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有害烟气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

去除有害烟气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

一、有害烟雾去除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浦城[1](2021)在《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具有无害化、资源化、减容化迅速的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危险废弃炉数量日益增多,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目前环保部门密切关注危废焚烧排放烟气中常规污染物和二恶英等污染因子达标排放的同时,某些危废焚烧炉烟囱排出的带色烟气的视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重点针对某危废焚烧企业的烟囱出现的红烟等有色烟羽排放问题,对红烟发生的机理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排查危废焚烧系统烟囱排放红烟的原因。通过分析各种有色烟羽形成的可能途径,发现红烟与烟气中的红色的三价铁化合物有关。而形成红烟的主要成因为布袋除尘器出口烟气中颗粒物中Fe元素含量较高,这部分含Fe颗粒物在脱酸塔吸收液中絮凝生长,形成了粒径更大的红色颗粒物,最后随烟气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红烟。(2)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实验法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研究Fe(OH)3絮状物的生长规律;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模拟Fe(OH)3絮状物生长的DLA模型;通过实验法得出Fe3+浓度和反应时间与絮状物大小和紧密程度呈正相关,而吸收液流动速度与絮状物大小和紧密程度呈负相关。(3)采用物理过滤降低脱酸塔吸收液中颗粒物的浓度,从源头阻断烟囱红烟生成途径。对于物理过滤无法过滤去除的小粒径有色颗粒物,使用化学试剂改性来消除烟气排放过程中的红烟,并建立了自动加药装置与红烟在线监控平台相结合的消除红烟装置,实现对红烟现象的实时监控和快速消除。过滤与化学药剂两者共同作用,成功解决该焚烧系统的红烟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排查、采样分析,明确了该危废焚烧厂红烟生成的途径,提出了过滤、化学消色和图像识别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解决了危废焚烧厂的环保运行难题,对于固废焚烧中有色烟羽治理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治理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紫佩[2](2021)在《一种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发制造方便、去除微米级工业气雾效果优良的设备依然是环保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并且良好的去除污染气体中大量的微米级污染颗粒、酸雾、铵盐、氮氧化物和气溶胶。此装置利用先进的技术理念,通过结合多个公司自有专利组合使用,对于各种酸碱雾的排放可以达到国际最严苛的标准。

赵佳[3](2021)在《工业酸雾的实验室模拟与检测系统的建立研究》文中认为在许多金属制品加工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酸雾,弥漫在生产车间或是扩散至大气中,影响工厂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而抑制工业酸雾的方法研究要得以顺利进行需了解工业酸雾在实际工业中的产生量化关系,而建立通用性较强且可在实际生产车间进行酸雾检测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酸雾定量方法的研究常见的取样方式是抽气取样,采用抽气的方式对酸雾进行抽出再用过滤器或是相关化学溶液吸收,采用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对其检测,但是上述方法均存在取样器成本较高,时间较长,且单种检测或取样的方法通用性受限,某些酸雾取样方法只能针对特定的酸雾种类进行取样,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关于可系统的模拟酸雾产生并进行检测的完整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设计了抽气取样检测及滤纸取样检测两种酸雾检测方法可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或是工厂车间内检测酸雾量的检测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利用该方法系统探究了通气流量、通气时间、酸雾分布高度等因素对单位空间内酸雾分布的影响规律,同时对实验室前期提出的pH试纸法检测酸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论文第三章主要探究酸雾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对比,讨论抽气方法对酸雾取样检测及滤纸方法对酸雾取样检测两种方法,结合前期课题组建立的使用pH试纸检测酸雾做出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比使用pH试纸、抽气取样酸雾检测、滤纸吸收酸雾检测方法,得出使用pH试纸检测酸雾具有定性分析作用,较为直观。在抽气方法对酸雾取样检测方法中,课题组设计酸雾吸收塔,放置碱液对酸雾进行吸收,酸雾吸收效率受塔结构影响较大,而采用碱液对酸雾进行吸收时发现引起碱液浓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除了酸雾本身以外,还有CO2及空气中含酸杂质的影响;采用滤纸方法对酸雾取样检测方法,可排除CO2及空气中含酸杂质的影响,并得出使用滤纸法检测单位空间内酸雾分布量得到最低的检测值为0.098126mg/m3,该检测值低于硫酸雾排放国家标准20mg/m3,该检测方法的误差限最大为±26%,最小为±0%。(2)论文第四章探究了对于实验室自行组装的模拟工业酸雾产生的装置中,调节通气流量及通气时间对酸雾分布量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酸雾产生工业中酸雾产生量主要取决于酸液内气泡的炸裂形式及酸内的气泡数和气泡尺寸,在实验室组装模拟酸雾产生装置中,可通过调节通气流量及通气时间对酸雾气泡进行宏观调控,本章实验得出的单位空间内的酸雾分布量增加,且通气流量及通气时间与单位空间内的酸雾分布量呈绝对的线性增加关系。(3)同时,在论文第四章说明了酸雾的扩散以空气为介质扩散,在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中,单位空间内的酸雾分布量呈梯度减少,为研究随着高度的变化酸雾扩散规律,课题组以酸液表面为零点,以5cm为间隔高度,探究5cm至酸雾产生装置的最高点30cm处得出酸雾的产生形式区域,由于气泡炸裂产生一定能量造成酸雾液滴向上喷溅,同时受尺寸较大的液滴受自身重力的影响上升之某一高度又降落至酸液里,尺寸较小的液滴,重力较小容易形成气溶胶容易随着空气扩散,针对酸雾这种特征课题组以酸液表面为零点,以5cm为间隔高度,探究5cm至酸雾产生装置的最高点30cm处得出酸雾的产生的分布区域,0-15cm区域的酸雾产生主要是气泡炸裂的溅射液滴,15-30cm区域的酸雾主要是尺寸较小可随气流流动的酸雾液滴;同时在酸雾以溅射为主产生的区域(0-15cm)中,通气时间及通气流量都对单位空间内的酸雾量增加有一定影响,但高度为10cm以上的单位空间内的酸雾量增加趋势不明显,随着时间增加也并未增大,而是基本相近;在酸雾以扩散为主产生的区域(17.5-30cm),通气时间及通气流量都对单位空间内的酸雾量增加也有一定影响,通气流量及通气时间不变时,高度为27.5cm与30cm的单位空间内的酸雾分布量检测数据一致;单位空间内的酸雾分布量与高度的关系实验探究中,多次实验均指向一个结果,即酸雾量随高度的分布关系成指数型的函数规律在逐步下降,15cm-20cm这一高度区域内可能是容易沉降的尺寸较大的酸雾液滴与可随空气流动的尺寸较小的酸雾液滴两者之间的交介区域,说明对于实验室自行组装的酸雾产生装置而言,大量会沉降的酸雾液滴在该区间以下已经沉降,该区间以上的酸雾大部分是可随空气扩散的酸雾。(4)第五章初步介绍了实验室自行建立的使用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的抑雾效率的初步探究,使用聚合物微球进行抑雾效率的初步探究的实验中,使用滤纸检测酸雾的方法检测聚合物微球的抑雾效率,得出粒径为1.25<d≤1.6mm、1.6<d≤2mm的聚合物微球抑雾效率最好,能达到99%,微球粒径为0.45<d≤0.9mm的抑雾效率最差为77.81%。这说明使用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具有明显效果。

