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研究总书目(二)

中国印度研究总书目(二)

一、中国印度学总书目(II)(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涛[1](2020)在《太虚法师致希特勒书信考》文中指出1937年8月,中国佛教界领袖太虚法师致信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日本全面侵华不仅给中国带来灾难,也对德国的利益造成巨大威胁,德方因此试图保持其在华势力。太虚的信件正是在这一中德日三国关系错综复杂、矛盾丛生的时期发出的。太虚从释迦牟尼是雅利安族最杰出的圣人这一观点出发,进而提出对种族主义的解释。以希姆莱为首的党卫军的"德国祖先遗产学会"所希望的,同样是以由雅利安人所创立的宗教来改造纳粹党的组织。太虚信中以佛教乃雅利安人的宗教为托辞,试图与希特勒建立联系,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种族主义思想的接受以及对纳粹意识形态的认识。对于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有赖于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再现一段处于政治和宗教复杂张力中相关人物的所作所为,依据其所处的具体时空条件下所生成的价值标准做判断,才能相对客观地了解历史发展渐进与曲折的过程。

朱晓兰[2](2019)在《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ⅩⅩⅤ)——补充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王向远[3](2019)在《近代日本“东洋学”的成立及其性质功能》文中认为近代日本的"东洋学"是亚洲区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站在日本立场上研究亚洲,其中既有文献整理、注释、踏查、考古、考据等较为客观的学术研究,更与日本的近代战略、国力、国策、时局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国家主义性质。日本东洋学的根本功能,是在"东洋—西洋""东洋—日本"的二元结构中进行文化上的认同和辨异。它认同东洋文化即亚洲各国的连带性,同时又强调日本文化特殊论与日本优越论,沉溺于日本民族的自我赞美,直接间接地为日本主导东洋、成为东洋"盟主"制造学术理论依据。

李文静[4](2019)在《印度《信息权利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信息权利法》在信息公开立法上处于世界前列,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公开体系。在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上,《信息权利法》规定了三项基本制度,包括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委员会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在信息公开制度中,法案对“信息”和“信息权”作出界定,明确“信息”的形式与来源具有多样性,“信息权”包括查阅权、摘录权、样本获取权和拷贝权四种。在信息公开豁免上,法案确定了公共利益优先、时限豁免和可分割性三项基本原则。同时,法案规定的义务主体范围很广,甚至包括政党以及履行公共职能的私人实体;在信息委员会制度中,设立了具有准司法性质的信息委员会,以此作为信息权利监督和救济的独立机构,享有裁定权、处罚权、监督权以及调查权,其作出的裁定,除受到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司法审查限制外,具有终局性;在权利救济制度中,法案设立了两级权利救济机构和两种救济方式,两级救济机构分别为内部救济的第一申诉官和与外部救济的信息委员会,而两种救济方式分别为投诉和申诉。基于《信息权利法》构建了完备的信息公开体系,《信息权利法》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印度社会信息的透明度,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同时,《信息权利法》具有先进的立法经验,确立了法案在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的核心地位,构建了“公共信息官—第一申诉官—信息委员会”三级权利保障体系,顺应了国际信息权立法潮流上,我国应当吸取经验,不断完善国内信息公开的立法。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张鹏[6](2016)在《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宋代文献中的主要园林论述为主,宋代园林遗迹等为辅来研究宋代园林。目的在于研究宋代“园林”观念是被知识体系中哪些关键性的概念或范畴所建构出来的?对知识体系和关键概念的关注,是本文贯穿始终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宋代存有的两套知识体系:一、宋代图书分类体系;二、宋代类书分类体系;对“宋代园林”等相关概念或观念的形成较为重要。这两套知识体系共同构成宋人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本文研究了宋人如何在五种不同语境中,建构出园林的基本概念范畴:前两种是在四部“经类”书籍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和间接解释;第三种是在史类书籍中对“苑囿园圃”等园林范畴的直接或间接解释;第四种出现在宋代类书的分类体系中对苑囿、园圃、园、圃、园池等关键范畴的归类及其解释系统中;第五种是文集类书籍中,对园所进行的概念替换现象。其次,本文对公共性论述中的史书和子类对园林道德上的评判进行了研究,其中体现出来宋人在公共性论述中严格依照儒家礼法对园林进行道德评价、理解和使用。然后,本文依托对文集类园记研究,分析了宋代文人在园林中形成的多元化审美观念:“乐”。而对乐的讨论也直接影响到了如园林中“众乐与独乐、内乐与外乐、至乐、君子之乐”等的审美观念。而“乐”的观念主要来源于儒家文化,也暗示了儒家礼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审美。最后,因为宋人论述中并没有系统性的讨论宋园的理法,因此本文通过分主题论述研究园林理法。第一、对南宋“馆阁园林”布局的研究。第二、“见山”概念对造园和欣赏的影响。第三、园林模仿自然界水体的方法及讨论。第四、在顺物性的观念下,对盆池和植物修剪的多元态度。第五、不同职业对园中植物选择的限制。第六、园篱的造景、编织手法等。本文依托宋代两套知识框架展开研究,依照宋人知识体系、概念、观念等来理解宋代园林,构建起一个丰满的、多元的宋代园林形象。

