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省路在何方》主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教育强省路在何方》主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一、“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 面临诸多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1](2021)在《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在政策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中,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在逐渐推进。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举措。本研究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宏观背景,基于已有的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思考,选择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以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以地市行政区划为整体考量,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教育地理学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12、2014、2016、2018四个年度为时间尺度,市级行政区域为空间尺度,在大量搜集城乡义务教育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对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前后近十年的时空演变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演进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政策变迁、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路径探索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省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论文首先致力于对已有文献中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和类型、指标体系、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国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选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入阐释了本研究的几个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论文依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阶段特征,参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参考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年鉴等,充分考量国家和省市等教育文件精神,将其城乡教育统筹兼顾的思想渗入到指标体系中去,进而尝试构建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根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监测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分情况,对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测度评价。论文根据已构建的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教育统计数据,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时序和空间演化制图。全面分析了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四个年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和教育机会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教育经费一体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等五个指标体系的时空演化进程。根据安徽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环境基础,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分区原则,论文将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划分为四大发展区:高速发展区、中速发展区、中低速发展区和低速发展区。根据时空演化分析结果及相关统计数据,及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分区,对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布局结构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软硬件建设不同步,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教育理念陈旧内涵发展乏力;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精英教育理念与重点中小学政策的影响,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地方权责不对称。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对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包括: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规划,继续加大投入、优化投资方式,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时期,这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迁徙及学生流动、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调整、房地产业的市场变化等外在因素都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学位供给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这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时代意义。本研究力求通过政策文本、理论基础、时空分布演化、指标体系评价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对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实践探索、教育改革、达成路径等进行全面梳理研究。

贾罗钰[2](2021)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F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和建设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注热点。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经历“撤点并校”后,学校的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和难关,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劣势地位。随着“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目标提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新面貌。本研究旨在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了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特色之历程与相关核心要素。本研究以四川省F校为研究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同过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进行研究。访谈对象为F校的校长、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资料,通过F校欣赏探究形式的境况分析,F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主要从学校师资人员、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气质建设等方面来聚焦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之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第一,F校产生欣赏型探究诉求之前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改进的迫切性,诉求之类型为问题诊断型向欣赏型转变,诉求之动机为改变农村学校颓势,F校欣赏型探究的目的与动机是建立F校“小而美”学校品牌和吸引F村附近的生源入学就读。诉求之动力为政府部门、社区资源、第三方社会组织三类外部资源对于F校的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提供助力。第二,F校欣赏型探究式路径的实践探索体现为微型学校联盟聚力发展、共筑学校理念文化梦想、生本化的教学模式和全面向的欣赏型探究,从F校的实践探索经历中总结出欣赏型探究式路径具有学校从被动变为主动发展、欣赏型领导者护航、乡村教育在地化、学校组织从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转变的发展路径之特点。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讨论,F校校长与教师在行政决定上有认知差异,优质乡村教师“留不住”的背后推手,家校合作中家庭的缺位,教师专业水平和欣赏型能力有待提升。对该类型路径的思考为对与F校相似学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需要创设“欣赏型探究式”环境氛围。

