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深加工前景广阔

马铃薯深加工前景广阔

一、山芋深加工有广阔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泽[1](2021)在《玉米发酵生产功能性油脂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玉米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对玉米粉糖液培养基液化糖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利用玉米粉糖液培养基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对功能性油脂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主要包括:1.以玉米粉为原料,葡萄糖当量值(DE)为评价指标,研究料液比、时间、酶添加量、温度、p H值对玉米粉液化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液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玉米粉加水配制成料液比1:4(g:m L)的浆料,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p H6、α-淀粉酶添加量8 U/g、液化温度80℃、液化时间60 min。2.利用玉米粉液化液,以葡萄糖当量值(DE)为评价指标,研究时间、酶添加量、温度、p H值对玉米粉糖化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糖化条件为p H4.5、糖化酶添加量200 U/g、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10 h。3.根据液化A3B3C3D2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糖化A2B3C2D2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液化液DE值达到了19.7%,糖化液DE值达到了93.6%。4.以玉米粉糖液为培养基,利用深黄被孢霉为实验菌株,以菌体生物量作为评价指标,研究氮源种类和氮源浓度、碳源浓度、硫酸镁浓度、接种量、p H、温度、以及时间对菌株发酵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采用酵母膏作为氮源,氮源浓度为3.0 g/L、碳源浓度为80g/L、柠檬酸钠含量为2 g/L、磷酸二氢钾的含量为2 g/L、硫酸镁浓度为0.3 g/L、接种量为p H为6、10%、温度为28℃、时间为6 d。5.根据发酵A2B2C2D2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菌体的生物量达到了20.6 g/L,油脂产量达到了10.1 g/L。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油脂中脂肪酸的含量,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1.4%,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6.3%。

汪晓鹏[2](2020)在《生物质基平台型化合物乙酰丙酸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文中指出文章叙述了新型平台化合物生物基乙酰丙酸的研发历史,合成工艺路线和制备途径,尤其水解法为理想、通用的最佳合成工艺。乙酰丙酸的中间产物和衍生物的发展应用潜力。乙酰丙酸的广泛应用和研发方向。

张克兵[3](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王海营[4](2019)在《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油茶饼粕是油茶榨油后的副产物,其产量高但利用率低,大量被直接丢弃或用做燃料,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对油茶饼粕综合利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拓展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研究廉价高产的栽培配方已成为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将油茶饼粕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可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栽培基质、满足食用菌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变废为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了使油茶饼粕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通过对若干食用菌菌株对茶皂素耐受性的筛选,得到三株长势较好的食用菌菌株,并探究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采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油茶饼粕进行成分分析,油茶饼粕中含有茶皂素12.81%,水分9.80%,脂肪5.01%,总糖36.28%,蛋白质13.98%,粗纤维13.05%,其他9.07%;以脱皂率,蛋白质损失率及总糖损失率为参考指标,对比6种脱皂方法,得出超声辅助法为最佳脱皂方法,脱皂率可达97.74%,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油茶饼粕中的营养物质。2.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茶皂素耐受率为指标,对实验室的7种食用菌菌株做耐受茶皂素的筛选实验,研究发现平菇能在含8%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金针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茶薪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3.先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出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的最佳基础栽培配方;在最佳基础栽培配方的基础上,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在基础配方中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及最佳限定配比,其中平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60%、10.14%;茶薪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70%、11.85%;金针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0%、4.10%;同样在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和限定配比的基础上,以生物学效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油茶饼粕代料栽培平菇、茶薪菇、金针菇,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平菇最佳栽培配方是:16.1%油茶粕,34.5%棉籽壳,37.4%木屑,10%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茶薪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20%油茶粕,42.4%棉籽壳,30%木屑,10%麦麸,0.6%白砂糖,1.5%石膏粉,0.4%磷酸二氢钾;金针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15%油茶粕,63.2%棉籽壳,19.8%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4.