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TN可视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

GSTN可视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

一、GSTN视频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13)在《基于嵌入式的微波宽带传输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安防意识也愈加渴望。因此,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直观、实时、便捷以及信息量丰富而广泛应用于交通、治安和家庭生活等场合。总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逐渐地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传统的有线视频监控系统存在价格昂贵、建设困难和结构复杂等缺点。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电子与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克服了传统有线视频监控系统的不足之处,逐渐走向成熟。本文根据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需求,结合了嵌入式系统技术、视频编码技术和微波传输技术,实现了一种可靠性高、实时性强、成本低廉的无线宽带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采集/编码芯片+ARM处理器的硬件解决方案,使用了H.264视频编码技术。以资源丰富、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作为服务端软件开发平台。该系统以无线网络信启、作为网络传输介质,通过TCP/IP网络协议以及Web服务器HTTP传输协议,进行视频图像的传输和监控系统的远程管理。系统的客户端是在Windows下基于System. Windows.Form库而开发的。论文对基于微波视距中继传输技术的高带宽超清视频监控传输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其中包括微波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技术,组网技术,中继技术,并设计了整个项目的微波中继方案,包括几种典型的传输模式,并针对802.11n技术对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进行的相应的设计,使得整个传输网能够达到802.11n标准提供的传输速率;在硬件设计中,针对传统ARM芯片计算速度不能满足编码速率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全新的DSP+MCU双核设计以满足整个系统的编码要求,在软件设计中,本文开发了可以满足远程客户的监控控制客户端,可以通过远程服务器向提供多个远程客户提供监控服务。本文所设计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以实时性强、可靠性高、性价比高及传输带宽极高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娇阳[2](2012)在《基于TD-LTE石油专网移动管理实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成熟,TD-SCDMA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TD-LTE技术作为TD-SCDMA的未来演进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凸显。基于TD-LTE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技术,这为当前因技术落后而面临发展困境的石油通信专网网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石油通信专网的发展现状以及石油企业在安全生产与应急通信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根据石油通信专网的通信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TD-LTE技术的新型石油专网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并对该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色进行了描述。与此同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当前国内外应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专网与公网在网络架构上的差异,详细阐述了TD-LTE技术的特点及优势,指出了基于TD-LTE技术的专网通信系统在石油行业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应用优势。最后,根据TD-LTE石油通信专网的系统模型,本文对专网的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进行了研究,并从行业应用角度、协议栈结构、接口关系等方面对专网MME业务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专网特有的MME处理模型,设计并优化了包括附着过程、去附着过程、专用承载的建立、删除和修改过程及服务请求过程的信令流程和软件实现过程,顺利完成了应用程序的软件移植及软硬件联调测试。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D-LTE技术的石油专网通信系统在完成了演进分组核心网的一体化集成,精简了通信网元、优化了通信协议后,仍可有效实现专网通信系统中MME的业务功能,从而为石油专网通信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少龙[3](2012)在《视频数据采集及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视频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视频处理系统中,视频数据采集是一个关键。H.264标准因其较高的编码效率和网络友好性成为新一代的国际视频编码标准,同时也是当前视频处理技术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Windows平台下的视频数据采集和压缩编码技术。重点研究和实现了基于VFW的采集算法和数据格式转换算法,利用VFW软件包中的API函数来对视频数据进行采集,从模拟视频源实时采集RGB数字视频数据,并将其存储到硬盘文件中;为了适用于H.264编码,将采集到的RGB数据转换为YUV420格式;H.264编码算法的高效率是以高运算复杂度为代价的,实际应用中要在运算复杂度和编码效果之间进行折衷考虑,在深入研究H.264编码技术后,参考JM10.2模型对其中的关键算法进行分析改进;通过采用简化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的代价函数、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等措施,设计出满足实用要求的H.264视频编码器。实验表明,本文最终实现了以每秒25帧的速度实时采集视频;实现的H.264编码器,平均压缩比为39.90:1,平均帧率是21.28f/s,平均峰值信噪比为39.92。

