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

论民间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

一、论非政府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敦华[1](2020)在《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政府投资基金作为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转变财政投入方式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客观来讲,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目前在实际运作管理中仍存在多种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募、投、管、退”是当前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的关键内容,明确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将有助于尽早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效能。本文首先通过搜集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然后从“募、投、管、退”的角度介绍YUCT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现状。接着采用实地调研以及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分析该基金运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主要包括对外募资渠道来源单一、投资体现的政策性属性有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专业化投后管理水平不足以及退出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同时也揭示了基金对外宣传不足、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不景气、基金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投资决策流程复杂、员工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和投资人员相关专业背景经验不足等成因。最后结合该基金的实际情况,从“募、投、管、退”等方面提出运作管理优化的建议,主要包括成立专业募资团队、改善项目决策流程机制和基金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投后管理相关制度流程、完善员工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以及灵活安排多种退出机制等措施。同时也从智力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对于基金运作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YUCT政府投资基金未来运作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其它省市的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范晓宸[2](2020)在《丹东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对实现项目预期目的、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来,丹东市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陆续开展了“项目建设年、项目落地年”等推进项目建设的活动,并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列入丹东市“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已经成为丹东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在组织结构、审批流程、监管方式等方面问题重重,面对丹东市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的下行压力,致使全市建设项目接续不足,全社会投资增速下降,因而亟需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管理督导和监管,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科学的对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推动项目步入良性轨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丹东市具有特殊的地缘性和历史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情况复杂多样,结合自身工作,走访丹东市发展改革委、丹东市财政局、丹东市住建局、丹东市统计局等项目管理相关部门,对县区级项目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深入项目建设实地考察项目单位在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难题,收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方面问题,获得大量一手材料,对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历史情况及现状有较为具体的数据支撑,根据现有丹东市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文件解读作为现实依据,分列、提炼和归纳了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在项目数量、建设推进、监管机制三个方面的短板以及成因。以行政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支撑,科学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和期刊,并开展调研和访谈,目前项目管理方面有比较充足的实施方案可供参考和研究,通过将查阅归纳出的不同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反复比较选择,提出从提高项目数量、完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符合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实际的合理对策,对政府精准施策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提高市级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张晖[3](2019)在《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转轨过程中,在中央统一领导和财政分权的模式下,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政策目标和激励措施,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财政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采取局部性改革策略,其采取的财政政策并不总是与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相一致。而且,由于财政政策工具的限制、多级政府的存在和其他因素影响下,使得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比在单级政府下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偏好和效用函数的不一致,一些地方政府具有基于自身效用函数最大化目标而不执行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观可能性,这极有可能引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在财政政策方面的博弈,从而大大抵消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效力,甚至使其成为政府间实施下一轮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起点。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政府间财政政策的动态一致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一般具有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两种策略。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如果在两种策略下的均衡解相同,则财政政策就是动态一致的,否则就会存在动态不一致的问题。自动稳定政策也可以称为规则策略,对于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理性个体的差异,造成的分散决策可能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效率损失,而规则可以尽量减少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效率损失。但是,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来看,完全的自动稳定策略或者完全的相机抉择策略,都没有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垂青。相反政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较为中庸的政策,即在保持相机抉择权利的同时,又要在一定条件下承诺施行确定的规则。理论表明,财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忽视博弈参与者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财政政策出现动态不一致,从而偏离党和国家制定的最优计划,进而造成整体社会福利的损失。在实践中,任何政府都不存在理想状态的永远不违约的承诺和完全符合承诺的行动。动态一致性问题揭示的就是客观世界理性参与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它抛弃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若干假设,而代之以更加符合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使得传统经济学逐渐从理想状态回归到现实中来。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对中央政府财政政策和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产出缺口、经济周期、财政政策性质以及相机抉择部分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等进行分析比较。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存在创新:一是将动态一致性理论应用于研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政策关系,而不是仅仅研究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自身财政政策的动态一致性。传统理论认为,地方政府采取的是与中央政府相同的财政政策,两者之间的关系仅仅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因此一般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二是本文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对1998年2017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政策一致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政策虽然统计分析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顺周期趋势,但是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的实证检验却表现出显着的逆周期特征。同时,我国政府间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但是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具有动态不一致性。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同的是,西部地区表现出显着的支出刚性和制度惯性。三是本文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对政府间财政政策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求解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财政政策博弈预期收益的均衡结果。分析表明:一般来说,当UL-PL>θC时,地方政府会选择实施与中央政府动态不一致的财政政策;当UL-PL<θC时,地方政府会选择实施与中央政府动态一致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的财政政策是否与中央政府财政政策保持一致,主要取决于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后地方政府的福利大小,也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动态不一致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惩罚成本及概率。本文希望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府间财政政策是否存在动态不一致?二是如果政府间财政政策存在动态不一致,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或者说造成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三是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对经济周期波动有什么影响?