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0ctn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研究

P120ctn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研究

一、EXPRESSION OF P120ctn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论文文献综述)

郭美莹[1](2020)在《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放射性肺炎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全部肺癌的85%。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即为局部晚期甚至是晚期转移性疾病,预后极差,其中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的5年生存率为15%-25%,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仅为5%。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寻找一种能够早期预测治疗疗效、规避治疗风险的方法,有效地指导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肿瘤相关的影像信息、临床信息、基因信息等都与数据息息相关,形成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科学,并在引发一场医疗思维与方法的革命。在众多医疗数据中影像资料最为常见,通常格式规范且易于获取。同时,影像学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都与医学影像密不可分。传统的影像学对肿瘤的评估主要依靠定性特征,例如肿瘤密度、增强模式、肿瘤内成分、肿瘤切缘是否规则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等。这些定性的表型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重复性欠佳,难以满足个体化精准医疗的要求。相比之下,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影像组学,能够自动化的提取图像特征并将影像数据转换为高维可挖掘特征空间,通过定量的影像学特征捕获肿瘤的表型差异。然而,影像组学的最终工作流程是生成一系列高维图像特征,如何在提取的高维特征中选择有效、可靠的特征,剔除冗余特征并利用所选特征完成分类或预测任务是目前面临的技术挑战。由于参数数量可能高于样本量,因此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在处理高维影像组学特征时并不理想。而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包括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性正在迅速提升。在该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智能影像组学的方法,即将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方法相结合。在深度挖掘图像特征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筛选并构建解决不同医学问题的影像标志物。同时,综合医学影像、基因、病理和临床等多维度数据,高通量地提取并分析肿瘤信息,探索微观的基因或蛋白质模式的改变在宏观影像上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人工智能中的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根据结局标签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针对连续变量的算法以及针对分类变量的算法。投射到医学领域则主要针对两方面的问题:即生存预后问题以及分类诊断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随机森林算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一致性共聚类法、回归算法、基因富集分析法(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结合影像组学特征评估了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两项主要挑战:免疫治疗(结局为有截尾的连续变量)及放射性肺炎(结局为有或无的分类变量),探索了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智能影像组学在针对生存预后问题和分类诊断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放射性肺炎的显像机制,并评估了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动物图像中的应用潜力。第一章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中的研究第一节智能影像组学在个体化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研究目的:使用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开发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图像的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并构建可视化Nomogram,个体化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方法进一步探索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挖掘免疫治疗抵抗的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4个独立的研究队列。首先,从队列一的79例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CT图像中使用影像组学分析提取了定量且可靠的图像特征,使用严格的嵌套式10-fold交叉验证、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合LASSO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据此构建了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以预测晚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治疗失败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后在队列二中验证了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的效能并使用基因富集分析法和CIBERSORT算法研究了与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最后,在另外两个独立的接受免疫治疗的队列中探索筛选出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否会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结果:在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的构建阶段,嵌套式10-fold交叉验证重复训练100轮,平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为 0.670(t 检验P<0.001)。最终由6个图像特征组成的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与TTF(P<0.001)和OS(P=0.002)显着相关,并且能够将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成功的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两组患者1年无治疗失败率分别为55.5%和5.2%,而2年生存率则分别为67.5%和16.3%。多因素分析显示,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是TTF[风险比(hazard ratio,HR):4.64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53-8.434,P<0.001]和 OS(HR:4.565,95%CI:2.039-10.224,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而集成了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Nomogram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性能。基因富集分析显示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能够反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基因集和血管生成基因集,而在另外2个接受了免疫治疗的独立队列中也证实EMT基因标签和血管生成基因标签与免疫治疗疗效密切相关。结论:1.基于CT图像的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能够有效预测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失败时间和总生存期。2.将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拟合成综合Nomogram模型,提高了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的临床实用性,可用于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个体化免疫治疗。3.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反映了 EMT和血管生成等分子生物学机制,而EMT和血管生成基因标签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第二节智能影像组学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目的:探索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不可手术的LA-NSCLC患者中的预测潜力,挖掘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并在接受免疫治疗的LA-NSCLC患者中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个独立的研究队列。首先使用random walker算法对队列一中1 1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图像进行两轮交互式分割和勾画并提取高维图像特征。然后使用一致性聚类法联合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CPH)或随机生存森林模型(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筛选稳定且与预后最为相关的图像特征。