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艺术鉴赏

吴昌硕篆刻艺术鉴赏

一、吴昌硕篆刻艺术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瑞勇[1](2021)在《从“四家之一”到“六家之外” ——论胡钁篆刻艺术历史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诗艺[2](2021)在《文人篆刻入印文字在金石学中的横向取法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康靖[3](2021)在《一耕夫来自田间 ——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吴昌硕,初名吴俊卿,号缶庐、老缶。他出生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小村庄,是我国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全能艺术大师。他从小就学习书法绘画,“诗、书、画、印”每一样都非常精通,在艺术的学习上极为刻苦。在书法学习中,他苦心钻研《石鼓文》而最终自成一派,又将自己感悟到的《石鼓文》篆籀笔法运用到篆刻的刀法当中,他的一生流传下来了很多本篆刻印谱。吴昌硕先生到了晚年之后,艺名远播,早已经家喻户晓,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从小就喜好篆刻,这一辈子,基本上没有一天不刻印章的。(1)以至于今天我们能够把吴昌硕留下的印谱当作篆刻字典来用。本文将论述吴昌硕的篆刻生涯并对其篆刻作品进行举例分析研究,主要辨析他的一些篆刻作品风格和其中的艺术价值,选取他的一部分代表性篆刻作品探究其来由。简单概述一下他从秦砖汉瓦和《石鼓文》等这样的上古石刻作品中领悟到的先秦文字艺术风格,然后对比研究吴昌硕与同时期其他篆刻家的艺术风格,并且论证吴昌硕提出的书印结合的新思想对其他艺术家的影响和启发,最后做总结。本文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对比法、举例讲解法、文献参考法,本文站在美学的视角,适当加以使用历史学、金石学等跨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进一步探索挖掘出吴昌硕先生篆刻作品留下的艺术内涵。

姜乃锋[4](2021)在《以吴昌硕篆刻印风为宗的创作思考》文中提出以吴昌硕篆刻印风为宗,以中国传统武术用语为题材,融入写意风格来创作作品。通过阅读经典理论着作,整理文献资料,找出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比分析,搜集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前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来创作作品。在创作作品时,使作品构思的内涵更加气韵生动,使作品中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境界更加富有含蓄之美,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品格。总之,在作品创作时,使用多种字法,灵活运用刀法,恰当的处理边栏及残破,使章法合理,边款多样。这些都要以高古的格调、醇厚的气息、苍茫的面貌等风格来进行,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气势贯通的效果。

赵文晓[5](2021)在《吴让之篆刻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吴让之的篆刻对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学习吴让之篆刻艺术的重要内容。吴让之是晚清篆刻四大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篆刻艺术理念,在自己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将书法和篆刻的创作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书印合一的篆刻艺术特色。邓石如“印从书出”这一理念的提出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挣脱了文人篆刻发展过程中“印中求印”的枷锁,为篆刻创作的方法开启了新的思路。“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在中国篆刻史上有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比如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等,这其中吴让之可以说是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围绕吴让之对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大致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索:其一,对吴让之的生平和艺术交游进行梳理。其二,对吴让之的印学思想和他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分析。其三,探索吴让之篆刻对晚清篆刻以及近现代工稳印的影响。通过研究吴让之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他的篆刻艺术特色,试图找到一种学习篆刻时,能继承和发展前人篆刻创作的方法。

钱姝妤[6](2020)在《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晚明印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自然”为切入点,串联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向上追溯“自然观”的学术思想和文艺思想来源,梳理其是如何作用于篆刻艺术中;在晚明印论中,从篆刻家心理、品第划分、审美内涵等角度,阐发“自然观”在其中的内涵和作用;向下考察“自然观”在具体创作中的表现和作用,揭示艺术观念对创作的深刻影响。由此,试图构建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思想体系,加深对传统篆刻艺术理论的理解,给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

