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臀大肌疼痛较少的注射部位

寻找臀大肌疼痛较少的注射部位

一、探寻痛感较轻的臀大肌注射部位(论文文献综述)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1](2021)在《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膝关节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并在中老年人群中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球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改善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非常重要任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这个治疗方法和途径来让更多的泰国人认识到中医药和针灸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泰国的中医药科学发展作出贡献。本人之前在硕士课题研究中,选用泰式穴位按摩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不错的疗效。因此进一步采用膝三针结合传统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人查泰国资料当中,发现有很多研究已证明,泰式按摩能降低疼痛并对多种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传统泰式按摩具有数百年历史,其基本技术以印度医学阿育吠陀和瑜伽为基础,代代相传至今。现代泰医按摩是一门有理论基础指导的科学技艺。然而在国际上对这门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将介绍传统泰式按摩手法的特点和背景,并观察其结合膝三针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组合的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项目方案按照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等选出108例病例,对于三组的RCT研究,在计算样本量时,需先进行两两组间的样本量计算,将P值校正为0.017。最终选择两两组间计算样本量的最大值。本研究中根据既往的研究表明,我们将对照组1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0%,对照组2和治疗组有效率的差异定为15%,对照组1对照组2有效率的差异定为6%。利用pass15(power=0.1,P=0.017,Coefficient of Variation=0.50,双侧检验)计算,6%对应的计算量为最大值,及N1=N2=N3=30。估计脱失率为20%,每组需36例,三组共为108例。对108例预合格中老年膝关节炎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一(随机数为1)、对照组二组(随机数为2)和治疗组(随机数为3)。对照组一组患者均选用膝三针针刺方法,对照组二组用泰式穴位按摩手法组,治疗组膝三针针刺完后加上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各组均隔天治疗一次,1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进行OKS膝关节疼痛评定、Vas疼痛评定、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及Womac量表问卷评定,从而判定疗效。结果:将纳入标准的108例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病患者随机分成为三组。研究期间无脱落、剔除的个案,本临床研究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在三组患者性别比较中,X2=1.299,P=0.522,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性别间的频率分布相同,即性别分布的基线是均衡的。以P>0.1认为变量符合正态性分布,基于正态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各个组间变量的正态性的分布不一致,为了更好的统一分析,选用M(P25,P75)和秩和检验来描述及分析变量。(1)Oxford knee score膝关节疼痛评定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Oxford knee score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 Oxford knee score 治疗前,Oxford knee score 第一个疗程后,Oxford knee score第二个疗程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941,P=0.625;H=0.001,P=1.000;H=1.476,P=0.478)。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Oxford knee score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结果发现,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减轻,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并减少膝关节疼痛而改善行走的状态。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一组和对照组二组增加更为显着。膝三针结合了泰式穴位按摩手法对于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减轻。对本临床膝骨关节炎患者研究的疼痛症状更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局部功能活动层度恢复。(2)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VAS问卷评分得分中,不同组别中VAS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4.788,P=0.091;H=0.223,P=0.895;H=0.198,P=0.906)。即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VAS得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三组VAS疼痛评分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均下降,分数越少疼痛越轻,临床疼痛症状均有改善。(3)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在三组之间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比较中,只有治疗前的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统计学有意义P<0.05,P-0.037,两两比较(Bonferroni方法)的结果显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及对照组1和治疗组间比较存有差异(P分别为:0.027,0.025),其他组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H=2.483,P=0.289;H=0.171,P=0.918)。采用 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治疗前后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变化角度接近180°表示为0无疼痛(141°-180°)膝关节活动功能越恢复正常。(4)WOMAC评分在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WOMAC得分的比较中,不同组别中WOMAC治疗前,第一个疗程后,第二个疗程后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0.359,P=0.835;H=1.267,P=0.531;H=0.279,P=0.870)。即对患者采取的的不同的治疗方式WOMAC指标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致的,没有差异。采用M(P25,P75)来描述,经秩和检验,P<0.001。整体而言,在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三组中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指标的前后治疗的得分是存在差异的(P<0.0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及对照组二WOMAC评分均降低,从WOMAC问卷评分解意膝关节炎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膝部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恢复而膝关节疼痛度减轻。(5)因愈后是有序分类变量,所以选用秩和检验,经检验,Z值为2.057,P=0.358>0.05。整体而言三种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为6例(16.67%),显效18例(50.00%),有效10例(27.78%),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一患者临床治愈为4例(11.11%),显效17例(47.22%),有效10例(27.78%),无效5例(13.89%),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二患者临床治愈为3例(8.33%),显效15例(41.67%),有效11例(30.56%),无效7例(19.44%),总有效率为80.56%。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本临床研究课题统计学分析表示,膝三针针刺法、泰式穴位按摩法及膝三针结合泰式穴位按摩均可改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关节疼痛,VAS疼痛评分减低、疼痛减轻。膝关节活动功能角度与走路行步接近正常活动度。本研究仅针对中老年膝关节炎的治疗前三组统计学无差异,但是膝三针结合合了泰式穴位按摩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膝三针疗法和单纯用泰式穴位按摩,疼痛方面疗效比较明显。单纯膝三针疗法疼痛减轻但无放松效果,而单纯泰式穴位按摩手法患者虽觉得舒服,局部放松但疼痛未能完全缓解。以上为膝三针和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关节炎提供客观依据,结论不宜延伸到其他疾病的治疗。

