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文化化解中外文化冲突

用第三文化化解中外文化冲突

一、用第三种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戴锐,徐菲[1](2021)在《文化自信的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文中研究指明文化自信具有显着的构成性。但这种构成性不是基于文化的结构性,而是基于文化的生成性。基于文化的结构性去理解文化自信,就会导致理解上的认识误区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误区。为避免对文化自信的抽象的或片面的理解,必须不仅从文化结构的特定层面深入文化自信的内部结构,还应当使文化自信的构成问题的认知逻辑,实现由结构性向生成性的转变。从文化的生成性视角看,文化发展进程自信、价值取向自信、创新能力自信、冲突解决能力自信和国际比较自信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总体,同时它们作为文化自信的五种不同面相呈现出来。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需要经由主导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价值基础;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经由知识分子文化先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主体基础。

郭若兰[2](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品牌已迈入跨文化传播的新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有品无牌的贴牌时代,到加入WTO后逐步开始自主品牌的创建,再到“中国梦”下世界名牌不断涌现的名牌时代,中国品牌用40多年实现了品牌的品质、价值和格局等各方面的纵向提升。然而,与经营已久的国外知名品牌对比,中国品牌在品牌综合价值、品牌历史积淀和品牌传播意识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差距,文化认同是目前中国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厘清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是用文化认同理论分析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现象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文化冲突是忽视差异的结果,文化融合则是化解冲突后的趋向。针对这些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爱德华·霍尔的文化三层次理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就可以总结为隐形、显形和技术性的文化认同。三种认同共同集合在以文化为品牌价值核心、以认同为传播诉求的品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到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中就体现为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和以产品文化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三种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就表现为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传播策略的缺失和传播路径的单一。应对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化认同理论为中国品牌提出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传播理念,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同时树立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沟通相结合的理念;提升传播策略,从以输出产品、技术或者资本为主到以输出文化为主,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用文化自信获取文化认同;拓展传播路径,实现组织、媒介和大众等多元主体的整合,应用广告、公关、赞助、展会等多种传播方式,打造中国化的、意义丰富的、差异化的品牌跨文化传播内容。

黄文悦[3](2020)在《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难题。因此,对外文化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上还存在“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中国威胁论”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着文化霸权等不利于各国文化交流的想法与行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中共历届领导集体都重视发挥对外文化交流在经济政治中的作用。如今,中国的发展以及各项倡议的实现,如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等都需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都要求有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一系列论述。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形成过程。理论背景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以及国际反“文明冲突论”思想,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和发展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国际背景和中国国内背景。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形成经历了开始萌芽、初步形成、继续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是不断发展成熟的。其次,通过梳理分析文献资料,认为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是由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则、内容、途径构成的科学体系。以坚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平等性、坚持开放包容、坚持文化交流互鉴、坚持文化自信为原则;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文化产业的交流、教育交流、宗教文化的交流;通过发展各国共性文化、形成多元人文交流格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这五个途径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进行总结评价,认为其具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和发展中国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思想、提供和形成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新思想的理论价值;对推动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指导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也为人类文化交流贡献了“中国方案”。

汪晓玢[4](2020)在《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X校和W校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以上海市X校和W校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报告,旨在通过研究,描述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出现的问题,归纳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校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在提高,不断寻求自我完善和超越。但是目前国际学校的教师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许多学校教师管理水平远落后于设立的管理目标,教师管理文化问题层出不穷。本文的研究对象X校在国际学校兴起的浪潮中表现突出,学校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取得了许许多多的优良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W校在十多年改革探索历程中发展缓慢,正处于发展瓶颈期,教师管理问题层出不穷。本研究以X校和W校为研究的案例学校,深入分析两所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的各个方面,了解各阶段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阶段性特征,归纳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的一般问题,运用冰河模型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问题的建议。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用文献梳理、文字分析、日常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来调查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其中,以上海市X校和W校作为案例,对X校和W校了进行人种志调查。在考虑操可操作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共选取了X校的8位老师和W校的6位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并同步观察校园内的教师管理文化现象和问题。调研发现国际学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管理理念定位不准确、教师管理制度缺乏合理性、教师参与学校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中外籍教师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这四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缺乏参考和指导、学校教师管理理念缺乏认同、教师激励措施制定和使用不恰当以及中外文化差异和冲突不可避免。最后,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笔者从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基层教师个人三个层面给出了解决策略建议。

