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灌木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

牧草灌木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

一、饲料用灌木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祝敏[1](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叶丹[2](2020)在《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营养成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于2019年6月份到林芝市巴宜区(3000米)、拉萨市堆龙德庆(3700米)、那曲市班戈县(4700米)采样,通过采取当地牧民家中放养条件下牦牛的牦牛乳,每个地方分别采样10头牦牛的牦牛乳,对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风味物质等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以期完善我区不同的海拔高度放养条件下的牦牛乳营养物质的数据,为我区今后牦牛乳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放养条件下,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是4.85±0.03g/100m L;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是5.07±0.03g/100m L;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是5.31±0.03g/100m L,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着,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含量增多。2.放养条件下,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的必须氨基酸含量为12.548±0.18mg/g;非必须氨基酸含量为8.494±0.23mg/g。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中必须氨基酸含量为8.586±0.13mg/g,非必须氨基酸含量为6.7858±0.22mg/g;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中必须氨基酸含量为11.119±0.21mg/g,非必须氨基酸含量为9.16±0.30mg/g,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差异极显着。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3.放养条件下,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矿物质钙、钠、镁含量差异显着,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中钙含量最高,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中的钠含量最高,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中的镁含量最高,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铜、锌、铁含量差异不明显,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与海拔无关。4.放养条件下,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中共检测出18中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2种,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中共检测出12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9种,不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1种;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3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差异极显着,班戈县牦牛乳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最高,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中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最高,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脂肪酸组分营养价值相对略高。5.放养条件下,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的种类和含量最多,林芝市巴宜区和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中的种类和含量差异不明显。林芝市巴宜区牦牛乳中,主要的低阈值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2-庚酮、2-十一酮、2-辛酮、2-壬酮、癸醛、辛酸;拉萨市堆龙德庆牦牛乳中,主要的低阈值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2-庚酮、2-十一酮、2-十三酮、2-壬酮、癸醛、辛酸;那曲市班戈县牦牛乳中,主要的低阈值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2-庚酮、2-十一酮、2-辛酮、2-壬酮、庚醛、壬醛、己酸、丁酸乙酯。

李莹[3](2020)在《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品质评价及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料中蛋白质的数量及质量影响进入仔猪后肠中进行发酵的蛋白质数量,进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及其肠道健康。目前已证明蛋白质水平对仔猪生长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但关于蛋白质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及肠道微生物影响尚不清楚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一:豆粕与发酵豆粕中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体外消化率的比较分析试验采集了不同来源的具有代表性的10种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测定粗蛋白、氨基酸、酸溶蛋白等主要营养成分,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低聚糖等抗营养因子含量,通过聚类分析选择了4种发酵豆粕,对其干物质、能量、粗蛋白、氨基酸体外消化率进行了测定。与豆粕样品比较,发酵豆粕中粗蛋白质和酸溶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升高7%、2.69%,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平均含量降低67%、62%。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发酵豆粕和豆粕的营养价值存在差异,且发酵豆粕的品质优于豆粕。试验二: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体重为8.58±0.44 kg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一头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为16%,蛋白质来源分别是前一章比较分析得到的发酵豆粕(FSBM)、鱼粉(FM)、发酵豆粕+鱼粉(FSBM+FM)。28 d时,与FSBM组和FM组相比,FSBM+FM组的仔猪日增重、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显着提高(P<0.05),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显着下降(P<0.05)。结肠内容物中,FSBM+FM组和FSBM组unidentifiedClostridiales和Terrispor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FM组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FSBM+FM组和FSBM组(P>0.05)。其中,部分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丰度与免疫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另外,FSBM+FM组的乙酸、丁酸含量显着高于FSBM组和FM组(P<0.05)。综上所述,发酵豆粕和鱼粉复合作为饲料蛋白质来源与单一蛋白来源的饲料相比,可以增强断奶仔猪的血清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此外,本试验研究结果能够为不同蛋白质资源在畜牧生产上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能够为提高我国现有蛋白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丽丽[4](2020)在《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菌群数量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选取45 kg左右,1-1.5岁,体况良好的杜蒙杂交羯羊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分别为试验I组(对照组,不含单宁)、试验Ⅱ组(含2%单宁)和试验Ⅲ组(含4%单宁)。本试验以柠条作为饲粮中单宁来源,三组饲粮精粗比均为4:6,按照等能等氮原则进行配置。试验预饲期为14 d,正式试验期为20d.于正试期的18d和19d晨饲前0h和晨饲后6h使用瘤胃液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提取微生物D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普雷沃氏菌、牛链球菌、厌氧真菌、产甲烷菌、甲烷短杆菌数量以及mcrA基因表达量;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晨饲后6 h瘤胃液产甲烷菌和古菌多样性,旨在从瘤胃菌群数量和产甲烷菌多样性的角度探究柠条中单宁影响绵羊瘤胃甲烷生成的作用机理,为柠条等富含单宁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调控反刍动物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晨饲前0h,饲粮中含2%单宁显着降低了黄色瘤胃球菌的数量(P<0.05),显着增加了普雷沃氏菌的数量(P<0.05),也降低了总细菌、牛链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甲烷菌和甲烷短杆菌的数量,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中含4%单宁显着降低了总细菌、产甲烷菌、甲烷短杆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牛链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P<0.05),普雷沃氏菌的数量有降低趋势。