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一、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常玉栋[2](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魏筱婷[3](2019)在《J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房屋的商品化之后,个人信贷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不良贷款总额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有效降低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法阅读、分析、整理了有关风险管理理论的资料,全面研究了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得出了全面风险管理这一管理方法是目前研究最多,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本文通过观察法得到了目前J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并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其中。通过系统分析法理清了J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并将其划分为七大机制,然后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指导,发现J银行现有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流程不清晰、部分管理职能缺失、管理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最后本文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J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J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并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王双全[4](2019)在《“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乡村要素流失问题仍然明显,特别是资金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业农村成为我国决战全面小康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三农”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资金要素短缺;而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必要抵押品的缺失,使得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资金无法有效地向农业农村流动和聚集,农村资金净流出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突出,“金融抑制”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土地是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农村的变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土地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扩大了农村土地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功能,农民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能力,为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农村土地资产化、金融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活了农村金融,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深入研究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农村金融困境,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从土地产权制度到金融制度的系统改革。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探索农业融资新途径,加强对农业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015年全国232个县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资产;201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并行实施,充分发挥农地的经济功能。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三权分置”制度,分离和实现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经营权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融资渠道,打开了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的死结。因此,本文聚焦农村最具经济价值、但资本化严重不足的土地要素,将农村土地要素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探索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以期为推进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系统的学术和现实指导,充分发挥土地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村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本研究以“三权分置”改革为背景,围绕优化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体系这一中心任务,结合12家金融机构和54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经济学理论及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对农户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以土地确权颁证、农地流转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为核心变量,分析土地确权颁证、农地流转、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及土地确权与后两者交互项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同时利用IV-Probit对核心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第二,厘清金融机构与政府在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梳理金融机构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供给情况,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探究农户获得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第三,在前文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的表征及原因,构建供需错位识别机制,对样本中具备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农户进行筛选,识别出供需错位的农户,构建Probit模型对供需错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选取典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夯实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保障体系,加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体系;针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问题,优化供需匹配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环境。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三权分置”改革是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村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农村经营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增加,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土地金融市场中来,农村的土地资源将进一步转化为资本,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据调研的543户农户数据显示,314户表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有需求,仅130户获得了金融机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供给。随着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然而,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与模式的创新还处于初期摸索试点阶段,仍受到法律、产权及市场等多重制约,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市场供给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从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看,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前提下,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在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中起增强性的调节作用,但土地流转在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中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流转的实施,农民与集体的土地承包关系明晰化,土地流转会促进农地抵押市场,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以土地融资投入生产,进而催生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4.从供给的影响因素看,金融机构普遍看好农村土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而言,农村土地财产权抵押条件尚未成熟,农村财产权抵押风险还较大,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体系还未健全,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较低。