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3M胶带在工作中使用的简单方法

介绍3M胶带在工作中使用的简单方法

一、介绍3M胶带在工作使用中的简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水性丝印油墨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性油墨的使用具有较多优势。首先,对于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也不会被影响。另外,机器残留溶剂的现象也不存在,简单易清洗,研究开发水性油墨已成为大趋势。但是,现有的水性丝印油墨存在干燥性、耐磨性、附着力、光泽度差的缺陷。针对用于丝网印刷的水性油墨存在的光泽度低以及耐磨性差等问题,配制出一种各方面性能优异并且成本低廉的水性丝印油墨。基于印刷适性的原理,通过单因素优选试验法对油墨不同组分含量的变化造成的性能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测试,优选出各组分的最优用量区间。然后根据正交实验法,对油墨黏度、耐磨性、光泽度、干燥速度、附着力以及抗回粘性进行检测,通过对结果分析得出水性丝印油墨的最优配方。利用耐磨测试仪、数显黏度计等仪器对水性丝印油墨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将数据记录下来。确定最佳的各组分用量为: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用量27%,慢干剂乙二醇用量5%,改性树脂醋酸丁酸纤维素用量0.75%,消泡剂用量1.0%,聚乙烯腊浆用量6%,氨水用量11%,缔合型增稠剂用量0.8%,去离子水用量38.25%,颜料用量10%,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结果表明:配制所得的水性丝印油墨符合丝网印刷行业对黏度的要求,通过对实验进一步改进,所得到的水性丝印油墨在光泽度、附着力、抗回粘性和耐磨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因为其在纸张水油面、PET、以及PVC薄膜上均具有极好的附着性能,并提供良好的光泽,所以配制的水性丝印油墨可适用于贺卡、标牌、彩盒印刷包装等产品。

马正峰[2](2021)在《耐磨自润滑亲/疏水界面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润湿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特殊润湿现象对生物体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自然界中生物体表面的超亲水/超疏水等特殊润湿性可赋予其自清洁、减阻、减摩抗磨等功能,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特殊浸润表面也被运用在各种设施和装备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如超疏水表面广泛应用于防污、减阻、防结冰、自清洁等领域,超亲水材料广泛应用于防雾、抗粘附、微流控、防污,油水分离等领域。现有的特殊润湿性界面构筑方法大多是基于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协同效应进行制备。然而,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通常机械稳定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很难承受较大的机械摩擦、辐照等外界破坏,因此,提高特殊润湿界面的机械稳定性是特殊润湿性界面材料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本论文摒弃材料表面结构的影响,引入自润滑的概念在固体界面材料构筑亲疏水表面材料,通过提高材料表面自润滑性能的方式分别制备了两种机械耐磨性良好的疏水表面和两种功能化的耐磨自润滑亲水表面,包括刷状有机/无机杂化耐磨聚硅氧烷疏水表面、高抗磨有机/无机杂化全氟聚醚自润滑全疏表面、多功能一体化自润滑亲水防雾耐磨表面和基于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耐磨亲水生物抗污表面等四种特殊润湿性界面,具体内容为:1、通过有机/无机杂化方式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含液光滑表面(SLIPS表面)的光滑的自润滑聚硅氧烷疏水表面。将聚硅氧烷通过硅-氧化学键锚固到材料表面得到刷状结构的全疏表面,该表面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透光性,可以排斥除硅油以外几乎所有液体,可以承受紫外线辐射、热溶剂浸泡、超声处理等各种外力破坏,同时在100 KPa压力下可以承受30000次以上摩擦循环。2、通过一步法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全氟聚醚耐磨自润滑表面,在上一章节基础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化学键合接枝了的全氟聚醚分子链。制备的全疏涂层具有高透光性,可以排斥几乎所有类型的液体,具有良好抗污性和抗指纹性能和低摩擦系数,在100 KPa压力下在空气和乙醇溶剂中可承受20万次摩擦循环。3、通过分子设计制备了多功能一体化的聚合物亲水防雾涂层材料,该涂层材料通过含亲水季铵盐离子和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共聚物和多官能度光固化单体形成交联网络。在空气中具有良好的润滑、防雾、抗静电和自润滑性能,在水中具有良好的自清洁、低摩擦、抗菌等性能。4、通过壳聚糖接枝亲水聚合物刷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梳状结构的“瓶刷”状聚合物,利用其与单宁酸的静电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构筑了具有良好的水润滑性能、耐磨性能以及抗蛋白污染性能的亲水自润滑涂层。该涂层制备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透过光率,适用于多种材料基底,并适应于多种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环境,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罗燕[3](2021)在《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创新设计了一款新型硅胶牙垫,将此款硅胶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比较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口腔清洁度、粘膜完整情况、口腔护理所需时间等指标,观察新型牙垫在ICU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此款新型牙垫的实用型与有效性,为此款新型硅胶牙垫可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8月1日至12月31日经口气管插管给与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次性5ml注射器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实验组给予新型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口腔清洁度、粘膜完整情况、口腔护理所需时间等指标,观察新型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在统计软件SPSS22.0中分析采集的数据。(?)±s用于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类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两组间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类资料比较,t检验用于两独立样本计量类型的比较。计数类型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频数表用于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RASS评分、APACHE-Ⅱ评分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与对照组固定气管插管的牢固性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粘膜MDRPI方面,对照组粘膜完整例数显着低于实验组例数,对照组粘膜溃疡、粘膜糜烂例数均显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护士行口腔护理使用的时间高于实验组,实验组缩短了口腔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型硅胶牙垫联合3M弹力胶带与注射器联合3M弹力胶带的固定效果一致,能有效固定气管插管保证气管插管安全。2.新型硅胶牙垫显着提高了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清洁度。3.新型硅胶牙垫能显着避免因牙垫造成的粘膜损伤。4.新型硅胶牙垫能缩短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操作时间。