白玉梅[7](2013)在《日本高句丽研究史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古代政权和国家发生了许多联系,成为东北亚地区颇具影响的古代国家。日本学界对中国及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有浓厚兴趣。日本学者高句丽史研究从好太王碑发现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研究内容涉及高句丽历史、地理、考古、文献等诸多方面,从多角度多视野对高句丽各专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了解这些成果,掌握日本高句丽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对中国学界的高句丽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时间为纵轴,重点介绍自好太王碑发现至今的日本学者有关高句丽史研究的论着及论文,对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做出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并分不同时期和专题,分章节进行论述。力图为国内有意了解日本高句丽史学界动态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便径。论文的前言部分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问题。第一章为高句丽史研究的开端——好太王碑研究。分“1945年之前的好太王碑研究史”和“1945年之后的好太王碑研究史”两部分梳理了一百多年来的好太王碑研究史,评述重要着作。第二章为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高句丽历史研究方面分为高句丽建国神话、文献记载、高句丽名称考几个方面进行综述。高句丽文化研究方面分为高句丽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相关研究,高句丽语音与语言研究两部分。第三章为高句丽政治军事与外交研究。包括高句丽与中原隋唐关系、高句丽与渤海关系、小高句丽国研究、高句丽与古代朝鲜半岛关系、高句丽与古代日本和“倭”的关系等研究着作内容。第四章为高句丽遗址遗迹研究。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古城遗址研究、高句丽王陵古墓研究、高句丽壁画研究、高句丽出土文物研究。

朱晓兰[8](2012)在《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Ⅷ)——港台及其他国家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晓兰[9](2012)在《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Ⅻ)——港台及其他国家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晓兰[10](2012)在《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Ⅺ)——港台及其他国家补》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国印度学总书目(II)(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印度学总书目(II)(论文提纲范文)

(1)太虚法师致希特勒书信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作为“历史事件”的太虚致希特勒书信
二、 牯岭与中国佛学会
三、 信件的译者与回信地址
四、 “四种主要道德”系梁启超之“道德公准”
五、 种族主义思想
六、 中国对纳粹思想的接受
七、 中日全面战争前后国民政府与纳粹德国的关系
结 语