郭海娇[4](2011)在《嵌入式无限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嵌入式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一款体积小、成本低、应用方便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可能。目前比较流行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以PC机作为服务器显示端,以基于嵌入式处理器+软件/硬件编解码作为视频监控端完成视频监控。主要方法是以嵌入式处理器为主控处理器,控制USB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通过软件编解码算法或硬件编解码芯片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压缩处理,之后将压缩后的数据通过无线芯片传输到PC机上;PC机通过编写软件对视频信号进行解压缩和显示。这类产品成本高、灵活性差、不可移动,一般应用在超市,银行取款机、工厂、智能小区无线监控管理等方面,而对于类似婴儿监控器、可视对讲机、室外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应用则无法达成。本课题设计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端与显示端都可以自由移动并且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应用灵活,在无线摄像头,婴儿监控器,家庭安防,视频对讲机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为广大消费类电子人群所青睐。本课题设计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由视频监控终端与视频显示端两部分组成,视频监控终端以Cortex-M3为主控处理器,结合视频编解码芯片ADV611与专用2.4G无线传输芯片A7130对现场的视频图像进行采集、压缩并传输到视频显示端;视频显示端则采取相反的过程,将无线芯片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压缩后显示到TFT屏上。本论文进行了视频编解码方面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无线视频传输需要编码压缩的原因,各种编码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了目前流行的视频编码协议;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小波变换方法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其优缺点,并对采用此方法的硬件编解码芯片ADV611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软件编程进行了介绍。另外,本文对无线通信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研究。包括常用的蓝牙、WIFI、Zegbee、2.4G专用芯片、Sub1G专用芯片进行了介绍。重点对2.4G专用芯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通信协议、控制方法、软件控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视频传输过程中涉及到的丢包、干扰等问题提出了跳频扩频的解决方法,使传输更加流畅。在对各个模块熟悉以后,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无线视频监控,第一个步骤是用STM32控制COMS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通过有线传输,将录摄到的视频显示到TFT屏上;第二个步骤是STM32控制无线芯片A7130完成一张图片的发送与接收,将接收到的图片显示到TFT屏上;第三个步骤是STM32控制ADV611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视频显示端,在视频显示端用STM32控制ADV611进行视频解压缩,并显示到TFT屏上。目前前两个步骤已实现,后一个步骤在调试中。论文的结构安排为: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了解了目前的研究动态和应用需求;确定方向后,比较用于主控处理器、视频采集、压缩和传输的各个模块的性能、成本和功耗,选择出一套自己的方案;之后对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和软件编程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系统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阐述,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

刘磊[5](2011)在《概念内涵属性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计算语言学界语义处理方兴未艾,中文信息处理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从词法到句法,到语义,再到语用。但是,中文在句法处理阶段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中文缺乏形态变化,词类和句法成分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并不适合印欧语系的句法理论。中文的特点是以名词为中心,表现形式是概念的直接耦合。因此,对于中文的处理可以淡化句法,注重概念。本文通过对概念内涵结构的分析,认为属性是用以表达概念内涵的至关重要的基本单位,并采用概念图的形式来表示语义。本文研究从手工标引实例出发,总结了概念图标引的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属性的自动获取,以及概念图模型在检索中的应用。具体来讲,本文的创新性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内涵结构形式的概念图表示方法,用以描述汉语语义,并总结了手工标引概念图的方法和步骤。这种表示方法可以用在检索系统中,对用户查询和文档进行标引,克服了传统布尔模型和向量模型会割裂语义完整性的缺点。这是全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提出了两种计算词汇语义相似度的方法,这是语义计算的基础工作之一。第一种方法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统计词语的上下文规律,作为相似度计算的依据。这种方法利用了Web上的海量数据,从统计规律上揭示了词语之间的相似程度。第二种方法利用词典释义求解相似度。词典是专家知识的总结,这种方法拥有数据可靠、计算效率高等优点。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本文还使用链接分析方法来获取释义中最核心的词汇集合。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尤其是第二种方法。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是本文后续工作的支撑方法。三、提出了一种自动在词典释义中抽取属性的Bootstrapping方法,从而构建一个属性知识库。属性知识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语义资源,可用于信息检索、结构消歧等工作中。这种方法根据用户提供的若干种子启动训练,然后迭代生成抽取模板,并抽取新的属性。迭代过程中采用生物序列比对算法,对齐种子的上下文,从中自动生成语义上相对明确、容易理解的模板集合。为了提高模板的抽取能力,本文还在序列比对算法中融合了词汇语义相似度度量,并使用同义词资源对模板进一步泛化。