在回答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中央政府在充分考虑地方政府需求基础上,合理制定宏观财政政策,使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效用函数最大化目标制定的财政政策也与中央政府制定的国家财政政策一致,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财政政策集合的有效性。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导论,从动态一致性理论源起、财政分权对财政政策一致性的影响、财政政策一致性的经济稳定和增长效应等方面,对前期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第一章,全面梳理分析了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及影响因素,对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的理论基础进行提炼和归纳。第二章,具体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历年来的财政政策,将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地方政府滞后一期财政支出增长率直接进行比对,研究表明1998年2017年中央财政支出与滞后一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起伏波动较为一致。即地方政府财政政策一般会根据中央政府财政政策作出相应调整,政府间财政政策总体来说具备动态一致性。第三章,分别对地方政府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实施的总体偏向逆周期的财政政策,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可能具有顺周期特征。虽然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政府间财政政策存在显着的动态不一致问题。但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政策却表现出动态一致性。中央政府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间财政政策存在动态不一致性,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政策存在动态一致性。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同的是,西部地区表现出显着的支出刚性和制度惯性。第四章,探讨了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产生机制,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方法,求解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财政政策博弈预期收益的均衡结果。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的财政政策是否与中央政府财政政策保持一致,主要取决于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后地方政府的福利大小,也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动态不一致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惩罚成本及概率。分别基于效用最大化目标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构建效用函数模型,对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问题给出可能的解释。第五章,探讨了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带来的影响。将财政政策分解为规则性部分(可预期部分)和相机抉择部分(不可预期部分),然后单独判断相机抉择部分对于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第六章,在前期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遗憾。由于受到数据质量限制,笔者曾经尝试利用相同模型对全国性数据进行分解、估计,但是与各地区数据不同的是,各解释变量之间表现出高度且无法解决的共线性问题。虽然,部分研究体现出了全国性和地方性模型参数的不同方向相关性的巨大差异,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理由将其纳入本文讨论范围。

蒋炳蔚[4](2018)在《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正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会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和产能过剩等诸多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正是此类问题的缘由。放缓增速、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寻求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时,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应发挥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流动,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已着手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运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宏观调控。财政支出方面,灵活运用财政补贴和政府投资等手段,并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加强科技、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例如,我国政府采购资金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和两万亿元,其在扶持本国产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落实政府意图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税收方面,我国利用税收优惠等税制改革不断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如“营改增”通过影响产业间分工协作,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带动产业结构转型;通过中间投入品的税收可抵减来影响要素成本进而积极作用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然而,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也曾出现过问题,如我国光伏产业在大量鼓励性财政政策支持下,不利于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诸如骗补、拖工期等不良现象不断出现,我国于2018年又重新调整财政对于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所以,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我国的财政政策仍需不断完善。鉴于此,本文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为背景,以产业结构转型为着力点,解析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的财政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建议。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和我国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前者要求我们理顺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者要求我们寻求科学的产业结构转型测度指标,测度我国财政政策实际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程度,这也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本文利用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门限回归方法分别估计我国财政支出和税收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调整效果。实证得到:其一,该阶段内滞后一期的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作用显着,其反向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高度化;不同的支出项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作用方向及程度存在差异。其二,宏观税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先正向后反向作用效果,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先反向后正向作用效果。税收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均具有非线性效应。其三,控制变量中投资、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均对产业结构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均可作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着力点。具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内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可划分为以下五方面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1)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理论分析。首先,厘清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特点,产业结构转型内涵、规律、依据和判断标准。其次,阐明财政政策可以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进而在清楚界定本文财政政策的研究范围的基础上,阐明本文所关注的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之后再分析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影响因素。(2)我国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路径及现状分析。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定性描述我国产业结构和财政政策各自的变迁过程,在客观事实中发掘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之后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均打下基础。(3)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财政政策实际作用效果的实证检验。这部分从本文重点关注的财政支出与税收两方面对财政政策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进行测度。在确定测度产业结构转型程度的科学指标值后,通过内生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我国财政支出和税收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效果。(4)典型国家和地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借鉴。这部分主要通过梳理产业结构转型中政府干预取得—定成效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它们曾经或者正在使用的作用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相关制度安排,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得到“精准定位政策对象”、“注重政策间协调配合”和“依托财税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这三条经验。(5)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的建议部分。这部分既包括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应遵循的客观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适用性与时效性原则,也包括分别从财政支出和税收两方面出发所提出的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财政政策的路径与措施,具体措施中又都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最后,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税法制化进程、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包含货币政策协调四方面给出完善配套措施的建议。