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探究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对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筛选,结果为平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13?0.05)g/100mL;茶薪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72?0.05)g/100 mL;然而金针菇在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中生长效果较差,菌丝体干重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对生长最好的茶薪菇做单因素试验并运用Design-Expert8.0软件程序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以菌丝体干重为响应值,对茶薪菇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pH为5.4、转速117 r/min、温度25℃、发酵周期6 d。

王紫涵[5](2017)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嘉年华整合规划方法研究 ——以第三届和县农业嘉年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旅游业呈现出深度参与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休闲农业的集中体现,农业嘉年华因其地处城乡边缘的地理优势和市场带来的综合服务潜力而发展迅猛。在其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其作为绿色服务业的内在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实际运营。本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对比研究和分析梳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农业嘉年华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解和归纳,并通过农业嘉年华与观光农园、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庙会集市等相关旅游形式的对比,概括总结了农业嘉年华的概念和特点,明确了农业嘉年华的内在要求;(2)具体分析了农业嘉年华发展中存在的经营方式落后、市场定位不明、服务管理粗放、缺乏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3)通过借鉴城市运营理论、梳理项目运营理论,探讨了农业嘉年华的运营。在对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营销学此五大学科对于农业嘉年华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五大学科理论对于农业嘉年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指导进行归纳,为农业嘉年华的整合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4)进而系统探讨了农业嘉年华的整合规划方法,分概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研究,将理论指导意义落实到规划过程中来,并运用市场校正工具和投资平衡工具进行修正和完善,并对农业嘉年华的整合规划进行成果分析;(5)最后以第三届和县农业嘉年华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打造出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参与、体验、科普、生态为一体的农业嘉年华。

王雪[6](2017)在《多孔菌LH-1产内酯及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提出γ-癸内酯是香精香料行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调香原料,天然存在于水果及发酵产品中。目前,用于食用香精调配的香料大都是化学合成品,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合成的香料往往都是外消旋混合物,其香气品质与天然香料存在很大差别。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纯天然产品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在当今世界返璞归真的趋势下,消费者也越来越信赖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因此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水果中提取天然GDL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比较多,难以持续和大量地提供原料,利用生物法生产的γ-癸内酯产品被认为是天然产物的等同品,目前国际市场也没有天然旋光性GDL产品供应,因此用生物法生产GDL具有广阔的前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目前发现的能够合成或转化底物生成γ-癸内酯的微生物主要为酵母菌和部分丝状真菌,其中研究最多的为耶罗威亚解脂酵母Yarrowia lipolytic,国外已有多个关于该菌发酵产γ-癸内酯的专利,其次为掷孢酵母属的Sporidiobolus salmonicolor、Sporidiobolus ruinenii 等。本文所研究的菌株是实验室自己筛选的一株多孔菌,它能够自主合成γ-癸内酯和γ-辛内酯,在添加蓖麻油时,可以通过转化作用生成更多γ-癸内酯。此外,此株多孔菌经发酵可产生多种活性代谢产物,其中最显着的为活性多糖,真菌多糖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一类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活性多糖,是一类重要的保健功能因子,对于免疫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多孔菌中分离到的多糖主要有海藻糖、甘露醇、次鲜糖醇、阿拉伯糖醇。多孔菌茯苓、桑黄、樟芝、云芝、槐耳多糖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该多孔菌发酵基本条件的探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探究了几种因素对摇瓶发酵GDL的影响,对其发酵产佰γ-癸内酯的培养基小试发酵罐的发酵条件的进行了初步探索,进一步提高γ-癸内酯的产量,为将来进行发酵生产打下基础。优化了产多糖培养基的成分,为进一步充分利用该菌株打下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多孔菌产γ-癸内酯基本条件的探究对多孔菌进行了活化纯培养,并观察了多孔菌LH-1的菌落和菌丝体和孢子形态,从外观上看,多孔菌LH-1的菌落呈辐射状向四周散开,边缘为白色,越靠近菌落中心颜色越深,菌落中心颜色最深,为黄色,而菌落反面呈红褐色。此外在实验室前期确定的基本的发酵培养基基础上探究了蓖麻油的添加量、表面活性剂添加量、接种量、补糖次数及时间、补油次数及时间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2、多孔菌小试发酵罐产γ-癸内酯条件的探究在前期摇瓶发酵实验的基础上对该菌产Y-癸内酯的发酵条件进行小试发酵罐的优化,包括罐上操作条件以及分批补料的探究。