李恩园[5](2020)在《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拥有美国国籍且长期居住在中国的文化混血儿的返乡文化休克现象为研究对象。美中文化混血儿这个群体,在童少年时期在中国长大,经常在美中两国之间往返,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母国(美国)与居住国(中国)两种文化合并到一起形成“第三种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完全是美国文化,又不完全是中国文化。美中文化混血儿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文化问题,其中就包括返乡文化休克。当他们从中国回到美国家乡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对原本熟悉的美国文化变得很不适应,缺乏文化上的归属感,深感返乡文化休克带来的烦恼与困扰,本文共有六部分。绪论部分指出研究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现象的意义;第一章分析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阶段性;第二章考察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表现;第三章明确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原因;第四章研究并寻求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对策;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张军广[6](2019)在《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无论是非洲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发展,还是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都必须和当地政治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传统、教育政策等因素相适应。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前提,本研究以促进非洲孔子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聚焦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师资建设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宏观呈现全球背景下非洲孔子学院当前的发展状况、特色和面临的挑战;依据组织变革中的内外驱动力等有关理论,对影响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社会文化、教育生态、汉语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等进行较深入的中观分析;微观上,通过深度剖析肯尼亚孔子学院发展及本土汉语教师学习、从教和成长的典型个案,探究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之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非洲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但也存在因环境特殊、需求快速增长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进一步取得所在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推动汉语进入所在国大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本土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观上看,非洲孔子学院对本土汉语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学历层次、课程设置和教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民众学习汉语的多样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本土化发展特色,但所在国家的社会状况、经济条件、多语环境、社会文化及教育传统等问题也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及层次提出了更多样化的要求。微观分析发现,受当地教育环境及现有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影响,本土汉语教师成长面临着从专业选择、语言学习、就业到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困难。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基于自身的职能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非洲孔子学院需要从被动适应式发展转向主动内涵式发展,推动汉语进入当地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本土汉语师资标准、教育体系及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汉语及孔子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树立孔子学院“汉教”品牌。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途径,但鉴于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及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复杂性,探索适合非洲场域的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道路,任重而道远!

张晓雯[7](2019)在《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文中提出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中西文化交流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跨文化交际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对外贸易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切入,具体分析在生活中的不同体现,探究在文化交流中背景文化所占的地位及交际者在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祁家璐[8](2019)在《学术、管理、外交:2.0时代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话语角色分析》文中认为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21世纪,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既有别于政府,也不同于外设中资机构、企业,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已经成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从成立至今,受到了各方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组织层面,主要研究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海外舆情、长期建设发展等方面,但是以中方院长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较少。中方院长既是孔子学院的管理者之一,也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阐释者,被认为是与孔院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中方院长个人能力如何,直接决定了孔院是否发挥了和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也是孔子学院能够成功履行其跨文化传播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的前提。忽视中方院长的主体因素而仅仅从组织层面来讨论孔子学院,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研究与实际情况的脱节,缺乏对深层次因素的探讨。本文将系统研究在“质量建设内涵积淀”为核心的2.0时代孔子学院背景下,中方院长担任孔院工作期间的多元话语角色,以期提升中方院长各话语角色应该具备的个人能力,推进孔院工作。本文围绕六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孔院责任主体之一中方院长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创新点,我国有关中方院长的研究现状和话语角色研究综述,以及采用文献研究和微信采访法收集数据资料。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孔子学院从萌芽期到成长期,由1.0时代过渡到2.0时代,每个时代具有不同的目标、内涵和问题;其次是孔子学院2.0时代发展阶段中方院长在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分别为客观存在的文化冲击、纷繁复杂的管理环境和话语霸权的价值凌越;最后分析中方院长所属话语社群的三个角色,包括跨国知识生产者、跨文化经营管理者和公共外交使者。第三部分研究中方院长作为跨国知识生产者的话语角色,即注重从学术能力和学术创新方面进行突破,熟悉所在国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基于中国现实实现学术创新和传播。第四部分研究中方院长作为跨文化经营管理者的话语角色,注重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跨文化培训、探索第三种文化、运用策略性沟通和协商,成功解决文化冲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以致成功拓展孔院工作。第五部分研究中方院长作为公共外交使者的话语角色,注重外交能力,在外交过程中选好故事文本和传播方式,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结合事件域认知模型解读外交行为,促进交际意图的成功实现,并利用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更好的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第六部分即结语,中方院长话语角色研究成果的总结、不足及未来展望。