黄灵洁[7](2020)在《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原因及影响》文中指出印章,最初作为一种信物,代表身份权利地位等。边款是刻于印章侧身的文字,最初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直到元代印章石材的改变,文人士大夫参与篆刻活动,篆刻艺术才开始繁荣发展。赵之谦创作中广搜博取,不断求变。他运用单双刀结合刻款,以魏碑阳文入款,造像、图象引入款识,将文字与绘画意境有机统一,多种元素展现多样面貌,,同时注重书画布局的和谐与平衡,丰富了边款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提升了边款审美情趣。他的边款内容丰富,无论是在刀法技巧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在篆刻边款上,赵之谦的探索和创新具有承前启后、划时代的意义。艺术的创变,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时代机遇。新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产物有关。赵之谦边款创新不仅得利于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还与整个篆刻领域的发展和篆刻艺术审美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以赵之谦的边款作为研究对象,试论其边款创新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原因有助于了解篆刻边款的发展历程,是在对赵之谦边款知其然的基础上,探究其所以然,发掘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催化因素,同时总结赵之谦边款创新方法的可行之处,借古开今,帮助自己实际的篆刻学习借鉴。

李世新[8](2020)在《基于关联数据的近代篆刻艺术印人和印章知识发现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篆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大数据背景下,加强对篆刻艺术影响因素及演进规律的梳理,发现其语义关系,需要数字人文的方法加盟。通过知识发现研究梳理篆刻艺术的文脉体系,可以更好的揭示出篆刻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演进规律,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探索印人和印章实体概念,构建出印人和印章本体模型。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完成印人和印章实体发布,实现篆刻艺术的可视化知识发现。进而实现对篆刻艺术文脉体系的梳理及篆刻艺术影响因素、演进规律的挖掘。本文是基于关联数据的关于中国近代篆刻艺术知识组织的研究,旨在利用关联数据的结构化、语义化关系,将篆刻艺术中印人和印章实体概念进行关联表达、发布和关系发现。研究以《近代印人传》载录的印人和印章作品为数据源,基于构建领域本体的原则,从印人的籍贯、友人、师承、流派等属性建立印人实体概念,从印章的形式、印式、内容分类、篆法、章法、刀法、创作者等属性建立印章实体概念,并确定各自实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近代篆刻艺术印人和印章本体模型。根据关联数据的发布原则和方法步骤,利用内容管理系统Drpual完成印人和印章实体概念的关联发布。最后,以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为例,利用RelFinder实现印人和印章实体概念间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梳理吴昌硕篆刻艺术成就的文脉关系,进而揭示出近代篆刻艺术作为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的特定阶段,其发展是自然、社会和人三者的有机结合,遵循文化传承的“自然之法”,符合世间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黄燕婷[9](2020)在《“书从印入”的历史考察与研究 ——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为重点》文中指出文人篆刻发展史上,“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理论影响深远。对此,人们往往以“印从书出”概而论之,鲜少对“书从印入”有所关注。回顾历史,篆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为书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清中叶以降书印风格高度融合之际,书印双方必然相互影响,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在此背景下,笔者试从“书从印入”的角度对书印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基于对印章文字准图案性特征的揭示、印稿设计作为书印互动关键一环的认识,以及有关书印关系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笔者发现宋元时期已见篆刻对书法的影响,最早可上溯至秦汉玺印对文字形态(缪篆)的塑造。本文随后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相关考察为重点,通过对丁敬、蒋仁、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王福庵等人的群体研究,认为篆刻在气韵、篆法、刀法与章法四个层面对书法皆有显着影响。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随时间发展亦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与此同时,“书从印入”的创作意识也逐渐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笔者提出,“书从印入”不是书法篆刻史上的偶然现象,而是伴随文人篆刻的发展,书印互动日益加强的逻辑必然。