蔡佳铭[4](2020)在《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及行业环境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硝酸工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硝酸工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硝酸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发达国家硝酸产业政策的转移,促使我国硝酸工业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行业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协同管理约束下,污染物的排放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排放量逐年递减,取得了显着的减排效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重点,全面加快推进各类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管理开始从以标准制修订为主转向标准制修订、实施评估、宣传培训并重的阶段。《硝酸工业物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131-2010)已实施十年,同时硝酸行业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在综合国家其他环保法律、法规、排污许可制度、环评制度等积极因素,充分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硝酸工业物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1-2010)的实施进行评估,并针对行业特点对硝酸工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及相应环境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即将开展的修订工作提供支持。本文基于文献和企业现场调研,了解硝酸行业基本概况,并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以及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对该行业以往所执行过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外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梳理,进而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现行标准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同时,依据《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中的各项要求,对《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131-2010)实施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标准达标率、经济技术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氮氧化物减排潜力分析。同时根据调研企业现状,针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分析,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具体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GB26131-2010的适用范围以及污染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标准与以往相比,创新之处是首次增加了特别排放限值一项;且排放限值同国外相关标准相比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建议在本标准未来的修订工作中适当扩大适用范围至使用硝酸为原料生产的企业,并将N2O、氨和硝酸雾纳入限制之列。(2)通过对GB26131-2010进行评估分析发现,该标准自实施以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目前行业内所有企业排污达标率几乎100%。技术方面,氨氧化法生产工艺与先进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末端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济方面,生产运营以及设备更新成本也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排污费的支出减少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环境方面,该标准实施后NOX的排放量大大减少,获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在新标准的限制力度下,2018年COD排放量相较于旧标准的力度减少了约200万吨,NOX减少了近3万吨。(3)本文采用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LMDI模型对硝酸行业NOX减排潜力进行分析,探究了影响NOX排放的四个主要因素:技术效应、治理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经济效应。其中,技术和治理效应是促进减排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影响较小,经济效益则会促进NOX排放。截至2018年,技术和治理效应两者共减排NOX近1.2万吨。目前大部分企业NOX排放浓度远低于标准限值,基本在100mg/m3左右,说明行业仍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4)依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对硝酸行业生产及储存等多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物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进行识别,尤其避免泄露及火灾等重大事故发生。以山西某硝酸企业为例,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进行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环境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关防控措施,将风险降至企业可接受水平。

