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警务人员基础训练过程中的纪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警务人员基础训练过程中的纪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警员基础培训过程中加强纪律意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月明[1](2021)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进程中,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大变局,进而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圆满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迎来许多新机遇、新契机、新变化,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提高党性教育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性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提高质量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内涵特征,遵循理论渊源,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际遇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二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主要阐述党性、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质量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分析、党性教育培训等概念的逻辑关联,以及梳理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五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主要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中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发达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经验借鉴,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第六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主要论述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短板,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七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主要论述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指向、主要原则以及评估维度。第八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主要从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途径、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周茜[2](2021)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总纲,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高度重视,就如何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常用到“首位”、“第一”、“统领”这些词语,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并特别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是新形势下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持续推动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过程中,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明确提出过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和政治要求等光辉的思想理论,是共产党人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源头。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指导俄国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建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注重党的政治建设,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的“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从建国后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强调,都表明政治建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构成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依据。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也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国内外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政治关乎根本,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不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或偏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既要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觉的立场追求,又要将其作为现实的工作取向,确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做人底线,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党的建设实践中,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对实践创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以贯之的,既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正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时代表现。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论述中,表现出对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政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强调对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突出、对国家机关政治属性的彰显以及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的特征,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统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的自我革命与推动社会革命的统一。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从国际大历史视角来看,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也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利于各国政党在比较鉴别中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既是贯彻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要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网上作战能力、批判错误思潮以及发挥制度保障。唯此,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

刘松林[3](2020)在《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修养,它倡导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在价值多元,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给予我们最根本的精神指引。当前基层民警处在公安队伍的第一线,其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质量和警察社会评价。就民警执法活动而言,其本质上是一项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有熟练运用执法技能和业务知识等技术操作层面的能力,还需要深入挖掘“人性”上的价值,落实对执法对象的人文关怀。为此,亟需提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基层民警人文素养,培养符合新时代全面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民警察。首先,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方面对人文素养内涵进行了剖析,结合自身思考就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概念和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并通过跨学科视角寻求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思想借鉴,在文章的理论基础部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其次,对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有关现状进行了考量。当前,我国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相关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有很多举措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仔细评析,整体上还存在着很大可以改进、提升的空间。且就目前来看,部分基层民警人文素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人文知识有待充实丰富、人文精神有待修养提升、人文行为有待锻炼塑造几个方面。为此,我们需要掌握系统思维,从警校教育、在职培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来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对策部分,本文还运用了比较研究法,选取了其他一些代表性国家关于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举措,并总结了有关经验。最后,在上述研究的铺垫下,提出了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即在推进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队伍优化的基础之上,加强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引导,并从基层民警人文素养评价、人文行为调控、人文行为激励和人文素养保障四方面建立相应机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落实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环境支持。