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性能。四、提出了两种协同工作的属性名扩展方法和一种基于Web的属性名验证方法,对属性抽取结果进一步扩展,以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属性知识库。属性扩展包括基于下位语义关系和基于并列语言成分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对语言现象的总结与利用。为了对扩展的属性名进行验证,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MI-IR算法,利用搜索引擎的查询命中数来对候选属性名进行评分。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属性扩展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属性名集合。五、提出了面向检索的概念图自动标引技术。首先使用属性抽取方法对已有文档进行处理,构建概念框架图,将标引工作转化为框架图的填充。为了更好地刻画用户的查询目的,本文提出了“需求焦点”这一概念,并与传统的用户需求类型做了对比。在查询标引中,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引擎的最大匹配分词方法,比传统分词方法能更准确地切分出查询中的命名实体。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查询和文档的自动标引都达到了较为不错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六、提出了面向检索的概念图相似度计算方法。相比以往工作,本文更为细致地分析了实体、属性名和属性值三种节点的不同,对应提出了不同的节点相似度计算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整张概念图的相似度进行递归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概念图的检索模型是有效的,而且需求焦点的引入能提升搜索结果的质量。

李志训[6](2011)在《基于eCos和ARM7的污水在线监测传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内工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源污染的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为了更好地遏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各地环境保护部门纷纷引进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以取代原有人工定时定点采样分析的方式,实现污染源监测的自动化。本论文设计的污水在线监测传输终端是为了了改善目前国内污水在线监测的现状、提高自动化的水平。本论文旨在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设计这款传输终端,终端的处理器选用了功耗低、集成度高、性能强的ARM7内核的NXP公司的LPC2210,软件平台选用了嵌入式可配置实时操作系统eCos,具有可配置和源码开放的特点。在终端的硬件设计部分,本文从功能需求分析、主要芯片的选型及串口通信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部分,本文从RTOS的选型、eCos的移植过程、SD卡FAT16文件系统的软件实现和HJ/T212-2005协议的软件实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大家对终端的软件实现过程及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终端采用了GPRS的通信方式,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传输、按量计费和永远在线等特点,本论文优化了GPRS模块在实际应用中的容错机制,解决了数据丢失、延迟、模块死机等实际问题,使其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下可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终端软件的设计以良好的可扩展性、健壮性、可维护性为原则,采用了一款优秀的RTOS-嵌入式可配置实时操作系统eCos。本论文讲述了它的特性,并详细论述了eCos在Smart ARM2200开发板上的移植过程,为致力研究eCos开发的同行提供了经验参考。本论文为解决实时采集数据的海量存储,实现了基于通用存储媒介SD卡的定制的FAT16文件系统,详细剖析了FAT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软件实现代码,有效解决了数据实时存储导致SD卡寿命变短的技术难题。本论文将新一代嵌入式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的工控监测领域,实现了ARM处理器和实时操作系统eCos技术的有机结合,顺应了技术发展的趋势。文中的技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也可用于其他需要远程监控的行业领域。

王玉成[7](2010)在《视频实时监控遥控小型履带小车系统开发》文中指出便携式地面移动机器人由于其广泛性的应用,是当今的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设计出视频实时监控遥控小型履带小车。小车可以用于环境探测(尤其是一些危险的人不能去的地方),能够实时存储接收的视频信息,扩充功能后还能作为智能小型工程机械使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小车软硬件设计及接收机编程。小车部分主要包括小车车身、DSP板及无线路由器。小车车身硬件部分用atmel公司的mega32单片机做为控制芯片,用两台直流电机作为驱动,控制信号的获取采用电池电压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反碰撞系统、碰撞感应器和转速编码器这6个传感器;软件部分利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完成了小车的初始化、串口数据收发、小车运动状态获取与改变、A/D转换等功能。通过小车的软硬件的配合,搭建出小车的控制系统。小车车身装载的DSP板采用TI公司的DM62作为DSP芯片,通过DSP的C语言编程对采集的模拟视频信号进行H.263编码,接收来自串口的控制信号。无线路由器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完成视频信号及控制信号的无线发送。接收机采用linux操作系统,用Ffmpeg作为视频的编解码支持库,设计出视频播放器,及保存视频文件的程序。小车的控制信号及反馈界面可以对小车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完成小车系统的样机后,对小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小车能够完成基本的直行、转弯、避障等操作。无线网络能够实时的接收视频及控制信号。本系统的设计不光兼顾到现有的功能,还为以后可能的功能提供了扩展。整个小车系统是一个很好开发平台,可以为后续的音频,网络传送,视频编码优化等改动提供便利的条件。由于整个系统具有软件可移植性好(linux在嵌入式设备上的广泛应用),监控方便(通过以太网无线传送),便于以后分析(监控数据即时存储)等特点,在实时路况的监控方面具有较广泛的运用。