马腾[4](2020)在《基于旋转运动的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微机电系统由于科技的进步在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所消耗的电能也在不断的降低。但是,当前电子器件主要通过化学电池进行供能,其存在着不易维护、使用寿命有限、污染环境等不足。因此,发展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解决能源问题,通过收集环境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能量转换方式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所以,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机械能为研究对象,同时为了实现更多机械能量的俘获,开展了基于旋转运动的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研究。首先,从俘能原理上阐述了压电俘能、电磁俘能和摩擦俘能三种俘能方式,其分别通过正压电效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和摩擦起电与静电感应耦合实现俘能,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对各部分俘能器的俘能机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5.2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复合俘能器中不同俘能单元开展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了压电悬臂梁在磁铁作用力下的受力情况,电磁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以及摩擦层之间在不同分离距离时的摩擦俘能的电势分布,验证了俘能器的可行性。其次,根据俘能机理和仿真分析进行了复合俘能器模型的设计,详细阐述了复合俘能器的工作原理。此俘能器通过俘获旋转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旋转机械能,利用压电、电磁和摩擦三种俘能方式复合的形式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通过利用亚克力圆柱筒内部的圆柱永磁体Ⅰ与不同的俘能方式产生相互作用以实现复合俘能,从而能够提高俘能器的俘能效率。随后进行了复合俘能器样机的加工制作,并对其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搭建了基于旋转运动的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的实验测试系统,开展了复合俘能器的俘能特性实验研究。实验测试了在不同旋转速度下的复合俘能器各俘能单元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摩擦俘能单元的转移电荷量,功率负载特性,耐久性测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给10μF的商用电容器充电,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的俘能能力明显优于单个俘能器,实现了更多能量的收集。在整流电路和电容器的辅助下,复合俘能器作为能量源能够为温湿度计供能,验证了所设计的复合俘能器能够为低功耗电子器件提供电能,满足其正常的工作。另外,复合俘能器中的摩擦俘能器能够连续稳定工作9小时,证明了复合俘能器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王魁[5](2020)在《光热法在纳米电极材料处理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光热法是材料将所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并利用热能的方法。光具有并行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可调的特点,结合纳米材料的粒径小,颗粒间导热性差,热能难以通过材料向环境散发的性质,能够采用光热法使纳米材料的温度急剧升高。这种温度的剧烈变化能够快速、可控、安全、灵活、无污染地改性纳米材料。本文首先以光热法对聚苯胺(PANI)纳米线进行了改性,研究了闪光距离、闪光次数对聚苯胺纳米线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热处理法能够灵活、快速、可控的调整PANI的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及电化学性能等。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PANI纳米线部分融化,形成低电阻网络,提高电极活性材料的利用率,避免由体积膨胀/收缩引起的PANI结构破坏或剥落,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通过光热处理,PANI纳米线电极的电阻由24.6Ω降低到5.6Ω,质量比电容提高了34%,循环稳定性提高了11%。通过光热处理法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稳定性以及电化学活性的PANI凝胶导电网络电极,以3-(2,2,6,6-tetramethyl-piperidiynl-1-oxyl)-1-methylylimidazoliumbromide为双氧化还原电解液研究光热处理对氧化还原电解液超级电容器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热法处理得到的凝胶电极与双氧化还原电解液之间表现出强协同作用,质量比电容达到721 F g-1,极大地减缓超级电容器的自放电问题,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稳定性。以高功率闪光光源作为能量输入,在室温、氨气氛中对石墨烯材料进行了光热处理,快速、安全地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研究表明,所得到的氮掺杂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电化学性质,氮原子集中在石墨烯电极表面,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及储能性能,其过氧化氢还原电位比在玻璃碳电极上正移200 m V,还原电流密度提高了数十倍。当使用此氮掺杂石墨烯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时,比电容为350 F g-1,并保留了石墨烯材料良好的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综上所述,光热处理法对纳米材料的处理有快速、灵活、低能耗、安全等优点,能可控的调整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因此,光热法在纳米材料处理领域有着很大的潜力与应用前景。

郑莉[6](2020)在《调控铜沉积的有机添加剂体系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电镀铜技术作为印制电路板、封装基板和集成电路实现电气互连的基石,在如今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集成度日益增加的印制电路板上维持层间互连结构的可靠性,如何在日益增加的生产需求中实现快速铜沉积以提高生产效率是当代电镀铜技术发展的主要诉求。酸性硫酸铜镀液体系是电镀铜技术的主流,通过复配添加剂可以调控铜的沉积并实现电气互连结构的均匀电镀。然而添加剂种类繁多,且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至今仍不明确。研究添加剂作用机理、开发新型添加剂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电镀技术的难点。层间互连通孔是印制电路板实现电气互连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文以提高印制电路板层间互连通孔的均匀性为目的,开发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酸性硫酸铜电镀添加剂体系,并通过电化学、分子动力学、量子化学等手段对各添加剂体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整平剂1-乙烯基咪唑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oly(1-vinyl imidazole co 1,4-butanediol diglycidyl ether),VIBDGE)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将1-乙烯基咪唑和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共聚后分离提纯得到了VIBDGE并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I-I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进行了结构表征。