黄昭志[2](2021)在《按动结合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按动结合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就诊或招募的、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6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人和对照组32人。观察组给予按动结合手法联合腰椎旋转复位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理筋正骨手法,两组皆一共5次治疗,每次30分钟,5次治疗4周内完成,观察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腰椎活动度(Lumber Range Of Motion,LROM)等,在治疗前(基线,观察时点(1))、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时疗效,观察时点(2))、第5次治疗结束后(累计疗效,观察时点(3))、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期,观察时点(4))进行记录,其中腰椎活动度在(1)(2)(3)时点记录,VAS评分在(1)(2)(3)(4)时点记录,JOA评分在(1)(3)时点记录。全部随访结束后,分别比较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的变化,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AS评分:两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较其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时点(2)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时点(3)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点(4)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JOA评分:两组在治疗后观察时点(3)的JOA评分较其治疗前均上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在观察时点(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椎活动度:腰椎前曲屈活动度,两组在观察时点(2)(3)均较其观察时点(1)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时点(2)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点(3)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后伸活动度,两组在观察时点(2)(3)均较其观察时点(1)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时点(2)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点(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侧屈活动度双侧平均值,两组在观察时点(2)(3)均较其观察时点(1)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时点(2)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点(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旋转活动度双侧均值,两组在观察时点(2)(3)均较其观察时点(1)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时点(2)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点(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按动结合手法和常规理筋正骨手法均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方法,均能改善疼痛、缓解腰椎功能障碍、改善腰椎各方向活动度。(2)按动结合手法在改善腰椎前屈及后伸活动度、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等方面优于常规理筋正骨手法,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累积疗效的优势有所下降;(3)按动结合手法在改善腰椎侧屈、旋转活动度方面与常规理筋正骨手法没有显着区别。(4)按动结合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方法独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明显,其相关学术思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运用。

李石林[3](2021)在《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研究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干预效果。【方法】(1)文献探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文献数据库以及相关图书,检索远红外线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中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治进展。(2)试验研究:①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纳入50名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使用自主研制的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对其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受试者每天使用1次远红外热疗仪,每次35分钟,6天1个疗程,共使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②观察指标:NPQ颈痛量表、VAS评分、CASCS量表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颈肩部红外温度。(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的基本整理,使用SPSS22.0软件对治疗前后所选观察指标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试验有4例受试者脱落,共有46名受试者完成本试验。其中,治愈1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为80.43%。各指标结果分析如下:(1)NPQ颈痛量表:干预后,NPQ颈痛量表得分增加,治疗前后患者的NPQ颈痛量表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明显;(2)VAS评分:干预后,患者的V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部疼痛减轻;(3)颈椎关节活动度:干预后,患者屈曲、伸展、侧屈6个方向的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的程度的增加,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1),患者颈椎活动受限改善;(4)CASCS量表评分:干预后,患者的CASCS量表得分增加,干预前后CASCS量表得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5)颈肩部红外温度:干预后颈肩部区域平均温度升高,第2颈椎至第7胸椎线性温度升高,且前后差异有意义(P<0.05),受试者颈肩部区域血液循环增加,炎症减轻。【结论】(1)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疗效显着,可温经通络,振奋阳气,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受试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肌肉痉挛,提高受试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简便、高效、舒适、安全且易于接受,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蒋晨浩[4](2020)在《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20例,冲击波组采用单纯循经体外冲击波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五输穴”治疗,联合组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协同治疗,每3天治疗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12天。