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喆[1](2020)在《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传统钢铁行业中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污染、高能耗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钢铁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树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的“创新”对钢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立足于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其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这对促进新常态下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高钢铁企业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从理论层面构建了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系统评价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本文主要从创新的静态效率、创新的动态效率以及创新二阶段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体现在:将技术差距理论引入到创新静态效率的评价分析中,考量不同区域钢铁上市企业生产技术的差异性;突破创新静态效率无法对单个决策单元多个时期创新效率进行纵向动态比较的限制,选取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创新动态效率(创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方法,对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将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过程细分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深入挖掘创新过程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在创新二阶段效率的评价中考虑创新投入在两阶段的共享性。其次,基于技术差距理论,构建了群组前沿和共同前沿的DEA模型,对我国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静态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近几年我国钢铁上市企业整体创新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低”是主要制约因素,其中纯技术效率影响更为显着。东、中和西部地区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依次递减,且中部和西部地区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间差距较小;(2)共同前沿下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值均小于群组前沿下的效率值,原因在于共同前沿代表了全国钢铁上市企业潜在最优技术水平,而群组前沿只代表各区域钢铁上市企业的最佳技术水平。三大地区钢铁上市企业的技术差距主要位于0.05~0.3的区间内,且东部与中、西部间的技术差距在逐渐缩减;(3)不同地区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损失的根源存在差异性。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成为东部地区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而中部和西部地区钢铁上市企业的效率损失则受制于生产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率的共同影响。再次,本文基于动态视角,构建了DEA-Malmquist效率模型,对我国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评价,并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下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TFP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1)考察期内钢铁上市企业整体创新TFP仅呈现出较微弱的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推动钢铁上市企业创新TFP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拉动作用不显着。而技术效率增长率的降低对创新TFP的提升产生抑制性;(2)从不同区域钢铁上市企业动态创新效率结果来看,中部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TFP指数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从不同所有制钢铁上市企业动态创新效率结果来看,国有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TFP指数要高于非国有钢铁上市企业;(3)从不同区域钢铁上市企业创新TFP的收敛结果来看,除东部以外,全国和中西部地区钢铁上市企业存在绝对收敛,而全国及三大地区钢铁上市企业均存在显着的条件β收敛,其中人力资本是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钢铁上市企业的条件收敛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则是中部和西部钢铁上市企业的条件收敛因素,而产业结构仅仅导致了东部钢铁上市企业的条件收敛。从不同所有制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收敛结果来看,国有、非国有钢铁上市企业均未呈现显着的绝对σ收敛,但非国有钢铁上市企业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在条件β收敛方面,国有及非国有钢铁上市企业均表现显着的收敛特征。最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和创新投入两阶段共享性,构建了共享投入关联型的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钢铁上市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的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创新两阶段的内部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钢铁上市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式生产模式。两阶段效率“双低”是制约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共同因素;(2)属于低科技研发低成果转化型的钢铁上市企业约占总数的15.4%(与高科技研发高成果转化型钢铁上市企业占比持平)。高科技研发低成果转化类型的钢铁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约占46.1%)。此外,还有23.1%的钢铁上市企业属于低科技研发高成果转化型;(3)将创新两阶段视为一个包含创新投入、中间产出和经济产出三个子系统的创新系统。在考察期内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系统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性协调耦合发展阶段仍存在较大差距。耦合协调类型以低度协调为主,中高度协调的钢铁上市企业数量不多,未来需加强三个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的优化。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黄婉婕[3](2018)在《企业绿色并购三重绩效评价研究 ——以钢铁企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十九大报告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企业彻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铁行业随着新常态的步伐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国内钢材需求增长放缓,去产能任务艰巨;行业并购重组尚未取得突破,产业集中度低;行业整体规模大,总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大,其环保问题已成为钢铁行业与社会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并购浪潮的袭来,并购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钢铁企业可以通过绿色并购吸收其他企业的绿色技术和绿色资源,开发绿色产品,拓展绿色竞争优势,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优化,最终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虽然绿色并购的实践日渐丰富,但对于绿色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却仍需完善,如何衡量这一经济行为的效率问题摆在眼前。本文从绿色发展的背景出发,突破性的将三重底线理论与突变级数法相结合,拟构建一套适用于钢铁企业的绿色并购三重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并购绩效评价文献回顾,发现相关研究欠缺,而且大多数学者是单一的从财务角度或环境角度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从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并筛选出符合钢铁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通过三重维度来对企业绿色并购的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可以摒弃单一角度对企业绿色并购绩效评价的不足。本文根据绿色并购的特点,从钢铁企业是否通过并购重组吸收绿色技术和绿色资源来增强产品的绿色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这一特点,选取了三钢闽光、太钢不锈、鞍钢股份、宝山钢铁和马钢股份五家钢铁企业作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三类:显着提升型、部分提升型和微弱提升型。并手工搜集了样本企业2012-2016年的绩效指标数据,将原始数据使用无量纲化法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突变级数法的尖点突变、蝴蝶突变和燕尾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将标准化数据进行综合量化运算,从而对三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绿色并购进行三重绩效综合评价分析。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出本绩效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钢铁行业绿色并购绩效评价提供了指导依据,也为后续其他行业的绿色并购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理论依据。