叶三俊[4](2020)在《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内政治文化既不是政党文化的别称,也不是政治文化的子概念,而是政党尤其是政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意识,是政党内部普遍信奉及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行为理念。在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史上,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但他们在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诸多论述中均强调要强化思想理论建设以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这些思想和观点无疑为当前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回顾党的历史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均注重通过思想建党的方式落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领、改造作用,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其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主流无疑是先进的、健康的,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负面影响,当前党内政治文化中依然存在圈子文化、特权文化、厚黑文化、潜规则文化等不良倾向。为解决好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深层次、源头性问题,进而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这一主题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一方面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地位作用、基本内涵和建设目标;另一方面则通过强化全党理想信念教育扭紧了“总开关”,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改进了不同层次党员的作用,坚持重拳惩治腐败并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有效纯洁了党内政治生态,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构建了制度笼子。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均取得了突出进展。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处于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依然面临着来自封建文化残余、市场经济环境以及西方异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克服以上负面因素在党内的消极影响,净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环境;同时还必须培育壮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体,确保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及广大普通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必须拓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载体,着重利用好活动载体、传播载体、制度载体,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杜俊奇[5](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孙延青[6](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文中提出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管控基层社会、关爱基层民众的重要使命。中国自宋朝开始“王权止于县”,形成了传统“皇权—绅权”二元权力控制型社会。但近代以降,传统社会在内外交困中开始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发端于清末新政以来国家现代化基层政权重构实践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在“自治化”与“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历程中,国民政府力主推行“乡闾保甲”、“新县制”等举措,但不仅未能完全实现国家权力的下延,相反在攫取资源过程中进一步造成农村社会“内卷化”。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将马克思列宁国家政权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进行摸索。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基层政权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9年8月湖南省长沙专区获得了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家并未“用完成革命的力量来非程序地、权威式”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从1949年到1954年间,中共长沙地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及湖南省委领导下,历时五年,立足于“行政化”路径下的“党治国家”模式,通过诉诸于“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下延,对专区基层政权进行建构,实现了近代以来历届政权的未竟之业。在“政党下乡”过程中,通过培养基层干部、健全党委制度等“内部耦合”方式,实现了“政党”这一内生性权威从无到有的建构与渗透。长沙专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拔、培养和整训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审查甄别、建立学习机制、干部整风举措及开展“三反”等运动,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整顿了工作作风,奠定了干部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则通过“审查党员”、“公开建党”、“整党建党”等举措,健全了党委机构,纯洁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党员,实现了党组织权威在乡(镇)乃至村级的确立。伴随着基层干部的“党员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有机契合保证了中共的坚强领导。在“政权下乡”过程中,中共长沙地委相继进行了以“接管建政”、“废除保甲”、“土地改革”和“人民普选”为核心的基层建政运动。力图以“外部嵌入”方式实现对专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外延性权威的破旧立新。这既是持续的建政步骤,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协同衔接,呈现出明显的步骤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长沙专区成立后,在“接管建政”历程中,实现了县级、区级政权的接管和建制。在随后以“废除保甲”为核心的建政运动中,主要通过开展“武装剿匪”、“支前筹粮”、“双减退押”运动,破除了地方军事权威及政治权威,延续千年之久的保甲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运动中,破除了经济权威乃至文化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在运动中启发民众政治觉悟和参政意识,民众在认识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对民众基础的重塑和改造。最终在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运动中,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与建立乡人民政府,建构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确立了以乡(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最终伴随着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发,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结构和职能获得了制度性安排和法理保障。长沙专区完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建设历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社会乃至基层民众也实现了权势转移。在这一系列“短平快”的运动治理方式主导下,长沙专区在破除旧有基层政权和权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标志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重构,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国家政权的下延和权威重塑历程。而民众在建政改造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到“党、政、群、团”等组织中来,专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这种基于国家偏好的选择性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乡村简单化和片面化认知,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模式在“布新”和“除旧”中被批判而被“他者化”,对农村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取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长沙专区为个案研究,在占有广泛档案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力图梳理出中共长沙地委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逐步控制和重塑过程,进而考察分析中共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建政运动模式和内在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域,进一步增强学界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重构研究的广延性,同时通过总结建政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资鉴价值。

王磊[7](2019)在《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在政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如何在确保党的纪律检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有效防范权力滥用,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当前,党的纪律检查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具体实践及法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解决。对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进行研究,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纪律是由党制定或认可、适用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党内强制力、旨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完成党的任务的义务性行为规则。