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发展前景及预期盈利空间能够正向影响金融机构供给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良好的土地政策环境、成熟的农地流转抵押市场、明晰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土地的金融抵押品特性,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经营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政策风险,减少金融机构面对信贷违约的损失,这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从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来看,从需求侧看,农户文化水平低和金融知识水平不高是造成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关键因素,强化相关培训与宣传力度,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是放松农户信贷约束的关键之一;从供给侧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利率与农户预期利率不匹配导致供需错位,应进一步优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降低农户融资成本;从外部环境因素上看,政策实施不到位是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重要因素,当前农村土地金融市场发展依然是以政策引导为主,农户借贷行为内生性不足。因此,在强化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农户土地金融借贷的自发性和内生动力。本文创新之处或边际贡献在于:1.丰富了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内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金融合约的机制设计,从经营权确权到抵押担保权的赋权,认为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从农户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使农地租佃市场的产权条件更加完备,增强了农地金融契约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抵押信贷市场的活跃度和效率。2.弥补了当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零碎化的缺陷。本文将供给和需求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性探讨,并基于农户、机构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立足农户、金融机构两大决策主体的行为动机,结合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施背景,探究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为推动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检验了农地抵押信贷的影响机制,发现土地确权颁证与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考虑到两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或者一个因素发挥作用要以另一个变量为条件或基础,将土地确权颁证与金融知识水平的交互项纳入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核心变量对农户需求的影响机理。

薛涵予[5](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刘礼奎[6](2019)在《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研究 ——以“丰耀2017二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购车需求日益增加。并且,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汽车产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17年我国生产汽车2,902万辆,销售汽车2,888万辆,汽车销量连续9年世界排名第一。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日益改变,尤其是近年来,80、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信用贷款的方式购车。在信贷消费方式以及巨大的购车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汽车消费者对汽车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着极大的需求。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汽车金融业务信贷余额已经高达10,0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80%。随着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逐渐积压了大量信贷资产。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时需要大量资金,目前银行借款是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融资来源,由于经营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往往需要的是长期资金,而银行借款期限一般较短,可见,银行借款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融资需求。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存在大量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有较大融资需求,资产证券化正好为这种状况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盘活汽车金融公司的存量资产,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其融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发行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时面临较多问题,因此,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是相当必要的,发现阻碍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发展,进而改善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状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法对“丰耀2017二期”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以及总结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金融业、资产证券化、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以及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丰耀2017二期”发行背景、基本情况以及发行动因进行介绍,并且对核心环节、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关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对案例分析进行小结,发现本期资产支持证券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贷款客户的准入要求较低、抵押汽车中品牌集中度较高以及没有采取外部信用增级措施;另一方面是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有市场流动性较差、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丰田汽车金融公司和相关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丰田汽车金融公司改进建议如下:完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分散入池抵押车型集中度以及积极寻求外部信用增级途径;相关外部环境改善建议如下:加快市场流动性建设、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荆影影[7](2019)在《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中国经济进入稳抓质量时期,消费已经成为三大重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刺激消费等利好政策,也使得金融市场上有关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作为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产品重要供给者之一,因该业务引发的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当前经营面对的主要挑战。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为研究对象,以相关理论与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实际开展情况作为研究基础,对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进行研究。本文将案例分析与数量分析相结合,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为研究脉络。本文首先从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现状及风险防范现状出发,发现建设银行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着监管制度、信贷人员及信贷流程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用因子分析法对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建设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开展中面临最主要是信用风险,接着依次是流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因此,结合美国、欧洲、日本个人消费信贷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及操作风险预警及监管经验对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提出建议:首先从制度方面,强化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技术、高素质风险控制部门团队、强化信贷信息管理系统防范信用风险;其次,从信贷工作人员入手,实行客户经理制、提高信贷人员职业素质防范操作风险;再次,从业务开展流程中加强准入控制、控制贷款额度、进行担保控制出发防范流动性风险,;最后,需借助国家立法,推进个人保险制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防范市场风险。

