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学报目录 Vol.28

动物学学报目录 Vol.28

一、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CONTENTS Vol.28(论文文献综述)

付林箫[1](2019)在《《山海经》神怪形象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传统艺术形象是原始社会人民思想的载体,是封存于纸张中的活化石,对这些艺术形象的鉴赏与研究是探索中华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的神怪形象多出自《山海经》及其衍生书籍《神异经》中的记载。其中《山海经》这部被古今学者赞为“千古奇书”的着作,有着极大的美学研究价值,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与教学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对艺术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美术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当开发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让人类文化遗产在发挥价值中受到重视,是如今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将面临的课题。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美术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能,更应注重对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青少年从全新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在保留艺术特征与精髓的前提下重新阐释,为传统艺术形象的继承与再创造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本文结合如今美术教育现状,对《山海经》神怪形象进入初中课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设计了三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详案,对今后《山海经》融入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本文共分为四章,每一章节要义为:第一章:简述课题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课题的研究进行阐述与总结,并分析已有研究之不足。第二章:从对《山海经》的基本认知进行阐述,并对各国神怪形象的传承现状进行对比,阐述传承《山海经》神怪形象的重要性。第三章,从三方面对《山海经》神怪形象进入课堂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分析与实践调查阐述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第四章,结合所搜集的资料与理论,设计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课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对教学成效进行评测。第五章,通过教学成效的评测对课题研究的教学成效进行总结,并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可取与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陈敦学[2](2012)在《三种鳜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克隆及其系统进化分析》文中认为鳜类隶属于鲈形目,为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朝鲜。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研究手段逐渐成为研究物种研究生物的系统进化关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形成机制的主要手段。线粒体DNA缺乏组蛋白保护和完善的自我修复系统,又靠近内膜呼吸链,极易受环境影响,进化速率快,是研究物种起源于进化的有力工具。本论文通过克隆了3种鳜类鱼类(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初步确定了鳜类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克隆的方法;比较了最常见的3种鳜类鱼类的基因组序列,分析他们的基因排列顺序和基因结构与组成;利用完整鳜类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做进化分析,探讨鳜类鱼类的起源与线粒体DNA编码蛋白基因的适用性。(1)三种鳜类鱼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采用常规PCR技术,利用14对PCR引物,扩增出14段相互重叠的片段,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技术,扩增出翘嘴鳜(S. chuatsi)、大眼鳜(S.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全长非别为16,496,17.002,16,585bp,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JF9725768、JN378751、JN084101。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选用的14对PCR引物对扩增鳜类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较好的通用性,操作简单。对比线粒体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他鱼类的线粒体发现鳜类鱼类和其他鱼类一样均由13个编码基因(ND1-ND6、ND4L、CO1-CO3、CYTB),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2SrRNA、16SrRNA)以及一个位于重链的控制区(D-Loop区域)组成。整个基因组排列紧密,少有空隙,甚至出现基因重叠。(2)三种鳜鱼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通过对所克隆的3种鳜类鱼类(S. chuatsi、S.kneri、S.scherzeri)的比较分析,发现三种鳜类鱼类的基因排列顺序一致,与已报道的硬骨鱼也相同,同时G碱基在三种鳜类鱼类含量都很低,分别为16.2%(S. chuatsi),16.2%(S. kneri)和16.5%(S. scherzeri)。特别是在13个编码基因的第三位密码子中仅仅为7.1%,7.1%,8.2%。13个编码蛋白基因中,存在3个明显的基因重叠区域:ATP8和ATP6(10bp)、ND4和ND4L (7bp)、ND5和ND6(3bp)。鳜类线粒体编码的22个tRNA除了两个氨基酸(tRNA-leuUUA(R), tRNA-leuCUA(N); tRNA-SerUAN(A) and tRNA-SerAGY(C))其余的18个氨基酸均只出现一次。而22个tRNA按照位置排列可以分为3个基因簇-IQM(isoleucine, glutamine, methionine), WANCY(tryptophan, alanine, asparagine, cysteine, tyrosine)和HSL (histidine, serine, leucine)。在非编码区,用重链编码的控制区可以找到一个终止序列区(TAS-1, TAS-2, TAS-3),一个中央保守区(CSB-1,CSB-2,CBS-3和D-box)。同样位于轻链tRNA-Asn和tRNA-Cys之间具有一段保守的起始序列((5’-CCCGG-3’)。(3)探讨鳜类鱼类的起源与线粒体DNA编码蛋白基因的适用性。通过对Gen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38种鲈形目鱼类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通过单个基因和基因拼接序列比较,利用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考虑置信度和信息量,对13个编码蛋白基因(ND1-ND6、ND4L、CO1-CO3、ATP8、ATP6、CYTB)的系统进化能力进行评估。认为置信度大于70的为有效分支,参考前人的结果,将13个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的适用性分为四个等级:最好的为ND5, ND4和ATP6;较好的为CO3,ND2, CYTB,ND6,一般的为CO2,ND4L,CO1,差的为ND1,ND3,ATP8。利用13个编码基因的拼接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鳜类鱼类为单系起源,同时,进化结果显示,翘嘴鳜和大眼鳜为姐妹群,而斑鳜出现的年代较早。比较3种鳜类鱼类的CYTB基因的多态性,CYTB序列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碱基的颠换引起的,在所发生突变的67个位点中,C←→T碱基间的转换数最高,达到44个位点占总突变率的46.3%。其次是A←→G之间的转换数达到23个,占总差异位点的24.2%。

陆涛峰[3](2008)在《鄂伦春马cDNA文库构建及CCL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伦春马是我国重要濒危物种之一,现存数量极少、不足千匹,构建鄂伦春马的cDNA文库对于鄂伦春马遗传资源的保护以及马基因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鄂伦春马耳缘组织cDNA文库,成功从文库中克隆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acrophage chemotactic protein)基因,即CCL2基因,顺利构建了CCL2基因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体外培养蒙古马成纤维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研究。本研究取鄂伦春马耳缘组织,提取总RNA,运用SMARTTM技术构建了鄂伦春马耳缘组织cDNA文库。所构建的cDNA文库未扩增文库滴度为3.09×106pfu/ml,扩增后文库的滴度为1.4×1010 pfu/ml。从扩增文库中随机挑取96个克隆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重组率为93.75%,插入片段平均大小为1.1 kb。本研究的实施不仅对于马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鄂伦春马基因资源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取蒙古马的耳缘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培养法,成功构建了蒙古马的成纤维细胞系,并对所建细胞系进行了各项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细胞系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美国典型培养物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细胞系鉴定标准,为研究外源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与调控提供了优质的靶细胞。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CL2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CCL2,并设置IPTG的终浓度梯度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pGEX-4T-1-CCL2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36kD左右的位置出现CCL2融合蛋白的表达带,但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表明CCL2基因在BL21菌中表达成功,但诱导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本研究利用构建好的鄂伦春马耳缘组织cDNA文库为模板,成功克隆了CCL2基因,将CCL2基因完整的编码区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pEYFP-N1和pDsRed1-N1的多克隆位点EcoR I和Sal I之间,成功构建带有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EGFP-N3-CCL2、pEYFP-N1-CCL2和pDsRed1-N1-CCL2。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N3-CCL2、pEYFP-N1-CCL2和pDsRed1-N1-CCL2导入蒙古马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中。对CCL2基因的表达、亚细胞定位、阳性细胞生长与增殖状况以及细胞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转染后24、48和72h,各个重组融合蛋白的转染率在11.1%~36.3%之间。重组融合蛋白在蒙古马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均有分布,其中转染后24h荧光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分布均匀,而到转染后72h细胞核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细胞质,将转染的细胞进行RT-PCR鉴定,证明了CCL2融合蛋白基因成功转染至蒙古马成纤维细胞中并获得了表达。