党的纪律检查,是党的特定组织及其成员为维护党的纪律,依照确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情况实施的专门监督活动,具有政治性、监督性、纪律性、专属性等特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检查思想,为新时代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历史来看,纪律检查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随着党对法治认识的深化和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具有逻辑必然性:政党与党员间的“特殊契约关系”为党的纪律检查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党的纪律检查具有鲜明的公权力属性,需要以法治方式加以规范;党的纪律检查以党内法规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为共同遵循,而这二者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实行法治化有助于强化和保障党的纪律检查的权威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不是片面的“法律化”,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诸要素融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构建,推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纪律检查实践中得以充分运用,其要件包括政治正当性、实质正当性、形式正当性和程序正当性等四个方面。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应当以规范权力行使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遵循,以党内法规体系为对照,具体包括机构建设、职权配置、程序设定、监督机制构建等4个方面的内容,前三者侧重于制约,后者侧重于监督,共同致力于有效规范党的纪律检查权。实现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前提是实现机构建设法治化,即机构建设要符合法治理念,做到职责清晰、机制顺畅、制约有效。依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界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和专责机构两大类,前者应通过健全党的基层领导机构、优化党的派出机关设置等措施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确保责任落实;后者应通过优化内设机构、完善派驻机构设置等措施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强化内部制约。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应从党委对纪委的领导、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派驻纪检机构运行等方面予以完善。加强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工作队伍建设,应当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培育法治信仰与法治理念,建立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完善职业保障机制等。科学合理的职权配置是党的纪律检查在强化自我约束前提下权威高效运行的基础。党的纪律检查权是指党的纪律检查机构为履行党内职责、维护党的纪律而享有的,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和执行纪律情况实施专门监督的权力,该权力来自于全体党员合意形成全党共同意志基础上的党内科层制授权。明确“党的纪律检查权”的概念有利于增强纪律检查的权威性、边界感、规范性和透明度。只有根据法治精神对权力进行过程性和功能性的分解,才能从内部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遵循权力法定、权力适当、权责一致和分权制约原则,党的纪律检查权可分检查督促权、线索处置权、执纪审查权、执纪审理权、纪律处置权等5个类别进行配置。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离不开法定的正当程序。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定应遵循如下标准:一是独立价值标准,包括参与性、合理性、中立性与对等性、及时性与终结性;二是工具价值标准,包括强化结果的权威性、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增进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三是效率价值标准,包括纪律检查程序迅速有效,纪律检查资源配置合理。当前,党的纪律检查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重点关注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及证明标准、期间等要素存在的问题,从法治化视角健全相应程序,对日常监督进行规范,对执纪审查进行制约,对“四种形态”转化进行规制,对党员权利进行保障,从而更加有效地制约权力。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监督属性及其滥用的危害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对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监督应坚持充分性与必要性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应重点从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同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内部监督、党内民主监督等方面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着力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完善党外监督体系。

杨晓培[8](2019)在《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通过的《监察法》(第11条第2款)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27条)均明确规定“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违法行为,而随着法益保护的层升,现行刑法不仅存在文本意义上的阙如,司法实践亦是“同案异判”,难以公正。腐败是不当运用公权力而进行利益分配,实质为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交往关系中的一种利益失衡。“利益输送”则是腐败术语库中的一种“利他”而“没有装入口袋”的新型腐败基本形态,在公权力资源配置过程,通过公共权威或超估、虚估公共资源价值采用价格双轨制形式进行不法输送,主要表现为高权行为范式与公共资源交易范式。利益输送是公权力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职务违背,严重侵害了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保护法益,阻止了公共资源合乎目的性的分配、使用,即破坏了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之间交往关系的平衡秩序或状态。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结构性紧张”与社会心理失衡的“结构性怨恨”,表征出渎职犯罪的“家族相似性”。是故,“同等情况相同对待”,刑法理应从“现实关注”提升到系统的“理论自觉”,并做出一种妥当性因应。广义的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犯罪的模型集合——概括性范畴或“腐败之门”。而本文仅指狭义上的利益输送,即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违背法律、法规或故意规避法律、法规而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并未收受或者难以查明是否收受他人财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有了行为“恶害”,就会有刑法的意义。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不仅在于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必要性、最后手段性、可行性以及价值澄清与价值认知,也在于刑法还是一种修复或恢复“权力与权利平衡”的结构性、功能性技术调控工具。本文通过对域内外“图利罪”、“背信罪”的梳理与适用分析,认为利益输送犯罪是图利罪、背信罪的特殊态样,且应采用方式灵活、程序便捷的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方式而归入“贪污贿赂罪”章。在“严而不厉”的刑罚政策下,基于利益输送的危害与刑罚对等,从而设置了“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不同档的法定刑幅度,且采取自由刑与财产刑、保安刑相互配合的刑罚体系。此外,辅之公务伦理法制化、权力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执法机制相互衔接等治理政策,与刑法治理形成互动、协同,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推进”,力图提升犯罪阻力,增加犯罪风险,形成一种阻遏利益输送的秩序或状态,有效对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法益进行保护,达致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交往的利益平衡,最终将利益输送的刑法治理态度与构想固化为一种“目的善”、“工具善”相互融合的“善治”。这既益于法治反腐从“厉而不严”转入“严而不厉”,也彰显了刑法哀矜勿喜的谦抑主义与“自我修正”机制,且还妥当地契合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诉求。

崔言鹏[9](2019)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内法规是对党的组织体制与职责的规定,是对党员的权利、义务和行为的规定,是对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党的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的规定,要求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由党的纪律强制保证实施。党内法规建设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党内法规建设,特别是抗战时期,革命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以及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促使党内法规建设进一步得到重视并初步规范。这一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建设实践,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形势下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促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重要启示。本文立足于抗战时期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建设实践,总结了党内法规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究了党内法规建设的基本规律。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在界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基本概念前提下,阐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了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背景与尝试。首先,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思想源流着手,具体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党的“法律”“法规”思想,列宁的党的“法律”“法规”思想,中国传统组织的“法规”思想。其次,分析了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尝试,包括围绕党的革命任务,制定和修改党章及相关法规;以党的组织路线为中心,制定党的组织法规;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制定党的宣传思想法规;扩大党员干部队伍,制定党员干部法规;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制定党的纪律法规。最后,探究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实践需求,具体包括国内抗战形势任务的变化;党自身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相对稳定的根据地环境。第二章主要梳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容体系。