吴欣蔚[9](2019)在《旅游场域中的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社区的影响研究 ——以桂林黄洛瑶寨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交流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频繁,过去完全独立于现代社会之外的“民族孤岛”也已经随着交流的增加而逐渐走向相似的文化环境当中。人们在满足温饱之后,开始探寻自己与他人以前过去的生活,去体验与惯常环境不同的异文化,在此背景下民族旅游开始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大多数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民族地区如何应对大量涌入的游客与频繁、短暂的跨文化交流会对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带来怎样的变化是旅游学者和人类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篇文章以桂林黄洛瑶寨为调研点,以旅游中的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社区的影响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研究黄洛瑶寨作为旅游过境地,其社区受到怎样的文化影响,借助文化传播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阐述旅游对黄洛瑶寨产生的社会效应。文章首先对黄洛瑶寨红瑶族源及生计方式进行梳理,红瑶由于长期的迁徙习惯而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出现明显的民族特征,其中对黄洛瑶寨的生计方式从稻作耕种时期至旅游开发时期进行梳理,黄洛瑶寨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生计方式的改变当中也随着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通过对黄洛瑶寨民族旅游与跨文化交流过程进行分析,由于跨文化交流的形式和障碍以及黄洛瑶寨自身的旅游资源制约及所处旅游的环境,导致了黄洛瑶寨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停留在浅度理解的“旅游符号化”阶段;最后对黄洛瑶寨的社会影响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分析,从物质生活和思想意识层面上进行观察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有:(1)桂林黄洛瑶寨的社会生活相比于旅游开发之前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巨大的改观,衣、食、住等条件得到提升。(2)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的现代文化进程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而加快,但随着旅游的持续开发,黄洛瑶寨展示的红瑶文化越来越与现实社会脱离,“文化孤岛”现象加重。(3)由于桂林旅游环境的影响,以团队游客为主的旅游时间较短的旅游方式,使得黄洛瑶寨作为旅游过境地在旅游规划上偏向以“符号化为主”的特点,在东道主社区方面,长时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短暂接触,使得生活习惯和群体内部关系都产生了变化。