通过观察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a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效果标准来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三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预后。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冲击波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组和联合组每次治疗前VAS评分较上次治疗后略有上升,但治疗后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联合组在第二、三次治疗前的评分上升幅度低于冲击波组。3、三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ODI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冲击波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在第一次、第四次治疗后JOA评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次、第三次治疗后JOA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显愈率比较,针刺组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中的痊愈患者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6、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冲击波在联合针刺治疗后,虽然JOA评分改善程度与单纯冲击波治疗相似,但改善速度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2、冲击波确实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和累计效应,联合针刺治疗后能协助扩大冲击波的优势及一定程度上缓解冲击波在治疗期间内的疼痛反复现象。3、本课题三组方法都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腰椎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联合组疗效最佳,结合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刘康[5](2019)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与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浦东新区中医医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骨伤科门诊收治且符合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根据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一组应用上字灸穴上艾灸结合手法治疗,另一组行手法治疗予以对照。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评估,期间设定时间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各项指标。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下腰痛临床症状(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采用安全性级别评估其安全性。最终总有效病例为77例艾灸手法组38例,纯手法对照组39例。根据各评价分值作出准确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腰椎疼痛缓解轻重、治疗疗效、安全性等。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且艾灸手法组2周、4周、12周VAS评分均低于纯手法对照组;(3)JOA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ODI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且VAS值均降低;(6)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自身前后比较,除对照组第2周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时间点各组自身治疗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JOA值均升高;(7)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ODI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且ODI值均降低;(8)VAS评分两组都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JOA评分两组都成升高趋势,升高趋势基本一致;ODI评分两组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9)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第12周总疗效评定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艾灸手法组总疗效高于纯手法对照组;(10)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结果基本一致,安全评价主要为1、2级,属于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采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的方式可以获取较理想的效果,艾灸手法组疗效优于纯手法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艾灸手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有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

朱俸涟[6](2018)在《针刀联合拨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刀联合拨针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晨僵时间、功能性指数评分、疼痛评分、CRP、ESR及R疗效的影响,探讨针刀联合拨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马来西亚国际疑难病治疗中心门诊确诊为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以针刀联合拨针疗法在脊柱两侧的棘突、横突、关节突旁找到病变的部位,或依据X线、MRI等选取病变的部位,每次选择3-6点,一般在颈胸椎、腰椎的棘突、横突、椎板或骶髂关节囊的附着点找到肌腱韧带纤维化或有出现条索的部位进行通透剥离松解。以针刀为主,拨针为辅的方法,即先行针刀点切,在肌筋膜增厚的部位加拨针松解。每7天针刀1次,拨针1次;以6周为1个疗程,施治2个疗程,2个疗程间间隔3天,分别于施治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对照组行针刺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为主穴,以“肾俞、腰阳关、足三里、大杼、阿是穴”为配穴。每日治疗1次,待诸穴进针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法,行针30s,留针30min后取针,结束当日治疗。疗程:以6周为1个疗程,共施治2个疗程,患者在结束第一个疗程后间隔3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分别于施治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记录下治疗前及治疗6周、治疗12周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其晨僵时间、功能性指数(BASF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检测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后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阶段等一般情况及晨僵时间、功能性指数、视觉模拟评分、血沉、CRP基线资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6周与治疗12周后,晨僵时间、功能性指数评分、VAS评分、血沉、CRP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12周后疗效较治疗6周后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从总疗效来看:治疗组在VAS疼痛缓解程度上,治疗6周、治疗1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3.30%;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3.33%、73.33%。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佳(p<0.05)。结论针刀联合拨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能改善患者晨僵症状,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6周后即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但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更为显着。

