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

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

一、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俞力洋,李国芳,吴少培,黄然,丁旺才[1](2022)在《非线性Zener隔振系统的动态响应及迟滞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非线性Zener模型表征橡胶隔振系统的力学特性,利用谐波平衡法求得系统响应的近似解析解,通过数值方法及UM软件仿真验证了近似解析解的正确性,给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近似解析解计算橡胶隔振系统无量纲动刚度与滞后角的方法,分析了参数对系统多不变集共存区间及迟滞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系统多不变集共存区间随刚度比μk的增加而右移,随阻尼系数ξ的减小及刚度非线性系数knl和激励幅值p的增大而快速向右延伸;随着激励频率ω的增加,系统无量纲动刚度kd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系统刚度比μk、刚度非线性系数knl、振动幅值A的增加会使系统无量纲动刚度kd增大,同时使系统滞后角η减小;系统阻尼系数ξ的增加会增大系统无量纲动刚度kd随激励频率变化的曲线斜率,并使滞后角曲线左移.

陆晨旭,时瑾,郭中光[2](2021)在《钢弹簧失效组合对浮置板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钢弹簧失效对浮置板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建立考虑钢弹簧失效的浮置板模型,研究不同失效组合对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及失效状态下的浮置板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钢弹簧失效会导致轨道系统整体刚度降低,低阶自振频率有所降低;失效位置局部约束释放,因此,浮置板局部弯曲振型更易被激发。浮置板轨道系统基频随失效数增加逐渐降低,并且共振峰幅值逐渐增加,因此,钢弹簧失效会导致0~20 Hz的低频振动发生放大现象。钢弹簧失效对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车体加速度、钢轨位移及钢弹簧支反力明显增大,而扣件支反力及轮轨接触力几乎不受影响;剪力铰受力状态在车辆移动加载过程不断发生变化,板端失效更易导致剪力铰发生疲劳破坏;在相同失效数量下,单侧失效比双侧失效对轨道动力性能更为不利。

邵泽鹏,罗建南,喻凡[3](2021)在《一种智能车图像采集减振平台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提出作为智能汽车感知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采集信息平台的稳定性对图像采集效果至关重要。针对车载相机等灵敏元件对车载图像信息采集装置减振平台的需求,结合实际对结构体质量和动行程等条件约束,所设计的智能车图像信息采集装置减振平台通过调节模型参数以适应在低频区间的减振需求。将路面噪声通过车辆悬架的减振后的输出作为最终输入,通过对所建立的减振试验平台进行调参,研究结构参数对平台减振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在低频区减振效果。通过调节相关系统参数能较好的抑制悬架减振后的低频振动。为了进一步优化减振系统性能且增强低频抑制效果,在Stewart平台基础上又引入惯容器元件,通过仿真分析进一步考察平台设计及优化方案。

邹敏,方潘,侯勇俊,彭欢,王德金[4](2021)在《倍频激励双转子振动同步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动筛作为第一级钻井液净化设备,其筛分性能直接决定后续固控系统的生产效率.针对在筛分工程中由相同驱动频率激励的振动系统所表现出的单一振动特性难以与筛面上的物料粒度相匹配,从而引发筛孔堵塞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倍频激励双转子自同步振动系统.首先根据数学模型运用广义Lagrange公式建立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引入复变函数求解箱体的稳态幅值响应;其次探明了振动系统实现倍频同步的前提条件和稳定性评估标准;然后通过数值计算定量地讨论转子间的倍频动力学特征与系统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Runge-Kutta算法建立振动系统的多自由度机电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详细讨论转子与箱体间的倍频同步机理;最后设计实验样机,针对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和同步运动状态展开实验测试,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的正确性.研究表明,系统的倍频同步能力指数随安装距离的不断增加而接近于零值附近,此时高频转子与低频转子获得稳定同步振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电机同步状态几乎不受弹簧刚度的影响,但稳态相位差值在单周期内会随激振器安装倾角和距离的变化而逐渐减小并趋于在一个恒定值.研究成果不仅对石油工业新型振动筛系统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将促进其他同步振动机械的发展.