李智英[10](2020)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邓散木篆刻款识研究》文中提出1983年11月,邓散木夫人张建权将邓散木生前大量的篆刻原石与篆刻印谱捐赠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馆藏中,黑龙江省博物馆是藏有邓散木篆刻原石及印谱的最丰富、最权威之处。据笔者实地考察后,得知邓散木夫人张建权捐赠的篆刻原石与印谱中包括邓散木1922年至1963年间所治的篆刻款识,且邓散木在款识中详细记载自身的生平境遇及从艺生涯,故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中的邓散木篆刻款识颇具代表性。为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将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邓散木篆刻原石与印谱中的篆刻款识作为一手资料,逐一进行释读。据笔者统计,馆藏中共计包含619方邓散木的篆刻款识,经多次整理与考证,本文将运用馆藏中的360方篆刻款识,其中262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98方加入附录,以待日后研究。根据馆藏中选出的262方邓散木篆刻款识,笔者将具体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以邓散木篆刻款识中记载的交友、从师、为师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梳理邓散木1922年至1963年间的生平人际关系;第二,对馆藏中记载邓散木篆刻取法、印学理论、抒怀言志的篆刻款识进行疏评,从而客观剖析邓散木的篆刻艺术生涯;第三,梳理邓散木篆刻款识中记载的摘录文学经典,归纳其篆刻款识中积淀的文化内涵;第四,根据馆藏中邓散木以书入款与以画入款的篆刻款识,总结归纳邓散木的篆刻款识样式。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笔者将对馆藏中的262方邓散木篆刻款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深度的挖掘,希望可对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中的邓散木篆刻款识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昌硕篆刻艺术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3)一耕夫来自田间 ——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吴昌硕的篆刻生涯简述
    2.1 躲避战乱,独自钻研
    2.2 取法高古,不再盲从
    2.3 独辟蹊径,创粗朱文
    2.4 古拙奇肆,钝刀入印
    2.5 边界残破,章法创新
3 吴昌硕的职业篆刻之路
    3.1 初学篆刻,练习模仿
    3.2 迁居上海,鬻艺谋生
    3.3 四处游历,技艺大增
4 吴昌硕篆刻举例分析
    4.1 “道在瓦甓”
    4.2 “石人子室”
    4.3 “闵氏千寻竹斋”
    4.4 “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
    4.5 “明月前身”
    4.6 “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
    4.7 “七十老翁”
    4.8 “海日楼”
    4.9 “同治童生咸丰秀才”
5 吴昌硕篆刻的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5.1 探索求变,“印外求印”
    5.2 与古为徒,技法醇熟
6 吴昌硕与其他篆刻家艺术风格对比
    6.1 吴昌硕对比黄牧甫
    6.2 吴昌硕对比齐白石
    6.3 吴昌硕对比吴让之
    6.4 吴昌硕对比赵之谦
7 吴昌硕对海内外艺术家的影响
    7.1 对国内影响较大的艺术家
    7.2 对国外影响较大的艺术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毕业设计(篆刻书法)
致谢

(4)以吴昌硕篆刻印风为宗的创作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吴昌硕篆刻印风对作品创作的触动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以吴昌硕篆刻印风为宗的创作过程
    一、作品创作的内容构思
    二、作品创作中的互鉴与融合
        (一)字法多变,避免单一
        (二)善用边框,重视残破
        (三)章法合理,虚实相生
        (四)边款多样,增添趣味
第三章 以吴昌硕篆刻印风为宗的创作感悟
    一、以书入印
    二、写意篆刻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作品
致谢