张世伦[7](2018)在《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治疗国家软式网球队员髌腱末端病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软式网球在我国开展三十年以来,中国竞技软式网球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长足进步,取得了包括亚运会女单冠军在内的不错的成绩。并得到民间团体积极响应,各高校逐渐推广。软式网球运动跑跳多,折返距离长,覆盖场地范围广,急停急转动作较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软式网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膝关节使用频繁且负荷重,长期重复性训练常引起膝关节慢性劳损,以髌腱末端病较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膝前疼痛,跳跃痛,发力痛,上下楼梯痛,打软腿,甚至走路痛,患者可有髌尖延长,病史长者可出现股四头肌萎缩。痛点可出现在髌尖下、髌腱附着点。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保守方法,但总体来说髌腱末端病尚无速效的治疗手段,病程较长。若不采取治疗,多数病人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运动生活。本研究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对比分析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二者在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各方面的优劣,以期获得便捷有效,患病运动员可自主开展的髌腱末端病康复方法。方法:选取国家软式网球队患有髌腱末端病的18名运动员,共30例患膝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其中15例进入手法治疗组,15例进入体能康复训练组。观察使用不同方法治疗髌腱末端病3周、6周和9周后,患病运动员在疼痛感觉、大腿周径、和肌肉力量的差异,分析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文以VISA-P疼痛模拟量表、大腿周径、肌肉力量三项指标评价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对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治疗效果,评价如下:体能康复训练组VISA-P评分增长较少,手法治疗组增长明显且迅速。手法治疗组大腿周径在后期有小幅增长,体能康复训练组大腿周径增长明显。手法治疗组大腿肌肉力量后期有小幅增加,体能康复训练则增加明显,在大腿屈伸肌比值变化方面,体能康复训练组下降明显,手法治疗组在后期稍有降低。结论:体能康复训练在增加患肢大腿周径和肌肉力量,改善协调性方面都最有效,治疗后期在缓解疼痛方面也有作用。手法治疗对减轻髌腱末端病疼痛最有疗效,在增加大腿周径和肌肉力量等方面较体能康复训练不具备明显优势。可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差异,选择不同方案,也可二者结合取长补短。

武杰[8](2018)在《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梨状肌综合征成为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人们对此病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及早干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分析,根据导师冀来喜教授多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团队前期的研究成果,本课题以新九针中圆利针疗法为基本治疗手段,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圆利针对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明确其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制及圆利针疗法的优势所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及规范化处方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方法: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国医堂门诊的患者中筛选与本研究标准相符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圆利针治疗,每3天治疗1次,2次/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隔天治疗1次,3次/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记录相应的VAS评分、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等,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资料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资料组内比较经t检验,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VAS评分资料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2.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髋关节功能积分情况组内比较经t检验,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髋关节功能积分情况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3.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分析: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经?(17)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对梨状肌综合征分别采用圆利针、毫针进行干预治疗均有效,二者都能够消除或缓解相应的臀部疼痛及下肢不适等症状,与毫针相比运用圆利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更确切、更可靠,治愈率、有效率更高,值得借鉴使用。

岳盼[9](2018)在《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孙思邈提出的阿是穴在针灸、推拿治疗中历来为中医师们所重视,其止痛效果对于各类痛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阿是穴具体位置探寻困难,在不同患者、不同病情阶段出现的位点各不相同,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未能够充分发挥疗效。基于阿是穴理论和台湾中医师张钊汉提出的“原始点”疗法,我们在大量腰腿痛患者的治疗中逐步摸索出的“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是位于腰臀部的能够迅速而准确定位阿是穴的线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目前专门研究阿是穴按摩治疗该病的临床报道较少。目的:通过比较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与常规推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差别,证明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优于常规按摩,为阿是穴经线按摩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据。方法:将100例(男、女各50例)符合要求的住院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男、女各25例)。观察组采用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在住院期间每日按摩1次,周末除外,其余治疗措施均保持一致。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JOA评分、腰椎活动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JOA评分、腰椎活动度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在缓解疼痛等自觉症状、提升工作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腰椎活动度、加快病情好转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按摩,具有更加安全有效和独特的简、便、验、廉的中医外治法特点,值得继续研究和推广应用。