邹鸿翔,郭丁华,甘崇早,唐曙光,袁俊,魏克湘,张文明[5](2021)在《磁力耦合道路能量收集设计与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在交通环境布置无线传感器等小型机电系统,实现交通状况监测、交通系统管控、交通设施健康状态监测等,可以使交通系统更加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行.但是,如何为这些广泛分布的小型机电系统供能?本文提出了一种磁力耦合道路能量收集设计,用以收集车辆滚压能量并转换成电能.通过磁力耦合进行无接触能量传递,减小了装置受到的冲击并使得装置具有良好密封性,从而提升装置的鲁棒性.通过升频齿轮机构、棘轮机构将车辆滚压激励转换为高速单向旋转,并且通过换向齿轮机构能够继续收集复位弹性势能,提高了收集装置的输出功率.基于磁力耦合道路能量收集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数值仿真探究了减速带限位距离和复位弹簧刚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能量采集系统动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能量采集系统在车速为50 km/h时最大输出电压为76.28 V,最大功率为59.94 W.磁力耦合道路能量收集装置可以成为未来智慧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俘获交通环境能量为交通环境中小型机电系统提供可持续的绿色无碳电力.

周兴华[6](2021)在《具有非对称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械系统及其工作环境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振动,它们会影响精密仪器的性能,降低工程机械驾驶员和车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破坏军事装备的隐蔽性。因此,对机械系统进行振动控制,消除有害振动十分必要。在受振物体与振源之间安装隔振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振动控制方法。传统的线性隔振器结构简单,应用广泛,然而却面临着有限位移变形下高负载能力(要求高刚度)与低频隔振(要求低刚度)之间的矛盾,难以满足高隔振性能要求,而具有高静刚度和低动刚度特性的非线性准零刚度隔振器,以其良好的承载能力和低频隔振性能被广泛研究。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机动应急救援车辆(含消防车辆)专用底盘及悬挂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0802902),为提高隔振器性能,创新设计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刚度和阻尼特性的被动准零刚度隔振器(以下简称: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并对其静、动力学特性和隔振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结构设计及静力学特性研究。基于正负刚度机构并联设计策略,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建立了隔振器的静力学模型,得出了隔振器负载力与自身位移变形之间的显式函数关系。分析负刚度机构的静力学特性,得出了三个关键结构参数(悬臂板簧与水平导向机构之间的距离、L形杠杆长臂长度和短臂长度)之间的关系对负刚度机构静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负刚度机构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隔振器静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本设计隔振器的负刚度机构在零刚度点附近的承载能力大于正刚度弹簧,该特性有助于提高隔振器在小位移变形下的静态支撑能力。与相应(相同位移变形下,具有相同承载力)线性隔振器和三弹簧准零刚度隔振器相比,本设计隔振器具有更宽的低刚度位移区间,静力学特性更优。(2)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将隔振器的非线性阻尼力等效为线性粘性阻尼力,建立了在力激励和基础位移激励作用下的隔振器动力学模型。采用谐波平衡法求解了隔振器的主谐波共振响应,采用弗洛凯理论分析了响应的稳定性,并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数值解法验证了解析解的准确性。分析了在力激励和基础位移激励作用下,隔振器的主谐波共振响应、次谐波共振响应和振动传递率特性,得出了激励幅值和阻尼因子对隔振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本设计隔振器与相应线性隔振器和三弹簧准零刚度隔振器的隔振性能,结果表明:1)在力激励作用下,本设计隔振器具有更低的隔振频率和峰值传递率,在共振区响应较三弹簧隔振器更加稳定,但是在越过共振频率之后,本设计隔振器的力传递率高于三弹簧隔振器;2)在基础位移激励作用下,本设计隔振器具有更低的隔振频率和峰值传递率,稳定性明显优于三弹簧准零刚度隔振器。(3)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非线性库伦摩擦阻尼特性研究。考虑隔振器内部各运动副的库伦摩擦等本征非线性和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建立了隔振器的非线性库伦摩擦阻尼力模型。分析了隔振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对其摩擦阻尼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力激励和基础位移激励作用下,隔振器的非线性库伦摩擦力对其幅频响应特性和隔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力激励作用下,库伦摩擦因子(8)的增大会降低共振频率区间内的力传递率,增大隔振频率区间的力传递率,使隔振器的共振频率降低,隔振频率区间增大;2在基础位移激励作用下,库伦摩擦力使隔振器在低频区出现刚性运动,即负载与基础位移激励同步运动,增大库伦摩擦因子(8)会增大刚性运动发生的频率区间,降低共振频率区间内的绝对位移传递率,甚至会抑制或消除共振现象的发生,使隔振频率区间内的绝对位移传递率增大。(4)载荷偏差情况下,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建立了考虑载荷偏差的隔振器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力激励和基础位移激励作用下,处于欠载状态的隔振器主共振响应特性和隔振性能。结果表明:欠载状态下,增大位移偏移量的绝对值,可以使隔振器特性由额定负载下的硬刚度响应特性逐渐变为软硬刚度特性兼具和刚度渐软特性,同时使隔振器的共振频率增大,隔振频率区间变窄,共振及以上频率区间的力和位移传递率均增大。(5)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样机设计及实验研究。设计制造了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的物理样机,并对样机进行静力实验、锤击实验和谐波激励实验。结果表明:1建立的静力学模型能够反映隔振器的静态特性;2)隔振器样机结构内部存在较大的库伦摩擦阻尼;3)锤击激励作用下,隔振效果较好;4)谐波位移激励作用下,设计样机相较于对应线性隔振器具有更低的起始隔振频率和振动传递率,隔振性能更优。