陈建成[5](2017)在《某染料生产企业废气改造治理工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染料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从原料、中间体、助剂到成品的独立行业。染料的生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并有强烈的恶臭,这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会对员工和周围居民带来健康危害。本文为浙江省某染料生产企业废气整治工程,针对企业在废气收集及治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造措施,并完成整改、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在废气收集改造方面,对设备进行升级与优化,淘汰落后的水冲式真空泵、老式明流压滤机等。对生产操作方进行式优化,液下滴加及增加固体投料器等。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了无组织废气的扩散。在治理工艺改造方面,60#分散红车间含溴及溴化氢废气由原来的三级碱吸收改为三级降膜吸收+一级碱吸收,60#分散蓝车间废气由原来的两级降膜吸收和一级水冲泵加碱液吸收处理调整为氯化氢废气经过降膜吸收器后和车间内其它废气混合进入一级酸吸收+一级碱吸收。对硫化黑喷塔热风系统进行循环改造并大幅减少废气排放量。经过调试确定废气处理系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60#分散红车间溴及溴化氢废气碱吸收塔pH=9-10;60#分散蓝车间废气酸吸收塔pH=2-3,碱吸收塔pH=9-10;集中处理一级塔pH=9-10,二级塔的控制条件为:pH=2-3,ORP=900-1000mV,三级塔pH=10-11。吸收液采用连续加水、连续排放方式,确保废气的稳定达标。对改造后的处理系统进行检测可得,分散染料车间集中处理系统处理规模为11000m3/h,出口氯化氢浓度为3.9 mg/m3,苯胺类浓度为0.237 mg/m3,硫酸雾为6.35mg/m3;对硝基苯胺车间处理系统处理规模为8000m3/h,出口苯胺类浓度为0.116 mg/m3,氨浓度为4.5 mg/m3;2,4二硝基氯苯车间处理系统处理规模为8000m3/h,出口氮氧化物浓度为148.3 mg/m3,硫酸雾浓度为0.413 mg/m3。实际去除效率基本达到预期效率,全厂废气处理系统排气筒的污染物均能够达标。此次改造总投资约157.2万元,运行总费用为3717.8元/日,喷塔改造系统可节约52.2万元/年。工程在源头上降低了废气源强,且改造后的废气处理系统处理效率大幅提高,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减轻了对空气环境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付鹏艳[6](2015)在《烟气中NOx的液相氧化吸收及硝态氮的去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氧化—还原法脱硝技术,实现气相中NOx的去除,并且将被吸收进入液相的NOx利用还原剂将其还原为N2,实现NOx的无害化处理。本文首先考察了NaClO、NaClO2和ClO2等三种氯酸盐在鼓泡反应器中对NO的氧化性能,考察了氧化剂在不同氧化剂浓度、温度、pH值等条件下对NO的氧化效率;然后研究了以Na2S作为吸收剂,其溶液的浓度、温度、pH值以及NO2浓度等影响因素对N02的吸收特性,并且对该吸收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脱硝液中的N02-的处理进行了研究,采用Na2SO3还原NO2-为N2,考察了该反应在不同pH值、温度、SO32-/NO2比等对N02-去除效率的影响,同时,对尿素和铵盐法去除N02-进行研究比较。主要结论如下:实验结果表明各氧化剂在最优条件下,NaClO,和ClO2溶液对NO的氧化效率都可达到100%,NaClO对NO的氧化效率为50~60%左右,而且气相ClO2对NO的氧化效率也很高。NaClO3/NaClO和NaClO2/NaClO混合液均较单独氧化剂氧化效率强,且较经济。NaClO2/NaClO昆合液在酸性条件下产生C102,浓度比为2.5时产生的ClO2浓度最高,ClO2与混合液协同氧化使氧化效率最高。三种氧化剂都存在逃逸现象,会与后续还原剂发生反应,与吸收NO2产生竞争,消耗还原剂。三种氯酸盐反应后的产物主要以Cl-形式存在,氧化后的NO一部分转化为N02,一部分被液相吸收,转化为NO2-和NO3-,液相ClO2由于其氧化性强,将液相中被吸收的氮最终以N03-形式存在。在鼓泡反应器内研究了Na2S溶液对N02的吸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Na2S溶液浓度从0.30 mmol/L增加到15.8 mmol/L, NO2吸收效率和吸收速率增加明显,而且随着NO:浓度提高,NO2吸收效率增大:当Na2S浓度超过15.8 mmol/L, NO2吸收速率增加缓慢,Na2S浓度增加对吸收NO2的强化作用不再明显,同时增加NO2浓度对吸收效率影响不大,说明Na2S吸收N02的过程逐渐转为气相传质控制。气相中的02使吸收反应加速,但同时也额外消耗吸收剂。在Na2S溶液中加入NaOH、浓度达0.1%时,可强化NO2的吸收。NOx中NO含量增加会导致NOx吸收率下降;即使在有NaOH的条件下,也未观察到NOx氧化度为0.5时NO/NO2的协同吸收效应。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吸收速率增大。增大气体流量,NO:的吸收速率也增加。Na2SO3/Na2S混合液随着Na2SO3农度增大,NO:吸收效率增大,混合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吸收效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被吸收NO:的一部分被还原为N2,另一部分被还原为NO2-。Na2S溶液吸收NO2的反应为关于Na2S浓度一级,NO2浓度一级的拟二级反应。Na2SO3容液还原NO2-的实验研究表明,在SO32-/NO2浓度比为3:2,溶液pH值5,温度为40℃,NO2-的去除率可达99%。与尿素和铵盐法相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反应条件容易控制。而且,可与烟气Na2SO3脱硝法联合,实现NOx的完全无害化处理。

高瑞珍[7](2015)在《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空气污染,一直萦绕在地球上空,徘徊不去,且愈演愈烈,空气质量已恶化至威胁人类健康的程度。2013年京津冀地区严重的雾霾使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已经不单单是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每年因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很多。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环境问题中最大的问题,空气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虽然我国空气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推动了对自然的开发,并使这种开发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对自然过度的开发,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虽然空气污染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依然得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科技进步,变革新型的清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来解决。而科学技术能否在空气污染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看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否合理。但究其本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缺失公正的环境伦理观,才是我国空气污染的真正根源。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认识到以上三种错误的价值观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转变关于人与自然的思维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武装我们的价值观、发展观和世界观,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杜亮[8](2015)在《ABS装置中丙烯腈和苯乙烯等废气的治理项目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项目评估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根本作用是为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持的依据。