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流散热器的问题

关于对流散热器的问题

一、关于对流散热器的相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家琦,张鸣,朱煜,成荣,李鑫,王磊杰,胡楚雄[1](2022)在《平面电机散热器热流建模与尺寸-拓扑并行优化设计》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平面电机水冷散热器热流性能,该文构建了散热器热流模型并开展了"结构尺寸-流道拓扑"并行优化设计。首先,构建了散热器3层热流模型,该模型囊括了盖板与流固混合层的流动/传热耦合效应以及散热器厚度方案对热流场的影响。其次,基于3层热流模型,引入孔隙度域来描述流道拓扑,构建了包含流道拓扑变量与层厚变量的连续伴随结构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散热器层厚与流道拓扑并行优化方案。最终,数值案例部分评估了3层热流模型准确性及计算效率、"层厚-流道拓扑"并行优化设计结果热流性能和"尺寸-拓扑"并行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相较于全3D热流模型,所构建的3层热流模型仅需少于10%的计算时间获得了近乎一致的温度场;相较于基准设计,所优化的散热器结构新颖且展现出高达30.82%的目标性能改善;相较于离散优化方案,所提出的并行优化方案高效且取得了具有竞争力的设计。

谢雨辰[2](2020)在《基于低能耗建筑下陕北地区太阳能供暖可行性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地区属于建筑气候严寒寒冷分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居住建筑的总量大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普遍较差,从而导致了建筑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我国对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本文指出了改造陕北地区低能耗建筑能源利用方式的迫切性和可能性。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实测分析。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性质的建筑,得到居住建筑具有人员停留时间久、供暖时间长、能耗高等特点。可在阳台原有生活热水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基础上增加部分集热器面积,使其能够满足建筑的供暖需求,从而提高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将太阳能资源作为该地区居住建筑供暖的主要热源的可能性。为了上述结论的可行性,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使用DeST-h软件对基准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结论:提高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热负荷需求,显着减少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使其能够满足阳台栏板有限的铺设面积范围要求。本文设计了一可移动集装箱式主动太阳能供暖实验房,并在陕北地区对其进行实测。分析可得:测试地点日照充足且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太阳能作为供暖热源是可行的;低能耗建筑与太阳能供暖系统匹配性、供暖效果较好,太阳能贡献率可达70%。通过实测对比2种末端装置、2种控制模式下的4种供暖运行模式,得出结论: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在控制供水自控模式下的太阳能贡献率较高,室内空气温度波动较小,室内全天52%时间满足PMV-PPD的Ⅰ级评价指标、80%时间满足Ⅱ级指标。且其经济性好,费用年值低,整个供暖季中标准煤节约量为236.6 kg,CO2减排量为0.63 t。

孔永美,赵树兴,田瑞,毛前明,杜赫[3](2017)在《正交试验设计在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影响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性能的主要结构因素,将正交试验设计引入到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结构优化设计中,为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创造条件.以矩形双管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的结构优化为例,探讨了各结构因素对矩形双管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性能的影响程度,给出了最优的结构参数组合.

刘宗江,李忠,路宾,冯爱荣,陈亮,李常铃[4](2017)在《采暖散热器低温供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散热器末端设计方法主要针对集中供热工况,缺少对低温热源散热器应用的研究。本文以实验室测试数据为基础,根据测试得出的标准特征公式计算不同过余温度下的散热量,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典型类型散热器的低温供热性能。通过对散热器散热量衰减率的研究,给出了低温工况下散热器选型时的片数修正系数表,可供设计者直接采用。

唐长领[5](2016)在《地板管槽对流散热器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地板管槽对流散热器通过隐蔽安装于地沟槽内的对流换热设备,可以"隐身"地为建筑物提供过滤、加热和冷却处理过的空气,既能采暖、制冷,又美观、节省空间,适用范围较广。通过分析地板管槽对流散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案,结合工程实例,采用优化后的安装技术和流程,确保了工程质量和使用效果。