王卓[8](2019)在《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及防范》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发展消费金融,拉动内需”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强势推动之下,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呈现越来越开放的形式。多家电商巨头纷纷加入消费信贷市场,先后推出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比如苏宁的苏宁小贷、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蚂蚁金服设计的蚂蚁花呗等。互联网消费信贷相较于传统消费信贷产品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消费信贷业务流程与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流程极为相似,从用户申请到最后放款,这期间无论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是相当昂贵,部分小额贷款业务可能还需要抵押或者是担保。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是以用户信用作为核心判断依据,无需抵押或担保,一切从用户体验出发,手续从简,能够尽可能的满足最大数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用款需求,因此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一经问世便迅速地被消费者接受。虽然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但是繁荣之下隐藏的法律风险也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多重困境:第一,互联网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缺失,即无法可依;第二,目前已设置的部分规章制度法律适用性不强,法律位阶较低,即有法难依;第三,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参与主体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在业务中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违法违规行为,使法律形同虚设,即有法不依。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迅猛发展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脚步。例如美国、英国、欧盟及日本等,他们相较于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而言,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立法健全,在法律规制、业务监管和平台健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了解外国先进制度经验的同时,笔者也从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法律风险着手,从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制度建设和司法保障建设几个方面着手尝试性地提出几点法律防范的建议。以期能够找到解决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对策,促进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的良好有序、可持续发展。

王琪[9](2019)在《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体系中,资产信贷业务是比较重要的业务分类和获利方式,通过该业务可以将社会上闲散状态的资金短时间募集起来并投放到需要的领域内。因此,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是商业银行广泛运用的一种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贷客户关系有利于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信贷客户关系网络,为自身发展赢得稳定的利益空间。农业银行CS分行的信贷客户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更为先进的同行相比,其信贷客户管理工作尚有较大的挖潜增长空间。论文围绕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的改进进行研究,在阐述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类别及其对于商业银行的作用等基础上,对农业银行CS分行的基本情况及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当前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置、信贷客户的信用规模、客户结构、客户维护现状等内容;然后分析该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如分类方法较简单、关系管理差异化程度不强、信息利用率不高、管理成本较高等,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观念原因、管理原因、激励原因、技术原因。在对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的改进意义及目标,制定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的四大策略:一是信贷客户信息管理策略,包括注重信息采集管理、提升关联度、适度分流及信息反馈;二是信贷客户的分类管理策略,包括优化客户价值分类,调整客户细分类别;三是信贷客户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包括设计有区别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多元化营销渠道;四是信贷客户的关系维护策略,包括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和客户关系升级管理。最后,从理念保障、管理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四个层面提出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改进所需的保障措施,确保有效提升该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效果和水平。通过以上研究论述,希望能帮助农业银行CS分行以改进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发展内驱力,实现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提升和银行经营效益稳定增加。同时,也为存在类似情形的其他商业银行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武益鹏[10](2019)在《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提出了通过增加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策略,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消费逐渐开始成为三驾马车中最得力的一个。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业也开始浮现于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作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由于消费金融业务对非息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显现,已成为推动银行业盈利增长的重要引擎。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具有产品覆盖、场所数量和风险控制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东营银行作为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受发展理念、资本规模、市场定位、人才匮乏等影响,消费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何在目标市场中找准位置,做好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有效开拓消费金融业务市场,已成为东营银行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所以本文以东营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接着分析了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环境、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选取三种消费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环境、参与方式以及具体情况,提出了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系统地分析了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目前关于消费金融的研究多是侧重于某一方面,而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以及近年来的取得成绩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选取了东营银行作为典型案例。在理论及现状的基础上,以东营银行这一中小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环境、参与方式,以及业务进展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这对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2)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与结构
        三、数据来源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反贫困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五、龙头企业
        六、兼业农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三、要素分配理论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五、信贷配给理论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一、思路和方法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一、理论分析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选择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一、概述
        二、变量统计特征
        三、模型选择
        四、模型估计结果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一、合作背景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J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个人信贷业务内涵及内容
        一、个人信贷业务
        二、个人信贷种类
    第二节 个人信贷信用风险定义及特性
        一、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的定义
        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
        三、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的特性
