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令(第7号)——关于修改临时运价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令(第7号)——关于修改临时运价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命令(第七号)——关于修改暂行税则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利平,吴仁明[1](2021)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中央苏区的经济动员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何以支撑数年反"围剿"战争的关键,也是深化当下中央苏区研究的重要视角。国民党频繁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面临严峻形势。为保障前线有充裕物资供给,夺取反"围剿"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审时度势,在中央苏区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财政动员并开展金融建设,使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成功转入战时状态,为赢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易凤林,魏烈刚[2](2021)在《中央苏区农业税制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中央苏区的农业税制不仅关系着政府的财政、法制建设,而且影响着革命的进程,牵动着政局的变化。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政府的价值取向。从制度史的视角来看,中央苏区农业税制灵活实用,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走向了法治化的轨道。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革命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与宗旨保持了一致;其先进性与创新性使它明显区别于国民政府的农业税制,显示了它的独特性。中央苏区的农业税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极大地支持了党的革命事业,保障了政府的正常运转,支持了苏区社会建设事业等,为新中国的农业税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彭庆鸿[3](2021)在《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健全苏维埃政府组织与工作体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底初创了工作报告制度。1932年初,中央为了解、督促、检查地方政府的工作执行情况,强力推进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到1933年,工作报告制度已然在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并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和报告工作、报告听取、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监督,也促进了中央政令、苏区工作的有效执行。

甘小武,邹进文,朱华雄[4](2021)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财政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财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思想根源于现实也反映现实,土地革命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财政思想,具体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密切关联,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传统财政学的雏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当今财政工作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郑继汤[5](2021)在《闽西苏区立法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闽西是全国最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区之一。在夺取政权后,如何有效地巩固政权和深化革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对闽西苏区政府行为和职责的一种考验。经过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筹备和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的确立,闽西苏区通过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法律来重新确定秩序。以闽西工农兵代表大会立法为代表的立法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备、系统的法律制度,创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前立法的高峰——开展立法时间早,颁布法律多,立法符合实际首创性强,且立法在闽西广泛实践,开辟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新道路,摒弃了旧有的法制,开创了人民民主法制。

钱颖[6](2021)在《中央苏区审计监督制度研究》文中认为

晋江艳[7](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程玲[8](2021)在《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为起始,《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因此,通过梳理《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真实反映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共的治国理政具有历史的启迪作用。论文在充分参考借鉴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色中华》报道内容为中心,系统考察中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总结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中蕴含的经验与启示。论文首先从《红色中华》对苏维埃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方面的报道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从中窥见中共在早期治国理政方面的具体举措。政治建设方面,中共注重民主政治的建设,保证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政治权力的监督,力求打造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经济建设方面,中共注重保护工农群众的实际利益,动员工农群众的力量,为革命战争与国家建设筹措经费支持;军事建设方面,中共注重工农红军队伍军事实力的提升,从扩大红军队伍与开展军事教育两方面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注重军民团结,动员工农群众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文化建设方面,中共注重利用报刊、戏剧等文化载体宣传中央的政策,重视教育、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苏区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肃清苏区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论文进一步对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进行研讨分析,初步总结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离不开多方的协调配合,各项革命任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宣传工作贯穿所有革命任务的始终。《红色中华》作为中共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平台,坚持了党性原则。新时期提高中共治国理政水平更加需要加强中共自身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匡胜,高璐茜[9](2020)在《从苏区文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文中认为苏区时期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文献卷帙浩繁,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广大民众当家作主、提升广大民众生活水平、保持中国共产党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等方面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曹春荣[10](2020)在《苏区财政的立法及征管》文中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对第二次全苏大会作报告时指出,苏维埃财政的来源,一是向一切封建剥削者进行没收或征发,二是税收,三是国民经济事业的发展。在打土豪筹款难以为继,而发展国民经济难以速成的情况下,征税遂成为解决苏区财政问题的主要办法。由中央和地方各级税务机构组成的国家税务系统,因之成了苏区财政的聚财手。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命令(第七号)——关于修改暂行税则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命令(第七号)——关于修改暂行税则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与私人经济齐头并进
    (一)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
        1. 国营工厂。
        2. 中央对外贸易总局。
    (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
        1. 粮食合作社。
        2. 消费合作社。
        3. 犁牛合作社和劳动互助社。
    (三)鼓励发展私人经济
二、财政动员:加强财政工作,多渠道、多举措克服财政困难
    (一)完善财政系统
    (二)建立税收制度
    (三)发行公债
    (四)开展借谷运动
    (五)开展节省运动
三、金融建设:繁荣苏维埃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废除高利贷剥削
    (二)开办国家银行
    (三)维护货币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四、结语

(2)中央苏区农业税制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灵活性与实用性:税制符合实际和农民需要,并逐步完善
二、阶级性与革命性:税制体现了土地革命性质和中共革命目标,也呈现出一定的“左”倾色彩
三、先进性与创新性:税制明显区别于国民政府税制,是中国税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一)在废除附加税、减轻税负等方面,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比国民政府更加坚持先进性
    (二)在以税促生产方面,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比国民政府更具创新意识,从而保障了税源的稳定性
    (三)在采用累进税法、以收获量计算农业税率方面,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农业税制比国民政府的农业税制更具先进性
四、历史性与价值性:为新中国现代农业税制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3)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维埃工作报告制度的初创
    第一,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工作报告。
    第二,指导员、特派员等机关干部向部门或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做工作报告。
    第三,各级政府执行委员会向区域选民做工作报告。
二、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
三、工作报告制度的完善
    第一,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
    第二,形成了工作报告、报告听取与审查、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
四、工作报告制度的历史作用
结语