首先对党的章程进行分析,包括起临时党章作用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七大党章。其次对党的组织法规进行分析,包括规定党的组织路线、规定党的基本组织原则、规定建立并巩固党的组织体制、规定党的三大作风和规定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原则。再次对党的宣传教育法规进行分析,包括规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规定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和规定完善党内教育工作。再次对党员干部法规进行分析,包括规定大量提高党员干部数量、规定比较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和规定巩固党,增强党性。最后对党的纪律法规进行分析,包括规定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容、规定恢复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第三章主要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实践探索。首先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各层级党内法规的制定实践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中央委员及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通过的党内法规,中央政治局制定审议的党内法规和中央各部制定发布的党内法规。其次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实施,包括进行理论阐释,开展学习教育和加强组织实施三部分。最后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执行情况及评估和抗战时期党内法规的修改或废止两方面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评估与清理。第四章主要总结概括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经验启示。第一节阐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内法规建设的基本前提;面向实践是党内法规建设的动力源泉;从实践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提高党内法规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的重要保障。第二节主要阐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当代启示:从实际出发,及时的对党内法规立、释、改、废;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党性修养和监督检查,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科学化。结束语主要是对当前党内法规建设的总体思考。今天加强党内法规建设,要正确处理党内法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党内法规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定位党内法规建设。

张学娟[10](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化建设研究 ——以1949-1956年上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干部和干部制度建设,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全面执政的背景下开启了现代干部制度建设,这在党的干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过程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干部制度建设更具有重要性与独特性。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从中探索出干部制度建设的实践模式和方法意义,以史为鉴,能更好地回应当下干部制度化建设的新命题。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党史党建等相关理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实践逻辑、政治功能以及经验与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应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庞大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干部制度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廉价政府构建理论中。列宁在治国实践中首次形成了干部制度体系,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教育、管理与监督等。毛泽东更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干部制度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干部标准、干部路线与干部管理方法。这些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化建设的理论渊源,也凸显出干部制度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必须置于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的框架内考察,才能以正确的逻辑理顺其时代背景。新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上海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也在城乡关系重塑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定位,党要想顺利实现组织适应性转型,成功领导国家建设,必须要有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干部队伍作为支撑。另外,从制度的路径依赖看,这一时期的干部制度化建设既有着传统文官制度的遗留,又有着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制度的探索,更有着苏联干部制度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路径影响。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着由大规模干部的吸纳、整顿到系统化干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1953年分部分级管理制的实施为界,可将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分为两个历程。1949-1952年为干部队伍的扩充、整顿阶段,上海通过南下干部进驻、对旧人员的任用和提拔新干部,并对干部进行教育与整顿,扩充和规范了干部队伍。1953-1956年为干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阶段,在党管干部原则的强化和分部分级管理制的实施下,上海逐步建立起干部选拔任用制、干部教育培训制、干部人事管理制、干部监督制等较为规范的干部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化建设是意识形态、政治组织、政治运动等多要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干部意识形态塑造奠定了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基础,同时,干部制度建设又强化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组织构成了干部制度化建设的行动空间,党组织在党管干部原则下对干部制度建设起着核心作用;政府组织以其专业特色和职能分散特点,发挥着其在制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群团组织在干部制度建设中起到了辅助性作用。政治运动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成为干部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推手,在政治运动中,干部制度得以规范化。这三个要素之间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共同推进着干部制度化建设。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颇有成效,党成功构建上海新政权建设所需的干部网络体系。党在推进干部制度建设中,规范了党组织、稳定了政治秩序、积累了执政资源,实现了上海政权稳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其中更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前干部制度化建设启示深刻。论文从制度与制度化建设视角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并选取1949-1956年上海作为案例。论文不仅从宏观上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历程,还试图从微观上探讨干部制度化建设如何在组织、群体、事件、行为中推进。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能从总体上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城市干部建设中的努力,凸显城市干部制度建设的特色。干部制度建设既是历史之鉴,也是时代之需。新时代,党应充分重视干部制度与意识形态、组织建设的互动,继续推进干部制度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建设。

二、在警员基础培训过程中加强纪律意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警员基础培训过程中加强纪律意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
    2.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党性与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涵
        2.1.2 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2.1.3 质量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内涵
        2.1.4 新时代的内涵
    2.2 党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联
        2.2.1 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
        2.2.2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2.2.3 党性教育与党性分析
        2.2.4 党性教育与党性教育培训
        2.2.5 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2.2.6 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3 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2.3.1 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3.2 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2.3.3 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
        2.3.4 党性教育具有渗透的独特功能
        2.3.5 党性教育具有内在的科学规律
第3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1.2 列宁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1 毛泽东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2 邓小平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3 江泽民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4 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3.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3.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3.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
