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

重度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

一、重症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赵亚林[2](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蒋锦悦[3](2021)在《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循证护理,构建集束化护理方案。将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观察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的临床效果,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确定循证问题,制定检索策略,通过文献查询,搜集相关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将纳入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和证据等级推荐,并结合院内专家咨询,制定出集束化护理方案。2.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康复医学科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干预前,干预3周后,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口腔情况、误吸发生率、认知及意识功能。[结 果]1.以纳入的16篇文献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和院内专家咨询,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出吞咽功能评估、口腔训练、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四位一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方面:干预6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的食用水性状食物的人数增加,试验组改良版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评分为(80.23±11.04)分,对照组MMASA评分为(73.47±1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周后,试验组有4人在依赖管饲进食,对照组有9人在依赖管饲进食,试验组经口摄食的人数比对照组多。试验组在患者口腔情况,误吸发生率较对照组都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及意识功能方面:在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都有提高,且两组患者RLA分级都≥Ⅳ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口腔情况,降低误吸发生率,提高意识认知水平。集束化护理的实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了循证护理的发展,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尽快恢复,提供临床护理方案依据。

何青青,周蓉,王丽娟,李瑶,郭倩楠,曹文倩[4](2020)在《eCASH理念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镇痛镇静是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用以减轻疾病或医疗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维持脑供氧平衡[1]。研究显示68%~76%的患者在ICU期间处于深镇静状态[2]。不恰当的深镇静会延长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住院病死率和谵妄发生率[3]。eCASH(early comfort using analgesia,minimal sedatives and maximal humane care)理念由Vincent等学者提出,

何青青[5](2020)在《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水平进行评估时,最合适的浅镇静目标数值区间。(2)采用量性指标和质性访谈评价该数值区间下的镇静效果是否要优于主观量表。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60例接受浅镇静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在镇静后的24h内,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患者进行镇静水平评估,并记录BIS数值和RASS分值。以RASS分值描述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探讨BIS数值与RASS分值的相关性;并以RASS=0-2分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金标准,绘制BIS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浅镇静时BIS截断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且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浅镇静治疗的12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为BIS=6486(由第一部分得出)和RASS=0-2分。比较两组在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24h镇静药物剂量;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以定量指标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第三部分:2019年9月至10月对8名参与本研究的N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NICU护士使用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进行镇静监测时的体验。以NICU护士的体验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共进行900次评估,纳入有效数据887项。实施镇静的24h内,重症脑损伤患者处于深镇静、浅镇静和镇静不足的时间占比分别为:55.6%、31.9%和12.5%。BIS数值与RASS分值为强正相关(Spearman r=0.916,P﹤0.001)。当RASS﹥0分时,BIS的AUC为0.925(95%CI=0.8930.958),最大约登指数为0.684时,截断值为86.5,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84.5%;当RASS﹤-2分时,BIS的AUC为0.952(95%CI=0.936,0.968),最大约登指数为0.832时,截断值为64.5,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98.4%。第二部分:共纳入115例患者,干预组58例,对照组57例,除了干预组中镇静前RASS≧3分患者多于对照组(?2=5.048,P=0.025),两组在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入院时GCS分值、身高、治疗方式、机械通气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达到镇静目标所用时间短(M=12 min,U=755.0,P﹤0.001),24h镇静目标达成率高(M=83.3%,U=1017.0,P﹤0.001),24h镇静药物用量少(M=336 ug,U=1066.5,P﹤0.001),机械通气时间短(M=2 d,U=392.5,P=0.007)。两组在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等镇静相关不良事件、N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整理分析资料后,共提炼出4个主题:BIS监测的准确性;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镇静之外的用处。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为BIS=6486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RASS相比,BIS监测加快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完成时间,提高镇静目标达成率,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NICU护士镇静评估速率,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可考虑将BIS作为NICU多模态监测的参数之一。但BIS监测也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需评估者辨别BIS数值与患者临床躁动镇静水平表现不一致的原因,BIS传感器使用时限较短以及BIS传感器对患者额部皮肤存在潜在风险等。此外,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BIS监测在减少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和缩短住院时长的效果。

宋柳荫[6](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以下简称家属或患者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现状,分析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明确影响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的因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入开展延续性护理及提升患者家属居家护理照顾能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8月份从山东省某三甲医院ICU及神经外科出院的,可以随访到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家属照顾者居家护理知识知晓状况及需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总分为(47.36±4.40)(满分80分),条目均分(2.96±0.27),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生活护理知识(3.04±0.19)、疾病相关知识(3.03±0.38)、康复护理知识(2.78±0.51)、心理护理知识(2.68±0.74);居家护理需求总分为(108.39±18.49)(满分200分),条目均分(2.71±0.46),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生活护理(1.68±0.48)、健康教育(3.09±0.74)、医疗康复护理(3.10±0.75)、心理护理(2.91±0.80)。