默崎[10](2017)在《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华文学”(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①是“世界华文文学”(World Chinese Literature)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人劳工海外赴美“淘金”被羁留于旧金山湾的天使岛(Angel Island),他们刻写在被拘禁之地的文字成为美华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②从中国人赴美淘金到参与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建设和农业垦殖工作,直到现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负笈抵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再到台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留美热潮,七十年代末由中国内地接续台湾而形成的“新移民”潮流,中国人离家去国到北美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使反映这种人生梦想的美华文学内涵异常丰富。进一步说,美国梦书写是美华文学中十分突出的部分。这部分在美华文学中有它特有的作用和价值。本论文力图研究这些内容。美国梦“是每一个人对于更好、更深刻、更丰富人的美好愿景”③。作为一个概念它首次被提及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梦首先是美国人的美国梦,但自近代华人抵美“淘金”以来,它也部分地转化为到达北美的华人的美国梦。华人美国梦的最终指向是通过努力奋斗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美华文学最初文本之一的《苦社会》,就是表现华人北美“淘金”的美国梦。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奔赴西方实际上也是在寻找美国梦,寻找西方梦,更是寻找民族振兴梦。他们的美国梦更多是现代民主梦以及现代文化梦。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白先勇这些台湾留学生作家的文本仍然包含了美国梦的追寻。他们的美国梦是逃离故土,抵达“天堂乐土”。但是进入美国社会后,台湾留学生作家对美国的美好想象化为泡影,这就使美国梦复杂了起来。从新移民文学开始,华人北美寻梦的过程不再充满辛酸与痛苦回忆。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子”,华人抵美所追寻的美国梦就变得简单纯粹,没有了以往被赋予的沉重的文化色彩。它们是理想主义追寻失落后的美国梦、以追逐物质利益作为人生实现的美国梦、以学习西方文化从而维护自身权益而奋斗和融入异质文化的美国梦,最后是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美国梦。进一步说,在异域文化空间中,华人逐渐适应并部分地介入西方异质文化。在自觉的文化对比与审视中,华人自身形成“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第三文化空间”,并以之回望文化母国,重新审视故土文化,这是另一向度的美国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作家的美国梦视角更为高远,思维更加现代,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美华文学,简单地说,就是对这种美国梦的书写。这是本文立论的依据。因此,本文以华人美国梦的追寻为线索。一是以一些优秀的美华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主,梳理一百多年来的美华文学,分析这些作家文本的主题意蕴、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二是对美华文学中美国梦叙事(小说)的丰富内涵做深入探讨,进而分析这些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各自的文化思想内涵;三是分析与美国梦叙事相关的美华作家的“故国回望”叙事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阐释华人的美国梦实质内涵,研究美国梦与美华文学的关系。美国梦叙事是美华文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研究美国梦叙事可以窥探到美华文学的个中面目。因此,该章首先探讨这一问题,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第二章研究早期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早期美国梦叙事有三种形态:近代时期华人追求温饱与养家糊口的美国梦;现代时期华人努力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科学技术的美国梦;台湾留学生文学时期表现悲情与放逐的漂泊美国梦。此时期的美国梦叙事分别以控诉、寻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沟通、悲情放逐为主要内涵。第三章研究现代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本章通过对理想主义失落的美国梦叙事、逐利的美国梦叙事、维护华人权益的“人权”美国梦叙事和华人经过奋斗终于“落地生根”的美国梦叙事来研究这四种美国梦叙事的不同思想文化内涵。华人作家的“故国回望”也是美国梦叙事的一种形态。因此,第四章研究华人作家“故国回望”的美国梦叙事。华人作家经历了中西两种文化“洗礼”后,产生了超乎两种文化的“第三文化空间”的视角叙事。我们把这种叙事也称为美国梦叙事。这种叙事是美华作家反观、审视自己母国文化的叙事。其文化内涵极为复杂,它们既是美国梦叙事,也是中国梦叙事。因而,比较研究这种叙事就极有文化旨趣。这是海外作家所独具的叙事,因而美华作家对文化母国的审视叙事就更有价值。美华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目前,有学者将其放到全球化视野下研究,就十分有见地。然而,从具体文本出发来作深入研究也十分必要,因而本论文选择从美国梦叙事这一议题作研究。我相信,如果我们熟悉美国梦叙事,那么我们对美华文学将会有深入地了解。

二、用第三种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第三种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的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文化的结构性的文化自信:一种认识和实践误区
二、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诸面相:基于文化之生成性的理解
    第一,文化发展进程自信。
    第二,文化价值取向自信。
    第三,文化创新能力自信。
    第四,文化冲突解决能力自信。
    第五,文化国际比较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
    第一,经由主导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价值基础。
    第二,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本体论基础。
    第三,经由知识分子文化先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主体基础。