张永春[5](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公共投资绩效关系国家生产力的长期布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公共利益。改革开放40年,在一系列国家公共投资政策的驱动下,环渤海经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6年环渤海经济区GDP占全国GDP的1/5,已经成为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然而,尽管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行制度框架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可能束缚了公共投资绩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在公共投资制度改革过程中暴露的过度投资、地方债务膨胀和重投资轻绩效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此背景下,调适公共投资绩效控制战略和措施成为克服当前挑战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尝试以“公共投资绩效”为视角,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一手调研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区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测度和评价,揭示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演进趋势及横向差异,剖析其公共投资扩张进程中的经济绩效损失和综合技术效率弱化问题,最后明确环渤海经济区不同层面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寻求提升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促进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总量2006~2016年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公共投资规模和增长率波动非常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和行业差距问题,公共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区域内部公共投资均衡性有待提升。其中,环渤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类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接近70%,而“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资占比均低于10%。同时,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横向比较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增长乏力和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的问题,尤其在教育,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方面投资不足。(2)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实证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着,意味着公共投资规模增加确实对经济增长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进一步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可知,平均无效率部分占到技术效率的55.76%,意味着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基于公共投资“投入-产出-绩效”的三维视角构建公共投资绩效指标体系和AHP-TOPSIS方法分析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且政策可持续性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区域内部五省(市)之间公共投资绩效发生明显分化。(3)基于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环渤海经济区地市层面的整体公共投资技术效率未达到DEA有效,且大部分地市公共投资基本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基于Malmquist TFP指数分析发现,投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17,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的动态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7%。但是,从分解来看,部分年度Malmquist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波动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增速的放缓,再次证实公共投资规模效率拖了后腿。(4)进一步研究地市级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财力对公共投资绩效均存在正向作用,成为影响公共投资绩效的关键性因素。(5)基于典型地区实地调研数据的研究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众对公共投资整体性指标的满意度并不高,并且,居民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价主要受公共投资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规范性、公共投资的规模、公共投资项目的范围、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公共投资项目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公共投资为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便捷以及养老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的可得性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本文的创新性发现,虽然考察期内天津的人均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对较高,但是,天津却面临“省级层面-地市层面-居民层面”三维公共投资绩效不高难题。究其原因在于天津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及其引致规模效率不高,以及长期内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下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不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推动提升新时代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本研究提出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强化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提高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徐虎[6](2014)在《论政府投资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任何社会经济生活中,社会总投资都包括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两个重要部分,政府投资的政府性资本来源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投资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现实中更主要地是政府性行为的表现,国家行政机关是政府投资的行为主体,政府的投资决策是否合理、投资方向是否正确、实施过程是否严谨以及相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是否健全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政府投资价值的最终实现。政府投资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现实中政府投资产生的负面问题都根源于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虚无、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从法学的角度看,政府投资的法治化水平低下是导致政府投资行为失范的关键因素,以法学为出发点对我国政府投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势在必行。完善政府投资法律体系和政府投资运行制度体系,对政府投资全程的运行进行规制,确保政府投资在法治下运行,才能实现政府投资的应有价值。政府投资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大计,决定着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实现政府投资的法治化,对于完善我国政府投资体制,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极为重大意义。

羡婕,魏政,刘建朝,贾博[7](2013)在《基于研发体系的滨海新区现代化科技新城建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分析了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平台的现状,进而指出了滨海新区科研转化政策体系;其次,着重对科技城模式评价进行梳理,并提炼了科技城模式选择的要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基于研发体系的滨海新区现代化科技新城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为加速实现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提供参考。

姜璐[8](2012)在《政府投资、产能过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中国一直存在的一个经济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政策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将产能过剩作为工作重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可以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励企业之间技术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但超过一定限度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就会给市场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最大原因便在于政府的过度投资。在我国现有的分税制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是相分离的,因此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的支持,所以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扩大投资,吸引大量企业来本地投资生产,并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补贴政策,从而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我国现有的官员晋升考核制度是以GDP为标准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更大的冲动吸引大量资金到本地投资来增大GDP,来提升自己在政治上的位置。在我国土地投资产权的模糊与我国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为地方政府的这种强烈的投资冲动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制度环境。本文将通过讨论土地的模糊产权以及银行的预算软约束来说明我国政府投资冲动的形成机制。在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下,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便会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本文将通过建立模型说明在政府的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过剩的产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得不裁员,这就严重影响了全社会的就业率,影响社会安定与稳定。另一方面,过剩的产能对资源环境也是一种浪费和破坏,我国有限的资源被大量的开采,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的影响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产能过剩的治理问题应得到重视和解决。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对我国所发生的几次产能过剩现象以及国外所发生的产能过剩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几次产能过剩现象的特征以及主要原因,即政府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分别讨论了两轮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异同,以及美日两国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和借鉴。