(4)印度《信息权利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印度《信息权利法》的出台
    2.1 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主相融合的立法背景
        2.1.1 传统保密文化的延续
        2.1.2 基层民众权利诉求运动的兴起
        2.1.3 电子政务的发展
    2.2 多元化的立法依据
        2.2.1 国际人权法的相关规定
        2.2.2 印度宪法关于基本权利的规定
        2.2.3 印度相关法律的规定
    2.3 充满曲折的立法过程
第3章 印度《信息权利法》确立的基本制度
    3.1 信息公开制度
        3.1.1 界定信息及信息权
        3.1.2 明确信息豁免三原则
        3.1.3 确定义务主体范围
        3.1.4 设置申请公开的基本程序
    3.2 信息委员会制度
        3.2.1 信息委员会具有准司法性质
        3.2.2 信息委员会的决定具有终局性
        3.2.3 信息委员会人员组成具有严格性
    3.3 权利救济制度
        3.3.1 设立两级权利救济机构
        3.3.2 规定投诉和申诉两种救济方式
第4章 印度《信息权利法》主要争议条款的适用
    4.1 第8(1)条但书的效力是否及于整个条款
    4.2 第9条版权的规定是否造成法条重复
    4.3 第24 条中的豁免主体是否享有绝对豁免权
    4.4 第8条中信息豁免利益衡量标准如何适用
第5章 印度《信息权利法》的成效及借鉴
    5.1 《信息权利法》的实施效果
        5.1.1 信息透明度显着提高
        5.1.2 配套措施逐步完善
    5.2 《信息权利法》的现实意义
        5.2.1 形成了以《信息权利法》为核心的信息公开法律体系
        5.2.2 构建了三级权利保障体系
        5.2.3 顺应了国际信息权立法发展的时代潮流
    5.3 对完善我国信息公开立法的相关启示
        5.3.1 提升信息公开规范的法律位阶
        5.3.2 细化信息豁免利益衡量标准
        5.3.3 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权利救济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古代园林“通史”写作中“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几个特征
        1.1.2 “通史”写作中“宋代园林史”研究的两个默认前提
        1.1.2.1 前提一: 知识体系的改变----从“四库之学”到“七科之学”
        1.1.2.2 前提二: 重要概念的变迁----以“中国园林”概念的形成为例
        1.1.3 论文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1.1 在结构上梳理宋代“知识体系”和园林的联系
        1.2.2.2 在宋代“知识体系”下明确宋代园林的有关观念
        1.2.2 研究意义
        1.2.2.1 对宋代园林的多元化认知的意义
        1.2.2.2 对继承和发展宋代园林的意义
    1.3 研究结构
    1.4 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现代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区分
        1.5.2 “传统学术”中对宋代园林的研究
        1.5.3 现代学术对宋代园林的研究
        1.5.3.1 宋代园林研究的二手文献目录
        1.5.3.2 二手文献中针对中国园林史学史的研究
        1.5.3.3 现代学术中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不同阶段
        1.5.3.4 宋代园林为主的二手文献研究综述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宋代园林论述的知识框架及资料库
    2.1 宋代书目体系作为园林论述的主要知识框架
    2.2 按宋代主要知识框架梳理现存宋代园林论述
        2.2.1 当代出版文献中所引用的宋代园林论述
        2.2.2 现存古籍中的宋代园林论述
        2.2.2.1 现存宋代古籍的书目查找文献
        2.2.2.2 断代宋诗、词、文、笔记的总集
        2.2.2.3 古籍电子资源检索渠道
        2.2.3 宋代园林论述分类资料库的建立
3. 宋代园林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3.1 现代学科对“园林”及其相关范畴的讨论
        3.1.1 对园林定义及范畴的设定
        3.1.2 对“园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与“最早园林形式”的研究
        3.1.3 作为古代汉语复合词的园、园林、园圃、园亭、苑囿等
    3.2 五种语境下宋代对“苑囿园圃”范畴的解释
        3.2.1 宋代小学类论述中对“苑囿园圃”的注释
        3.2.1.1 宋人在“词书”中对“园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