林子民[10](2018)在《环跳穴电针齐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中,梨状肌综合征占有相当部分的比例。很多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腰臀部或下肢疾患,因为误诊而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正确认识梨状肌综合征就显得尤为必要。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肯定针灸对痛症的临床疗效,运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腰腿痛就具有相当的优势。本课题主要研究电针齐刺法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通过比较环跳穴普通针刺,环跳穴齐刺,以及电针齐刺环跳穴三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的统计数据,比较临床疗效。本课题旨在探讨简洁有效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针灸方案,从针刺穴位的筛选,针刺手法的运用,辅助方法的介入等方面入手,寻找治疗本病的优选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将纳入的合格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三组患者均选用环跳穴为治疗穴位,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环跳穴普通针刺,选取规格为0.30*75mm的一次性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观察A组患者接受环跳穴齐刺,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环跳穴Q。取在此连线上距环跳穴1.5寸的Q1、Q2。以Q、Q1、Q2三点为齐刺进针点。选取规格为0.3*75mm的一次性毫针三支。均为直刺进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观察B组患者接受环跳穴电针齐刺,针刺方法同观察A组,在齐刺的同时接通G6805电针仪,选取疏密波(2/100Hz),留针30分钟,三组患者均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统计并记录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以及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积分、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积分、SF-MPQ-2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在研究观察过程中,三组患者均采用针灸疗法,有2例患者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自诉症状无明显缓解(亦无明显加重)而要求退出临床试验。1例患者(观察A组)因为工作原因导致无法完成治疗和临床观察。三组患者均采用针灸疗法,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均良好,无晕针、弯针、滞针或者血肿情况出现。余下88例患者均全部完成临床研究。1临床症状积分统计数据比较合格的受试患者进入临床分组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对照组和观察A组、观察B组临床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临床表现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4个疗程后,分别统计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为5.42±1.35、4.68±1.27、3.25±1.22,三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本课题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均具有缓解作用。而组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组(A组和B组)临床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而观察组之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B组较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统计数据说明,环跳穴齐刺法比单纯环跳穴针刺更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环跳穴齐刺后给与电针刺激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更为明显。2简式McGill疼痛问卷指标治疗前通过比较三组患者McGill中三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McGill评分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经过四个疗程治疗,疼痛评级指数PRI评分方面,三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分别于治疗前评分进行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B组评分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视觉疼痛VAS评分,三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分别于治疗前评分进行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B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现在疼痛状况PPI评分,三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分别于治疗前评分进行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B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数据说明,环跳穴的三种针刺疗法均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且环跳穴采用齐刺疗法后(无论有无增加电针刺激),对各项评分的降低程度更显着。由此说明擅长治疗“痹气小深者”的齐刺法对梨状肌综合征镇痛效果明确。尤其是在PRI评分中,齐刺法对PRI积分的降低显着,而齐刺法结合电针后,对PRI积分的改善最佳。但是在VAS和PPI评分中,环跳穴进行齐刺法后,两项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环跳穴后的评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齐刺法与电针齐刺法比较,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观察PRI和PPI、VAS的具体项目,PRI侧重于对疼痛性质的描述,和PPI和VAS侧重于对疼痛程度的描述。从这个数据结果可以推论齐刺法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疼痛症状能有效改善,在齐刺的基础上增强电针疏密波刺激后对患者疼痛性质的改善更为明显。而对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而言,齐刺法和电针齐刺法并无明显差异,3 SF-MPQ-2量表治疗前通过比较三组患者SF-MPQ-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患者SF-MPQ-2评分均有显着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1),说明三种疗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而组间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观察B组和观察A组比较,数据也有明显差异(P<0.05)。中文简版McGill疼痛问卷-2(SF-MPQ-2)量表中更为细致的包含了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词汇描述,对于梨状肌综合征所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考虑到在McGill量表中对梨状肌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故用该量表进行第二次评价,数据结果说明环跳穴对于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而齐刺环跳穴能够更显着降低评分,说明齐刺法可以加强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的缓解作用,而电针齐刺法通过加强电针刺激,也达到了预期的疗效,为三种疗法中对坐骨神经症状缓解最为明显的疗法。4 CODI评分比较治疗前通过比较C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患者CODI评分均有显着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1),说明三种疗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而组间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观察B组和观察A组比较,数据也有明显差异(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被实为脊柱外科中评价腰痛的最客观的量表,不仅有对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的评价,也有对患者生活能力增强进行评价的指标,对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评价更为全面。研究数据说明,齐刺环跳穴,结合电针疏密波刺激,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增强了患者的腰臀以及下肢功能,而且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5疗效分析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率10例,无效6例,愈显率为44.82%;观察A组患者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率7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65.52%;观察B组临床治愈15例,显效9例,有效率5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0.00%。