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流域优质高产石榴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安宁河流域优质高产石榴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一、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俞[1](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张彦虎[2](2015)在《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同时也是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最大边疆省区。因此,农牧业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广大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疆农牧业发展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以常规现代农业模式为发展取向的绿洲农业日益暴露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不可持续特征,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极为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破坏,进一步威胁到绿洲的生态安全和永续利用;另一方面,以转场游牧、靠天养畜为特征的新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落后,不仅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牧民定居增收,而且由于缺乏对草场的科学养护改良,直接导致了草场的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退化。因此,从目前新疆农牧业的发展方式来看,都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增收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提升。综观国内外各种持续(替代)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唯有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同时促进农牧业产出和收入稳定增长,还能减少中间能耗和污染、促进农牧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符合新疆当前实际的综合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以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对此的研究和关注都较为不足。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梳理,同时结合新疆发展实际特点,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以及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功能、效益状况以及相应技术支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不仅创新运用了非平衡生态理论、单位面积能值比较分析等最新理论方法,而且通过跨学科方法的运用实现了对草地农业模式这一农牧结合、系统耦合综合农业系统的研究探讨,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创新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通过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现实背景的深入分析和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理论等的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循环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深入揭示草地农业模式内涵、功能及作用的同时,结合新疆区域经济、生态等特点,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城镇景观草坪等的四种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再次,选择新疆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创新运用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对当地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常规农(牧)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比较分析,以验证草地农业模式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后,对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经过从多个方面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综合模式选择,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新疆农牧业发展中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严重不足,导致其发展方式与结构严重失衡,农牧业生态环境问题和不可持续因素日益累积。因此,急需加快建立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修复治理其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2)草地农业具有多种实践发展模式类型,对此依据新疆发展实际和构建原则,结合新疆不同地区的经济、生态等特点,可以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等的四类主要草地农业发展模式;(3)新疆典型地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案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农业模式比常规农(牧)业模式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和比较优势。无论是运用投入产出法还是能值分析法,其比较分析结果都是一致的;(4)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在新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对其的政策支持、技术保障急需加强。这也是增强农牧民发展意愿,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重要支撑条件。

赵丽华[3](2014)在《攀西地区绿色无公害石榴栽培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攀西地区石榴产量及质量,针对攀西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从建园、定植、中耕除草、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方面介绍绿色无公害石榴栽培管理技术。

王强[4](2014)在《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烟草行业多年来一直为国家创造着巨额利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烟叶产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2002年,国家开始对烟草行业的工商企业实施分离管理,烟草商业企业主要承担了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卷烟成品的物流与市场营销、烟叶的种植技术指导、生产管理、收购、储运及销售等工作。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凉山特色烟叶产业的建设是当前凉山州烟草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就是要把农耕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型烟叶生产方式,使得凉山烟叶具有特有的地理环境特征、特有的自然气候特征、特有的烟叶质量特征和特有的原产地标志特征。凉山烟草以质量特色为中心,通过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生产组织管理体系、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标准化仓储物流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建设体系、“彝-烟”文化体系、生产质量管控体系和生产专合服务体系这八大体系,以“生态、安全、特色、优质”为方向,开发“两江(金沙江、雅砻江)—两河(黑水河、安宁河)—两山(螺髻山、锦屏山)”山地原生态优质特色烟叶区域,形成“三个百万担”生态烟叶发展极。打造“两个一流”,将会东县打造成全国优质特色烟叶生产一流大县,冕宁县打造成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流县。本文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国内烟叶产业开发的背景与意义,并提出了本文要讨论的凉山烟叶产业开发规划问题,以及开发规划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理论基础。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包括: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组织、规模经营和竞争理论等。第二部分是介绍了凉山烟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描述了凉山州的自然条件及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凉山州目前烟叶产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情况和产业经济效益情况。同时,本段还介绍了凉山原生态特色烟叶的涵义和具体生产方式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了凉山特色烟叶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主要说明了当前国家烟草行业对卷烟上水平的具体要求和凉山自身的独有条件对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建设带来的难得机遇。第四部分对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规划进行了概述。凉山特色烟叶的开发规划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将按地理区位开发“两江(金沙江、雅砻江)—两河(黑水河、安宁河)—两山(螺髻山、锦屏山)”山地原生态优质特色烟叶区域,并打造一流的特色烟叶生产县。第五部分介绍如何构建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的相关保障体系。这些体系包括了生产组织、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仓储、人力资源、文化建设、质量管控和服务组织等八个方面。这八个体系的构建,为凉山特色烟草产业的规划做了良好的基础保证。第六部分介绍开发“两江(金沙江、雅砻江)—两河(黑水河、安宁河)—两山(螺髻山、锦屏山)”山地原生态优质特色烟叶区域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通过分析这三个区域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在基地单元、配套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重点。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篇论文是带有一定操作性的毕业论文,有积极的实际价值。凉山特色烟叶产业的开发规划,是未来几年凉山烟草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凉山烟叶产业建设各项条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产业理论和竞争理论,提出了分区域、分阶段开发的观点,对凉山特色烟叶产业的开发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高天明,龚德萍,邓世华[5](2011)在《安宁河谷经济林发展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安宁河谷经济林的生产现状和该地的特殊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产业化经营、品牌效益、技术支持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安宁河流域发展经济林的对策与建议。

