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方法探讨

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方法探讨

一、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忠[1](2021)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400米栏前八名运动员赛前训练特征对比分析》文中提出

史一飞[2](2021)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跨栏教学中,“跳栏”是跨栏初学者常出现的错误动作,而这一错误动作将会导致学生出现起跨点过近、栏上身体重心过高和落地的重心不稳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据研究表明,产生“跳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跨栏产生了“恐惧”心理,即在教学训练中最常见的“惧栏”现象。而跨栏项目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在跨栏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心理技能的训练。本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这一题目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改善跨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跨栏时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现象,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跨栏技术。本文首先对学生出现“跳栏”错误动作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与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访谈等基础上,总结出学生练习跨栏时容易出现“跳栏”错误动作的因素,并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出有利于学生减少“跳栏”现象的心理干预教学方法,然后以河北师范大学2019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跳栏”心理干预教学实验。实验干预后,分析学生跨栏技术的变化及心理变化的总体数据,表明通过“心理干预”,不仅降低了学生在跨栏学习中的“跳栏”现象,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栏教学技能。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心理干预教学实验后发现,实验组学生在“跳栏”指标的各项角度上优于对照组,并且在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和自我效能感的问卷测试结果中发现,实验组学生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明显的提高。(2)实验前通过SIMI MOTTON三维摄像对学生跨栏动作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起跨角度大于标准角度66°、栏上前倾角度大于标准角度42°、落地支撑角度小于标准角度78°,因此造成学生跨栏时身体向前位移速度较慢和栏上重心较高等问题,形成“跳栏”现象。(3)实验后,实验组“心理没有恐惧”、“心理轻微恐惧”、“心理较为恐惧”和“心理严重恐惧”的现象,通过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P值均<0.01,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训练是有效可行的;对照组“心理没有恐惧”、“心理轻微恐惧”、“心理较为恐惧”和“心理严重恐惧”的现象,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P值均<0.01,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经过8周的常规训练,学生心理恐惧现象的克服也是明显的,但相比于实验组,在“较为恐惧”和“严重恐惧”的现象上,下降幅度较小。此结果只限于本次实验的结果,还未在其它实验研究中证明。(4)实验后,实验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各项分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P>0.05,呈无显着差异。将两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呈显着性差异;在身体自我效能感的测试中,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通过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对比P>0.05,呈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在跨栏教学中,运用心理干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5)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跨栏角度分析得出:实验组后测平均起跨角度、前倾角度、落地角度经与前测对比,P值均<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后测平均起跨角度、前倾角度、落地角度与前测对比,P值均>0.05,呈无显着差异,说明心理干预能够对跨栏教学中出现的“跳栏”现象起到改善作用。