陈金友[6](2016)在《管翅式散热器传热性能研究及优化》文中提出管翅式散热器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对流换热设备,通过翅片与空气间的对流换热达到采暖的目的,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换热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的使用。然而,目前的散热器市场多是基于生产经验和简单的实验测试进行生产加工,而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基于其换热机理,分析管翅式散热器翅片管不同布置方式、热水温度及散热器进出口高度等对散热器散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为散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翅片管散热器建立了三维的物理、数学模型,运用CFD软件fluent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其换热能力及流场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管翅式散热器进行实验测试,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比较了翅片管不同布置方式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散热器内热水温度及进出口散热器高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对市面上采暖散热器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温差?T的增大,散热器的散热量也随之增大,且数值计算与实验测试散热量相差13.5%;(2)不同的翅片管布置方式改变了气流在散热器中的分布情况,在五种布置方式中,竖直排布方式的散热性能最差、“S”型布置方式散热性能最好;交叉型布置的散热性能强于目前市场上的散热器,其散热器厚度减小了1/4;倒T型布置空气流量最大,气流分布合理,比市场上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略好;(3)采用倒T型布置方式下的散热器在五种不同的热水温度下,翅片管间温差越大,散热器的散热量越大,在所计算的五种情况中,翅片管温差为5K的散热量要比温差为1K的散热量要高17.5%;(4)散热器出口高度对散热量的影响要大于进口高度对散热量的影响,不同进口高度散热量相差最大为4.33%,而不同出口高度最大散热量相差高达47.7%。随着进口高度的增加,其散热量略有减小;随着出口高度的增加,其烟囱效应得以加强,出口空气质量流量增大,出口空气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其散热量随之增大。

崔杰[7](201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大部分地区按建筑热工分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该地区冬季阴冷潮湿,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寒冷的地区。虽然冬季气象条件比较恶劣,但由于历史及经济等原因,该地区并不属于集中供暖区。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热舒适要求的提高,为满足居民采暖需求,各种采暖形式在该地区蓬勃发展起来。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以燃气壁挂炉为热源,可结合多种散热末端,因其安装方便、使用灵活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采纳,成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家庭采暖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就该采暖方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应用现状、运行规律、室内热环境、经济性及综合适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以长沙、武汉、扬州为典型代表城市,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应用现状做了相关调查。调查表明:该地区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中使用比例最大的三种采暖末端分别为钢制板式散热器、铜管对流散热器及地板辐射,调查中分别占53%、22%和14%;《GB/T18049-2000中等热环境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对温湿度作了相关规定,调查中有77%的热用户室内温度符合2024℃的温度范围,97%的用户室内相对湿度满足符合30%70%的湿度范围;从居民对冷热感觉、湿度感觉、气流感觉及满意度的主观评价中,可以得出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在该地区应用效果非常理想。(2)以长沙市使用燃气壁挂炉分别结合钢制板式散热器、铜管对流散热器及地板辐射的三个相同户型的热用户为研究对象,实地测试采暖运行规律及室内温湿度分布等特点。利用PMV理论,结合实地测试的数据,以Ⅱ级热舒适度要求(-1≤PMV<-0.5)下室内空气温度作为不同采暖方式控制调节时的温度设定范围。根据PMV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回归方程计算得:钢制板式散热器采暖室内控制温度设定范围18.521.3℃;铜管对流散热器采暖室内控制温度设定范围为19.122.2℃;地板辐射采暖室内控制温度设定范围为17.019.3℃。(3)利用Airpak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述三种采暖形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以房间热负荷为散热量的相同散热量下,房间主要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铜管对流散热器、地板辐射、钢制板式散热器;辐射温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地板辐射、钢制板式散热器、铜管对流散热器。通过分析三种采暖形式下的温度场、速度场及PMV分布,总结出不同末端采暖的特点与规律。(4)分别对上述三种典型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的经济性进行计算比较,为该地区居民算一笔经济账。首先对典型户型分别作了三种采暖方式的设计,然后通过地区的费率计算各自的初投资、运行费用,最后利用费用现值法,以60年为计算周期,分别计算三种采暖方式的费用成本,分析了各自的经济性。结果表明,燃气壁挂炉+钢制板式散热器采暖系统在初投资、运行费用以及寿命期费用现值上较其他两种形式都有优势。(5)结合三种采暖方式的特点,对不同方式进行综合比较及适用性分析,为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的设计者及使用者提供合理指导。