        四、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的管理
    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梳理
        一、信用风险的产生
        二、信用风险的评估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
第三章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概况
    第一节 J银行发展概况
        一、J银行发展简介
        二、J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第二节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一、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概况
        二、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结构
        三、J银行个人信贷产品介绍
        四、J银行个人信贷产品客户群分析
        五、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资产质量分析
    第三节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与特点
        一、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二、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
    第四节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信用信息不对称
        二、行政干预银行经营
        三、利率市场化加大风险
        四、宏观经济波动造成风险
第四章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一、个人信用审核机制
        二、贷款政策约束机制
        三、业务流程规范机制
        四、内控合规监督机制
        五、项目准入控制机制
        六、风险信号预警机制
        七、贷后管理制约机制
    第二节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个人信贷信用评估方法存在不足
        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
        三、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不健全
        四、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监测落实不到位
        五、对不可抗因素缺乏有效应对
    第三节 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落后
        二、信用风险管理队伍落后
        三、信用风险管理形势严峻
        四、信用风险管理环境制约
第五章 J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改进J银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一、完善个人信用评价
        二、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大数据
        三、提高个人诚信意识
    第二节 做好J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监督工作
        一、加强信用风险监测工作
        二、充分运用风险管理工具
        三、加强呆账核销管理工作
    第三节 完善J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一、加强J银行准入管理工作
        二、提高J银行风险管理手段
        三、落实J银行贷后管理职责
    第四节 强化J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工作
        一、做好J银行风险预判工作
        二、加强J银行风险预警监测
        三、完善J银行风险分析制度
    第五节 加强J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工作
        一、建立个人信贷风险防控平台
        二、优化个人信贷业务投放结构
        三、做好重点领域放贷风险管控
        四、加强信贷业务人员素质培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管理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土地金融
        2.1.2 金融产品
        2.1.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
    2.2 文献综述
        2.2.1 “三权分置”改革与土地金融的关系研究
        2.2.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2.2.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及影响因素研究
        2.2.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及影响因素研究
        2.2.5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优化研究
        2.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供求理论
        2.3.4 理论框架
3 “三权分置”改革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现状分析
    3.1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
        3.1.1 农地“三权分置”的历史演进
        3.1.2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现实意义
        3.1.3 “三权分置”改革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的意义
    3.2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实践
        3.2.1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与模式
        3.2.2 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较分析
        3.2.3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创新实践评价
    3.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分析
        3.3.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发展趋势
        3.3.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现状
        3.3.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存在的问题
    3.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分析
        3.4.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发展趋势
        3.4.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现状
        3.4.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动力机制
        4.1.1 内生动力:规模化生产需要
        4.1.2 外在拉力:“三权分置”改革的牵引
        4.1.3 市场合力:激活农村资产的需要
    4.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来源渠道
        4.2.3 农户农地抵押信贷需求意愿、类型和额度
    4.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研究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3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主体与功能
        5.1.1 供给主体—金融机构
        5.1.2 监管主体—政府
    5.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描述性分析
        5.2.1 四川省总体供给状况
        5.2.2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
        5.2.3 农户供给获得情况
    5.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内生性检验
    5.4 章节小结
6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表征及原因
        6.1.1 供需错位的表征
        6.1.2 供需错位的原因
    6.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供需错位的识别
        6.2.2 描述性统计
        6.2.3 研究方法
        6.2.4 变量选取
        6.2.5 实证结果分析
    6.3 章节小结
7 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典型案例分析
    7.1 温江区“花木捆绑”抵押贷款
        7.1.1 背景介绍
        7.1.2 具体做法
        7.1.3 实施成效
        7.1.4 案例启示
    7.2 郫都区花牌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
        7.2.1 背景介绍
        7.2.2 具体做法
        7.2.3 实施效果
        7.2.4 案例启示
    7.3 崇州市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助推“农业共营制”
        7.3.1 背景介绍
        7.3.2 具体做法
        7.3.3 实施效果
        7.3.4 案例启示
    7.4 章节小结
8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夯实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保障体系
        8.2.2 加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体系
        8.2.3 优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支撑体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研究 ——以“丰耀2017二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汽车金融的研究
        1.2.2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1.2.3 关于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汽车金融