随后采用Bootstrap交叉验证方法对CPH模型和RSF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最终选择C-index表现更好的模型构建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并在队列二的21例接受免疫治疗的LA-NSCLC患者中验证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对免疫治疗的预测效能。结果:通过一致性聚类法可将全部影像组学特征分为四个亚型,在每个亚型中保留一个独立且预后性能最强的图像特征。据此构建的CPH模型的C-index为0.792,在交叉验证后仍可达到0.743,相较于RSF模型更加稳定,最终选择CPH模型构建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该标志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P<0.0001),并且能够将LA-NSCLC患者成功的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5%和46.5%,2年生存率则分别为50.9%和17.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与组织中CD8+、CD3+和CD4+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显着相关(P<0.001,P=0.008和P=0.013)。在验证集中,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样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8(95%CI:0.622-1.000),Kaplan-Meier 生存分析 Log-rank P=0.0094。结论:1.该研究成功构建了能够有效预测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2.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与患者的免疫状态相关。3.在接受了免疫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能够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第二章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中的研究目的:在第一章的研究中证实,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可以有效的预测生存。而在这一章的研究中,则试图开发一种基于患者治疗前CT图像的智能影像组学标志物,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手术的LA-NSCLC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结局为有或无的分类变量)的风险,进一步评估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方法:该研究共纳入2个独立的研究队列。首先在训练集的74例不可手术的LA-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前CT扫描图像中使用影像组学分析提取了高维定量图像特征。然后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支持向量机算法,筛选在这部分患者中能够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最优影像组学子集并据此构建SVM分类器,在独立的外部验证集中对其进行测试。此外,将基于智能影像组学的SVM分类器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结合起来开发了综合Nomogram,并在校准度、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方面评估了其预测性能。结果:在该研究中,通过影像组学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由9个图像特征拟合成的SVM分类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SVM分类器在训练集(AUC:0.738)和外部验证集(AUC:0.676)中可以有效区分放射性肺炎并具备最佳分类性能。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SVM分类器(HR:3.33,95%CI:1.67-6.63,P=0.001)在不可手术的 LA-NSCLC 中是放射性肺炎的独立预测因子。整合了 SVM分类器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综合Nomogram进一步提升了预测性能,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C-index分别达到了 0.862和0.731,同时该综合Nomogram也显示出良好的辨别能力和校准度。结论:1.基于CT图像的SVM分类器在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一高危人群中能够有效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2.整合了智能影像组学SVM分类器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综合Nomogram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均显示出了良好的分类性能,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指导个体化治疗和管理的潜在工具。第三章放射性肺炎的显像机制研究及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动物图像上的应用目的:在第二章中我们探索了智能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对于分类问题的应用,并明确了基于CT的智能影像组学方法能够有效的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研究指出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同样可以预测放射肺炎。然而,我们在针对LA-NSCLC患者FDG-PET图像的前期分析显示PET图像参数无法拟合成有效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智能影像组学模型。为了明确FDG-PET在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价值,在该部分中,我们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 FDG-PET在放射性肺炎显像中的分子机制并试图探索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动物CT图像中的应用潜力。方法:在预实验中,首先构建了基于精准放疗的Wistar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及基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大鼠细菌感染模型。在正式实验中,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10只/组):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单纯LPS组以及放疗+LPS组。4组大鼠在放射治疗(或假性放疗)后7周进行了小动物Micro-PET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大鼠的肺组织、血液及肺泡灌洗液,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评估有氧糖酵解途径中的两种重要蛋白质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l,GLUT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炎症因子的浓度;通过生化实验检测大鼠血液中有氧糖酵解的终产物乳酸和中间产物丙酮酸的浓度。最后,使用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分析了发生放射性肺炎大鼠和未发生放射性肺炎大鼠的CT扫描图像。结果:在构建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的实验中,组织病理学和每周CT扫描显示放疗后7周Wistar大鼠出现明显的放射性肺炎。小动物Micro-PET扫描显示LPS组和放疗+LPS组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相对于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均<0.001),而单纯放疗组无明显差异(SUVmax:P=0.156;SUVmean:P=0.304)。放疗和LPS联合使用增加了肺组织有氧糖酵解的关键酶PKM2(P<0.00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P=0.004)的表达。单纯LPS可增加PKM2的表达(P=0.018),而单纯放疗无法影响PKM2(P=0.270)或GLUT1(P=0.989)。同样,针对乳酸和丙酮酸的分析显示放疗+LPS组中乳酸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2)和单纯放疗组(P=0.021),但与单纯LPS组(P=0.084)无明显差异;而丙酮酸检测显示只有放疗+LPS组(P=0.024)丙酮酸水平升高。基于智能影像组学的无监督聚类法显示无放射性肺炎和有放射性肺炎大鼠影像组学差异显着。T检验结果发现49个图像特征在两组间表现出差异(P<0.05),其中八个图像特征差异尤其显着(P值均<0.001)。结论:1.18F-FDG PET不能准确评估无菌性放射性肺炎。2.联合LPS模拟的放射性肺炎伴细菌感染模型可以通过FDG-PET显像,其背后的机制可能是Warburg效应,单纯放疗不能激活Warburg效应,但可加重细菌性感染激发的Warburg效应对肺部的影响。3.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动物CT图像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

张穆[2](2018)在《E-cadherin和α-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癌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强度,探讨它们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它们在浸润、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材料取自泰安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肝癌根治术后标本54例,收集肝癌患者标本的同时留取癌旁正常肝组织20例做对照,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共148张,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63%,而正常肝组织E-cadherin 100%表达。肝癌组织中α-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为51.9%,正常肝组织中α-catenin100%表达。E-cadherin的表达随肝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1);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癌肿大小负相关(P﹤0.01)。α-catenin的表达随肝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1),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癌肿大小负相关(P﹤0.01)。结论:α-catenin与E-cadherin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它们与肝癌浸润成负相关。对肝癌组织中α-catenin与E-cadherin的检测将可能成为肝癌诊断、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并对肝癌的临床生物治疗提供指导。