贺文婷[4](2008)在《新型造影剂在犬急性胃黏膜病变超声造影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创伤后最为常见的内脏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有潜在的致命性威胁。目前临床对急危重症患者合并胃肠道疾病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尽管有传统的X线钡餐和胃肠内镜检查,但这些检查仍然受到一定限制。本实验运用自行研制的新型胃超声造影剂,研究造影剂在正常大鼠和犬的胃显影,研究急性胃黏膜损伤的超声造影声学表现。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成年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注入胃窗造影剂;2)组注入新型造影剂。根据结果我们选出造影效果最好的新型胃超声造影剂。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建立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两组犬经胃管注入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后超声观察检测,分别记录超声声像图。然后开腹取胃,切取胃壁组织,制片染色,光镜下观察,并与超声声像图对照。结果:新型造影剂组与胃窗对照组比较(P>0.05)。两种超声造影剂显影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超声声像图上,对照组犬胃腔充盈良好,胃壁结构层次清晰,即显示“强-弱-强-弱-强”五层回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犬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第1、第2及第3层混为一层,且回声增强。应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正常犬及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犬胃壁的结构层次。结论:超声造影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提示在临床超声造影检查做为诊断胃肠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彧[5](2007)在《红薯茎叶提取物生物活性及与其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红薯又名甘薯、番薯、白薯,通常以食用块根为主。我国每年近亿吨的红薯茎叶除部分地区作为饲料外,多数被抛弃掉,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研究我国北方“大地1号”红薯茎叶提取物(ESPSL-1)和南方“徐薯18”红薯茎叶提取物(ESPSL-2)的降血糖、抑菌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并比较二者生物活性的差异。建立提取物的功能作用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数学模型,为红薯茎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红薯茎叶的化学成分“大地1号”和“徐薯18”红薯茎叶均含有酚类和鞣质、有机酸、生物碱、甾体、黄酮、蒽醌、香豆素和萜类内酯等物质,不含皂甙和强心苷;两个品种红薯茎叶中蛋白质、总糖、灰分的含量较为接近,而脂防、多糖和粗纤维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可能与生长期、生长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2、ESPSL-1的制备多糖提取物(Ps-1)制备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80℃常压提取2次,每次4h,得粗多糖;然后醇沉、Sevag试剂法脱蛋白进行纯化,制得;Ps-1中含有D-葡萄糖、D-木糖、D-甘露糖和D-半乳糖。黄酮提取物(F-1)制备的工艺条件为70%乙醇,物料比1:30,80℃,常压提取4h,提取1次;精制采用AB-8树脂,95%乙醇洗脱,制得;F-1中含有香豆素、木犀草素、槲皮素、染料木素、芹菜素和山奈酚等6种黄酮甙元。3、ESPSL-1和ESPSL-2的抑菌作用通过系统溶剂和大孔树脂的分离可以实现对抑菌成分的分离和富集,确定最佳分离物。ESPSL-1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霉菌,SAc-1、SEt-1、Ps-1和F-1对三种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培养基pH对Ps-1和F-1抑菌作用有较大的影响,培养基pH较低时抑菌效果较好;溶液pH对Ps-1和F-1抑制细菌作用没有显着影响,中性或偏酸性更利于发挥抑菌作用;处理温度对Ps-1和F-1抑制细菌作用影响不显着。70%乙醇提取物经AB-8大孔树脂精制,90%乙醇洗脱得到的F-1具有最佳的抑制细菌的效果。ESPSL-2对葡枝根霉和黑曲霉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Ac-2、SEt-2、Ps-2和F-2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F-2的抑菌作用最强。4、ESPSL-1和ESPSL-2的降血糖作用ESPSL-1对正常小鼠的FBG、胰岛素、肝糖原和糖耐量没有显着影响。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无影响,Et-1、Aq-1、Ps-1和F-1能显着和极显着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升高;Et-1、SAq-1、F-1和Aq-1、Ps-1能够显着和极显着提高糖尿病小鼠肝糖原含量;Ac-1、SAq-1和Aq-1、Et-1、F-1、Ps-1能显着和极显着提高血清SOD水平;Aq-1、Ps-1和F-1能显着和极其显着降低血清MDA水平。Ac-1、Et-1、Aq-1、SEt-1、SAq-1、F-1和Ps-1能极其显着地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但与正常组相比仍存在极显着差异。ESPSL-1不能改变糖尿病鼠的胰岛组织形态。Et-1、Aq-l、Ps-1和F-1在添加量达到300μ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阿卡波糖的57.2%、44.2%、46.7%和76.4%。综合分析,F-1的改善糖尿病小鼠状况的效果最为理想。Et-2、Aq-2、Ps-2和F-2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升高,Et-2、Aq-2、Ps-2、SAq-2和F-2能够显着提高糖尿病小鼠肝糖原和血清SOD水平,Aq-2、Ps2和F-2能够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MDA水平。添加量达到300μL时,F-2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43.6%。5、ESPSL-1和ESPSL-2的抗炎作用Ch-1、SEt-1、SAq-1、F-1、Ps-1和Ac-1、Et-1、Aq-1能显着和极显着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Aq-1、F-1和Et-1具有显着和极显着地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在对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的抑制作用中,F-1组与炎症模型具有显着差异,Et-1、Aq-1和SEt-1组具有极显着差异。ESPSL-1对炎症过程的三个阶段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具有抗炎作用,F-1的抗炎效果最好。与阴性对照组比较,Et-2、Aq-2和Ac-2对小鼠耳肿胀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9.9%、51.4%和47.8%;Et-2和Aq-2对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有显着差异,抑制率为42.6%和36.9%,均与阳性对照无显着性差异。6、ESPSL-1和ESPSL-2生物活性的比较ESPSL-2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杆菌的抑制作用略逊于ESPSL-1;ESPSL-1和ESPSL-2对糖尿病小鼠FBG、肝糖原、SOD和MDA的影响,以及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无显着差异;ESPSL-2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的抑制作用略逊于ESPSL-1。7、ESPSL-1生物活性与其化学成分相关性的数学模型红薯茎叶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与其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之间存在关联性,ESPSL-1中黄酮、多糖和绿原酸的含量均参与影响其各种生物活性。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影响最为显着的是黄酮含量,它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关系,数学模型分别为Y大肠杆菌=1.210-0.336X黄酮+0.021X2黄酮和Y金黄色葡萄球菌=-5.485+0.790X黄酮-0.025X2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糖耐量和肝糖原等指标,以及发挥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对抗炎作用影响最为显着的是绿原酸含量,它与抑制小鼠耳肿胀、抑制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抑制小鼠肉芽肿的作用均呈正相关关系,数学模型分别为Y耳肿胀=0.279-0.023X绿原酸+0.001X2绿原酸-4.6E-006X3绿原酸,Y血管通透性=-0.192+0.069X绿原酸-0.004X2绿原酸-7.60E-005X3绿原酸和Y肉芽肿=-O.001+O.008X绿原酸-5.05E-006X3绿原酸。红薯茎叶提取物在抑菌、抗炎和降血糖等方面具有生物活性,其生物活性红薯品种、多糖、黄酮和绿原酸等化学成分的含量之间存在关联性。以上研究表明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红薯茎叶资源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前景。