王贺[8](2013)在《铜管对流散热器市场工作会议暨南方采暖市场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加快铜管对流散热器市场推广,实现节能减排产品的应用,满足保障房建设的需求。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铜管对流散热器市场占有率从1.1%提高到4%以上。根据当前市场发展趋势,尤其是目前爆发的南方供暖市场,面对南方供暖市场的需求,采暖散热器企业应积极主动应

吴小舟[9](2013)在《基于人体工效的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能源、健康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世界,使办公人员在健康、舒适及低能耗的室内热环境中保持最大的工作效率将成为办公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及运行控制的目标。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作为能够营造健康、舒适及低能耗室内热环境的暖通空调系统之一,非常具有潜力和应用价值,将成为今后暖通空调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本课题以低温供暖与供新风办公房间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室内热环境与人体工作效率及房间热负荷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基于人体工效的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Gagge的人体热平衡模型,建立了人体平衡模型,并导出了人体损计算式。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冬季典型办公房间中室内操作温度及人体热感觉对人体损和人体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室内操作温度变化范围为1728℃或室内人体热感觉变化范围为-1.01.4时,人体损变化曲线和人体工效变化曲线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并呈x‘形状,并当室内操作温度等于19℃或人体热感觉等于-0.56时,人体损达到最小,人体工效达到最大。实验研究了低温辐射地板供暖系统分别与混合通风系统和置换通风系统复合时办公房间室内热环境及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结果表明:当辐射地板表面温度变化范围为2529℃、送风温度变化范围为1519℃及新风量等于224l/s时,低温辐射地板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室内垂直温差较小,不超过1℃,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大约为1.0,而低温辐射地板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室内垂直温差较大,最大能达到4℃,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为1.1左右。基于室内空气流动特性分别建立了合理的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模型和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模型,指出了房间室内计算温度计算式与用于评价室内热环境的室内操作温度计算式之间存在差别,并以人体工效最大时的室内操作温度为基准点对房间室内计算温度进行了修正,发现当外围护结构热负荷在2050W/m2之间变化时,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室内计算温度修正值大约为0.41.0℃,而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室内计算温度修正值大约为0.61.2℃。建立了以多次交叉翅片管作为散热核心部件的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传热模型,导出了逆流和顺流两种流体流动趋势时多次交叉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NTU)计算式。以低温供暖常用的二次交叉翅片管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为例,发现当供水温度变化范围为45~60℃及热水流量变化范围为50~110kg/h时,由本课题推导的计算式(ε-NTU法)和前人推导的计算式(LMTD法)计算的散热器传热系数相差不超过5%。对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传热系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当散热器结构参数不变时热水流量的变化对散热器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大,而平均传热温差的变化对散热器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建立了基于形状因子的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计算等效热阻模型,与基于HEAT2软件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热水管上端填充层厚度变化范围为2565mm、管间距变化范围为50300mm及热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2545℃时,本课题提出的基于形状因子的等效热阻模型散热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对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热水管上端填充层厚度的变化对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的影响较小,而管间距和热水平均温度的变化对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的影响较大。提出了形式简单的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运行控制策略,并导出了低温强制对流供暖系统和低温辐射地板供暖系统供水温度调节关系式。以某一典型办公建筑中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TRNSYS软件数值模拟研究了室温设定值的变化对哥本哈根地区、北京地区及哈尔滨地区三个典型气候区房间室内人体热感觉、室内人体工效及系统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室内人体工效时,低温强制对流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在哥本哈根地区、北京地区及哈尔滨地区最佳室温设定值分别为19℃、17℃及19℃,低温辐射地板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在哥本哈根地区、北京地区及哈尔滨地区最佳室温设定值分别为18℃、17℃及18℃。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营造健康、舒适、低能耗及高效的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为新建或改建办公建筑中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控制提供理论方法。