项目决策中运用项目评估的方法对项目各个备选方案和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估,这对于加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优化项目决策结果以及提高项目绩效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首先对项目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基于在石化行业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从项目评估的角度结合化工行业自身的特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ABS装置中丙烯腈和苯乙烯等废气的治理项目的生产规模、投资估算、经济效益以及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静态和动态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内部收益率等的计算对项目进行了盈利能力分析,对原料供应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论证,并通过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对项目的风险作了适当评估,提出了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论文的总结和研究可为国内化工项目的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互相借鉴,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何耀忠[9](2013)在《锰砂填充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酸性玫瑰红模拟染料废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纺织业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过于集中的产能已使部分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纺织印染企业实施废水深度处理以至中水回用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了一体式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新型废水深度处理装置用于酸性玫瑰红模拟染料废水的处理。本文利用填料柱式臭氧反应器模拟发生在臭氧BAF下层填料中的臭氧氧化反应,发现玻璃珠填料柱的臭氧传质速率和转化利用率高于空柱反应器,在同等条件下能获得更好的出水水质,说明填料的剪切作用能赋予臭氧BAF优于普通接触臭氧氧化反应器的性能。为提升臭氧BAF的性能,本文对装填有玻璃珠、陶粒和锰砂的填料柱反应器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锰砂对臭氧的转化利用率最高,能有效降低出水和尾气臭氧浓度;锰砂和陶粒填料柱对COD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总体略优于玻璃珠填料柱;三种填料柱的色度去除率在水力停留时间大于2min时无明显差别;酸性条件下,锰砂和陶粒填料柱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去除率高于玻璃珠填料柱,而在碱性条件下,三种填料柱的去除效果无显着差异;锰砂和陶粒填料柱对模拟废水可生化性的改善效果略逊于玻璃珠填料柱。实验还研究了三种填料柱对污染物的沿程降解规律。同等条件下,锰砂对酸性玫瑰红的综合降解速率较快,在60cm填料层高度处即可实现90%以上的去除率。此外,酸性玫瑰红的脱色过程被证明是通过臭氧直接氧化途径来实现的,而在反应后期的中间产物降解阶段,臭氧在锰砂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探索了锰砂-陶粒填充臭氧BAF的最佳运行条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锰砂的填充高度越大,臭氧BAF的处理效果越好。锰砂填料层内生物量与生物活性极低,而在陶粒填料层内,生物量随水流方向沿程增加,生物活性则呈现先指数式增长后小幅下降的变化趋势。作为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应用环节,一体式臭氧BAF首次应用于实际纺织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用作预处理工艺提高膜分离系统的进水水质。监测数据表明,该联用工艺可满足高质量的回用水要求,并保证RO浓缩液主要污染物指标满足当地排放标准,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即可直接排放。

秦春国[10](2011)在《渤海湾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渤海湾油田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以油田开发对大气、地表面土壤和植被以及水资源和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污染源进行了处理分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将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了实测研究和定量评价。油田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环境污染物,在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资料对比、实地野外调查、实验室内模拟基础上,分析了油田前期钻探井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由有害气体、颗粒物、工业废气等组成,认为废气排放的首要污染源是总烃和悬浮颗粒物,通过油田和石化企业工艺流程的改进和绿化造林,可减轻大气污染。根据孤岛采油厂附近的土壤采样分析结果,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和落地原油对土壤构成污染,检测认为土壤中的含油量均大大高于临界值(500mg/kg),且其含油量距油井越近土壤中油含量越高,通过室内大豆实验研究了石油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土壤中原油浓度高于400mg/kg时,其对大豆的出苗率、株高、结荚数、单株产量等各项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对大豆的成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钻井液对浅层地下水和海洋生物也构成污染,通过对神仙沟浅层地下水质检测认为常见水质测定指标CODcr、氨氮超标严重,石油类浓度严重超标、氯化物浓度及总硬度普遍较高,使采油区水质指标下降,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根据室内毒性模拟实验结果,不同浓度不同品种石油钻井液对斑马鱼和小球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率具有抑制作用,对斑马鱼的存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二、有害烟雾去除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害烟雾去除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危险废物定义及我国危险废物处置概况
        1.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1.1.2 危险废弃物危害
        1.1.3 危险废物的处置方法
    1.2 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
    1.3 危险废物焚烧厂的红烟排放问题
        1.3.1 该危废焚烧厂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红烟排放问题介绍
        1.3.2 国内固废焚烧厂排放的红烟情况及原因分析
        1.3.3 有色烟羽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实验方法与分析设备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及成分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成因分析