2%和4%单宁组厌氧真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2)晨饲后6h,饲粮中含2%单宁显着降低了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P<0.05),厌氧真菌、牛链球菌、产甲烷菌和甲烷短杆菌的数量有降低趋势。饲粮中含4%单宁显着降低了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牛链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厌氧真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产甲烷菌和甲烷短杆菌的数量(P<0.05),黄色瘤胃球菌的数量有降低的趋势,2%和4%单宁组普雷沃氏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影响(P>0.05)。(3)晨饲前0h,饲粮中含2%和4%单宁显着降低了绵羊瘤胃mcrA基因表达量(P<0.05)。晨饲后6h,饲粮中含4%单宁显着降低了绵羊瘤胃mcrA基因(P<0.05)。(4)晨饲前0h和晨饲后6h,饲粮中含4%单宁显着降低了绵羊瘤胃原虫数量(P<0.05),饲粮中含2%单宁降低了绵羊瘤胃原虫的数量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着(P>0.05)。(5)饲粮中含4%单宁显着降低了绵羊瘤胃产甲烷菌的菌群丰度和群落多样性(P<0.05)。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和2%单宁组优势菌门均为广古菌门,4%单宁组优势菌门为未培养的细菌;在科水平上,对照组和2%单宁组优势菌科均为甲烷杆菌科,4%单宁组优势菌科为未培养的细菌;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优势菌属为未培养的细菌,2%和4%单宁组优势菌属均为甲烷短杆菌属。(6)饲粮中含2%和4%单宁显着降低了绵羊瘤胃古菌菌群丰度和群落多样性(P<0.05)。各组优势菌门均为广古菌门,优势菌科为甲烷杆菌科,优势菌属为甲烷短杆菌属。

吴平[5](2020)在《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畜禽饲料中过量添加抗生素,会导致动物源食品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性隐患,饲料无抗化是大势所趋。豆粕作为油脂工业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适合用于多肽生物饲料的制备,因此豆粕发酵技术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当前工业化发酵豆粕方法比较传统,存在发酵成本高、效率低、智能化水平差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研究嗜热菌高温固态发酵技术,旨在省去豆粕熟化灭菌环节,简化发酵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发酵过程的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技术及其机理,旨在提高发酵效率;研究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旨在构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生物量、蛋白酶和pH值为评价指标,开展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试验。将经筛选的胰蛋白胨大豆培养基定为发酵种子液培养基,经正交优化获得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55℃、接种量3%、初始pH 7.0和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细菌菌落总数达到了7.49×108 CFU/mL。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过程拟合程度更高,相关系数R2达到0.9894。(2)以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高温发酵试验,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04 h、发酵温度55.33℃、水料比1.34:1和接种量12.46%(v/v)。与原料相比,发酵豆粕多肽、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别显着升高了148.58%、5.26%、37.47%和42.96%,胰蛋白酶抑制剂、粗纤维、粗脂肪和pH值分别降低了77.43%、14.63%、19.42%和22.90%,豆粕营养价值显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20 kDa的大分子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α’,α和β亚基(90.5、71.5和55.2 kDa)、大豆球蛋白的酸性和碱性亚基(37.6和19.8 kDa)、Gly m Bd30k(30 kDa)以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24 kDa)等食物性过敏原发生降解,小肽(200500 Da)和氨基酸(<200 Da)含量显着提高。回转式发酵罐(8 m3)放大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灭菌高温发酵可以在保证一定发酵效果的同时,可省去蒸汽灭菌和粉碎步骤,降低生产成本。(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物量和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和豆粕固态发酵试验。优化获得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24 h、磁场在接种后第6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2 h。种子液菌落总数比无磁场组提高36.94%。优化获得磁场强化豆粕固态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48 h、磁场在发酵后第14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5 h。发酵豆粕多肽含量相比于未加磁场组提高了12.32%,达70.86g/k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磁场强化后的菌体外观正常,核糖体数量升高,细胞膜增厚,增大了分泌蛋白合成与胞外转运能力,这可能是发酵后豆粕多肽含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4)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408条差异基因(156条表达量上调和252条表达量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磁场处理后涉及核糖体(关键基因rplE/F/N/O/P/Q/R/V/X、rpsC/E/H/K/M和rpmD)、RNA聚合酶(关键基因rpoA/B/C)和氨基酸(关键基因hisA/B/D/F/H/I/Z、argB/D/F、carA/B、gltD、rocA、murD和ilvC)代谢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使得微生物细胞氮循环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过程中,胞外蛋白质和酶的分泌水平提高,有利于对发酵过程中底物蛋白的分解、提高多肽含量。磁场处理后,与DNA合成直接相关的holB(DNA聚合酶IIIδ亚基)基因发生下调,细胞复制速率大幅增加的可能性降低,磁处理后细菌相比于对照组只增殖36%左右可能与此有关。(5)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12个上调和13个下调蛋白),细胞S-layer蛋白上调趋势增大了细胞粘附性和菌落形成能力,使得菌体更易与基质发生锚定。核糖体休眠能力的降低,加大了蛋白质和氨肽酶的合成速率。综合分析蛋白和转录组结果显示,磁处理后胞内涉及丙酮酸脱氢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的pdhA/B和tpiA基因上调,提高了糖代谢供能效率;核糖体涉及细胞延伸因子EF-Tu的rplV、rpsC和rplP基因上调,加速了氨基酰-tRNA向核糖体相应位点的转运,提高了肽链延伸效率。细胞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分泌和自溶作用时,可释放胞内积累的蛋白质(酶),增强发酵底物蛋白水解能力,提高多肽含量。(6)利用探头式近红外光谱仪,从发酵料层中取样后实时监测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动态变化。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指标最优联合子区间分别为5,6046,001、6,8077,205、8,0108,408和9,61510,000cm-1以及4,0004,663、4,6675,330、6,0016,665和6,6697,332 cm-1。Si-PLS定量建模结果显示,多肽含量的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94和0.9570以及4.45和4.06;粗蛋白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385和0.9346以及3.45和3.56;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46和0.9492以及1.13和1.09。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系统结合Si-PLS算法可快速监测到发酵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为高温固态发酵豆粕智能化生产系统设计奠定基础。(7)以基础日粮和添加抗生素日粮为对照组,进行添加50、100和150 g/kg高温固态发酵豆粕(HFSBM日粮组)饲料肉鸡喂养试验(42 d)。相比于两组对照组,HFSBM日粮组对肉鸡生长性能未有负面影响;胸腺(p=0.111和0.156)和法氏囊(p=0.274和0.051)重量有上升趋势,分别从0.08 g/100 g提高至0.110.12 g/100 g体重以及从0.090.10 g/100 g提高至0.100.12 g/100 g;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p=0.112和p=0.024)下降,分别由478和598 U/L降低至334429 U/L;十二指肠吸收能力(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p=0.02&0.001和p=0.052&0.027)增加,VH分别由1358和1430μm增长至15081512μm;V/C分别由7.69和7.99提高至9.0310.54;空肠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显着增加,由4.35和4.24 log CFU/mL显着(p<0.05)增加至5.616.63 log CFU/mL。肉鸡日粮中通过添加HFSBM替代原有豆粕不仅可以降低畜禽抗生素用量,还在增强肉鸡免疫系统、保护肝细胞、促进小肠吸收和改善肠道微生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黄露[6](2019)在《豆粕醋酸催化加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豆粕(SBM)中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ANFs)会严重干扰动物的消化吸收、生理健康和生产性能,必须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才能够用作动物饲料。