董天烨[8](2007)在《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监控也正从由传统的安防监控逐渐地向网络数字视频监控方向发展。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完全基于网络的一种全新的监控平台,它的优越性表现为监控系统的视频数字化、系统网络化和管理智能化。与传统监控系统相比,基于网络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监控系统中图像的质量和监控工作的效率,而在监控系统的可管理性上,它也比以往的任何监控系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研究和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论文首先分析讨论了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在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应用到的网络虚拟矩阵技术,分析了视频图象压缩编码技术——H.264技术,深入讨论了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到的网络传输技术——IP组播技术,和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到的多媒体软件开发框架——Directshow技术。论文详细描述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在文中详细分析了监控系统的整体工作流程、系统模块的详细功能和系统中用到的类图说明,并且详细描述了许多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模块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同时深入分析了运用在本系统中用于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多线程。最后经过系统的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功能和稳定性,而且在网络性能方面也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要求。

孙金萍[9](2007)在《基于H.248协议的视频通信系统信令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是结合导师横向科研课题“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展开的。视频通信系统已经发展到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三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多媒体系统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就对视频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现有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不能与下一代网络中其他公有协议终端互通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论文围绕网络视频传输的实时性和QoS(Quality of Service)两个重要指标,对视频通信系统中用到的视频压缩、视频传输、多线程和RPC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详细分析H.248协议的基础之上,结合H.248协议呼叫的特点,设计了网络视频通信系统的控制信令体系方案,并运用可视化编程技术进行了具体实现,该方案解决了原监控系统向H.248协议移植的问题。同时对系统的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H.248和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协议融合做了初步研究,在详细分析模糊决策理论的基础上,使用隶属函数,设计了系统协议融合的基本方案。论文设计了一套基于H.248协议的视频通信系统,它是基于IP网络传输的全数字化智能系统。该系统具有统一的呼叫流程,开放的系统接口和统一的信令标准。网络通信系统分为服务器和客户端两个部分,它们负责实现不同的功能,论文给出了服务器和客户端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和软件实现。最后设计了系统进行多服务器组网的网络架构,研究和设计了系统的心跳和容灾机制。本文给出了利用H.248协议实现视频通信系统的一个基本方案,给通信系统带来了一些新特性。它不仅可以作为开发视频通信系统的一个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开发基于H.248协议的应用积累经验。

王国梁[10](2006)在《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频监控是人们关注的应用技术热点之一,它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分为监控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在监控端完成图像的采集、转换、压缩编码和网络发送功能。而在服务器端部分,负责视频数据的接收、解码、并显示出来。 本课题以变电站监控应用为背景,论述了一个应用于变电站的无人值守视频监控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视频图像的采集、H.263视频压缩协议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实现了H.263格式的视频流的编码解码和显示功能。分析了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框架和设计方案,并在VC平台上对监控终端软件进行了具体的开发实现。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开发进行了展望。

二、GSTN视频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TN视频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的微波宽带传输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无线宽带视频监控系统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1.2.2 微波宽带传输技术概述
        1.2.3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无线宽带传输网络组网技术
        2.1.1 无线局域网标准
        2.1.2 Ad Hoc网络组网技术
    2.2 微波中继技术
    2.3 视频编解码技术
    2.4 嵌入式LINUX技术
        2.4.1 嵌入式Linux技术研究
        2.4.2 嵌入式Linux软/硬件要求
    2.5 TCP/IP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功能分析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
        3.2.1 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3.2.2 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3.2.3 系统的网络结构方案设计
        3.2.4 系统的微波中继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终端的硬件方案设计