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齐刺组患者的临床愈显率最佳。结论:本课题通过选用环跳穴进行齐刺,并结合电针疏密波刺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环跳穴归属与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二脉之会,主治腰胁部,腰胯部,腰腿部的风湿冷痹。针刺环跳穴可以直接作用于梨状肌,甚至触激坐骨神经。而对梨状肌采用齐刺法,“直入一,傍入二”,用于“痹气小深者”,增强了对深部梨状肌的调节作用,则可以使得针刺范围扩大到梨状肌肌腹,并向梨状肌的止点靠近,三针齐刺加大了对梨状肌的刺激强度,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缓解对坐骨神经卡压症状的治疗目的。且电针疏密波疏波和密波两种频率的波形交替使用,可以促进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三种物质的释放,增强了针灸的镇痛效果。该疗法对梨状肌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二、探寻痛感较轻的臀大肌注射部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寻痛感较轻的臀大肌注射部位(论文提纲范文)

(1)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1 膝关节炎的流行医学
        1.1.2 解剖学基础
        1.1.3 病因研究危险因素
        1.1.4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1.1.5 膝骨关节炎中医学及泰医学治疗进展
    1.2 传统中医学对膝关节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3 膝三针研究进展
        1.3.1 膝三针
    1.4 泰式穴位按摩
        1.4.1 有关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
        1.4.2 泰国传统医学从业者的重要特征
        1.4.3 泰国泰国传统医学实践的状况,过去实践泰国传统医学
        1.4.4 泰式按摩的基本知识
        1.4.5 泰式按摩病因学说基础,十主经脉和五个迹象
        1.4.6 泰式按摩对其他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1.4.7 泰式按摩重量的使用按摩
        1.4.8 膝骨关节炎泰式锻炼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诊断标准
        2.1.4 传统泰医诊断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中止标准
        2.1.9 脱落病例标准
        2.1.10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案
        2.2.2 治疗方法
        2.2.3 注意事项
        2.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3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VAS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4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测角仪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5 三组中老年膝关节炎患者WOMAC各指标的差异比较结果评分统计
        2.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统计比较
    2.4 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Oxford Knee Score评分比较
        3.1.2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3.1.3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Goniometer膝关节活动度测量
        3.1.4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问卷评分
        3.1.5 三组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方案探讨
        3.2.1 膝三针配合泰式按摩治疗法分析
    3.3 应用膝三针配合泰式穴位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3.4 创新性
    3.5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按动结合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收集及招募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受试者退出试验标准
        1.6 中止试验条件
        1.7 脱落病例处理
        1.8 辅助器械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价标准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
        3.2 JOA评分表
        3.3 腰椎活动度
        3.4 治疗周期与观察时点
    4 不良事件及处理
    5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5.1 数据录入
        5.2 数据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试验基本情况与病例描述
    2 基线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病情资料
    3 疗效分析
        3.1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3.5 不良事件报告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CNLBP与腰椎活动度受限的认识
        1.1 活动度测量的意义
        1.2 导致腰椎活动度下降的因素
    2 医学对CNLBP腰椎活动度受限的认识
    3 按动结合手法
        3.1“动静结合”的理筋手法理念
        3.2 按动疗法作用于CNLBP的优势探讨
        3.3 按动疗法在慢性腰痛的应用
    4 腰椎旋转复位法
    5 评价工具的选择
        5.1 VAS评分
        5.2 腰椎JOA评分表
        5.3 腰椎活动度测量
    6 研究结果
    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理筋手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
        1.1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
        1.2 远红外线在诊断中的应用
        1.3 远红外线在治疗中的应用
        1.3.1 在痛经治疗中的应用
        1.3.2 在慢性疼痛及骨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3.3 在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1.3.4 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1.3.5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6 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1.4 小结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以及分型
        2.3 颈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4 颈椎的生理解剖
        2.5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2.6 治疗
        2.6.1 牵引疗法
        2.6.2 MET疗法
        2.6.3 臭氧疗法
        2.6.4 整脊疗法
        2.6.5 PNF疗法
        2.6.6 触发点疗法
        2.6.7 物理因子疗法
        2.7 小结
    3.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2.1 外邪侵袭
        3.2.2 急性外伤
        3.2.3 慢性劳伤
        3.2.4 肝肾亏虚
        3.3 治疗
        3.3.1 中药疗法
        3.3.2 推拿疗法
        3.3.3 正骨疗法
        3.3.4 针刺疗法
        3.3.5 艾灸疗法
        3.3.6 刮痧疗法
        3.3.7 传统功法
        3.3.8 热敷疗法
        3.3.9 砂石疗法
        3.3.10 温泉疗法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2.1 受试者资料