陈兆玮[7](2021)在《轨道刚度不平顺对高速车-轨-桥系统振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轨道刚度不平顺从轨面上难以区分,当列车通过时则会产生巨大的轮轨冲击或轨道变形,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营。针对该问题,首先解析推导了轨道刚度不平顺的数学表达式,并基于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高速列车-板式轨道-轨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时域和频域角度研究了常规型轨道刚度不平顺对系统的影响;并以扣件失效为例,研究了缺陷型轨道刚度不平顺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轨道刚度不平顺对系统振动有明显影响;轮轨力、轮对加速度及构架沉浮加速度等列车振动响应明显,表现出扣件间距及轨道板长度的周期性影响;在所考察的指标中,构架点头加速度对轨道刚度不平顺最为敏感;当考虑结构弹性后,轨道板边缘位置处的振动较板中位置处的振动大,两位置处钢轨加速度幅值比为1.17,而轨道板的加速度比值则达到了2.2;常规型轨道刚度不平顺主要引起结构周期振动,可能导致系统共振,加速结构损伤;缺陷型轨道刚度不平顺会造成轮轨冲击,严重时导致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超标,威胁行车安全;列车在250~350 km/h之间速度运行时,失效扣件的数量最多为1个。

何贵勤,曹登庆,陈帅,黄文虎[8](2021)在《挠性航天器太阳翼全局模态动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柔性航天器通常安装有大型太阳翼为其在轨运行提供所需动力.航天器入轨后太阳翼展开并锁定成为铰链连接多板结构,此类结构质量轻、跨度大、刚度低的特点使其低频振动和非线性振动问题越来越凸显.分析和处理此类结构出现的复杂振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系统精确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此,本文提出铰链连接多板结构解析全局模态的提取方法,获取太阳翼的固有频率和解析函数表征的全局模态.提出可变刚度的扭转弹簧等效模型,考虑铰链非线性刚度及摩擦力矩等因素,通过全局模态离散得到系统的低维高精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太阳翼在周期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特性.开展太阳翼地面振动实验研究,采用锤击法获取系统模态,利用振动台施加正弦扫频激励,将物理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全局模态动力学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铰链刚度等结构参数对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较大,铰链的存在会使太阳翼的动态响应出现跳跃等非线性现象.全局模态动力学建模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多板结构在非经典边界下解析全局模态求解的困难,系统全局模态反映的是系统各个部件弹性振动的真实模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具有低维高精度的特点,对于复杂组合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晓娟[9](2021)在《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架空导线微风振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是保障国家电力供应的重要环节,大跨越输电线路作为远距离特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咽喉”工程,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在低速层流风作用下极易诱发导线形成持续的微风振动,从而引起导线固定端的疲劳断股、断线和防振金具的破损失效,理解和掌握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机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课题全面评估大跨越导线运行环境、结构特点,关注大跨越导线的大弧垂特性,考虑平坦地形中风速分布随高度垂直切变的实际规律,提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理论,将局部锁定简化为局部激励,以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波动过程为研究内容,采用波动复域分析法结合实验研究探索大跨越导线局部锁定后的波动行为以及引起整档线路稳定振动的判别条件,进而揭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稳定驻波形成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局部锁定理论的提出和模型描述。