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北京上市

采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北京上市

一、应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京面世(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曹乐乐[2](2020)在《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食品安全及推进食品质量实时监测的普及化步伐,同时为了缓解由塑料垃圾引发的环境污染、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开发出以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基质的智能包装材料迫在眉睫,对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林下资源——决明子胶为成膜基质,制备绿色环保包装膜材料,研究三种增塑剂——亚麻籽油、甘油及山梨醇对其成膜性能的影响、解析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以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C-CNCW)为增强单元,提升膜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为赋予膜材料pH响应性,添加了天然色素紫甘蓝提取物(PCE)及大黄酸(Rhe);为提升膜材料对pH响应的精准度并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将染料溴百里香酚蓝(BTB)锚定于阳离子化纸浆纤维(CPFs)制备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将IS-pH-SFs作为响应因子加入决明子胶溶液中,制备高精度pH响应膜(CG-ISFs);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和膜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测定,对膜结构进行表征,以分析成膜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探究pH响应膜对pH及三乙胺的响应性并将其用于猪肉、鸡肉新鲜度的实时监测中,构建膜色度变化与肉制品新鲜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拓宽决明子胶的应用领域,同时为推进食品质量监测的普及化步伐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对不同浓度决明子胶水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测定及分析,确定成膜溶液浓度为0.6 g/100 mL。单独的决明子胶不能形成完整的膜,且较脆、无柔韧性,添加亚麻籽油、甘油及山梨醇以期改善其柔韧性。实验发现,加入亚麻籽油后,可揭下完整的膜,但是由于其疏水性导致与决明子胶的共混相容性差,膜材料柔韧性仍然很差。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的相容性好,可显着改善膜材料的柔韧性。添加不同量甘油及山梨醇的成膜溶液仍然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且两者破坏了决明子胶分子间原有的氢键作用并与其形成新的氢键作用。FTIR结果表明,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分子未发生化学作用,仅有氢键的存在。SEM分析表明,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分子之间有着良好的共混相容性,膜的表面及断面连续且致密。决明子胶膜的断裂伸长率随甘油或山梨醇的加入有所增加,其拉伸强度随山梨醇用量的增加持续增加,随甘油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甘油或山梨醇的加入减弱了其阻隔性能及透光性能;改善了其热稳定性,但总体影响不大。长时间放置后,山梨醇有少量析出,这是因为其分子量较大,与决明子胶共混相容性较差所致。综合各项性能,确定以甘油作为增塑剂,添加量为决明子胶质量的45%。为进一步提升膜材料的力学及阻隔性能,添加直径为3~10 nm、长度为100~500 nm的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C-CNCW),并探究其用量对成膜溶液及膜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C-CNCW加入后,成膜溶液依旧为非牛顿流体,且与决明子胶和甘油形成了新的氢键作用。随C-CNCW用量的增加,膜材料表面及断面变得越来越粗糙,但是膜材料仍然连续且致密。当C-CNCW添加量为4%时,各项性能综合最优,透湿、透氧、透油系数分别由 3.466 g m-1 s-1 Pa-1×10-10、0.2077 cm3 mm m-2 day-1 MPa-1及 0.550 g mm m-2 day-1 降到 2.505 g m-1 s-1 Pa-1×10-10、0.1678 cm3 mm m-2 day-1 MPa-1 及 0.064 g mm m-2 day-1;拉伸强度及热封强度分别由18.53 MPa、1295.40 N/m增加到32.85 MPa、2218.78 N/m。玉米油包装实验证明,所制备的膜材料可用于速食产品调味料等的包装,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能实现免撕同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赋予膜材料智能响应性,分别添加天然响应因子——紫甘蓝提取物(PCE)及大黄酸(Rhe)制备pH响应膜材料,并探讨两者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及对膜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PCE及Rhe的加入破坏了成膜组分间原有的氢键作用、并与各组分形成了新的氢键,但成膜溶液依然为非牛顿流体;膜材料的透光、阻隔性能及拉伸强度均随PCE及Rhe的加入而有所降低。PCE溶液对pH具有良好的响应性,随pH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CG-6PCE及CG-3Rhe对pH具有响应性,但是pH变化为1时颜色变化并不明显;两者对三乙胺均有良好的响应性,且湿度越大颜色变化越明显,响应性越灵敏。两者可对猪肉、鸡肉的新鲜度作出响应,但指示比较滞后,当膜材料发生明显颜色变化时,肉制品已处于变质状态。为提升膜材料对pH响应的精准度,通过键合作用将BTB担载于纤维素纤维(CPFs)制备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IS-pH-SFs对pH为4~8的缓冲溶液响应灵敏、变色明显;且在水中浸渍24 h后BTB无释放,在NaOH及HCl短时间作用下也无释放,证明BTB与CPFs之间有较强的化学作用,可安全使用。将IS-pH-SFs作为响应因子加入决明子胶中制备高精度pH响应膜材料(CG-ISFs)。IS-pH-SFs的加入可减弱膜材料的透光及阻隔性能,少量的添加(1%~3%)可改善其拉伸强度。CG-ISFs膜对pH及三乙胺有良好的响应性,且湿度越大变色越显着、灵敏度越高。释放实验证明,仅有少量的BTB在外界刺激与能量供给情况下释放,表明其使用的安全性。CG-3ISFs对猪肉、鸡肉新鲜度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当两者的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分别为12.270 mg/100 g及13.971 mg/100 g时,膜颜色由黄色明显地变为蓝绿色;而此时的肉品处于临近变质状态,说明其可精准地对两者的新鲜度进行监测及指示。将IS-pH-SFs与决明子胶共混,通过成膜组分间的氢键作用改善膜材料的拉伸强度,并赋予膜材料精准的pH响应性,可通过肉眼可视的颜色变化将肉品质量展现给商家及消费者,在鲜肉产品实时监测的普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程凤[3](2020)在《壳聚糖基多功能术后防粘连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连是一种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一般发生在受损组织愈合的过程中。在特殊情况下,术后粘连还会伴有炎症、疼痛甚至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高分子防粘连材料是临床上预防术后粘连最有效的屏障材料,可以将病变组织进行物理分离。因此,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类材料不仅在临床应用上易于处理,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更能为目标部位提供防止组织粘连的可靠屏障。近年来,几乎没有高分子屏障材料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本文采用N,O-羧甲基壳聚糖作为多种术后防粘连材料的基体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采用N,O-羧甲基壳聚糖(N,O-CS)与氧化再生纤维素(ORC)纱布进行复合,制得的N,O-CS/ORC复合纱布表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及体内可降解性。术后创伤、出血、炎症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病原体感染等是术后粘连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N,O-CS/ORC复合纱布优异的止血效果以及抗菌性能可以有助于在复合纱布植入大鼠盲肠与缺损腹壁的模型后,14 d内达到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通过TEMPO对纳米晶纤维素进行氧化后得到氧化纳米晶纤维素(TOCN),将其与N,O-CS复合后制备出N,O-CS/TOCN复合海绵。多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EPL)作为天然抗菌聚合物,其自身具有很好的抗菌能力,不需要其他外源性抗生素的辅助。制备的EPL/N,O-CS/TOCN复合海绵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抑菌率达到90%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显示该海绵具有规则的多孔隙结构,TOCN能够均匀地分布于N,O-CS中。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材料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同时血细胞和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表明,EPL/N,O-CS/TOCN能够快速达到凝血的效果。由于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可以吸收大量的血液,加速血液的凝聚,并且能够通过羧基激活血小板粘附红细胞以及纤维蛋白进一步加快凝血。同时复合海绵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植入肌肉中21 d可以完全降解。当植入到大鼠体内后,14 d内可以达到预防粘连的效果,并且炎症反应消失,创面修复完全。高碘酸钠对葡聚糖进行氧化开环反应,得到氧化葡聚糖(ODA)。N,O-CS中的氨基与ODA中的醛基通过席夫碱交联形成柔性水凝胶,该N,O-CS/ODA水凝胶具有很好的皮肤贴敷性和粘附性能,使得该水凝胶具有优越地密封出血创面的能力,可以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此外,N,O-CS/ODA水凝胶可原位形成,与创面组织完美结合,加快创面愈合和组织再生。体外细胞实验表明,N,O-CS/ODA水凝胶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粘附,植入体内21 d可以完全降解。该水凝胶还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可以预防伤口感染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将N,O-CS/ODA水凝胶植入到腹壁-盲肠缺损的大鼠体内,14d后该水凝胶处理的创面完全修复,能够有效地降低腹部组织粘连发生的概率,并对创面修复无副作用。SD大鼠腹壁损伤-盲肠缺损模型研究了 N,O-CS/ORC复合纱布,EPL/N,O-CS/TOCN复合海绵以及N,O-CS/ODA水凝胶的术后防粘连效果。N,O-CS/ORC复合纱布,EPL/N,O-CS/TOCN复合海绵以及N,O-CS/ODA水凝胶中除具备壳聚糖固有的止血效果外,还存在着未反应完全的羧基可以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以及粘附红细胞,加快血栓的形成,同时与Fe3+结合提高创面的止血效果,进而达到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EPL/N,O-CS/TOCN复合海绵较高的孔隙结构加快了止血速率,EPL的引入提高了 N,O-CS/TOCN复合海绵的抗菌效果,抑菌率达到90%以上,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粘连;N,O-CS/ODA水凝胶具有可注射、自修复、抗菌性、皮肤贴敷性和粘附性能,使得该水凝胶具有快速止血、促愈和组织再生的功效,同时其术后防粘连率达到90%以上。