(2)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品牌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历史分期
        一、贴牌时代(1978年-2001年)
        二、创牌时代(2001年-2012年)
        三、名牌时代(2012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一、中国品牌的纵向提升
        二、中外品牌的横向差距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现象
        一、文化差异
        二、文化冲突
        三、文化融合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
        一、隐形文化认同
        二、显形文化认同
        三、技术性文化认同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品牌传播的联系
        一、文化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二、认同是品牌的传播诉求
第三章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一节 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分析框架
        一、品牌的文化逻辑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的三层次认同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层次
        一、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
        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
        三、以产品品质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
    第三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问题
        一、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缺失
        三、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的单一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创新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
        一、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第二节 提升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文化
        二、转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第三节 拓展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
        一、整合各类传播主体
        二、应用多种传播方式
        三、打造优质传播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文化和文明
        1.3.2 文化交流与人文交流
        1.3.3 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交流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可行性分析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形成
    2.1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1.2 中国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思想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2.1.4 国际反“文明冲突论”思想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背景
        2.2.2 国内背景
    2.3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形成的过程
        2.3.1 开始萌芽
        2.3.2 初步形成
        2.3.3 继续发展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内容
    3.1 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则
        3.1.1 坚持尊重文化多样性
        3.1.2 坚持尊重文化平等性
        3.1.3 坚持开放包容
        3.1.4 坚持文化交流互鉴
        3.1.5 坚持文化自信
    3.2 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
        3.2.2 文化产业的交流
        3.2.3 教育交流
        3.2.4 宗教文化的交流
    3.3 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
        3.3.1 发展各国共性文化
        3.3.2 形成多元人文交流格局
        3.3.3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3.3.4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3.3.5 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价值
    4.1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4.1.2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思想
        4.1.3 提供和形成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新思想
    4.2 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2.1 推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4.2.2 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4.2.3 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4.2.4 贡献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国方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X校和W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学校
        (二)教师管理
        (三)管理文化和教师管理文化
    三、国际学校管理文化提升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原理
        (二)跨文化管理——冰河模型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论文的框架体系
第二章 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文献综述
    一、综述视角之一:国际学校
        (一)国际学校的管理理念、思想及价值观
        (二)国际学校的教师
        (三)国际学校的制度
        (四)国际学校的发展历程
        (五)总结
    二、综述视角之二:教师管理文化
        (一)教师管理的范式、原则和理论基础
        (二)教师管理文化的建设与提升
        (三)教师管理文化的困境与对策
        (四)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
        (一)研究案例的选择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三、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调查法
    四、研究伦理的讨论
第四章 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阶段特征
    一、初创期国际学校的教师管理文化
        (一)影响因素
        (二)教师管理文化特征
    二、发展期国际学校的教师管理文化
        (一)影响因素
        (二)教师管理文化特征
    三、成熟期国际学校的教师管理文化
        (一)影响因素
        (二)教师管理文化的特征
    四、本章总结
第五章 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一)教师管理理念定位不准确
        (二)教师管理制度缺乏合理性
        (三)教师参与管理文化建设积极性差
        (四)中外籍教师之间冲突频发
    二、成因分析
        (一)教师管理文化建设缺乏参考与引导
        (二)教师管理理念缺乏认同
        (三)教师激励措施不恰当
        (四)中外文化差异和冲突不可避免
        (五)用冰河模型归纳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困境成因
    三、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提升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的建议
        (一)上级部门层面
        (二)学校管理者层面
        (三)基层中外籍教师层面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针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观察日志表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论文类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类
致谢

(5)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重点与难点
    六 创新点
第一章 返乡文化休克的阶段性
    第一节 Oberg的阶段理论
        一、初回母国阶段
        二、返乡休克阶段
        三、初步适应阶段
        四、适应后阶段
    第二节 返乡文化休克的类型
        一、短期休克
        二、长期休克
第二章 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表现
    第一节 语言方面
        一、洋泾浜现象
        二、误解网络语言与流行语
        三、误解身体语言
    第二节 交际方面
        一、社交礼仪的生疏
        二、情感交流发生障碍
    第三节 生活方面
        一、不适应饮食习惯
        二、不适应生活节奏
    第四节 心理方面
        一、对母国的陌生感
        二、缺乏文化身份的归属感
第三章 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原因
    第一节 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三、国民性的差异
    第二节 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
    第三节 个人的文化适应能力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个人适应能力的程度
第四章 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的对策
    第一节 补充社会背景知识
        一、补充新闻知识
        二、补充流行文化
    第二节 熟悉美国的文化习惯
        一、语言习惯
        二、交际习惯
        三、饮食习惯
    第三节 做好心理准备
        一、理解美国的文化
        二、把握个人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1.孔子学院
        2.本土汉语教师
        3.汉语教师本土化
    (三)研究综述
        1.孔子学院发展研究
        2.汉语教师的职业素质
        3.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四)研究问题、内容与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1.组织变革理论
        2.跨文化传播理论
        3.外语教师教育理论
    (二)分析框架
三、“汉语热”下的非洲孔子学院发展态势
    (一)孔子学院全球建设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背景
    (二)先发地区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取向的重要参考
        1.亚欧美及大洋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成就
        2.亚欧美及大洋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困境与未来走向
    (三)当前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机遇、成就与挑战
        1.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机遇:中非合作
        2.非洲孔子学院取得的主要成就:规模效益
        3.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供需不平衡
四、本土化:非洲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前孔子学院时期汉语在非洲的传播经验
        1.发端:汉语的伴生性传播
        2.发展:汉语的学校传播
    (二)当前孔子学院在非发展的社会环境
        1.非洲的社会、语言和教育
        2.新时期中非合作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冲突
        3.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汉语教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现状与成就
        2.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面临的困境
        3.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
五、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个案分析
    (一)肯尼亚孔子学院及汉语教师本土化背景
        1.社会环境
        2.教育环境
        3.语言教育政策
    (二)肯尼亚汉语教学及教师需求
        1.专门用途汉语需求分析
        2.大中小学汉语教学及本土教师需求分析
    (三)肯尼亚孔子学院(课堂)的本土化发展
        1.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
        2.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
        3.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
        4.莫伊大学孔子学院
        5.内罗毕广播孔子课堂和鲁辛加学校孔子课堂
    (四)孔子学院中的本土汉语教师:个体成长的案例
        1.“我选汉语”
        2.“我去中国学习”
        3.“我回来教汉语”
        4.“我想回中国读博”
六、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建议
    (一)非洲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策略
        1.寻求差异化政策供给
        2.推动当地汉语教育政策变革
        3.优化应对挑战的对策
    (二)非洲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对策
        1.分步推进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建设
        2.协力构建本土汉语教师教育体系
        3.完善本土汉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招生简介(英文版)
附录 B 2018年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招生简章
附录 C Questionnaire(S4-7)
附录 D Questionnaire(S8)
附录 E 狮子小学问卷调查原始统计结果
附录 F 本土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 G 本土汉语教师访谈节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1. 传统习惯的差异。
    2.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3. 思维方式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对策
    1.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惯例。
    2. 转变文化观念培养第三种文化。
    3. 理性认识西方文化。
四、结束语