从大跨越导线弧垂高度大和风速随高度梯度分布的实际规律出发,指出实际作用于导线上的风速分布具有显着的垂直切变特性。提出垂直切变风场中,风载荷与大跨越导线更易形成“局部锁定”现象;将局部锁定引起的局部风载荷加强的现象简化为局部激励;从大跨越导线的结构特征出发,建立有阻尼的一维连续弦模型研究大跨越导线的横向微风振动行为。局部锁定理论的提出及局部激励下导线微风振动模型的建立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的传播与色散研究。将大跨越导线简化为有阻尼连续弦模型,从振动波的角度,分析了四种退化模型的复波数、相速度与频率之间的色散关系,以及等效弹性刚度和阻尼对振动波传播的影响规律。指出当激励频率大于临界频率时,导线模型的振动波为两列方向相反的传播行波;传播过程中各阶频率相速度主要由结构参数确定,弹性刚度使振动波出现色散现象;而阻尼决定了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特性,对结构的色散现象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局部激励下导线微风振动格林函数解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3)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的格林函数解研究。考虑到局部锁定区域相对导线整档长度而言范围较小,进一步将局部激励简化为点源激励,构建了档端无约束的无限长有阻尼导线在局部点源激励下的微风振动方程,利用积分变换法结合留数定理详细推导了模型响应的显式格林函数解,验证了小阻尼解的有效性,研究了结构参数和激励参数对波响应的影响规律。指出大跨越导线模型在简谐点源激励下的响应表现为从激励源沿导线向两侧档端传播的空间衰减的简谐行波,其行波特性与激励频率比和系统阻尼比关系密切。最后采用自主开发的图像测量技术开展导线在局部瞬时激励下的波动实验,定性验证了导线内行波的传播演化特性。(4)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特性研究。构建了档端约束的有阻尼导线在档内任意位置点源激励下的微风振动方程,基于大跨越导线的小阻尼特性,获得了周期点源激励下大跨越导线波动响应表达式。依据振动波沿展向的衰减特性,将导线内的波动过程分为驻波振动、行波振动以及驻波和行波的混合振动等三种类型,提出导线波动类型发生的判别参数,给出判别参数和波动类型之间的定性关系。分析了激励位置对大跨越导线波动幅值的影响规律,指出激励位置作用在振动波的理想波峰时形成的振动波幅值显着。开展了局部风激励作用下导线的波动实验,利用视频采集结合图像处理获得导线的横向振动信号,实验结果验证了局部激励下导线的横向波动特性,包括局部激励引起整档导线的稳定驻波振动,实际导线的驻波振动不存在理想波节等,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5)附加局部外阻尼的导线系统模态阻尼比的研究。基于对大跨越导线在局部激励下的微风振动波特性的认识,提出提高系统阻尼比是抑制导线形成整档稳定驻波振动的有效手段,结合工程中大跨越导线常用防振措施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将典型防振措施——防振锤,简化为弹簧质量振子系统,构建了附加局部外阻尼装置的导线系统模型,计算获得了系统的复特征频率,开展了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局部外阻尼的等效参数和安装参数对系统阻尼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防振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上述研究揭示了垂直切变风中大跨越导线局部锁定后的微风振动波演化规律,提出了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类型的判别参数及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导线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发展了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机理。