何娉婷[4](2012)在《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PP复合材料中抗菌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纳米TiO2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该材料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生物系统和生态环境接触,由此将可能对人体及生物产生影响。本文系统研究并分析了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体内和体外生物毒性、对原核微生物的抗性和作用机理、以及纳米TiO2光催化抗菌剂在抗菌复合材料中的抗菌性能及抗菌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下列内容:(1)采用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粒子和TiO2纳米管,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和拉曼光谱仪(Raman)等方法对制得的粉体进行了微结构表征。结果表明,TiO2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0nm,TiO2纳米管的管径为10nm,管长200nm左右,XRD显示TiO2纳米粒子为锐钛矿型结构,而TiO2纳米管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合晶型,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纳米TiO2表面无其它修饰基团。(2)用气管滴注法对小鼠分别进行了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染毒,在不同的时间对小鼠肺泡灌洗液、血清酶学指标检测和肺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均对肺脏组织产生损伤,但是从肺泡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组织变厚的程度看,在相同剂量下纳米粒子组比纳米管组的危害更严重,引起肺组织细胞膜的损伤和脂质过氧化程度升高,肺部毛细血管的屏障作用未受到大的影响;这种染毒方式对小鼠肝脏、心肌组织、肾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3)通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与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直接接触染毒,观察不同时间巨噬细胞的形态,检测细胞的存活率以及细胞上清液中MDA,LDH,GSH的含量以评价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TiO2纳米粒子能被巨噬细胞吞噬,对巨噬细胞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在不同染毒时间内对巨噬细胞造成急性损伤作用程度不同,存在着浓度-效应关系;TiO2纳米管不能被巨噬细胞吞噬,对巨噬细胞形态影响并不明显;TiO2纳米粒子和TiO2纳米管接触培养的细胞上清液中MDA,LDH,GSH的变化均随染毒时间和浓度而改变,可见TiO2纳米粒子和TiO2纳米管均导致了细胞氧化应激并因此产生毒性损伤。(4)考察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在无光照条件下的抗菌性能,结果发现在相同剂量、相同的接触时间,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TiO2纳米粒子比纳米管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因此,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0nm氮掺杂TiO2纳米粒子。比较了未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在黑暗条件和可见光照射条件下分别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接触培养2小时后,其在黑暗条件下的存活率均高于其在光照条件下的存活率,但未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存活率下降值远小于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存活率下降值,说明可见光照射对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杀菌率有明显增强作用。(5)将制得的氮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作为抗菌剂,加入PP复合材料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得TiO2纳米粒子不同含量的PP复合材料,对所制备的不同含量TiO2纳米粒子的PP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TiO2含量为2wt.%时,纳米TiO2/PP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纳米TiO2/PP复合材料的冲击断口形貌为脆性断口,纳米TiO2添加到PP中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抗菌性能测试发现,与纯PP材料相比,纳米TiO2/PP复合料在光照条件下的抗菌性能明显优于纯PP材料。本文的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纳米TiO2材料的生物毒性、光催化杀菌性能及其机理,对于评价纳米材料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保证纳米技术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聚合物基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一些实验经验。

