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土壤和地表植被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以河北北部康保县为例

农牧交错带土壤和地表植被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以河北北部康保县为例

一、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曹田[1](2018)在《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对我国社会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因而防沙治沙技术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目前固沙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或物理)固沙、化学固沙等传统固沙剂方面,但其效果并不理想,研发高效的新型固沙材料及环保型固沙剂是目前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热改性凹凸棒土(采自甘肃临泽)为材料,与丙烯酰胺聚合生成高分子固沙材料,并与苔藓结皮(采自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复配,制备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自营养型固沙材料,并进一步确定该固沙材料的性能与固沙效果,以期为干旱地区沙漠化防治与干旱环境改善提供生产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分析沙漠苔藓结皮的人工扩繁基质配制及效果,外加碳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苔藓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表征与性能研究,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生物活性研究,模拟降水对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固沙效果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不同人工扩繁基质(Beneck、Part、BG11、Hogland),室内光照培养箱中30℃的温度和120μE.m-2.s-1的光照强度的条件下培养,从叶绿素a、MDA、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来看,Hogland为最佳培养基,然后在光照培养箱中下大量培养。苔藓在外加碳源(蔗糖、葡萄糖,浓度梯度为10、20、40g/L)胁迫下,根据细胞的死亡,破损、污染数量和污染程度,及叶绿素a、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分析来看,沙漠苔藓对蔗糖的最高耐受度为40 mg/L;葡萄糖的最高耐受度为20 mg/L。苔藓在外加植物生长调节剂(2,4-D、6-B-A,浓度梯度为0.5、1、2mg/L)影响下,从叶绿素a、MDA、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来看,添加低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漠苔藓的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0.5 mg/L的2,4-D效果最佳。通过研究添加不同质量比(0、3、5、8、10、15%)热改性凹凸棒所制备的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吸水性能(蒸馏水、p H值为5-9的蒸馏水、0.9%Na Cl溶液)、保水性能,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吸水率受p H值的改变影响较大;盐溶液均对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吸水性有很大影响;质量比为10%的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吸水性和保水性最佳;在200W超声干扰下制备的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效果最佳。按不同比例(3:1、2:1、1:1、1:0、1:2、1:3)复配苔藓与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复配比为1:1时人工培养的苔藓结皮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特性,抗旱性能较强,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对苔藓结皮的干扰最小。中度湿润处理(每3d加水)与完全湿润处理(每天加水)和干旱处理(每6d加水)相比,复配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条件下人工培养苔藓结皮的叶绿素含量显着较高,中度湿润处理下藓株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特性,更利于苔藓植株生长。喷洒低浓度(为原营养液浓度的50%)的营养液与无营养液和原浓度营养液相比,可有效抑制细菌污染苔藓结皮,同时提供一定营养成分;喷洒原浓度营养液,由于水份挥发导致微量元素累积,抑制苔藓结皮的生长。本研究研制的具有自繁殖能力与生物活性的自营养型固沙剂,在强化传统高分子固沙材料性能的同时,为苔藓结皮的扩增提供了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水份条件,可以增强表土稳定性,促进苔藓结皮发育,达到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目的。

陈英义[2](2005)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生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沙尘源植被恢复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归纳,提出了植被恢复能力等级、植物选种和植物种植方法选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能力等级评价模型、植物引种模型和植物种植方法选择模型及植被恢复数据库和植被恢复规则库;最后采用ASP.NET技术研发了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重点开展了如下工作: (1)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恢复能力等级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评价沙尘源的植被恢复能力等级,为决策者确定沙尘源的恢复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2) 基于气候—地形相似性原理,综合欧氏距离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植物品种选择模型。模型可以根据植物的选择地和选择源地气候—地形相似程度,确定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品种。 (3) 采用基于If—Then规则推理方法,构造了植物种植方法选择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沙尘源的土壤、气候、人为和植被现状等条件确定植物种植方法,为确定植物种植方法提供决策支持。 (4) 结合以上三个模型和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使用ASP.NET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构建了系统框架结构,初步建立了植被恢复数据库和规则库,最终建立了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 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袁志友[3](2004)在《农牧交错区主要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文中认为Berendse & Aerts(1987) 认为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rise efficiency,NUE)可以分为两部分的乘积,即:① 氮素生产力(nitrogen productivity,NP),② 氮素的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time,MRT)。本文利用这一概念对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典型植物的氮素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假设:植物在贫瘠生境上所采取的氮素适应策略主要是提高对所吸收氮素的保持能力(较长的MRT),而不是提高NUE。在不同土壤生境上,属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物种其NP和MR7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生境、生活型和物种之间,作为NP与MRI乘积的NUE比NP、MRI的变化相对要小,结果表明植物主要通过延长MRT来适应氮素贫瘠的生境。因为NP与MRT朝相反的方向变化,二者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所以NP与MRT之间存在相互协调(trade-off)的关系。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NP与MRT之间也存在相互协调关系,不同水平上的NUE-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除了在种间存在这种关系外,通过对多伦县和十三里滩两种针茅(大针茅、克氏针茅)的氮素利用特征的研究,发现在种内,NP与MRT之间也存在这种相互协调关系。NUE与土壤供氮能力有关,随着土壤供氮能力的下降,NUE呈上升趋势。植物的NUE不仅与土壤的供氮能力有关,其它因素如土壤水分供应状况也会对植物的NUE产生影响,例如,与生长在河岸上的植物相比,生长在河滩湿地上的植物具有较高的NP,但MRT却较低。在群落中,不同植物个体的NUE及其组成参数NP和MRT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较大的植株具有较高的NP和MRT,因而NUE也高于个体较小的植株。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NUE与氮素回收转移特性密切相关,植物提高氮素同收效率(nitrogen resorption efficiency,NRE)可以延长MRT,从而提高NUE。