    4.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2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4.2.1 坚持正确路线、把握发展方向
        4.2.2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
        4.2.3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4.2.4 服务中心任务、强化问题导向
        4.2.5 体现从严从实、融入日常经常
第5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
    5.1 从苏共亡党亡国看苏共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
        5.1.1 曲解、淡化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
        5.1.2 忽视党的宗旨教育
        5.1.3 缺乏正确的党史教育
        5.1.4 对党忠诚教育缺失
        5.1.5 党性教育走形式、假大空
    5.2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借鉴
        5.2.1 越南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2 朝鲜劳动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3 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4 古巴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批判借鉴
        5.3.1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的党性教育
        5.3.2 德国、法国、英国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5.3.3 日本、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第6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
    6.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6.1.1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6.1.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6.1.3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6.1.4 进行伟大斗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6.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挑战
        6.2.1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契机
        6.2.2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6.2.3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6.2.4 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变化带来的新任务
        6.2.5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6.2.6 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
    6.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6.3.1 党性的宣传阐释有所滞后
        6.3.2 党性教育认识误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6.3.3 党性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
        6.3.4 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6.3.5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6.3.6 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第7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
    7.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7.1.1 求真务实的理念
        7.1.2 与时俱进的理念
        7.1.3 全面从严的理念
        7.1.4 分类施教的理念
        7.1.5 贯通协同的理念
    7.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7.2.1 根本目标和基本目标
        7.2.2 统一目标和分类目标
        7.2.3 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7.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7.3.1 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7.3.2 思想改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7.3.3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7.3.4 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7.3.5 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7.3.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7.4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评估维度
        7.4.1 党性教育的适用度
        7.4.2 党性教育的满足度
        7.4.3 党性教育的保障度
        7.4.4 党性教育的有效度
第8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8.1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8.1.1 深化党性教育需求调研
        8.1.2 精心抓好重点内容教育
        8.1.3 认真抓好基本内容教育
    8.2 创新党性教育方法
        8.2.1 坚持运用讲授式方法
        8.2.2 广泛运用渗透式方法
        8.2.3 倡导运用案例式方法
        8.2.4 深入运用互动式方法
        8.2.5 积极运用典型式方法
        8.2.6 大胆运用体验式方法
    8.3 拓展党性教育途径
        8.3.1 加大集中培训力度
        8.3.2 抓好集中教育活动
        8.3.3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8.3.4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8.3.5 用好实践锻炼平台
        8.3.6 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8.3.7 注重加强自我教育
    8.4 健全党性教育机制
        8.4.1 健全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8.4.2 健全党性教育保障机制
        8.4.3 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8.4.4 健全党性教育宣传研究机制
    8.5 增强党性教育合力
        8.5.1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8.5.2 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
        8.5.3 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8.5.4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8.5.5 加强党性教育的工作统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三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与特质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特质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第四节 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第三节 提升网上作战能力
    第四节 抵制错误思潮袭扰
    第五节 发挥制度保障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概述
    2.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概念厘定
        2.1.1 人文
        2.1.2 人文素养
        2.1.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
    2.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要素分析
        2.2.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组成要素
        2.2.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2.2.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基本内容
        2.2.4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基本原则
    2.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2.3.1 微观层面:促进民警个人全面发展
        2.3.2 中观层面:提升基层民警执法效果
        2.3.3 宏观层面:推动公安治理能力现代化
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思想借鉴
    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 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与素质冰山模型理论
    3.3 伦理学中的德性论思想
    3.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思想
4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考量
    4.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举措及经验总结
        4.1.1 我国关于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举措
        4.1.2 我国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举措的经验总结
    4.2 当前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现存问题与原因剖析
        4.2.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现存问题
        4.2.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5 国外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经验
    5.1 国外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做法
        5.1.1 欧美地区主要发达国家
        5.1.2 亚洲地区主要发达国家
        5.1.3 其他一些具代表性国家
    5.2 国外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经验总结