基于以上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的讨论和分析,本文进一步通过建立模型说明政府投资产出的低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治理和防范产能过剩的主要思想有:(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明确政府投资范围;(2)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有效治理地方政府重复建设;(3)出台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4)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5)完善抑制产能过剩、治理重复建设的金融政策;(6)提出了几点相关配套措施有:一是完善治理产能过剩的法律手段;二是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三是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四是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田昆[9](2010)在《地方政府投资选择研究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其中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投资选择,即如何有效地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选择投资结构和投资模式、怎样完善投资制度等,便成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由绪论、正文5章和结论与展望三个部分组成,约9万余字,基本思路是理论综述——经验验证——对策研究。在对地方政府投资进行理论抽象的基础上,将讨论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中的地方政府投资的规模、城乡空间结构、产业结构选择分析上。主要内容包括:1.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投资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在综述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地方政府投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效应,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地方政府投资的评价框架和选择思路。首先,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是把城乡看着一个系统,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初期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中期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后期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城乡全方位自由交流与平等合作互利的经济体制,并以城乡制度一体化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优势,加大城乡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投资力度,促进城乡产业结构、金融、社会、物质等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其次,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协调运行。第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地方政府投资具有其他投资不可替代的效应,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举足轻重。第四,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资选择应实现投资战略从城市偏向转向城乡统筹、投资结构从竞争性投资偏向转向公共产品供给、从追求需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供给能力建设、投资制度从城乡分制转向城乡同制、投资模式从政府直接投资转向政府主导的多元投资等5个转变。2.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该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地方政府投资选择取向框架下,论述了地方政府投资最优规模选择的理论依据,并利用Eviews软件对地方政府投资的最优需求规模进行了检验,评价了规模效率及其成因,提出了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规模选择的建议。首先,利用“最大社会收益”原则,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的最优规模条件,即当且仅当地方政府投资的边际社会成本MSC与边际社会收益MSB相等的时候,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最优。其次,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测定了地方政府投资的最优规模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滞后程度,认为地方政府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183325时,地方政府投资的规模最优。第三,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效率进行评价并发现: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投资总量长期不足;但从供给角度看已形成较大地方债务风险。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体制、投资效益预期、财政分权程度等。第四,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对策建议:在充分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信贷能力、土地和环境等影响因素,地方政府投资相对规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左右可能是适当的。3.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选择该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地方政府投资选择取向的框架下,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现状,对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效率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优化选择的约束问题,提出了优化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首先,从现状看,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平衡——投资重心偏离公益性事业,倾向竞争性产业。其次,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影响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长期实施城市优先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第三,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资不能在各产业内平均分配,而应根据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和供给的短缺程度,确定各时期重点投资产业。一是通过选择前后关联较高的产业重点投资,引导城乡产业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同时,加大农业重点领域的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切实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二是应根据市场失灵的领域,确定不同时期的产业投资重点,逐步降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比重,加强外部性明显的公共产品领域投资,强化保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增长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投资,保证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三是要统筹兼顾、同等对待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通过城镇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加强工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发展;四是在提档升级城市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商贸、物流、旅游等基础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创意、养生康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服务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4.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选择该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地方政府投资选择取向的框架下,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现状,对城乡空间结构效率和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选择的建议。首先,地方政府投资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投资的城乡结构失衡和区域结构差距较大等两个方面,地方政府投资城乡差距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经测算,城乡投资差距0.764573元,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1元。其次,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结构不佳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城乡结构差异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结构差异存在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相互影响、不断自我强化。第三,地方政府投资空间结构选择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一定、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又确保城市稳定发展,只有加快发展城乡经济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第四,地方政府投资在空间结构选择上,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及时调整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投资投向,一是要与地方政府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一致;二是要在保证提高农村投资水平的同时,继续加强城市投入;三是要根据城乡就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水平、城乡空间距离等因素调整地方政府投资;四是要调整地方政府投资提供公共产品方式,从注重公共产品建设转向注重公共产品后期维护。5.地方政府投资政策优化选择该部分研究了地方政府投资制度优化选择,并对地方政府投资配套政策进行探讨。首先,阐述了现行投资制度的发展现状,认为尽管经过30多年改革的实践,城乡投资体制改革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尚不能完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借鉴国外政府投资体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行投资制度的弊端,对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投资制度选择提出了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资管理制度;二是从明确投资主体、完善事前评估制度、建立项目调整机制、完善审批制度等方面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制度;三是从决策责任追究制、社会监督机制、项目后评价制度等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监督,抑制投资冲动;四是全面放开民间投资参与城乡发展建设的限制,创新和完善民间投资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通过扩大政府间接投资范围、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几个措施,创新地方政府投资模式。第三,讨论了建立财政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与基本投资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注意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替代效应,充分发挥各种政策作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实现路径。