    4.1 系统终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4.2 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CPU主控处理器模块
        4.2.2 视频采集模块
        4.2.3 视频压缩编码模块
        4.2.4 存储模块
        4.2.5 无线传输模块
        4.2.6 网络传输模块
        4.2.7 电源管理模块
    4.3 监控系统PCB设计及总结
        4.3.1 PCB的整体设计
        4.3.2 PCB元件布局布线原则
        4.3.3 PCB设计中的EMC、EMI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宽带视频监控系统程序设计与应用
    5.1 系统视频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5.1.1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5.1.2 视频编解码模块设计
        5.1.3 视频传输模块设计
    5.2 系统客户端模块的设计
        5.2.1 客户端开发环境
        5.2.2 客户端功能设计
        5.2.3 客户端功能软件的实现
    5.3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系统测试平台的构建
        5.3.2 系统测试的步骤
        5.3.3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TD-LTE石油专网移动管理实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石油专网的发展现状
        1.1.2 石油通信技术的应用比较
        1.1.3 TD-LTE 的发展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2 课题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2.1 石油专网的通信特点
    2.2 TD-LTE 技术介绍
        2.2.1 TD-LTE 的关键技术
        2.2.2 TD-LTE 技术的应用优势
    2.3 本章小结
3 TD-LTE 石油专网的总体解决方案
    3.1 基于 TD-LTE 技术的石油专网设计
        3.1.1 TD-LTE 石油专网系统
        3.1.2 系统的功能特色
    3.2 专网 EPC 的优化设计
        3.2.1 EPC 专网与公网的比较
        3.2.2 专网 EPC 实现的功能
        3.2.3 专网软件结构
        3.2.4 专网 EPC 协议栈
    3.3 本章小结
4 石油专网 MME 过程的软件实现
    4.1 功能需求
    4.2 MME 的结构设计
        4.2.1 MME 协议栈及接口关系
        4.2.2 MME 软件处理结构
        4.2.3 MME 业务实现机制
    4.3 MME 处理过程的信令实现
        4.3.1 附着过程的信令流程设计
        4.3.2 去附着过程的信令流程设计
        4.3.3 专用承载建立过程的信令流程设计
        4.3.4 专用承载删除过程的信令流程设计
        4.3.5 专用承载修改过程的信令流程设计
        4.3.6 服务请求过程的信令流程设计
    4.4 MME 处理流程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附着过程的软件实现
        4.4.2 去附着过程的软件实现
        4.4.3 专用承载建立过程的软件实现
        4.4.4 专用承载删除过程的软件实现
        4.4.5 专用承载修改过程的软件实现
        4.4.6 服务请求过程的软件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MME 过程的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1.1 硬件测试环境布局
        5.1.2 软件测试操作系统 Linux
    5.2 软件编译与移植过程
        5.2.1 编译过程
        5.2.2 移植过程
    5.3 测试方式
    5.4 MME 相关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4.1 附着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4.2 去附着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4.3 专用承载建立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4.4 专用承载删除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4.5 专用承载修改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4.6 服务请求过程的测试用例设计
    5.5 课题测试结果与分析
        5.5.1 附着过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2 UE 发起的去附着过程测试结果及分析
        5.5.3 MME 发起的去附着过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4 HSS 发起的去附着过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5 专用承载建立过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6 专用承载删除过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7 专用承载修改过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8 服务请求过程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视频数据采集及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
    1.3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视频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2.1 颜色空间
        2.1.1 RGB 色彩空间
        2.1.2 YUV 色彩空间
        2.1.3 CMY 色彩空间
    2.2 YUV 数据
        2.2.1 YUV 的类别
        2.2.2 YUV 的部分取样
        2.2.3 YUV 与 RGB 数据转换
        2.2.4 YUV 格式的优势
    2.3 视频捕捉
        2.3.1 VFW
        2.3.2 DirectShow
        2.3.3 厂商应用程序开发包
        2.3.4 视频捕捉方式的对比
    2.4 视频数据采集的软件设计及实现
        2.4.1 RGB 数据的采集
        2.4.2 YUV 数据格式转换
        2.4.3 视频采集的实现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H.264 的编码技术的研究
    3.1 视频数据编码的基本原理
        3.1.1 预测编码
        3.1.2 变换编码
        3.1.3 熵编码
    3.2 H.264 视频编码标准
    3.3 H.264 编解码器的结构
        3.3.1 H.264 编码器的结构