使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VIBDGE的前线轨道,预测了其整平性能。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了其吸附特性,并比较了VIBDGE与常规整平剂健那绿(Janus green B,JGB)的性质差异。使用恒电流(Galvanostatic potential transient mesurments,GMs)和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测试了VIBDGE的电化学特性及其与加速剂聚二硫丙烷磺酸盐(Bis-(sodium sulfopropyl)-disulfide,SPS)、抑制剂聚乙烯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证明,VIBDGE具有较强的极化能力,这种极化在不含SPS的情况下也存在,且VIBDGE与SPS、PEG都存在竞争吸附,这种的竞争吸附是动力学控制的。通过电镀测试直接验证了VIBDGE的整平性能,调控VIBDGE浓度后,PEG-SPS-VIBDGE组成的添加剂体系可以将通孔的均镀能力(Throwing power,TP)由46.38%提高到90.00%。(2)含氮杂环整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在此部分内容中,研究了由嘧啶、吡啶、吡唑、咪唑和吡咯五种氮杂环化合物与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共聚而成的整平剂的性能,五种氮杂环与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共聚产物依次将其标记为Leveler1到5。使用FT-IR和GPC对合成整平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五种整平剂分子的吸附特性,并计算了五种整平剂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通过五种整平剂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预测Leveler1和2与铜具有最高的反应活性,而Leveler5的反应活性最低。Leveler3具有最高的表面静电势,由此预测其在高电流密度的情况下整平性能最好。使用GMs对五种整平剂分子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正如五种合成整平剂的量子化学参数一致,Leveler1和2具有最强的极化能力,而Leveler5则没有极化能力。通过调控合成整平剂的浓度,可以实现在高低对流下的相对电位差大于0,具备实现通孔均匀电镀的能力。使用电镀测试板直接测试了所合成整平剂分子对通孔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证明在2 A/dm2时,Leverler1和2的加入可将通孔TP由57.62%分别提高至83.82%和86.87%。此外,电流密度的提高对Leveler3的整平性能影响最小,在3 A/dm2时Leveler3的加入可使通孔TP由38%提高至72.37%。(3)开发应用于高速铜沉积的添加剂体系。传统添加剂配方难以在高速铜沉积中获得质量可靠的铜镀层,而对苯二酚的加入可以改善铜镀层的质量。通过电化学测试、分子动力学、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手段研究了对苯二酚在高速铜沉积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证明对苯二酚不影响铜电沉积中的电子转移和电结晶步骤中的成核模式,而是影响结晶的生长方向。而这种调控铜结晶生长方式是通过对苯二酚特异性吸附来实现的。对苯二酚选择性地吸附在铜(220)晶面上,造成该晶面的生长被抑制。因此,在核生长阶段,晶核的几何形状由层状生长转变为纳米立方颗粒的堆积。除此之外,对苯二酚是还原剂,在镀液中还可以起到稳定加速剂SPS的作用。对苯二酚的这两点特性促使了镀层质量的提高。电镀实验证明,使用PEG-SPS-对苯二酚体系在高速铜沉积(3.5 A/dm2)中可以使通孔TP由58.12%提高至68.48%,对比常速铜沉积(2 A/dm2),该条件下生产效率提高了75%。(4)开发应用于高厚径比通孔电镀的添加剂体系。为了克服Fe3+/Fe2+电对在电镀时对铜层咬蚀的缺点,开发了有机氧化-还原电对作为通孔电镀面铜“减薄剂”,并研究了以蒽醌-2-磺酸钠为例的有机氧化-还原电对的作用机理以及其与SPS、PEG和JGB的相互作用。结果证明蒽醌-2-磺酸钠在镀液中可以与铜离子发生竞争还原,并且蒽醌-2-磺酸钠还会削弱PEG、JGB的极化能力和SPS的去极化能力。研究了蒽醌-2-磺酸钠对电镀铜电流效率的影响和对镀铜层形貌的影响。通过调控蒽醌-2-磺酸钠的浓度,并复配SPS、PEG和JGB后,将此添加剂体系应用于厚径比为10:1的通孔电镀中可将通孔TP由62.61%提高至82.76%。

刘姗姗[7](2020)在《三种固定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重症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三种不同的固定方法(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在七天内的移位情况、每日所需固定次数、固定成本、固定耗时、固定装置相关的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等指标的比较。探讨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的在临床使用中的优缺点。通过充分评估患者,为护理人员给不同情况下的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省费用、省时的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到2019年11月30日郑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435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145例,A组采用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B组采用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C组采用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每班由组长统计每位患者气管插管移位情况、每天固定次数,每天因固定装置所花费用,第一次口腔护理及更换经口气管插管装置耗时,固定装置相关皮肤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分析对比A、B、C三组患者在七天内的移位情况、每日更换次数、成本、第一次口腔护理到重新妥善固定的耗时以及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等指标。观察这三种固定方法更适合插管几天的患者。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三组计量资料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T3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小样本量采取Fisher精确概率法,三组卡方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为0.05/3=0.0167,当P<0.017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一天内的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选择。三组患者在移位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每日所需固定次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医用装置相关的皮肤黏膜损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固定耗时方面,A组和B组固定耗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但A组和B组的固定耗时均少于C组(P3<0.05和P2<0.05);从固定成本上比较,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但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均远远小于B组(P1<0.05和P2<0.05);综合考虑可以采用A组固定方法。2大于一天小于五天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选择。