陈伟[3](2020)在《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丹寨县M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要想支撑起国家、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繁荣的经济、健全的制度、发达的科技,而且还需要强而有力的文化作为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加突出。当前,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党和国家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实现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就必须要重视教育,锤炼出一支扎根民族地区的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行动高效、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对丹寨县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教师以自身实践,实现教师自我意义,创造出新的价值观,为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社会繁荣,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作为田野调查点,立足于丹寨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M中学作为切入点,探究民族地区在中学教师队伍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描述丹寨县M中学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梳理出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厘清丹寨县M中学教师队伍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旨在通过追赶、转型、改革、管理、竞争等方式扩充教育资源、调整教师队伍结构、补齐短板、抓住教师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让教师口袋富起来、地位高起来、能力素质强起来、教师队伍活起来,夯实教育之基,为民族地区打造一支在品德上高尚,具有扎实能力、结构分布合理、活力充沛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以兹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该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其次总结目前国内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那些具体的研究及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然后介绍本研究的思路及其理论方法;最后对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及其部分政策的概括总结。第二部分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教师队伍建设概况。第一节通过对丹寨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发现丹寨县发生了巨大的蜕变,已然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张崭新的名片,是民族地区教育进一步研究的现实基础和前提。对丹寨县M中学教师总量规模、结构进行相关描述和交叉分析,寻找教师队伍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介绍丹寨县M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主要表现在:一、教师数量结构性短缺,教师流失严重、吸引力不足;二、教师工资待遇有待提高、补助不规范、住房保障;三、教师培训效果欠佳,教师自身发展缺乏动力;四、政策、机制的缺陷等。第四部分为加强丹寨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建议。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保障教师生活需要;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历标准,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激发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四个方面提出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王杉[4](2020)在《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成效研究 ——以广州、肇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将如何发展?教师的积极性将怎样被调动?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成效研究,是了解当前绩效工资实施现状,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当前的研究背景下,对于教师、学校、政府而言实施绩效工资政策的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整理,总结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中的利弊进行分析,对现有的文献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有效的绩效管理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广州、肇庆市公立中小学绩效工资管理为例,对新时代的绩效管理的特点及利弊进行分析。针对调查问卷中整理出来的有关广州及肇庆地区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思考。本文主要对教师、学校、以及政府分别进行分析,其中教师群体对绩效工资的认可度不高,对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也表示怀疑。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在制定考核方案的过程中不科学,不严谨也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结果没有及时反馈,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激励效果有限等等。本文针对广州及肇庆地区当前存在的问题的主要部分进行一一分析,逐层阐述。对广州和肇庆的公立中小学进行研究分析,参照其他地区学校的绩效奖励政策,梳理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同时,通过调查问卷法,科学、全面、有效的掌握当前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后,从广州和肇庆地区的调查分析中总结出全国层面上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全国现状而言,分别针对政府方面、学校方面分析问题所在。需要重视的是就政府而言,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具体明确出绩效工资考核的标准,这是所有问题存在的最本质的原因。其次,对教师绩效工资投入的经费不足也是导致绩效工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激励效果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各学校间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主要就是各区域间绩效工资不均衡、考核体系不科学、缺乏监督部门等。针对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绩效工资理解偏差,参与度不高这些方面。本部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措施。本文提出,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加强对教师绩效工资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和责任意识,让教师的绩效工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对于各学校间应该参照优秀的考核方案,保障拉大校际间教师绩效工资差距的同时,缩小城际间的距离。同时对教师定期培训宣传,让绩效工资的激励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李丽[5](2020)在《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要良好运行,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公民深厚的法治观念是其必要条件,法治观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农村法治社会有效建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然而与国家法治化进程相比,农民的法治观念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也愈显无力和低效。现实抵牾催促着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进行反思和检视,以实现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良性质变。缺乏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明晰基本理论问题,才能进一步把握培育农民法治观念的精髓和理想进路。法治是一种成熟、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作为上层建筑,根植于社会现实土壤的中国法治必然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涵。法治观念是法治的个体观念表达,是个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象与法治规律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把握,是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内在自觉。法治观念包含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三个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结构要素。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法治观念是指农民个体所具备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内在自觉。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是培育者与农民的双向互动,既包括培育者的法治教育引领过程,又包括农民自主建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培育环境四要素,遵循法治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法治实践的体悟与认同,法治环境的联动与耦合的培育机理。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的内在结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和运行机理的理论解答,搭建起了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架构和模型。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指向的“农民”是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整体意义上群体,拥有广义的外延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规划,新时代背景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新际遇。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农民法治观念的提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造了条件。理论概括是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方式,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农民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成长点和根基,并提取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鉴西方的成熟学说。这些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依托。历史是真理之母。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应链接历史,感悟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启迪与昭示。改革开放是我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起点。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经历了准备阶段(1978年——1985年)、起步阶段(1986年——1996年)、展开阶段(1997年——2011年)和新时期(2012年——至今)。