针对传统的豆粕发酵加工方法存在的耗时长、劳动强度大和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本论文围绕豆粕中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两个关键性的抗营养因子指标,研究并提出了以温和、易回收的醋酸为催化剂中温加工豆粕原料的方法;针对温度对豆粕原料中可溶性蛋白质成分的负面影响的问题,进一步研发了辅助剂—醋酸催化技术以降低加工温度,提高豆粕原料的营养价值,实现了豆粕原料的快速、简便加工效果;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醋酸及辅助添加剂在催化加工过程中对大豆蛋白组分的降解及其分子构像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醋酸作为催化剂可以显着降低消减豆粕原料中抗营养因子所要求的水热处理温度,并可基本保持原料氨基酸组成稳定,但会降低蛋白质组分的溶解度。采用质量浓度10%醋酸溶液(固液比1:5)于70 oC条件下催化豆粕原料20 min后,抗原蛋白完全消解,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由5.15 mg/g降低至1.03 mg/g,但在该温度范围内豆粕的可溶性蛋白质有所损失,催化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PS)含量由91.81%降低至78.85%,但仍符合饲料用豆粕的国际标准规定(GB/T19541-2004);醋酸催化法较常规的加热法可降低处理温度,同时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醋酸催化处理豆粕原料的三个主要工艺参数影响强度发现:基于抗营养因子指标的考察,醋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基于蛋白质溶解度指标的考察,反应温度>醋酸浓度>反应时间。针对醋酸催化法造成大豆蛋白营养价值损失的问题,进一步研发了辅助剂—醋酸催化技术以降低加工温度,在消减抗营养因子的基础上更好地保留豆粕原有的营养价值。研究发现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能在低温条件下显着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并使得豆粕的原有营养价值进一步得到保留。以质量浓度10%醋酸溶液(固液比1:5),在55 oC条件下,添加0.15%亚铁离子处理豆粕原料30 min,最终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为84.21%,与单一醋酸法在70 oC下催化相比,提高了6.80%;与原料豆粕相比,抗原蛋白完全降解,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从5.20mg/g降低至0.86 mg/g,降低了83.46%。分析比较不同酸在相同pH条件下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效果,发现醋酸的降解效果优于硫酸和盐酸,可能是由于醋酸部分解离的特性可以提供更多的质子氢,更有利于抗营养因子的降解。同时,亚铁离子的作用效果高于添加酸提供的质子酸的作用效果,表明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更有利于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蛋白质结构构像及微环境的变化对豆粕中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大豆分离蛋白(SPI)的结构构像和表面疏水性等方面的变化,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对钝化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发现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与亚铁离子和醋酸引起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和空间构像的变化有关。经过醋酸和亚铁离子处理后,大豆蛋白荧光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表明亚铁离子和醋酸能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去折叠,从而促进了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经过醋酸和亚铁离子处理后,蛋白表面疏水值都明显增加;且亚铁离子对酸诱导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有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了酸介导的大豆分离蛋白的解离;同时,研究发现蛋白的表面疏水值与其对应的蛋白质溶解度呈线性负相关,表明处理后的豆粕蛋白质溶解度的减少可能与疏水基团的暴露有关。经过亚铁离子—醋酸处理后,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α-螺旋含量从15.33%增加到16.46%,增加了7.37%,β-折叠含量从44.70%降低至42.62%,降低了4.65%,表明亚铁离子和醋酸处理促进了大豆分离蛋白发生解离。因此,亚铁离子和醋酸通过改变豆粕中的蛋白质结构和构象从而降解其中的抗营养因子。

池永宽[7](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蒋江照[8](2019)在《平欧杂种榛(C.heterophylla×C.avellana)种仁发育及营养成分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榛为榛科(Corylaceae)榛属(Corylus)植物,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榛属资源丰富,占世界榛属植物种数的50%。目前我国主栽种为平榛,但因其出仁率低,对产量影响很大;而欧洲榛果大,出仁率高,但其抗寒性较差。因此,平榛(C.heterophylla)和欧洲榛(C.avellana)的杂交种因综合二者的特性,形成抗性较强,果实较大的新品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榛坚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果迅速发育期之后种仁开始形成。种仁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富集对品质影响至关重要,且不同产地因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对我国平欧杂种榛种仁营养物质含量及组分的系统研究很少,且对我国具有开发价值的特有榛属植物平榛、川榛(C.kweichowensis)、毛榛(C.mandshurica)和滇榛(C.yunnaensis)的品质特性研究也鲜有报道。本研究综合运用果树学、气象学和营养学知识,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对平欧杂种榛‘达维’6个发育期、4个产地(新疆、北京、安徽、辽宁)以及平榛、川榛、毛榛、滇榛和土耳其榛的坚果进行样品收集、提取工艺筛选、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学分析、品质特性评价等研究,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着眼于榛坚果种仁营养品质特性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榛坚果的适时采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欧杂种榛坚果主要物质在生长发育阶段呈规律性变化:种仁水分逐渐减少,脂肪、蛋白质、维生素E和糖逐渐累积,为典型的“S”型变化趋势;维生素C、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随着种仁的发育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Vc氧化酶为波动性变化,但幅度不大。其中“种仁充实期”是榛坚果种仁生长发育进程中的转折期。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及花生酸为主,还发现少量棕榈油酸和花生烯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趋势正好相反。在发育前期,种仁以多糖为主,后期以蔗糖和多糖为主。维生素E以α-生育酚为主,且含少量β-、γ-和σ-构型。检测出5种酚类和3种黄酮类物质:没食子酸、阿魏酸、儿茶素、丁香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和杨梅酮。其中丁香酸和杨梅酮在榛坚果种仁研究中首次发现。咖啡酸在“种仁发育期”达到峰值,在“果实脱落期”消失。2、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的主要物质含量具明显地域差异性。其中脂肪含量在57.44%~63.01%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5.25g·100g-1~18.51g·100g-1之间。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长日照利于种仁的饱和脂肪酸、蛋白质、GSH、多糖、二糖、α-生育酚、CAT活性、总酚、总黄酮、槲皮素与杨梅酮的富集,且较大的温差也利于CAT活性、总酚、总黄酮、槲皮素与杨梅酮的富集;而低温短日照利于粗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3、平榛、川榛、毛榛、滇榛、土耳其榛以及平欧杂种榛种仁的主要物质含量及组分具明显种间差异性。其中脂肪含量在50.24%~67.85%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1.50g·100g-1~19.60g·100g-1之间,总糖含量在5.44g·100g-1~9.23g·100g-1之间,维生素C含量在9.84mg·100g-1~15.45mg·100g-1之间,维生素E含量在22.02mg·100g-1oil~47.39mg·100g-1oil之间,总酚含量在66.74mg·100g-1~191.31mg·100g-1之间,总黄酮含量在79.08mg·100g-1~338.22mg·100g-1之间。平欧杂种榛种仁中除POD活性高于其它榛种,维生素C、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最低,其它物质含量居于各种间。4、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平欧杂种榛种仁水提液进行DPPH(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筛选出在超声条件下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min,提取温度50℃和料液比1:40g·ml-1。平欧杂种榛不同发育期坚果的总酚、总黄酮、Vc含量以及不产地和不同种榛坚果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正相关,而平欧杂种榛不同发育期坚果的GSH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负相关。经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发育期“种仁充实期”的坚果、产地新疆的平欧杂种榛以及滇榛坚果具最佳的营养品质。