(2)不同组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参加疾病相关知识培训的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上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工作状况、每天照顾时间、有无付费人员协助照顾及有无照顾其他患者经历的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需求上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家属不同组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家属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26.7%的变异量;照顾时间可以解释家属居家护理需求21.6%的变异量。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对居家护理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对心理护理认知程度低;家属对居家护理需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对医疗康复护理需求度高。(2)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参加过疾病相关培训对家属护理知识知晓状况有影响;工作状况、每天照顾时间、有无付费人员协助照顾及有无照顾其他患者经历对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需求上有影响。(3)年龄越低、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过疾病相关知识培训的家属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居家护理认知程度越高;每天照顾时间长于12小时的家属居家护理需求越高。

刘喆滢[7](2020)在《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Itensive care unit,ICU)近5年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入院早期影响90天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存活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相关亚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ICU 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24小时内的各器官功能参数及治疗措施等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病后90天死亡危险因素,根据是否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存活组中分痊愈组与后遗症组进行亚组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如呈正态分布则使用单因素方差的LSD分析比较均数,如呈偏态分布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将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采用向前条件(forward LR)逐步剔除,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筛选预后危险因素。以非参数法构建各指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最佳诊断临界点。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9-69岁,中位年龄21.0(19.0,27.0)岁,ICU住院时间为1-49天,其中生存组为8.1 ±7.1天,中位住院时间5天,死亡组为11.8±10.6天,中位生存时间9天。23例(19.7%)出现低血压(MAP<65mmHg);31 例(26.5%)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14 例(12%)出现DIC;其中2例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余10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存活与死亡组相比,低血压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发生率、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心率、CT/MRI异常率、脏器功能指标均较好、DIC发生率均较低(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持续昏迷时间、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降钙素原等方面痊愈组小于后遗症组,GCS则高于后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降温时间(HR4.87;95%CI:2.2-15.3;p<0.001)、心率(HR 1.04;95%CI:1.01-1.09;p=0.0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HR 1.41;95%CI:1.31-2.0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M曲线显示降温时间≤2h,心率≤120次/分,SOFA≤2分的患者生存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温时间、心率、APACHE II联合预测重症中暑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8.1%(95%CI 0.957-1.000,p=0.000),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92.3%。结论:相对单独指标,联合指标预测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死亡预后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采取早期综合针对脏器支持保护措施,缩短降温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减慢心率可能减少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后的死亡率。在ICU治疗期间,中暑脑损伤涉及中枢多个部位,但患者早期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CT/MRI)影像学异常表现不能反映其90天后的脑损伤程度。

郭斌艳[8](2020)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2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探讨此干预方法能否有效的降低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风险。方法1从2017年12月~2018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60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根据胃中残留物的量是否超过200ml,将患者分为胃潴留和非胃潴留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探究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2从2018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胃潴留的相关危险因素,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3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的360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中214例出现胃潴留,胃潴留发生率为59.44%,其中发病后1周内出现胃潴留占75.23%(161例),2周内出现胃潴留占24.77%(53例)。2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胃潴留、无胃潴留患者性别、BMI等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3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年龄、有休克病史、发病部位为脑干、疾病累及自主神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血钾、低血钠、血糖异常、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等,均是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4干预组针对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对照组患者的干预措施包括胃潴留的预防、胃潴留的抽吸与监测、病情观察、常规健康教育等。两组各42例患者中,对照组名例出现胃潴留,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2例出现胃潴留,发生率为4.76%;胃潴留发生率显着降低(χ2=4.086,P=0.043)。5干预后,观察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风险较高,且年龄较大、有休克病史、发病部位为脑干、疾病累及自主神经、GCS评分低、低血钾、低血钠、血糖异常、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等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风险较高。2护理人员掌握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营养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胃潴留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周月[9](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曹红十[10](2019)在《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丧失,引起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急救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救援能力的提升,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TISCI)所占比例增加。