梁志刚[3](2017)在《PRC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细胞质分裂调控蛋白1(Protein regulator of cytokinesis1,PRC1)定位在15号染色体(15q26.1),PRC1蛋白是由620个氨基酸组成,主要是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M期表达,最初是在体外寻找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的作用底物时被发现,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的基质,主要参与纺锤体平行微丝及缩复环的形成,与细胞的运动和有丝分裂密切相关。通过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人类胆管癌、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均发现PRC1表达上调,目前的研究也已表明,PRC1在宫颈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肝癌及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都有重要的功能。尽管曾有研究报道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经化学治疗后其PRC1表达会下调,提示PRC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可能相关,但对于PRC1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功能以及PRC1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具体关系目前均仍缺乏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分析来源于GEO数据库的三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GSE42127,GSE11969,GSE8894),发现一组与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表型及预后相关的网络核心分子,再通过分析来源于癌症与肿瘤基因数据库(TCGA数据库)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关键基因PRC1表达情况,并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等方法检测PRC1在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来证实PRC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显示PRC1在NSCLC组织中呈现过表达,可能是NSCLC潜在的促癌基因;分别将针对PRC1 mRNA的特异性siRNA和PRC1高表达质粒载体转染至NSCLC细胞内,并经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组NSCLC细胞转染后的PRC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验证转染效果;再以PRC1高表达及沉默表达NSCLC细胞分别通过软琼脂集落实验、流式细胞技术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等分析PRC1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迁移的影响;此后,我们又进行了裸鼠成瘤实验,检测了PRC1在体内对NSCLC细胞在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随后,为了进一步明确PR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功能,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我们对150例经手术确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按染色强度及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进行评分,并对150例患者按不同TNM病理分期进行分组,应用IPP6.0(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不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光密度值(MOD),分析PRC1表达水平与TNM病理特征及分期的关系,并绘制该150例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方法比较生存率,分析PRC1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本部分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及样本检测等方法,发现PR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的趋势,提示其可能是NSCLC的促癌基因。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PRC1表达上调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进入分裂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PRC1表达上调可促进裸鼠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而临床资料的分析同样发现,PRC1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较PRC1低表达患者病理分期及生存预后相对差。结论:本部分课题研究工作揭示了PRC1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部分功能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病理分期、生存预后的关系,明确了PR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现为促癌作用,提示PRC1可能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和预测因子。目的:通过第一部分的实验研究的结果,发现PRC1高表达在体外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NSCLC细胞周期进入分裂期,同时在动物模型中发现PRC1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在临床上,PRC1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较PRC1低表达患者的病理分期及生存预后相对差。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PRC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促癌作用,但PRC1如何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分子机制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增殖相关的调控通路分子及下游靶分子表达及磷酸化情况进行了检测,探索PRC1促进NSCLC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揭示PRC1如何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分裂,并进一步通过q-PCR对NSCLC细胞周期相关分子进行检测,发现影响细胞周期的可能相关信号通路,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PRC1表达水平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该信号通路分子及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磷酸化情况,探索PRC1影响NSCLC细胞周期的潜在机制。结果:在分子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PRC1高表达组NSCLC细胞的FAK磷酸化水平上调,而加入si RNA-FAK之后,发现PRC1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被抑制;进一步检测了FAK的下游靶分子Paxillin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PRC1高表达同样也促进了Paxillin磷酸化水平,提示PRC1可能是通过调控FAK-Paxillin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来促进NSCLC细胞的增殖;在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PRC1通过调控F-actin蛋白的表达来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进入分裂期;PRC1高表达明显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分子Cip1/p21和Kip1/p27的表达,同时发现Cip1/p21和Kip1/p27下游分子p107和p130的磷酸化被抑制,而p RB的磷酸化不受影响,提示PRC1可能是通过调控p21/p27-p RB家族分子磷酸化水平来实现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的调控。结论:通过本部分实验研究,初步揭示了PRC1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可能相关分子机制,为寻找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治疗靶点及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验理论基础。