在5L发酵罐中进行了多批次实验,分别探究了发酵罐条件下碳源初始添加量、搅拌转速、通气量、pH、后期溶氧以及补料分批发酵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的发酵条件极其过程:发酵温度30度,罐压0.08MPa,转速350rpm,通气量8L/min,碳源初始添加量30g/L。在此条件下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溶氧迅速降低,说明在此之前菌体处于旺盛生长的对数期,在60小时之后GDL开始积累,在144h,γ-癸内酯的积累量达到9.3g/L。3、多孔菌LH-1产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由于多孔菌LH-1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除了产生香味物质内酯以外,还与其他多孔菌类似能产生活性多糖,基于多糖药用价值的巨大的应用前景,我们对该菌重新培养,对胞内胞外的多糖进行提取检测,并对该菌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碳源和氮源的优化以及正交试验确定各营养成分的组成。以总多糖化合物为发酵指标,摇瓶条件下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硫酸镁(七水合)0.7g,磷酸二氢钾0.7g,磷酸氢二钠(十二水合)1.2g,豆粕粉40g,蔗糖10g,去离子水1L,pH6,在此条件下总多糖的摇瓶最高产量可以达到3.6g/l。

梁曹雯[7](2016)在《甘薯食品加工利用》文中认为甘薯这个传统的农作物因为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及高产稳产一直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深入研究甘薯食品及其副产品顺应了甘薯产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分析了甘薯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和甘薯食品的加工类型;并对甘薯食品产业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黄盛蓝,张家豪,梁冰雪,李林,熊银胜,周玲[8](2014)在《红薯叶应用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红薯叶中多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分析了红薯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综述了目前红薯叶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刘华亮[9](2013)在《不同品种甘薯茎叶中功能性成分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对不同品种甘薯叶提取物进行了指纹图谱构建,为甘薯品种的分类和鉴别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手段。同时通过福林酚比色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法测定了39个不同品种甘薯茎叶中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并通过HPLC色谱法测定了茎和叶中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为甘薯茎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定量检测和分析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甘薯叶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都明显高于茎,不同品种间茎叶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较为显着,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所测样品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的几个品种分别为渝263、徐薯18、浙132和苏茹303。通过RP-HPLC法,Sunfire C18ODS色谱柱、乙腈-0.5%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30℃柱温及325nm检测波长的条件下,建立茎叶中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品种间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本法采用梯度洗脱可在30min内完成成分的色谱分析,且各成分色谱峰间具有较好的分离度,理论塔板数为3000;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薯茎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甘薯叶的指纹图谱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了13个总多酚和绿原酸含量较高的甘薯品种,以绿原酸为参照物,建立甘薯叶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甘薯叶的鉴别及品质控制提供依据。本方法确定了12个共有色谱峰为指纹峰,通过相似度分析和评价,发现各样品谱图间相似度较高。

刘玉平[10](2008)在《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芋头是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但由于其长期的无性繁殖,病毒病严重。本研究对10个芋品种进行了脱毒试管苗和试管芋的诱导培养和栽培繁殖试验。通过对茎尖分化培养基、茎尖大小等的试验,建立了芋脱毒试管苗的培养体系和病毒鉴定体系;通过对试管芋膨大诱导培养基的筛选,成功获得膨大的试管芋,并建立了培养体系;对试管苗和试管芋进行了田间栽培试验,建立了试管苗和试管芋的田间繁殖和生产模式,为试管苗和试管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芋丛芽分化培养通过调整NAA、BA的不同配比,诱导芋顶芽分化出丛芽。结果表明:MS+BA2.0 mg/L+NAA0.5 mg/L+蔗糖3%可使芋的月增殖系数达20倍左右。2.芋茎尖的培养从分化的芋丛芽中切取大(0.8 mm~1.0 mm)、中(0.5 mm~0.8 mm)、小(0.3mm~0.5 mm)三个级别的茎尖生长点,置于不同的激素类型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大、中、小茎尖在培养基MS+6—BA2.0 mg/L+NAA0.2 mg/L+蔗糖3%中分化的丛芽较其他培养基中多,生长势强。3.芋花叶病毒检测大、中、小三个级别的茎尖脱芋花叶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小茎尖的脱毒效果最佳,脱毒率达100%;其次为中等大小的茎尖,脱毒率为94.4%;效果最差的为大茎尖,脱毒率为90.9%。因此,脱除芋花叶病毒,以小茎尖为佳,脱毒率达100%。4.试管芋诱导技术研究试管芋的诱导实验表明试管芋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培养基、糖浓度为8%、BA1.0 mg/L、NAA0.5 mg/L、琼脂6g/L、pH5.8;适宜条件为温度30℃、光照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试管芋的诱导率达100%。5.芋试管苗、试管芋的育苗芋试管苗的育苗方法中,以田间直接定植、加盖薄膜和遮阳网的成活率高,可达95%。试管芋的育苗:在沙、蛭石、土、和蛭石:沙:土=1:1:1的混合基质这四种不同基质中以蛭石内大、中、小三个级别的脱毒试管芋成活率最高,其中大苗的成活率为100%,中苗的成活率为96.92%,小苗的成活率为88.75%。6.试管芋、试管苗大田品比试验1)未脱毒的试管芋、试管苗的大田品比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芋试管苗的母芋、子孙芋的球茎小于其常规种,子孙芋产量低,试管苗的母芋形状发生了改变,由其近圆形变成扁圆形。以试管球茎种植比其常规种的子孙芋的球茎产量和总产量都高,子孙芋相对商品性好。2)脱毒的试管芋大田品比试验脱毒试管芋的大田品比中试,脱毒试管芋除孙芋单个重、孙芋个数分别少于常规种0.6g、0.8个外,其余项目的数据都高于常规芋,其中子芋单个重、单株子孙芋重、子孙芋产量分别高于常规芋40.54%、27.88%、20.14%。