        3.2.1.2 宋人在“字书”研究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
        3.2.1.3 宋在“韵书”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
        3.2.1.4 小结
        3.2.2 宋代易类、周礼类论述中“园圃”的两种基调性风格
        3.2.2.1 宋人在《周易》研究中对园圃“质素”的解释
        3.2.2.2 宋人在《周礼》研究对园圃中“毓”的解释
        3.2.2.3 小结
        3.2.3 宋代史类论述中对“苑囿、园池”的解释
        3.2.4 宋代类书对“苑囿、园圃”的分类解释系统
        3.2.4.1 早期“类书”形成及其归类依据
        3.2.4.2 宋代之前类书中对苑囿、园圃的归类
        3.2.4.2.1 《北堂书钞》中园林内容的归类特征
        3.2.4.2.2 《艺文类聚》中园、圃的归类特征及不设苑囿类的原因
        3.2.4.2.3 《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中苑囿、园圃的归类特征
        3.2.4.2.4 小结
        3.2.4.3 宋代类书中对苑囿、园圃内容的归类
        3.2.4.3.1 《太平御览》居处部与资产部中苑囿、园圃与园、圃的归类特征
        3.2.4.3.2 《书叙指南》对“楼台池园”的归类特征
        3.2.4.3.3 《海录碎事》对宫苑、园圃概念的解释
        3.2.4.3.4 《事物纪原》对宫苑、内园、园、圃、囿、池、亭等概念的解释
        3.2.4.3.4 小结
        3.2.5 宋代文集中园圃的三种代称:三径、醉乡、无何有之乡
    3.3 小结:多元语境对宋代园林基本概念与范畴的影响
4. 儒家文化对宋代史书和儒家书籍中园林论述的影响
    4.1 儒家文化在史类文献论述中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1 宋记录前代的史书中反映出的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1.1 对帝王、王侯、官吏大肆营建苑囿、沉湎园圃游乐行为的批判
        4.1.1.2 对帝王为贫民开放苑囿行为的赞许
        4.1.1.3 唐初的禁止穿池筑苑及其在唐中宗时期的忽略
        4.1.1.4 帝王诸侯苑囿中亲自种植麦祭祀并强调农耕之难
        4.1.1.5 对帝王之苑囿和王侯之园圃的目的是弘礼法而非娱乐的解释
        4.1.1.6 对官吏退居小园的赞颂
        4.1.2 宋代正史中反映出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2.1 北宋苑囿中观看稻、麦谷物与祭祖行为
        4.1.2.2 对官员沉溺园圃享乐的行为进行批判
        4.1.2.3 对官吏退休后营建小园或悠游园林的赞赏
        4.1.3 宋代帝王对园圃态度的转变
        4.1.3.1 宋代之前园圃作为因功绩而赏赐的资产
        4.1.3.2 宋代园圃除了作为资产进行赏赐,还能进献、贿赂和抢夺
        4.1.4 小结
    4.2 儒家文化在儒家文献论述中对苑囿、园圃性质的影响
        4.2.1 苑囿应有“扬礼”和“劝谏”之性质
        4.2.2 儒家“君子”的身份对园圃性质的影响
        4.2.3 小结
5.宋代园林重要的审美观念“乐”
    5.1 中国早期文化中对“乐”的探讨
        5.1.1 对“乐“诠释的两种主要面向及其关系
        5.1.2 儒家对”乐“的几种关键概念讨论
        5.1.2.1 颜子之乐
        5.1.2.2 后乐,众乐与独乐
        5.1.2.3 山水之乐
        5.1.3 道家对“至乐“的讨论
    5.2 “乐”对早期园林的影响
        5.2.1 众乐、独乐与早期园林
        5.2.2 山水之乐与早期园林
        5.2.3 宫室苑囿之乐
    5.3 “乐”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5.3.1 宋代之前园林论述中对“乐”的讨论
        5.3.2 “乐”作为宋代园林论述中的主要话题
        5.3.3 “众乐与独乐”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5.3.3.1 “众乐”对兴建官署园林的影响
        5.3.3.2 “共乐”对帝王开放苑囿现象的影响
        5.3.3.3 宋代园林众乐现象的特例:真假“独乐”园林
        5.3.3.4 小结
        5.3.4 多元化的“乐”对宋代园林欣赏的影响
        5.3.4.1 山水之乐与众乐的区别
        5.3.4.2 君子之乐与众人之乐
        5.3.4.3 内乐与外乐
        5.3.4.4 贤者后乐
        5.3.4.5 园林的大小与君子之乐、世俗之乐的关系
        5.3.4.6 小结
6. 对宋代园林论述中理法的研究
    6.1 宋代馆阁翰苑中的园林布局形态
        6.1.1 宋代馆阁翰苑的沿革与基本特征
        6.1.1.1 宋代馆阁制度及其特征
        6.1.1.1.1 宋代之前“馆阁”制度
        6.1.1.1.2 两宋的馆阁制度
        6.1.1.1.3 宋代馆阁制度建筑和使用者的特征
        6.1.1.2 宋代翰苑制度及其特征