田玲[4](2015)在《不同宫颈组织中P120catenin、RhoA的表达和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P120catenin和RhoA在正常宫颈、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20catenin和RhoA在13例正常宫颈组织、16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其中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60例宫颈癌组织(45例宫颈鳞癌,15例宫颈腺癌)中的表达。P120catenin和RhoA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表达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双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120catenin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正常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膜,部分在细胞质中异位表达。2、P120catenin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3.84%(7/13)、81.25%(13/16)、90.00%(54/60),且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4,P=0.008)。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7,P=0.226);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0,P=0.387);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8,P=0.005)。3、P120catenin在宫颈癌中的异常表达与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宫旁浸润、脉管浸润、癌症组织类型、癌症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患者年龄均无关(P>0.05)。4、RhoA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定位在细胞质。5、RhoA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组及宫颈癌组中的过表达率分别为0.00%(0/13)、50%(8/16)和61.66%(37/6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70,P<0.001)。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1,P=0.003);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3,P=0.409);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305,P<0.001)。6、Rho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有关(P<0.05),而与间质浸润深度、癌症组织类型、宫旁浸润、临床分期及患病年龄无关(P>0.05)。7、在宫颈癌组织中,P120catenin的异常表达和RhoA的过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s=0.341,P=0.008)。结论:1、P120catenin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RhoA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组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过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P120catenin、RhoA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P120catenin在深肌层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与脉管浸润、宫旁浸润、癌症组织类型、癌症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患者年龄均无关。3、RhoA在有脉管浸润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及低分化组的过表达率高于对照组,但与间质浸润深度、癌症组织类型、宫旁浸润、临床分期及患病年龄无关。4、在宫颈癌组织中,P120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RhoA的过表达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关系。

王宝[5](2014)在《Kaiso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非小细胞肺癌在全球范围内是死亡率第一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以及转移复发率高是其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Kaiso蛋白,BTB/POZ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转录抑制子。Kaiso蛋白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迁移,并在Wnt等通路中发挥作用,能够调控多种靶基因的表达。Kaiso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等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实体瘤组织中检测有Kaiso蛋白的高表达,其中肠癌、乳腺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在肺癌组织中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Kaiso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Kaiso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并观察、比较分析肿瘤组织中Kaiso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患者的生存期与不表达Kaiso蛋白的患者的生存期。进而,探究Kaiso蛋白能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为预后评估因素之一。方法将78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在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Kaiso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Kaiso蛋白与各肿瘤临床病理学因素和肿瘤预后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分析Kaiso蛋白表达对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在78例样本中,Kaiso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6.7%(52/78),单因素分析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Kaiso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这三者为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表达Kaiso蛋白的患者术后生存期与不表达Kaiso蛋白的患者生存期缩短29.54%(P<0.55)。结论Kaiso蛋白的过度表达与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表型及预后不良有关。

赵月,朱华倩,崔东源,戴顺东,王恩华[6](2012)在《δ-catenin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δ-catenin、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肺癌组织芯片中1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δ-catenin、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肺癌组织的δ-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30%(95/155),相应癌旁组织δ-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35.6%(16/45),差别有显着意义(<0.05)。δ-catenin在TNM III/IV期的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3.2%(41/56),明显高于在Ⅰ/II期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4.5%(54/99,=0.022);δ-catenin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72.3%(60/83),显着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48.6%(35/72,=0.003);非小细胞肺癌中δ-catenin高表达同Ki-67高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关系(χ2=12.685,r=0.282,<0.01)。结论δ-catenin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增殖有关。

刘树立,张盛,戴顺东,王恩华[7](2011)在《肺癌中Kaiso的浆表达与人肺癌的恶性表型正相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BTB/POZ蛋白家族成员Kaiso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aiso蛋白在100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其中68例备有完整的预后资料)和30例相应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blot的方法比较30例癌旁肺组织与配对肺癌组织中Kaiso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Kaiso在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呈极微弱的浆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肺癌组织中Kaiso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肺组织的表达水平(n=30,P=0.000)。肺癌组织中浆阳性率为63.00%(63/100),Kaiso蛋白浆表达与高TNM分期(P=0.006)和淋巴结转移(P=0.004)成正相关。Kaiso蛋白浆表达与肺癌的不良预后有密切关系,阳性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22.22%)显着低于阴性组(64.00%,P=0.002,LogRank法)。Kaiso在细胞核中的阳性表达率仅为5.00%(5/100),但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 Kaiso蛋白浆表达增强与肺癌患者的恶性表型及不良预后正相关。