二、山芋深加工有广阔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芋深加工有广阔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发酵生产功能性油脂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功能性油脂
        1.1.1 功能性油脂概述
        1.1.2 功能性油脂的主要来源
        1.1.3 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学功能
        1.1.4 功能性油脂的应用
    1.2 微生物油脂的原料
        1.2.1 碳源
        1.2.2 糖类
        1.2.3 玉米粉的来源
        1.2.4 玉米淀粉糖的生产
    1.3 微生物油脂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油脂菌株选育
        1.3.2 发酵工艺优化对微生物产脂的影响
        1.3.3 生物合成功能性油脂的代谢途径及核心酶概述
    1.4 微生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1.4.1 机械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
        1.4.2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4.3 碱热法
        1.4.4 酸热法
        1.4.5 水酶法
        1.4.6 超声萃取
        1.4.7 索氏抽提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玉米粉糖液培养基制备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玉米粉制备糖液工艺流程
        2.3.2 玉米粉糖液液化方法
        2.3.3 玉米粉糖液糖化方法
        2.3.4 分析方法
        2.3.5 玉米粉糖液液化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2.3.6 玉米粉糖液糖化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2.3.7 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玉米粉糖液最佳液化工艺条件的确定
        2.4.2 玉米粉糖液最佳糖化工艺条件的确定
    2.5 结论
第3章 微生物油脂发酵生产
    3.1 材料与试剂
        3.1.1 菌种
        3.1.2 玉米粉糖液的制备
        3.1.3 试验试剂
        3.1.4 培养基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工艺流程
        3.3.2 培养方法
        3.3.3 菌体收集
        3.3.4 发酵液残糖测定
        3.3.5 油脂提取及油脂含量、油脂产量测定
        3.3.6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3.3.7 微生物油脂发酵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氮源及其含量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2 碳源浓度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3 硫酸镁(Mg SO_4·7H_2O)浓度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4 接种量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5 p H值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6 温度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7 时间对发酵菌体得率的影响
        3.4.8 最佳发酵反应条件的确定
        3.4.9 玉米微生物油脂脂肪酸成分含量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论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生物质基平台型化合物乙酰丙酸的制备技术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乙酰丙酸的合成技术
    1.1 乙酰丙酸合成技术与工艺路线的发展
        1.1.1 生物质直接水解法[1]
        1.1.2 糠醇催化水解法
    1.2 生物质基乙酰丙酸合成途径和技术
2 生物质转化乙酰丙酸的中间产物的开发利用
    2.1 糠醛和糠醇化学品
    2.2 5-羟甲基糠醛
    2.3 甲基四氢呋喃(MTHF)和脂肪族液体燃料[3]
    2.4 5-氨基乙酰丙酸(ALA)
    2.5 双酚酸(DPA)
3 乙酰丙酸的广泛应用
4 结语

(3)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茶饼粕概述
    1.2 平菇、金针菇、茶薪菇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栽培方式
    1.3 液体发酵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油茶饼粕组成成分的测定
    2.4 油茶饼粕最佳脱皂方法的筛选
    2.5 脱皂后油茶饼粕的若干营养成分及茶皂素残留量的测定
    2.6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的筛选
    2.7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2.8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饼粕成分分析
    3.2 不同脱皂方法对油茶饼粕的脱皂效果及若干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实验的筛选结果
    3.4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3.5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嘉年华整合规划方法研究 ——以第三届和县农业嘉年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农业嘉年华的蓬勃发展与广阔前景
        1.1.2 会展活动场地与设施循环利用的挑战
    1.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1.3 整合规划理念
        1.3.1 整合规划理念的提出
        1.3.2 整合规划理念的分层次运用
        1.3.3 整合规划的原则
        1.3.4 整合规划理念在农业嘉年华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农业嘉年华研究进展与概念辨析
    2.1 农业嘉年华的定义与特点
        2.1.1 始于集市的免税日
        2.1.2 地方特色的蔬果节
        2.1.3 新式庙会的狂欢宴
        2.1.4 现代农业的试验场
        2.1.5 城乡协调的铰接点
    2.2 相关旅游类型比较
        2.2.1 观光农园
        2.2.2 乡村旅游