(8)学术、管理、外交:2.0时代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话语角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1 孔院中方院长研究综述
        1.3.2 话语角色研究综述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2.0时代孔院中方院长面临的挑战及其多元话语角色
    2.1 2.0时代孔子学院的内涵辨析
        2.1.1 数量发展,宏观布局的1.0 时代
        2.1.2 质量建设,内涵积淀的2.0 时代
    2.2 孔院中方院长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面临的挑战
        2.2.1 客观存在的文化冲击
        2.2.2 纷繁复杂的管理环境
        2.2.3 话语霸权的价值凌越
    2.3 中方院长的多元话语角色
        2.3.1 迁移的跨国知识生产者
        2.3.2 多元语境下的跨文化经营管理者
        2.3.3 代表国家形象的公共外交使者
3 从融入到创新:跨国知识生产者的学术活动
    3.1 融入所在国学术共同体
    3.2 开展包容平等的学术对话
    3.3 基于中国事实的学术创新与传播
4 从矛盾频生到沟通整合:跨文化经营管理者的组织协调
    4.1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观念,减轻焦虑心理
    4.2 组织跨文化培训,奠定沟通基础
    4.3 探索第三文化,协调价值观念
5 从文本建构到新媒体运用:公共外交使者的交际擘划
    5.1 文本建构:讲好中国故事
        5.1.1 故事文本的内容选择
        5.1.2 故事呈现的方式选取
    5.2 事件域认知模型审视:促进交往
        5.2.1 行为与客体的双向认知
        5.2.2 交际意图的预期达成
    5.3 新媒体驾驭:开辟外交新渠道
        5.3.1 新媒介素养的技能习得
        5.3.2 媒介平台的综合运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旅游场域中的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社区的影响研究 ——以桂林黄洛瑶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进入田野及田野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旅游跨文化交流研究回顾
        二、关于红瑶的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运用到的相关理论
        一、文化传播理论
        二、旅游符号理论
        三、文化再生产理论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旅游场域
        二、文化交流
        三、东道主社区
第二章 黄洛瑶寨民族现状与生计发展
    第一节 桂林龙胜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民族分布情况
        三、旅游项目开发情况
    第二节 黄洛瑶寨红瑶的历史渊源
        一、“龙脊十三寨”的传说
        二、黄洛瑶寨红瑶的历史来源
        三、黄洛瑶寨与周围壮寨关系来往类型
    第三节 黄洛瑶寨居民的生计方式变迁
        一、渔猎时期
        二、全员耕种时期
        三、打工经济
        四、旅游经济
第三章 黄洛瑶寨旅游交流场域的形成及现状
    第一节 旅游发展契机
        一、依托平安梯田旅游发展
        二、地理地形优越
        三、红瑶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企业与政府助力
    第二节 民族旅游特性
        一、黄洛瑶寨红瑶旅游特性
        二、游客特征
    第三节 文化交流场域的“跨”文化特性
        一、民族旅游中跨文化的特点
        二、以红瑶为中心的跨文化旅游特性
第四章 黄洛瑶寨旅游场域中文化交流与互动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参与元素
        一、旅游文化
        二、红瑶文化
    第二节 民族旅游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及形式
        一、交流过程
        二、交流形式
    第三节 黄洛瑶寨跨文化旅游的符号互动主义
        一、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前提
        二、符号意义不确定性在互动中的表现
        三、人类意识在符号互动中的作用
    第四节 黄洛瑶寨跨文化旅游交流的障碍
        一、不同类型游客
        二、交流双方的语言差异
        三、旅游开发阶段性的影响
第五章 宏观影响:“符号化”及“旅游化”
    第一节 旅游“符号化”
        一、服饰“符号”
        二、长发“符号”
        三、建筑“符号”
    第二节 社区“旅游化”
        一、基础设施“旅游化”
        二、空间布局“旅游化”
        三、劳力分配“旅游化”
    第三节 两者产生机理及耦合关系
        一、旅游“符号化”的产生
        二、社区“旅游化”的产生
        三、耦合关系
第六章 微观方面:东道主群体内部效应
    第一节 跨文化旅游对黄洛瑶寨的影响
        一、文化涵化
        二、东道主居民身份转变
        三、“类城镇”化现象产生
    第二节 显性效应
        一、衣食住行
        二、语言习惯