戴顺东[8](2009)在《p120ctn对Kaiso的调控及两者在肺癌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Armadillo蛋白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的p120-catenin(p120ctn)一直被认为是E-cadherin/catenin黏附复合物的重要调节因子。同时,p120ctn也是小GTP酶的重要调节因子,它可以在细胞浆中通过调节小GTP酶的活性状态来调控细胞骨架的装配,它在细胞黏附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大量研究表明,p120ctn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核转录因子Kaiso的发现,人们发现p120ctn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分子穿梭于核/浆之间,通过影响核转录因子Kaiso调控基因表达。Kaiso是BTB/POZ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其氨基端有一个POZ/BTB结构域,羧基端有三个C-2H-2锌指结构。氨基端POZ/BTB结构域的功能是:(一)Kaiso分子之间形成同二聚体;(二)与其他蛋白分子(如CTCF、HDAC等)形成异二聚体。羧基端锌指结构的功能是:(一)与一些肿瘤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如matrilsin、CDKN2A等)结合,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二)与p120ctn结合。p120ctn是Kaiso最重要的结合蛋白,在特定条件下,它能够阻断Kaiso对下游基因的抑制,从而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Kaiso在肿瘤中发挥的作用还很不清楚。不同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甚至严重冲突,有研究认为Kaiso可能是一个抑癌因子,还有研究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故Kaiso是促癌因子还是抑癌因子目前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阐明。与p120ctn类似,转录因子Kaiso也能够在核/浆之间穿梭,但它在细胞核、细胞浆中是否都发挥着同样的功能还有待研究。此外,Kaiso核浆穿梭的调控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影响了Kaiso的核浆分布,而p120ctn并不参与Kaiso的核浆穿梭过程;而另有研究却给出了相反的实验证据,即p120ctn在细胞浆中过表达后,Kaiso也与p120ctn共定位于细胞浆。因此,p120ctn究竟能否调控Kaiso的核浆穿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曾有学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多种人类良恶性组织(均为小样本)中Kaiso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Kaiso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中以细胞浆为主,而在体外培养的多种细胞系(如MDCK、NIH3T3、HT29、SW48细胞等),Kaiso以细胞核表达为主。由于即使是处于进展期的肿瘤组织,也只是少数细胞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肿瘤体积的增大是由于肿瘤细胞凋亡减少造成的,而体外培养的细胞在一段时间内会有大量的细胞处于增殖期。因此,我们推测Kaiso在核或浆的分布,很有可能还与细胞周期有关。当细胞处于增殖阶段时,Kaiso入核。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肺癌组织中p120ctn和Kaiso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意义、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在细胞水平上,应用shRNA干扰技术研究Kaiso的核内功能,通过稳定干扰和过表达p120ctn的表达,分析p120ctn亚型蛋白1和3对Kaiso表达和定位的影响。运用细胞周期同步化技术探讨细胞周期对Kaiso核浆分布的影响。方法1、肺癌组织原发性肺癌标本及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癌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1998-2005年手术切除的标本。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其中部分患者保存有完整、详实的预后资料。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常规染色后明确诊断。其中部分癌旁肺组织(远离肿瘤至少5厘米)和淋巴结转移癌离体后立即放入液氮后-70℃冰箱保存备用。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结果判定标本用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4μm切片,经脱蜡,脱苯,水化后,采用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Kaiso和p120ctn蛋白表达。单克隆抗体Kaiso和p120ctn 4℃孵育过夜。以癌旁肺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着色强度和定位为内对照,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结果判定:高倍视野(×400)下选阳性信号最强区域计数200个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数,按Kaiso表达百分率分为以下四个等级:<25%为0分,26%-50%为1分,51%-75%为2分,>75%为3分。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分为三个等级:浅黄色计为1分,棕黄色计为2分,黄褐色计为3分。以阳性细胞率和染色强度的分值乘积作为每一例的积分,积分为0和1分者判定为阴性,积分≥2为阳性。当Kaiso核阳性信号≥5%时定为核阳性表达。p120ctn正常表达的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膜,表现为膜着色清楚、连续且阳性细胞数≥90%;膜表达下降表现为膜着色淡且不连续,阳性细胞数<90%;而超过10%的肿瘤细胞胞浆出现阳性信号定为异位表达。p120ctn的异位表达和膜表达下降统归为p120ctn异常表达。3、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固定后的冰冻组织切片和细胞爬片用0.2%Triton X-100处理15分钟,非免疫动物血清封闭,一抗为单克隆抗体小鼠抗人Kaiso和小鼠抗人p120ctn 4℃孵育过夜;二抗为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或罗丹明标记(TRITC)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碘化丙啶或DAPI进行核复染。50%缓冲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Olympus IX51于波长为527nm处观察罗丹明荧光强度,于372nm波长处观察DAPI的荧光染色观察并照相。阴性对照实验:用等量的0.01mol/LPBS代替一抗。4、Western BlOt将含80μg总蛋白的裂解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后,转印至PVDF膜,单克隆抗体Kaiso或p120ctn4C孵育过夜,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二抗37℃孵育2小时后DAB或ECL显色。5、RT-PCR采用TrizolTM试剂提取肺癌组织或培养细胞的总RNA,利用RNA PCR Kit(AMV)Ver.3.0试剂盒进行反转录。分别扩增Kaiso、p120ctn和matrilysin,以β-actin为内参。扩增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成像分析。6、细胞培养在37℃,含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人类肺癌细胞系BE1、SPC-A-1、LTEP-A-2和A549细胞系,培养基分别为含10%灭活胎牛血清的RPMI 1640或高糖DMEM,贴壁生长,每2-3天胰酶消化传代一次。7、质粒构建与转染shRNA干扰质粒导入感受态宿主细菌E.coli中扩增、纯化,使用Arrest-InTMTransfection Reagent转染试剂将质粒分别转染至肺癌细胞系LTEP-A-2、SPC-A-1和BE1中,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鉴定转染效果。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导入感受态宿主细菌DH5a中扩增、纯化,测序验证后,使用Lipofect 2000转染试剂将质粒分别转染至肺癌细胞系A549中,并以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鉴定转染效果后,挑取转染成功的单克隆细胞在含有G418的RPMI 1640或高糖DMEM培养液中继续培养。8、体外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按照BD公司说明操作,取100μl细胞悬液(5×106个/m1)滴入上室内,下室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上下室之间用孔径为8μm的聚碳酸酯微孔滤膜分开,将小室置37℃,5%CO2条件下放置后,弃去上室内液体,擦尽膜上Matrigel胶,100%甲醇固定30分钟,常规苏木素染色,光镜下计数细胞数。9、四甲基偶氮唑盐(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取对数生长期的肺癌细胞悬液(细胞密度3×105个/ml)分别接种于4个96孔板培养板,每板分6组:空白组(A)(B),干扰对照组(C)、干扰组(D)、抗体抑制对照组(E)和抗体移植组(F)。培养第24、48、72小时分别加入MTT(5mg/m1)20μl,继续孵育4小时后,每孔加入150μlDMSO溶解结晶,选择波长490nm,在酶联免疫(ELISA)检测仪上测定各孑L吸光度。实验重复3次。绘制细胞生长曲线。10、核浆蛋白分离按照Thermo公司说明操作,取一定体积(100mg)的组织或者10×106。的细胞,依次加入体积比为200:11:100的试剂CERⅠ,CERⅡ和NER,分别提取细胞浆蛋白和细胞核蛋白。检测a-tubulin和Lamin B 1在两种细胞组分中的表达以验证核浆蛋白分离效果。11、免疫共沉淀提取的蛋白中加入4μg的诱饵蛋白抗体,充分混匀后4℃孵育2小时后加入25μl Protein G Microbeads,混匀后继续4℃孵育1小时。按照操作说明步骤,混合液过μ柱,SDS上样缓冲液冲洗μ柱,收集免疫共沉淀产物。12、细胞周期同步化GO期同步化(血清饥饿法):指数生长期的肺癌细胞,培养至汇合密度为30%时收集细胞,1000rpm离心5分钟,PBS洗2次后铺板接种,换成无血清的RPMI-1640/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36小时后用于检测。S期同步化(胸苷双阻断法):指数生长期的肺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胸苷至终浓度2mmol/L,继续培养18小时。以1000rpm离心5小时,弃上清,用PBS清洗3次,去除胸苷阻滞。将细胞重新悬浮成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继续培养16小时。培养液中再加入胸苷,使之终浓度为2mmol/L,继续培养12小时。用0.25%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后,换新鲜培养液,1000rpm离心,预热Hanks液清洗2次后接种入另一培养瓶内,继续培养2小时后用于检测。1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制成1×107个/ml细胞悬液。取1ml细胞悬液75%冷乙醇于4℃固定、离心后制成500μl的细胞悬液,加碘化丙啶染液于4℃孵育45分钟后上机检测,ModFitLT3.O软件分析细胞周期。