许磊[3](2021)在《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训练工作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运动队或运动员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一方面是运动员刻苦训练与天赋,另一方面与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息息相关。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能够为运动员提供明确的训练方向,特别是在制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运动训练内容、指导运动员高效率的完成训练任务,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指挥比赛等教导运动员成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市级体校是各个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的初始专业单位,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儿童从这里走向竞技运动的生涯,所以,对于市体校来讲,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首要条件就是应该具备优秀的教练员队伍,这样才能在不间断的训练过程中保证高水平的持续发展。田径运动的训练也是如此,教练员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影响着田径人才的培养。田径运动是由走、跑、跳、投及全能项目组成的体能类运动,运动员的身体与专项素质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由于体能训练的极限性与艰苦性的特点,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除了要对训练质量把关以外,还要非常注重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所以,田径队的管理也是教练员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教练员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先进运动技术的了解与运用等自身业务能力都影响着田径队的发展。对体校田径教练员工作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是展现基层教练员工作内容、能力与成绩的基础性研究,对借鉴优秀教练员的经验、提高运动训练成绩有较强的价值。相对于田径教练员工作特征类的研究对职业田径和高校田径等高水平的教练员的研究较多,对基层体校田径教练员的研究数量较少而且不够深入,这无疑为业余体校田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缺憾。本文在了解和研究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训练工作特征的基础上,展现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的执教特色,借鉴他们的先进训练方法,为保定市区能培养出更多优秀运动员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与一线全体教练员深入访谈等方对保定市体校田径队教练员的工作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1)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其学历为本科与研究生居多,执教年限6-10年的居多,年龄阶段处在中青年阶段,该体校田径训练队开展较全,但是教练员在田径项目配置方面,田赛教练员要明显多于径赛教练员,同时从比赛成绩来看,该体校田径项目发展不均衡,以中长跑发展为主,其他项目发展相对薄弱。(2)保定市体校田径队伍在基本训练工作中,教练员对训练准备工作完成度比较高,能充分了解运动员并具体进行训练工作,对于运动员的选拔,教练员虽然考虑较多方面因素,但是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测量指标的教练员较少,大多是根据经验进行选拔。(3)保定市体校田径队伍的训练工作,通过体能训练、心理训练、技战术训练等方面进行的,其中体能训练根据项目的不同其中身体素质训练、专项素质训练等所占比例也不相同,并根据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及时调整素质训练,训练方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教练员选择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等,也有部分教练运用比赛训练法,以赛代练。在使用模式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也具有严格程序与要求。在训练次数的选择上,大部分教练是每周训练6次,每次训练2-2.5个小时。充分保证训练次数与时间,能较好的进行训练计划,每次训练都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4)保定市体校田径队教练员在竞赛是工作开展较好,赛前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帮助运动员更好的训练,临场指挥能力较好,能把控住运动员的平稳心态,同时在赛后总结期间能准确指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优缺点。(5)保定市体校田径优势项目为跳跃,投掷与中长跑,其他项目的发展在近几年有所欠缺,在优势项目中教练员的训练内容比较偏重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与恢复训练,其中心理训练则进行较少。也经研究得知,是体校优势项目人员配比情况基本合理,但是没有心理医生与营养师,这方面有待提高。

丁宇[4](2021)在《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羽毛球运动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决定了需要对其训练方法及手段进行创新和研究。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和比赛类型的增多,技术学习和运动水平的发展成为运动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学校羽毛球课是学生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水平的基本途径,所以亟需从根本上对羽毛球课程教学和训练进行创新研究。良好的协调性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表现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建立在现有的协调性研究基础上,利用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并与传统协调性训练作比较分析。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9级羽毛球专选课4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实验前通过抽签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实验组进行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协调性训练;实验周期为12周24学时;实验前后,两组均进行相关指标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运动协调能力”的四项指标测试中,“30秒快速对墙击球”检验结果为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哈勒循环测试”和“十字象限跳”检验结果具有差异性显着(P<0.05);“30秒快速跳绳”检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的五项指标测试中,“4X10m折返跑”、“羽毛球掷远”、“立定跳远”、“2min持续跳绳”、“坐位体前屈”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十项基本技术”测试指标中,六项击球技术(正手头顶击直线高远球、正反手放网前球、正手吊球)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击球成功率、正手发高远球、正反手挑球)检验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项步法技术仅全场六点平步步法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三项(前、中、后场步法)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在“运动动机”调查中内部动机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部动机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学习兴趣”调查中,技能学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积极性、消极性、课余活动以及体育关注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专项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较传统训练能更加有效发展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2)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3)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羽毛球基本技术学习效果。(4)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运动动机,主要表现在内部动机上。(5)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技能学习兴趣上。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结论,可以看出专项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两项素质均得到发展以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羽毛球技术,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动机,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江桥[5](2020)在《中国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短期集训研究 ——以备战第27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为例》文中认为短期集训是由若干个周训练组合而成的一种高质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之际能够将竞技能力达到最佳,从而取得优异成绩。随着我国训练体制的改革,短期集训已成为我国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要训练形式,针对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短期集训的研究是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测试法、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18名中国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在备战中日韩青运会的短期集训入手,主要针对短期集训的训练思路、计划安排、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训练训练方法与手段和训练效果等训练要素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我国青年手球队短期集训的基本特征,同时指出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我国青年男子手球队短期集训的科学化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丰富短期集训训练理论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八周短期集训采用单周期单高峰训练模式,训练周期分为适应恢复、基本训练、赛前诱导和竞赛等四个阶段。适应恢复阶段以低强度、低训练量为主,逐渐恢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本训练阶段以体能训练为核心,传接球技术训练为辅,中等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提高运动员体能素质;赛前诱导阶段以强化运动员专项素质,采用超过比赛的负荷量与强度,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战术意识,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调整到最佳;竞赛阶段调整运动员体能,逐步减少负荷总量,增大负荷强度,身体训练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技战术比重逐渐增加。各阶段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的时数安排不同,方法与手段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2在体能训练中,结合青年男子生长发育规律和手球项目的成才制胜规律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主要采用分组循环方式发展快速力量与最大力量,核心力量训练始终贯穿于训练之中。3速度素质训练的重点是提高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针对运动员肩关节、膝关节易造成运动损伤的问题,采用固定牵拉技术和肩关节专项练习,从而增强肩关节的柔韧性。4技术训练主要包括传接球和攻防技术两种训练,采用超过比赛负荷和模拟训练法,模拟比赛实况,增强运动员攻防意识和实战能力,为中日韩青运会及世界强队相抗衡做充足的准备。这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传接球技术得到稳步提升,攻防意识有效增强。5战术训练主要包括中快攻战术和阵地进攻战术。通过二对二、三对三局部战技术配合训练,抓好战术配合的合理走位与配合技术等关键环节。