朱牛顿[10](2021)在《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减隔振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非线性减隔振作为被动式抑振技术,在转子系统振动控制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当前的突出问题在于非线性装置的结构过于复杂,为简化装置同时实现高性能抑振,本文引入具有非线性刚度的弹性元件斜圈弹簧,提出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吸振器与非线性隔振器并分别研究了两者在单自由度系统下的抑振机理,评估了其抑振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推导了斜圈弹簧偏心刚度理论。首先结合弹簧分段力学模型与参数化数学模型建立了一种斜圈弹簧偏心刚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与刚度试验进行了验证;其次通过定义非线性度指标对偏心刚度曲线进行了参数分析,根据分析结论给出了应用于减隔振时的斜圈弹簧设计建议。(2)研究了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能量吸振器。首先通过综合复变量法与多尺度法的半解析技术对含斜圈弹簧吸振器的单自由度系统进行求解,导出了其慢不变流形并在慢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吸振器机理;其次通过代数化性能衡量指标,即泵送时间和能量耗散,快速评估了斜圈弹簧刚度参数对吸振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在快变和慢变时间尺度下对所设计斜圈弹簧吸振器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隔振器。首先采用平均法对线性基座上的单自由度斜圈弹簧隔振系统进行了求解;其次从振动功率流角度出发给出了公式化的隔振性能衡量指标,即输入功率、平均传输功率以及功率传递比,并与力传递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含斜圈弹簧的隔振器可以降低功率传输比,并抑制输入功率流和力传递率的峰值。

二、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非线性Zener隔振系统的动态响应及迟滞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的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
2 系统的幅频响应
    2.1 系统的幅频响应曲线
    2.2 参数对系统幅频响应的影响
3 系统的迟滞特性
    3.1 系统的滞回曲线
    3.2 系统的无量纲动刚度与滞后角
    3.3 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4 激励频率和振幅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2)钢弹簧失效组合对浮置板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铁车辆-轨道相互作用模型
2 模型验证
3 钢弹簧失效状态下浮置板动力性能
    3.1 模态分析
    3.2 谐响应分析
    3.3 车辆-浮置板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4 结论

(3)一种智能车图像采集减振平台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台构型与动力学模型
    1.1 平台构型
    1.2 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2 模型与试验设计
    2.1 模型设计与约束
    2.2 试验条件参数设置
3 仿真结果分析
    3.1 不同阻尼比下系统不同模态的共振频率与频域响应
    3.2 结构参数对系统频域特性的影响
4 引入惯容器优化减振效果
5 结语

(5)磁力耦合道路能量收集设计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设计
2 工作原理与力学建模
3 性能分析
    3.1 边界条件
    3.2 参数分析
4 结论