        3.3.2 H.264 解码器的结构
    3.4 H.264 标准的主要技术
        3.4.1 帧内预测编码
        3.4.2 帧间预测编码
        3.4.3 变换和量化
        3.4.3.1 整数变换
        3.4.3.2 量化原理与过程
        3.4.4 熵编码
        3.4.4.1 CAVLC 编码
        3.4.4.2 CABAC 编码
        3.4.5 环路去块滤波
    3.5 H.264 编码器的关键算法分析
        3.5.1 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
        3.5.1.1 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的原理
        3.5.1.2 块匹配运动估计的技术要点
        3.5.1.3 典型的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
        3.5.2 帧内模式选择算法
        3.5.3 CAVLC 编码算法
        3.5.4 环路去块滤波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264 编码算法的实现
    4.1 H.264 编码器的算法改进
        4.1.1 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
        4.1.2 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
        4.1.3 熵编码算法
        4.1.4 环路去块滤波算法
    4.2 软件优化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嵌入式无限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选型
    2.1 系统总体结构
    2.2 视频监控系统硬件选型
        2.2.1 视频采集模块硬件选型
        2.2.2 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
        2.2.3 主控模块硬件选型
        2.2.4 无线传输模块硬件选型
        2.2.5 视频监控端硬件框图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视频采集模块 OV7670
        3.1.1 OV7670 简介
        3.1.2 OV7670 控制方法
    3.2 编解码芯片 ADV611
        3.2.1 ADV611 简介
        3.2.2 ADV611 控制方式
    3.3 无线传输模块 A7130
        3.3.1 A7130 简介
        3.3.2 A7130 控制方式
    3.4 主控器 STM32F103
        3.4.1 STM32F103 简介
        3.4.2 STM32F103 外围
    3.5 PCB 设计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摄像头模块 OV7670
        4.1.1 OV7670 初始化
        4.1.2 OV7670 寄存器的配置
        4.1.3 应用程序的实现
    4.2 无线传输模块 A7130
        4.2.1 7130 参数配置
        4.2.2 7130 工作流程
        4.2.3 应用程序的实现
    4.3 系统的总体软件设计
        4.3.1 ADV611 程序设计
        4.3.2 系统的工作流程
5 系统调试
    5.1 各功能模块单独调试
        5.1.1 视频采集模块调试
        5.1.2 无线传输模块调试
    5.2 系统整体功能调试
        5.2.1 视频压缩模块调试
        5.2.2 系统的整体调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概念内涵属性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语义表示方法研究综述
        1.2.1 语义成分分析
        1.2.2 语义框架
        1.2.3 语义网络
        1.2.4 逻辑形式
        1.2.5 概念图
        1.2.6 各种方法优缺点分析
    1.3 概念图研究综述
        1.3.1 概念图生成
        1.3.1.1 正则图方法
        1.3.1.2 基于句法的转换方法
        1.3.2 概念图匹配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汉语概念内涵分析与概念图
    2.1 引言
    2.2 汉语概念内涵分析
        2.2.1 语义三角理论
        2.2.2 概念内涵
    2.3 汉语语义概念图
        2.3.1 概念图定义
        2.3.2 概念图标引
        2.3.2.1 基本概念图标引
        2.3.2.2 复合概念图标引
        2.3.2.3 属性名合成运算
        2.3.2.4 属性名连续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2.1 基于知识库的计算方法
        3.2.2 基于语料库的计算方法
    3.3 基于模式向量空间的词汇相似度计算
        3.3.1 模式向量空间模型
        3.3.2 算法实现
        3.3.2.1 模式向量生成
        3.3.2.2 大规模数据处理
        3.3.3 实验结果
        3.3.3.1 数据集
        3.3.3.2 数据评测
    3.4 基于基本词汇集的词汇相似度计算
        3.4.1 释义向量
        3.4.2 基本词汇集
        3.4.2.1 HowNet 义原
        3.4.2.2 基本词汇集的自动获取
        3.4.3 语义相似度计算
        3.4.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概念属性获取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基于机读词典的词汇知识获取
        4.2.2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获取
        4.2.3 属性知识获取
    4.3 数据源
    4.4 属性类型
        4.4.1 属性名分类
        4.4.2 属性值分类
        4.4.3 属性抽取模板
    4.5 属性抽取方法
        4.5.1 Bootstrapping 方法
        4.5.2 部分句法分析
        4.5.3 序列比对
        4.5.3.1 生物序列比对算法
        4.5.3.2 词语相似度的融合
        4.5.3.3 模板生成实例
        4.5.4 模板置信度
        4.5.5 获取新种子
    4.6 属性名扩展方法
        4.6.1 基于下位语义关系的属性扩展
        4.6.2 基于并列语言成分的属性扩展
        4.6.3 基于Web 的属性名验证
    4.7 实验结果及分析
        4.7.1 属性抽取实验
        4.7.2 属性名扩展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概念图的检索技术
    5.1 引言
    5.2 概念图自动标引