宁彦晴[6](2020)在《SAQ训练法对排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百年来随着排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国内外对排球运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排球运动也逐渐成为了广大群众热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排球运动不断的发展的背景下,排球技术和竞赛规则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在排球比赛中,比赛变得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和其他素质方面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比赛领域要灵活多变,具有快速的移动能力。本研究采用SAQ训练法并结合了排球专项移动有关的训练方法,把能反映排球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为排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的训练提供科学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SAQ训练法对排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的影响。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运动员16人为实验对象。训练周期为12周,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两个组的学生首先进行快速移动能力指标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了两组数据均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分组成立,可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对两个组学生快速变向移动能力指标进行测试,将16队员采用蛇形分组分别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8个,实验组为8个,对实验组进行了SAQ训练计划干预,进行常规快速移动能力训练的为对照组。实验后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SPSS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对T检验结果处理与分析得出:(1)通过12周的SAQ训练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训练后,两组排球运动员测试的移动能力指标提高的程度大不相同。(2)通过12周的SAQ训练后,实验组后测成绩与对照组后测成绩具有显着差异,实验组的排球运动员五项快速变向移动能力指标有显着提高,尤其是在T测试、36米跑、半米字型跑以及X型跑中差异性更显着。对照组与训练前相比提高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说明通过SAQ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五项快速变向移动能力的提高效果更为显着。(3)通过12周的SAQ训练后,在对两组进行前后测得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我们发现五个测试指标增长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SAQ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团队成员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特别是当他们快速移动,改变方向,处理障碍物或应对外部刺激时,快速决策的能力优于常规训练方法,这表明实验组的效果非常明显。(4)通过12周的SAQ训练后,五项测试指标的协方差的检验显示出显着性差异,这表明了一部分的干扰因素在实验中的影响非常弱。