周广文[6](2006)在《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分析的方法,充分考虑果树栽培区的生产实践并结合果树生态适应性,对果树生产区的气候背景、地质土壤背景和优质果品产业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了该地区果树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区划和调整与优化原则以及依据,确定区域目标并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划分,提出了各区域内的发展方向,为西北地区优质果品生产和果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有以下结论:1、首次对西北地区优质果树种植按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进行划分。并划分成4带15分区。4带是指: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高寒落叶果树带;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15分区指:(1)宁夏平原果树栽培分区(2)河西走廊果树栽培分区;(3)吐鲁番哈密优质葡萄分区;(4)伊梨河谷果树栽培分区(5)库尔勒优质香梨分区;(6)喀什三角洲果树栽培分区;(7)昆仑山北坡果树栽培分区;(8)陕北丘陵优质红枣分区;(9)渭北高原优质苹果、梨分区;(10)陇东高原果树栽培分区;(11)陇中丘陵果树栽培分区;(12)固原山地果树栽培分区;(13)关中平原特色果树分区;(14)陕南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分区;(15)青海高寒果树栽培分区。2、通过研究,优质果树分区的基本气候条件有六项,分别为:(1)0-7.2℃的温度时数;(2)年平均气温;(3)1月份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5)年均日照时数;(6)绝对最低气温;3、通过对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优质果品和地质背景的宏观关联性,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综合分析,指出了优质果品适宜的土壤条件,并结合对各优质果树区的分区描述,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4、通过布局与优化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无公害果树发展思路;西北地区观光果园的发展展望;西北地区保护地果树发展方向;西北地区果树产业化发展趋势。5、通过对15个优质果树分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方向。

郑捷[7](2005)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节水灌溉的目标是获得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节水灌溉效益的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分析节水灌溉效益评价研究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篇论文打破了传统的节水灌溉经济效益分析主要从工程项目入手的方式,而以作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灌溉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品种的作物,在不同的地理、土壤、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内容,为地区农业确定作物的种植比例提供了更直接和可靠的依据。该论文以攀枝花市为实例,结合攀枝花市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实际编制工作,阐述了以作物的经济效益来评价当地节水灌溉项目的可行性。本篇论文是为配合攀枝花市农业节水发展而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之一。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攀枝花市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农业概况,种植业结构调整概况以及节水灌溉规划分区结果和当地特色作物的发展情况等内容。攀枝花市利用独特的光热生态资源发展各种名特优稀果品的生产,本篇论文中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在这些果品中选取了芒果、葡萄、枇杷、柑橘、石榴这五种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对其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进行效益分析、比较和评价。最终定出今后当地发展这五种特色果树的种植比例,使地区果树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本篇论文中在综合评价这五种作物时,参考了节水灌溉项目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方法,确定了这五种作物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了主观赋值法给各评价指标赋权值,然后给五种作物的综合评价指标打分,根据评价指标值和各指标的权值,得出了五种作物的综合评价的结果。

王志清,潘步昌[8](2004)在《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安宁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笔者提出了该地区应发展的几种石榴优良品种,并详细论述了石榴栽培管理中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技术。