赵向南[4](2017)在《情牵黄土地 心系老区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纪实》文中指出盛夏时节,绿染三晋;生机盎然,希望无限。山西正在进一步全面走向"大治",全省上下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踏上这片他深情牵挂的黄土地考察指导工作,这是党中央和总书记对山西发展大业的高度重视,是对山西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北大地到河东盆地,3600万三晋儿女欢欣鼓舞、无比振奋!

杜国名[5](2017)在《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是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钢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能够实现资产、资源、资本、设备、技术、产品的优化组合,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钢铁行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安置、债务处置、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平竞争、税收政策等问题,已远远超出重组企业主体之间内部能够控制的范畴,仅靠重组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或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需要政府通过创造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保障。因此,国内外政府在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上均未完全放任,而将推进本地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以山西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为例,对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行分析,试图找到破解山西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困境的有效途径,对今后推动山西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定义和政府在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中发挥的作用,并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背景和意义、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分析了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国外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推进经验,并在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和兼并重组阶段性推进的大背景下,从国资委推动央企钢铁企业重组和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钢铁大省河北省政府推动本地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找寻能够破解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问题的启示。根据对国内外政府推动本地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典型案例的分析,结合山西省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企业、地方政府及相关各方参与支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环境这一出发点,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尊重企业意愿、找准工作突破口、发挥地方政府能动性、切实细化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并购基金、借力司法推进重组等政策建议。

李凌,李燕杰[6](2016)在《融资租赁服务钢铁行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来自首届钢铁企业融资租赁论坛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银行普遍收紧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加剧了钢铁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资金流动性面临挑战。在应对之策中,融资租赁也是钢铁企业实现产融结合、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鉴于此,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冶金财会杂志社于5月20日在山东威海举办了首届钢铁企业融资租赁论坛,来自钢铁企业融资租赁公司、钢铁企业主管融资租赁业务及行业外融资租赁公司的负责人近30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论坛围绕近年来钢铁企业融资

韩珍堂[7](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王发生[8](2014)在《从规范行为入手提升全员道德素养》文中提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2013年,产钢998万吨,其中不锈钢322万吨,营业收入1460亿元,利润5亿元。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太钢把提升全员道德素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不懈地规范全员行为,并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员道德素养提升的工作体系,为推动道德建设落地、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宋艳梅[9](2013)在《知识管理在企业环境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高能耗式的粗放经济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存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进来的雾霾天气困扰着我国的大部分地方,据统计2013年开年以来雾霾天气达到50%,这样的恶劣空气质量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雾霾扩散到周边国家,会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以及世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企业需要遵循国家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必须要实施环境创新管理。企业环境创新不仅能过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更能节约能源和资金,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文章提出将知识管理应用到企业环境创新管理中,更加高效的提升企业的环境创新能力。文章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环境创新的内容建立四维模型体系。通过四家钢铁企业的案例研究分析其环境创新管理的优劣,并运用弥合差距法计算四个案例的弥合差距,更加直观的体现环境创新管理的差距,最后提出提升企业环境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将四维坐标体系和弥合差距法引入到研究企业环境创新机制中,通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讨论设计出四维度的环境创新体系,并用弥合差距法计算环境创新的差距。第二,以往对于知识管理、环境管理的研究较多,但是将二者结合,探讨知识管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就针对此问题研究企业环境创新的差距;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和知识保存四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环境创新能力等。