张婷婷[9](2018)在《辣木对猪与牛饲用价值及畜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评估了辣木作为一种新型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从五个方面对辣木进行了评估。试验一研究了辣木常规营养成分评价,测定了辣木的常规营养成分以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由试验结果可得:辣木三个部位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为辣木叶,高达253 g kg-1DM,其次为辣木枝和辣木茎,二者CP含量均低于100 gk-1DM。辣木茎的NDF和ADF含量最高,分别为820%g kg-1DM和617 g kg-1 DM。辣木叶中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含量最高的是亚麻酸、软脂酸和亚油酸。试验二研究了辣木在奶牛和肉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采用尼龙袋法分别测定了辣木叶、辣木枝、辣木茎在奶牛和肉牛瘤胃内的降解率和降解参数,结果表明:辣木不同部位的降解率差异较大,辣木叶干物质、粗蛋白、有机物、NDF、ADF降解率最高,辣木枝次之,辣木茎最低。试验三研究了辣木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以及抗氧化性能影响,由试验结果可得,辣木提高了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了背膘厚度,提高了血液抗氧化指标和肉中抗氧化指标,同时提高了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同时降低了 n-6:n-3比值。辣木在育肥猪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为6%。试验四研究了辣木对奶牛生产性能、奶品质以及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由试验结果可得,辣木提高了奶牛产奶量,提高了乳脂率和乳总固形物含量,降低乳体细胞数。辣木同时提高了血液抗氧化性能,同时改善了乳中脂肪酸的组成,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和n-3脂肪酸浓度,同时降低了 n-6:n-3比值。辣木在泌乳奶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为6%。试验五研究了辣木对辣木对育肥牛生产性能、肉品质以及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由试验结果可得,辣木提高了肉牛生长性能,同时提高了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产量,改变了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提高了丙酸比例而降低了乙酸比例,降低了背膘厚度,提高了血液抗氧化指标和肉中抗氧化指标,同时提高了牛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同时降低了 n-6:n-3比值。辣木在育肥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为6%。综上所述,辣木叶可用于养猪生产中,辣木枝茎可用于奶牛和肉牛生产中,并且均有促进动物生长和改善动物健康的作用,同时均可以提高肉品质和奶品质。辣木在育肥猪,奶牛和肉牛饲粮中的最适添加量均为6%。

陈标[10](2018)在《卵形鲳鲹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木本饲料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饲料原料日益紧张,水产动物饲料供需矛盾逐年增加。目前,急需开发具有高营养价值新型饲料原料,来缓解水产饲料供需矛盾。具有高营养价值且价格低廉木本植物是水产动物饲料理想新型饲料原料,而木本植物中抗营养因子严重限制了木本饲料推广与应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营养代谢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目前,有关木本饲料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有关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首次基于illumina技术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对比研究。同时,本研究系统地分析新型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筛选降解辣木饲料中单宁特异菌株,确定辣木饲料发酵工艺,为新型木本饲料地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随机选取健康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主要由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组成。其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梭杆菌门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着低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高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鲸孢杆菌属(Cetobacterium)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着低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丰度(P<0.05)。此外,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代谢通路主要包括氨基酸代谢、碳代谢、能量代谢、核酸代谢等。其中,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度(P<0.05)。碳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通路在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丰度显着低于其在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度(P<0.05)。2.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分别添加30%辣木叶、构树叶、桑叶和黄梁木叶木本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34.4±0.5g的卵形鲳鲹56 d。结果显示,饲料中分别添加30%辣木叶、黄梁木叶、构树叶和桑叶卵形鲳鲹肠道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同时,利用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饲喂木本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在构树叶组中丰度显着高于其在黄梁木叶组丰度(P<0.05)。厚壁菌门在黄梁木叶组丰度显着高于其在桑叶组和构树叶组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乳酸菌属在黄梁木叶组丰度显着高于其在构树叶组、辣木叶组及桑叶组丰度(P<0.05)。主成份和热图表明,饲喂木本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组成较为相似。PICRUSt分析表明,ABC transporters丰度在构树叶组中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对照组和桑叶组中丰度(P<0.05)。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在桑叶组丰度显着高于其在对照组、构树叶组、黄梁木叶组和辣木叶组丰度(P<0.05)。3.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分别添加30%的辣木叶、构树叶、桑叶和黄梁木叶的木本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0.0 g的尼罗罗非鱼45 d。利用基于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梭菌杆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差异不显着(P>0.05)。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鲸孢杆菌属丰度差异不显着(P>0.05)。主成份和热图表明,饲喂木本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组成呈现一定相似性。PICRUSt分析表明,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代谢通路为氨基酸合成和碳代谢,且肠道微生物代谢通路丰度无显着差异(P>0.05)。4.饲喂木本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显着低于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P<0.05)。而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丰度显着高于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的丰度(P<0.05)。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黄梁木叶饲料和桑叶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中鲸孢杆菌属丰度显着高于投喂辣木叶饲料、构树叶饲料、黄梁木叶饲料和桑叶饲料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鲸孢杆菌属丰度(P<0.05)。5.降解辣木饲料单宁微生物筛选与鉴定本试验成功地分别从投喂辣木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内容物和辣木树根部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降解单宁的微生物。经过分子生物学与显微镜形态观察,两株降解单宁的微生物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经过辣木叶饲料固体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株微生物均能显着降低辣木叶饲料中单宁含量(P<0.05),且聚多曲霉降解辣木叶饲料中单宁效果优于黑曲霉降解辣木叶饲料中单宁效果。6.辣木饲料发酵工艺条件优化本试验利用L9(3×3)正交设计方法,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三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发酵菌株为聚多曲霉。结果显示,聚多曲霉发酵辣木叶饲料的最优组合是A1B3C3(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发酵时间9 d),辣木叶饲料发酵后单宁含量显着低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单宁含量(P<0.05)。辣木叶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混合物的粗蛋白含量(P<0.05)。其中,试验组A1B3C3辣木叶中单宁的降解率为67.1%,粗蛋白提高率为17.6%,发酵辣木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P<0.05)。本试验利用L9(3×3)正交设计方法,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混合菌株接种比例四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发酵菌株为聚多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果显示,聚多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株发酵辣木叶最优组合是试验组A1B3C2D3(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发酵时间9 d,聚多曲霉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比例2:1)。辣木叶饲料发酵后单宁含量显着低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单宁含量(P<0.05)。辣木叶饲料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粗蛋白含量(P<0.05)。试验组A1B3C2D3中单宁降解率为46.2%,粗蛋白提高率为24.1%,辣木叶发酵后缬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辣木叶饲料中缬氨酸含量(P<0.05)。考虑辣木叶饲料发酵后单宁、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等因素,本试验推荐发酵辣木叶最优方案为,利用聚多曲霉单菌株,发酵温度30℃,接种量5%,发酵时间9d。