孟鑫[7](2020)在《TRX悬吊训练对跨栏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依据TRX悬吊训练系统的效果与跨栏技术训练要求相一致的特点,对跨栏初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通过改善受试者的身体专项素质来影响跨栏技术的思想作为研究路线,利用两种不同训练手段进行干预训练,探究TRX悬吊训练是否能有效提升跨栏技术,并且提出一套适合跨栏初学阶段身体素质训练的TRX悬吊动作。另外,本研究将TRX悬吊训练系统在110米跨栏专项领域中的应用,能够促进跨栏训练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发展,为后者研究相关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做出点滴贡献。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软件分析法、实验对比法和数理统计法,其中着重运用实验对比法,以济南第七中学16名业余110米栏队员作为实验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训练。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相关要求和跨栏专项特点选取测试指标,通过组内纵向对比和组间横向比较,分析坐位体前驱、八级腹桥、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的专项素质指标及平栏差和专家打分的跨栏技术指标,若实验组某项指标相比对照组参数变化差异明显或提升差异明显的话,就可认为TRX训练组提高该专项能力的训练手段更具有优势,进而能为提高跨栏技术提供良性支持,以此基础上,探索实验组对跨栏技术的影响变化。本次干预训练计划的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3次训练,经过实验研究,进行数理统计得出结果如下:(1)TRX悬吊训练训练能够提升跨栏者的柔韧能力(P<0.05)起跨距离提高,以及起跨角降低照组提升明显,TRX悬吊训练系统对跨栏专项柔韧素质和起跨技术能力有着积极地影响。(2)TRX悬吊训练在核心稳定能力(P<0.01)提升显着,跨栏腾空最高点更低,说明TRX悬吊训练能够对核心素质能力以及过栏技术产生积极影响。(3)TRX悬吊训练对以及身体的控制能力(P<0.05),下栏距离以及下栏角度较对照组提升明显,TRX悬吊训练系统对跨栏专项平衡素质和下栏着地技术有着积极地影响。(4)TRX悬吊训练对对双腿纵跳指标的提升不是很显着,说明对于下肢快速爆发力量影响较小,爆发能力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对比两组各专项素质的运动代偿水平来看,TRX悬吊训练能够对男子110米栏跨栏整体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5)平栏差、技评分数以及跨栏步技术参数分析是评价跨栏技术的重要指标,同时得到了良性改变,取得了一定训练效果,认为TRX对跨栏技术提升有积极意义,可以对110米跨栏初学阶段的跨栏者进行指导训练手段。

唐磊[8](2013)在《河北省青少年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田径要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运用科学化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注重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是涌现出更多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前提。研究表明,作为体能类主导速度力量性项目的男子110米栏项目,其训练特点正朝着专项化、高强度、高效率方向发展。在训练手段上与项目动作本身的用力顺序越接近,强度越相似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捷径。短跨项目专项速度的提高有赖于专项力量为基础,在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方面应紧密结合专项的能量代谢特点以及专项技术特征。专项力量的提高不但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而且也是不断强化技术动作的有力保障,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必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基层教练员对于力量训练手段往往忽视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传统的杠铃训练依然占据着大部分力量训练课内容,忽略培养运动员发展与专项紧密结合的快速力量,对于基础力量与专项力量的理论缺乏系统完整的认识、训练手段的创新不足,对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把握不明确。本文试图以河北省青少年男子110米栏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为中心,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阐述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河北省青少年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实际训练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专项力量训练现状及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针对问卷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提高我国青少年男子110米栏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河北省部分教练员常用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有:金子塔式训练法,克服外部阻力练习法、增大肌肉横断面的训练法、克服自身体重练习法、动力性训练法、超等长收缩训练法。2.河北省部分教练员评价专项力量训练水平的常用指标有:深蹲、快挺、半蹲、连续高翻、立定跳远、跳栏架、立定三级跳、快速跨跳。3.河北省部分教练员对跨栏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的构成因素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对发展跨栏运动员专项力量主要肌群存在把握不清,优先顺序不明确的现象。4.在发展不同类型的专项力量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把握方面,河北省部分教练员对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安排并不合理,这与教练员对短跨项目专项力量特征的把握不清有直接关系。5.教练员在训练中起主导因素,目前大部分基层教练员参加培训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也成为制约青少年科学训练的主要因素之一。