孙毅[10](2012)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共识和国家战略。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资源开发及其初级加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区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发展难题,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如何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是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如何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将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实行绿色转型,推进传统的、资源依赖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对完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资源型区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对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尝试构建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而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变、科技创新绿色融合、制度创新绿色引领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重点以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为例,从省域层面或是案例层面进行剖析。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尝试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内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数理模型界定了绿色转型的内涵及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绿色转型模式是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趋近的过程模式,采取“寻优”而非“择优”的演化路径。初步建立了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绿色转型的起步期、深化期、成熟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从“黑色”到“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最终再到“深绿色”的资源型区域绿色发展轨迹。二是运用路径依赖理论阐释了资源型产业的锁定与突破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从资源型区域的初始条件、自强机制、锁定效应三个方面揭示了路径依赖的存在,探讨了资源型产业从路径依赖向路径创造转变的模式与路径,提出了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配套、产业植入等产业多元化路径。以山西为例,分析了“黑色”产业路径的形成条件、资源依赖的强化效应及其路径锁定表现。同时,指出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的产物,并通过构建“资源依赖状况指数”度量山西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程度。三是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集约利用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运用制度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从利益驱动与技术挤出效应、价格粘性与产业惯性、外部性与环境累积效应、功能替代与经济发展效应,系统阐释了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成因。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的改造,加入耗竭性资源与环境因素,得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资源再生率、可耗竭资源损耗及转化率、环境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资源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的结论。通过构建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资源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修复机制,以实现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四是基于供、求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及融合机制。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资源产业部门的高收益引发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下降,进而导致科技创新供给不足,“资源诅咒”、“反工业化”现象造成科技创新需求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开展。科技创新的绿色融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等加大科技投入供给,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中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培育现代企业,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供、求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而增进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分析了推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与对策,建议重点建设绿色产业制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和绿色考核制度。