运动功能康复对TISCI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改善其运动功能,而且可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有助于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因此,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措施与开始干预的起始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康复医学与护理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功能康复手段与措施也日益多样化,其中减重步行训练(BWST)是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文献回顾发现临床多采用某种或几种干预措施,缺乏科学构建集束化方案进行干预的研究,也未见BWST运动康复干预最佳起始时间点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索基于循证基础上,科学构建BWST集束化方案用于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并寻找最佳BWST起始时间点,为临床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分析急性期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某大学附属三甲综合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且损伤平面在T1L5之间的TISCI患者。结果:(1)8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男性为主(88.4%),年龄以3550岁居多(44.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为主(76.8%);多数患者有配偶(74.4%);住院时长以4周内为主(72.1%)。损伤平面位于胸段患者居多(67.4%);损伤程度中B级居多(48.8%);损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40.7%)和高处坠落伤(30.2%)为主;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以612小时为主(48.8%);未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更多(62.8%);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56.3%)。(2)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多(41.9%)。(3)LEMS评分结果:入院1.0(0.0,8.3)与出院14.0(10.0,22.0)LEM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住院时长(Z=8.308)、损伤水平(T=2.166,P=0.037)、损伤程度(H=31.994,P=0.000)、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T=-4.709,P=0.000)及不同损伤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F=12.441,P=0.000)为患者LEMS评分影响因素。(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损伤后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每增加2周,出院时的LEMS评分改善程度减少1.670分。结论:(1)本研究TISCI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教育程度较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是主要原因,多数患者为胸段损伤,受伤后能及时得到手术治疗,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2)研究对象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最高。(3)早期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损伤水平、损伤程度、损伤后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损伤后至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4)研究对象出院比入院时的LEMS评分有所改善;损伤程度为影响LEMS评分的因素,且随着受伤后至参与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延长,其入院和出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降低。第二部分TSCI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建立及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循证研究方法,提取国内外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有效干预措施,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明确该方案中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方法:(1)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和meta分析结果,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2)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建立的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依据中心度和原因度,筛选有效措施并确定方案中的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结果:(1)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最强突变英文文献25篇。文献共引可视化分析获得8个聚类,分别是:“Walking scale”、“Population based study”、“Health outcome”、“Spinal cord injur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tandard”、“Lumbar spinal trauma”、“Inpatient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Traumatic center cord syndrom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研究最强突变关键词共25个。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64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中心性>0.1关键词7个,包括:“并发症发生及管理”、“外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规律”、“康复”和“康复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检测到突变关键词1个:“脊髓损伤”,强度:9.3609。进行共引文献可视化分析,获得4个聚类。2)meta分析结果显示:BWST对于SCI患者步行能力(Z=5.33,P<0.000 01)、步行速度(Z=5.27,P<0.00001)、步行距离(Z=3.33,P=0.0009)、WISCIⅡ评分(Z=2.06,P=0.04)、下肢运动功能(Z=3.38,P=0.000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Z=3.27,P=0.001)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最终获得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干预重点,包括运动康复相关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康复护理、职业康复和作业康复5个方面,共22个重点内容。(2)评价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排除无效措施,包括:其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如瑜伽、太极、水疗法、蜡疗法、职业技能评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安置,形成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16项措施。2)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核心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减重步行训练(BWST)、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维度: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护理维度:二便功能训练、呼吸及排痰训练;作业康复维度:轮椅训练、日常自理能力训练。辅助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步行训练、牵伸训练;康复护理维度:轴线翻身、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训练、卧位训练;作业康复维度:垫上运动、转移训练。结论:建立了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8项核心措施和8项辅助措施。第三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目的:(1)对比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与常规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验证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2)在针对TISCI患者实施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比较BWS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差异,探索该方案BWST最佳起始时间点。方法:(1)采用1∶1匹配的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设为试验组,应用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TISCI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甲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BWST开始时间,将患者分成A、B、C共3组:A组为术后4周开始BWST,B组为术后8周开始BWST,C组为术后12周开始BWST。3组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均持续12周。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将按照1:1:1的比例区组随机分配至各治疗组,区组长度为6。所有患者从术后开始均采用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该方案持续至术后24周。结果:(1)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结果。