彭亦龙[5](2009)在《凹凸棒石和蛭石的季鏻阳离子化及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凹凸棒石(ATP)和蛭石(VMC)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将季鳞阳离子插入钠基凹凸棒石(Na/ATP)和钠基蛭石(Na/VMC)的层间制备了季鳞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石(QPC/ATP)和季鳞阳离子改性蛭石(QPC/VMC)复合抗菌材料,并且研究了他们的制备工艺、结构性能和抗菌活性。首先,研究了改性凹凸棒石和改性蛭石的制备工艺:Na/ATP和Na/VMC离子交换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65℃,pH=7,时间为6h,季鳞阳离子与Na/ATP或Na/VMC中离子交换量(CEC)的摩尔比为1.0:1.0。其次,采用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结构。结果表明:QPC/ATP和QPC/VMC中都存在季鳞阳离子基团;QPC/ATP和QPC/VMC中季鳞阳离子的起始热分解温度都大于24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QPC/ATP和QPC/VMC的层间距随着季鳞阳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变大;季鳞阳离子的插入会破坏Na/ATP和Na/VMC的结构。再次,测定了它们的Zeta电位和比表面积。发现随着季鳞阳离子含量的增加,QPC/ATP的Zeta电位越正、比表面积降低;而QPC/VMC随着季鳞阳离子含量的增加,其Zeta电位越正、比表面积降低。最后,研究了它们的抗菌活性。发现随着季鳞阳离子含量的增加,QPC/ATP和QPC/VMC对E.coli和S. aureus的抗菌活性增强;不同季鳞阳离子化凹凸棒石和季鳞阳离子化蛭石的抗菌活性不同,其中DDTBP/ATP1.0(或DDTBP/VMC1.0)的抗菌活性最好。