脉络的梳理使得培育经验愈加清晰,四十多年来,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遵循;采取“送法下乡”模式,将农村纳入现代法治建设的轨道;紧抓依法治村,建立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制度平台;坚持德、法共治,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作用;开展农村立法、司法、执法建设,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透过历史之境,总结培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历史参照与借鉴。疑乃思之始,问乃学之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实践的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新时代农民的法治观念既有积极表现,也确实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法治期待产生,但司法认同度不高;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在新时代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农民主体性的缺场,“唯培育者为主体”倾向;培育内容多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法治的价值内涵;培育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方式,忽视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各培育主体未形成有效合理,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培育微观环境不佳等多维度困境和挑战。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深入、辩证地挖掘问题根源,能深化我们对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研究当前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抵牾,有利于定位化解矛盾的着力点,为构建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理路提供现实指引。在这样一个革故鼎新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要求,呼唤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回归和彰显,探究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向。理论、历史、现实像是三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必须坚持培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主体间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以完善农村法治建设、促进农民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农民法治认知、强化法治情感体验、增强法治信任、培养法治思维为具体目标,构建多层次培育目标体系。根据农民心理发展特点,农村培育环境与资源,结合农民法治需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应采用“唤起民众”式培育法、法治实践体验法、生活化培育法,重点培育农民的法律至上观念、权利保障观念、依法办事观念、权力制约观念。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可遵循以下路径开展: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范围,凸出重点农民群体的培育工作,明晰各培育主体责任,共同构建“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的培育大格局;通过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机构设置、加紧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健全评估体系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让农民在各类法治活动中,在依法治村的实践中,在纠纷处理解决中深化民主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一核三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等途径优化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乡土环境。

李芳[6](2020)在《教育均衡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研究 ——基于对Z县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教育均衡是继普九目标基本实现以来的时代呼唤与共同追求。为推进教育均衡的实现,我国陆续出台颁布了许多相关政策文件,而全科教师便是其中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小学全科教师,从定向培养计划发展到卓越教师计划,成为了教师教育领域以及基础教育领域从理念到实践上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教育均衡对小学全科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在发展认知上,期待其从被动抗拒到积极主动的发展自觉;在发展支持上,期待其从无差别化处理到倾斜化、针对性的关怀;在发展内容上,期待其从关注“知识人”到关照“完整的人”。本研究选取Z县114名小学全科教师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认知、发展支持、发展内容三个维度展开问卷调查,并辅之以个人访谈的方法,以审视当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卷数据以及访谈录音进行分析,笔者发现Z县小学全科教师发展面临着发展认知困境、发展支持困境、发展内容困境,具体表现为:发展内驱力不足,主观意愿较低;应急取向,工具性色彩浓郁;培训针对性不够,缺乏全科特色;“多劳并未多得”的落差;“主教”与“兼教”知识的选择性掌握;关怀学生生命性成长的能力不够。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传统教师观下,对全科教师存有认识误区;政府准备不充分,未建立配套的全科教师发展制度;教师自身素养结构难以适应全科教师发展要求。针对其现实困境与影响因素,笔者尝试从强化认识,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制度,提供发展保障、加强学习,提升发展自觉来提出具体建议,比如,研制全科教师发展标准,指明发展方向;批判全科教师发展的工具性,挖掘自身价值;优化培训模式,加强全科特色的教师培训;关注隐性工作量,建立阶梯式薪酬制;有效利用闲余时间,增进自身知能储备;明晰全科教师发展目的:促进学生生命性成长。

景琛琛[7](2020)在《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更好地推动城乡教育的健康发展,就要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投入力度,因为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因此,了解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对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相关问题的认识及看法,对于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以及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调查法为主,对广西民族自治县5282位教师、424位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了线上问卷调研,并用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另外,本研究也采用开放性访谈法对30名乡村教育管理人员以及一线乡村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导致乡村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的因素,尝试提出促进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文章开篇是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源起(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国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述评)、研究设计(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撰写的过程中,主要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以及马斯洛需要理论三个理论对研究内容展开论证。第一章主要构建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评价指标,本研究主要采用师资配置数量、师资配置质量、师资配置结构以及教师工资待遇四个指标对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教师现状进行评价;第二章阐述目前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面临数量配置不均衡、质量配置不均衡、结构配置不均衡以及工资待遇不均衡等问题。第三章主要运用相关理论,对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失衡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从政策文本、政府管理、学校管理以及教师本身四个层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从政策文本,政府管理、学校管理以及教师本身四个角度对广西民族自治县落实乡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师资配置政策文本,实现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的统一;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的统一。第五章主要根据目前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困境,展望我国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前进趋势与未来走向,为新时期提高乡村师资均衡配置提供理论借鉴,在实践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实现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均衡化。