三组患者在移位效果上,B组和C组的移位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17),但均优于A组的移位率(P1<0.017和P3<0.017);三组患者在医用装置相关的皮肤黏膜损伤方面,B组和C组的皮肤黏膜损伤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17),但均优于A组(P1<0.017和P3<0.017);从每日固定次数上来看,B组的固定次数要少于A组和C组(P1<0.05和P2<0.05),但A组和C组(P3>0.05)每日的固定次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固定耗时上看,A组和B组固定耗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但A组和B组的固定耗时均少于C组(P3<0.05和P2<0.05);从固定成本上看,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但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均远远小于B组(P1<0.05和P2<0.05);因此,在保证患者不发生导管移位和保护患者黏膜的基础上,可以选择B组或者C组固定方法,若要减少护士工作量则选择B组的固定方法,若要降低患者的住院成本可以选择C组固定方法。3大于五天经口气管插管的选择。在移位效果上,B组的移位率要小于A组和C组(P1<0.017和P2<0.017),但A组和C组的移位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3>0.017);从每日固定次数上,B组每日固定次数少于C组,C组每日固定次数少于A组,(P2<0.05,P3<0.05,P1<0.05)三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从固定成本上来看,在第六天,三组患者固定成本相当,(P>0.05)三组患者固定成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七天,A组的固定成本要高于B组和C组,A组和B组以及A组与C(P1<0.05和P3<0.05)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但B组和C组(P2>0.05)无统计学差异;从固定耗时上看,A组和B组固定耗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但A组和B组的固定耗时均少于C组(P3<0.05和P2<0.05)),A组和C组以及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医用装置相关的皮肤黏膜损伤方面,B组对皮肤黏膜的损伤小于A组和C组,A组与B组(P1<0.017)以及B组与C组(P2<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和C组的皮肤黏膜损伤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17),因此,大于五天的气管插管,无论从移位情况,每日固定次数,成本,固定耗时,还是医用装置相关皮肤损伤,均应该选取B种固定方法。结论本研究表明,当评估经口气管插管小于等于一天时,推荐使用丝绸胶带交叉固定气管插管。当评估插管大于一天小于五天时,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差,可以推荐使用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方法。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推荐使用自锁式固定器。当评估插管时间大于五天,建议采用自锁式固定器。

杨晴[8](2019)在《基于柔性表皮电子的多通道汗液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可穿戴技术为个性化医疗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如今大部分可穿戴器件只实现了少量物理或电生理参数的测量,忽略了分子、离子水平等方面的信息。柔性表皮传感器具有超薄、可延展、透气、低能耗等特点,可以柔和、紧密的与人体皮肤结合,解决了传统刚性器件与生物系统不匹配的问题,为分子、离子水平的生理信息监测提供了机会。汗液中含有丰富的生理和代谢信息,可以实现无创采集与监测,汗液监测主要应用于运动状态、疾病预测与诊断、药物分析等方面。目前汗液的采集与监测多依赖与大型仪器,无法实现连续、实时的监测。综合以上分析,基于柔性电子技术,开发一套自驱动采集并实时监测的可穿戴汗液传感系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介绍了柔性可延展汗液传感器与自驱动微流道的设计原理。为了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设计多通道汗液传感器。传感器基于电化学的工作原理,采用柔性电子加工技术制作电极并修饰,实现汗液中葡萄糖、乳酸、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与氯离子浓度的监测。由于汗液容易蒸发且易受污染,设计微流道用于汗液采集,实现汗液的在体监测。其次,介绍柔性可延展汗液传感器与自驱动微流道的制作方法,其中柔性可延展汗液传感器的制作分为电化学电极的制作与修饰两个部分。接下来,本文介绍了汗液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蓝牙传输电路与显示APP。由于生物传感器信号具有信号弱、噪音大、频率低的特点,故需要设计放大、滤波电路。另外,考虑到柔性传感器与硬质PCB电路不匹配的问题,使用圆柱形导电磁粒进行连接,探究了磁粒与传感器、PCB板的连接方法。最后,通过离体实验与在体实验测试汗液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抗干扰特性,检验汗液监测系统的可行性。基于以上内容,本文提出一种多通道、柔性、可延展的用于汗液监测的表皮传感器系统,实现了微流道自驱动汗液采集、电化学传感器分析、磁吸接口、信号处理与蓝牙传输电路、APP显示等功能。

罗杨华[9](2019)在《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更坚定了我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决心,其中手机制造更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势必又会掀起一股购机热潮。中国是智能手机的主要产地,全产业链覆盖的方式已经深深嵌入到全球手机产业链和供应链之中。工业胶带是手机制造中所必需的基础材料,在中国手机市场的销售潜力巨大,但同样也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为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的营销策略。笔者结合在3A公司多年的营销工作经历,收集并整理了历年销售数据、客户资料、分析报告、营销方案并运用MBA课程中的理论、方法、工具,包括图表、数据、矩阵等,先对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矩阵对中国手机市场的环境及3A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战略方向;然后用STP方法对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最后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工业品营销、整合营销沟通、顾客感知价值和4C等多种营销理论及工具,对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以环境分析理论、市场细分理论及4C营销理论为基础,对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的完善及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制造型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上选择一个专注的细分市场进行营销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倪莉娟[10](2018)在《柔性环氧树脂基覆膜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不仅给精密仪器、军事设备及航天航空工程等带来巨大的危害,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电磁辐射被认为是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污染问题之一,研制能够高效率消除或者抑制电磁辐射的材料成为了目前主流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最普遍采用的电磁屏蔽材料是有机聚合基材表面覆金属膜,柔性环氧树脂由于其成本低、可弯折、化学稳定性好、可加工性好等优点成为目前电磁屏蔽材料理想的基材之一。但柔性环氧树脂被作为电磁屏蔽材料基材常常会面临表面金属化困难和金属层附着不好等诸多挑战。本论文将为柔性环氧树脂基表面金属化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论文首先采用预处理手段适当地提高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的粗糙度及亲水性能,为后续金属的沉积提供机械结合“锚点”。