        5.2.1 实行严格的警察招录考核标准
        5.2.2 充分发挥警校人文教育的作用
        5.2.3 加强在职期间的警察教育训练
        5.2.4 完善警员人文素养提升的保障措施
6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6.1 推进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队伍优化
        6.1.1 创建高素质的政工团队
        6.1.2 提升基层民警招录标准
    6.2 加强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引导
        6.2.1 强化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提升观念
        6.2.2 拓宽基层民警人文知识的吸收途径
        6.2.3 丰富基层民警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
        6.2.4 创新基层民警人文行为的引导方式
    6.3 完善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制度设计
        6.3.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评价机制的设计
        6.3.2 基层民警人文行为调控机制的设计
        6.3.3 基层民警人文行为激励机制的设计
        6.3.4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保障机制的设计
    6.4 落实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环境支持
        6.4.1 优化基层警营物质文化环境
        6.4.2 提升基层警营精神文化环境
        6.4.3 加强社会及家庭环境的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
一、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动因
    (一)强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观点
        1.共产党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理论基础
        2.“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
        3.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作为党的全部建设的基础
    (二)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改革开放以来
    (三)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
        1.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支撑
        2.促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四)纠正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存在的多种偏向
        1.“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
        2.“拥权自傲”的特权文化
        3.“玩弄权术”的厚黑文化
        4.“暗箱操作”的潜规则文化
二、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进展
    (一)理论创新
        1.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逻辑关系
        2.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3.确立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
    (二)实践进展
        1.强化全党理想信念教育扭紧了“总开关”
        2.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改进了不同层次党员的作用
        3.反腐败斗争呈现压倒性态势纯净了政治生态
        4.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构建了制度笼子
三、当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封建文化残余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
        1.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的官僚化危险
        2.受宗法意识影响的庸俗化危险
        3.受中庸官场哲学影响的潜规则化危险
    (二)市场经济环境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冲击
        1.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特征容易消解党员理想信念
        2.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可能挑战党性原则
    (三)西方异质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挑战
        1.新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消解党员宗旨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2.消费主义催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错误观念
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培育壮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
        1.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及其选拔
        2.广大普通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路径
    (二)拓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载体
        1.利用活动载体增强感染力
        2.拓宽传播载体提升辐射力
        3.建设制度载体形成内聚力
    (三)净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环境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2.纯洁党内关系,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3.坚决排除商品交换原则负面侵蚀,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6)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长沙专区社会历史背景
    1.1 长沙专区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
    1.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1.3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自治化”实践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自治化”向“行政化”过渡
    1.5 “国家政权内卷化”
第2章 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理论来源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实践探索
    2.3 “行政化”路径下“党治国家”模式的确定
第3章 长沙专区的解放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3.1 长沙专区的解放
    3.2 长沙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3 长沙专区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
第4章 长沙专区成立初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1 中共长沙地委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南下
    4.2 中共南下长沙地委与地下党的会师
    4.3 长沙专区基层干部选拔
    4.4 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整风
第5章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党的权威重塑
    5.1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现状
    5.2 审查党员:保持组织纯洁性
    5.3 公开建党:公开党的组织与发展基层党组织
    5.4 整党建党:健全党委制度与整风整党
第6章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建政
    6.1 以“城乡兼顾”为工作中心的确定
    6.2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政权的初创
    6.3 区、乡政权的接管和区政府、党委的成立
    6.4 保甲制度的暂时保留
第7章 “剿匪”及“清匪”运动
    7.1 匪患的形成原因与目标指向
    7.2 剿匪运动的历程
    7.3 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7.4 全面发动群众,进行清匪斗争
    7.5 镇压反革命
第8章 “支前征粮”
    8.1 征粮运动的必要性
    8.2 “夏借”工作的开展
    8.3 “秋征”工作的开展
    8.4 党政群组织的初建与对民众的初步动员
    8.5 阶级斗争下的“加征大户”和“查挤黑田”
    8.6 征粮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建设
第9章 “双减反霸”
    9.1 “双减反霸”运动的缘起
    9.2 “双减反霸”运动历程
    9.3 双减反霸与党群团组织的初建
    9.4 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乡政权的初建
第10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
    10.1 土改的必要性
    10.2 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0.3 .土地改革对民众的动员与改造
    10.4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改造
第11章 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和乡基层政权的确立
    11.1 乡基层政权的逐步确立
    11.2 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11.3 《宪法》的颁布与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式确立
第12章 长沙专区基层政权建政特点与历史影响
    12.1 建政特点
    12.2 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背景及主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党的纪律检查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的内涵及外延
    一、党的纪律的概念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内涵
    三、党的纪律检查的外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检查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纪律检查思想
    二、列宁的纪律检查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纪律检查的论述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的历史进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纪律检查 第二章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逻辑基础