王松[8](2020)在《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文中认为农业为立国之本,重农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山东自古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关乎华北乃至全国稳定。研究山东农业近代化,对认识中国近现代农业史、经济史、社会史和传统三农的现代化转型,揭示转型历程中的时代性与过渡性质,具有理论意义;对梳理近代化历程起源与节点,廓清近代化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给中国近代化以准确历史定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凝炼农耕文明精华,探寻“乡村振兴”,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实施,具有鲜明的现实关照作用。本文使用民国时期史料汇编、报纸杂志、人物文集、回忆录和地方史志等原始史料,尤其是发掘征引了各类馆藏官方档案,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对山东农业近代化进行了动态考察。并拟定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抓住从“西”到“东”和从“旧”到“新”历史发展趋势,以“变”字为关键,着力研究1860年到1937年山东农业改良的内容及发展过程。运用专题研究等手段,以时间为序,横向上以农业机构、农业科学技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农业政策等方面为基点,呈现山东农业近代化的重点和特点。随着近代外国入侵与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山东农业在中西文化、制度、观念等方面的互动中发生了近代化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科学化。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选种、种植、施肥、采集等技术并逐渐推广以提高产量。落后的生产方式其影响虽未能完全消除,但随着时间发展,使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近代山东农业不可动摇的趋势;第二,体系化。近代山东农业开始出现供销一体的现代生产模式,这一特征在乡建运动中尤为突出;第三,机械化。清末新政以来,山东新式农业机械开始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具,西方农业机械的引进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纵观整个民国,虽然由于时局、技术等问题,机械化影响还未广遍农村,但其进程从总体上一直持续,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山东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第四,商品化。随着卷入国际市场,山东农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专门化生产,农作物商品率进一步增加。在此过程中,山东农业近代化进程既对其作用,又受其影响。这一关系同列强侵略、国家主权等因素相糅合,最终构成了山东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复杂面相;第五,开放化。近代山东农业开始突破省级联系的局限,与外国对接,从而使得山东农业得以面向世界。第六,观念上的开放。由于农业科学宣传和新式农业教育的影响,山东民众从最初敌视、畏惧外国群体与科学,逐步过渡到有保留的接触,最终积极引进、运用并宣传西方农业知识,并努力探寻适合山东发展的农业近代化方式。总体来看,山东农业近代化是从旧到新的过渡性变革。从农业法规、部门设置、教育制度的频繁变动到农业发展路径的激烈争论与主题变化,表现出时代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此外,由于农业发展规律与外国干涉的影响,山东农业近代化分期较为明显。山东农业近代化始于外国传教士来鲁;清末新政开启了山东农业近代化的自主尝试;20世纪20年代起,山东农业发展路径不再单一借鉴日本发展模式,开始有意识的师法欧美。至韩复榘主鲁,山东农业近代化呈现出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局面,显示出山东农业的深入发展。山东农业近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它标志着山东农业领域对传统体系与制度的逐步批判,自此山东的小农经济格局得以进行改造;其二,它代表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山东经济领域的影响。农业利权与农业发展间关系,成为近代山东政府与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完善的对象;其三,从保守到开放,昭示着山东逐渐融入近代世界农业体系;其四,从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化,显示出山东农业的巨大潜力;其五,山东传统农业精华在近代化过程中能与时俱进,其生命力及潜力,有力地证明了山东农业能够在近代历史巨变中走向新生。农业近代化乃至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尽管由于国际国内形势、体制、经济等原因限制,山东农业发展不甚彻底,但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行,无疑是近代山东的卓越成绩。山东农业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山东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郭静宇[9](2020)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家长参与问题研究 ——以L市一所学校的规划过程为个案》文中指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一直是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是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资源分配策略,能够高效协调和规划教育资源。然而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需要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家长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关主体之一,兼具社会公众和子女利益代表者的双重身份,其对教育资源分配的满意度应该得到重视。在倡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策环境下,家长作为教育决策金字塔体系中的“底层群体”,其话语权如何表达,家长是否能够成为参与主体是教育研究中应该被重视的问题。本研究是对家长参与教育资源分配的个案研究,试图探讨家长群体作为一股主体力量,对政府改善教育资源分配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具体以L市一所新中学诞生过程为线索,综合整理各类田野材料,梳理事件的发展脉络,运用过程——事件分析策略,全面呈现个案中家长参与改善基层地区规划方案的行动过程,讨论家长自下而上参与教育资源分配的行动逻辑,进而探讨家长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能动性作用以及家长参与对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重要意义,以此呼吁对家长群体诉求的重视,以呼应真正实现“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针。在做个案调查时不仅收集和调查个案本身相关材料,还收集了市志、年鉴等社会背景材料,将个案产生的社会情境也纳入考察的范围。论文由引言和正文五部分组成,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以及对如何开展实地调查和研究方法的使用进行说明。正文总共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个案发生之社会结构和背景。地理空间区位、社会发展变迁、经济形势及城市规划、教育底蕴等因素以及在此影响下家长所面临的的教育困境,共同构成了区域范围内行动者主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各种行动得以发生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以一座新学校在这样背景下的诞生故事为线索,追寻家长采取行动争取教育资源的过程,笔者以访谈材料、文献资料、田野观察记录以及微信群消息等为材料来源,从动态视角将整个过程分成期望落空、表达诉求、冲突与合作、新学校落成四个阶段。第三部分从行动的发生动机——资源运用——策略使用构建分析框架,以此来探讨家长在面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情况下的行动逻辑。家长采取行动的前提是对关涉自身教育利益缺失的逐渐认知,对资源分配不均的失望情绪经过时间积累和空间传播,最终激发家长参与争取教育资源行动的意识,当共同目标被澄清时,半组织化的家长利益共同体也随之形成,家长代表和积极支持者巧妙利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采取制造网络舆论场、运用人情关系网等策略,与政府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表达教育利益诉求。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已不再是政府统筹资源分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力量积极参与到分配过程中。第四部分以案例为基础,论述家长参与的合理性及有限性,重新认识家长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案例中家长行动过程和行动逻辑探寻家长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现实境遇及未来路向。本研究的特色主要在于将焦点放在资源分配场域中的普通家长身上,视他们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主体,同时以一座新学校的落成为串联线索来透视家长行动过程和行动逻辑,借此探讨家长参与地方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规划的重要意义。

苏涛[10](2020)在《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研究 ——以江苏省J市义务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问题的研究,既是思考如何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精神的反映,也是针对各地市客观存在师资失衡现象反思的结果。因此,选择笔者所在的江苏省J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满足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切实为“择校热”降温,提供相应的研究发现。对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既需要思考其“应然”的追求,也需要明了其“实然”的状态。“应然”追求即达到理想状态要遵循扩充数量与提高质量结合、优化结构与增强效益结合、优势定位与动态匹配结合以及物质激励与精神滋养结合的原则;达到理想状态要坚持数量合理、质量合理、结构合理以及专业发展状态合理的目标。“实然”调查是指通过J市教育局计财科和人事科收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和12所个案学校教师配置情况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因此,以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实证研究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从数量、质量、结构和专业发展四个维度对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对提供数据资料的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人员和12所学校的教师及校长进行访谈,发现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着超编与缺编并存、教师质量差距大、年龄、性别、学科结构失衡以及专业发展滞缓等问题。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现实与预期存在偏差、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管理水平偏低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缺乏。因此,对照J市所属江苏省的相关指标,在提升J市教师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合理性问题上,强化政府职能是关键,完善因“县”制宜教育政策是前提,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保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则是基础。同时,需要关注教师内驱力对优化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产生的作用,相关管理者应该合理利用管理手段引导教师产生共鸣,激发教师自我提升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使用内驱力使教师资源配置更合理。