        6.1.1.2.1 宋代之前的翰林院制度
        6.1.1.2.2 宋代翰林学士院制度建筑和使用者特征
        6.1.1.3 馆阁翰苑的关系
        6.1.2 宋代之前的馆阁翰院园林布局
        6.1.2.1 汉代石渠阁园林情况
        6.1.2.2 唐代馆阁翰院园林情况
        6.1.2.2.1 三馆的园林情况
        6.1.2.2.2 翰林院园林
        6.1.2.2.3 小结
        6.1.3 宋代馆阁园林布局
        6.1.3.1 北宋东都馆阁园林布置
        6.1.3.1.1 东都皇城升龙门左
        6.1.3.1.2 东都内外馆并存、外馆
        6.1.3.1.3 东都皇城
        6.1.3.2 南宋临安的秘书省园林布局
        6.1.3.2.1 宋官署园林布局特点
        6.1.3.2.2 临安淳熙年间至绍定年间秘书省建筑庭院及后园园林布局复原
        6.1.3.3 小结
    6.2 “见山”观念对宋代园宅营建的影响
        6.2.1 “见山”对南北朝谢氏家族园林观念的影响
        6.2.2 “见山”对宋人园林观念的影响
        6.2.2.1 “见山”对卜居、选址、买宅的影响
        6.2.2.1.1 郊野筑居以见山
        6.2.2.1.2 城内利用场地地势建堂见山
        6.2.2.1.3 城内住宅利用建高台见山
        6.2.2.1.4 城内花费钱财购买可见山之宅
        6.2.2.1.5 宅园选址应在山正面
        6.2.2.2 “见山”的多元欣赏方法及对造园的影响
        6.2.2.2.1 陶氏之“见山”而非“望山”
        6.2.2.2.2 见山需要依靠心、胸与儒家道德观
        6.2.2.2.3 观假山、屏绘山与儒家道德观中对此的反对
        6.2.2.2.4 “登高看山或看山外”与道家“脱尘”文化
        6.2.2.3 “见山”的组景模式
        6.2.2.3.1 见山近在几席
        6.2.2.3.2 见山与“列岫”、“入檐”
        6.2.2.3.3 见山的山色
        6.2.3 小结
    6.3 宋代园林对水的模仿
        6.3.1 悬水模式
        6.3.2 模仿水声
        6.3.3 对真假水的讨论
    6.4 “顺物性”的观念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6.5 宋代园林中对植物的选择
        6.5.1 宋代园林中的三大类植物
        6.5.2 禁止官员在园中种园蔬获利
    6.6 宋代园圃重要组成要素:园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日本高句丽研究史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
一、 高句丽史研究的开端——好太王碑研究
    (一) 1945 年之前的研究活动及成果
    (二) 1945 年后日本好太王碑研究成果
二、 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
    (一) 高句丽建国神话、文献、名称考
    (二) 高句丽宗教信仰研究
    (三) 高句丽语音与语言研究
三、 高句丽政治军事与外交研究
    (一) 高句丽与中原、隋唐关系
    (二) 高句丽与渤海关系
    (三) 小高句丽国研究
    (四) 高句丽与朝鲜半岛关系研究
    (五) 高句丽与日本和“倭”的关系
四、 高句丽遗址遗迹研究
    (一) 高句丽古城遗址研究
    (二) 高句丽王陵古墓研究
    (三) 高句丽壁画研究
    (四) 高句丽出土文物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中国印度学总书目(II)(论文参考文献)

  • [1]太虚法师致希特勒书信考[J]. 李雪涛. 抗日战争研究, 2020(04)
  • [2]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ⅩⅩⅤ)——补充目录[J]. 朱晓兰. 南亚研究, 2019(03)
  • [3]近代日本“东洋学”的成立及其性质功能[J]. 王向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印度《信息权利法》研究[D]. 李文静. 湘潭大学, 2019(02)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D]. 张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7]日本高句丽研究史综述[D]. 白玉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8]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Ⅷ)——港台及其他国家补[J]. 朱晓兰. 南亚研究, 2012(03)
  • [9]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Ⅻ)——港台及其他国家补[J]. 朱晓兰. 南亚研究, 2012(02)
  • [10]中国印度学总书目(Ⅺ)——港台及其他国家补[J]. 朱晓兰. 南亚研究, 2012(01)

标签:;  ;  ;  ;  ;  

中国印度研究总书目(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