        1.2.2 干预方法
        1.2.3 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中止标准
        1.2.7 脱落标准
        1.2.8 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1.3.1 —般资料
        1.3.2 NPQ颈痛量表
        1.3.3 VAS评分
        1.3.4 颈椎关节活动度
        1.3.5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1.3.6 颈肩部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数据
        1.4 评价标准
        1.5 疗效评估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1.7 研究结果
        1.7.1 一般资料分析
        1.7.2 临床疗效评价
        1.7.3 干预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分析
        1.7.4 干预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分析
        1.7.5 干预前后VAS评分分析
        1.7.6 干预前后CASCS量表评分分析
        1.7.7 干预前后颈肩部红外成像温度分析
        1.7.8 安全性评价
        1.8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1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1.2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应用依据
        1.3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现代理论基础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
    2.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附录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个人简介

(4)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1.2 坐骨神经解剖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2.1 源流探析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3. 体外冲击波的研究进展
        3.1 体外冲击波的作用机制
        3.2 体外冲击波的治疗进展
    4. 五输穴的认识
        4.1 五输穴源流
        4.2 五输穴的特点
        4.3 五输穴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样本量的统计及来源
        1.2 病例资料选入标准
    2. 分组方法和治疗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循经体外冲击波的认识
    3. 循经体外冲击波取穴依据
        3.1 主穴依据
        3.2 配穴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VAS评分分析
        4.2 ODI评分分析
        4.3 JOA评分分析
        4.4 疗效分析
        4.5 预后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附录二: VAS评分表
    附录三: ODI评分表
    附录四: JOA评分表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附录六: 招募通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疾病介绍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退出标准
        1.8 剔除标准
        1.9 病例脱落定义与处理
        1.9.1 脱落的定义
        1.9.2 脱落的原因分析
        1.9.3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1 艾灸手法组
        2.3.2 纯手法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疼痛问卷(VAS)评分
        3.2 JOA治疗前后比较评分
        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表
        3.4 总疗效评定标准
        3.5 不良事件
        3.5.1 不良事件分级
        3.5.2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3.6 受试者依从性
        3.7 随访时间
        3.8 资料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4 研究流程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1.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1.3.2 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OA)
        1.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2.1.1 腰痛VAS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1.2 JOA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1.3 ODI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2.1 腰痛VAS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2.2 JOA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2.3 ODI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3 两组患者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3.1 腰痛VAS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3.2 JOA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3.3 ODI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4 两组患者变化趋势比较
    3 总疗效判定
    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认识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5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理论探讨
        5.1 经络理论
        5.2 取穴机理
        5.3 艾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5.3.1 艾灸治疗的认识
        5.3.2 艾灸治疗的机理
        5.4 推拿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5.4.1 推拿手法治疗的认识
        5.4.2 推拿手法治疗的机理
    6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分析
        6.1 临床疗效
        6.1.1 基线评价
        6.1.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分析
        6.1.3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分析
        6.1.4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6.1.5 安全性结果分析
        6.2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方法机理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已公开发表论文

(6)针刀联合拨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记载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治疗方法
    2.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病理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2.3 针刀联合拨针综合疗法的临床注意事项与护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研究路线及技术路线
    3.结果与分析
        3.1 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3.3 不良反应事件及处理
    4.讨论
        4.1 针刀联合拨针法的理论依据
        4.2 本研究结果分析
        4.3 典型病例
        4.4 研究的创新性