吴佳卿[6](2009)在《氮掺杂纳米ZnO的制备及其抗菌防紫外性研究》文中提出晶体材料的电、磁、声、光、热和力学性能,都具有结构敏感性。晶体缺陷对晶体结构具有巨大的影响,掺杂是获得晶体缺陷的有效手段。通过特殊元素完成对纳米晶氧化物的掺杂取代、促进晶体材料的结构敏感性的研究近来已被广泛关注。如何控制缺陷的形成、类型及变化已成为晶体材料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Zn(NO3)2·6H2O、尿素为原料,通过燃烧法,实现纳米ZnO的瞬态氮掺杂。在此基础上对晶体缺陷化学—热力学公式和晶体化学原理进行理论上研究,计算理论绝热燃烧火焰温度,完成了氮掺杂纳米氧化锌的优化设计。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光电子能谱(XPS)对粉体进行表征,研究制备过程中影响纳米氮掺杂ZnO性能的各种因素,借助差热分析对制备机理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氮掺杂纳米ZnO的偶联剂改性,获得稳定的氮掺杂纳米ZnO分散乳液。参照FZ/T 73023—2006中国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抗菌针织品及AATCC 183-2004紫外辐射通过织物的透射或阻挡性能,系统研究了氮掺杂纳米ZnO对纺织品的抗菌、防紫外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①瞬态氮掺杂过程中,尿素既是燃料为掺杂反应提供能量,又是氮源。同时分解所释放气体的膨胀效应,实现了微晶间的有效阻聚。完成了传统工艺中制备、陈化、洗涤、干燥、煅烧、研磨等多道工序的减并,制备出高性能氮掺杂纳米级粉色ZnO粉体。②利用热力学公式对理论绝热燃烧火焰温度进行了计算,得到最佳工艺优化:燃料与物料摩尔比4.920;环境温度800℃;Zn(NO3)2·6H2O水溶液的浓度60g/L。通过此种工艺所得到的粉体综合性能最好,平均粒度为30nm,氮掺量为1.02%,晶相与标准立方相ZnO衍射峰完全一致,没有其他杂相出现,颜色为均匀的粉色。③改性过程中,以多羟基化合物三乙醇胺为桥基,对氮掺杂纳米ZnO进行表面预修饰,增加纳米粒子表面的羟基基团,在水介质中采用球磨工艺实施硅烷偶联剂改性,减少分散过程的软团聚,获得高浓度氮掺杂纳米ZnO水性分散浆料。④经氮掺杂纳米ZnO整理过的棉织物,紫外防护因子测试结果表明:UPF指数从4.5提升至52,并具有较好的水洗牢度,水洗20次仍然保持同样的抗紫外性。⑤抗菌性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无光情况下也表现出极好的抗菌性能,且抑菌圈、抑菌率实验及氮掺杂纳米氧化锌整理后的织物抑菌率达到99%。并结合琼脂球面扩散动力学理论,指导抑菌圈实际测试,解释氮掺杂纳米ZnO抑菌机理。本文首次提出利用燃烧法完成纳米ZnO的瞬态氮掺杂,实现传统工艺中制备、陈化、洗涤、干燥、煅烧、研磨等多道工序的减并,具有节能、降耗、减排的优点。氮掺杂纳米ZnO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填补了该产品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空白,为纺织用抗菌、抗紫外功能剂提供了新品种。

王淑花[7](2008)在《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材料的功能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众所周知,纺织材料的表面性能起着比本体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学者常常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改变其表面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等来获得理想的性能。粘胶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不仅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以其与人体极好的亲和性,成为广泛应用的纺织材料。为了赋予粘胶纤维特殊的功能、改善其湿强力低的不足,本文研究了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一聚合物功能层,提高了其湿强度,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和蛋白粘胶纤维,并通过结构和性能表征,探讨了其机理。本文通过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预处理,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形成聚合物层,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4%。为了进一步提高粘胶纤维的湿强性能,使用戊二醛进行交联,纤维表面形成了一网状结构,增强了分子链间的连接,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17.5%。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的预处理,一是在粘胶纤维表面有较多的高锰酸钾颗粒,在粘胶表面产生自由基,引发丙烯酰胺自由基聚合;二是高锰酸钾将粘胶氧化,在粘胶纤维表面产生醛基和羧基基团,与丙烯酰胺反应,在表面形成接枝聚合物层。表面接枝改性后,粘胶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显微结构、热性能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湿强度得到了改善。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材料,硝酸银为银源,通过吸附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平均粒径为60nm。以乙二醇为改性溶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改性剂,对抗菌剂进行了表面改性,有效地防止了纳米抗菌剂的团聚,增大了表面的亲油性。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大于90%,并且具有很好的缓释性。以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为功能材料,丙烯酰胺为过渡层,采用接枝法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功能材料与基体形成了价键结合,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洗涤性。采用还原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羊毛角蛋白溶液。红外谱分析表明羊毛溶解后得到的角朊膜在分子结构上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分子链间的二硫键和氢键发生变化,保持了角朊大分子主链的完整,但羊毛在溶解过程中由于大分子间的有序排列遭到破坏,溶解成溶液时为无序结构,提取的角蛋白有序性差。X-射线衍射结果说明角蛋白中的结晶结构较少,主要是非晶结构。采用表面接枝法,成功制备了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羊毛角蛋白分子量、浓度和接枝处理温度、时间对蛋白粘胶纤维的接枝率、湿强度、形貌、结构均有显着影响。通过探索性实验,探讨了制备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的有效途径。羊毛蛋白颗粒在粘胶纤维表面形成包覆层,在不改变纤维微细结构的前提下,提高了粘胶纤维的湿强度,但使其热稳定性有所下降。

杜磊,张维丽,陈玉芳[8](2007)在《水性木器漆中抗菌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讨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抗菌剂在水性木器漆中的应用,对其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进行了对比和研究。

罗燕萍,刘世宏,沈怡萱,刘华民,张建海,钱亢亮,陈锡权,丁永良[9](2007)在《纳米科技(Nanost)与水族馆海洋世界》文中提出纳米科技应用于水族馆海洋世界可以大大简化其设备与工艺,降低造价、电耗。提高科技档次、可看性、娱乐性、科普性、全民性。降低成本,使消费平民化。全文分二大部分,一为本公司5年来在水族馆海洋世界中应用纳米科技的效果,二是讨论研究纳米科技在水族馆海洋世界应用的机理,也就是它特殊的效应。