14、统计分析各组资料利用SPSS for Window 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Kaiso主要表达于肺癌组织细胞浆内并与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Kaiso在癌旁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微量的浆表达,但按照我们制定的阳性标准判定为阴性表达。294例肺癌组织标本中Kaiso蛋白浆阳性表达187例,占63.61%,明显高于癌旁支气管上皮Kaiso的表达水平(p<0.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肺癌组织中Kaiso蛋白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原发灶中Kaiso蛋白的表达量(t=10.610,n=20,p=0.000)。Kaiso浆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与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III+IV期Kaiso浆阳性表达率(70.42%)显着高于I+II期(57.24%)(ρ=0.019),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Kaiso浆阳性表达率(71.2%,116/163)显着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28.8%,47/131)(ρ=0.003);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的配对标本中,淋巴结转移癌中Kaiso的浆阳性率(90.9%)显着高于原发灶的Kaiso浆阳性率(72.7%)(ρ=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iso蛋白浆表达与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ρ=0.002)。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aiso浆表达可能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ρ=0.054)。2、Kaiso浆表达与p120ctn的浆表达具有较好的协同性,两种蛋白在肺癌组织处于结合状态统计学分析表明,196例肺癌组织的原发灶中,Kaiso浆表达与p120ctn的浆表达存在显着的相关性(Kappa=0.269,ρ=0.000)。55例肺癌配对标本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aiso与p120ctn的浆表达也存在显着相关性(Kappa=0.267,ρ=0.037)(Kappa=0.393,ρ=0.001)。免疫共沉淀检测了13例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中Kaiso和p120ctn的结合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这13例组织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aiso和p120ctn均阳性表达),结果表明,无论原发灶还是转移灶,均能够检测到Kaiso-p120ctn复合物。3、干扰肺癌细胞Kaiso核表达后,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核内基因matrilysin转录水平显着上调转染shRNA-Kaiso质粒下调Kaiso的核表达或加抗体抑制Kaiso的核内功能后,受Kaiso抑制的基因matrilysin转录水平上调,证实Kaiso核内功能被取消,丧失了对下游靶基因的抑制作用。MTT法和基质胶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丧失Kaiso核内功能后,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着增强。4、Kaiso的蛋白表达量和核浆分布受p120ctn的调控,p120ctn 3A直接与Kaiso结合,而p120ctn 1A并不与Kaiso直接结合将p120ctn高表达的肺癌细胞系BE1和p120ctn中等量表达的SPC-A-1细胞中的p120ctn稳定干扰后发现,虽然Kaiso的mRNA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但是Kaiso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尤其引人关注的是,Kaiso的核浆分布发生了显着变化:稳定干扰p120ctn表达后,分布于细胞核的Kaiso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分布于细胞浆(尤其是核膜周区域)中的Kaiso增加。与之相反,SPC-A-1细胞在稳定干扰了p120ctn的表达后,细胞核内的Kaiso增加,细胞浆中的Kaiso明显减少以p120ctn低表达的肺癌细胞系A549为基础,分别建立稳定过表达p120ctn亚型1A和3A的细胞系。RT-PCR检测结果表明,稳定过表达p120ctn亚型1A和3A均不影响Kaiso的mRNA表达,但都明显上调了Kaiso蛋白的表达量。p120ctn亚型1A和3A过表达均能影响Kaiso的核浆分布,但又存在差别:虽然p120ctn亚型1A和3A过表达均能够增加Kaiso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表达,但p120ctn亚型3A促进Kaiso核定位的能力要强于p120ctn亚型1A。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Kaiso只能与p120ctn亚型3直接结合,而并不与p120ctn亚型1直接结合。5、Kaiso的核浆分布可能还与细胞周期有关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不同培养时间点Kaiso的核浆分布存在差异。应用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把BE1和siRNA-BE1细胞同步化至GO期和S期后发现,Kaiso在GO期更多见于细胞浆,而在S期则更多见于细胞核。结论1、Kaiso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生物学作用不同。肺癌组织中Kaiso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Kaiso的浆阳性表达与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肺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aiso在细胞核内抑制着matrilysin基因的转录,下调Kaiso的核表达使肺癌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显着上调。2、p120ctn和Kaiso在肺癌中协同表达,p120ctn调控着Kaiso的蛋白表达量和核浆分布。p120ctn与Kaiso在肺癌组织中协同浆表达,在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癌中均能检测到Kaiso-p120ctn复合物。p120ctn亚型1和亚型3都可以影响Kaiso的蛋白表达量,但不影响Kaiso的转录水平。p120ctn亚型1和亚型3都能增加Kaiso的核、浆表达,但p120ctn亚型3对Kaiso核浆分布的调控能力要强于p120ctn亚型1。p120ctn亚型3很可能通过与Kaiso直接结合的方式调控Kaiso的表达和核浆分布,而p120ctn亚型1并不是通过直接结合的方式。3、Kaiso的核浆分布可能还受到细胞周期的影响,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刘晓[9](2008)在《X射线对肺腺癌细胞粘附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A549粘附分子E-cadherin/β-catenin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X射线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常规传代培养肺腺癌细胞A549,分为0Gy、2Gy、5Gy、10Gy剂量组,分别进行X射线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24h,进行相关实验检测。2.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β-catenin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从蛋白和转导水平检测细胞中粘附分子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3. MTT法检测射线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O/EB荧光双染法和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并测定凋亡率,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从核蛋白和转导水平检测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1.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显示:A549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侵袭力,射线照射后其侵袭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照射剂量越大,侵袭力减弱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2.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照射前β-catenin在细胞膜上有极微弱的表达,而在胞浆中有较强表达,照射后β-catenin胞膜部分表达有所增强,胞浆表达明显减弱(P<0.05)。照射后E-cadherin在总蛋白和mRN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表达逐渐增加;照射前后β-catenin在总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 MTT比色法显示:X射线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加。AO/EB荧光双染法和TUNEL法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在24h大多数细胞核染色质呈绿色,仅少量核呈亮绿色或橘红色,呈固缩状的凋亡细胞;射线照射后24h,照射组可见较多的核着亮绿色或橘红色、呈固缩状的凋亡细胞,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4.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显示:2Gy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各期并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从5Gy开始,出现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无显着变化。随着照射剂量增加,G0/G1期阻滞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着性(P<0.05)。5. 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照射后β-catenin的核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2Gy照射时,CyclinD1 mRNA和核蛋白未见明显变化(P>0.05),从5Gy开始CyclinD1的表达逐渐下降(P<0.05)。结论1. X射线通过上调A549细胞上粘附分子E-cadherin和β-catenin在细胞中的表达,增加细胞间的粘附力,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这可能是其抑制肺腺癌细胞的浸润与转移的途径之一。2. X射线通过降低A549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进而杀伤肿瘤细胞。3. X射线通过调节β-catenin在细胞的分布,使细胞膜上与E-cadherin结合的部分增加,而胞核部分减少;进而通过增强细胞间的粘附力、促进凋亡而发挥抗癌作用。