孙明坤[9](2012)在《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促进攻栏技术教学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攻栏技术是跨栏跑的核心技术环节,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运动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攻栏阶段,运动技术较难掌握,运动员身体的动力性柔韧素质以及起跨时后蹬前冲能力较差,运动员在攻栏时腿部肌肉紧张,肌肉在主动收缩充分用力下的大幅度伸展能力较差,起跨攻栏时起跨腿的后蹬和摆动腿前摆不充分,身体向前性不强,重心较高,容易造成跳栏。攻栏技术的教学是徒手很难解决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攻栏技术训练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自行设计的双负荷点双腿同时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训练器来提高攻栏技术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幅度低重心的抗阻攻栏练习和攻栏末期支撑腿和摆动腿的同时反向伸展动作,并解释该方法的生物学机理。方法:实验组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双负荷点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训练法对中国海洋大学12名普通男子大学生进行“器械—徒手组合”专项技术练习,同样数量的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练习方法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历时6周,实验中并利用表面肌电和高速摄像等手段监测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生物学特征。结果:结果证明实验后,实验组跨栏成绩以及重心离栏高度、起跨角、躯干前倾角、以及跨栏步距离等主要跨栏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分析:双负荷点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训练法对攻栏技术训练能明显促进攻栏技术学习的原因是能够对攻栏轨迹和攻栏腿打开的时机进行精确控制。结论:双负荷点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训练法是一种先进的攻栏技术训练方法,它可以解决徒手技术教学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而取得更好的攻栏技术训练效果。

方水泉[10](2009)在《青少年110米跨栏运动员的“适应栏距”训练法》文中认为 一、何谓"适应栏距"训练法 (一)在研究世界优秀110米栏运动员技术结构的运动生物力学数据中,我们注意到跨栏跑的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与过栏时上、下栏的身体重心变化,过栏时的弧度,上、下栏的距离即栏间三步步长的合理配置密切相关。节奏,就是合理步长(包括跨栏步)所产生的栏间步幅快速移动。而技术差的运动员往往是栏前积蓄速度,起跨时明显停