王成[10](2007)在《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真丝(绸)的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制备了纳米壳聚糖,并采用纳米壳聚糖分散液对真丝纤维及织物进行改性处理,探索了纳米有机材料在真丝上功能化生成的可行性,为超微材料对真丝纤维的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H2O2氧化降解法对壳聚糖进行降解,然后采用离子凝胶法在乙酸和柠檬酸体系下分别制备了纳米壳聚糖,探索了pH值、表面活性剂span-80用量、三聚磷酸钠(TPP)、静置时间、柠檬酸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纳米壳聚糖生成的影响,并研究了桑蚕丝纤维及织物经柠檬酸和乙酸体系下的纳米壳聚糖分散液改性处理后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在乙酸和柠檬酸体系下,利用离子凝胶法均可以成功制备平均粒径100nm以下的纳米壳聚糖。壳聚糖纳米化后,结晶度有所下降。真丝纤维及织物经两种酸性体系下纳米壳聚糖分散液处理后,内部结构有β化趋势,丝纤维的结晶度提高,热稳定性增强,力学性能略有提高;改性处理后的真丝织物对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染色性能、抗皱和抗菌性能均有提高,白度略有下降。经过纳米壳聚糖和壳聚糖的对比发现,纳米壳聚糖对丝纤维的填埋特性优于壳聚糖,在丝纤维力学性能上两者差异不大;丝织物经纳米壳聚糖处理后在染色性能、白度、抗皱性能、抗菌性能等方面优于壳聚糖。