(5)吴让之篆刻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印从书出”的提出与清代中后期印坛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吴让之篆刻的意义
    第三节 关于吴让之篆刻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研究吴让之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学位论文
        二、其他论及吴让之篆刻和书法艺术的学位论文
        三、研究吴让之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论着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吴让之篆刻艺术生涯
    第一节 吴让之生平概述
    第二节 吴让之的艺术交游
        一、吴让之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
        二、吴让之与姚正镛、汪鋆、岑镕的交往
        三、吴让之在扬州、泰州时与其他友人的往来
第二章 吴让之的篆刻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进一步践行与完善
    第一节 吴让之的印学思想
        一、吴让之的印学思想及其成因
        二、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思想对吴让之的影响
    第二节 “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在吴让之篆刻中的体现
        一、字法中的体现——婉转流畅
        二、章法中的体现——变化自然
        三、刀法中的体现——以刀代笔
    第三节 吴让之篆刻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发展
        一、以更为舒展飘逸的篆书文字入印
        二、以披削浅刻的刀法突出入印文字的笔墨韵味
        三、以线条的粗细变化使白文印更具立体感
        四、以空间的展蹙变化使朱文印更具婀娜多姿的气韵
第三章 吴让之“印从书出”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吴让之篆刻艺术对清代的影响
        一、吴让之与其他“邓派”篆刻家的比较——以吴咨、徐三庚、赵穆为例
        二、吴让之对晚清其他篆刻家的影响——以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为例
    第二节 吴让之篆刻艺术对近现代工稳印创作的启发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明印论“自然观”的学术思想背景
    第一节 晚明印论“自然观”的传统学术思想背景
        一、老庄“自然”思想对篆刻的影响——以“道”喻印
        二、以“禅”喻印中的“自然”内涵
    第二节 晚明印论中“自然观”的晚明学术思想背景
        一、王氏心学中的“自然”涵义
        二、禅悦之风和以李挚“童心说”为代表的晚明思潮中的“自然”涵义
        三、晚明印论中的“本真情性”
第二章 晚明印论中主体心态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晚明印论中篆刻家的“精神自然”
    第二节 篆刻家创作目的的非功利性
第三章 晚明印论中审美品评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以自然譬喻品评
    第二节 晚明篆刻品第中的“自然”
    第三节 晚明印论中的古朴自然之美
第四章 晚明印论中创作技法论的“自然观”
    第一节 创作前才能和学养的积累
        一、印内学识积累
        二、提升印外修养
        三、熟能生巧
    第二节 创作时心手关系和情感状态
        一、得心应手
        二、兴
    第三节 创作取法于天工
    第四节 创作技法及其运用的“自然”性
        一、有法无法之间
        二、章法的“自然”性
        三、字法的“自然”性
        四、笔法的“自然”性
        五、刀法的“自然”性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原因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创新性
第二章 篆刻边款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前篆刻边款发展情况
        一、边款的初步形态
        二、篆刻边款发展的拐点——元代
    第二节 明清篆刻边款发展情况
        一、边款艺术兴起——明代
        二、边款艺术快速发展——清代
        三、篆刻边款的重要性
第三章 赵之谦生平及边款创新概况
    第一节 赵之谦生平
    第二节 赵之谦边款创新
第四章 赵之谦边款创新原因
    第一节 时代发展契机
        一、学风背景
        二、印人地位的提升
        三、印谱的盛行
        四、印学渊源
        五、碑学运动
    第二节 学养背景
        一、学艺过程
        二、绘画背景
        三、同时期篆刻家的边款概况
    第三节 比较赵之谦与徐三庚,分析赵边款创新的原因
        一、出生家事,精神追求
        二、经济状况,创作动机
        三、友人相助,编辑印谱
第五章 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影响
        一、国内影响
        二、国外影响
    第二节 赵之谦边款创新的意义
第六章 边款创作的思考
    第一节 精技炼心
    第二节 修文造境
    第三节 创作态度
    第四节 创新突破
        一、求变的意识
        二、学问思辨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8)基于关联数据的近代篆刻艺术印人和印章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联数据研究现状
        1.3.2 中国近代篆刻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近代篆刻艺术时间范围的界定
        2.1.2 印人和印章实体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关联数据相关理论
        2.2.2 本体相关理论
        2.2.3 知识发现相关理论
第三章 印人和印章本体构建
    3.1 印人和印章的内容分析
    3.2 印人实体概念和关系构建
        3.2.1 印人实体概念构建
        3.2.2 印人实体概念间关系构建
    3.3 印章实体概念及关系构建
        3.3.1 印章实体概念构建
        3.3.2 印章实体概念间关系构建
    3.4 印人和印章本体模型构建