李翠敏,赵加宁[10](2012)在《采用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的室内温度分布》文中研究指明为确定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的供暖效果,实测了上海市某办公楼的室内温度分布,并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距地面0.05~1.5m区域竖向温差大于3℃,但仍能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且能够满足供暖要求;房间门的渗风作用对门附近低处影响较大,同时房间的密闭性对整个房间温度场影响严重。实验室温度分布能够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但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差较大,主要原因为现场渗风严重。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情况下,室内水平方向温度分布均匀,竖向呈分层状态。

二、关于对流散热器的相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对流散热器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电机散热器热流建模与尺寸-拓扑并行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平面式对流散热器热流建模
    1.1 概述
    1.2 流动建模
    1.3 传热建模
2 尺寸-拓扑并行优化
    2.1 尺寸-拓扑优化模型
    2.2 优化问题与实施
        2.2.1 优化问题
        2.2.2 并行优化框架
        2.2.3 优化实施
3 数值案例
    3.1 参数设定
    3.2 三层模型评估
    3.3 层厚-拓扑并行优化设计
    3.4 并行方案评估
4 结 论

(2)基于低能耗建筑下陕北地区太阳能供暖可行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发展现状
        1.2.2 低能耗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研究
    2.1 太阳能资源分布
    2.2 低能耗建筑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数值模拟
    3.1 模拟软件的选择
    3.2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3.2.1 典型基础建筑模拟
        3.2.2 典型低能耗建筑模拟
    3.3 计算及结果导出
    3.4 模拟结果分析
        3.4.1 建筑热、新风热负荷占比
        3.4.2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公式
        3.4.3 外围护结构负荷占比
        3.4.4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
    4.1 系统原理
    4.2 系统供暖负荷计算
    4.3 集热系统设计
        4.3.1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4.3.2 太阳能集热器的设置
        4.3.3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计算
    4.4 蓄热系统设计
        4.4.1 蓄热系统的分类
        4.4.2 蓄热水箱的设置
        4.4.3 容积确定
    4.5 辅助热源设计
        4.5.1 辅助热源的分类
        4.5.2 容积确定
    4.6 末端装置设计
        4.6.1 末端装置的分类
        4.6.2 低温地板辐射末端
        4.6.3 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
    4.7 自控系统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实测与分析
    5.1 实测方案
        5.1.1 测试目的
        5.1.2 选址及室外计算参数
        5.1.3 几何尺寸和外围护结构
        5.1.4 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选型
        5.1.5 测试工况
        5.1.6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5.2 室外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太阳辐射照度
        5.2.2 室外环境温度
        5.2.3 太阳能集热器工质出口温度
        5.2.4 供水温度
        5.2.5 蓄热水箱水温
        5.2.6 辅助电加热锅炉运行时间
        5.2.7 太阳能贡献率
        5.2.8 典型日室外参数综合分析
    5.3 室内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室内空气温度
        5.3.2 平均辐射温度
        5.3.3 体感温度
        5.3.4 室内空气湿度
        5.3.5 热舒适评价
    5.4 本章小节
6 经济性分析
    6.1 经济性评价方法
    6.2 项目初投资与运行费用
        6.2.1 初投资
        6.2.2 运行费用
    6.3 不同采暖方式的费用年值
    6.4 系统节能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专利及奖励
致谢

(3)正交试验设计在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的选取
2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各指标下的优化分析
        3.1.1 以金属热强度为指标时的优化
        3.1.2 以单位面积散热量为指标时的优化
        3.1.3 双指标时的优化分析
    3.2 优化前后各指标的对比分析
4 结论