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内涵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把城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初期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中期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后期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城乡之间全方位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的经济体制,并以规范化服务性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优势,加大城乡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投资力度,促进城乡产业结构、金融、社会、物质等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实现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发展机会平等,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统筹发展。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初期的基本实现路径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方式,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为核心,实现经济统筹发展,加大社会发展投入,实现社会统筹发展;以各项制度创新突破点,实现政治统筹发展,以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共享公益文化事业为重要目的,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2.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地方政府投资选择的5个转变:一是地方政府投资战略要从城市偏向转向城乡统筹,把农村真正纳入到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农村的有力支持和适当保护。二是地方政府投资结构要从竞争性投资偏向转向公共产品供给,逐步降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比重,加强外部性明显的部分公共产品领域投资,强化保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投资,确保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三是地方政府投资要从追求需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供给规模能力建设,遵从与财力相适应的原则,坚决避免投资规模的大起大落。四是地方政府投资制度要从城乡分制转向城乡同制,要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形成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的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价格机制,使投资者能够取得应有的回报,制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乡统筹建设,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统一城乡土地制度。五是地方政府投资模式要从政府直接投资转向政府主导的多元投资,地方政府根据公共产品具有的不同属性,应该采用不同的配置规则进行公平、有效的提供,实现地方政府投资模式从直接投资转向多元投资。3.在地方政府投资在空间结构选择上,提出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及时调整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投资投向。一是要按城乡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对地方政府投资重点进行相应调整。二是要在保证提高农村投资水平的同时,继续加强城市投入,以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三是要根据城乡就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水平、城乡空间距离等因素调整地方政府投资,特别是注重农民工和农村地区“空心村”、“空心镇”等的基础公共产品结构调整。四是调整地方政府投资提供公共产品方式,从重公共产品建设转向重公共产品后期维护。由于时间和本人能力有限,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一是城乡统筹发展涉及面广,重点问题研究不是很突出。二是政府投资阐述不够完善,更全面的探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投资战略问题,还应该涉及政府投资项目结构问题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三是对政府投资效率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没有定量分析,地方政府投资效率的定量分析不足。上述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成果。

王荣[10](2010)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三、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三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三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三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三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二、论非政府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非政府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相关理论
    2.1 政府投资基金概念
        2.1.1 政府投资基金定义
        2.1.2 政府投资基金特点
        2.1.3 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组织形式分类
    2.2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概念
    2.3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流程
        2.3.1 基金募资
        2.3.2 基金投资
        2.3.3 基金投后管理
        2.3.4 基金退出
    2.4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方式
    2.5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现状
    3.1 YUCT政府投资基金概况
        3.1.1 基金组建方案概述
        3.1.2 基金组织形式
    3.2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情况
        3.2.1 基金募资
        3.2.2 基金投资
        3.2.3 基金投后管理
        3.2.4 基金退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4.1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基金募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基金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基金投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1.4 基金退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基金募资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2.2 基金投资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2.3 基金投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2.4 基金退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优化的建议和保障性措施
    5.1 基金募资方面问题的建议
        5.1.1 成立专业募资团队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5.1.2 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政策环境变化
    5.2 基金投资方面问题的建议
        5.2.1 改善项目决策流程机制
        5.2.2 改善基金绩效管理体系
        5.2.3 科学规划基金投向
        5.2.4 制定风险补偿和让利机制
    5.3 基金投后管理问题方面的建议
        5.3.1 完善投后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及制度流程
        5.3.2 完善员工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
    5.4 基金退出问题方面的建议
        5.4.1 积极对接资源争取实现IPO退出
        5.4.2 对接龙头企业寻找并购退出通道
        5.4.3 设定股权回购退出机制
        5.4.4 争取优先退出清偿等安排
    5.5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优化的保障性措施
        5.5.1 智力保障
        5.5.2 制度保障
        5.5.3 组织保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丹东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研究主要内容
        2.创新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概述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概念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分类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概况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理论依据
        1.行政管理理论
        2.委托代理理论
三、访谈、调研与案例分析
    (一)访谈提纲设计和结果分析
        1.访谈提纲设计
        2.访谈结果分析
    (二)调研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
        1.问卷设计情况
        2.问卷结果分析
    (三)案例分析
        1.A公司小浆果深加工基地改扩建项目
        2.城市B医院新建项目
四、丹东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不足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数量持续下降
        2.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储备数量连年下降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受阻
        1.项目管理部门运行不畅
        2.审批流程影响项目建设进程
        3.项目管理部门服务不足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主体失位
        1.项目单位停工
        2.项目中介机构市场混乱
        3.项目管理人员存在管理惰性
五、丹东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困难
        1.城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吸引力不强
        2.招商引资形式过于局限
        3.政府对于城市项目储备思路不明确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落后
        1.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2.项目审批流程复杂
        3.项目管理部门服务松懈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缺乏有效考核监管制度
        1.项目单位监管不足
        2.项目中介机构监管不足
        3.项目管理人员奖惩激励制度缺乏
六、丹东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
        1.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源
        2.拓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融资渠道
        3.加大项目储备力度
    (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1.改进项目管理机构
        2.优化项目审批流程
        3.加大服务项目力度
    (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
        1.强化项目单位主体责任
        2.建立统一的中介监督管理机构
        3.建立项目管理督查考核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调查问卷
致谢