二、应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京面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京面世(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质基膜材料
        1.2.1 生物质基膜材料的分类
        1.2.2 生物质基膜的研究进展
    1.3 决明子胶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成膜溶液浓度确定及流变性能测定
        2.2.1 稳态流变性能
        2.2.2 动态流变性能
    2.3 pH响应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2.3.1 紫甘蓝提取物(PCE)的提取
        2.3.2 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的制备及吸附历程
    2.4 原料及样品理化性质分析及结构表征
        2.4.1 CG及C-CNCW各指标测定
        2.4.2 结构表征
    2.5 膜性能测定
        2.5.1 色度
        2.5.2 透光性能
        2.5.3 阻氧性能
        2.5.4 阻湿性能
        2.5.5 透油性能
        2.5.6 力学性能
        2.5.7 热封性能
        2.5.8 热稳定性
    2.6 可行性评价
        2.6.1 玉米油油包的完整性
        2.6.2 IS-pH-SFs中BTB的释放
        2.6.3 CG-ISFs中BTB的释放
    2.7 pH及三乙胺响应性测定
        2.7.1 pH响应性
        2.7.2 三乙胺响应性
    2.8 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2.8.1 pH响应膜对肉制品的监测方法
        2.8.2 猪肉、鸡肉浸渍液pH的测定
        2.8.3 猪肉、鸡肉TVB-N的测定
    2.9 统计分析
3 决明子胶理化性质及其成膜性研究
    3.1 引言
    3.2 CG膜的制备
    3.3 CG结构表征与质量指标分析
        3.3.1 CG结构表征
        3.3.2 CG质量指标分析
    3.4 CG成膜性能探究
        3.4.1 CG成膜溶液浓度的确定
        3.4.2 增塑剂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4.3 增塑剂对CG膜结构的影响
        3.4.4 增塑剂对CG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增强决明子胶基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C-CNCW增强CG膜的制备
    4.3 C-CNCW结构与质量指标分析
        4.3.1 C-CNCW的结构表征
        4.3.2 C-CNCW的质量指标分析
    4.4 C-CNCW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4.4.1 C-CNCW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4.4.2 C-CNCW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4.4.3 C-CNCW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4.5 在玉米油包装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两种天然色素对CG/C-CNCW膜pH响应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CG/C-CNCW基pH响应膜的制备
    5.3 紫甘蓝提取物(PCE)总花色甙浓度及pH响应性
        5.3.1 PCE总花色苷浓度
        5.3.2 PCE的pH响应性
    5.4 PCE、Rhe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5.4.1 PCE、Rhe添加量对成膜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5.4.2 PCE或Rhe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5.4.3 PCE、Rhe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5.5 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高精度决明子胶基原位pH响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高精度原位pH响应膜的制备
    6.3 IS-pH-SFs的吸附历程与表征
        6.3.1 CFs对BTB的吸附历程
        6.3.2 IS-pH-SFs的表征
        6.3.3 IS-pH-SFs对pH的响应性
        6.3.4 IS-pH-SFs中BTB的释放
    6.4 IS-pH-SFs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6.4.1 IS-pH-SFs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6.4.2 IS-pH-SFs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6.4.3 IS-pH-SFs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6.4.4 高精度pH响应膜材料应用可行性评价
        6.4.5 高精度pH响应膜对三乙胺的响应性
    6.5 高精度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变化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壳聚糖基多功能术后防粘连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术后防粘连过程的研究进展
        1.2.1 术后粘连机制
        1.2.2 术后防粘连的预防措施
    1.3 常用天然高分子术后防粘连敷料研究应用概况
        1.3.1 壳聚糖
        1.3.2 氧化再生纤维素
        1.3.3 葡聚糖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制备
        2.2.1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制备
        2.2.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2.2.3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制备
    2.3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分析测试方法
        2.3.1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理化性能测试
        2.3.2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2.3.3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2.3.4 术后防粘连材料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制备
        3.2.1 N,O-CS取代度的测试
        3.2.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制备
    3.3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理化性能表征
        3.3.1 N,O-CS含量与N,O-CS/ORC反应时间的关系
        3.3.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羧基含量分析
        3.3.3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元素分析
        3.3.4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FT-IR表征
        3.3.5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XRD分析
        3.3.6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热稳定性分析
        3.3.7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XPS分析
        3.3.8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SEM分析
        3.3.9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表面水溶性分析
    3.4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4.1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细胞毒性测试
        3.4.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体外溶血分析
    3.5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3.5.1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止血效果评价
        3.5.2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止血机理探究
        3.5.3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抗菌性能研究
        3.5.4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评价
    3.6 N,O-CS/ORC术后防粘连纱布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4.2.1 CN的理化性能表征
        4.2.2 TOCN的制备与表征
        4.2.3 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4.3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制备
        4.3.1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SEM分析
        4.3.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拉伸强力和孔隙率分析
        4.3.3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FT-IR分析
    4.4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4.4.1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细胞毒性测试
        4.4.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体外溶血分析
    4.5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4.5.1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止血效果评价
        4.5.2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止血机理探究
        4.5.3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抗菌性能分析
        4.5.4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体内降解分析
    4.6 EPL/N,O-CS/TOCN术后防粘连海绵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制备及理化性能分析
        5.2.1 ODA的制备
        5.2.2 ODA的FT-IR和~1H NMR分析
        5.2.3 ODA的醛基含量分析
        5.2.4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制备
        5.2.5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凝胶时间探究
        5.2.6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SEM分析
        5.2.7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FT-IR分析
    5.3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自愈合行为分析
    5.4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5.4.1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测试
        5.4.2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体外溶血分析
    5.5 可注射原位交联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5.5.1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止血效果评价
        5.5.2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抗菌性能分析
        5.5.3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体内降解分析
        5.5.4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创伤修复性能评价
    5.6 N,O-CS/ODA术后防粘连水凝胶的防粘连性能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PP复合材料中抗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潜在威胁
        1.1.1 纳米材料性质简介
        1.1.2 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背景
        1.1.3 纳米材料对生物体产生潜在威胁的途径
        1.1.3.1 通过呼吸系统
        1.1.3.2 通过皮肤接触
        1.1.3.3 通过食用、注射
        1.1.4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1.2 纳米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1.2.1 抗菌材料简介
        1.2.2 无机纳米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2.3 无机纳米抗菌材料的主要用途
    1.3 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1 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简介
        1.3.2 人工合成聚合物基抗菌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3 天然聚合物基抗菌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毒性及光催化抗菌应用研究进展
        1.4.1 纳米二氧化钛简介
        1.4.2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1.4.2.1 纳米二氧化钛与生物体接触作用的途径
        1.4.2.2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
        1.4.3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应用
        1.4.3.1 污水处理
        1.4.3.2 空气净化
        1.4.3.3 清洁能源
        1.4.3.4 抗菌除臭
        1.4.4 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试剂及仪器
        2.2.1.1 主要试验仪器
        2.2.1.2 主要试验试剂
        2.2.2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
        2.2.4 所制备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表征
        2.3.1.1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 XRD 分析
        2.3.1.2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2.3.1.3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 TEM 观察
        2.3.2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表征
        2.3.2.1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2.3.2.2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2.3.2.3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 TEM 观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的体内毒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染毒方法
        3.2.3 动物毒性检测方法
        3.2.3.1 肺部组织病理学检查
        3.2.3.2 血清酶学检测
        3.2.3.3 肺泡灌洗液检查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肺部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结果
        3.3.1.1 TiO_2纳米粒子对小鼠肺脏组织的影响
        3.3.1.2 TiO_2纳米管对小鼠肺脏组织的影响
        3.3.2 血清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3.3.2.1 气管滴注 TiO_2纳米粒子染毒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2.2 气管滴注 TiO_2纳米管染毒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肺泡灌洗液检测结果
        3.3.3.1 白细胞计数比较
        3.3.3.2 肺泡灌洗液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4.2.1.1 主要试验仪器
        4.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4.2.2 细胞分离与培养
        4.2.3 细胞染毒方法
        4.2.4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
        4.2.4.1 细胞形态学观察
        4.2.4.2 MTT 试验检测细胞活性
        4.2.4.3 细胞上清液酶学检测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胞形态观察
        4.3.1.1 TiO_2纳米粒子对小鼠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4.3.1.2 TiO_2纳米管对小鼠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4.3.2 不同纳米二氧化钛对细胞相对增值率的影响
        4.3.2.1 TiO_2纳米粒子对细胞相对增值率的影响
        4.3.2.2 TiO_2纳米管对细胞相对增值率的影响
        4.3.3 细胞培养上清液酶学检测结果
        4.3.3.1 TiO_2纳米粒子对细胞培养液中酶活力的影响
        4.3.3.2 TiO_2纳米管对细胞培养液中酶活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细菌的抗抑性能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5.2.1.1 试验仪器
        5.2.1.2 试剂及耗材
        5.2.2 TiO_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抗菌性能测试
        5.2.2.1 细菌培养及保存
        5.2.2.2 抗菌检测方法
        5.2.2.3 菌体形态观察
        5.2.3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5.2.2.1 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制备
        5.2.2.2 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 Ti/N 摩尔比和热处理温度的确定
        5.2.2.3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表征
        5.2.2.4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抗菌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抗菌性能
        5.3.1.1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二氧化钛纳米管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5.3.1.2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与细菌的不同接触时间对其抑制率的影响
        5.3.1.3 二氧化钛纳米管与细菌的不同接触时间对其抑制率的影响
        5.3.1.4 细菌的微观形态
        5.3.2 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表征
        5.3.2.1 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条件的选择
        5.3.2.2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表征
        5.3.3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二氧化钛/PP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6.2.1.1 试验仪器
        6.2.1.2 试剂及耗材
        6.2.2 纳米 TiO_2/PP 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1 TiO_2纳米粒子的表面处理
        6.2.2.2 纳米 TiO_2/PP 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3 表面复合纳米 TiO_2/PP 材料的制备
        6.2.3 纳米二氧化钛/PP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方法
        6.2.3.1 力学性能
        6.2.3.2 微观形貌
        6.2.3.3 抗菌性能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处理前后掺氮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
        6.3.1.1 表面处理前后掺氮纳米二氧化钛的红外光谱分析
        6.3.1.2 表面处理后掺氮纳米二氧化钛的透射电镜分析
        6.3.2 力学性能
        6.3.3 微观形貌
        6.3.4 抗菌性能
        6.3.5 表面复合纳米 TiO_2/PP 材料的表征及抗菌性能
        6.3.5.1 表面复合纳米 TiO_2/PP 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6.3.5.2 扫描电镜观察
        6.3.5.3 抗菌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凹凸棒石和蛭石的季鏻阳离子化及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抗菌材料综述
        1.2.1 无机抗菌剂
        1.2.2 天然抗菌材剂
        1.2.3 有机抗菌剂
        1.2.4 抗菌剂性能的评价
        1.2.5 抗菌剂国内外研究概况
        1.2.6 抗菌剂载体
    1.3 凹凸棒石的理化性质以及开发应用现状
        1.3.1 凹凸棒石矿物简介
        1.3.2 凹凸棒石晶体结构特征和化学组成
        1.3.3 凹凸棒石的基本理化性质
        1.3.4 凹凸棒石的应用现状
        1.3.5 凹凸棒石的提纯及改性方法
    1.4 蛭石的理化性质以及开发应用现状
        1.4.1 我国的蛭石资源状况
        1.4.2 蛭石的矿物学特征
        1.4.3 蛭石的改性
        1.4.4 蛭石的应用现状
    1.5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凹凸棒石和改性蛭石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所用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Na/ATP和Na/VMC的制备及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测定
        2.1.4 QPC/ATP和QPC/VMC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季鏻盐阳离子交换率的影响因素
        2.2.2 所制备的样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凹凸棒石和改性蛭石的结构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QPC/ATP和QPC/VMC结构和性能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热重分析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4 Zeta电位分析
        3.2.5 比表面积
        3.2.6 TEM观察
    3.3 小结
第四章 抗菌活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4.1.2 抗菌活性测定
        4.1.2 实验过程
    4.2 结果和讨论
        4.2.1 QPC/ATP的抗菌活性
        4.2.2 QPC/VMC的抗菌活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存在问题
        5.2.2 凹凸棒石和蛭石抗菌复合材料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氮掺杂纳米ZnO的制备及其抗菌防紫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氮掺杂纳米ZNO
        1.2.1 肤色纳米氧化锌开发现状
        1.2.2 肤色纳米氧化锌的制备
    1.3 氮掺杂纳米氧化锌的分散
        1.3.1 团聚机理
        1.3.2 团聚的抑制及消除
        1.3.2.1 液相反应阶段的措施
        1.3.2.2 干燥阶段的措施
        1.3.3 纳米粒子分散机理
        1.3.3.1 物理分散
        1.3.3.2 化学分散
    1.4 纳米无机材料的紫外屏蔽性
        1.4.1 无机纳米抗紫外剂的特点
        1.4.2 无机纳米抗紫外剂的抗紫外机理
    1.5 纳米无机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1.5.1 抗菌材料的分类
        1.5.2 纳米抗菌剂
    1.6 氮掺杂纳米氧化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氮掺杂纳米ZNO 粉体的制备
    2.1 实验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2.1 实验原理
        2.1.2.2 实验操作
    2.2 产品表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热力学分析
        2.3.2 煅烧温度的影响
        2.3.3 物料的影响
        2.3.4 前躯体热分析
        2.3.5 正交实验
        2.3.6 氮的掺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氮掺杂纳米ZNO 粉体的改性分散
    3.1 实验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实验步骤
    3.2 产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氮掺杂纳米氧化锌的改性分散处理
        3.3.2 氮掺杂纳米氧化锌的增强改性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掺杂纳米ZNO 抗菌防紫外性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紫外抗菌测试
        4.2.1 抗紫外线测试
        4.2.2 耐久性测试
        4.2.3 抗菌测试
        4.2.3.1 抑菌圈测试
        4.2.3.2 抑菌率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氮掺杂纳米ZnO 的紫外屏蔽性能
        4.3.2 氮掺杂纳米ZnO 的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课题结论
    5.2 论文创新性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致谢