        5.2.1 基本思路
        5.2.2 具体实现
        5.2.2.1 概念框架图
        5.2.2.2 需求焦点
        5.2.2.3 文档的标引方法
        5.2.2.4 查询的标引方法
        5.2.3 实验结果
        5.2.3.1 文档标引
        5.2.3.2 查询标引
    5.3 概念图匹配
        5.3.1 结点之间的相似度
        5.3.1.1 实体结点
        5.3.1.2 属性名结点
        5.3.1.3 属性值结点
        5.3.2 概念图之间的相似度
        5.3.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6)基于eCos和ARM7的污水在线监测传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污染监测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污染监测发展概况
        1.2.2 国内污染监测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章节划分和难点
第二章 系统需求与方案设计
    2.1 系统组成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方案设计
        2.3.1 通信方式的选择
        2.3.2 终端硬件平台的方案设计
        2.3.3 终端软件平台的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端硬件系统的设计
    3.1 终端的系统架构
    3.2 终端设计的依据[11]
        3.2.1 终端性能指标要求
        3.2.2 终端的通讯方式
        3.2.3 终端应具备的功能
        3.2.4 其他要求
    3.3 4~20MA 转换为电压信号的方案选择
    3.4 A/D 转换芯片的选型及软件实现
    3.5 嵌入式处理器(MCU)的选型及硬件结构
    3.6 串口通信中数据处理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的设计及实现
    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4.2 主流RTOS 的分类和选择
    4.3 ECOS 操作系统
    4.4 ECOS 软件平台的移植
        4.4.1 eCos 平台移植流程图
        4.4.2 HAL 硬件抽象层的组成
        4.4.3 HAL 移植步骤详解
        4.4.4 eCos HAL 的启动过程
        4.4.5 内存布局文件编写
        4.4.6 驱动程序的移植
        4.4.7 移植小结
    4.5 终端软件的架构组成
    4.6 SD 卡FAT16 文件系统的软件实现
    4.7 HJ/T212-2005 协议软件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RS 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实现
    5.1 GPRS 的基本原理
    5.2 GPRS 存在的问题及其向3G 的过渡
    5.3 GPRS 模块的选择
    5.4 GPRS 模块软件设计流程
    5.5 GPRS 模块软件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5.5.1 复杂电磁环境对无线通信的干扰
        5.5.2 GPRS 模块自身软件的稳定性
    5.6 GPRS 模块软件的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所解决的关键技术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A LTC1859 软件实现代码
附录 B SD 卡 SPI 驱动软件实现代码
附录 C FAT 文件系统实现代码
附录 D 原理图,PCB、实物照片和软件运行截图

(7)视频实时监控遥控小型履带小车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DSP的研究现状
        1.2.3 视频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履带小车机械及控制部分的实现
    2.1 小车底盘结构
    2.2 履带小车硬件部分设计
        2.2.1 控制芯片
        2.2.2 电源供应部分
        2.2.3 传感器部分
        2.2.4 驱动系统
    2.3 履带小车程序设计
        2.3.1 软件编译环境
        2.3.2 软件的整体设计
        2.3.3 小车的初始化过程
        2.3.4 串口处理
        2.3.5 小车运动状态控制
        2.3.6 I/O端口的控制实现
        2.3.7 A/D转换处理
        2.3.8 驱动系统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履带小车视频及无线网络信号处理
    3.1 硬件构成
        3.1.1 硬件总述
        3.1.2 DSP芯片选用
        3.1.3 视频处理流程
        3.1.4 相关视频术语介绍
        3.1.5 DM642芯片中的视频处理
    3.2 DSP软件开发
        3.2.1 DM642中的CSL
        3.2.2 DSP程序的流程
        3.2.3 视频处理的流程
        3.2.4 网络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收端程序编写
    4.1 接收机程序开发软件的选择
    4.2 软件功能实现
        4.2.1 视频处理
        4.2.2 控制信号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视频监控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2.1 视频数字化
        1.2.2 监控网络化
        1.2.3 系统智能化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网络数字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2.1 网络虚拟矩阵
        2.1.1 网络虚拟矩阵概述
        2.1.2 网络虚拟矩阵工作原理
        2.1.3 网络虚拟矩阵功能概述
    2.2 数字视频图象编码(H.264)标准
        2.2.1 H.261
        2.2.2 H.263
        2.2.3 H.264
        2.2.4 小结
    2.3 数字视频传输技术
        2.3.1 TCP/IP
        2.3.2 多播
        2.3.3 IP 组播技术
        2.3.4 Windows 平台下组播的实现
    2.4 DIRECTSHOW
        2.4.1 DirectShow 概述
        2.4.2 COM 简述
        2.4.3 DirectShow 工作原理
        2.4.4 过滤器及相关组件
        2.4.5 DirectShow 软件开发方法
第三章 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3.1 视频监控功能需求
    3.2 视频监控网络拓扑结构