(6)具有非对称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准零刚度隔振器研究现状
        1.2.1 线性(或非线性)弹簧组合几何非线性结构
        1.2.2 磁弹簧
        1.2.3 梁/板/片弹簧
    1.3 非对称高静低动刚度隔振器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设计及静力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结构设计
    2.3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静力学模型
        2.3.1 负载力与位移变形关系
        2.3.2 负载力与刚度的无量纲化
    2.4 隔振器静力学特性研究
        2.4.1 负刚度机构的静力学特性
        2.4.2 正、负刚度并联隔振器的静力学特性
        2.4.3 静力学特性对比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负载力的近似
    3.3 动力学模型建立
    3.4 动力学方程求解
        3.4.1 力激励响应求解
        3.4.2 位移激励响应求解
        3.4.3 稳定性求解
    3.5 力激励响应特性
        3.5.1 主共振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3.5.2 次谐波共振响应分析
        3.5.3 隔振性能分析
        3.5.4 隔振性能对比分析
    3.6 位移激励响应特性
        3.6.1 主共振响应分析
        3.6.2 次谐波共振响应分析
        3.6.3 隔振性能分析
        3.6.4 隔振性能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非线性阻尼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非线性库伦摩擦阻尼力模型
    4.3 隔振器库伦摩擦阻尼特性
    4.4 库伦摩擦对隔振器动态特性影响
        4.4.1 考虑库伦摩擦力的隔振器动力学模型
        4.4.2 力激励响应特性
        4.4.3 位移激励响应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载荷偏差动态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考虑载荷偏差的隔振器动力学模型
    5.3 力激励下的动态特性
        5.3.1 欠载状态下的主共振响应特性
        5.3.2 欠载状态下的隔振性能
    5.4 位移激励下的动态特性
        5.4.1 欠载状态下的主共振响应特性
        5.4.2 欠载状态下的隔振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对称准零刚度隔振器样机设计及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样机设计
    6.3 静力加载实验
    6.4 锤击实验
    6.5 谐波激励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轨道刚度不平顺对高速车-轨-桥系统振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轨道刚度不平顺的解析表达
2 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学模型
3 常规型轨道刚度不平顺对车轨桥系统的影响
    3.1 常规型轨道刚度不平顺特征研究
    3.2 常规型轨道刚度不平顺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4 缺陷型轨道刚度不平顺对车轨桥系统的影响
5 结 论