        2.2.3 生态旅游
        2.2.4 庙会集市
    2.3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2.3.1 南京农业嘉年华
        2.3.2 山东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2.3.3 广西玉林“五彩田园”农业嘉年华
        2.3.4 北京农业嘉年华
        2.3.5 可借鉴的经验
    2.4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2.4.1 综合特色梳理
        2.4.2 可借鉴的经验
    2.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业嘉年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嘉年华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3.1 概念设计阶段的常规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3.1.1 项目前期沟通
        3.1.2 概念方案设计
        3.1.3 方案形成和采纳
    3.2 方案设计阶段的常规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3.2.1 基地研究
        3.2.2 总体布局
        3.2.3 分区设置
    3.3 初步设计阶段的常规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3.3.1 总平布置确定
        3.3.2 分区平面放大
        3.3.3 细部设计
    3.4 中国农业嘉年华的市场运营规划及存在问题
        3.4.1 生产观念根深蒂固
        3.4.2 市场导向观念的支配
        3.4.3 质量主导的营销观念
    3.5 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市场定位不明
        3.5.2 经营管理粗放
        3.5.3 缺乏社会责任
        3.5.4 缺乏有效科技支撑
    3.6 本章小结——可持续理念及整合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第四章 农业嘉年华整合规划分析
    4.1 从城市运营和项目运营中吸取的经验
        4.1.1 城市运营
        4.1.2 项目运营
    4.2 运营理念下的农业嘉年华
        4.2.1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
        4.2.2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4.2.3 农业嘉年华的复杂性
        4.2.4 农业嘉年华运营中的三大系统
        4.2.5 运营模式借鉴
        4.2.6 运营建议
    4.3 五大学科的选择与引入
    4.4 五大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整合
        4.4.1 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4.4.2 环境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4.4.3 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4.4.4 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4.4.5 营销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4.5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5.1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经济可行
        4.5.2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环境合理
        4.5.3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社会公平
        4.5.4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动态调整
        4.5.5 五大学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嘉年华的指导意义
    4.6 本章小结——整合规划的内容、方向、理论
第五章 农业嘉年华规划设计的统筹整合方法
    5.1 农业嘉年华规划设计的整合机制
        5.1.1 市场校正机制工具
        5.1.2 投资平衡机制工具
        5.1.3 反馈优化机制工具
    5.2 农业嘉年华设计阶段的组织整合
        5.2.1 发扬本土特色以丰富内涵
        5.2.2 深度参与以扩张外延
        5.2.3 灵活创新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5.2.4 农业嘉年华概念设计阶段的成果分析
    5.3 农业嘉年华方案设计阶段的整合
        5.3.1 发展目标细化
        5.3.2 深度需求分析
        5.3.3 深度市场调查
        5.3.4 相关产业调查
        5.3.5 边际效应规律
        5.3.6 运营模式建议
        5.3.7 农业嘉年华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果分析
    5.4 农业嘉年华初步设计阶段的整合
        5.4.1 细部设计决策的把握
        5.4.2 经济条件分析
        5.4.3 市场需求的细化分析
        5.4.4 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
        5.4.5 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前期规划与运营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六章 实例验证——以第三届和县农业嘉年华为例
    6.1 和州梦: 一次重新定义农业嘉年华的尝试
    6.2 第一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的整合规划
        6.2.1 业主要求形成——整合业主期望与综合讨论
        6.2.2 宏观分析——整合市场分析与政策法规
        6.2.3 项目特征分析——整合场地文化与目标人群
        6.2.4 设计理念
        6.2.5 整体运营分析——整合项目条件与市场条件
        6.2.6 可能影响
        6.2.7 发展目标形成
    6.3 第二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的整合规划
        6.3.1 业主要求——整合业主期望与综合讨论
        6.3.2 景观营造——整合总体规划与运营管理
        6.3.3 室内精品展馆活动设计
        6.3.4 室外景观及特色活动设计
        6.3.5 全园大型主题活动设计
        6.3.6 服务管理
    6.4 初步设计阶段的整合规划
        6.4.1 业主要求
        6.4.2 总平布置
        6.4.3 功能分区特色
        6.4.4 细部设计
        6.4.5 公共设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之处
        7.2.2 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孔菌LH-1产内酯及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多孔菌的研究现状