接着采用改性枝接处理的手段,使用主要成分为Na2S2O3的溶液作为改性枝接剂,通过S2O32-与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的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反应,成功地将S2O32-引入到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S2O32-是能够与金属离子发生强烈络合作用的官能团,进一步提升了沉积金属层与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之间的附着力。(2)将改性枝接处理后的柔性环氧树脂基材浸入银基溶液型催化墨水中得到含有银的催化种植层。经过对比试验,催化种植层与改性枝接后的柔性环氧树脂基材之间附着性良好,且能为后续的化学沉积提供催化活性中心。(3)采用甲醛还原剂体系的化学沉积技术使得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得到沉积铜层。通过对沉积铜层进行不同的分析表征,本论文工艺所制备的沉积铜层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致密的表面形貌、高的纯度、优异的结晶性和优良的导电性(电阻率仅为块体铜的1.33倍),且沉积铜层与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的附着力达到所采用表准的最高评分,附着性能优异。(4)测得本论文工艺得到的柔性环氧树脂基覆膜样品在高频条件下(4-18GHz)电磁屏蔽效能均到达60 dB以上,可以屏蔽99.9999%的高频电磁波。本论文工艺流程简单、可靠性高,能够低成本、高效地在柔性环氧树脂基材上制备质量高、附着力强、电磁屏蔽效能优异的金属铜层,在电磁屏蔽材料制造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

二、介绍3M胶带在工作使用中的简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3M胶带在工作使用中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水性丝印油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接料的研究现状
        1.2.2 色料的研究现状
        1.2.3 助剂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技术方案及路线
2 理论分析
    2.1 配方设计
        2.1.1 油墨的组成
        2.1.2 配方设计原则
    2.2 配方选取
        2.2.1 树脂的选取
        2.2.2 助剂的选取
        2.2.3 色料的选取
    2.3 实验设计
        2.3.1 单因素优选实验法
        2.3.2 正交实验法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
    3.1 实验器材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实验
        3.2.1 连接料与油墨制备方法
        3.2.2 影响油墨性能配方实验设计
        3.2.3 油墨配方实验
    3.3 油墨性能测试
        3.3.1 黏度
        3.3.2 附着力
        3.3.3 干燥速度
        3.3.4 耐磨性
        3.3.5 光泽度
        3.3.6 抗回粘性
4 结果与讨论
    4.1 单因素优选结果
        4.1.1 连接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1.2 颜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1.3 慢干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1.4 氨水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1.5 助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2 正交实验结果
        4.2.1 数据分析与方案选取
        4.2.2 配方方案
        4.2.3 油墨最优配方的性能测试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简况

(2)耐磨自润滑亲/疏水界面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润湿和特殊润湿现象
        1.1.2 界面润湿的基本理论
        1.1.3 特殊润湿性界面构筑方法
    1.2 特殊浸润性界面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及构思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无机杂化的刷状耐磨聚硅氧烷疏水表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2.3 实验内容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2.3.2 材料形貌与基本性能
        2.3.3 材料表面润湿性及稳定性
        2.3.4 有机-无机杂化刷状聚硅氧烷全疏表面改性方法的普适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抗磨有机-无机杂化全氟聚醚自润滑全疏表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2.3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3.3.2 材料形貌与基本性能
        3.3.3 材料表面润湿性及性能稳定性
        3.3.4 全氟聚醚抗磨自润滑涂层抗磨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功能一体化亲水防雾耐磨自润滑表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测试仪器
        4.2.3 实验内容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4.3.2 多功能一体化防雾耐磨涂层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多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水耐磨生物抗污表面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试剂
        5.2.2 测试仪器
        5.2.3 材料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5.3.2 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研究设计
        2.2.1 实验设计类型
        2.2.2 随机对照
        2.2.3 研究方法
        2.2.4 两组气管插管患者的常规护理
    2.3 观察指标
        2.3.1 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
        2.3.2 口腔清洁度评定
        2.3.3 粘膜完整情况
        2.3.4 口腔护理所需时间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的质量控制
        2.5.1 操作技术培训及评估培训
        2.5.2 录入数据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组间均衡性比较
    3.2 两组气管插管移位度比较
    3.3 两组口腔清洁度比较
    3.4 两组粘膜完整情况比较
    3.5 两组口腔护理操作所需时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固定效果评价
    4.2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影响
    4.3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4.4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行口腔护理时间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旋转运动的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面向旋转运动俘能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电式俘能技术
        1.2.2 电磁式俘能技术
        1.2.3 摩擦式俘能技术