        2.1.2 汽车金融业
        2.1.3 汽车金融公司
        2.1.4 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隔离原理
        2.2.2 资产重组原理
        2.2.3 信用增级原理
第3章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3.1 我国汽车金融业及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1.1 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3.1.2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1.3 我国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2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2.1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3.2.2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
    3.3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丰耀2017 二期”案例介绍
    4.1 产品发行背景
        4.1.1 国家大力支持资产证券化发展
        4.1.2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需求持续增加
        4.1.3 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
    4.2 “丰耀2017 二期”基本情况
        4.2.1 产品情况简介
        4.2.2 交易相关方
        4.2.3 交易结构
        4.2.4 产品资产池情况
        4.2.5 现金流分配机制
        4.2.6 信用增级措施
        4.2.7 信用评级
        4.2.8 资产售后管理和服务
    4.3 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动因
        4.3.1 盘活公司存量资产
        4.3.2 增加公司融资方式
        4.3.3 解决公司融资需求
第5章 “丰耀2017 二期”案例分析
    5.1 资产证券化核心环节分析
        5.1.1 资产池分析
        5.1.2 现金流支付机制分析
        5.1.3 信用增级措施分析
        5.1.4 信用评级安排分析
    5.2 效益分析
        5.2.1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获益
        5.2.2 促进我国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5.3 相关外部环境分析
        5.3.1 市场流动性分析
        5.3.2 法律障碍分析
        5.3.3 社会征信体系分析
    5.4 案例分析小结
        5.4.1 优势分析
        5.4.2 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6章 推动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6.1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改进建议
        6.1.1 完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
        6.1.2 降低入池抵押车型集中度
        6.1.3 积极寻求外部信用增级途径
    6.2 相关外部环境改善建议
        6.2.1 加快市场流动性建设
        6.2.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2.3 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
        1.2.2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评估
        1.2.3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个人消费信贷定义及发展历程
        2.1.1 个人消费信贷相关概念界定
        2.1.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历程
    2.2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相关概念分类及理论
        2.2.1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概念
        2.2.2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类
        2.2.3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
    3.1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3.1.1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分析
        3.1.2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开展的总体现状
        3.1.3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开展的结构现状
    3.2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
        3.2.1 内部评级实现从5 级到12 级升级
        3.2.2 贷前中后三方面进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排查
        3.2.3 建立多个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预警平台维度
    3.3 建设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风险
        3.3.1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滋生信用风险
        3.3.2 审核人员考核压力引发操作风险
        3.3.3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发市场风险
        3.3.4 贷后管理不足导致流动性风险
    3.4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3.4.1 审批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3.4.2 信贷人员经验能力不足引发的问题
        3.4.3 个人消费信贷流程管理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因子分析
        4.1.1 因子分析法简介
        4.1.2 因子分析模型
        4.1.3 因子载荷
        4.1.4 因子转换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实证分析
        4.3.1 因子分析检验
        4.3.2 公共因子主成分分析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防范经验
    5.1 国外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防范预警经验
        5.1.1 发达的个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5.1.2 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系统机制
    5.2 国外个人消费信贷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经验
        5.2.1 强大的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及风险限额管理
        5.2.2 不良债务严格的管理流程
    5.3 国外个人消费信贷市场风险的防范经验
        5.3.1 美国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体系
        5.3.2 政府为个人信贷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5.4 国外个人消费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经验
        5.4.1 规范权威的审计制度
        5.4.2 个人消费信贷高度集中的管理架构
    5.5 国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建设银行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预警机制,防范信用风险
        6.1.1 利用大数据AI技术,把控客户心理特征
        6.1.2 成立高素质风险控制部门团队
    6.2 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人员配置,防范操作风险
        6.2.1 细化客户经理级别制
        6.2.2 配备高综合素质的信贷人员
    6.3 健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流程,防范流动性风险
        6.3.1 加强准入控制
        6.3.2 控制个人消费信贷额度
        6.3.3 通过担保控制贷后风险
    6.4 健全个人消费信贷监管法律制度,防范市场风险
        6.4.1 加快立法进程,制定统一的消费信贷法律
        6.4.2 积极利用个人消费信贷相关保证保险,分散风险
        6.4.3 利用国家强制手段,加强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基础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及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 互联网消费信贷概述
    (一)互联网消费信贷概念
    (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特征
    (三)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关系分析
三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法律风险表现
    (一)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互联网消费信贷纠纷解决陷入窘境
    (三)互联网消费信贷参与主体法律意识淡薄
四 国外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的防范借鉴
    (一)美国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防范经验
    (二)欧盟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防范经验
    (三)日本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防范经验
    (四)国外消费信贷法律风险防范经验的启示
五 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法律体系
    (二)提升互联网信贷纠纷司法处置效率