(4)采暖散热器低温供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2 基于实测的方法验证
3 不同类型散热器低温供热性能研究
4 不同类型散热器在低温工况下的散热量修正
5 结论

(5)地板管槽对流散热器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原理
2 施工技术分析与应用
    2. 1 施工工艺流程
    2. 2 施工要点
        2. 2. 1 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2)材料准备
        2. 2. 2 制定安装方案
        2. 2. 3 设备安装
        2. 2. 4 管道预制安装
        2. 2. 5 管道试压、保温、冲洗
        2. 2. 6 设备单机调试
        2. 2. 7 系统调试
3 质量控制
    3. 1 工程质量控制标准
    3. 2 质量保证措施
4 效益分析
    4. 1 经济效益分析
    4. 2 节能效益分析
5 结语
    1)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
    2)施工质量、效果好
    3)经济效益好

(6)管翅式散热器传热性能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采暖散热器概述
        1.2.1 采暖散热器简介
        1.2.2 管翅式散热器简介
        1.2.3 采暖散热器工作原理及传热过程分析
    1.3 对流散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值计算及强化传热理论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概述
        2.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2.1.2 Fluent软件简介
        2.1.3 Fluent计算过程
    2.2 散热器强化传热理论
        2.2.1 强化传热技术及分类
        2.2.2 翅片管强化传热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翅式散热器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求解
    3.1 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学模型及模型简化假设
    3.2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3.2.1 边界条件
        3.2.2 网格划分
    3.3 数值计算过程
    3.4 数值计算结果及实验验证
        3.4.1 数值计算结果
        3.4.2 实验及实验结果
        3.4.3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翅片管布置方式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
    4.1 倒T型布置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计算结果
    4.2 竖直排布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计算结果
    4.3 交叉布置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计算结果
    4.4 S型布置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计算结果
    4.5 不同布置方式下换热性能分析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水温度和散热器高度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
    5.1 热水温度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
    5.2 散热器高度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
        5.2.1 进口高度对散热器散热性能的影响
        5.2.2 出口高度对散热器散热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不同采暖末端的研究现状
        1.2.2 夏热冬冷地区不同采暖方式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结构
第2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综述与调查研究
    2.1 地区综述
        2.1.1 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概况
        2.1.2 代表城市气候特征概况
    2.2 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综述
        2.2.1 燃气壁挂炉
        2.2.2 散热末端
        2.2.3 管路联接方式
        2.2.4 调节控制方式
    2.3 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2.3.1 调研对象
        2.3.2 调查方法
        2.3.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采暖方式运行规律测试及温度控制研究
    3.1 三种采暖方式运行规律及温度分布测试分析
        3.1.1 测试对象
        3.1.2 测试参数及测试仪器
        3.1.3 测试结果分析比较
    3.2 三种采暖方式下温度控制设定值的研究
        3.2.1 PMV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3.2.3 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与理论PMV值的影响关系
        3.2.4 三种采暖方式下舒适温度设定值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采暖方式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拟软件简介
    4.2 采暖空间概况及模型建立
        4.2.1 物理模型建立
        4.2.2 数学模型及简化假设
    4.3 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
        4.3.1 空气温度分析与比较
        4.3.2 辐射温度分析与比较
        4.3.3 气流速度分析与比较
        4.3.4 舒适性分析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5.1 采暖系统设计
        5.1.1 典型户型的选取
        5.1.2 冬季采暖热负荷计算
        5.1.3 依负荷设计三种采暖系统
    5.2 三种采暖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5.2.1 各采暖系统的初投资
        5.2.2 各采暖系统年运行费用分析
        5.2.3 各采暖系统综合经济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特点及综合适用性分析
    6.1 典型采暖方式的特点
        6.1.1 换热原理
        6.1.2 控制调节
        6.1.3 室内热环境
        6.1.4 安装维护
    6.2 三种采暖方式的适用性分析及综合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基于人体工效的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人体能量平衡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人体热平衡模型
        1.2.2 人体平衡模型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工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1.3.1 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工效的影响
        1.3.2 室内热环境主观评价指标对人体工效的影响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复合系统
        1.4.2 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工效影响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人体平衡模型的建立及人体损计算式的推导
        2.2.1 人体热平衡模型的确定