        4.5 不足与展望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治疗国家软式网球队员髌腱末端病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髌腱末端病研究进展
    2.2 手法治疗髌腱末端病概述
    2.3 体能康复训练概述
    2.4 软式网球运动与膝关节损伤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脱落和中止实验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病例分组方法
        3.2.2 一般资料
        3.2.3 治疗地点
        3.2.4 实验器材
        3.2.5 治疗方案
        3.2.6 评价方法
        3.2.7 统计学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VISA-P疼痛模拟量表评分变化
        3.3.2 大腿周径变化
        3.3.3 肌肉力量变化
4 分析与讨论
    4.1 本研究中体能康复训练的特点
    4.2 手法治疗缓解髌腱末端病疼痛原理分析
    4.3 VISA-P疼痛模拟量表变化分析
    4.4 对大腿周径变化分析
    4.5 大腿屈、伸肌峰力矩变化分析
    4.6 大腿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变化分析
    4.7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表2 髋关节功能评定量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医学方面主要的治疗措施
        2.1.1 卧床休息,佩戴腰围
        2.1.2 腰椎牵引
        2.1.3 药物治疗
        2.1.4 功能锻炼
        2.1.5 物理治疗
    2.2 祖国传统医学方面主要的治疗措施
        2.2.1 针灸治疗
        2.2.2 内服药物治疗
        2.2.3 外用药物治疗
        2.2.4 推拿治疗
        2.2.5 养生功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4.1 具有以下推拿治疗禁忌症之一的患者
        3.4.2 具有以下影像学和症状特点的患者
        3.4.3 治疗措施与统一标准不同的患者
    3.5 病例脱落/中止标准
    3.6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3.7 随机化分组方法
    3.8 按摩治疗方法
        3.8.1 观察组按摩标准操作流程
        3.8.2 对照组按摩标准操作流程
    3.9 观察指标
        3.9.1 临床疗效判定
        3.9.2 VAS视觉模拟评分
        3.9.3 JOA下腰痛量表评分
        3.9.4 腰椎活动度
        3.9.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3.9.6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疼痛随访情况
    3.10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例数及性别、年龄分布
    4.2 两组患者发病节段分布
    4.3 两组患者疼痛部位分布
    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4.7.1 两组患者治疗前腰椎活动度比较
        4.7.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4.7.3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4.7.4 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4.8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4.9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疼痛随访情况
5 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5.2 VAS评分变化比较分析
    5.3 JOA评分变化比较分析
    5.4 腰椎活动度变化比较分析
    5.5 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分析
    5.6 出院3个月后疼痛随访情况
6 讨论
    6.1 关于阿是穴
        6.1.1 阿是穴的来源
        6.1.2 阿是穴的意义与研究进展
        6.1.3 阿是穴的局限性
    6.2 关于原始点
    6.3 阿是穴经线的提出
    6.4 阿是穴经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6.4.1 祖国医学理论依据
        6.4.2 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6.5 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6.5.1 阿是穴经线按摩的综合疗效优于常规按摩
        6.5.2 阿是穴经线按摩更加安全实用
        6.5.3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简”
        6.5.4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便”
        6.5.5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验”
        6.5.6 阿是穴经线按摩之“廉”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10)环跳穴电针齐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西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进展
        1.1 梨状肌的解剖结构以及比邻结构
        1.2 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
        1.3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1.4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 传统中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2.1 关于肌痹的认识
        2.2 关于筋痹的认识
        2.3 病因病机
        2.4 传统中医学治疗进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试验观察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2.7 脱落病例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对照组与观察A组、B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4 安全性观察
    5 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1.2 课题临床数据比较
        1.3 临床疗效分析
    2 治疗方案探讨
        2.1 环跳穴的特异性
        2.2 齐刺法的探讨
        2.3 电针刺激的加强作用
    3 疑点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探寻痛感较轻的臀大肌注射部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膝三针结合泰式按摩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温菁婷(Wassana Boonj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按动结合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观察[D]. 黄昭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石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晨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D]. 刘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针刀联合拨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观察[D]. 朱俸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手法治疗与体能康复训练治疗国家软式网球队员髌腱末端病对比研究[D]. 张世伦.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8]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武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腰臀部阿是穴经线按摩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D]. 岳盼.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10]环跳穴电针齐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林子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寻找臀大肌疼痛较少的注射部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