    一、党的纪律检查的理论前提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公权力属性
    三、党的纪律检查的依“法”运行
    四、党的纪律检查实行法治化的逻辑必然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基本意蕴
    一、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
    三、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要件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体系构成
    一、构建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的考量因素
    二、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建设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设置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确定依据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组织体系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法治化改革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运作模式建设
    一、党的纪律检查的领导体制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工作机制
    三、党的纪律检查运作模式的法治化完善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工作队伍建设
    一、法治信仰与法治理念的培育
    二、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
    三、职业保障机制的完善 第四章 党的纪律检查职权配置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权的法治界定
    一、党的纪律检查权的定义
    二、党的纪律检查权的内涵
    三、党的纪律检查权的配置原则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科学配置
    一、检查督促权
    二、线索处置权
    三、执纪审查权
    四、执纪审理权
    五、纪律处置权 第五章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定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的设定标准
    一、独立价值标准
    二、工具价值标准
    三、效率价值标准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置的重点要素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辩护
    四、证据及证明标准
    五、期间
第三节 完善党的纪律检查程序的法治路径
    一、日常监督的程序规范
    二、执纪审查的程序制约
    三、“四种形态”转化的程序控制
    四、党员权利的程序保障 第六章 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制构建法治化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制构建相关问题
    一、对党的纪律检查权进行监督的特殊重要性
    二、监督的基本原则
    三、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对党的纪律检查的党内监督体系
    一、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
    二、同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内部监督
    四、党内民主监督
第三节 对党的纪律检查的党外监督体系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二、国家司法机关监督
    三、民主监督
    四、群众监督
    五、舆论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识别基准: 利益输送的基本图式
    第一节 利益输送的事实识别: 裁量权的滥用
        一、利益输送概念的原型与演进
        二、利益输送的分类: 基于“二分法”的表述
        三、利益输送的表征: 权力的不正当授受
        四、利益输送的态势: 裁量权中立的异化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法律识别: 出行入刑
        一、不法机能的触发: 个案举样
        二、行为不法的识别: 规范主义的“社会行为论”
        三、利益输送犯罪与相关罪名的共栖: 同一与差异
        四、利益输送与工作失误及“为民服务”的界别
    第三节 理论工具: 利益输送研究的模型集合
        一、社会平衡理论: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另一种叙事
        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行为的“经济人”假设
        三、法律保留理论: 裁量权的依法行政
        四、话语理论: 利益输送在刑法语境下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价值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根据
    第一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必要性
        一、利益输送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二、利益输送的法益侵害
    第二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最后手段性
        一、利益输送规制的喧嚣: 过犯罪化的评价
        二、利益输送非刑罚的假设与证伪: 功能性供给不足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不得已”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可行性
        一、公共认同: 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二、国际反腐衔接的基础: 法律文本与实践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合宪性诠释
        四、制度创设: 基于新权利确认与保护的犯罪化拟制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政策: 严而不厉
        一、基于现行反腐“厉而不严”刑罚政策的平衡
        二、立法严密: 利益输送治理的“有法可依”
        三、刑罚的“最小侵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借鉴: 利益输送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我国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立法沿革与经验
        一、利益输送相关罪名的文本梳理分析
        二、建国以来与利益输送相关的刑事立法分析
        三、利益输送相关犯罪的罪刑关系“钟摆效应”明显
    第二节 域外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文本与适用分析
        一、德、日等西方国家刑法中“背信罪”的基础考察
        二、我国台湾地区“公务员图利罪”的考察兼析其它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域外启示与借鉴
        一、图利罪是一种特殊的背信罪
        二、背信犯罪在我国的现实适用与意义延伸
        三、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刑事责任: 普遍性与预防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逻辑展开: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第一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法律标准
        一、客观要件: 基于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不公平
        二、主体要件: 基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
        三、主观要件: 基于“利他”的直接故意
    第二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与共同犯罪
        一、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
        二、利益输送的共犯问题
        三、利益输送行为的一罪或数罪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实现形式
        一、权力不法犯罪化的实践: 以十个刑法修正案“贿赂罪名变化”为视角
        二、利益输送犯罪化的立法: 刑法修正案的选择
        三、利益输送犯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的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正义分配: “理”与“力”的融合
        一、刑罚之“理”: 源于刑法制度的公平
        二、刑罚之“力”: 立法与司法相结合
        三、刑罚技术与价值的统一: 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目的: 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并合
        一、刑罚是基于一种正义的“利益衡量”
        二、功利为主兼采报应的并合主义
    第三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标准:罪刑均衡
        一、立法严密: 刑罚体系的明确规范
        二、裁量规范: 刑罚正义的基本保障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适配: 基于李斯特(Liszt)的“目的思想”
        一、规制方向: 刑罚的轻缓化与渐进性
        二、刑罚结构的优化: 以贪污贿赂罪为范式的调适
        三、刑罚的法定刑设置: 刑种与刑度的妥当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机制: 社会防卫政策的衔接与适用
    第一节 权力自律: 公务伦理的法制化
        一、现实基础: 公务伦理的价值与式微
        二、国际经验: 公务伦理普遍法制化及方向
        三、公务伦理法制化的SWOT分析及调适
        四、公务伦理法制化的路径及趋势
    第二节 权力他律: 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
        一、党内监督法治化: 党内法规的纪律监督与纪法衔接
        二、国家监督制度化: 审计、监察、法律监督的机能整合
        三、社会监督规范: 媒体反腐与“非公”主体协作预防制度的建立
        四、市场治理机制的优化: 激励与规范
    第三节 执法衔接:构建利益输送的“三级预防”体系
        一、风险防范屏障: 公务伦理法规防患于未然
        二、风险控制端口: 行政法规对利益输送的一般违法行为吓阻
        三、风险管控底线: 刑法对利益输送的抗制
        四、“三级预防”的衔接: 关键信息共享与文本间衔接的功能进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难点
        (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关于“抗战时期”的界定
        (二)关于“党内法规”的界定
        (三)关于“党内法规”几对概念关系的辨析
        (四)关于“党内法规建设”的界定
        (五)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主义研究法
        (三)制度研究法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背景与尝试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思想源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的“法律”或“法规”思想