二、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系统分析框架
    3.1 研究框架构建
    3.2 基于技术差距理论的创新静态效率评价分析
    3.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创新动态效率评价分析
    3.4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创新的二阶段效率评价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的静态效率评价
    4.1 模型构建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4.3 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4.4 两种前沿下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差异比较及技术差距分析
    4.5 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无效率的分解
    4.6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静态效率的提升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的动态效率评价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3 钢铁上市企业创新的动态效率评价分析
    5.4 钢铁上市企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5.5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动态效率的提升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的两阶段效率评价
    6.1 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6.3 两阶段价值链视角下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评价分析
    6.4 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模式分类
    6.5 钢铁上市企业的创新两阶段耦合协调性分析
    6.6 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的两阶段效率的提升建议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3)企业绿色并购三重绩效评价研究 ——以钢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并购研究综述
        2.1.1 绿色并购的内涵
        2.1.2 绿色并购的动机
        2.1.3 绿色并购的模式
        2.1.4 绿色并购综述小结
    2.2 绿色并购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2.1 绿色并购绩效评价视角及理论
        2.2.2 绿色并购绩效评价的方法
        2.2.3 绿色并购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2.4 绿色并购绩效评价综述小结
第3章 绿色并购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三重绩效指标体系的逻辑路径
    3.2 三重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3.2.1 绿色并购经济绩效指标
        3.2.2 绿色并购环境绩效指标
        3.2.3 绿色并购社会绩效指标
    3.3 三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突变级数法的原理
        3.3.2 突变模型的分类
        3.3.3 突变模型归一公式
        3.3.4 利用突变级数法建立模型
第4章 钢铁企业绿色并购三重绩效实证研究
    4.1 实证对象选取
        4.1.1 三钢闽光并购事件简介
        4.1.2 太钢不锈并购事件简介
        4.1.3 鞍钢股份并购事件简介
        4.1.4 宝钢股份并购事件简介
        4.1.5 马钢股份并购事件简介
    4.2 样本数据处理
    4.3 绿色并购三重绩效评价分析
        4.3.1 聚类分析
        4.3.2 经济绩效评价分析
        4.3.3 环境绩效评价分析
        4.3.4 社会绩效评价分析
        4.3.5 总绩效评价分析
        4.3.6 案例分析结论
第5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5)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概述
    1.1 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定义
    1.2 政府在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
        1.2.1 直接行使作为股东的投票权
        1.2.2 制定支持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1.2.3 通过制定限制类政策推动行业重组
    1.3 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历程
第二章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实践
    2.1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背景和意义
    2.2 山西省钢铁行业基本情况
    2.3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实践
        2.3.1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基本思路
        2.3.2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实践案例
        2.3.3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成效
第三章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问题分析
    3.1 过于强调省属国有龙头企业的作用
    3.2 民营企业独立经营情节影响重组
    3.3 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影响跨区域重组
    3.4 违规新增产能影响钢铁重组推动效果
    3.5 国家出台的兼并重组配套政策落地难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4.1.1 美国政府推动钢铁行业重组情况
        4.1.2 日本政府推动钢铁行业重组情况
        4.1.3 欧洲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情况
        4.1.4 经验及启示
    4.2 国内钢铁大省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4.2.1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钢铁央企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4.2.2 河北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合理设定推动兼并重组的目标
        5.1.1 正确认识兼并重组与转型升级的关系
        5.1.2 合理确定最终目标与阶段性目标
    5.2 准确把握推动兼并重组的时机
        5.2.1 宏观上把握推动钢铁行业重组的时机
        5.2.2 从微观上找准推动钢铁行业重组的切入点
    5.3 将减量升级作为推动重组的基本路径
        5.3.1 明确钢铁行业减量置换的标准
        5.3.2 明确钢铁行业减量升级的时间节点
    5.4 严格执行钢铁行业差别电价政策
    5.5 全面兼顾兼并重组各方的利益
        5.5.1 尊重兼并主体的企业意愿
        5.5.2 充分保障地方政府的利益
    5.6 持续完善兼并重组的保障措施
        5.6.1 加强推动兼并重组的顶层设计
        5.6.2 切实细化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
        5.6.3 积极探索建立钢铁行业重组并购基金
        5.6.4 借助司法途径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融资租赁服务钢铁行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来自首届钢铁企业融资租赁论坛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铁企业集团为什么要成立融资租赁公司
二、钢铁企业融资租赁发展概况
三、钢铁企业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1. 受钢铁行业影响,导致融资困难
        2. 受“营改增”政策影响,导致利润降低
        3. 租赁资产出现风险概率加大
        4. 专业人才匮乏
    (二)应对策略
        1. 加强业务创新
        2. 加强风险管理
        3. 加强直租比例
        4. 择机吸收与钢铁逆周期行业企业的投资合作
四、办好钢铁企业融资租赁论坛的几点思考

(7)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从规范行为入手提升全员道德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树立身边道德模范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规范全员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道德建设融入管理成为企业的经营行为

(9)知识管理在企业环境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环境创新的重要性及现状
        1.1.2 环境创新发展的背景
        1.1.3 知识管理对环境创新的重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1.2.1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2.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及要求
    2.2 环境创新理论
        2.2.1 环境创新的定义和内涵
        2.2.2 环境创新的驱动力
        2.2.3 环境创新的关键是绿色创新
    2.3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2.3.1 知识管理论的发展
        2.3.2 知识管理的内涵
        2.3.3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2.3.4 知识管理应用研究现状
    2.4 知识管理与环境创新的研究综述
        2.4.1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2.4.2 知识管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2.4.3 知识管理与环境创新之间的关系
    2.5 对于前人研究的总结
第三章 企业环境创新四维模型
    3.1 弥合差距法
        3.1.1 线性标度对照尺
        3.1.2 非线性标度对照表
        3.1.3 计算弥合差距
    3.2 企业环境创新的四维模型建立
        3.2.1 环境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3.2.2 环境创新的中知识管理的四个维度
        3.2.3 环境创新的四维模型
    3.3 企业环境创新理论四维模型的弥合差距计算
第四章 基于钢铁企业的环境创新案例分析
    4.1 背景介绍
    4.2 案例企业环境创新管理
        4.2.1 宝钢集团的环境创新管理
        4.2.2 太钢集团的环境创新管理
        4.2.3 首钢的环境创新管理
        4.2.4 邯钢集团的环境创新管理
    4.3 案例企业的环境创新管理四维模型
        4.3.1 宝钢集团
        4.3.2 太钢集团
        4.3.3 首钢集团
        4.3.4 邯郸钢铁
    4.4 弥合差距计算和分析
        4.4.1 案例企业的弥合差距
        4.4.2 弥合差距的分析
    4.5 对策建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表