巫苗苗[6](2007)在《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些年来,国内外主要以二十八烷醇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为主要研究目的。关于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血脂代谢、免疫机能、睾酮和皮质醇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但有动物实验表明服用二十八烷醇能够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和耐力训练的能力,能够促进机体的免疫能力以及性激素的分泌。本研究主要通过给摔跤和柔道运动员连续五周服用三种不同剂量的二十八烷醇,观察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血脂代谢、免疫机能、睾酮和皮质醇的影响,并为二十八烷醇在运动员中合理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人体实验法。实验对象分为四组,即对照组、服用10mg二十八烷醇组(10mg组)、服用20mg二十八烷醇组(20mg组)和服用30mg二十八烷醇组(30mg组)。测试指标包括体成分、血常规、血脂、血清瘦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睾酮和皮质醇。研究结果:1、摔跤、柔道运动员服用二十八烷醇后可以使自身的体重、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以及BMI显着减少,而服用20mg的剂量对体重、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以及BMI影响最大。2、摔跤、柔道运动员服用二十八烷醇后对血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服用20mg的剂量可以使HDL-C以及HDL-C/LDL-C比值升高较为明显。3、摔跤、柔道运动员服用二十八烷醇后,除20mg组的血清瘦素减少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余各组血清瘦素水平均升高;相关分析表明运动员血清瘦素水平和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BMI以及TG之间高度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4、摔跤、柔道运动员服用二十八烷醇后可以使白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值显着增加,且10mg的剂量效果最显着。5、摔跤、柔道运动员服用二十八烷醇后可以增加机体血清睾酮分泌,提高T/C的比值,以20mg的剂量效果最为明显。

唐精[7](2007)在《微量元素的补充和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一以胡子鲶(Clarias fuscus)(俗称:塘虱,鲤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摄食配合饲料)为试验对象,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经过为期56天的池塘网箱养殖试验,研究饲料补充Cu、Fe、Mn、Zn对其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形体和内脏指数、非特异免疫力、体表色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胡子鲶饲料中Cu、Fe、Mn、Zn的适宜需要量和适宜的组合比例。本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胡子鲶全鱼和各器官组织中Cu、Fe、Mn、Zn含量分析取常规养殖的胡子鲶,常规解剖方法,取胡子鲶全鱼、肌肉、脊椎骨、头骨、皮肤、肝胰脏、心脏、脑、肾脏、胃、肠道等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Cu、Fe、Mn、Zn的含量。结果表明,Cu在肝脏及心脏中含量较高;Fe在肾脏、心脏、肠道等器官中含量较高;Mn在心脏、脊椎骨、头骨中含量较高;Zn主要在心脏、肾脏、脑中含量较高。2、Cu、Fe、Mn、Zn补充量对胡子鲶生长性能的影响为了获得胡子鲶配合饲料中四种微量元素的适宜添加量,进行试验第二部分,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常规饲料中,增重率的最佳组合为Cu1Fe3Mn3Zn3,即Cu3.5 mg/kg、Fe240 mg/kg、Mn50 mg/kg、Zn90 mg/kg;饲料系数、饲料效率的最佳组合为Cu3Fe1Mn3Zn2,即Cu9.5mg/kg、Fe80mg/kg、Mn50mg/kg、Zn60mg/kg。3、Cu、Fe、Mn、Zn补充量与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探讨四种微量元素补充量对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影响极其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实验的第三部分。结果表明:器官、组织与饲料Cu、Fe、Mn、Z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子鲶器官、组织微量元素含量中,与饲料中Cu补充呈正相关的是胡子鲶的全鱼、性腺和肝脏;与饲料中Fe补充正相关的是全鱼和肌肉;与饲料中Mn的补充呈明显正相关性的是肝脏和皮肤;与饲料中Zn呈正相关的有皮肤、全鱼、肌肉、骨骼和肝脏;器官、组织与饲料微量元素比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子鲶的全鱼、肌肉、骨骼、性腺、皮肤及肝脏等器官中Cu、Fe、Mn、Zn的比例,与饲料中相应元素补充后的比例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R≥0.86)。4、Cu、Fe、Mn、Zn补充量对胡子鲶体表色素含量的影响为了探讨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体表色素的影响,进行试验第四部分。结果表明:胡子鲶背皮类胡萝卜色素含量随Cu、Fe补充量的增加而升高,随Zn、Mn补充量的增加而降低;胡子鲶背皮总叶黄素含量随Cu、Fe、Mn补充量的增加而升高,随Zn补充量的增加而下降;胡子鲶腹部皮肤类胡萝卜色素含量随Cu、Fe、Mn、Zn补充量的增加而下降;胡子鲶腹部总叶黄素含量随Cu补充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Fe、Mn、Zn的补充量对其影响不大。结合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测定结果,推荐适宜的补充量是第9组,即Cu9.5mg/kg、Fe80mg/kg、Mn50mg/kg、Zn60mg/kg,饲料的实测值为Cu31.00mg/kg、Fe1333.72mg/kg、Mn83.33mg/kg、Zn111.89mg/kg。试验二以胡子鲶(Clarias fuscus)为试验对象,以生产饲料为对照,利用全植物蛋白饲料进行为期56天的池塘网隔养殖试验。分析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形体和内脏指数、非特异免疫力、体表色素含量及皮肤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等影响。1、全植物蛋白源饲料对胡子鲶生长性能的影响以生产饲料为对照,进行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组的饵料系数和饲料效率差异不显着。生理机能对比,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皮肤溶菌酶、肝脏SOD酶活力比正常饲料组低;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血清GOT、SOD酶、溶菌酶,肝脏GPT、GOT酶活力比正常饲料组高。2、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为了研究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设计了试验第二部分。体表观察比较,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诱导胡子鲶皮肤出现普遍异常,俗称“沙皮”鱼。体表色素含量比较,分别测定皮肤酪氨酸酶活力、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总叶黄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组酪氨酸酶活力不高;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的类胡萝卜色素和总叶黄素含量,鱼体无论是背部还是腹部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生产饲料组。3、两组皮肤、肝脏组织显微结构比较为了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全植物蛋白源替代后胡子鲶体色异常的原因,设计了试验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切片,以未增色鱼体为对照,对两组鱼体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对比鱼体背部、腹部、色素带、黑素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组胡子鲶鱼体皮肤均有两条色素带,分别在表皮与真皮之间、真皮与皮下层之间;两组皮肤分层一致;皮肤中腺细胞略有差异;色素带和黑素细胞差异显着;脂肪细胞和肝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通过观察发现,全植物蛋白饲料组出现“沙皮”鱼主要原因是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综上可知:全植物蛋白饲料可诱导产生“沙皮”化;“沙皮”化主要由于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引起的;“沙皮”化不仅是体表体色的变化,鱼体的生理机能也有所变化,因此,应该从生理机能各方面综合考虑,解决“沙皮”化的问题。