        二、列宁的党的“法律”或“法规”思想
        三、中国传统组织的“法规”思想
    第二节 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尝试
        一、围绕党的革命任务,制定和修改党章及相关法规
        二、以组织路线为中心,制定党的组织法规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党的宣传教育法规
        四、扩大党员干部队伍,制定党员干部法规
        五、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制定党的纪律法规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实践需求
        一、国内抗战形势任务的需要
        二、党的自身经验教训的总结
        三、相对稳定的根据地环境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党的章程
        一、起临时党章作用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
        二、七大党章
    第二节 党的组织法规
        一、规定党的组织路线
        二、规定党的基本组织原则
        三、规定建立并巩固党的组织体制
        四、规定党的三大作风
        五、规定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原则
    第三节 党的宣传教育法规
        一、规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二、规定加强党的宣传工作
        三、规定完善党内教育工作
    第四节 党员干部法规
        一、规定大量提高党员干部数量
        二、规定比较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
        三、规定巩固党,增强党性
    第五节 党的纪律法规
        一、规定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容
        二、规定恢复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三、规定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各层级党内法规的制定
        一、中央委员会及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通过的党内法规
        二、中央政治局制定审议的党内法规
        三、中央各部委制定发布的党内法规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实施
        一、进行理论阐释
        二、开展学习教育
        三、加强组织实施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评估与清理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执行情况及评估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修改或废止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内法规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面向实践是党内法规建设的动力源泉
        三、在实践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提高党内法规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的当代启示
        一、从实际出发,及时的对党内法规立、释、改、废
        二、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三、加强党性修养和监督检查,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科学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化建设研究 ——以1949-1956年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与展望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干部
        (二)制度与制度化
    四、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干部制度化建设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干部制度建设的理论论述
        一、建立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二、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队伍——社会主义廉价政府构建理论
    第二节 列宁干部制度建设思想
        一、强调干部的选拔与任用
        二、重视干部的培训与教育
        三、加强干部的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毛泽东干部制度建设思想
        一、制定干部标准与干部路线
        二、干部工作要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干部要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执政空间转换下中国共产党组织适应性分析
        一、反应性适应:中共执政方式亟待调整
        二、结构性适应:政党组织结构亟待优化
        三、功能性适应:中共执政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节 历史与环境视角下干部制度建设的路径依赖
        一、中国传统官僚体制下文官考试、培训与管理制度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管理的制度探索
        三、苏联干部制度建设的路径探索
    第三节 城乡关系重塑下上海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定位
        一、从消费性城市到生产性城市:新政权建立初期资源短缺下的上海城市发展路径
        二、从异质化到同质化:新政权建立初期上海城市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
        三、从失序到有序:新政权建立初期上海城市再组织化的定位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1949-1952 年:上海干部队伍的扩充与整顿
        一、上海城市管理模式与干部现状
        二、上海干部吸纳工作的展开
        三、上海干部队伍的初步整顿与干部制度的酝酿
    第二节 1953-1956 年:上海干部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一、国家政治制度逐步确立与上海干部制度建设
        二、上海党管干部原则和分部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三、上海具体干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四、上海干部制度建设的规范性特征与变量考察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第一节 价值理念:干部意识形态的塑造
        一、意识形态与制度:干部制度化建设中的一种理论关联
        二、干部意识形态担当者形象的新定位
        三、干部意识形态担当者形象的再塑造
    第二节 组织载体:干部制度化建设的行动空间
        一、组织嵌入与制度演进:干部制度化建设行动空间的一个分析框架
        二、权力空间:权力集中与党组织在干部制度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三、行政空间:职能分散与政府组织在干部制度化建设中的基础意义
        四、社会空间:力量支撑与群团组织在干部制度化建设中的辅助作用
    第三节 政治运动:干部制度化建设中的政治策略
        一、破与立:政治运动对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双重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干部制度建设相关的政治运动梳理
        三、整党运动:政治运动中推进干部制度化建设的一个案例考察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强化组织:上海市社会整合与政权稳固
        一、构建了上海市的干部网络系统
        二、完成了上海市各级政权建设
        三、实现了党组织适应性转变
    第二节 稳定秩序:城市的高效管理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城市专业化干部管理队伍形成
        二、上海城市的高效管理
        三、上海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三节 积累资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奠定
        一、意识形态执政资源的巩固
        二、中共执政群众资源的丰富
        三、中共执政组织资源的优化
        四、制度执政资源的初步构建
    第四节 增强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提升
        一、强化党生存抗变能力
        二、提升党社会整合能力
        三、增强党领导城市发展的能力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干部制度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与现代启示
    第一节 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注重理论传承与干部制度创新同步
        二、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与干部队伍治理并举
        三、加强党组织建设与干部制度建设互动
        四、坚持宏观系统性与微观灵活性相结合
    第二节 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组织机构中出现干部配备不合理的现象
        二、干部管理中存在红与专区分上的盲目性
        三、大众参与在干部制度运行中的弱点
    第三节 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具体启示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与包容性建设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
        三、加强干部制度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建设
        四、加强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与社会性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在警员基础培训过程中加强纪律意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 欧阳月明. 南昌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周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D]. 刘松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 叶三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 孙延青. 湘潭大学, 2019(12)
  • [7]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D].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D]. 杨晓培. 厦门大学, 2019(07)
  • [9]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研究[D]. 崔言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化建设研究 ——以1949-1956年上海为例[D]. 张学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加强警务人员基础训练过程中的纪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