(10)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构架
        一、 总体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构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创新点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第一节 区域发展难题与“资源诅咒”研究动态
        一、 国外“资源诅咒”及其区域发展难题研究进展
        二、 我国对“资源诅咒”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 国外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探索及其研究
        二、 国内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研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的研究进展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 绿色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研究
        三、 资源集约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
        四、 绿色转型研究进展
第二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传统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一、 产业锁定效应——产业结构单一化
        二、 生产外部效应——增长方式粗放化
        三、 要素挤出效应——要素结构初级化
        四、 财富流失效应——发展能力弱化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内涵、目标与路径
        一、 绿色转型内涵
        二、 绿色转型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三、 绿色转型的数理描述与双重目标
        四、 绿色转型的时机选择与演化路径
    第三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构架
        一、 绿色转型基本框架构想
        二、 产业绿色转型
        三、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四、 科技创新绿色融合
        五、 制度创新绿色引领
    第四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指标体系与阶段判定
        一、 绿色转型指标体系构建
        二、 绿色转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与赋权
        三、 绿色转型阶段判定
第三章 资源型区域的产业锁定效应与绿色转型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路径依赖
        一、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二、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三、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路径创造
    第二节 山西资源型产业“黑色”路径依赖的形成
        一、 资源型产业的“黑色”路径
        二、 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的衡量与评价
        三、 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山西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一、 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方向
        二、 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策略
        三、 阳煤集团高碳产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章 资源型区域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的数理解析与形成机理
        一、 资源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
        二、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及其形成机理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思路
        一、 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
        二、 循环经济与资源集约利用
        三、 生态环境补偿与修复机制
        四、 破解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山西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探索
        一、 矿产开发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 矿产开发中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三、 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实践
        四、 晋煤集团煤—气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资源型区域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与绿色融合
    第一节 挤出效应与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的形成机理
        一、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表现
        二、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难题的成因解释:挤出效应
    第二节 绿色技术创新融合与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
        一、 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融合机制分析
        二、 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路
    第三节 山西科技创新挤出与融合的实证分析
        一、 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
        二、 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的探索
        三、 绿色技术创新融合评价
        四、 潞安集团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六章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对策措施
    第一节 资源型区域推动产业转型的绿色制度
        一、 加快资源型区域绿色政府建设
        二、 推动资源型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
        三、 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制度
        一、 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制度
        二、 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三、 构建资源集约利用机制
        四、 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
    第三节 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
        一、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二、 提升绿色创新能力
        三、 建立绿色导向机制
    第四节 资源型区域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
        一、 构建绿色金融制度
        二、 实施绿色财政制度
        三、 培育绿色核算制度
    第五节 山西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制度优化与政策设计
        一、 构建综改区政策体系
        二、 发展绿色产业体系
        三、 完善绿色财税制度
        四、 创新绿色金融制度
        五、 构建绿色价格机制
        六、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七、 健全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 李喆.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企业绿色并购三重绩效评价研究 ——以钢铁企业为例[D]. 黄婉婕.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4]情牵黄土地 心系老区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纪实[J]. 赵向南. 前进, 2017(07)
  • [5]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杜国名. 山西大学, 2017(03)
  • [6]融资租赁服务钢铁行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来自首届钢铁企业融资租赁论坛的报告[J]. 李凌,李燕杰. 冶金财会, 2016(06)
  • [7]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8]从规范行为入手提升全员道德素养[J]. 王发生. 冶金企业文化, 2014(01)
  • [9]知识管理在企业环境创新中的应用研究[D]. 宋艳梅.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10]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孙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太钢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