        1.1.1 多孔菌简介
        1.1.2 真菌多糖的种类以及功效
        1.1.3 大型真菌液体深层发酵概述
    1.2 内酯的研究进展
        1.2.1 内酯类香料
        1.2.2 γ-癸内酯概况
    1.3 生物技术生产GDL国内外现状
        1.3.1 γ-癸内酯的生物合成
        1.3.2 微生物制取风味物质的工业应用以及市场展望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孔菌LH-1产γ-癸内酯基本条件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原始菌种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原始菌种的活化与培养
        2.1.4 原始菌种形态学研究
        2.1.5 菌种保藏
        2.1.6 多孔菌的斜面平面扩大培养
        2.1.7 多孔菌液态菌种发酵的制备
        2.1.8 γ-癸内酯标准曲线
        2.1.9 蓖麻油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1.10 表面活性剂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1.11 接种量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1.12 补糖次数及时间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1.13 补油次数及时间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2 实验结果
        2.2.1 γ-癸内酯标准曲线
        2.2.2 蓖麻油添加量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2.3 表面活性剂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2.4 接种量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2.5 补糖次数及时间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2.6 补油次数及时间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γ-癸内酯的小试发酵罐发酵条件的探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菌种
        3.1.2 试剂和仪器
        3.1.3 种子培养
        3.1.4 5L发酵罐产GDL流程
        3.1.5 5L发酵罐装置
        3.1.6 DOT的测定及校正
        3.1.7 碳源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1.8 搅拌转速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1.9 通气量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1.10 pH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1.11 后期溶氧控制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1.12 分批补料发酵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3.1.13 较优发酵工艺的确定及其发酵过程
    3.2 实验结果
        3.2.1 碳源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2.2 搅拌转速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2.3 通气量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2.4 pH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2.5 后期溶氧控制对γ-癸内酯分批发酵的影响
        3.2.6 分批补料对γ-癸内酯发酵的影响
        3.2.7 较优发酵工艺的确定及其发酵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菌LH-1产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
    4.0 实验材料
        4.0.1 菌种
        4.0.2 试剂和仪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多孔菌LH-1培养与液体发酵
        4.1.2 生物量的测定
        4.1.3 胞内多糖的提取
        4.1.4 胞外多糖的提取
        4.1.5 多糖的测定
        4.1.6 碳源对多糖发酵的影响
        4.1.7 氮源对多糖发酵的影响
        4.1.8 培养基主要成分的正交试验
    4.2 实验结果
        4.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4.2.2 碳源对多糖发酵的影响
        4.2.3 氮源对多糖发酵的影响
        4.2.4 培养基主要成分正交试验
    4.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红薯叶应用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红薯叶的营养成分
    1.1 蛋白质
    1.2 糖类物质
    1.3 维生素和矿物质
2 红薯叶中的活性成分
    2.1 红薯叶SOD
    2.2 绿原酸
    2.3 黄酮类化合物
    2.4 多糖
3 红薯叶的开发利用现状
    3.1 红薯叶保健醋饮料及保健醋
    3.2 红薯叶复合饮料
    3.3 红薯叶保健茶
    3.4 其他方面
4 结语

(9)不同品种甘薯茎叶中功能性成分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甘薯茎叶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甘薯茎叶中的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
        2.2 甘薯茎叶中的氨基酸组成
        2.3 膳食纤维
        2.4 矿物质及维生素
        2.5 酚酸类化合物
        2.6 黄酮类化合物
        2.7 其它类成分
    3 甘薯茎叶提取物的功能活性研究
        3.1 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3.2 抑菌作用
        3.3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3.4 止血作用
        3.5 降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3.6 其它作用
    4 植物酚酸的研究
        4.1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
        4.2 植物多酚的功能活性
        4.3 植物多酚的提取及测定
    5 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5.1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5.2 核磁共振波谱指纹图谱
        5.3 X 射线衍射指纹图谱
        5.4 质谱指纹图谱
        5.5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5.6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7 研究目标与内容