二、“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 面临诸多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 面临诸多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3.1 城市与农村
        1.3.2 城乡关系
        1.3.3 城乡一体化
        1.3.4 城乡教育一体化
    1.4 理论基础
        1.4.1 城乡一体化理论
        1.4.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1.4.3 区域发展理论
        1.4.4 教育公平理论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构
        2.1.1 构建指标体系的背景
        2.1.2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
        2.1.3 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2.1.4 指标体系的框架
        2.1.5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与过程
    2.2 指标评价体系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2.2.1 研究点(市域)数据处理步骤
        2.2.2 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时空测度评价
    3.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时序变化
        3.1.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时序变化
        3.1.2 城乡义务教育机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3.1.3 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3.1.4 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3.1.5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3.1.6 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3.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空间演化
        3.2.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空间演化
        3.2.2 城乡义务教育机会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3.2.3 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3.2.4 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3.2.5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3.2.6 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
    4.1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的地理基础
        4.1.1 自然地理基础
        4.1.2 人文地理基础
        4.1.3 经济地理基础
    4.2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的原则
    4.3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划分
        4.3.1 高速发展区
        4.3.2 中速发展区
        4.3.3 中低速发展区
        4.3.4 低速发展区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学校布局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适应
        5.1.2 学校办学条件与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不符合
        5.1.3 师资队伍结构与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匹配
        5.1.4 教育管理体制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不协调
    5.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5.2.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了城乡发展
        5.2.2 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拉大了城乡差距
        5.2.3 新型城镇发展建设刺激了教育需求
        5.2.4 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拉低了教育重心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6.1 坚持城乡经济协调,推进教育质量发展
        6.1.1 推进城乡社会统筹
        6.1.2 重视城乡教育均衡
    6.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规划
        6.2.1 落实义务教育法律
        6.2.2 加大省市统筹力度
        6.2.3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
    6.3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资方式
        6.3.1 明确政府责任主体
        6.3.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6.4 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6.4.1 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6.4.2 改革教师培养体制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2)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F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布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
        (二)欣赏型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三)实践基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欣赏型探究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
        (三)发展路径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七、研究的信效度
第二章 F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的境况分析
    一、L区素描:文化深厚的川北门户
        (一)地理位置
        (二)经济与人口状况
        (三)教育情况
        (四)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B镇素描:首屈一指的经济强镇
        (一)地理位置
        (二)经济状况
        (三)对F村的发展规划
    三、F村素描:地处山区的现代农村
        (一)地理位置
        (二)交通状况
        (三)经济状况
        (四)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五)F村的村落建设
    四、F校素描:声名大噪的“麻雀学校”
        (一)F校的基本情况
        (二)F校的校园环境
        (三)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四)F校的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校对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诉求
    一、诉求之主体:“贫弱差”的F校
    二、诉求之背景:农村小规模学校改进的迫切性
    三、诉求之类型:问题诊断型向欣赏型转变
    四、诉求之目的:改变农村学校颓势
        (一)建立F校“小而美”学校品牌
        (二)吸引F村附近的生源入学就读
    五、诉求之联结:外部资源的助力发展
        (一)政府部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社区资源成为学校教育底色
        (三)社会组织弥合教育数字鸿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分析
    一、发展路径之根:微型学校联盟聚力发展
        (一)探寻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模式
        (二)成立微型学校发展联盟
        (三)学校联盟的教研实践
        (四)学校联盟中的“盟主”张校长
    二、发展路径之茎:共筑学校理念文化梦想
        (一)教育理念之“美美与共”
        (二)班家文化之“爱的温暖”
    三、发展路径之叶:全面向的欣赏型探究
        (一)欣赏型评价方式
        (二)欣赏型教师参与情境
        (三)欣赏型校长专业领导
        (四)欣赏型学校的外延
    四、发展路径之花:生本化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全动力自主学习
        (二)设计项目式乡土课程
    五、发展路径之果:欣赏型探究式学校的特征
        (一)积极性的导向:学校从被动变为主动发展
        (二)坚定理想信念:欣赏型领导者护航
        (三)善于发现优势: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
        (四)进行组织变革: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讨论与思考
    一、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讨论
        (一)校长与教师在行政决定上有认知差异
        (二)优质乡村教师“留不住”的背后推手
        (三)家校合作中家庭的缺位
        (四)教师专业水平和欣赏型能力有待提升
        (五)项目式乡土课程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思考
        (一)对与F校相似学校的借鉴意义
        (二)创设“欣赏型探究式”环境氛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丹寨县M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民族教育
        (二)中学教师
        (三)教师队伍建设
    五、相关政策梳理
第一章 贵州省丹寨县教师队伍建设概况
    一、丹寨县县情介绍
        (一)地理环境
        (二)经济、社会发展
        (三)人文环境
    二、丹寨县M中学教师队伍现状
        (一)丹寨县教育概况
        (二)丹寨县M中学概况
    三、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教师队伍规模和数量分析