        2.2.2 人体平衡模型的建立
        2.2.3 人体损计算式的导出及分析
    2.3 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损的影响
        2.3.1 室内空气温度对人体损的影响
        2.3.2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损的影响
        2.3.3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对人体损的影响
    2.4 人体损与人体工效之间的关系
        2.4.1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人体损与人体工效之间的关系
        2.4.2 基于实验数据的人体损与人体工效之间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室内热环境与通风效率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室内热环境与通风效率的实验方法
        3.2.1 测试目的
        3.2.2 测试房间及测试系统
        3.2.3 室内热环境测试方法
        3.2.4 通风效率测试方法
        3.2.5 测试工况及数据记录
    3.3 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室内热环境参数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3.3.2 室内人体热舒适性及人体工效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通风效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3.4.1 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3.4.2 室内通风效率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研究
    4.1 引言
    4.2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室内计算温度的计算式
    4.3 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
        4.3.1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4.3.2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4.3.3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4.4 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
        4.4.1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4.4.2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4.4.3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4.5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4.5.1 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4.5.2 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温供暖末端设备散热量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多次交叉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的推导
        5.2.1 翅片管换热器的交叉流动形式
        5.2.2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建立
        5.2.3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的推导
        5.2.4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的验证
    5.3 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散热量的计算方法
        5.3.1 散热器平均传热温差的确定
        5.3.2 散热器传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3.3 散热器散热量的计算方法
    5.4 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计算新模型的建立
        5.4.1 低温辐射地板传热模型的建立
        5.4.2 基于形状因子的散热量计算等效模型的建立
        5.4.3 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5.5 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计算新模型的验证
        5.5.1 基于 HEAT2 软件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5.5.2 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6.1 引言
    6.2 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6.2.1 低温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策略
        6.2.2 室温控制策略
    6.3 基于 TRNSYS 软件的复合系统运行控制数值模拟
        6.3.1 TRNSYS 软件界面及数值模拟模块
        6.3.2 房间热负荷计算
        6.3.3 低温供暖末端设备设计计算
        6.3.4 复合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6.4 复合系统运行控制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4.1 哥本哈根地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4.2 北京地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4.3 哈尔滨地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4.4 不同地区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关于对流散热器的相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电机散热器热流建模与尺寸-拓扑并行优化设计[J]. 赵家琦,张鸣,朱煜,成荣,李鑫,王磊杰,胡楚雄.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 [2]基于低能耗建筑下陕北地区太阳能供暖可行性应用研究[D]. 谢雨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正交试验设计在翅片管强制对流散热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J]. 孔永美,赵树兴,田瑞,毛前明,杜赫.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7(05)
  • [4]采暖散热器低温供热性能研究[J]. 刘宗江,李忠,路宾,冯爱荣,陈亮,李常铃. 建筑科学, 2017(04)
  • [5]地板管槽对流散热器施工技术[J]. 唐长领. 施工技术, 2016(10)
  • [6]管翅式散热器传热性能研究及优化[D]. 陈金友. 南华大学, 2016(03)
  • [7]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户式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研究[D]. 崔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15(06)
  • [8]铜管对流散热器市场工作会议暨南方采暖市场研讨会在郑州召开[J]. 王贺.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15)
  • [9]基于人体工效的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 吴小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10]采用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的室内温度分布[J]. 李翠敏,赵加宁. 暖通空调, 2012(11)

标签:;  ;  ;  ;  ;  

关于对流散热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