马俊明[10](2008)在《E-cadherin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β-,γ-,P120- 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原发性、低度恶性骨肿瘤,主要分布于人体中轴骨,约50%发生于骶尾部,约35%发生在枕骨斜坡部位。脊索瘤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呈现缓慢、局部侵袭性生长,发生远处转移较晚且多见于肺部。脊索瘤破坏脊柱骨质,造成椎节不稳、塌陷及脊髓、神经受压,导致顽固性疼痛、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和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手术干预,在切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脊柱部位局部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往往比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病灶。加之脊索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尽管临床上多采取手术切除并配合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脊柱脊索瘤总体预后仍较差,术后局部复发率高,患者多死于局部肿瘤病灶的反复复发。据统计,脊索瘤患者的死亡率在63%左右,5年生存率为50%,10年生存率约为28%。预后判断在正确制定脊柱脊索瘤治疗策略的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脊索瘤总体发病率相对不高,临床上缺乏较大宗的有关预后因素的分析的研究报道。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国内外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扩增及异常表达等改变常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原发性肿瘤的研究相继发现了与之预后紧密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预后判断,有的甚至在后续研究中成为新治疗方法的靶点。而目前国内外在脊索瘤方面的研究不多,鲜见肿瘤相关基因与脊柱脊索瘤关系的相关报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预后相关指标的筛选常需要大样本量、多因素的研究。传统方法需对多个样本重复操作、工作量大、耗时长、费用高,且由于实验条件不均一而使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组织芯片技术的出现为医学病理学以及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大样本以及快速的分子水平的分析工具,又克服了传统病理学技术、蛋白、基因芯片技术存在的某些缺陷,使人类第一次能够有效利用成百上千份自然或处于疾病状态下的组织标本分别在基因、基因转录和相关表达产物生物学功能3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并具有节约组织原材料,保证实验条件一致性,减小实验误差的优点。研究表明组织芯片技术稳定、可靠,其特点对于大样本标本的基因表达与预后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已应用于多种肿瘤的相关研究。钙粘蛋白及连环蛋白家族成员在细胞黏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以上蛋白的异常表达情况往往和肿瘤的局部侵袭、转移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P120ctn作为连环蛋白家族的新成员,近来成为各种肿瘤分子学机制研究的热点。但有关其在脊索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情况及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针对脊柱脊索瘤,以胎儿正常椎间盘脊索组织为对照,构建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检测钙粘蛋白E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P120-catenin的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相关蛋白及临床病理指标与脊柱脊索瘤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上海长征医院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切除且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脊柱脊索瘤40例标本,以及9周至25周胎儿椎间盘组织标本5例,以组织阵列仪构建样本直径1.0mm 9行×10列90个位点的组织微阵列蜡块,连续切片制作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钙粘蛋白E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P120-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的表达,观察、评定各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率及异常表达的情况。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上述基因在脊柱脊索瘤组织与正常脊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各基因表达相互间关系及与脊柱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各检测指标及临床病理指标与脊柱脊索瘤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肿瘤复发相关基因和临床病理指标的回归系数,探询与脊索瘤局部复发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制作完成的组织微阵列蜡块完整、无裂缝,组织排列整齐,组织芯与受体蜡块融合致密,连续切片制成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50张,组织芯片平均利用率97.3%。2.5例胎儿椎间盘正常脊索组织中,E-cad及连环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与细胞的连接处,即胞膜部位的阳性表达,而胞核内无上述基因表达。40例脊索瘤标本呈现出上述基因胞膜表达的减弱或缺失;P120ctn和E-cad在脊索瘤与正常脊索组织中胞膜部位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部分脊索瘤标本出现上述基因的“胞核内转位”:α-catenin 14例,β-catenin 2例,γ-catenin 13例,P120ctn 9例,E-cad4例。3.经统计学分析,α-catenin与γ-catenin异常表达率之间,以及E-cadherin与P120-catenin异常表达率之间呈现显着相关,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α-catenin表达与年龄之间,γ-catenin和P120-catenin表达与病理分级之间,E-cadherin的表达与椎节数目之间有显着相关。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β-catenin异常表达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是α-catenin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KPS评分是β-catenin异常表达的保护因素,肿瘤病理分级是r-catenin和P120-catenin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肿瘤侵犯椎节的数目是E-cadherin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5.生存分析: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Log Rank时序检验显示,肿瘤平均复发时间在γ-catenin、P120-catenin、E-cadherin的不同表达水平及病理分级的不同状态下与存在显着差异;患者的生存期在P120-catenin和E-cadherin的不同表达水平状态下存在显着差异。COX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只有P120-catenin和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组织芯片技术应用于脊柱脊索瘤研究稳定、可靠。2.在脊柱脊索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P120-catenin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γ-catenin及P120-catenin异常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级,E-cadherin异常表达与不同的累及椎节数目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提示他们与脊索瘤的去分化、侵袭力增强有关。3.γ-catenin,P120-catenin,E—cadherin及病理分级与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有关;E—cadherin和P120-catenin与脊柱脊索瘤患者生存期有关,可作为临床观察脊柱脊索瘤预后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P120-catenin,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降低P120-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脊柱脊索瘤的局部复发率。