(7)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粘胶纤维
        1.1.1 粘胶纤维的发展
        1.1.2 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1.1.3 粘胶纤维的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1.1.4 粘胶纤维的主要性质
        1.1.5 粘胶纤维的分类
        1.1.6 粘胶纤维的应用
    1.2 表面接枝改性
        1.2.1 表面接枝改性概述
        1.2.2 表面接枝的方法
        1.2.3 表面接枝聚合反应体系组成
        1.2.4 表面接枝改性的应用
    1.3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改性
        1.3.1 纤维素纤维的预处理
        1.3.2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接枝共聚
        1.3.3 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
    1.4 功能性粘胶纤维
        1.4.1 抗菌功能性粘胶纤维
        1.4.2 蛋白粘胶纤维
        1.4.3 其他功能粘胶纤维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2.1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粘胶纤维的表面接枝聚合
        2.2.1 实验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接枝反应机理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1.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制备
        3.1.4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3.1.5 形貌与结构分析
        3.1.6 抗菌性能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纳米复合抗菌剂制备的工艺选择
        3.2.2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形貌
        3.2.3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
        3.2.4 纳米SiO_2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3.2.5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1.3 抗菌粘胶纤维样品的制备
        4.1.4 检测表征
        4.1.5 抗菌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抗菌粘胶纤维的形貌
        4.2.2 抗菌粘胶纤维的表面结构
        4.2.3 抗菌粘胶纤维的抗菌性
        4.2.4 抗菌粘胶纤维的耐洗涤性能
        4.2.5 抗菌粘胶纤维接枝形成机理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
    5.1 羊毛角蛋白制备方法的选择
        5.1.1 羊毛角蛋白的特征
        5.1.2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方法选择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检测仪器
        5.2.4 羊毛角蛋白溶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角蛋白溶液的性能分析
        5.3.2 角蛋白的红外光谱测定及分析
        5.3.3 角蛋白的XRD分析
        5.3.4 角蛋白的热性能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角蛋白改性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6.1.4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羊毛角蛋白
        6.1.5 结果测试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角蛋白在粘胶表面的接枝率
        6.2.2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强力变化分析
        6.2.3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形貌
        6.2.4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6.2.5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FT-IR分析
        6.2.6 蛋白粘胶纤维的热性能
    6.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水性木器漆中抗菌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抗菌水性木器漆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与菌悬液制备
        2.2.2 涂料样板制备
        2.2.3 抗菌检测试验
    2.3 抗菌结果计算
    2.4 抗菌耐久性能检测
    2.5 水性木器漆耐磨性能检测
    2.6 水性木器漆光泽度检测
3 抗菌剂在水性木器漆中的抗菌性能对比
4 结语