    3.1 红烟产生原因分析
    3.2 焚烧系统排放红烟路径分析
        3.2.1 尾部烟气污染物测试分析
        3.2.2 红烟中红色颗粒物成分分析
        3.2.3 布袋除尘器除尘效果分析
        3.2.4 湿法脱酸塔内吸收液成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研究
    4.1 分形理论
    4.2 DLA模型模拟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
        4.2.1 不同粒子数时的分形体形状
        4.2.2 不同粒子数时的最大回转半径及分形维数变化
    4.3 试验法研究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
        4.3.1 不同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絮状物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搅拌速度对絮状物生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红烟治理措施研究
    5.1 前言
        5.1.1 脱酸塔吸收液颗粒物来源
        5.1.2 脱酸塔吸收液颗粒物脱除方案选择
    5.2 实验装置介绍
    5.3 过滤法对吸收液颗粒物脱除效果分析
        5.3.1 吸收液颗粒物浓度较高的脱除效率
        5.3.2 吸收液颗粒物浓度较低时的脱除效率
        5.3.3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Fe元素含量比较
    5.4 药剂添加法消除红烟
        5.4.1 焦亚硫酸钠对红烟消除效果试验
        5.4.2 自动加药装置
    5.5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
        5.5.1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作用
        5.5.2 设计思路
        5.5.3 主要实现的功能
        5.5.4 操作使用说明
        5.5.5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运行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2)一种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介绍
二、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适用范围
    1. 消雾处理
    2. 可溶性的固体
    3. 不可溶性固体
    4. 不可溶性气体
    5. 可溶性的气体
    6. 可反应的气体
三、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应用案例

(3)工业酸雾的实验室模拟与检测系统的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酸雾的产生及危害
        1.2.1 酸雾的产生
        1.2.2 酸雾的危害
    1.3 酸雾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酸雾的取样方式
        1.3.2 酸雾的检测手段
        1.3.3 酸雾的排放标准
    1.4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工业酸雾的产生模拟
        2.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2 模拟工业酸雾产生的装置
    2.2 酸雾的检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2.2.1 主要试剂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测试与评价
    2.3 聚合物微球的抑雾效率初探
        2.3.1 主要试剂及药品
        2.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3 测试与评价
第三章 酸雾的检测方法研究
    3.1 抽气方法对酸雾检测探究
        3.1.1 酸雾抽气检测法的建立
        3.1.2 抽气法检测酸雾的有效性评价
        3.1.3 酸雾吸收塔对酸雾检测的影响
        3.1.4 CO_2对酸雾检测的影响
    3.2 滤纸吸收酸雾的方法对酸雾检测探究
        3.2.1 使用滤纸检测酸雾的方法建立
        3.2.2 滤纸检测酸雾的有效性评价
        3.2.3 NaOH溶液解吸滤纸对检测的影响
    3.3 实验室三种酸雾检测方法的分析与讨论
        3.3.1 pH试纸检测酸雾量的探究
        3.3.2 抽气方法检测酸雾量的探究
        3.3.3 滤纸法检测酸雾量的探究
        3.3.4 三种方法对酸雾量检测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工业酸雾的产生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工业酸雾的产生模拟研究
        4.1.1 电镀工业酸雾的产生模拟
        4.1.2 电解工业酸雾的产生模拟
        4.1.3 酸洗工艺的酸雾产生模拟
    4.2 时间对酸雾产生的影响
    4.3 不同高度的酸雾分布规律研究
    4.4 不同高度的酸雾液滴溅射分布规律研究
    4.5 不同流量不同高度的酸雾液滴溅射分布规律研究
    4.6 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的酸雾液滴溅射分布规律研究
    4.7 不同高度的酸雾液滴扩散分布规律研究
    4.8 不同流量不同高度的酸雾液滴扩散分布规律研究
    4.9 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的酸雾液滴扩散分布规律研究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微球抑制酸雾效率初探
    5.1 酸雾量空白检测实验
    5.2 聚合物微球的抑雾效率检测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项

(4)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及行业环境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环境标准及体系
    1.3 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必要性
    1.4 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估方法
    1.5 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路线
2 硝酸工业基本概况及排污控制
    2.1 行业现状
    2.2 生产工艺
        2.2.1 稀硝酸生产工艺
        2.2.2 浓硝酸生产工艺
    2.3 污染物排放及污染防治技术
        2.3.1 水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工艺
        2.3.2 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工艺
    2.4 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
        2.4.1 硝酸工业执行排放标准历程
        2.4.2 国外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
    2.5 行业环境影响
        2.5.1 大气环境影响
        2.5.2 水环境影响
3 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1-2010)分析
    3.1 适用范围
    3.2 污染因子