孟长来,蒋俊明,唐人权,费世民,侯广维[9](2012)在《山丘区抑螺防病林栽培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调查基础上,总结了山丘疫区血防林的树种类型、栽培与经营技术、配置模式,并讨论了树种模式特点。

刘红[10](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二、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替代农业相关理论及农业模式研究现状
        1.2.2 草地农业功能与草原退化治理研究现状
        1.2.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现状
        1.2.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持续农业与循环农业
        2.1.2 生态农业与草地农业
        2.1.3 新疆草地农业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
        2.1.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功能定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4 能值分析理论
        2.2.5 干旱区草原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的作用分析
    3.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经济状况分析
        3.1.1 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3.1.2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2 当前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当前新疆农牧业总体发展状况与水平分析
        3.2.2 绿洲农业结构单一,能耗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3.2.3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低,草场超载、退化严重
        3.2.4 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3 发展草地农业对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3.3.1 引草入田、草田轮作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3.3.2 建设人工草地,改良治理草场,支撑发展
        3.3.3 农牧结合,有机循环,提升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
    4.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1.1 遵循农牧业科学发展规律,发挥综合效益
        4.1.2 因地制宜,科技驱动,以效益与市场为导向
        4.1.3 科学引导,加强服务,扶持农户发展草地农业
    4.2 基于经济地理区位差异选择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2.1 新疆不同地区生态、地理区位差异显着
        4.2.2 新疆不同地区经济、农牧业发展差异显着
        4.2.3 基于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3 构建以草田轮作与中低产田种草养殖的种植业生态模式
        4.3.1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提出
        4.3.2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3.3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4 构建以林果草畜共育和有机循环的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
        4.4.1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提出
        4.4.2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4.3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5 构建以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和飞播补种结合的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
        4.5.1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提出
        4.5.2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5.3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6 构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
        4.6.1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提出
        4.6.2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4.6.3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5.1 绿洲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5.1.1 流域概况及绿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5.1.2 流域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5.1.3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投入比较分析
        5.1.4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5.1.5 基于能值理论的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5.1.6 农户对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5.1.7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5.2 畜牧业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尼勒克县为例
        5.2.1 尼勒克县概况及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5.2.3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投入比较
        5.2.4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5.2.5 基于能值理论的尼勒克县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5.2.6 牧户对草地农业模式的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5.2.7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实践及模式借鉴
    6.1 美、荷、日、法等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1 美国、荷兰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2 日本、法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6.1.3 上述国家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成效及趋势
    6.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的发展演变及模式启示
        6.2.1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6.2.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6.2.3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模式的成效分析
    6.3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1 甘肃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2 广东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3 四川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6.3.4 兵团草地农业发展的尝试与目标效果
    6.4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模式借鉴
        6.4.1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模式总结
        6.4.2 发达国家草地农业发展经验及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6.4.3 相关经验及模式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7.1 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理论与政策依据
        7.1.1 主要理论依据与相关政策依据
        7.1.2 WTO框架下对农业扶持的相关规定
        7.1.3 支持与保护新疆农业的现实必然性
    7.2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扶持体系构建
        7.2.1 政府扶持目标与扶持策略选择
        7.2.2 加大生态补偿与重点扶持力度
        7.2.3 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7.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技术支撑
        7.3.1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
        7.3.2 草田轮作与田间管理技术
        7.3.3 林草间作与管理技术
        7.3.4 牧区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
        7.3.5 饲草料收储加工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8.2.2 加快技术研发推广,支撑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8.2.3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组织化水平
        8.2.4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提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化水平
    8.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3)攀西地区绿色无公害石榴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
2 建园
3 定植
4 中耕除草
5 肥水管理
6 整形修剪
    6.1 整形
    6.2 修剪
7 花果管理
    7.1 促花保果
    7.2 疏花蔬果
8 病虫害防治