(3)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思路与结构
    四、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表现形式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经济活动参与人偏好不一致
        二、经济活动参与人偏好不断变化
        三、经济活动参与人效用函数存在差异
    第三节 影响因素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信息不对称
        二、地方政府具有部分财政自主权
        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
        四、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经济发展竞争
第二章 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政策背景
        二、政策实践
        三、政策效果
    第二节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
        三、典型事实与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一、中央政府财政政策逆周期性特征明显
        二、地方政府财政政策表现出扩张性倾向
        三、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各级政府的主要选择
第三章 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关系的检验
        一、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二、基准实证结果与相关分析
        三、分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四、内生性检验
        五、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关系的检验
        一、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二、基准实证分析
        三、异质性分析
        四、主要结论
第四章 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动态博弈的基本要素
        一、博弈参与人
        二、博弈前提条件
        三、博弈策略选择
        四、博弈主要形式
    第二节 动态博弈的均衡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博弈顺序与均衡结果
        三、均衡分析与典型事实
    第三节 动态博弈的作用机制
        一、偏好与效用函数差异是政府间财政政策不一致的根源
        二、地方政府相机抉择策略是政府间财政政策不一致的起点
        三、调控失效是政府间财政政策不一致的必要因素
第五章 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的经济影响
    第一节 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整理
        二、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设定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回归结果与前期研究的对比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
        一、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相机抉择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非财政性投资具有正向影响是地方政府扩大隐性债务的依据
        三、真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相机抉择部分的财政收入
        四、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不必然造成经济效率损失
第六章 协调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不一致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原则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权事权
        二、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行动约束规则
        三、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政自主权
        四、建立与政治晋升挂钩的声誉评价体系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建立符合各级政府预期的财政政策生成机制
        二、健全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制定执行约束机制
        三、强化各级政府财政监督和治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分类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三、衡量产业结构转型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财政政策干预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财政职能理论
        三、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传导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二、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三、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相关因素分析
        一、供给侧因素
        二、需求侧因素
        三、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章 我国产业结构与财政政策的演变路径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产业结构与财政政策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
        二、市场经济建立与市场化改革加速期(1992-2003年)
        三、科学发展时期(2004-2008年)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2009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演变路径
        一、1978-1997年:投资和税改为主,注重发展基础产业
        二、1998-2003年:民生支出和税收优惠为主,着力科技和环保产业
        三、2004-2008年:增支调税区别对待,加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2009年至今:支出结构与税制不断优化,全面转型产业结构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成效与问题
        一、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取得的成效
        二、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一、联立方程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支出总量与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我国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
        一、面板门限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税收总量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四、产业税负和具体税类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四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典型国家及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一、美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二、日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三、韩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四、台湾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及效果
    第二节 典型国家及地区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启示
        一、精准定位政策作用对象
        二、注重政策工具间协调配合
        三、依托财税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章 完善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应坚持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适用性与时效性原则
    第二节 财政支出政策完善路径与措施
        一、调控财政支出总规模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第三节 税收政策完善路径与措施
        一、适度关注宏观税负
        二、优化税制结构与税制设计
    第四节 配套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三、推进财税法制化进程
        四、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包含货币政策的协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5)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3.1 公共投资内涵及结构研究
        1.3.2 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
        1.3.3 公共投资技术效率研究
        1.3.4 公共投资微观绩效相关研究
        1.3.5 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1.3.6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渤海经济区
        2.1.2 公共投资
        2.1.3 公共投资绩效
        2.1.4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2.1.5 公共投资满意度
    2.2 公共投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投资乘数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最优规模理论
        2.2.4 制度绩效理论
        2.2.5 公共投资结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宏观趋势
    3.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现状的总体评价
        3.1.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现状
        3.1.2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相对水平
        3.1.3 环渤海经济区分行业公共投资结构
    3.2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现状及结构变动
        3.2.1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规模格局分布
        3.2.2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结构变动
        3.2.3 基于人口分布的公共投资非均衡性测度
    3.3 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公共投资的横向比较
        3.3.1 公共投资规模的区域比较
        3.3.2 公共投资结构的区域比较
    3.4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政策的阶段性变迁
        3.4.1 1978~1997年公共投资制度的探索、改革时期阶段
        3.4.2 1998~2010年公共投资的规范化、多元化阶段
        3.4.3 2011年至今公共投资结构的全面优化阶段
        3.4.4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投资的政策趋势
    3.5 本章小结
4 省级层面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宏观绩效
    4.1 基于省级面板随机前沿模型的公共投资产出效率
        4.1.1 理论机制
        4.1.2 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4.1.3 模型实证分析
    4.2 基于AHP-TOPSIS的环渤海经济区省级公共投资绩效评估
        4.2.1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4.2.2 基于AHP-TOPSIS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4.2.3 评估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市层面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DEA基础模型及静态绩效测度结果