二、饲料用灌木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用灌木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1.1.1 花粉孢子
        1.1.2 理化指标
        1.1.3 挥发性化合物
        1.1.4 酚类化合物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1.2.1 抗氧化性
        1.2.2 抗炎活性
        1.2.3 其他生物活性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1.3.2 现行治疗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2.3 小结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4.3 小结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6.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营养成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藏牦牛概况
        1.1.1 西藏牦牛的分布及特点
        1.1.2 西藏牦牛乳的特殊性
    1.2 西藏牦牛乳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1.2.1 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表现及原因
        1.2.2 牦牛乳成分分析
        1.2.3 市场需求分析
        1.2.4 政府及政策支持力度分析
        1.2.5 综合分析
    1.3 西藏牦牛乳的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3.1 牦牛乳中蛋白质
        1.3.2 牦牛乳中氨基酸
        1.3.3 牦牛乳中脂肪酸
        1.3.4 牦牛乳中矿物质
        1.3.5 牦牛乳中风味物质
    1.4 牛乳中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
        1.4.1 牛乳蛋白质检测方法
        1.4.2 牛乳脂肪酸检测方法
        1.4.3 牛乳矿物质的测定
        1.4.4 牛乳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蛋白质比较及氨基酸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牦牛乳的采集
        2.2.2 牦牛乳蛋白质测定的试剂仪器
        2.2.3 牦牛乳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2.2.4 牦牛乳氨基酸测定的试剂仪器
        2.2.5 牦牛乳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蛋白质的比较
        2.3.2 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氨基酸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矿物质的比较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牦牛乳的采样
        3.2.2 实验试剂仪器
        3.2.3 牦牛乳矿物质的测定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矿物质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脂肪酸的比较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牦牛乳的采样
        4.2.2 实验试剂仪器
        4.2.3 牦牛乳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脂肪酸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牦牛乳的采样
        5.2.2 实验试剂仪器
        5.2.3 牦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品质评价及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主要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1.1.1 豆粕和发酵豆粕作为饲料蛋白源在仔猪上的应用
        1.1.2 鱼粉作为饲料蛋白源在仔猪上的应用
    1.2 低蛋白日粮的概述
    1.3 低蛋白日粮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低蛋白日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3.2 低蛋白日粮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1.4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4.2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1.4.3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体外消化率的比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样品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的营养成分
        2.3.2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
        2.3.3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聚类分析
        2.3.4 发酵豆粕中干物质、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体外消化率
    2.4 讨论
        2.4.1 不同来源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中营养成分的差异
        2.4.2 不同来源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差异
        2.4.3 不同来源发酵豆粕体外消化率的差异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试验设计
        3.2.3 饲养管理
        3.2.4 样品采集
        3.2.5 指标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3.3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3.3.4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影响
        3.3.5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3.6 血清免疫指标与主要肠道菌群的皮尔森相关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3.4.3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4.4 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结论
    4.2 本论文创新点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菌群数量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粗饲料资源现状
        1.1.1 粗饲料
        1.1.2 我国的灌木饲料资源分布
        1.1.3 灌木饲料资源的饲用价值
        1.1.4 开发灌木植物饲料资源存在的问题
        1.1.5 柠条
    1.2 单宁的结构与特性
    1.3 单宁的抗营养作用和促营养作用
        1.3.1 单宁对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1.3.2 单宁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3.3 单宁对饲粮蛋白质的过瘤胃保护作用
        1.3.4 单宁的免疫调节作用
        1.3.5 单宁的抗寄生虫作用
        1.3.6 单宁的抗氧化作用
    1.4 单宁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4.1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组成
        1.4.2 单宁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5 单宁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1.5.1 反刍动物甲烷的生成
        1.5.2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调控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菌群数量以及mcrA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饲粮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产甲烷菌和古菌多样性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2 论文总体结论
    3.3 论文的创新点
    3.4 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豆粕固态发酵生物饲料
        1.2.2 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2.3 磁场在发酵中的应用
        1.2.4 磁场在细胞内的微观作用机制
        1.2.5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在微生物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3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活化与菌落形态观察
        2.3.2 产酶定性试验
        2.3.3 种子液培养基选择
        2.3.4 菌落总数、蛋白酶活和p H值测定
        2.3.5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
        2.3.6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