二、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跨栏跑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1.1.1 跨栏跑运动的形成
        1.1.2 跨栏跑运动的发展
    1.2 国内跨栏相关研究
        1.2.1 关于跨栏跑项目特征与专项训练结合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高校跨栏跑训练中“跳栏”现象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心理干预在跨栏教学中的表述
        1.2.4 关于高校跨栏教学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研究现状
        1.2.5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跨栏“心理障碍”的研究现状
        1.2.6 关于“跳栏”现象相关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跨栏项目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运动员心理干预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跨栏教学中出现“跳栏”的频率及致因的分析
    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3.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3.2.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角度对比分析
        3.2.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析
    3.3 实验中期实验组与对照组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3.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3.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3.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角度对比分析
        3.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训练工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国内教练员研究综述
        1.2.1 田径教练员工作内容与工作能力的相关研究
        1.2.2 高校田径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1.2.3 体校田径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1.3 国外教练员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观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特征分析
        3.1.1 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基本情况特征分析
        3.1.2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数量与教练配属情况分析
        3.1.3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比赛成绩分析
    3.2 保定市体校田径训练工作基本情况特征分析
        3.2.1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运动员选材工作特征分析
        3.2.2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运动训练工作特征分析
        3.2.3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竞赛工作特征分析
        3.2.4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管理工作特征分析
    3.3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优势项目
        3.3.1 “优势项目”概念的界定
        3.3.2 保定市体校田径队与其他地市体校田径队优势项目对比分析
        3.3.3 保定市体校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特征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羽毛球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1.1.2 现代教学训练方法及技术水平发展的需求
        1.1.3 协调性训练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
        1.1.4 协调性组合训练的发展前景优越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协调性的相关概念
        2.1.2 协调性组合训练的概念
    2.2 协调性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2.1 运动协调性的归属
        2.2.2 运动协调能力构成要素
        2.2.3 运动协调能力评价方法及手段
    2.3 研究综述
        2.3.1 关于“协调性”的理论研究现状
        2.3.2 关于协调性训练的应用研究现状
        2.3.3 协调性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3.4 “组合训练”的相关研究现状
        2.3.5 组合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3.6 羽毛球教学与训练的应用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方案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的正态性检验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4.1.3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4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正态性检验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4 实验前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基本技术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击球成功率”测试结果分析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击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步法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4.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运动动机测试结果分析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5.3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短期集训研究 ——以备战第27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竞技体育改革下中国国家队参赛训练形式的变化
        1.1.2 短期集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1.3 不断丰富与完善运动训练理论的需要
        1..1.4 提高短期集训科学化,促进青年男子手球竞技水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
        1.4.2 短期集训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2.2.3 测试法
        2.2.4 调查法
        2.2.5 录像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备战第27届中日韩青运会现状分析
        3.1.1 运动员基本情况
        3.1.2 运动队现状
        3.1.3 运动员身体机能基本情况
    3.2 短期集训总体安排分析
        3.2.1 短期集训目标的设定
        3.2.2 短期集训任务分析
        3.2.3 短期集训的基本原则
    3.3 短期集训阶段划分与负荷安排
        3.3.1 短期集训时间与阶段划分
        3.3.2 短期集训负荷安排分析
    3.4 主要体能训练要素分析
        3.4.1 主要体能训练时数安排
        3.4.2 主要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分析
    3.5 技战术训练分析
        3.5.1 技战术训练时数分配
        3.5.2 技战术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3.6 短期集训的效果分析
        3.6.1 比赛成绩分析
        3.6.2 训练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4 短期集训的启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6)SAQ训练法对排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SAQ训练法的研究现状
        2.1.1 SAQ训练法概念
    2.2 国内外关于SAQ训练法运用的综述
    2.3 有关排球快速变向移动能力的研究
        2.3.1 排球移动能力的研究
        2.3.2 排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的研究
    2.4 有关快速变向移动能力评定方法的综述
    2.5 有关快速变向移动能力训练方法的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验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排球运动员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4.1.1 实验组运反映快速变向移动能力五项指标的后测数据分析
        4.1.2 实验组实验前、后T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1.3 实验组实验前、后半米字移动测试的成绩对比
        4.1.4 实验组实验前、后36米跑测试的成绩对比
        4.1.5 实验组实验前、后十字象限跳测试的成绩对比
        4.1.6 实验组实验前、后X型移动测试的成绩对比
    4.2 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2.1 对照组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五项指标的后测数据分析