        1.2.4 复合式俘能技术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基础理论与仿真
    2.1 引言
    2.2 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基础理论分析
        2.2.1 压电俘能理论
        2.2.2 电磁俘能理论
        2.2.3 摩擦俘能理论
    2.3 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仿真分析
        2.3.1 压电俘能器的仿真分析
        2.3.2 电磁俘能器的仿真分析
        2.3.3 摩擦俘能器的仿真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设计与研制
    3.1 引言
    3.2 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方案设计
        3.2.1 摩擦材料的选择
        3.2.2 复合俘能器结构设计
        3.2.3 复合俘能器工作原理
    3.3 复合俘能器样机制作
    3.4 永磁体作用力仿真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俘能器实验测试系统
    4.3 摩擦俘能器PTFE膜的电子注入
    4.4 复合俘能器实验研究
        4.4.1 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特性
        4.4.2 电磁俘能器的输出特性
        4.4.3 摩擦俘能器的输出特性
        4.4.4 复合俘能器的最佳输出特性
        4.4.5 复合俘能器实际应用测试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光热法在纳米电极材料处理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光热法
        1.1.1 光热法的简介
        1.1.2 纳米材料的光热效应
        1.1.3 纳米材料的光热处理法
        1.1.4 光热法在纳米材料处理领域的应用
        1.1.5 光热法在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前景及意义
    1.2 导电聚合物
        1.2.1 导电聚合物的简介
        1.2.2 导电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导电机理
        1.2.3 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1.2.4 导电聚合物的光热效应
        1.2.5 导电聚合物的应用
    1.3 聚苯胺
        1.3.1 聚苯胺的结构
        1.3.2 聚苯胺的掺杂及导电机理
        1.3.3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合成
        1.3.4 苯胺的氧化聚合机理
        1.3.5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应用
        1.3.6 光热法对聚苯胺纳米材料改性的意义
    1.4 石墨烯
        1.4.1 石墨烯的简介
        1.4.2 石墨烯的结构
        1.4.3 石墨烯的性质
        1.4.4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4.5 石墨烯的光热效应
        1.4.6 石墨烯的应用
        1.4.7 光热法对石墨烯的处理及意义
    1.5 超级电容器
        1.5.1 超级电容器的简介
        1.5.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储能机理
        1.5.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5.4 超级电容器的电解液
        1.5.5 超级电容器的集流体
        1.5.6 超级电容器的隔膜
        1.5.7 超级电容器的测试方法
        1.5.8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毫秒级光热法改性聚苯胺纳米线/Au柔性电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PANI纳米线的制备
        2.2.3 Au/PET柔性电极基底的制备
        2.2.4 PANI/Au/PET电极的制备
        2.2.5 闪光光热处理过程
        2.2.6 改性的PANI/Au/PET柔性电极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ANI纳米线形貌分析
        2.3.2 闪光光热处理距离对聚苯胺纳米线形貌与电化学性能影响
        2.3.3 闪光光热处理次数对聚苯胺纳米线形貌与电化学性能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氧化还原电解液的合成及其与聚苯胺凝胶网络电极的协同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3-TEMPO-1-甲基咪唑溴化物的合成
        3.2.3 聚苯胺凝修饰的炭纸电极(Pcp)的制备
        3.2.4 毫秒级闪光光热法制备聚苯胺凝胶导电网络电极(PNcp)
        3.2.5 电化学表征结果的处理与计算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核磁共振表征结果
        3.3.2 质谱表征结果
        3.3.3 双氧化还原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结果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结果
        3.3.5 聚苯胺凝胶导电网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结果
        3.3.6 双氧化还原电解液浓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毫秒级光热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电催化,储能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石墨烯的制备
        4.2.3 闪光光热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
        4.2.4 电化学表征结果的处理与计算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
        4.3.2 拉曼光谱谱表征结果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比表面积测试表征结果
        4.3.4 电催化性能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调控铜沉积的有机添加剂体系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电沉积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
        1.1.1 铜电沉积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铜电沉积技术的理论基础
    1.2 铜电沉积技术在印制电路板中的应用
        1.2.1 层间互连通孔
        1.2.2 印制电路盲孔填充技术
    1.3 铜电沉积的添加剂体系
        1.3.1 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3.2 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1.4 铜电沉积技术的研究方法
        1.4.1 直流电镀方法
        1.4.2 电化学方法
        1.4.3 数值模拟方法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平剂VIBDGE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2 VIBDGE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3 VIBDGE的性能表征与测试
    2.2 VIBDGE的结构表征
    2.3 VIBDGE的量子化学参数和分子动力学吸附模拟
    2.4 VIBDGE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2.4.1 染料类整平剂的电化学性能
        2.4.2 VIBDGE的电化学性能