        三、社会行为
    第三节 隐形效应
        一、金钱利益观
        二、传统节日
        三、人际交往模式
第七章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关于“世界华文文学”
        二、多样的学科命名及概念阐释
        三、有关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
        四、美华文学研究的进展
    第二节 本论文的写作设想
第一章 美国梦与美华文学
    第一节 美国梦
        一、美国梦的由来
        二、美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三、中美形象的互相建构
    第二节 “华人的美国梦”
        一、华人美国梦及其实质
        二、华人美国梦的叙事进程
    第三节 华人美国梦叙事的文化指向
        一、华人美国梦叙事的文化指向
        二、华人的美国梦与美华文学
    小结
第二章 早期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淘金者”的美国梦——《苦社会》的美国梦叙事
        一、愤怒控诉的“美国梦”主题
        二、美国梦叙事的最初范本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林语堂及其美国梦叙事
        一、文化沟通的想象
        二、文化担负与美国梦
    第三节 “失根的一代”的美国梦——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的美国梦叙事
        一、白先勇与於梨华的美国梦叙事
        二、聂华苓的美国梦叙事
    小结
第三章 当代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失落的美国梦
        一、理想的追寻与失落——查建英的美国梦叙事
        二、失落中的坚守——苏炜的美国梦叙事
    第二节 “逐利”美国梦
        一、大众文化下的“逐利”追寻——《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美国梦叙事
        二、逐利书写的深化——《回流》的美国梦叙事
    第三节 “维护权益”美国梦
        一、艰难维权的美国梦——《安大略湖畔》、《刀锋下的盲点》的美国梦叙事
        二、融入之难的美国梦——陈河小说和吕红的《美国情人》美国梦叙事
    第四节 “落地生根”美国梦
        一、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美国梦——《金山》的美国梦叙事
        二、“落地生根”美国梦——黄运基的美国梦叙事
        三、“新生代”作家的美国梦叙事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梦”与故国回望
    第一节 异质空间下的国族寓言——卢新华的故国叙事
        一、《紫禁女》的故国叙事
        二、《伤魂》的故国叙事
    第二节 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想象——《甲骨时光》的故国叙事
        一、文化及其传承
        二、有关历史的想象
    第三节 国民性的呈现与改造——袁劲梅的故国叙事
        一、从中西文化融合到国民性批判
        二、袁劲梅小说美国梦叙事的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用第三种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的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J]. 戴锐,徐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D]. 郭若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研究[D]. 黄文悦.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国际学校教师管理文化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X校和W校为例[D]. 汪晓玢.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旅中美籍文化混血儿返乡文化休克研究[D]. 李恩园.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D]. 张军广.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7]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J]. 张晓雯. 校园英语, 2019(22)
  • [8]学术、管理、外交:2.0时代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话语角色分析[D]. 祁家璐.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旅游场域中的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社区的影响研究 ——以桂林黄洛瑶寨为例[D]. 吴欣蔚.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10]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D]. 默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用第三文化化解中外文化冲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