    3.3 标准限值
        3.3.1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对比
        3.3.2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对比
4 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
    4.1 标准执行情况及污染物达标分析
        4.1.1 标准执行情况
        4.1.2 达标情况分析
    4.2 技术经济评估
        4.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4.3 环境效益评估
    4.4 社会效益评估
    4.5 硝酸工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
        4.5.1 NO_X排放情况
        4.5.2 NO_X减排潜力分析
    4.6 标准修订相关建议
5 硝酸行业环境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
    5.1 硝酸企业环境风险分析
        5.1.1 物质风险因素分析
        5.1.2 过程风险因素分析
        5.1.3 企业事故类型和原因
        5.1.4 突发环境风险事故预测
    5.2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5.2.1 环境风险识别
        5.2.2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2.3 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5.3 典型硝酸企业案例分析
        5.3.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5.3.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5.3.3 环境风险受体评估(E)
        5.3.4 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5.4 硝酸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防范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5)某染料生产企业废气改造治理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染料行业废气概述
        1.1.1 废气污染现状
        1.1.2 废气种类及来源
        1.1.3 废气排放特点
        1.1.4 染料废气的危害
    1.2 染料行业废气治理技术
        1.2.1 氮氧化物处理工艺简介
        1.2.2 盐酸和氨气处理技术简介
        1.2.3 粉尘处理工艺简介
    1.3 废气整治背景及意义
2 设计思路与方法
    2.1 设计思路
        2.1.1 设计内容
        2.1.2 排放标准
    2.2 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2.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3.1 主要实验试剂
        2.3.2 主要实验仪器
    2.4 实验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工程现状
    3.1 概述
        3.1.1 工程概况
        3.1.2 生产工艺
    3.2 废气产生情况
        3.2.1 废气来源及类型
        3.2.2 废气产生现状
        3.2.3 废气治理现状
    3.3 治理现状问题
        3.3.1 60#分散红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3.3.2 60#分散蓝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3.3.3 对硝基苯胺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3.3.4 2,4-二硝基氯苯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3.3.5 硫化黑喷塔热风炉燃煤废气问题
        3.3.6 物料贮存问题
        3.3.7 污水处理站及危废仓库存在的问题
        3.3.8 治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废气改造工程设计
    4.1 改造流程
    4.2 废气整改措施
        4.2.1 60#分散红车间整改
        4.2.2 60#分散蓝车间整改
        4.2.3 对硝基苯胺车间整改
        4.2.4 2,4-二硝基氯苯车间整改
        4.2.5 物料贮存问题整改
        4.2.6 污水处理站及危废仓库整改
        4.2.7 废气收集整改措施汇总
        4.2.8 整改后废气风量
    4.3 治理工艺整改设计
        4.3.1 治理技术选择
        4.3.2 处理工艺设计及优化
    4.4 设备设计及核算
        4.4.1 对硝基苯胺车间蒸氨降膜吸收器设计
        4.4.2 硫化黑喷塔热风系统改造
        4.4.3 废气处理设备核算及设计
        4.4.4 废气处理设备清单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调试及效果
    5.1 废气治理工程调试
        5.1.1 调试对象
        5.1.2 调试过程
        5.1.3 调试结果
    5.2 运行管理
        5.2.1 开车前的准备
        5.2.2 开车运行
        5.2.3 停车管理
        5.2.4 运行及维护
        5.2.5 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5.3 废气检测及效果分析
        5.3.1 废气检测
        5.3.2 废气处理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投资及效益
    6.1 工程投资分析
    6.2 经济效益分析
    6.3 环境效益分析
    6.4 社会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建议
参考文献
图纸
附图
附件
作者简介

(6)烟气中NOx的液相氧化吸收及硝态氮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NO_x的来源及危害
    1.3 NO_x的控制技术
        1.3.1 干法脱硝技术
        1.3.2 湿法脱硝技术
        1.3.3 NO_x吸收液的再处理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氯酸盐氧化NO的实验方法
        2.3.2 Na_2S溶液吸收NO_2的实验方法
        2.3.3 脱硝废液中亚硝酸盐的再处理
        2.3.4 其他分析方法
第三章 氯酸盐溶液氧化NO的研究
    3.1 pH对氯酸盐氧化NO的影响
    3.2 温度对氯酸盐氧化NO的影响
    3.3 氯酸盐浓度对氯酸盐氧化NO的影响
    3.4 气相ClO_2氧化NO
    3.5 NaClO_3/NaClO混合溶液氧化NO的研究
        3.5.1 混合液pH值对NO氧化效率的影响
        3.5.2 温度对NO氧化效率的影响
        3.5.3 NaClO_3/NaClO质量浓度比对NO氧化效率的影响
    3.6 NaClO_2/NaClO混合溶液氧化NO的研究
        3.6.1 NaClO_2/NaClO质量浓度比对NO氧化效率的影响
        3.6.2 pH值为4.4时NaClO_2/NaClO混合液对NO氧化效率的影响
    3.7 NaClO_2/NaClO产生ClO_2的研究
        3.7.1 NaClO_2/NaClO浓度比对ClO_2产生的影响
        3.7.2 不同酸对ClO_2产生的影响
        3.7.3 混合液pH值对ClO_2产生的影响
    3.8 各氧化NO反应生成产物分析
