通信铁塔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BIM的概念
    2.2 BIM的技术特性
    2.3 BIM的特点
        2.3.1 可视性
        2.3.2 协调性
        2.3.3 模拟性
        2.3.4 优化性
        2.3.5 信息输出性
    2.4 BIM软件介绍
        2.4.1 BIM核心建模软件
        2.4.2 BIM相关软件
    2.5 BIM在工程各阶段中的应用
    2.6 AUTODESK平台
        2.6.1 REVIT ARCHITECTURE
        2.6.2 REVIT STRUCTURE
        2.6.3 REVIT MEP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铁塔建设和BIM技术
    3.1 通信铁塔建设内容
        3.1.1 通信铁塔及其特性
        3.1.2 通信铁塔基础类型
    3.2 通信铁塔建设流程概述
    3.3 通信铁塔和BIM技术
        3.3.1 塔身
        3.3.2 避雷针
        3.3.3 地脚锚栓
    3.4 通信铁塔基础和BIM技术
        3.4.1 独立基础
        3.4.2 群桩基础
        3.4.3 基坑开挖与回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在实际通信铁塔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4.1 项目概况
    4.2 实施目标
    4.3 订立标准
        4.3.1 模型单元标准
        4.3.2 标准化文档架构
    4.4 施工前的应用分析
        4.4.1 专业模型的建立
        4.4.2 图纸检查及会审
        4.4.3 模型优化
        4.4.4 图纸修改
    4.5 工程管理中BIM的应用
        4.5.1 设计交底
        4.5.2 安全管理
        4.5.3 成本管理
    4.6 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BIM技术在柞山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BIM技术研究现状
        1.2.3 传统高速公路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IM技术的基础架构和相关技术
    2.1 BIM的概念
    2.2 IFC数据标准
        2.2.1 IFC数据标准的概述
        2.2.2 IFC与 BIM的联系
    2.3 BIM技术特点
        2.3.1 可视化性
        2.3.2 协调性
        2.3.3 模拟性
        2.3.4 优化性
        2.3.5 可出图性
    2.4 BIM技术与CAD技术的对比分析
        2.4.1 CAD技术存在的缺陷
        2.4.2 BIM技术的优势
    2.5 建模软件的选择
    2.6 LOD模型精度
    2.7 BIM相关技术集群
        2.7.1 BIM+GIS技术
        2.7.2 基于BIM技术的路面摊铺碾压监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柞山高速公路BIM系统的构建
    3.1 项目概况
        3.1.1 柞山高速概况
        3.1.2 左家湾大桥概况
        3.1.3 准备工作
    3.2 BIM在公路设计阶段的建模及应用
        3.2.1 构件库的划分和建立
        3.2.2 建模流程
        3.2.3 碰撞检测
        3.2.4 图纸复核
        3.2.5 模型优化
    3.3 BIM在公路施工阶段的平台开发
        3.3.1 搭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
        3.3.2 构建BIM+GIS三维模型
        3.3.3 工程进度计划管理
        3.3.4 费用管理
        3.3.5 征地拆迁
        3.3.6 质量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M系统的施工质量控制
    4.1 关键部位可视化管控
        4.1.1 预制梁场和拌合站可视化管控
        4.1.2 隧道可视化管控
        4.1.3 路面摊铺可视化管控
    4.2 水泥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4.2.1 试验室数据实时监测
        4.2.2 箱梁预应力张拉、压浆数据监测
        4.2.3 水泥混凝土拌合数据监测
        4.2.4 桥隧施工质量检验评定
        4.2.5 施工及监理日志电子化
    4.3 沥青拌合料施工质量控制
        4.3.1 沥青拌合数据监测
        4.3.2 路面铺筑监控系统
        4.3.3 路面试验室数据监测
        4.3.4 路面工程质量评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技术在运营阶段的应用及全周期效益分析
    5.1 运营阶段的应用开发方向
        5.1.1 系统数据的移交和接收
        5.1.2 运营养护系统的开发方向
        5.1.3 利用GIS系统的公路养护方案优化
    5.2 BIM技术全周期应用的效益分析
        5.2.1 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5.2.2 BIM技术对施工过程的优化和提升
        5.2.3 BIM技术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优势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钢箱梁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评述
    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2 权重确定的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熵权法
    2.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2.4 隶属函数应用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箱梁各阶段主要控制因素
    3.1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3.2 工厂制作阶段主要控制因素
        3.2.1 工程质量
        3.2.2 工程进度
        3.2.3 施工安全
        3.2.4 环境保护
        3.2.5 成本控制
    3.3 钢箱梁的运输阶段控制因素
        3.3.1 工程质量
        3.3.2 施工安全
        3.3.3 进度、环境、成本控制
    3.4 现场拼装及吊装主要控制因素
        3.4.1 工程质量
        3.4.2 工程进度
        3.4.3 施工安全
        3.4.4 环境保护
        3.4.5 成本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钢箱梁应用评价模型构建