    3.3 视频监控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3.4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3.5 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人机界面
第四章 系统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开发工具
    4.3 测试内容和步骤
        4.3.1 系统功能测试
        4.3.2 系统性能测试
    4.4 测试总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H.248协议的视频通信系统信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视频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篇章结构
2 视频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的分析
    2.2 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
    2.3 多线程技术的分析
    2.4 RPC通信技术的分析与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视频通信系统控制信令体系的研究
    3.1 H.248协议分析
    3.2 基于H.248协议的视频通信系统的信令体系研究
    3.3 视频通信系统协议融合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H.248协议的视频通信系统的模块设计与软件实现
    4.1 视频通信系统的概述
    4.2 服务器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及软件实现
    4.3 客户端功能模块的设计与软件实现
    4.4 系统网络架构的研究与设计
    4.5 系统心跳、容灾机制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方法分析
    5.2 测试环境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10)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监控系统的发展
    1.3 课题的基本任务
2 监控系统的设计概述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
    2.2 系统开发的硬件设备选择
        2.2.1 视频采集卡的选择
        2.2.2 监控计算机的选择
        2.2.3 其他设备的选择
    2.3 系统开发工具---C++语言和Visual C++开发工具
        2.3.1 C++语言
        2.3.2 Visua1 C++开发工具简介
3 视频图像采集技术及实现
    3.1 基于VFW技术的视频采集
        3.1.1 VFW技术的背景
        3.1.2 VFW技术的特点
        3.1.3 VFW技术的主要功能模块
        3.1.4 API函数和视频采集相关结构体
        3.1.S AVICap窗口类
        3.1.6 利用VFW进行视频采集的基本流程
    3.2 基于SDK的视频采集
        3.2.1 SDK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设置
        3.2.2 利用SDK进行视频采集的基本流程
4 数字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4.1 数字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4.2 图像压缩基本方法
    4.3 视频图像压缩标准
        4.3.1 H.263视频图像压缩标准
        4.3.2 MPEG-4视频编码标准
    4.4 低码率视频压缩标准的选定
5 H.263视频压缩标准
    5.1 H.263压缩标准的基本框架
    5.2 H.263视频信源格式及其信源编码器
        5.2.1 信源格式
        5.2.2 信源编码器
    5.3 H.263视频解码器的基本原理
    5.4 H.263视频编码器的基本原理
        5.4.1 帧内帧间编码
        5.4.2 离散余弦变换及其逆变换
        5.4.3 量化
        5.4.4 “Z”形扫描及变长编码
        5.4.5 缓冲存储器控制模式
    5.5 H.263视频编码中的四个可选项
6 基于H.263的视频编解码的软件设计
    6.1 视频编解码系统的整体结构
    6.2 视频编解码软件设计
    6.3 视频采集、编解码的设计实现
        6.3.1 视频编解码的流程图
        6.3.2 参数设置
        6.3.3 视频采集部分
        6.3.4 解压、回放
    6.4 视频图像编解码的结果分析
7 监控系统终端软件设计
    7.1 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模块
    7.2 用户管理设置模块
    7.3 视频图像存储模块
        7.3.1 硬盘检测模块
        7.3.2 录像模块
    7.4 用户操作界面的实现
8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GSTN视频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的微波宽带传输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芳. 山东大学, 2013(10)
  • [2]基于TD-LTE石油专网移动管理实体的研究与实现[D]. 刘娇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3]视频数据采集及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少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4]嵌入式无限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D]. 郭海娇. 西安工程大学, 2011(01)
  • [5]概念内涵属性计算研究[D]. 刘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6]基于eCos和ARM7的污水在线监测传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李志训.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7]视频实时监控遥控小型履带小车系统开发[D]. 王玉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8]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董天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7)
  • [9]基于H.248协议的视频通信系统信令体系研究[D]. 孙金萍.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6)
  • [10]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王国梁.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GSTN可视电话系统中的Modem控制接口及其软件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