        (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分析
        (三)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分析
第二章 丹寨县M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教师待遇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收入水平不均衡
        (二)教师收入缩水
        (三)分配方式不合理
    二、教师培训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一)培训经费不足
        (二)培训内容结构失衡
        (三)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三、教师聘用与流动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补充机制存在偏差
        (二)教师退出机制落实不到位
        (三)教师交流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 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提高薪酬与福利待遇
        (一)调资加薪,改善待遇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
        (三)完善住房问题,保障教师住房需求
    二、整合资源优化民族教育师资结构
        (一)健全教师编制制度,科学实施编制管理
        (二)城乡师资余缺互补与调配平衡
        (三)严格落实新编制标准
        (四)合理有效利用好东西部“对口帮扶”政策
        (五)完善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
    三、提高教师标准,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一)强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三)明确教师评价考核标准
    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一)激发公众关注教育与教师
        (二)鼓励媒体对教育与教师的宣传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4)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成效研究 ——以广州、肇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理论基础
        1.4.1 期望理论
        1.4.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4.3 绩效管理理论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发展历程
    2.1 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的历史沿革及政策实施的具体方案
        2.1.1 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的历史沿革
        2.1.2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具体方案
    2.2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实施的改革历程
        2.2.1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发展历程
        2.2.2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具体方案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现状—以广州及肇庆为例
    3.1 样本数据与方法
    3.2 广州及肇庆地区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3.2.1 中小学教师工资构成比例分析
        3.2.2 城际间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待遇分析
    3.3 广州及肇庆地区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差距分析
        3.3.1 绩效政策实施后工资差距分析
        3.3.2 两市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差距分析
    3.4 广州及肇庆地区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考核现状分析
        3.4.1 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分析
        3.4.2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分析
第四章 对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讨论与分析
    4.1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激励效果分析
        4.1.1 激励效果明显不足
        4.1.2 “你多我少”胜过“多劳多得”
    4.2 中小学教师对绩效工资政策满意度分析
        4.2.1 教师个人因素影响绩效工资政策满意度
        4.2.2 地域差异影响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满意度
    4.3 教师绩效考核情况影响激励效果分析
        4.3.1 公平合理的考核促进激励
        4.3.2 不合理的考核限制激励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5.1 政策本身对本体性功能有所忽视
    5.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5.3 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5.4 政策解读和联动机制不到位
第六章 关于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完善措施
    6.1 政府方面
        6.1.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6.1.2 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
        6.1.3 加大对教师绩效工资经费的投入
        6.1.4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6.2 学校方面
        6.2.1 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6.2.2 加强师德和专业精神教育
        6.2.3 建立监督管理部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问题概说
    2.1 法治观念的透析
        2.1.1 法治观念的界定
        2.1.2 法治观念的结构
    2.2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界定
        2.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含义
        2.2.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
        2.2.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机理
        2.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代际遇
    2.3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溯源
        2.3.1 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3.2 文化基因:中国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2.3.3 西学借鉴:西方法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回溯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进程
        3.1.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准备阶段(1978 年——1985 年)
        3.1.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起步阶段(1986 年——1996 年)
        3.1.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展开阶段(1997 年——2011 年)
        3.1.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期(2012 年——至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经验总结
        3.2.1 党的领导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根本遵循
        3.2.2 “送法下乡”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模式
        3.2.3 村民自治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了制度平台
        3.2.4 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器
        3.2.5 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检视
    4.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实效
        4.1.1 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
        4.1.2 法治期待产生,但基层司法认同度不高
        4.1.3 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
    4.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呈现“唯培育者主体”倾向,农民主体性缺场
        4.2.2 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了法治的价值内涵
        4.2.3 农民法治观念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培育,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重视不足
        4.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未形成有效合力,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
        4.2.5 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微观环境不佳
    4.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困境的根源剖析
        4.3.1 社会层面:“半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结构
        4.3.2 经济层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弊考量
        4.3.3 政治层面:“非利益捆绑”的村镇关系
        4.3.4 文化层面:传统乡土法文化的掣肘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对策