    4.1 钢箱梁应用评价体系建设
        4.1.1 钢箱梁应用指标体系构建意义及来源
        4.1.2 评价指标内容
        4.1.3 指标评价等级建立
    4.2 隶属函数构建
    4.3 建立评判矩阵
    4.4 综合评价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箱梁技术应用效果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桥梁方案
        5.1.2 主要技术标准
        5.1.3 主要材料
        5.1.4 地形、地貌及地质状况
    5.2 周南高速公路钢箱梁技术应用评价
        5.2.1 数据来源
        5.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2.3 层级分析法确定权重
        5.2.4 熵权法确定权重
        5.2.5 指标隶属度确定
        5.2.6 建立评价矩阵
        5.2.7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5.2.8 钢箱梁应用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箱梁关键因素控制措施建议
    6.1 钢箱梁质量控制措施建议
    6.2 钢箱梁工程进度措施建议
    6.3 钢箱梁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建议
    6.4 钢箱梁成本控制措施建议
    6.5 钢箱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9)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在某高速公路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进度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BIM技术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BIM相关的国家政策及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进度管理中引入BIM技术和PDCA原理
    2.1 传统公路项目的进度管理分析
        2.1.1 传统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分析
        2.1.2 传统工程进度控制分析
        2.1.3 传统工程进度调整分析
    2.2 公路建设传统进度管理的局限性分析
        2.2.1 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分析
        2.2.2 传统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的局限性分析
    2.3 BIM技术适用性分析
    2.4 PDCA原理适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进度管理的基础研究
    3.1 BIM进度管理实施思路
    3.2 BIM进度管理实施目标
    3.3 进度管理BIM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要求
        3.3.1 BIM模型的特点
        3.3.2 BIM软件选择
        3.3.3 BIM模型的详细程度
        3.3.4 BIM技术的数据标准
    3.4 BIM进度管理模型的构建
        3.4.1 BIM进度管理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3.4.2 BIM进度管理模型的思路
        3.4.3 BIM进度管理模型的框架
        3.4.4 数据库设计
    3.5 施工进度可靠度预测模型
        3.5.1 施工进度控制可靠度预测模型
        3.5.2 确定性单因素施工进度预测步骤
        3.5.3 随机性单因素施工进度预测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M和 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应用
    4.1 构建基于BIM技术的进度控制的模型
        4.1.1 构建数字地形模型
        4.1.2 创建3D模型
        4.1.3 创建项目施工进度的数据
        4.1.4 BIM-4D进度管理模型建立
    4.2 基于BIM技术进度计划编制研究
    4.3 基于BIM技术的进度优化研究
    4.4 基于BIM技术的进度控制研究
        4.4.1 基于BIM技术的事前控制
        4.4.2 基于BIM技术的事中控制
        4.4.3 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事后巩固
    4.5 基于BIM技术和挣值法的进度偏差研究
        4.5.1 挣值法的基本参数
        4.5.2 BIM-挣值法的分析流程
    4.6 基于BIM和 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和施工管理难点
    5.2 BIM进度管理应用实践
        5.2.1 构建高速公路数字地形模型
        5.2.2 构建BIM-3D模型
        5.2.3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5.2.4 施工进度计划优化
        5.2.5 施工进度计划实施
        5.2.6 工程施工进度监控
        5.2.7 工程施工进度调整
    5.3 施工进度可靠度预测模型应用
    5.4 实证研究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5.4.1 工作模式的改变
        5.4.2 进度管理模式的改善
        5.4.3 BIM进度管理和传统模式的对比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赵练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BIM技术在通信铁塔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周伟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BIM技术在柞山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马宇. 长安大学, 2020(06)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钢箱梁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研究[D]. 李恒.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9]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基于BIM技术和PDCA原理的进度管理在某高速公路中的运用[D]. 林水生. 长安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浅谈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