        4.2.2 对照组快速变向移动能力五项指标前、后测数据的分析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五项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快速变向移动能力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快速变向移动能力五项指标的后测成绩协方差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TRX悬吊训练对跨栏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TRX悬吊训练的相关研究
        2.1.1 TRX悬吊训练的概念
        2.1.2 TRX悬吊训练系统的基本原理
        2.1.3 TRX悬吊训练的研究综述
    2.2 关于跨栏的相关研究
        2.2.1 跨栏的概念
        2.2.2 平栏差的概念
        2.2.3 跨栏专项素质
        2.2.4 跨栏的研究综述
        2.2.5 关于悬吊训练与跨栏技术特点相结合的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专家访谈法
        3.4.3 录像解析法
        3.4.4 数理统计法
        3.4.5 逻辑分析法
        3.4.6 实验法
    3.5 测试内容和指标
        3.5.1 坐位体前屈测试柔韧能力
        3.5.2 闭眼单脚站立测试平衡能力
        3.5.3 八级腹桥测试身体核心稳定能力
        3.5.4 纵跳测下肢爆发力
        3.5.5 平栏差测试
        3.5.6 跨栏技术技术指标的测定
        3.5.7 跨栏技术评定
4 实验训练内容及计划
    4.1 TRX素质训练动作
    4.2 传统力量素质训练动作
    4.3 辅助性技术动作练习方案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TRX悬吊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对跨栏专项素质指标的影响
        5.1.1 对照组前后专项素质指标成绩对比分析
        5.1.2 实验组前后专项素质指标成绩比较分析
        5.1.3 实验后两组专项素质指标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5.2 TRX悬吊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对专项能力指标的影响
        5.2.1 对照组前后的平栏差成绩、技术评定成绩比较分析
        5.2.2 实验组前后的平栏差成绩、技术评定成绩比较分析
        5.2.3 实验后两组平栏差成绩、技术评定成绩的比较分析
    5.3 TRX悬吊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对跨栏步的影响
    5.4 TRX悬吊训练对跨栏技术的影响的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河北省青少年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专项力量的界定
    2.2 国外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研究
    2.3 国内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研究现状
        2.3.1 专项力量理论的研究
        2.3.2 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
    2.4 研究难点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有关“青少年”一词概念解释
    4.2 有关跨栏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相关理论分析
        4.2.1 当今短跨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
        4.2.1.1 专项力量训练负荷的高强度趋势
        4.2.1.2 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整体化理念
        4.2.1.3 以运动员躯干及髋关节力量为核心部位的小肌群专项力量训练特征
        4.2.2 专项力量对短跨运动员成绩的影响
        4.2.2.1 专项力量在训练中的地位
        4.2.2.2 专项力量训练对于跨栏技术发展的影响
    4.3 河北省部分青少年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分析
        4.3.1 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
        4.3.2 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分析
        4.3.2.1 速度力量训练手段分析
        4.3.2.2 力量耐力训练手段分析
        4.3.2.3 绝对力量训练手段分析
        4.3.2.4 反应力量训练手段分析
    4.4 教练员对不同类型的力量训练控制情况分析
        4.4.1 不同类型的力量训练负荷量与强度的分析
        4.4.2 专项力量评价指标的分析
    4.5 影响河北省青少年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分析
        4.5.1 教练员因素
        4.5.2 训练学因素
        4.5.4 社会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促进攻栏技术教学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攻栏专项技术训练的研究现状
        1.1.1 攻栏技术的研究
        1.1.2 攻栏专项技术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1.2 攻栏专项力量的研究现状
    1.3 运动学习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机械法
        2.2.3 实验法
        2.2.3.1 实验仪器
        2.2.3.2 实验指标
        2.2.3.3 实验方案
        2.2.3.4 数据采集处理
        2.2.3.4.1 数据采集
        2.2.3.4.1.1 主要实验指标采集
        2.2.3.4.1.2 攻栏生物学特征(肌电)的采集
        2.2.3.4.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主要攻栏技术指标结果
        3.1.1 重心离栏高度结果
        3.1.2 躯干前倾角结果
        3.1.3 起跨角结果
        3.1.4 跨栏步距离结果
        3.1.5 五个栏成绩结果
    3.2 攻栏生物学特征(肌电)的指标
        3.2.1 高水平运动员肌电波形特征
        3.2.2 跨栏训练器肌电波形特征
        3.2.3 实验组运动员肌电波形特征
        3.2.4 对照组运动员肌电波形特征
4 讨论
    4.1 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能够取得更佳攻栏技术教学效果的生物学机理
        4.1.1 高水平运动员攻栏阶段生物学特征分析
        4.1.2 使用双负荷点双腿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跨栏训练器练习的生理学特征
        4.1.3 实验组受试人员攻栏阶段生物学特征分析
        4.1.4 对照组受试人员攻栏阶段生物学特征分析
    4.2 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对跨栏攻栏技术学习比传统(徒手)教学方法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4.3 双负荷点双腿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的运动学习机理
        4.3.1 轨迹控制实现徒手无法实现的难度运动技术感觉
        4.3.2 轨迹控制抗阻练习使良性技术刺激量倍增,加快了运动技术学习
    4.4 双负荷点双腿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效果的专项力量机理
    4.5 双负荷点双腿反向用力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的心理学机理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400米栏前八名运动员赛前训练特征对比分析[D]. 王国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D]. 史一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保定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训练工作特征研究[D]. 许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4]专项协调性组合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选课学生技术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D]. 丁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国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短期集训研究 ——以备战第27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为例[D]. 江桥. 苏州大学, 2020(03)
  • [6]SAQ训练法对排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宁彦晴.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TRX悬吊训练对跨栏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孟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河北省青少年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D]. 唐磊.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1)
  • [9]轨迹控制跨栏训练法促进攻栏技术教学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 孙明坤.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4)
  • [10]青少年110米跨栏运动员的“适应栏距”训练法[J]. 方水泉. 田径, 2009(07)

标签:;  ;  ;  ;  

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