        2.4.3 VIBDGE与加速剂、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2.5 VIBDGE在电镀铜中的应用
        2.5.1 霍尔槽电镀结果
        2.5.2 哈林槽电镀结果
        2.5.3 镀铜层质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氮基团整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1.2 含氮基团整平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3.1.3 含氮基团整平剂的性能表征与测试
    3.2 含氮基团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3 含氮基团整平剂的结构表征
    3.4 含氮基团整平剂在铜表面的吸附特性
    3.5 含氮基团整平剂的量子化学参数
    3.6 含氮基团整平剂的电化学性能
    3.7 含氮基团整平剂在电镀铜中的应用
        3.7.1 霍尔槽电镀结果
        3.7.2 哈林槽电镀结果和讨论
        3.7.3 镀铜层质量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苯二酚在高速铜沉积中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1.2 对苯二酚的性能表征与测试
    4.2 对苯二酚在高速铜沉积中对铜结晶形貌的影响
    4.3 对苯二酚的量子化学参数
    4.4 对苯二酚在高速铜沉积中的机理研究
        4.4.1 对苯二酚对铜沉积中电子转移步骤的影响
        4.4.2 对苯二酚对铜沉积中电结晶步骤的影响
        4.4.3 对苯二酚在电镀过程中对稳定SPS的作用
    4.5 对苯二酚在高速电镀铜中的应用
        4.5.1 哈林槽电镀结果
        4.5.2 可靠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氧化-还原电对在铜电沉积中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1.2 有机氧化还原电对的性能表征与测试
    5.2 蒽醌-2-磺酸钠的量子化学参数和吸附特性
    5.3 蒽醌-2-磺酸钠的电化学性能
        5.3.1 蒽醌-2-磺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
        5.3.2 蒽醌-2-磺酸钠在VMS中的电化学性能
        5.3.3 蒽醌-2-磺酸钠与加速剂、抑制剂和整平剂的相互作用
    5.4 蒽醌-2-磺酸钠在电镀铜中的应用
        5.4.1 蒽醌-2-磺酸钠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5.4.2 蒽醌-2-磺酸钠对镀铜层微观形貌的影响
        5.4.3 蒽醌-2-磺酸钠在镀液中的含量
        5.4.4 霍尔槽电镀结果
        5.4.5 蒽醌-2-磺酸钠对通孔电镀均匀性的影响
        5.4.6 镀铜层质量分析
        5.4.7 有机氧化-还原电对在电镀填盲孔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三种固定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经口气管插管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
        1.1.2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不当相关并发症
        1.1.3 国内外相关的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
        1.1.4 指南对应用何种固定方法未明确推荐
        1.1.5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与带管时间相关
        1.1.6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3.1丝绸胶带交叉固定法
        1.3.2 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
        1.3.3 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类型
        2.2.2 随机分组
        2.2.3 研究方法
        2.2.4 资料收集
    2.3 评价指标
        2.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3.2 固定效果评价指标
        2.3.3 每日气管插管固定次数
        2.3.4 固定气管插管耗时
        2.3.5 每日固定气管插管的费用
        2.3.6 医用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
    2.4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5.3 统计处理阶段
    2.6 技术路线
    2.7 伦理原则
        2.7.1 知情同意原则
        2.7.2 保密原则
        2.7.3 不伤害原则
        2.7.4 自主原则
        2.7.5 有益原则
3 结果
    3.1 患者在七天内一般情况比较
    3.2 导管固定效果情况比较
    3.3 每日固定次数的比较
    3.4 固定气管插管所用的费用比较
    3.5 更换气管插管装置耗时对比
    3.6 医用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比较
4 讨论
    4.1 经口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应用三种固定方法在七天内的固定效果
        4.1.1 移位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越来越高
        4.1.2 第一天三组患者移位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4.1.3 在第二到第五天内B组患者和C组患者移位情况低于A组
        4.1.4 在第六到第七天B组的移位情况要低于A组和C组
    4.2 经口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应用三种固定方法在七天内的固定次数比较
        4.2.1 固定次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
        4.2.2 在第一天三组患者所需的固定次数无统计学差异
        4.2.3 二到五天内A组和C组固定次数多于B组
        4.2.4 在六到七天A组固定次数最多
    4.3 重症换者应用三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在七天内固定成本比较
    4.4 重症换者应用三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首次更换固定装置耗时对比
    4.5 重症换者应用三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固定装置相关皮肤损伤
        4.5.1 黏膜损伤随着带管时间的延长均在增多
        4.5.2 三种固定方法在第一天内皮肤黏膜损伤无统计学差异
        4.5.3 二到五天内的气管插管B组和C组皮肤黏膜的损伤小于A组
        4.5.4 大于五天的气管插管B组固定方法皮肤黏膜的损伤最小
5 结论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可行性和局限性
    6.2 课题实施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应用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研宄的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柔性表皮电子的多通道汗液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汗液传感器国内外现状
    1.3 汗液分析
        1.3.1 汗液分泌机制
        1.3.2 汗液成份与目标分析物的选择
    1.4 电化学测试基础
        1.4.1 电化学传感器基础
        1.4.2 葡萄糖传感器工作原理
        1.4.3 乳酸传感器工作原理
        1.4.4 离子选择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1.4.5 电化学研究方法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汗液传感器与微流道设计
    2.1 柔性可延展汗液传感器的设计
        2.1.1 柔性汗液传感器的裸电极设计