袁振东[8](2006)在《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文中认为现代化学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完成其建制化历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中国学术界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认识化学学科,但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在高等化学教育方面,官方所办的教育机构在总体上还处于次要地位,还不能与经费相对充足和稳定的教会大学或私立大学相比。在化学研究方面,除一些教会大学在进行在进行有限的化学研究外,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大都没有进行化学研究。至于专门的职业化化学研究机构,则主要有美国洛氏基金会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范旭东等人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两处。在交流机制方面,作为化学建制化的重要标志――化学共同体尚未形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相对统一使政府能够顾及科学事业的发展。随着政府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大力资助,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也迅速展开,至1937年抗战爆发,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整体情况看,1927-1937年的十年(也称南京十年)是现代化学在中国建制化发展较为重要的十年。这十年的发展为其后中国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此期间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是中国现代化学史的重要课题。通过探讨化学学科在此期间的建制化,有助于我们认识南京十年中国科学建制化的进展,探讨学科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以高等化学教育、化学研究和中国化学会的发展为线索,依据翔实的史料,对1927-1937年间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高等化学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首先,这一时期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建制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相对于其他实用科学领域,高等化学教育领域为国家培养了较多的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层次看,部分大学已经能够培养硕士研究生,但大多数大学的化学教育终止于学士教育。第三,高等化学教育的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高,而且国立大学从总体上已经超过教会大学或私立大学,成为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主流。第四,这一时期的大学化学教师,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他们大都潜心于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五,虽然国民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倾向于功利主义,但在科学教育上并没有限制纯粹科学的教育,因此,在化学教育领域,化学家与政府之间没有矛盾冲突。第六,大学化学课程的设置基本规范,教科书的中国化也有所进展。二、化学研究工作迅速兴起。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1)这一时期各大学的化学教员和研究机关的化学工作者大都具备了研究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在国外从事研究的经历,并获得了高级学位。(2)国民政府对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力资助使化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得以施展。(3)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全国统一的现代化学共同体,从而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多数西方科学

吴超[9](2005)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在对国内外城市区域发展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城市竞争和区域协作两个方面,运用博弈论模型对城市竞争的策略选择、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以及它们影响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的研究。第一章对城市区域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述评了城市区域发展理论的进展和趋势;第二章为本文研究的整体框架设计,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主要内容及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三章是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分析,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了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和实现过程,介绍了复杂学局部规则、生态学共生原理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分析了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应用,为后文深入讨论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部规则和共生秩序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四章从城市竞争的层面,运用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部规则,即城市竞争策略及其影响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地区本位城市竞争的内涵、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非合作博弈论及其对地区本位城市竞争的解释,本章实证研究讨论了珠三角地区本位的城市竞争;第五章从区域协作的层面,运用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共生秩序,即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及其影响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区域区域主义的历史发展、现状特征,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以及运用合作博弈模型对其的分析,实证研究讨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组织模式;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意义,探索了系统思维、博弈论思维与地理学思维融合的研究理念。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构建了从城市竞争和区域协作两个层面出发的研究框架,探讨了系统方法、非合作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分析、城市竞争、区域协作分析中的应用。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结合实例,揭示了城市竞争、区域协作及其与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关联和机制,为引导城市竞争、规范区域协作的管理提供了建议。

易兰[10](2005)在《兰克史学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史学史上,兰克史学的地位与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本论文对这一重要史学的内在构成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阐释兰克史学体系中“如实直书”、“上帝之手”和政治性这三种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试图以此展现兰克史学的全貌,揭示兰克史学的实质,彰显兰克史学的成就与影响,触及兰克史学的深层内核,指出兰克史学的不足与缺陷,展示兰克史学与现代史学的传承关系,弘扬兰克史学的优良传统。 全文由导论、五章、结语共计七个部分组成。 导论主要阐释国内外研究兰克史学的状况,论述研究兰克史学的必要性,阐明本文的写作旨趣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主要阐释兰克史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结合十九世纪初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整个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阐明兰克的学术生涯,说明兰克对历史的认识是一流变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主要阐释兰克史学的“如实直书”。文中论述“如实直书”的内涵,阐明“如实直书”的外延,分析兰克史学的特点,叙述“如实直书”的理论来源,说明“如实直书”面临的挑战,指明兰克史学的性质。 第三章主要阐释兰克史学中的“上帝之手”。文中论述兰克世界历史观念,阐明兰克历史研究的“体认上帝”这一史学认识目标,分析“体认上帝”的方式方法,叙述兰克历史神学的理论来源,说明“上帝之手”在世界历史中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主要阐释兰克史学的政治性。文中论述兰克政治观念,阐明这种政治观念对兰克史学的意义,分析兰克的政治倾向,叙述其对兰克历史撰述的影响,说明兰克史学的政治性。 第五章主要阐释兰克史学的世界影响及其中国回响。文中论述兰克史学对西方史学的影响,阐明兰克史学对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的影响,分析兰克史学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结语主要对兰克史学的贡献进行了总结,点明了兰克史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二、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CONTENTS Vol.2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CONTENTS Vol.28(论文提纲范文)