    8 样品来源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甘薯茎叶中总酚酸的含量测定
    1 甘薯叶总酚酸含量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提取方法优化
        1.3 样品叶总酚酸含量测定
    2 甘薯茎中总多酚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提取方法优化
        2.3 样品茎总多酚含量测定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茎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试验材料
        1.3 样品溶液制备
        1.4 总黄酮含量测定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P-HPLC 法测定甘薯茎叶中 3 种酚酸成分的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试验材料
        1.3 色谱条件
        1.4 样品溶液制备
        1.5 线性关系考察
        1.6 精密度试验
        1.7 稳定性试验
        1.8 重现性试验
        1.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 样品测定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品种甘薯叶 HPLC 指纹图谱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1.2 方法
    2 指纹图谱构建
        2.1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2.2 甘薯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相似度比较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芋概述
        1.1.2 芋脱毒快繁技术研究
        1.1.3 试管微型营养器官的诱导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芋丛芽分化培养
        2.1.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2.1.3 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MV)检测
        2.1.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2.1.5 组培芋的育苗试验
        2.1.6 组培芋田间试验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方法
        2.3.1 芋丛芽的分化
        2.3.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2.3.3 芋花叶病毒(DMV)检测
        2.3.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2.3.5 组培芋的育苗
        2.3.6 组培芋田间试验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芋丛芽的分化
        3.1.1 激素浓度与芽的分化
        3.1.2 不同激素浓度对武芋一号增殖系数的影响
        3.1.3 同种培养基对不同品种芽分化的诱导
        3.1.4 根的诱导
    3.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3.2.1 小茎尖的培养
        3.2.2 中等茎尖的培养
        3.2.3 大茎尖的培养
    3.3 芋花叶病毒(DMV)检测
        3.3.1 不同大小茎尖组培苗脱毒效果
        3.3.2 脱毒苗与未脱毒的组培苗快繁5代后带毒率的比较
        3.3.3 田间育苗的脱毒试管芋病毒检测
        3.3.4 脱毒试管苗在田间生长过程中的病毒检测
        3.3.5 田间常规扩繁品种的病毒检测
        3.3.6 芋种质资源的病毒检测
        3.3.7 芋花叶病毒超微切片电镜扫描
    3.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3.4.1 不同糖浓度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
        3.4.2 不同温度、光照时间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
        3.4.3 不同大小的试管苗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
        3.4.4 不同品种类型对试管芋诱导的结果
    3.5 组培芋的育苗
        3.5.1 试管苗的育苗
        3.5.2 试管芋的育苗
    3.6 组培芋田间试验
        3.6.1 武芋一号的试管苗与常规芋植株生长动态比较
        3.6.2 试管苗与常规芋的产品比较
        3.6.3 不同品种类型的芋试管球茎与其常规芋产品比较
        3.6.4 试管芋育出的大、中、小苗间的比较
        3.6.5 脱毒芋与其常规芋大田品比试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芋丛芽的分化
    4.2 芋茎尖分生组织的培养
    4.3 芋花叶病毒(DMV)检测
    4.4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4.5 组培芋的育苗
    4.6 组培芋田间试验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四、山芋深加工有广阔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发酵生产功能性油脂工艺研究[D]. 孙铭泽.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1)
  • [2]生物质基平台型化合物乙酰丙酸的制备技术和应用[J]. 汪晓鹏. 西部皮革, 2020(23)
  • [3]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D]. 王海营. 贵州大学, 2019(09)
  •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嘉年华整合规划方法研究 ——以第三届和县农业嘉年华为例[D]. 王紫涵.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多孔菌LH-1产内酯及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D]. 王雪. 山东大学, 2017(05)
  • [7]甘薯食品加工利用[J]. 梁曹雯. 食品安全导刊, 2016(26)
  • [8]红薯叶应用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J]. 黄盛蓝,张家豪,梁冰雪,李林,熊银胜,周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9)
  • [9]不同品种甘薯茎叶中功能性成分分析与评价[D]. 刘华亮.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7)
  • [10]芋脱毒快繁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D]. 刘玉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马铃薯深加工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