第四章 印人和印章关联数据的发布
    4.1 数据获取和处理
    4.2 Drpual环境的搭建
    4.3 印人和印章实体概念关联数据的发布
        4.3.1 印人实体概念关联数据的发布
        4.3.2 印章实体概念关联数据的发布
第五章 关系发现与文脉梳理——以吴昌硕篆刻艺术为例
    5.1 关系发现实验
        5.1.1 实验工具选择
        5.1.2 RelFinder配置及实验过程
        5.1.3 实验结果
    5.2 关系发现实验解读
        5.2.1 印人与籍贯关系
        5.2.2 印人和友人关系
        5.2.3 印章和创作者关系
    5.3 吴昌硕篆刻艺术文脉关系
        5.3.1 “天”——吴昌硕先天和后天性格因素
        5.3.2 “地”——吴昌硕籍贯地域因素
        5.3.3 “人”——吴昌硕友人互助因素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书从印入”的历史考察与研究 ——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印章与书法的关系
    第一节 印章文字与书法的形式分析
        一 印章文字与书法之共通性
        二 印章文字之特殊性:介于书法与图案之间
        三 印稿设计:书印互动的实验过程
    第二节 历代印论中书印关系的演进
        一 书在印先
        二 驱刀如笔
        三 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四 印外求印
        五 注重刀石效果——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
第二章 清中叶以前“书从印入”现象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 玺印影响文字形态之滥觞——缪篆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习篆风尚
    第三节 明末清初文人篆刻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一 对破体书法的推进
        二 碑学书法的先导
第三章 清中叶至民国“书从印入”的群体研究
    第一节 清中叶至民国“书从印入”的现实基础
        一 清代学术与尚古思潮
        二 印章与碑学
        三 篆刻艺术的繁荣
        四 篆刻字书、印谱与出版
    第二节 清中叶至民国“书从印入”的图像分析
        一 气韵:纯乎金石,发于笔墨
        二 篆法:缪篆入书,几何构形
        三 刀法:冲切入笔,刀笔相融
        四 章法:顾盼有情,浑如一家
        五 小结
结语
    一 本次研究工作的总结
    二 后续研究内容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邓散木篆刻款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注释
第二章 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生平人物关系
    一、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交友关系
        (一)胶漆之交
        (二)金石之交
    二、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从师、为师关系
        (一)从师记载
        (二)为师记载
    注释
第三章 邓散木篆刻款识文献疏评
    一、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篆刻取法
        (一)取法古玺
        (二)取法秦印
        (三)取法汉印
        (四)取法封泥
        (五)取法明清印人
        (六)印外取法
    二、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印学理论
        (一)论章法
        (二)论刀法
        (三)论明清印人
    三、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抒怀言志
        (一)抒怀
        (二)言志
    注释
第四章 邓散木篆刻款识记载的文学经典
    一、摘录文学语句
        (一)摘录先贤语句
        (二)摘录高士传人物
    二、释印语出处
    注释
第五章 邓散木篆刻款识样式总结
    一、以书入款
    二、以画入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邓散木自用印款识统计表
附录二:邓散木篆刻款识信息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吴昌硕篆刻艺术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四家之一”到“六家之外” ——论胡钁篆刻艺术历史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D]. 朱瑞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文人篆刻入印文字在金石学中的横向取法现象研究[D]. 徐诗艺. 渤海大学, 2021
  • [3]一耕夫来自田间 ——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D]. 王康靖.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4]以吴昌硕篆刻印风为宗的创作思考[D]. 姜乃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吴让之篆刻对“印从书出”印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 赵文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晚明印论中的“自然观”研究[D]. 钱姝妤.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赵之谦边款创新的原因及影响[D]. 黄灵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20(08)
  • [8]基于关联数据的近代篆刻艺术印人和印章知识发现研究[D]. 李世新. 河北大学, 2020(08)
  • [9]“书从印入”的历史考察与研究 ——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为重点[D]. 黄燕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邓散木篆刻款识研究[D]. 李智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吴昌硕篆刻艺术鉴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