        2.3.7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及动力学模型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落形态学观察
        2.4.2 产酶定性试验结果
        2.4.3 最适种子液培养基的选择
        2.4.4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结果
        2.4.5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2.4.6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3.3.2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 高温发酵豆粕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和产物p H值测定
        3.3.4 高温发酵豆粕指标测定
        3.3.5 高温发酵豆粕抗氧化活性测定
        3.3.6 分子量分布测定
        3.3.7 豆粕总蛋白提取
        3.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9 二维电泳(2-DE)
        3.3.10 蛋白质谱鉴定
        3.3.11 高温固态发酵放大试验
        3.3.1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工艺参数对豆粕高温固态发酵产多肽的影响
        3.4.2 高温固态发酵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3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
        3.4.4 豆粕基质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和底物p H变化
        3.4.5 蛋白酶活变化
        3.4.6 发酵产物组分分析
        3.4.7 抗氧化活性
        3.4.8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3.4.9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二维电泳分析
        3.4.10 放大试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发酵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液体制种条件优化
        4.3.2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4.3.3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培养与菌落计数
        4.3.4 高温固态发酵
        4.3.5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多肽含量测定
        4.3.6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液体制种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4.4.2 高温固态发酵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豆粕产肽量的影响
        4.4.3 透射电镜观察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发酵菌株样品和基因的制备
        5.3.2 菌种鉴定
        5.3.3 转录组测序
        5.3.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与组装
        5.3.5 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量统计
        5.3.6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菌种鉴定
        5.4.2 RNA-Seq数据分析
        5.4.3 基因质量统计
        5.4.4 试验样品分析
        5.4.5 差异基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蛋白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胞内总蛋白的提取与制备
        6.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6.3.3 蛋白质提取质量测定
        6.3.4 二维电泳
        6.3.5 图像分析
        6.3.6 蛋白质点酶解与鉴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样品蛋白浓度
        6.4.2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
        6.4.3 低强度交变磁场处理前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差异蛋白
        6.4.4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仪器
    7.3 试验方法
        7.3.1 豆粕固态发酵过程光谱信息采集体系建立
        7.3.2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7.3.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3.4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豆粕高温发酵过程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变化
        7.4.2 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的影响
        7.4.3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4.4 PLS、iPLS和 Si-PLS模型性能比较和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肉鸡喂养试验
    8.1 引言
    8.2 材料和仪器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仪器
    8.3 试验方法
        8.3.1 用于饲养试验的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和样品指标测定
        8.3.2 肉鸡饲养试验
        8.3.3 血清指标检测
        8.3.4 肠道微生物检测
        8.3.5 肠道组织形态学测定
        8.3.6 统计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原料豆粕和高温发酵豆粕化学成分、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
        8.4.2 肉鸡生长性能
        8.4.3 脏器指数
        8.4.4 血清和免疫指标
        8.4.5 肠道微生物和pH值
        8.4.6 肠道组织形态学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豆粕醋酸催化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豆粕概述
        2.1.1 豆粕的由来及应用
        2.1.2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2.1.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2.1.2.2 抗原蛋白
        2.1.2.3 植酸
        2.1.2.4 大豆寡糖
        2.1.2.5 脂肪氧化酶
        2.1.2.6 其他抗营养因子
    2.2 钝化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2.2.1 物理法
        2.2.1.1 热处理方法
        2.2.1.2 机械加工处理
        2.2.2 化学法
        2.2.2.1 酸处理法
        2.2.2.2 金属离子处理法
        2.2.2.3 其他处理法
        2.2.3 生物技术法
        2.2.3.1 酶制剂法
        2.2.3.2 微生物发酵法
    2.3 豆粕的质量控制
    2.4 大豆蛋白的结构研究
        2.4.1 大豆分离蛋白的来源
        2.4.2 大豆蛋白的组成及结构
        2.4.3 蛋白质结构研究概况
        2.4.4 蛋白质结构研究方法
        2.4.4.1 圆二色谱法
        2.4.4.2 荧光光谱法
        2.4.4.3 红外光谱法
        2.4.4.4 紫外—可见光谱法
        2.4.4.5 拉曼光谱法
        2.4.4.6 其它方法
    2.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5.1 研究目的
        2.5.2 研究内容
        2.5.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醋酸法催化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醋酸催化方法
        3.1.5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单因素试验
        3.1.5.1 温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1.5.2 醋酸浓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1.5.3 时间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1.6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正交试验
        3.1.7 极差分析
        3.1.8 蛋白质的提取
        3.1.9 分析方法
        3.1.9.1 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3.1.9.2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3.1.9.3 水分含量分析
        3.1.9.4 灰分含量分析
        3.1.9.5 粗脂肪含量分析
        3.1.9.6 粗蛋白含量分析
        3.1.9.7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析
        3.1.9.8 色谱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单因素试验
        3.2.1.1 温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2.1.2 醋酸浓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2.1.3 时间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2.2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正交试验