(1)《山海经》神怪形象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概述
        1.3.2《山海经》文化研究概述
        1.3.3 传统神怪形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概述
        1.3.4 研究评价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山海经》神怪形象的基本认知及传承现状
    2.1 《山海经》神怪形象的基本认知
        2.1.1 《山海经》概况
        2.1.2 《山海经》的性质界定
        2.1.3 神怪形象的起源
        2.1.4 文化价值
    2.2 传统神怪形象传承现状
        2.2.1 传统神怪形象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2.2 中日神怪文化产品发展比照与反思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课题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
        3.1.1 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需要
        3.1.2 文化传承的需要
        3.1.3 中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3.2 可行性
        3.2.1 美术课程目标与《山海经》
        3.2.2 当地政府与学校的支持
        3.2.3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山海经》
        3.2.4 实地调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海经》神怪形象引入初中美术课堂的具体教学案例
    4.1 课程说明
    4.2 教学计划
    4.3 教学策略
        4.3.1 开而弗达的启发式课堂
        4.3.2 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
    4.4 《山海经》神怪形象教学案例
        4.4.1 案例设计(一)——《给异兽“美颜”》
        4.4.2 案例设计(二)——《来自远古时代的照片》
        4.4.3 案例设计(三)——《用绘本讲神话故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成效与反思
    5.1 课程开发成效调查与总结
        5.1.1《给异兽“美颜”》教学效果调查
        5.1.2《来自远古时代的照片》教学效果调查
        5.1.3《用绘本讲神话故事》教学效果调查
        5.1.4 课程开发成效调查与总结
    5.2 教学反思
        5.2.2 课程开发的不足与思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2)三种鳜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克隆及其系统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 三种鳜鱼的生物学多样性
        1.1 形态学与食性及生长特性分析
        1.2 三种鳜鱼的地理分布与生境多样性
        1.3 鳜类的遗传多样性
    2 鱼类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
        2.1 线粒体结构的研究进展
        2.1.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组成
        2.1.2 鱼类线粒体的分布与编码与特征
        2.1.3 鱼类线粒体tRNA的分布与编码特征
        2.1.4 鱼类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的研究进展
        2.2 线粒体应用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2.2.1 鱼类mtDNA多态性
        2.2.2 在鱼类系统学中的应用
        2.2.3 在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第2章 翘嘴鳜基因组全序列的克隆和结构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2 Total DNA的提取
        1.3 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1.4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1.5 扩增片段的回收纯化
        1.6 线粒体DNA片段的序列测定
        1.7 全序列的确定,测序拼接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翘嘴鳜线粒体全序列拼接与结果鉴定
        2.2 翘嘴鳜全序列结构分析
        2.3 起始与终止密码子分析
        2.4 氨基酸利用率比较分析
        2.5 鳜鱼线粒体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2.6 翘嘴鳜线粒体控制区和rRNA基因分析
        2.7 鳜鱼线粒体的酶切分析
    3 讨论
        3.1 鳜鱼线粒体DNA编码基因的特点
        3.2 鳜鱼线粒体基因组tRNA的结构特征
        3.3 翘嘴鳜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与rRNA基因结构特点
    4 小结
第3章 三种鳜类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DNA的提取
        1.1.2 实验方法与实验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结构特征分析
        2.2 三种鳜鱼13个编码蛋白基因的比较分析
        2.3 三种鳜鱼线粒体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2.4 氨基酸利用率比较分析
        2.5 三种鳜类鱼类线粒体基因组限制性酶切分析
        2.6 三种鳜类鱼类编码蛋白的相似性比较分析
        2.7 三种鳜鱼的tRNA差异性比较分析
        2.8 非编码区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的方法探讨
        3.2 线粒体的基因组成分析
        3.3 线粒体密码子的通用性分析
    4 小结
第4章 鳜类线粒体编码基因的适用性及其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的获得与分类
        1.2 系统发生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序列长度和遗传距离的分析结果
        2.2 13个编码蛋白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分析
        2.3 各编码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
        2.4 各单基因系统进化的适用性整体评价
        2.5 三种鳜鱼线粒体CYTB基因变异比较性分析
    3 讨论
        3.1 高级分类阶元系统进化分析的mtDNA基因选择
        3.2 三种鳜类鱼类变异位点的特征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专利
致谢

(3)鄂伦春马cDNA文库构建及CCL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1.2 cDNA 文库概述
        1.2.1 构建 cDNA 文库的载体系统
        1.2.2 cDNA 文库构建方法概述
        1.2.3 cDNA 文库的质量鉴定
        1.2.4 cDNA 文库的应用
    1.3 CCL2 基因研究概述
    1.4 转基因技术
第二章 鄂伦春马 cDNA 文库的构建及检测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总RNA 的提取
        2.2.2 cDNA 的合成
    2.3 试验结果
        2.3.1 总RNA 的提取
        2.3.2 cDNA 文库的构建
        2.3.3 cDNA 文库的检测
    2.4 讨论
第三章 鄂伦春马CCL2 基因的克隆与结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3.2.2 CCL2 基因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试验结果
        3.3.1 CCL2 基因的克隆
        3.3.2 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 讨论
        3.4.1 目的基因的克隆
        3.4.2 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第四章 转基因靶细胞的制备及CCL2 基因原核和真核表达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转基因靶细胞系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检测
        4.2.2 CCL2 基因原核表达
        4.2.3 CCL2 基因真核表达及鉴定
    4.3 试验结果
        4.3.1 蒙古马成纤维细胞系的构建及检测
        4.3.2 CCL2 基因原核表达
        4.3.3 CCL2 基因真核表达及鉴定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新型造影剂在犬急性胃黏膜病变超声造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背景回顾
    1 AGML的概念
    2 AGML的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诊断
    4 AGML的治疗
    5 胃肠超声造影
材料与方法
    1 药品与试剂
    2 仪器和设备
    3 实验方法
结果
    1 SD大鼠超声观察
    2 SD大鼠组织学观察
    3 正常和AGML模型犬胃的解剖及病理组织学
    4 正常组犬胃超声声像图
    5 实验组犬的胃超声声像图
讨论
    1 AGML动物模型的建立
    2 犬AGML超声造影研究
    3 新型造影剂的作用及意义
    4 新型超声造影剂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研究结论及意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缩略词表