    (三)增强互联网消费信贷参与主体法律意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1.2 关系营销理论
        2.1.3 客户关系价值理论
        2.1.4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2.2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2.2.1 商业银行信贷客户
        2.2.2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第3章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3.1 农业银行CS分行简介
        3.1.1 分行概况
        3.1.2 组织机构
    3.2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3.2.1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管理基础
        3.2.2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分类现状
        3.2.3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维护现状
第4章 农业银行CS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4.1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问题
        4.1.1 客户分类方法较简单
        4.1.2 关系管理差异化不强
        4.1.3 客户信息利用率不高
        4.1.4 信贷客户管理成本高
    4.2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问题成因
        4.2.1 员工观念更新慢
        4.2.2 管理制度不合理
        4.2.3 绩效激励不到位
        4.2.4 业务技术不协调
第5章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策略
    5.1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及目标
        5.1.1 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的意义
        5.1.2 信贷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的目标
    5.2 信贷客户的信息管理策略
        5.2.1 信息的采集管理
        5.2.2 注重关联度提升
        5.2.3 适度分流
        5.2.4 信息反馈
    5.3 信贷客户的分类管理策略
        5.3.1 优化客户价值分类
        5.3.2 调整客户细分类别
    5.4 信贷客户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5.4.1 有区别的产品和服务
        5.4.2 建立多元化营销渠道
    5.5 信贷客户关系维护策略
        5.5.1 客户生命周期管理
        5.5.2 客户关系升级管理
第6章 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保障措施
    6.1 强化客户至上理念
    6.2 建立高效管理流程
    6.3 加强人才吸引培养
    6.4 提升信息技术力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安排及创新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消费金融的概念
        2.1.2 消费金融理论
        2.1.3 消费金融发展的意义以及对策
        2.1.4 中国消费金融三类业务参与主体
    2.2 理论分析
        2.2.1 消费经济与消费金融
        2.2.2 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3.1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环境
        3.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3.1.2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3.1.3 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3.1.4 消费金融政策频频出台
        3.1.5 互联网释放了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需求
    3.2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参与主体分类
        3.2.1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3.2.2 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
        3.2.3 互联网消费金融
    3.3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3.3.1 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
        3.3.2 行业监管体系不健全
        3.3.3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3.3.4 各参与主体的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3.3.5 消费金融行业风险增加
第四章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三类参与主体的经验借鉴
    4.1 招商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
        4.1.1 丰富的线上与线下兼营的传统零售业务
        4.1.2 采取移动优先的策略推出掌上生活APP
        4.1.3 建立合资消费金融公司
        4.1.4 走在行业的前列的客户服务
        4.1.5 小结
    4.2 京东白条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经验
        4.2.1 京东白条简介
        4.2.2 京东白条的运营模式
        4.2.3 京东白条的融资渠道
        4.2.4 京东白条的风险控制
        4.2.5 小结
    4.3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经验
        4.3.1 丰富的产品种类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4.3.2 公司内部独特的风险评审机制
        4.3.3 借助银行的品牌效应提升自身声誉
        4.3.4 结论
第五章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现状
    5.1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环境
        5.1.1 东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
        5.1.2 东营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5.1.3 东营银行各项工作快速发展
        5.1.4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竞争环境较好
    5.2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
        5.2.1 与京东金融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
        5.2.2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
    5.3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分析
        5.3.1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客户结构分析
        5.3.2 东营银行消费信贷的质量
    5.4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5.4.1 开展消费金融的有效场景缺乏
        5.4.2 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5.4.3 消费金融营销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单一
        5.4.4 缺乏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技术储备
第六章 东营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对策
    6.1 完善消费金融业务的有效场景
        6.1.1 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丰富线上场景
        6.1.2 对传统消费金融市场进行分类和归整,充实线下场景
    6.2 打造消费金融业务的多种参与方式
        6.2.1 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使业务更加灵活
        6.2.2 借鉴招商银行经验,推出东营银行APP类产品
    6.3 创新消费金融营销方式
        6.3.1 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展线上客户
        6.3.2 使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
        6.3.3 做好客户的精细化管理
    6.4 在风控优先的前提下,提高消费金融业务的审批效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2]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J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魏筱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4]“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D]. 王双全.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6]丰田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研究 ——以“丰耀2017二期”为例[D]. 刘礼奎.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研究[D]. 荆影影.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互联网消费信贷法律风险及防范[D]. 王卓.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农业银行CS分行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王琪.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东营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武益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稳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