        2.1.2 柔性可延展汗液传感器电极材料的选择
        2.1.3 柔性可延展传感器的可延展结构设计
    2.2 电化学电极修饰原理
    2.3 自驱动汗液采集微流道设计
        2.3.1 自驱动汗液采集微流道的总体设计
        2.3.2 自驱动汗液微流道驱动原理
        2.3.3 微流道与人体皮肤贴合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汗液传感器与微流道的制作
    3.1 柔性电子加工工艺简介
        3.1.1 镀膜工艺
        3.1.2 光刻工艺
        3.1.3 刻蚀工艺
        3.1.4 键合工艺
    3.2 柔性可延展汗液传感器的裸电极加工
        3.2.1 加工工艺所需材料与设备
        3.2.2 柔性可延展传感器加工步骤
    3.3 柔性可延展的汗液传感器的修饰
        3.3.1 修饰所需材料与设备
        3.3.2 参比电极的修饰
        3.3.3 酶传感器的修饰
        3.3.4 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的修饰
    3.4 自驱动汗液采集微流道的加工
        3.4.1 加工工艺所需主要材料与设备
        3.4.2 负光刻胶SU8 模版的加工步骤
        3.4.3 自驱动汗液采集微流道的制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汗液监测系统的蓝牙电路与显示
    4.1 汗液监测系统的蓝牙电路与显示总框图
    4.2 葡萄糖、乳酸传感器接口电路
    4.3 离子选择性传感器接口电路
    4.4 温度传感器接口电路
    4.5 蓝牙模块
        4.5.1 ADC模块
        4.5.2 蓝牙程序开发
    4.6 移动显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验证与实验
    5.1 葡萄糖、乳酸传感器的离体实验
    5.2 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的离体实验
    5.3 四离子传感器的在体实验
    5.4 温度传感器离体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本文主要成果
        6.1.2 不足之处与改进方法
    6.2 展望
        6.2.1 汗液传感器的应用
        6.2.2 材料改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市场环境理论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
    第三节 工业品营销
第三章 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及3A公司介绍
    第一节 工业胶带市场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发展概况
    第三节 3A公司概况
    第四节 3A工业胶带介绍
第四章 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节 SWOT分析
第五章 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定位策略
    第一节 市场细分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第三节 市场定位
第六章 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第一节 客户需求
    第二节 客户愿付成本
    第三节 客户便利
    第四节 客户沟通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10)柔性环氧树脂基覆膜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屏蔽及电磁屏蔽材料
    1.3 环氧树脂基材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1.3.1 打磨
        1.3.2 化学刻蚀
        1.3.3 等离子体处理
        1.3.4 臭氧氧化处理
        1.3.5 离子注入
        1.3.6 改性枝接处理
    1.4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金属化的方法
        1.4.1 物理气相沉积
        1.4.2 喷涂法
        1.4.3 电镀
        1.4.4 化学沉积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预处理
        2.2.2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改性枝接处理
        2.2.3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金属化
        2.2.4 柔性环氧树脂金属层的抗氧化防护
    2.3 测试和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
        2.3.2 接触角测试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4 附着力测试
第三章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改性枝接处理
    3.1 环氧树脂
    3.2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改性前预处理
    3.3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改性枝接处理
        3.3.1 表面改性枝接剂的选取
        3.3.2 表面改性枝接的实现
        3.3.3 改性枝接的优化
        3.3.4 改性枝接层的测试和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环氧树脂基材表面的金属化
    4.1 银基溶液型催化墨水的制备
    4.2 化学沉积
        4.2.1 次磷酸钠还原化学沉积
        4.2.2 甲醛还原化学沉积
        4.2.3 沉积铜层的抗氧化防护
    4.3 沉积金属层的测试和分析
        4.3.1 沉积铜层表面形貌测试
        4.3.2 铜层的成分分析
        4.3.3 铜层的电性能测试
        4.3.4 沉积铜层附着力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屏蔽效能的研究
    5.1 电磁波及其危害
    5.2 电磁屏蔽的原理及电磁屏蔽效能的测试
    5.3 本论文工艺在电磁屏蔽上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介绍3M胶带在工作使用中的简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丝印油墨的性能研究[D]. 张旭.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耐磨自润滑亲/疏水界面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马正峰. 兰州大学, 2021(09)
  • [3]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罗燕. 南昌大学, 2021(01)
  • [4]基于旋转运动的压电—电磁—摩擦复合俘能器研究[D]. 马腾.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 [5]光热法在纳米电极材料处理领域的应用[D]. 王魁. 天津大学, 2020(01)
  • [6]调控铜沉积的有机添加剂体系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郑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7]三种固定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刘姗姗.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柔性表皮电子的多通道汗液监测系统[D]. 杨晴. 天津大学, 2019(01)
  • [9]3A工业胶带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罗杨华.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柔性环氧树脂基覆膜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 倪莉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介绍3M胶带在工作中使用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