        5.1.1 DEA基础模型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1.3 基于DEA基础模型的静态效率综合评价
    5.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公共投资动态效率测度
        5.2.1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5.2.2 时间序列的平均Malmquist指数效率比较及分解
        5.2.3 Malmquist-TFP指数的测算结果及区域比较
        5.2.4 讨论与启示
    5.3 基于TOBIT模型的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
        5.3.1 参数方法--TOBIT模型介绍
        5.3.2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5.3.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公共投资满意度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研究
    6.1 数据来源和说明
    6.2 公共投资居民满意度调查情况
        6.2.1 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说明
        6.2.2 居民对公共投资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6.3 公共投资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与变量选取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的选取
    6.4 基于Logistic模型和因子分析的评价结果及解释
        6.4.1 公共投资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6.4.2 Ordinal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7.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问题
        7.1.1 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
        7.1.2 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
        7.1.3 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
        7.1.4 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
        7.1.5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微观绩效有待提升
    7.2 政策建议
        7.2.1 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
        7.2.2 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
        7.2.3 强化对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
        7.2.4 优化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管理体制
        7.2.5 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附录2: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6)论政府投资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政府投资的基本理论
    一、政府投资概述
        (一) 政府投资的概念界定
        (二) 政府投资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三) 政府投资的性质
        (四) 政府投资的基本原则
    二、政府投资的理论依据
        (一) 市场失灵理论
        (二)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三) 政府企业论
    三、政府投资的法价值取向
第二章 我国政府投资的现状分析研究
    一、我国政府投资的立法评析
        (一) 政府投资立法目的的扭曲
        (二) 政府投资法律规范对象的定式思维
        (三) 政府投资法律规范效力层级低
        (四) 政府投资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窄
        (五) 政府投资法律责任制度不明确
        (六) 政府投资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
    二、我国政府投资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投资范围界定欠清晰
        (二) 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欠健全
        (三) 政府投资管理制度欠规范
        (四) 政府投资监督体系欠完整
    三、我国政府投资规范缺失的突出表现
        (一) 政府投资公民权利逻辑缺位
        (二) 政府投资程序规范陷入困境
        (三) 政府投资权力寻租现象严重
第三章 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比较借鉴
    一、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法律制度概述
        (一) 美国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规定
        (二) 德国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规定
        (三) 日本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规定
    二、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
        (一) 制定政府投资法的必要性
        (二) 制定政府投资法的可行性
第四章 我国政府投资法律规制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政府投资法律体系
        (一) 明确政府投资的立法宗旨
        (二) 确立政府投资的立法原则
        (三) 政府投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构建
        (四) 政府投资诉讼法律制度的构建
    二、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制度
        (一) 合理划分政府投资决策权限
        (二) 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决策程序
        (三) 健全政府投资公众参与制度
        (四) 人大参与评估政府投资制度
    三、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
        (一) 健全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制度
        (二) 规范政府投资招投标管理制度
        (三) 规范政府投资合同管理制度
    四、完善政府投资监督制度
        (一) 建立政府投资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
        (二) 加强政府投资内部监督
        (三) 完善政府投资外部监督
        (四) 注重政府投资全程监督
        (五) 强化政府投资后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研发体系的滨海新区现代化科技新城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平台现状
二、滨海新区科研转化政策体系
三、科技城模式评价
四、科技城模式选择的要素
五、建议

(8)政府投资、产能过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
        1.2.2 国外的文献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政府投资与产能过剩的一般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政府投资
        2.1.2 重复建设
        2.1.3 生产过剩与产能过剩
        2.1.4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2.2 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2.2.1 财政分权、官员晋升制度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2.2.2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2.3 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2.3.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与途径
        2.3.2 产能过剩对需求结构的影响
        2.3.3 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2.3.4 产能过剩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我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演变过程
    3.2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考察(1997-2003)
        3.2.1 产能过剩产生的背景和特征
        3.2.2 产能过剩的成因:积极财政政策下的重复建设
    3.3 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考察(2008-2011)
        3.3.1 产能过剩产生的背景和特征
        3.3.2 产能过剩的成因: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的重复建设
    3.4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3.4.1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措施与效果比较
        3.4.2 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对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固化
    3.5 我国政府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经验分析
        3.5.1 我国政府投资效率的计量检验
        3.5.2 地方政府投资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计量检验
4 国外治理产能过剩的实践:比较与借鉴
    4.1 美国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4.2 日本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4.3 经验借鉴与启示
5 抑制产能过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对策
    5.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明确政府投资范围
        5.1.1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边界
        5.1.2 按照公共财政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领域
        5.1.3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权责统一的投资机制
    5.2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有效治理地方政府重复建设
        5.2.1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投资事权与财权
        5.2.2 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制度
        5.2.3 建立科学透明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5.3 出台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5.3.1 建立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5.3.2 优化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税收体系
    5.4 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5.4.1 建立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出政策
        5.4.2 优化扶持新兴产业的税收体系
    5.5 制定抑制产能过剩、治理重复建设的金融政策
        5.5.1 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5.5.2 发挥利率杠杆的产业导向作用