(5)红薯茎叶提取物生物活性及与其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红薯茎叶的营养价值及功能性成分
        1.1.1 红薯茎叶的营养价值
        1.1.2 红薯茎叶中的功能性成分
    1.2 植物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1.2.1 前言
        1.2.2 具有抑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1.2.3 植物中具有抑菌作用的物质
        1.2.4 植物防腐剂
    1.3 植物提取物降血糖功能的研究
        1.3.1 前言
        1.3.2 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1.3.3 植物提取物的降血糖机制
    1.4 提取物抗炎的研究
        1.4.1 炎症理论及研究方法
        1.4.2 具有抗炎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1.4.3 植物提取物抗炎的作用机制
    1.5 课题来源及立题依据
    1.6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 红薯茎叶化学成分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红薯茎叶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化学成分的检识
        2.3.2 营养素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薯茎叶中的化学成分
        2.4.2 红薯茎叶的营养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薯茎叶提取物的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有机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3.3.2 水提取物的制备
        3.3.3 系统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3.3.4 多糖提取物的制备
        3.3.5 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3.3.6 红薯茎叶提取物的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薯茎叶化学成分在各溶剂中的分布
        3.4.2 红薯茎叶多糖提取物
        3.4.3 红薯茎叶黄酮提取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1号"红薯茎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原料
        4.2.2 试剂
        4.2.3 供试菌株
        4.2.4 仪器
    4.3 方法
        4.3.1 菌种的活化及制备
        4.3.2 抑菌实验
        4.3.3.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4.3.4 不同条件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4.3.5 大孔树脂用于红薯茎叶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4.3.6 实验方案
    4.4 结果
        4.4.1 ESPSL-1的抑菌作用
        4.4.2 Ps-1和F-1的最低抑菌浓度
        4.4.3 Ps-1和F-1的抑菌条件
        4.4.4 提取条件对F-1抑菌作用的影响
    4.5 讨论
        4.5.1 系统溶剂分离对ESPSL-1抑菌作用的影响
        4.5.2 抑菌条件对Ps-1和F-1抑菌作用的影响
        4.5.3 F-1的提取条件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4.5.4 ESPSL-1抑菌作用机制的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地1号"红薯茎叶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原料
        5.2.2 实验动物
        5.2.3 药品与试剂
        5.2.4 仪器
    5.3 方法
        5.3.1 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
        5.3.2 体外对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5.4 结果
        5.4.1 ESPSL-1对正常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的影响
        5.4.2 ESPSL-1对正常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5.4.3 ESPSL-1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5.4.4 ESPSL-1对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的影响
        5.4.5 ESPSL-1对糖尿病小鼠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5.4.6 ESPSL-1对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5.4.7 胰岛组织形态观察
        5.4.8 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条件
        5.4.9 ESPSL-1对α-葡萄糖硼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
        5.5.1 ESPSL-1对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5.5.2 ESPSL-1对糖尿病小鼠影响的差异
        5.5.3 ESPSL-1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5.5.4 ESPSL-1降血糖作用机制的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地1号"红薯茎叶提取物抗炎作用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原料
        6.2.2 实验动物
        6.2.3 药品与试剂
        6.2.4 仪器
    6.3 方法
        6.3.1 实验动物饲养
        6.3.2 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实验
        6.3.3 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
        6.3.4 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实验
    6.4 结果
        6.4.1 ESPSL-1对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6.4.2 ESPSL-1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6.4.3 ESPSL-1对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的影响
    6.5 讨论
        6.5.1 ESPSL-1对急性炎症的作用
        6.5.2 ESPSL-1对慢性炎症的作用
        6.5.3 ESPSL-1中的抗炎物质
        6.5.4 ESPSL-1抗炎机制浅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地1号"和"徐薯18"红薯茎叶提取物生物活性的比较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原料
        7.2.2 方法
    7.3 结果
        7.3.1 ESPSL-2的抑菌作用
        7.3.2 ESPSL-2的降血糖作用
        7.3.3 ESPSL-2的抗炎作用
    7.4 讨论
        7.4.1 ESPSL-1和ESPSL-2抑菌作用的比较
        7.4.2 ESPSL-1和ESPSL-2降血糖作用的比较
        7.4.3 ESPSL-1和ESPSL-2抗炎作用的比较
        7.4.4 ESPSL抑菌、降血糖和抗炎作用差异性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大地1号"红薯茎叶提取物生物活性与其化学成分相关性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
        8.2.1 原料
        8.2.2 试剂
        8.2.3 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黄酮含量的测定
        8.3.2 多糖含量的测定
        8.3.3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8.4 研究方法
        8.4.1 线性相关分析
        8.4.2 偏相关分析
        8.4.3 数学建模
    8.5 结果
        8.5.1 ESPSL-1中绿原酸、黄酮和多糖的含量
        8.5.2 ESPSL-1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的数学模型
    8.6 讨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2 文献综述
    2.1 二十八烷醇与高脂血症
        2.1.1 血脂
        2.1.2 瘦素
    2.2 二十八烷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2.2.1 白细胞
        2.2.2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
    2.3 二十八烷醇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3.1 睾酮
        2.3.2 皮质醇
    2.4 二十八烷醇对耐力的影响
        2.4.1 增进体力和耐力
        2.4.2 提高耐缺氧力
    2.5 二十八烷醇的副作用和毒性
        2.5.1 二十八烷醇的副作用
        2.5.2 二十八烷醇的毒性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安排
        3.1.3 二十八烷醇检测
    3.2 指标测试
        3.2.1 测试时间及取样
        3.2.2 主要测试仪器
        3.3.3 指标测试方法
        3.2.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体成分的结果
    4.2 受试者血脂和血清瘦素结果
        4.2.1 受试者血脂结果
        4.2.2 受试者血清瘦素结果
    4.3 受试者白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测试结果
        4.3.1 受试者白细胞总数测试结果
        4.3.2 受试者T淋巴细胞测试结果
    4.4 受试者睾酮和皮质醇测试结果
    4.5 受试者血常规测试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体成分、血脂和血清瘦素结果分析
        5.1.1 体成分结果分析
        5.1.2 血脂结果分析
        5.1.3 血清瘦素结果分析
    5.2 白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结果分析
        5.2.1 白细胞总数结果分析
        5.2.2 T淋巴细胞结果分析
    5.3 睾酮和皮质醇结果分析
    5.4 血常规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微量元素的补充和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鱼类对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利用及鱼类着色、变色机理的研究进展
    1 鱼类对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FE(IRON)
        1.2.1 Fe 的分布与利用
        1.2.2 Fe 的缺乏症
        1.2.3 Fe 的需要量
        1.2.4 Fe 在免疫中的作用
        1.3 CU(COPPER)
        1.3.1 Cu 的分布与利用
        1.3.2 Cu 的缺乏症与过量中毒反应
        1.3.3 Cu 的需要量
        1.3.4 Cu 在免疫中的作用
        1.4 MN(MANGARESE)
        1.4.1 Mn 的分布与利用
        1.4.2 Mn 的缺乏症
        1.4.3 Mn 的需要量
        1.4.4 Mn 在免疫中的作用
        1.5 ZN(ZINK)
        1.5.1 Zn 的分布和利用
        1.5.2 Zn 的缺乏症
        1.5.3 Zn 的需要量
        1.5.4 Zn 在免疫中的作用
        1.6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7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在鱼类营养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1.7.1 有机微量元素
        1.7.2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
        1.7.3 不同养殖品种的适宜添加量
    2 鱼类着色变色机理研究进展
        2.1 鱼体着色的影响因素
        2.1.1 生理基础
        2.1.2 环境因素
        2.2 鱼类体色与变色机理
        2.2.1 动物的颜色
        2.2.2 环境因素与生理色变
        2.2.3 生理性变色机制
        2.2.4 色素细胞的变化
        2.2.4.1 色素细胞的增加
        2.2.4.2 色素细胞的减少
        2.3 着色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使用
        2.3.1 着色剂在国外的应用概况
        2.3.2 着色剂的类型
        2.3.2.1 天然着色剂
        2.3.2.2 合成着色剂
        2.3.2 着色剂的作用机理
        2.3.3 影响水产动物着色的因素
        2.3.3.1 水产动物本身的遗传因素
        2.3.3.2 着色剂因素
        2.3.3.3 饲料因素
        2.3.3.4 人为注射的色素或激素等
        2.3.3.5 水产动物所处的环境
        2.3.3.6 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
        2.3.4 水产动物着色研究发展方向
试验一 CU、FE、MN、ZN 补充量对塘虱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表色素的影响
    第一部分 胡子鲶各器官、组织中四种微量元素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鱼处理
        1.3 样品消化
        1.4 样品分析
        1.5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Cu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2.2 Fe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2.3 Mn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2.4 Zn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3. 讨论
    第二部分 CU、FE、MN、ZN 补充量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Cu、Fe、Mn、Zn 补充量试验设计
        1.3 试验饲料配制
        1.4 试验饲料测定
        1.5 养殖管理
        1.6 试验鱼生化分析指标及样品处理
        1.6.1 血清
        1.6.2 皮肤粘液
        1.6.3 肝胰脏粗酶液
        1.6.4 Cu、Fe、Mn、Zn 测定样品的处理
        1.7 分析方法
        1.7.1 饲料和器官、组织常规成分测定
        1.7.2 微量元素测定
        1.7.3 血红蛋白测定
        1.7.4 溶菌酶活力测定
        1.7.5 SOD 酶活性测定
        1.7.6 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1.8 生长指标
        1.9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指标分析
        2.1.1 对体重生长的影响
        2.1.2 对体长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补充对饲料系数、饲料效率的影响
        2.3 内脏指标分析
        2.4 生理指标分析
        2.4.1 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4.2 对血清溶菌酶和SOD 酶活力的影响
        2.4.3 对粘液的溶菌酶和皮肤SOD 酶活力的影响
        2.4.4 对肝脏SOD 酶的影响
        2.4.5 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影响
        2.4.6 对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3.2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溶菌酶和SOD 酶活力的影响
        3.3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GPT 和GOT 的影响
        3.4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3.5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形体的控制作用
    第三部分 日粮中添加CU、FE、MN、ZN 对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影响极其相关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消化
        1.4 样品分析
        1.5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各器官、组织的Fe、Cu、Mn、Zn 含量及极差分析
        2.2 各器官、组织Fe、Cu、Mn、Zn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Fe、Cu、Mn、Zn 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各器官中元素积累的影响
        3.2 Fe、Cu、Mn、Zn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Fe、Cu、Mn、Zn 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部分: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补充量对胡子鲶体表色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1.3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对类胡萝卜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对总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3、讨论
        3.1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皮肤类胡萝卜色素含量的影响
        3.2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皮肤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试验二 全植物蛋白对塘虱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
    第一部分: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饲料
        1.3 养殖管理
        1.4 试验鱼生化分析指标及样品处理
        1.4.1 血清
        1.4.2 皮肤粘液
        1.4.3 肝胰脏粗酶液
        1.5 分析方法
        1.5.1 饲料和器官、组织常规成分测定
        1.5.2 血红蛋白测定
        1.5.3 溶菌酶活力测定
        1.5.4 SOD 酶活性测定
        1.5.5 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1.6 生长指标
        1.7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对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2.2.1 全血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2.2.2 血清SOD 酶和LSZ 酶活力比较
        2.2.3 皮肤黏液溶菌酶、SOD 酶及肝脏SOD 酶的比较
        2.2.4 肝胰脏GOT、GPT 活力的比较
        3 讨论
        3.1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理机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体色的感官评价
        1.3 色素含量指标
        1.3.1 酪氨酸酶活力
        1.3.2 总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测定
        1.3.3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试验后两组胡子鲶体色观察比较
        2.2 两组类胡萝卜色素含量比较
        2.3 两组叶黄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胡子鲶体色异常的成因分析
        3.3 全植物蛋白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3.4 酪氨酸酶活力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3.5 类胡萝卜色素和总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第三部分:胡子鲶正常着色鱼与“沙皮”鱼体显微结构观察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鱼
        1.2 切片制备
        2 结果
        2.1 皮肤显微结构观察
        2.1.1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表皮黏液细胞观察
        2.1.2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皮穴器官观察
        2.1.3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脂肪细胞观察
        2.1.4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黑素细胞观察
        2.1.5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纵切面观察
        2.1.6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横切面观察
        2.2 肝细胞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表皮细胞种类、分布对胡子鲶生理机能的影响
        3.2 胡子鲶脂肪细胞对鱼体体色的影响
        3.3 胡子鲶黑素细胞对鱼体体色的影响
        3.4 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的原因
        3.5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肝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附图