    5.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原则
        5.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1.2 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凸显农民主体地位
        5.1.3 坚持法治观念培育与乡村“本土资源”相结合
    5.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
        5.2.1 全局性的根本培育目标安排
        5.2.2 系统性的具体培育目标设定
    5.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内容
        5.3.1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法律法规普及
        5.3.2 凸出对法治价值内容的教育与引导
    5.4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方法
        5.4.1 “唤起民众”式培育法
        5.4.2 法治实践体验法
        5.4.3 生活化培育法
    5.5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具体路径
        5.5.1 明晰培育主体,推进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
        5.5.2 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5.5.3 深化农民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
        5.5.4 优化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访谈提纲

(6)教育均衡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研究 ——基于对Z县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教育均衡的研究
        1.2.2 关于全科教师的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均衡
        1.3.2 小学全科教师
        1.3.3 教师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教育均衡与全科教师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教育均衡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研究的合理性分析
    2.2 教育均衡视域下全科教师发展的特质
        2.2.1 全科教师发展的本质是综合化
        2.2.2 全科教师发展的目标是优质化
        2.2.3 全科教师发展的归宿是生命性
    2.3 教育均衡与全科教师发展的关系辨析
        2.3.1 教育均衡是全科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
        2.3.2 发展全科教师是推进教育均衡的有效路径
    2.4 教育均衡对全科教师发展提出的新期待
        2.4.1 对发展认知的期待:从被动抗拒到积极主动的发展自觉
        2.4.2 对发展支持的期待:从无差别化处理到倾斜化、针对性的关怀
        2.4.3 对发展内容的期待:从关注“知识人”到关照“完整的人”
第3章 Z县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发展认知困境
        3.1.1 发展内驱力不足,主观意愿较低
        3.1.2 应急取向,工具性色彩浓郁
    3.2 发展支持困境
        3.2.1 培训针对性不够,缺乏全科特色
        3.2.2 “多劳并未多得”的落差
    3.3 发展内容困境
        3.3.1 “主教”与“兼教”知识的选择性掌握
        3.3.2 关怀学生生命性成长的能力不够
第4章 Z县全科教师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1 传统教师观下,对全科教师存有认识误区
    4.2 政府准备不充分,未建立配套的全科教师发展制度
    4.3 教师自身素养结构难以适应全科教师发展要求
第5章 教育均衡视域下全科教师发展的路径分析
    5.1 强化认识,明确发展方向
        5.1.1 研制全科教师发展标准,指明发展方向
        5.1.2 批判全科教师发展的工具性,挖掘自身价值
    5.2 完善制度,提供发展保障
        5.2.1 优化培训模式,加强全科特色的教师培训
        5.2.2 关注隐性工作量,建立阶梯式薪酬制
    5.3 加强学习,提升发展自觉
        5.3.1 有效利用闲余时间,增进自身知能储备
        5.3.2 明晰全科教师发展目的:促进学生生命性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育均衡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育均衡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问题提出
        2.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师资
        2.师资均衡配置
        3.乡村学校
    (六)理论基础
        1.教育公平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马斯洛需要理论
一、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评价指标
    (一)城乡义务教师师资配置的相关标准
    (二)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的评价指标
        1.样本选取
        2.其余数据来源
二、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现状
    (一)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情况分析
    (二)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分析
        1.师资配置数量不均衡
        2.师资配置结构不均衡
        3.师资配置质量不均衡
        4.教师工资待遇不均衡
三、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归因分析
    (一)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师资配置政策文本的分析
        1.师资配置政策制定缺乏吸引力
        2.师资配置政策内容缺乏灵活性
        3.政策执行缺乏对教师的动态管理
    (二)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政府管理层面的因素分析
        1.乡村教师的交流机制不顺畅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2.乡村教师的准入制度不规范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3.乡村教师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4.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三)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管理层面的因素分析
        1.管理人员缺乏对教师人文关怀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2.乡村教师工资绩效分配不合理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3.乡村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4.乡村教师工作性质划分不明晰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四)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教师自身层面的因素分析
        1.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够明晰
        2.教师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解决路径
    (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文本,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的统一
        1.确保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制定的吸引力
        2.强化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的操作性
        3.建立乡村学校教育师资发展的动态管理库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整合力度
        1.完善师资交流机制,加强教师交流意愿
        2.规范教师准入制度,严格选用优秀教师
        3.落实教师培训政策,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4.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支持力度
        1.加大对教师关怀力度,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2.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优化教师薪资结构
        3.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创新鼓励奖励方式
        4.明确教师主要职责,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1.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
        2.提升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农业问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基础
    二、选题的价值、意义与作用
        (一)学术价值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史料出版
        (二)馆藏档案
        (三)学术成果
        (四)其它方面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重点
        (三)难点
        (四)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主体界定
第一章 近代山东种植业发展述评
    第一节 山东农业种植地域的专门化发展
        一、土地占有状况与作物致诱性变迁
        二、天灾人祸与农业种植专门化
        三、专门化生产的成就与局限
    第二节 山东农业种植的商品化发展
        一、赋税与农业商品化发展
        二、交通与农业商品化发展
        三、农业商品化的局限
    第三节 农业种植的科学化发展
        一、化肥与农药的施用
        二、水利灌溉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的使用
    小结
第二章 基督教与山东农业近代化
    第一节 传教士来源及其见闻
        一、来鲁传教士的差会来源与发展概况
        二、传教士眼中的山东农业
    第二节 传教士的早期农业活动
        一、优质品种的引进
        二、推动副业发展
        三、先进科学技术的宣传
    第三节 乡建运动与农业现代化——以齐鲁大学为例
        一、被教会忽视的山东农业
        二、振兴农业的尝试