    3.9 氯酸盐氧化NO后对后续吸收反应的影响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_2S溶液吸收NO_2的反应研究
    4.1 NO_2浓度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2 Na_2S浓度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3 NaOH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4 O_2含量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5 氧化度对Na_2S吸收NOx的影响
    4.6 温度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7 流量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8 Na_2SO_3 对Na_2S吸收NO_2的影响
    4.9 反应产物的分析
    4.10 Na_2S溶液吸收NO_2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10.1 Na_2S吸收NO_2的反应级数确定
        4.10.2 Na_2S吸收NO_2的反应增强因子的计算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硝废液中亚硝酸盐的再处理
    5.1 Na_2SO_3去除NO_2~-的研究
        5.1.1 SO_3~(2-)/NO_2~-摩尔比对NO_2~-去除的影响
        5.1.2 溶液pH值对NO_2~-去除的影响
        5.1.3 反应温度对NO_2~-去除的影响
        5.1.4 压力对NO_2~-去除的影响
    5.2 尿素去除NO_2~-的研究
        5.2.1 NO_2~-/尿素浓度比对NO_2~-去除的影响
        5.2.2 pH值对NO_2~-去除的影响
        5.2.3 温度对NO_2~-去除的影响
    5.3 铵盐去除NO_2~-的研究
        5.3.1 pH值对NO_2~-去除的影响
        5.3.2 温度对NO_2~-去除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7)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阶段我国空气污染的状况
    第一节 空气及空气污染概述
        一、空气及空气污染的概述
        二、空气污染的成因
    第二节 我国空气污染的现状
        一、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类型
        二、我国目前空气污染的现状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的PM2.5
        一、京津冀地区PM2.5 的肆虐
        二、京津冀地区受到PM2.5 的危害
        三、京津冀地区PM2.5 的成因及防治
第二章 空气污染物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第一节 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一、二氧化硫及其危害
        二、二氧化碳及其危害
        三、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
        四、汽车尾气及其危害
    第二节 空气污染对人体器官的危害
        一、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二、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三、空气污染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四、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危害
第三章 科学技术视野下空气污染的思考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不当利用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类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科学技术视野下空气污染的解决之道
        一、变革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科学技术
        二、转变传统科技发展模式走生态科技道路
    第三节 对科学技术的辨证思考
        一、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我国空气污染问题根源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
        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一、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观的内涵
        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缺失公正的伦理观
        一、环境问题中不公正的现象
        二、不公正现象给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ABS装置中丙烯腈和苯乙烯等废气的治理项目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ABS树脂概念
        1.1.2 ABS树脂国际国内生产情况
        1.1.3 工业废气介绍
    1.2 研究思路与本文框架
    1.3 项目简介
第2章 项目评估理论概述
    2.1 项目与项目评估
        2.1.1 项目
        2.1.2 项目评估
    2.2 项目评估的概念与分类
        2.2.1 项目评估的概念
        2.2.2 项目评估的分类
    2.3 项目评估的原则、依据和主要内容
        2.3.1 项目评估的原则
        2.3.2 项目评估的依据
        2.3.3 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
        2.3.4 项目评估的方法
        2.3.5 项目评估的程序
        2.3.6 项目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第3章 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估
    3.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3.2 建设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3.2.1 地表水
        3.2.2 环境空气
    3.3 执行的环境标准
        3.3.1 环境质量标准
        3.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3.4 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3.4.1 污染源
        3.4.2 治理措施及综合利用方案的比较选择
    3.5 环境管理及监测
        3.5.1 现有的环境管理及监测
        3.5.2 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3.6 环境保护投资
第4章 建设项目技术评估
    4.1 国内外工艺技术概况
    4.2 技术方案的选择
        4.2.1 工艺技术介绍
        4.2.2 工艺技术比选
    4.3 工艺概述、流程和消耗定额
        4.3.1 工艺概述
        4.3.2 工艺流程概述
        4.3.3 消耗定额
    4.4 工艺设备技术方案
    4.5 装置“三废”排放
        4.5.1 废气
        4.5.2 废渣
        4.5.3 噪声
    4.6 占地及定员
第5章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筹资方案评估