二、EXPRESSION OF P120ctn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RESSION OF P120ctn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放射性肺炎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中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智能影像组学在个体化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智能影像组学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中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放射性肺炎的显像机制研究及智能影像组学方法在动物图像上的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2)E-cadherin和α-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PRC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胞质分裂调控蛋白 1(PRC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
        2.主要试剂
        3.非小细胞肺癌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
        4.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的采集
        5.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来源、培养、传代、计数、冻存和复苏
        6.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及细胞总RNA提取
        7.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分析
        8.Western blot
        9.质粒扩增、制备与提取
        10.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质粒转染及siRNA转染
        11.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转染效果的鉴定
        12.软琼脂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RC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3.细胞transwell实验:检测PRC1对NSCL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流式细胞仪分析PRC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15.免疫组织化学法
        16.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
        17.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RC1(胞质分裂调控蛋白 1)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周期及增殖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
        2.主要试剂
        3.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来源、培养、传代、计数、冻存和复苏
        4.质粒扩增、制备与提取
        5.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过表达质粒转染及siRNA转染
        6.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转染后效果鉴定
        7.非小细胞肺癌细胞RNA提取
        8.RNA样品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9.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10.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11.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增殖
        12.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试剂及配置方法
部分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不同宫颈组织中P120catenin、RhoA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P120catenin及Rho GTP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5)Kaiso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及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Kaiso 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关系
        1.1.1 Kaiso 蛋白发现
        1.1.2 Kaiso 蛋白生物学功能
        1.1.3 Kaiso 蛋白与肿瘤
    1.2 非小细胞肺癌
    1.3 立题依据及实验设计思路
        1.3.1 立题依据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实验思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标本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患者及临床病理学信息整理
        2.2.2 免疫组化
        2.2.3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Kaiso 蛋白在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表达及在细胞中的分布
        3.1.1 Kaiso 蛋白在肿瘤组织及正常中表达
        3.1.2 Kaiso 蛋白在肿瘤细胞中定位
        3.1.3 小结
    3.2 Kaiso 蛋白的表达与人类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
        3.2.1 Kaiso 蛋白表达单因素分析
        3.2.2 Kaiso 蛋白表达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
        3.2.3 小结
    3.3 Kaiso 蛋白与预后生存期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δ-catenin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肺癌组织芯片
    1.2 主要试剂
    1.3 ElivisionT Mplus法检测δ-catenin和Ki-67的表达
    1.4 结果判断
2 结果
    2.1 δ-catenin在NSCL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2 δ-catenin在NSCL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2.3 δ-catenin的表达与核增殖抗原Ki-67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7)肺癌中Kaiso的浆表达与人肺癌的恶性表型正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
    1.2 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结果判定
    1.3 Western blot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Kaiso蛋白主要表达于肺癌细胞浆内并与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3 讨论

(8)p120ctn对Kaiso的调控及两者在肺癌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论文一 肺癌中Kaiso 的浆表达与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二 Kaiso 表达和定位受p120ctn、细胞周期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9)X射线对肺腺癌细胞粘附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X 射线对肺腺癌细胞粘附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X 射线对肺腺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β-catenin 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X 射线对肺腺癌细胞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核内p120ctn 及转录因子Kaiso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10)E-cadherin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β-,γ-,P120- 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四、EXPRESSION OF P120ctn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放射性肺炎中的研究[D]. 郭美莹. 山东大学, 2020(12)
  • [2]E-cadherin和α-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D]. 张穆.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3]PRC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的研究[D]. 梁志刚. 苏州大学, 2017(04)
  • [4]不同宫颈组织中P120catenin、RhoA的表达和意义[D]. 田玲. 四川医科大学, 2015(03)
  • [5]Kaiso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D]. 王宝. 吉林大学, 2014(11)
  • [6]δ-catenin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赵月,朱华倩,崔东源,戴顺东,王恩华. 解剖科学进展, 2012(01)
  • [7]肺癌中Kaiso的浆表达与人肺癌的恶性表型正相关[J]. 刘树立,张盛,戴顺东,王恩华. 解剖科学进展, 2011(03)
  • [8]p120ctn对Kaiso的调控及两者在肺癌中作用的研究[D]. 戴顺东. 中国医科大学, 2009(10)
  • [9]X射线对肺腺癌细胞粘附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刘晓.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
  • [10]E-cadherin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β-,γ-,P120- 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D]. 马俊明.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P120ctn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