(4)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理论综述
        1.4.1 产业布局的含义、经济渊源与特征
        1.4.2 农业产业化概况
        1.4.3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
        1.4.4 农业规模经营
        1.4.5 核心竞争力理论
2 凉山烟叶产业发展情况
    2.1 凉山州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凉山烟叶产业发展状况
        2.2.1 烟叶生产规模
        2.2.2 烟叶产品质量
        2.2.3 烟叶产业经济效益
    2.3 凉山特色原生态烟叶的内涵
        2.3.1 特色原生态烟叶的概念
        2.3.2 特色原生态烟叶生产的概念
3 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 发展机遇
    3.2 发展条件
    3.3 发展挑战
4 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规划概述
    4.1 总体开发思路、发展定位与核心任务
        4.1.1 总体开发思路
        4.1.2 发展定位
        4.1.3 核心目标任务
    4.2 区域开发模式探索
        4.2.1 “金沙江-螺髻山-黑水河”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区域
        4.2.2 “雅砻江-锦屏山”山地原生态优质烟叶区域
        4.2.3 “安宁河流域”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域
    4.3 开发实施步骤
5 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规划保障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生产组织管理体系
        5.1.1 成立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1.2 成立三大区域特色烟叶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1.3 成立各产烟县(市)特色烟叶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2 构建特色烟叶产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
        5.2.1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5.2.2 搭建工业—商业—科研院校三方技术研发平台
        5.2.3 形成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技术研究体系
        5.2.4 建立州—县—站点三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5.2.5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机制
    5.3 构建山地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5.3.1 依托基地单元和新农村建设,打造园林式烟区
        5.3.2 推行高效环保农业机械,提升减工降本功效
        5.3.3 探索新型能源利用,促进原生态烟叶循环可持续发展
        5.3.4 坚持“责任烟草”理念,推进普惠制项目建设
    5.4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标准化仓储物流体系
        5.4.1 整合仓储物流环节,实现“五统一
        5.4.2 建立追踪体系,提高烟叶的流通速率
        5.4.3 构建立体化、数字仓储管理系统
        5.4.4 引入现代化信息手段,保障原料质量
    5.5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建设
        5.5.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5.5.2 烟农队伍建设
    5.6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彝-烟”文化体系
    5.7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生产质量管控体系
        5.7.1 质量责任制
        5.7.2 质量预警制
        5.7.3 质量预检工作规程
        5.7.4 收购过程控制规程
        5.7.5 二次验收管理规程
        5.7.6 质量抽查规程
        5.7.7 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5.7.8 质量工作考核办法
        5.7.9 烟叶样品管理实施细则
    5.8 构建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生产专合服务体系
        5.8.1 专合组织形式
        5.8.2 专业化服务体系
6 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分区规划
    6.1 “金沙江-螺髻山-黑水河”山地原生态特色烟叶区域
        6.1.1 区域情况概述
        6.1.2 目标任务
        6.1.3 基地单元建设
        6.1.4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6.1.5 技术创新重点
        6.1.6 信息化管理体系
    6.2 “雅砻江-锦屏山”山地原生态优质烟叶区域
        6.2.1 区域情况概述
        6.2.2 目标任务
        6.2.3 基地单元建设
        6.2.4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6.2.5 技术创新重点
        6.2.6 信息化管理体系
    6.3 安宁河流域”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域
        6.3.1 区域情况概述
        6.3.2 目标任务
        6.3.3 基地单元建设
        6.3.4 配套基础设置建设
        6.3.5 技术创新重点
        6.3.6 信息化管理体系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5)安宁河谷经济林发展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安宁河谷资源概述
3 安宁河流域经济林发展分析
    3.1 安宁河流域经济林发展的优势
        3.1.1 自然气候优势
        3.1.2 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3.1.3 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3.2 安宁河流域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安宁河谷特殊生态区位
        3.2.2 经济林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产业化发展
4 安宁河谷经济林发展的对策
    4.1 产业化经营, 做强名特优经济林项目
    4.2 科学规划, 提升经济林品牌效益
        (1) 安宁河谷各县市应因地制宜, 做好经济林发展的科学规划, 形成自己有影响的经济林品牌
        (2) 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 提高林农的经济林栽培技术水平。
    4.3 推广干热河谷适宜的经济林营造技术
        4.3.1 安宁河干热河谷的经济林树种选择
        4.3.2 安宁河干热河谷经济林栽培的保水节水措施
    4.4延长经济林产业链