        三、迟滞的进程——齐鲁大学农事活动的局限
    小结
第三章 外国政府和团体与山东农业近代化
    第一节 外国在山东的农业活动
        一、山东农业调查
        二、外国的农业投资与援助
        三、棉麦借款与山东农业
    第二节 德日在青岛的农业建设
        一、德占时期的农业建设
        二、日占时期的农业建设
    第三节 外国团体与山东农业:以山东华洋义赈会为例
        一、组织架构与资金来源
        二、赈济工作
        三、农业活动
        四、成就与局限
    小结
第四章 山东农业近代化历程中的农业机构
    第一节 农业部门的近代化发展
        一、中央农业部门的近代化进程
        二、山东地方农业部门的近代化沿革
        三、山东农业部门近代化局限
    第二节 山东基层农业机构建设
        一、各级农事试验场沿革
        二、农业部门人员构成
        三、基层农业机构发展:以青岛为例
    第三节 政府与农业活动:以青岛防治赤星病运动为视角
        一、20 世纪30 年代青岛农业状况
        二、运动发起及筹备
        三、官民矛盾的形成
        四、围殴村长事件与政府应对
        五、官民矛盾的解决
    小结
第五章 山东农业近代化历程中的教育机构
    第一节 山东各级农业学校沿革
        一、山东高等农业教育
        二、山东初、中等农业教育
        三、成就与局限
    第二节 高等农业人才培养:以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中心
        一、教员情况及管理
        二、癸卯学制与学校生源
        三、课程安排与学生管理
        四、学业、就业、职业:由成绩表引发的审思
    第三节 山东地方农业教育
        一、士绅与山东农业学校
        二、山东地方农校运行及学界反思
        三、乡建运动与农业教育实践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9)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家长参与问题研究 ——以L市一所学校的规划过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人民满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
        2.多元主体:转型期教育治理理念的转变
        3.偶然事件与个人思考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3.学校布局调整
        4.关于教育决策的研究
        5.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
        6.小结
    (四)理论基础
        1.集体行动研究
        2.公共参与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
        1.研究方法说明
        2.调查过程说明
        3.过程——事件分析策略
    (六)研究思路与论文内容
一、嵌入市、区的学校
    (一)作为大结构的L市
        1.县制变革:撤县设市
        2.地形条件:北高南低
        3.市区变迁:城区外延
        4.经济发展:转型机遇
        5.教育传统:重教兴学
    (二)作为小环境的M片区
        1.地理区位:市西北角
        2.城建形态:城郊结合区
        3.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中被忽略
        4.学校变化:从有到无
    (三)处于漩涡中的BC中学
        1.建校:政策下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
        2.发展:夹缝中求生存
        3.M片区家长眼中的BC中学
    小结
二、新学校的诞生:家长参与的行动过程分析
    (一)期望落空:“新规划中学校址不合理”
        1.新规划中学地址初步选定
        2.新中学选址是否合理引起争议
    (二)利益诉求:“争取初中教育资源”
        1.“是不是要催一催政府”
        2.“争取初中教育资源”
    (三)冲突与合作:家长行动与政府回应
        1.“请大领导出来讲话钉锤”
        2.政府回应,建中学有眉目
        3.百转千回,舆论再次升级
        4.家长代表行动
    (四)尘埃落定:新中学诞生
    小结
三、家长参与的行动逻辑探究
    (一)利益认知:被压缩的教育资源
        1.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2.情绪渲染和群体共鸣
        3.参与意识被激发
    (二)权益争取:参与决策权利的获取
        1.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行动主体的分化
        3.寻求制度规范的保障
    (三)策略使用:家长行动的策略逻辑
        1.利用微信平台构建民间舆论场,扩大话语权
        2.重构“合理”与“合法”的界限,保证诉求权
    小结
四、家长参与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实境遇与未来路向
    (一)家长参与: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调节阀”
        1.家长参与的概念重述
        2.资源分配中家长参与的必要性
        3.家长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限度
    (二)家长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现实境遇
        1.“官本位”政府角色认知依然普遍
        2.家长参与意识与能力不足
        3.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4.互联网的影响
    (三)家长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未来路向
        1.健全政府“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制度建设
        2.提高家长“自下而上”的理性参与意识和能力
    小结
五、总结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研究 ——以江苏省J市义务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政策法规中的倡议
        (二)解决J市师资“失衡”现象的需要
    二、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配置
        (二)人力资源配置
        (三)教师人力资源配置
        (四)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
    三、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应然”与“实然”分析
    一、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应然”状态
        (一)达成理想状态遵循的原则
        (二)达成理想状态坚持的目标
    二、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实然”调查
        (一)生师比
        (二)质量状况
        (三)结构分布
        (四)专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超编与缺编并存
        (一)编制测算超编、实际总体缺编
        (二)薄弱学校和乡镇学校超编严重
        (三)城区学校存在缺编现象
    二、教师质量差距大
        (一)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二)职称比例不合理
    三、年龄、性别、学科结构失衡
        (一)年龄分布不合理
        (二)性别比例差异大
        (三)学科配置不均衡
    四、专业发展滞缓
        (一)城乡培训机会不均等
        (二)骨干教师水平不齐
        (三)城乡交流情况不平衡
第三章 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原因
    一、现实与预期存在偏差
        (一)城市化进程加速超预期
        (二)工资待遇与经济水平不成正比
        (三)农村教师软性资源配置打折扣
    二、相关政策不配套
        (一)编制测算方法老旧过时
        (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完善
        (三)招录政策缺乏灵活度
    三、管理者管理水平偏低
        (一)相关管理者理念落后
        (二)培训管理力度欠缺
        (三)职称评聘激励效果不佳
    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缺乏
        (一)专业理念淡薄
        (二)专业知识匮乏
        (三)专业能力不强
第四章 J市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政府职能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三)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二、完善因“县”制宜教育政策
        (一)调整教师编制标准
        (二)优化交流轮岗制度
        (三)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
        (四)探索“备案制”教师招聘形式
    三、提升管理水平
        (一)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二)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三)健全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机制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二)学习多元化理论知识
        (三)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 面临诸多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F校为例[D]. 贾罗钰.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丹寨县M中学为例[D]. 陈伟.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4]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成效研究 ——以广州、肇庆为例[D]. 王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李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6]教育均衡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研究 ——基于对Z县的实证调查[D]. 李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研究[D]. 景琛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D]. 王松.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家长参与问题研究 ——以L市一所学校的规划过程为个案[D]. 郭静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研究 ——以江苏省J市义务教育为例[D]. 苏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教育强省路在何方》主题之一——农村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