(4)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收入思想
    (一)经济是财政的基础
    (二)财政收入形式
        1.捉拿豪绅地主缴款、向商人筹款。
        2.税收收入。
        3.苏维埃商店、转运局和国营工矿企业的利润收入。
        4.发行公债。
        5.发行货币。
    (三)税负合理分配量能负担
二、财政支出思想
    (一)财政的职能与支出范围
        1.财政的目的与政治任务。
        2.财政服务于革命战争的职能及支出项目。
        3.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及支出项目。
        4.财政的公共事业职能及支出项目。
    (二)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财政管理思想
    (一)实行统一的预决算制度:统一财政、集中收付
        1.统一财政的制度基础。
        2.统一财政的组织保障。
    (二)严明财经纪律:财务公开、公私分明
    (三)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四、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特色评析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与财政及革命战争关系的思想指导了当时的财经实践并支持了土地革命战争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财政思想具有鲜明的战时财政特色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财政收入的思想具有合理分配、量能负担的特色
    (四)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支出思想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色
    (五)中国共产党的预算管理思想体现出统一财政、量入为出的特色
    (六)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彼此关联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传统财政学的雏形

(5)闽西苏区立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溪南区工农兵代表大会立法
二、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立法
三、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立法
四、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立法
五、闽西苏区立法的特点
    第一,立法门类齐全,土地法构成闽西苏区立法的基石
    第二,革命性是闽西苏区立法区别于国民政府和社会主义立法的显着特征
        1.通过土地立法,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2.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原耕为形势”“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田方法。
        3.立法确认“地权农有”,激发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第三,闽西苏区立法在立法理念、内容和程序上的相对不成熟
结语

(7)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社会团体
        4.2.3 企业内部机构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5.1 社会救济
        5.1.1 灾害救济
        5.1.2 贫民救济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5.2 社会保险
        5.2.1 养老保险
        5.2.2 医疗保险
        5.2.3 伤残保险
        5.2.4 生育保险
        5.2.5 优异贡献待遇
    5.3 社会福利
        5.3.1 民政福利
        5.3.2 职工福利
    5.4 社会优抚
        5.4.1 优待补助
        5.4.2 褒扬抚恤
        5.4.3 安置复员军人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8)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研究
        2.关于《红色中华》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政治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方向引领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是苏维埃政府的“主心骨”
        1.政权组织与地方群众组织
        2.建立各级代表会议制度
        3.完善选举制度
    (二)国家廉政建设是苏维埃政府的“定心丸”
        1.反贪污浪费
        2.反官僚主义
        3.反封建迷信
    (三)权力监督机制是苏维埃政府的“紧箍咒”
        1.发挥舆论监督
        2.重视群众监督
二、经济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物质基础
    (一)农业生产是苏维埃政府的基石
        1.开展查田运动
        2.开展春耕运动
    (二)经济动员是苏维埃政府的引擎
        1.开展节省运动
        2.进行筹款与募捐
        3.开展粮食运动
    (三)国家财政是苏维埃政府的支柱
        1.实施税收征管
        2.重视公债发行
三、军事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硬核保障
    (一)军队建设是红军自身力量的升级
        1.开展扩红运动
        2.加强军事教育
    (二)军民融合是中共军事斗争的补给
        1.落实优红工作
        2.群众拥军工作
    (三)地方武装是中共军事力量的加成
        1.主要组成部分
        2.开展野营演习
四、文化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精神给养
    (一)文化是丰富民众实际生活的现实之需
        1.主要报刊的出版
        2.戏剧运动的开展
    (二)教育是提升民众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1.落实教育任务
        2.丰富的教育类型
    (三)体育是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红军体育运动
        2.社会体育运动
五、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1.革命任务之间具有联系性
        2.宣传工作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
        3.党报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二)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现实启示
        1.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4.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推进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9)从苏区文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不懈奋斗
    (一)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二)赋予广大民众政治权利
二、为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艰辛努力
    (一)解决广大民众的土地问题
    (二)保护广大工人权益
    (三)推动经济贸易建设
    (四)开展文化卫生工作
三、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艰难探索
    (一)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二)探索和建立早期巡视制度
    (三)重视干部人才培养和建设问题

(10)苏区财政的立法及征管(论文提纲范文)

税务机构的设置
税收工作立法
各税计征税率
税收征管和监督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命令(第七号)——关于修改暂行税则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J]. 陈利平,吴仁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04)
  • [2]中央苏区农业税制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J]. 易凤林,魏烈刚. 江西社会科学, 2021(10)
  • [3]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J]. 彭庆鸿. 苏区研究, 2021(05)
  • [4]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研究[J]. 甘小武,邹进文,朱华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09)
  • [5]闽西苏区立法实践[J]. 郑继汤. 苏区研究, 2021(04)
  • [6]中央苏区审计监督制度研究[D]. 钱颖.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7]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8]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D]. 程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9]从苏区文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J]. 匡胜,高璐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06)
  • [10]苏区财政的立法及征管[J]. 曹春荣. 税收征纳, 2020(12)

标签:;  ;  ;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令(第7号)——关于修改临时运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