SHENG Xue|bing+*, LIU Yun|xia, SUN Jian|zhong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4](2003)在《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文中研究指明

二、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工培育苔藓结皮研究进展
    1.2 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沙漠苔藓结皮
        2.1.2 凹凸棒石
    2.2 实验方法
        2.2.1 人工培育苔藓结皮的扩繁条件
        2.2.2 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2.2.3 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复配比例
        2.2.4 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固沙性能实验
        2.2.5 苔藓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2.6 苔藓结皮物理指标测定方法
        2.2.7 吸水保水性能指标测定方法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苔藓生理特性对扩繁条件的响应
        3.1.1 苔藓生理特性指标对培养基的响应
        3.1.2 苔藓生理特性指标对外加糖源的响应
        3.1.3 苔藓生理特性指标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
    3.2 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对制备条件的响应
        3.2.1 吸水倍率对热改性凹凸棒的质量分数度的响应
        3.2.2 保水率对热改性凹凸棒的质量分数度的响应
        3.2.3 吸水倍率对超声功率的响应
        3.2.4 保水性对超声功率的响应
    3.3 苔藓结皮对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复配量的响应
        3.3.1 苔藓结皮叶绿素a含量对复配比的响应
        3.3.2 苔藓结皮发育特征对复配比的响应
    3.4 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对水份和营养条件的响应
        3.4.1 苔藓结皮叶绿素a含量对水份和营养条件的响应
        3.4.2 苔藓结皮发育特征对水份和营养条件的响应
4 结论与讨论
    4.1 扩繁条件对人工培育苔藓结皮的影响
    4.2 制备凹凸棒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机理与方法
    4.3 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性能
    4.4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生态系统分析
    2.1 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概述
    2.2 生态系统分析
    2.3 影响因子分析
    2.4 恢复步骤
    2.5 小结
第三章 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能力分级模型
    3.1 整体框架
    3.2 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标准体系
    3.4 评价指标权重
    3.5 模糊综合分级模型
    3.6 案例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植物品种选择模型
    4.1 问题提出
    4.2 植物品种选择基础
    4.3 相似因子确定
    4.4 模糊品种选择模型
    4.5 案例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种植方法选择模型
    5.1 问题提出
    5.2 植物种植技术
    5.3 基于规则库推理模型
    5.4 案例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分析
    6.2 系统设计
    6.3 系统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3)农牧交错区主要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1 一个简单模型
    1. 2 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的有关定义
    1. 3 NP和MRT的计算
    1. 4 NP和MRT之间的关系
    1. 5 影响NP、MRT的因素
第二章 沙地生境中26种植物在个体水平上的氮素利用效率
    2. 1 材料与方法
    2. 2 结果与分析
    2.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利用状况下植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氮素利用效率
    3. 1 材料与方法
    3. 2 结果与分析
    3. 3 讨论
第四章 大针茅与克氏针茅两种同属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比较
    4. 1 材料与方法
    4. 2 结果与分析
    4. 3 讨论
第五章 典型生境中克氏针茅的氮素利用效率
    5. 1 材料与方法
    5. 2 结果与分析
    5. 3 讨论
第六章 氮素添加对向日葵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6. 1 材料与方法
    6. 2 结果与分析
    6. 3 讨论
第七章 河滩湿地及河岸上5种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7. 1 材料与方法
    7. 2 结果与分析
    7. 3 讨论
第八章 藜种群中不同植物个体的氮素利用效率
    8. 1 材料与方法
    8. 2 结果与分析
    8. 3 讨论
第九章 农牧交错区50种典型植物的氮素回收特性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9. 1 材料与方法
    9. 2 结果与分析
    9.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拟)发表的论文

(4)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1 A brief of the zone and study methods
    1.1 A brief of the study zone
    1.2 Study methods
        1.2.1 Sitting and sampling for the study
        1.2.2 Analysis of samples
2 Results and analysis
    2.1 Surface soil grain coarsening
    2.2 Variation in organic meters and three important elements
    2.3 Variation of microelements in soil
    2.4 Variation of surface vegetation
    2.5 The causes for desertization
3 Conclusions

四、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曹田.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陈英义.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3]农牧交错区主要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D]. 袁志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4(02)
  • [4]Relation between some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and desertization in agriculture-pasture interlacing zone——An example from Kangbao County, North Hebei, China[J]. SHENG Xue|bing+*, LIU Yun|xia, SUN Jian|zhong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01)

标签:;  

农牧交错带土壤和地表植被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以河北北部康保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