        3.2.3 醋酸催化工艺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铁离子辅助醋酸催化豆粕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添加外源辅助剂辅助醋酸催化豆粕的方法
        4.1.4.1 添加过氧化氢辅助醋酸催化豆粕
        4.1.4.2 添加铁离子辅助醋酸催化豆粕
        4.1.4.3 添加亚铁离子辅助醋酸催化豆粕
        4.1.5 不同酸和亚铁离子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1.5.1 不同酸催化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1.5.2 亚铁离子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1.6 物料衡算
        4.1.7 分析方法
        4.1.7.1 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4.1.7.2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4.1.7.3 水分含量分析
        4.1.7.4 粗蛋白含量分析
        4.1.7.5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过氧化氢—醋酸催化技术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2 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3 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4 醋酸和亚铁离子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5 亚铁离子—醋酸催化工艺的物料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铁离子协同醋酸消减抗营养因子的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原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1.4 豆粕的醋酸和亚铁离子处理
        5.1.5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5.1.6 分析方法
        5.1.6.1 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5.1.6.2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5.1.6.3 荧光光谱分析
        5.1.6.4 表面疏水性指数H0的测定
        5.1.6.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1.6.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亚铁离子对改善醋酸介导的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
        5.2.2 荧光光谱分析
        5.2.3 表面疏水性分析
        5.2.4 二级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平欧杂种榛(C.heterophylla×C.avellana)种仁发育及营养成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食用价值
        1.1.2 营养成分
        1.1.3 保健和药用价值
        1.1.4 烘烤影响
        1.1.5 工业利用
        1.1.6 榛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1.1.7 榛种质资源
        1.1.8 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主要物质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含水量变化规律
        2.2.2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
        2.2.3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
        2.2.4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糖含量变化规律
        2.2.5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维生素C与GSH含量变化规律
        2.2.6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维生素E含量变化规律
        2.2.7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抗氧化酶含量变化规律
        2.2.8 平欧杂种榛种仁发育期酚及黄酮含量变化规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主要物质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含水量差异
        3.2.2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差异
        3.2.3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差异
        3.2.4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糖含量差异
        3.2.5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维生素C与GSH含量差异
        3.2.6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维生素E含量差异
        3.2.7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抗氧化酶含量差异
        3.2.8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酚及黄酮含量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主要物质成分分析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坚果含水量差异
        4.2.2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差异
        4.2.3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差异
        4.2.4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糖含量差异
        4.2.5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维生素C与GSH含量差异
        4.2.6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维生素E含量差异
        4.2.7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抗氧化酶含量差异
        4.2.8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多酚及黄酮含量差异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榛种仁营养品质特性分析及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最佳提取工艺的筛选
        5.2.2 榛坚果种仁品质特性评价
        5.2.3 基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榛坚果种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平欧杂种榛坚果种仁发育品质特性
        6.1.2 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营养品质特性
        6.1.3 六个榛种坚果种仁营养品质特性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辣木对猪与牛饲用价值及畜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辣木概况及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1.2 肉品质评价
    1.3 脂肪酸与人类健康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辣木常规营养成分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辣木在奶牛和肉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
    3.1 辣木在奶牛瘤胃中降解特性
    3.2 辣木在肉牛瘤胃中降解特性
第四章 辣木枝茎对奶牛生产性能、奶品质以及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辣木枝茎对育肥牛生产性能、肉品质以及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辣木叶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以及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总体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卵形鲳鲹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木本饲料对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源饲料在饲料行业中应用现状
        1.1.1 开发植物源饲料必要性
        1.1.2 常见植物源饲料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1 豆粕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2 花生粕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3 棉粕营养价值与应用
        1.1.2.4 其它植物源饲料营养价值与应用
        1.1.3 植物源饲料抗营养因子
        1.1.3.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1.3.2 单宁
        1.1.3.3 植酸
    1.2 新型木本饲料研究现状
        1.2.1 辣木叶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2.2 构树叶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2.3 桑叶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2.4 黄梁木主要营养价值与应用
    1.3 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
        1.3.1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1.3.2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1.3.3 肠道微生物与营养饲料
    1.4 微生物发酵饲料
        1.4.1 微生物发酵技术
        1.4.2 微生物改善饲料蛋白