(8)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已有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
    第一章 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概况,1927-1937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前的中国高等化学教育概述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与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对实用科学的注重与化学人才的培养
        第四节 1927-1937 年间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经费、设备及师资状况
        第五节 大学化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状况
    第二章 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1927-1937
        第一节 从京师大学堂化学门到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
        第二节 设备的扩充
        第三节 师资梯队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第五节 学生培养工作
        小结
    第三章 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1927-1937
        第一节 从清华学堂开设化学课程到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筹建
        第二节 设备的扩充
        第三节 师资队伍的壮大
        第四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第五节 学生培养状况
        小结
    第四章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27-1937
        第一节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的创建
        第二节 设备的扩充
        第三节 师资梯队的形成
        第四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第五节 学生培养状况
        小结
    第五章 私立燕京大学化学系,1927-1937
        第一节 私立燕京大学化学系的创立及其设备的扩充
        第二节 师资梯队的形成
        第三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第四节 学生培养状况
        小结
第二部分 现代化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第六章 化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1927-1937
        第一节 1927 年后化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动因分析
        第二节 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 各种研究机关的创建:专门的职业化化学研究在中国的尝试与扩展
        第四节 各种化学研究刊物的创办:化学研究成果交流媒体的产生
        第五节 化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渐次开展
        第六节 化学家的研究与国民政府的期望:在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之间
    第七章 大学化学系研究工作概况,1927-1937
        第一节 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化学研究工作
        第二节 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工作
        第三节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的化学研究工作
        第四节 私立燕京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工作
        小结
    第八章 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创建(1927-1937 年):职业化化学研究在中国的尝试
        第一节 成立的动因及其筹备
        第二节 设备的扩充
        第三节 研究梯队的形成和壮大
        第四节 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特点
        小结
    第九章 抗战前的国立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
        第一节 国立北平研究院的沿革及组织
        第二节 国立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及其研究工作
        第三节 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及其化学研究工作
        第四节 与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比较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化学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章 1932 年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中国现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 教育部召集化学讨论会的原因
        第二节 化学讨论会的议程及成果
        第三节 对与会人员的社会状况分析
        第四节 中国化学会的成立
        第五节 化学讨论会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和壮大,1932-1937
        第一节 中国化学会各机关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各分会的设立和会员的扩充
        第三节 中国化学会的经费困境及会所的筹建与流产
    第十二章 中国化学会的三种期刊,1933-1937
        第一节 《中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oftheChineseChemicalSociety)
        第二节 《化学》(Chemistry)
        第三节 《化学通讯》(TheChemicalNewsReagent)
        第四节 中国化学会谋取刊物合作、提高稿件质量以确保本会刊物的中心地位
        小结
    第十三章 中国化学会第一至五届年会,1933-1937
        第一节 中国化学会第一、二届年会:交流活动的初期尝试
        第二节 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年会:与其他学术团体合作交流的尝试
        第三节 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年会:基本成熟的合作交流活动
        第四节 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年会:筹备充分却草草收场的交流活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城市区域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城市区域的概念辨析
        一、国外对城市区域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国内城市区域及相关概念研究
        三、本文对城市区域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国外城市区域研究综述
        一、早期城市区域研究的萌芽
        二、二战后多元研究的局面
        三、最近20 年来的探索
        四、国外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国内城市区域研究综述
        一、城镇体系的探索
        二、城镇密集区演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城镇密集区发展调控的探讨
        四、国内研究小结
第二章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研究的兴起
        二、城市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城市竞争与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三章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定义、特征和实现过程
        一、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定义
        二、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主要特征
        三、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
    第二节 共生理论及其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启示
        一、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成机制和组织行为模式
        二、共生理论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启示
    第三节 复杂学原理及其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启示
        一、复杂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
        二、复杂学原理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启示
    第四节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及其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中的应用
        一、复杂系统研究的综合集成法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二、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初探
第四章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部规则:地区本位的城市竞争及其非合作博弈分析
    第一节 地区本位的城市竞争及其表现
        一、地区本位与地区本位城市竞争
        二、地区本位城市竞争的成因
        三、城市区域中地区本位城市竞争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关于博弈论的概念、分类及研究方法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博弈的分类
        二、对城市区域的城市竞争进行非合作博弈分析的方法和目的
    第三节 对城市区域的地区本位城市竞争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一、关于市场保护的两城市竞争模型及其博弈分析
        二、关于产业同构的两城市竞争模型及其博弈分析
        三、关于对抗与协作的两城市动态竞争模型及其博弈分析
        四、非合作博弈分析小结
    第四节 实证地区分析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及其发展概述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中地区本位的城市竞争及其表现
        三、非合作博弈模型对珠三角地区本位城市竞争现象的解释
第五章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共生秩序:区域主义的城市协作及其合作博弈分析
    第一节 城市区域区域主义的概念、发展及特点
        一、“区域主义”相关概念与城市区域区域主义
        二、城市区域区域主义在历史中的发展
        三、当前城市区域区域主义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区域中区域主义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
        一、城市协作与制度安排
        二、国外城市区域中区域主义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
        三、我国城市区域中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城市区域中城市协作制度安排的合作博弈分析
        一、合作博弈、动态联盟与区域主义城市协作的制度安排
        二、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合作博弈研究
        三、对城市区域中区域主义城市协作制度安排的启示
    第四节 实证地区分析
        一、城市区域区域主义在现实中的困惑及原因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管理组织的制度安排
        三、合作博弈解在城市协作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应用举例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属于具有特殊特征的复杂巨系统
        二、城市竞争的局部规则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有关键影响
        三、区域协作的共生秩序是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按拼音字母排列)
    英文部分
论文原创性声明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参与的科研工作
后记