(9)纳米科技(Nanost)与水族馆海洋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践
    2.1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
    2.2 四川成都海底世界
    2.3 其他水族馆与海洋世界
3 效应
    3.1 维生效应——一元化纳米净水过滤设备
    3.2 能量效应——促生长繁殖
    3.3 抗逆效应——海、淡水鱼混养
    3.4 去NO3效应——促使短程硝化菌生长
    3.5 转换效应——纳米生物助长器
    3.6 Ⅱ水效应——纳米水处理装置 (Ⅱ—water)
    3.7 抗菌效应——纳米抗菌涂料
    3.8 净水效应——纳米净水剂
    3.9 增色效应——促使观赏鱼体色鲜艳
    3.1 0 防藻效应——长期保持艺术珊瑚鲜艳
    3.1 1 增硬效应——增强压克力表面硬度
    3.1 2 触媒效应——纳米TiO2空气净化器
4 结语

(10)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真丝(绸)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蚕丝组成及结构
    1.2 跨学科技术在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上的应用
    1.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原理
第3章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与表征
        3.2.1 壳聚糖的降解
        3.2.2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3.2.3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和表征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3.3.2 纳米壳聚糖制备工艺筛选
        3.3.3 纳米壳聚糖的表征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经纳米壳聚糖处理后普通真丝的结构和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纳米壳聚糖分散液处理丝纤维的工艺探索
        4.3.2 纳米壳聚糖处理真丝纤维的增重特性
        4.3.3 真丝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分析
        4.3.4 真丝纤维的 XPS 分析
        4.3.5 真丝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真丝绸经纳米壳聚糖处理后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处理液对桑蚕丝织物的处理
        5.2.2 织物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染色实验
        5.2.3 织物染色测试
        5.2.4 织物白度测试
        5.2.5 织物抗皱性测试
        5.2.6 织物抗菌性测试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丝织物的染色性能
        5.3.2 丝织物白度分析
        5.3.3 丝织物的抗皱性能
        5.3.4 丝织物的抗菌性能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撰写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应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京面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曹乐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壳聚糖基多功能术后防粘连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程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PP复合材料中抗菌作用的研究[D]. 何娉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6)
  • [5]凹凸棒石和蛭石的季鏻阳离子化及结构性能研究[D]. 彭亦龙. 暨南大学, 2009(S1)
  • [6]氮掺杂纳米ZnO的制备及其抗菌防紫外性研究[D]. 吴佳卿. 苏州大学, 2009(09)
  • [7]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 王淑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8]水性木器漆中抗菌剂的应用[J]. 杜磊,张维丽,陈玉芳. 上海涂料, 2007(10)
  • [9]纳米科技(Nanost)与水族馆海洋世界[J]. 罗燕萍,刘世宏,沈怡萱,刘华民,张建海,钱亢亮,陈锡权,丁永良. 现代渔业信息, 2007(04)
  • [10]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真丝(绸)的改性研究[D]. 王成. 苏州大学, 2007(03)

标签:;  ;  

采用纳米技术的抗菌产品在北京上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