        1.4.3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
        1.4.4 微生物降解抗营养因子
        1.4.5 微生物发酵饲料问题与展望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
        1.5.2 本论文研究意义
        1.5.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4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卵形鲳鲹和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2.2.4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2.2.5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2.2.6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2.2.7 序列提交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 结果
        2.4.1 两种鱼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
        2.4.2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
        2.4.3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组成
        2.4.4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2.4.5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2.5 讨论
        2.5.1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2.5.2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差异分析
        2.5.3 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饲料
        3.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试验仪器与试剂
        3.2.5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3.2.6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3.2.7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3.2.8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3.2.9 序列提交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消化酶活性
        3.4.2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3.4.3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
        3.4.4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组成
        3.4.5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3.4.6 饲喂木本饲料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3.5 讨论
        3.5.1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消化酶活性影响
        3.5.2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3.5.3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门水平影响
        3.5.4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属水平影响
        3.5.5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
        3.5.6 木本饲料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饲料
        4.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试验仪器与试剂
        4.2.5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4.2.6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4.2.7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4.2.8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4.2.9 序列提交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4.4.2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
        4.4.3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组成
        4.4.4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4.4.5 饲喂木本饲料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4.5 讨论
        4.5.1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4.5.2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门水平影响
        4.5.3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属水平影响
        4.5.4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
        4.5.5 木本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饲喂木本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5.2.3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5.2.4 细菌16srRNA基因扩增
        5.2.5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5.2.6 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饲喂辣木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4.2 饲喂构树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4.3 饲喂黄梁木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4.4 饲喂桑叶饲料的两种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降解单宁微生物分离与筛选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与主要仪器
        6.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样品采集
        6.2.3 微生物扩大培养
        6.2.4 单宁降解菌株筛选
        6.2.5 单宁降解菌株透明圈测定
        6.2.6 固态发酵筛选单宁降解菌株
        6.2.7 发酵辣木单宁的测定
        6.2.8 降解单宁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6.2.9 降解单宁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6.3 数据分析
    6.4 结果
        6.4.1 单宁降解微生物筛选
        6.4.2 降解单宁菌株透明圈测定
        6.4.3 降解单宁菌株固态发酵
        6.4.4 降解单宁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6.4.5 降解单宁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辣木饲料发酵条件优化
    7.1 引言
    7.2 材料方法
        7.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7.2.2 试验菌株
        7.2.3 菌种种子液制备
        7.2.4 单菌株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2.5 单菌株发酵辣木条件验证
        7.2.6 混合菌株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2.7 混合菌株发酵辣木条件验证
        7.2.8 发酵辣木样品成分分析
    7.3 结果
        7.3.1 单菌落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3.2 单菌株发酵辣木条件优化验证
        7.3.3 混合菌落发酵辣木条件优化
        7.3.4 混合菌落发酵辣木条件优化验证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情况

四、饲料用灌木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2]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营养成分比较研究[D]. 叶丹. 西藏大学, 2020(12)
  • [3]不同来源蛋白质饲料品质评价及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D]. 李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菌群数量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的影响[D]. 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D]. 吴平. 江苏大学, 2020(01)
  • [6]豆粕醋酸催化加工技术研究[D]. 黄露.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7]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8]平欧杂种榛(C.heterophylla×C.avellana)种仁发育及营养成分评价[D]. 蒋江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辣木对猪与牛饲用价值及畜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D]. 张婷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10]卵形鲳鲹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木本饲料对其影响的研究[D]. 陈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牧草灌木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