(10)兰克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 时代、史学与兰克
    一、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与德国
    二、“历史学世纪”的发轫
    三、兰克的学术生涯
第二章 兰克史学与“如实直书”
    一、“如实直书”的提出
    二、“如实直书”的内涵
    三、“如实直书”的外延
    四、“如实直书”的理论来源与面临的挑战
    五、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
第三章 兰克史学与“上帝之手”
    一、神秘的“上帝之手”
    二、“上帝之手”与世界历史观念
    三、“上帝之手”与世界历史
第四章 兰克史学与政治
    一、兰克的政治与历史
    二、兰克的政治观念与历史
    三、兰克的政治倾向及其对历史撰述的影响
第五章 兰克史学的世界影响及其中国回响
    一、兰克史学的感召力
    二、兰克史学之东传
    三、兰克史学的中国回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CONTENTS Vol.28(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海经》神怪形象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 付林箫.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2]三种鳜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克隆及其系统进化分析[D]. 陈敦学.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3]鄂伦春马cDNA文库构建及CCL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陆涛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4]新型造影剂在犬急性胃黏膜病变超声造影的实验研究[D]. 贺文婷. 兰州大学, 2008(01)
  • [5]红薯茎叶提取物生物活性及与其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D]. 张彧. 南昌大学, 2007(07)
  • [6]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D]. 巫苗苗.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1)
  • [7]微量元素的补充和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的影响[D]. 唐精. 苏州大学, 2007(03)
  • [8]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D]. 袁振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6(11)
  • [9]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吴超. 中山大学, 2005(08)
  • [10]兰克史学研究[D]. 易兰.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动物学学报目录 Vol.2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