        5.5.3 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配合作用
6 相关配套措施
    6.1 完善治理产能过剩的法律手段
        6.1.1 明晰我国的土地产权
        6.1.2 加大相关部门执法力度
    6.2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
        6.2.1 严格市场准入标准
        6.2.2 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6.3 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6.3.1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
        6.3.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4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6.4.1 健全民营企业人才保障体系
        6.4.2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后记

(9)地方政府投资选择研究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西方经济学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
        1.2.2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与发展
        1.2.3 地方政府投资研究进展
        1.2.4 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主要不足
2 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投资:理论分析
    2.1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2.1.1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2.1.2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2.1.3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
        2.1.4 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2.2 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投资:理论分析
        2.2.1 地方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2.2 统筹城乡发展中地方政府投资效应分析
        2.2.3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投资选择思路
    2.3 小结
3.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3.1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分析
        3.1.1 地方政府投资最优规模选择的理论分析
        3.1.2 地方政府投资最优需求规模测算
        3.1.3 地方政府投资相对规模现状分析
    3.2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评价
        3.2.1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评价
        3.2.2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现状的决定因素分析
    3.3 统筹城乡发展中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建议
    3.4 小结
4. 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选择
    4.1 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的含义
    4.2 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现状
        4.2.1 地方政府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4.2.2 地方政府投资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4.2.3 地方政府投资的农村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4.2.4 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评价
    4.3 统筹城乡发展的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选择
        4.3.1 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选择的约束
        4.3.2 优化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4.4 小结
5.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选择
    5.1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1.1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矛盾分析
        5.1.2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5.2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评价及决定因素判断
        5.2.1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评价
        5.2.2 地方政府投资空间结构现状的决定因素
    5.3 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选择的理论分析
    5.4 优化地方政府投资城乡空间结构的建议
    5.5 小结
6. 地方政府投资政策选择
    6.1 地方政府投资制度选择
        6.1.1 地方政府投资制度现状分析
        6.1.2 现行地方政府投资制度评价
        6.1.3 国外政府投资体制经验借鉴
        6.1.4 统筹城乡发展的投资制度选择
    6.2 地方政府投资配套政策选择
        6.2.1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6.2.2 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政策选择
        6.2.3 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政策选择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与建议
        7.1.1 基本结论
        7.1.2 对策建议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2.1 宏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2 微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3 专题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特性
    3.2 风险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
    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与规模聚集
        3.3.1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的必然性
        3.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
        3.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聚集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环境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
        4.1.1 风险投资系统的构成要素
        4.1.2 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制
        4.1.3 风险投资系统的内部契约关系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运行环境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
        4.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中观环境
        4.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环境
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5.1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来源结构
    5.2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规模与分布
    5.3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绩效态势
    5.4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退出结构
6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6.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
    6.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7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
    7.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7.1.1 提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需求的宏观政策
        7.1.2 增加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
        7.1.3 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交易实现的宏观政策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区域创业环境的优化
        7.2.1 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业环境的优化
        7.2.2 “多元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模式
        7.2.3 “农业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组织体系的建设
        7.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天使投资人团队的发展策略
        7.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7.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企业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14 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98 家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风险投资机构概况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论非政府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研究[D]. 郑敦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丹东市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范晓宸.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3]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研究[D]. 张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财政政策研究[D]. 蒋炳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5]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D]. 张永春. 武汉大学, 2018(01)
  • [6]论政府投资的法律规制[D]. 徐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7]基于研发体系的滨海新区现代化科技新城建设对策研究[J]. 羡婕,魏政,刘建朝,贾博. 财经界, 2013(02)
  • [8]政府投资、产能过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 姜璐.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9]地方政府投资选择研究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D]. 田昆.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4)
  •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论民间投资的制约因素及财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