(9)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架空导线微风振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大跨越架空导线研究现状
        1.2.1 大跨越架空导线结构特征
        1.2.2 大跨越架空导线的来流风特性
    1.3 架空导线微风振动研究现状
        1.3.1 微风振动研究现状
        1.3.2 长柔圆柱体涡激振动研究现状
    1.4 架空导线微风振动研究方法
        1.4.1 微风振动的理论模型研究
        1.4.2 微风振动的实验研究
        1.4.3 微风振动的数值研究
    1.5 本文工作
第2章 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理论
    2.1 引言
    2.2 导线微风振动的基本理论
        2.2.1 涡激振动原理
        2.2.2 涡激振动的锁定理论
    2.3 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
    2.4 局部锁定作用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模型
        2.4.1 导线横向微风振动的数学模型
        2.4.2 局部锁定的力学模型
        2.4.3 局部激励下导线微风振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跨越导线中振动波的传播与色散
    3.1 引言
    3.2 色散关系
    3.3 色散方程
        3.3.1 色散方程的推导
        3.3.2 色散方程的物理意义
    3.4 色散关系的根轨迹分析
        3.4.1 无阻尼无刚度模型
        3.4.2 无阻尼有刚度模型
        3.4.3 有阻尼无刚度模型
        3.4.4 有阻尼有刚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格林函数解
    4.1 引言
    4.2 控制方程与求解
        4.2.1 控制方程
        4.2.2 方程求解
        4.2.3 解的整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解的简化
        4.3.2 行波特性分析
        4.3.3 波响应特性分析
    4.4 算例分析
    4.5 局部瞬时激励下导线的行波演化实验
        4.5.1 实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4.5.2 波的传播演化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的微风振动波特性
    5.1 引言
    5.2 控制方程与求解
        5.2.1 控制方程
        5.2.2 方程求解
    5.3 波动类型的判别
        5.3.1 简化与整理
        5.3.2 判别参数分析
    5.4 波动类型分析
        5.4.1 振动波的空间分布规律
        5.4.2 振动波的时空演化特性
    5.5 激励位置影响分析
        5.5.1 激励作用在理想波节
        5.5.2 激励作用在理想波腹
    5.6 局部激励下导线波动特性实验研究
        5.6.1 实验系统介绍
        5.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附加局部外阻尼的导线系统模态阻尼比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2.1 控制方程
        6.2.2 方程求解
        6.2.3 特征频率的渐进解
    6.3 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参数分析
        6.3.1 等效阻尼比的影响分析
        6.3.2 等效质量的影响分析
        6.3.3 安装位置的影响分析
        6.3.4 频率比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减隔振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斜圈弹簧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转子非线性能量阱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转子非线性隔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斜圈弹簧的偏心刚度
    2.1 斜圈弹簧全行程受力分析
        2.1.1 建立数学模型与局部坐标系
        2.1.2 自由压缩段受力分析
        2.1.3 并圈压缩段受力分析
        2.1.4 弹簧微段受力分析
    2.2 非线性刚度求解
    2.3 斜圈弹簧偏心刚度计算
    2.4 仿真模拟与试验
        2.4.1 非线性刚度仿真模拟
        2.4.2 偏心刚度试验
    2.5 斜圈弹簧偏心刚度的结构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能量吸振器研究
    3.1 引言
    3.2 含PNS-NES的单自由度减振系统求解
        3.2.1 系统模型与动力学方程
        3.2.2 慢变动力学
        3.2.3 慢不变流形分析
    3.3 靶能量传递衡量指标
        3.3.1 能量耗散和振幅缩减
        3.3.2 泵送时间T_(pump)
        3.3.3 平均功率(?)_(TET)
    3.4 数值算例与实际动力学
        3.4.1 刚度构建
        3.4.2 性能测量与参数调整
        3.4.3 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含斜圈弹簧的非线性隔振器研究
    4.1 引言
    4.2 含PNS-VI的单自由度隔振系统求解
        4.2.1 系统模型与动力学方程
        4.2.2 响应求解
        4.2.3 耦合代数方程的求解
    4.3 非线性隔振器衡量指标
        4.3.1 力传递率
        4.3.2 输入功率与耗散功率
        4.3.3 平均传输功率
        4.3.4 功率传输比
    4.4 数值仿真及分析
        4.4.1 刚度构建
        4.4.2 参数设置与性能评估
        4.4.3 频域数值模拟
        4.4.4 时域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线性Zener隔振系统的动态响应及迟滞特性分析[J]. 俞力洋,李国芳,吴少培,黄然,丁旺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2
  • [2]钢弹簧失效组合对浮置板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J]. 陆晨旭,时瑾,郭中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2)
  • [3]一种智能车图像采集减振平台设计与仿真分析[J]. 邵泽鹏,罗建南,喻凡.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21(05)
  • [4]倍频激励双转子振动同步机理与实验研究[J]. 邹敏,方潘,侯勇俊,彭欢,王德金. 力学学报, 2021(10)
  • [5]磁力耦合道路能量收集设计与动力学分析[J]. 邹鸿翔,郭丁华,甘崇早,唐曙光,袁俊,魏克湘,张文明. 力学学报, 2021
  • [6]具有非对称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技术研究[D]. 周兴华. 吉林大学, 2021(01)
  • [7]轨道刚度不平顺对高速车-轨-桥系统振动的影响[J]. 陈兆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1(09)
  • [8]挠性航天器太阳翼全局模态动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J]. 何贵勤,曹登庆,陈帅,黄文虎. 力学学报, 2021(08)
  • [9]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架空导线微风振动机理研究[D]. 陈晓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10]基于斜圈弹簧的非线性减隔振分析与研究[D]. 朱牛顿.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弹簧质量对系统频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