康复训练24周时,两组患者LEMS得分、BBS得分、SCIM III得分比较,集束化方案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Ρ=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19和Ρ=0.009);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Ρ>0.05)。(2)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结果1)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的LEMS得分、BBS得分、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34、Ρ=0.015和Ρ=0.020),且B组和C组LEMS得分、BBS得分和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2、Ρ=0.007和Ρ=0.008)。2)BWST干预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但A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B组和C组。3)BWST干预8周时,A组、B组和C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0和Ρ=0.010)。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A组和B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4)BWST干预12周时,A组、B组和C组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均具有显着性(Ρ=0.004、Ρ=0.001和Ρ=0.003)。A组和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和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A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5)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1)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提高TISCI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降低TISCI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但未能有效降低TISCI患者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发生率。(2)在BWST集束化方案的基础上,48周开始BWSTT能显着改善TISCI早期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二、重症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体质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
        2 氧化应激
        3 兴奋性氨基酸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5 炎症反应
        6 钙离子
        7 NO及NOS酶类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研究现状及趋势
    4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影响因素
    5 研究目的
    6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实施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筛査与评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eCASH理念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研究方法
        1.2.2 干预组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NCU谵妄发生率、N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N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的比较
    2.2 机械通气时间、N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的比较
    2.3 出院后一个月GOS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5)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
        2.3 BIS与 RASS的相关性
        2.4 浅镇静时BIS最佳数值区间
第二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量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和24h镇静药物剂量
        2.3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2.4 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第三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主题一:BIS监测的准确性
        2.2 主题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2.3 主题三: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
        2.4 主题四:镇静之外的用处
第四部分 讨论
    4.1 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浅镇静的初始阶段深镇静依旧常见
    4.2 重症脑损伤患者BIS数值与RASS分值呈强正相关
    4.3 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目标数值区间为BIS=64~86
    4.4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达成时间
    4.5 BIS监测能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24h镇静目标达成率
    4.6 BIS监测能降低重症脑损伤患者24h内右美托咪定的剂量
    4.7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4.8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谵妄的发生
    4.9 需进一步探索BIS监测能否降低其他镇静过度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4.10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4.11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缩短住院时间
    4.12 BIS监测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4.13 BIS监测提高工作效率,但需加强护士知识储备,并改进设备
    4.14 BIS监测可作为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1 结论
    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状况
    3.2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需求现状分析
    3.3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需求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多元线性回归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现状分析
    4.2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4.3 研究对象居家护理知识知晓度及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及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已发表) 颅脑损伤患者家庭远程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重症中暑救治关键点理论及可疑预后影响因素
    1.3 重症中暑神经系统后遗症及脑损害临床表现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记录起病后一般情况及合并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2.2.2 重症中暑患者死亡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2.3 记录存活患发病90天后神经系统后遗症情况
    2.3 统计学处理
    2.4 相关定义
第三章 结果
    3.1 流行病学资料
    3.2 临床资料描述
    3.3 分组差异比较
        3.3.1 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
        3.3.2 存活组中痊愈组与后遗症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亚组分析)
        3.3.3 脑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3.3.4 单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3.3.5 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3.3.6 以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组作生存分析
        3.3.7 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神经重症患者营养水平现状
    1.2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概述
    1.3 胃潴留危险因素分析
    1.4 患者胃潴留相关干预的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
4 第一部分: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样本来源
        4.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样本量计算
    4.2 研究方法
        4.2.1 抽样及分组方法
        4.2.2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4.2.3 胃潴留判定