(6)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 果树的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和果树资源特征
    2.1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2.2 西北地区果树资源
第三章 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分析
    3.1 果树生态适应性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3.2 西北地区主要果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第四章 西北地区气候背景分析
    4.1 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4.2 适应果树栽培的气候指标
    4.3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分析
    5.1 地质背景
    5.2 西北地区土壤类型、地理分布及养分特征
    5.3 西北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西北地区果树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6.1 西北地区果业区域布局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综合区划
    6.3 经营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优化措施和模式探索
第七章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分区描述和发展方向
    7.1 干旱落叶果树带
    7.2 温带落叶果树带
    7.3 高寒果树带
    7.4 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学术背景、理论及实际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1.3 课题来源
    1.4 理论基础
第2章 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2.1.1 发展节水灌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1.2 新发展的灌溉面积必须实行节水灌溉
        2.1.3 发展节水灌溉是农产品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2.2 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
        2.2.1 节水灌溉技术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2.2.2 领导、群众和技术干部节水意识的普及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的节水灌溉经济效益分析
    3.1 节水灌溉经济效益指标
        3.1.1 节水效益
        3.1.2 节能效益
        3.1.3 增产效益
        3.1.4 节地效益
        3.1.5 省工效益
        3.1.6 转移效益
    3.2 节水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3.2.1 直接对比法
        3.2.2 分摊系数法
        3.2.3 减产系数法
        3.2.4 节水灌溉投入产出分析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攀枝花市基本情况及节水灌溉规划分区
    4.1 自然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2 农业概况
    4.3 农业结构调整概况
    4.4 攀枝花市节水灌溉规划分区的结果
        4.4.1 分区的思路
        4.4.2 分区的重点
        4.4.3 分区命名
        4.4.3 分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作物的发展规划与经济效益分析
    5.1 优质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规划
        5.1.1 水果资源丰富
        5.1.2 水果基地建设及生产运营
        5.1.3 攀枝花市果树资源利用及果树业发展的问题
    5.2 主要果树的经济效益分析
        5.2.1 果树的基本情况介绍
        5.2.2 攀枝花市典型果树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5.2.3 芒果不同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5.3 典型经济作物的基本情况介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攀枝花市典型作物综合评价
    6.1 攀枝花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目标
        6.1.1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6.1.2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6.1.3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6.2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
        6.2.1 市场导向原则
        6.2.2 比较优势原则
        6.2.3 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6.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2.5 农民自愿的原则
        6.2.6 运用经济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
    6.3 确定典型果树在攀枝花地区的种植比例
        6.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6.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6.3.3 有关评价指标阐释
        6.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4 节水灌溉条件下典型作物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宁河流域自然条件
2 安宁河流域适栽优良品种
    2.1 会理青皮软籽石榴
    2.2 红皮软籽石榴
    2.3 红甜石榴
    2.4 突尼斯软籽石榴
3 栽培技术
    3.1 定植
    3.2 施肥
        3.2.1 根部施肥
        3.2.2 根外追肥
    3.3 整形与修剪
        3.3.1 整形
        3.3.2 修剪
        3.3.2. 1 冬季修剪
        3.3.2. 2 生长期修剪
    3.4 花果管理
        3.4.1 保花保果
        3.4.2 疏蕾疏花
    3.5 病虫害防治
        3.5.1 石榴干腐病
        3.5.2 石榴早期落叶病
        3.5.3 桃蛀螟
        3.5.4 桃小食心虫
        3.5.5 黄(绿)刺蛾、大蓑蛾、石榴巾夜蛾
        3.5.6 草履蚧、日本蜡蚧、石榴棉蚜
4 结论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张彦虎.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3]攀西地区绿色无公害石榴栽培管理技术[J]. 赵丽华.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5)
  • [4]凉山特色烟叶产业开发规划研究[D]. 王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5]安宁河谷经济林发展的对策[J]. 高天明,龚德萍,邓世华. 绿色科技, 2011(03)
  • [6]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周广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D]. 郑捷. 北京工业大学, 2005(07)
  • [8]安宁河流域石榴优质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J]. 王志清,潘步昌.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9]山丘区抑螺防病林栽培模式研究[J]. 孟长来,蒋俊明,唐人权,费世民,侯广维. 四川林业科技, 2012(05)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安宁河流域优质高产石榴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