    5.1 投资估算
    5.2 资金筹措
        5.2.1 资本金筹措
        5.2.2 债务资金筹措
第6章 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评估与管理
    6.1 建设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评估简述
        6.1.1 风险及不确定的概念
        6.1.2 导致建设项目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6.2 盈亏平衡分析
    6.3 敏感性分析
    6.4 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
第7章 项目评估结论
    7.1 项目必要性
    7.2 项目技术可行性
    7.3 项目经济、社会可行性
    7.4 项目风险的规避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9)锰砂填充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酸性玫瑰红模拟染料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纺织业现状
    1.2 印染废水的特点
    1.3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一体式臭氧曝气生物滤池
        1.4.1 研发背景
        1.4.2 优点与不足
    1.5 锰砂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可行性
        1.5.1 锰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
        1.5.2 我国锰矿资源的特点
        1.5.3 锰砂的应用研究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6.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连续式填料柱臭氧反应器
        2.1.2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
    2.2 实验仪器、药品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药品
    2.3 实验测试项目及检测方法
        2.3.1 陶粒、锰砂的表征分析
        2.3.2 锰砂二氧化锰含量测定
        2.3.3 酸性玫瑰红浓度测定
        2.3.4 液、气相臭氧浓度测定
        2.3.5 生物量与生物活性测定
第三章 酸性玫瑰红染料废水臭氧氧化实验
    3.1 锰砂、陶粒的表征分析
        3.1.1 SEM分析
        3.1.2 比表面积分析
        3.1.3 锰砂中二氧化锰含量测定
    3.2 空柱与填料柱性能对比
        3.2.1 清水实验
        3.2.2 酸性玫瑰红废水实验
    3.3 不同填料的催化性能对比
        3.3.1 清水实验
        3.3.2 酸性玫瑰红染料废水实验
    3.4 可生化性的改善
    3.5 沿程降解规律
    3.6 间接氧化反应的作用
    3.7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改进型一体式臭氧BAF处理模拟染料废水
    4.1 反应装置挂膜与驯化
    4.2 运行条件优化
        4.2.1 进水pH
        4.2.2 水力停留时间
        4.2.3 臭氧投加量
        4.2.4 污染物浓度
        4.2.5 锰砂填料层高度
    4.3 生物量与生物活性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实际纺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程
    5.1 项目背景
    5.2 一体式臭氧BAF
    5.3 工程介绍
        5.3.1 设计进出水水质
        5.3.2 工艺流程
        5.3.3 主要工艺参数
        5.3.4 监测分析方法
    5.4 运行效果与分析
        5.4.1 最佳臭氧投加量
        5.4.2 色度去除效果
        5.4.3 COD和BOD_5 去除效果
        5.4.4 UV_(254)和PVA去除效果
        5.4.5 悬浮颗粒物去除效果
        5.4.6 RO浓缩液
        5.4.7 RO产水
    5.5 经济效益分析
    5.6 本章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渤海湾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原因分析
    2.1 油田勘探、测井、试井和钻井对环境的影响
    2.2 油田前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4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影响的原因分析
3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中大气和地表的污染
    3.1 油田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3.2 油田开发对地表植被的影响
    3.3 油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中水体的污染
    4.1 油田开发对水体污染的研究概况
    4.2 油田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
    4.3 油田开发对海洋及水生物的影响
5 油田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治理措施以及对策研究
    5.1 油田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治理措施
    5.2 应对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有害烟雾去除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D]. 钟浦城. 浙江大学, 2021(01)
  • [2]一种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介绍[A]. 张紫佩. 第十八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 2021
  • [3]工业酸雾的实验室模拟与检测系统的建立研究[D]. 赵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及行业环境风险分析[D]. 蔡佳铭.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某染料生产企业废气改造治理工程[D]. 陈建成. 浙江大学, 2017(06)
  • [6]烟气中NOx的液相氧化吸收及硝态氮的去除研究[D]. 付鹏艳.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7]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哲学思考[D]. 高瑞珍. 太原科技大学, 2015(08)
  • [8]ABS装置中丙烯腈和苯乙烯等废气的治理项目评估[D]. 杜亮.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9]锰砂填充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酸性玫瑰红模拟染料废水[D]. 何耀忠.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10]渤海湾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秦春国.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去除有害烟气中试装置处理硝酸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