        4.2.4 留置胃管及肠内营养方法
        4.2.5 统计学方法
        4.2.6 质量控制
        4.2.7 伦理原则
    4.3 结果
        4.3.1 胃潴留发病率情况
        4.3.2 两组发病部位比较
        4.3.3 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一
        4.3.4 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二
        4.3.5 多因素分析
    4.4 讨论
        4.4.1 胃潴留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4.4.2 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发生情况
        4.4.3 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5 第二部分: 干预性研究
    5.1 研究对象
        5.1.1 样本来源
        5.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5.1.3 样本量计算
    5.2 研究方法
        5.2.1 抽样及分组方法
        5.2.2 干预方法及内容
        5.2.3 测量指标
        5.2.4 统计学方法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原则
    5.3 结果
        5.3.1 临床资料
        5.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3.3 干预后两组胃潴留发生率情况比较
        5.3.4 护理前后营养状态比较
    5.4 讨论
        5.4.1 对存在胃潴留危险因素患者加强护理干预
        5.4.2 合理应用促胃动力药
        5.4.3 体位干预
        5.4.4 腹部按摩
        5.4.5 幽门后喂养
        5.4.6 足三里按摩
        5.4.7 双下肢主动及被动训练
        5.4.8 其他干预措施
    5.5 小结
    5.6 创新性分析
6 结论
7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综述)
附录
    附录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
    附录3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减重步行训练
        1.2.2 运动疗法
        1.2.3 集束化方案
    1.3 减重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运动康复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减重步行训练的基础研究
        1.3.2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研究
        1.3.3 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方法
        1.3.4 脊髓损伤康复效果评价
        1.3.5 脊髓损伤运动康复的影响因素
    1.4 集束化方案的研究现状
        1.4.1 集束化方案的临床应用
        1.4.2 集束化方案的构建
    1.5 理论基础
        1.5.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1.5.2 应激系统理论
        1.5.3 赋能理论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1.8 伦理考量
第2章 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描述性结果
        2.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3 运动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描述性分析
        2.4.2 TISCI患者下肢运动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检索策略
        3.2.2 数据分析工具
        3.2.3 CiteSpaceⅤ软件相关参数、术语及其意义
        3.2.4 检索结果的归纳与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1 国外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2 国内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3 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重点措施
    3.4 讨论
        3.4.1 文献计量学数据分析
        3.4.2 应用Cite Space研究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的科学性
    3.5 小结
第4章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Meta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4.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3 文献筛选
        4.2.4 文献质量评价
        4.2.5 资料提取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4.3.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4.3.3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4.3.4 Meta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SCI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干预方案分析
        4.4.2 减重步行训练对SCI患者干预效果分析
        4.4.3 本系统评价局限性及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构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建立初始方案
        5.2.2 DEMATEL分析法
    5.3 结果
        5.3.1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
        5.3.2 DEMATEL分析法结果
        5.3.3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5.4 讨论
        5.4.1 DEMATEL方法分析
        5.4.2 方案的总体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方案的TISCI患者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结果
        6.3.1 社会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分析
        6.3.2 康复训练前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6.3.3 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6.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6.4 讨论
        6.4.1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6.4.2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BWST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与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方法
    7.3 结果
        7.3.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7.3.2 康复训练前各组患者运动功能结果
        7.3.3 进行BWSTT4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4 进行BWSTT8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5 进行BWSTT12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6 术后24 周各组患者间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7 各组研究对象并发症发生结果
    7.4 讨论
        7.4.1 BWST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7.4.2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7.4.3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7.4.4 BWS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点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重症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D]. 蒋锦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eCASH理念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J]. 何青青,周蓉,王丽娟,李瑶,郭倩楠,曹文倩.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05)
  • [5]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何青青.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居家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D]. 宋柳荫. 延边大学, 2020(05)
  • [7]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D]. 刘喆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D]. 郭斌艳. 郑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D]. 曹红十.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重度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早期评估及康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